苏教版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古诗词曲鉴赏2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注释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注释以下是为您提供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注释的相关内容:11 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11 注释1111 秋高:秋深。
1112 怒号(háo):大声吼叫。
1113 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
三,泛指多。
1114 挂罥(juàn):挂着,挂住。
罥,挂。
1115 长(cháng):高。
1116 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
坳,水边低地。
1117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忍能,忍心如此。
对面,当面。
为,做。
1118 入竹去:进入竹林。
1119 呼不得:喝止不住。
112 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1121 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 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渐近。
1122 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
衾,被子。
1123 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
恶卧,睡相不好。
裂,使动用法,使……裂。
1124 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
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
“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1125 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雨脚,雨点。
1126 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127 沾湿:潮湿不干。
1128 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彻,彻晓。
1129 安得:如何能得到。
江苏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练习诗歌鉴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个帅哥帅哥的 ffff
茅舍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1.这段文字中,开头两句的光景描绘有什么作用?
2.请对这段文字中划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3.“回来倚仗自惋惜”中的“倚仗”与诗中哪个词相照顾?“我”惋惜什么? 4.“自经丧乱少睡眠”变现了“我”怎么样的感情?
5.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位分为Greg
个帅哥帅哥的 ffff
6.全诗要旨句是哪一句?最后一句一声感叹,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案】
1.衬着凄凉的气氛,烘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边内容作铺垫。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写出了秋雨的精密绵延。
3.老无力。
惋惜的内容:自己的苦;四周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难过。
4.作者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各种难过经历,从岌岌可危中的茅舍扩展到战屡次、残缺不堪的国家,表达了作者关怀民间疾苦,伤时感事的思想感情。
5.全诗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救人的崇高风格和伤时感事的感情。
6.要旨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若山。
最后一句,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舍己救人、至死不悔的信心及及诗人的广博胸怀和崇敬理想。
二位分为Greg。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及阅读答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及阅读答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具体情境怎样?答: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想像“群童”、“抱茅入竹去”的场景。
3.诗人由己及人的感情推去,靠哪句完成?答: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4.诗人的人生理想是什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狠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字词解释:⑴秋高:秋深。
怒号(háo):大声吼叫。
⑵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品鉴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
下面是其作品鉴赏,欢送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代: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嘴唇枯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单独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枯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作品鉴赏:此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导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下面是诗歌的赏析,欢迎参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一作:死意足) 鉴赏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一十九。
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教授对此诗的赏析要点。
此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
读这几句诗,读者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法,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千家诗《杜 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题解与鉴赏

千家诗《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题解与鉴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1]。
下者飘转沉塘坳[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3],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4]。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5],长夜沾湿何由彻[6]!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7],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8],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题解]
此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八月。
茅屋,即杜甫在成都近郊所造的浣花溪畔草堂。
诗人辛辛苦苦建造的草屋被大风吹破,夜晚大雨漏进屋子,床前没有一处是干的。
诗人一夜无眠,他想,何时能够有千千万万间宽广的房屋出现在眼前,让天下所有的穷士住进去,我的房屋就是破了,自己冻死也心甘。
[注释]
[1]罥:挂结。
[2]塘坳:低凹的小水坑。
[3]俄顷:不久,一会儿。
[4]恶卧:小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
[5]丧乱:指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
[6]何由彻:怎样才能挨到天亮啊!
[7]庇:覆盖,遮蔽。
[8]突兀:高耸的样子。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古诗词曲鉴赏2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版本导航:◎统编八下第24课;◎语文八上第17课;◎苏教九下第22课。
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金题演练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 诗以描写开篇,先写秋风的威力,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
其中“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写出狂风对茅屋的破坏,组成了一幅鲜明的秋风呼号图。
B.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描绘出深秋夜晚,风雨过后,天空出现墨色的云的景象,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气氛,从而烘托出诗人内心深处沉重的苦闷。
C.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穷苦人们水深火热的生活,体现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D. 该诗属于歌行体,句数没有限制,用韵灵活,语言朴素、生动。
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选自《杜工部集》,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五柳先生。
B.“丧乱”指战乱,这里指安史之乱。
C. “长夜沾湿何由彻”慨叹生活的困窘和无奈,只希望能早点天亮。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作者由自己联想到他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思。
3. 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诗人幽默风趣的写法,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南村群童的顽皮,又巧妙含蓄地刻画了自己因年迈而无力改变现状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
第18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材料(苏教版初三下)doc初中语文

第18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材料(苏教版初三下)doc初中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叹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有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着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专门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专门难收回来。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亮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超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
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法,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虑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版本导航:◎统编八下第24课;◎语文八上第17课;◎苏教九下第22课。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诗以描写开篇,先写秋风的威力,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
其中“飞”“渡”“洒”“挂罥”“飘
转”等动词写出狂风对茅屋的破坏,组成了一幅鲜明的秋风呼号图。
B.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描绘出深秋夜晚,风雨过后,天空出现墨色的云的景象,
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气氛,从而烘托出诗人内心深处沉重的苦闷。
C.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穷苦人们水深火热的
生活,体现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D. 该诗属于歌行体,句数没有限制,用韵灵活,语言朴素、生动。
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
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
2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2分)B 【解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风停之后,乌云如墨,秋日的天空阴沉迷
蒙,天也渐近黄昏,黑下来了,描绘的是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
B项中“描绘出深秋夜晚,风雨过后,天空出现墨色的云”赏析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