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蛲钩虫
合集下载
第三讲 钩虫、蛲虫

六、防治原则
1、普查普治 2、加强个人公共卫生 3、药物治疗:阿苯达唑(100-200mg/次, 隔周1次,连续3次)、甲苯米唑、噻嘧啶等。 蛲虫膏、龙胆紫涂于肛周有止痒杀虫作用。
丝状蚴
矿井下的温度高、湿度大、 空气不流通卫生条件差有利 于钩虫病的传播。
丝状蚴特点
1. 口腔封闭,活动力强 2. 存活时间3-4周,2周内感染力最强 3. 集中在土壤表层(90%在1-2cm深的表层土 壤内) 4. 有向温、向湿、向触性当其与人体皮肤接 触并受到体温的刺激后,虫体活动力显著增 强,主动钻入人体,约需时30min至1h。 5. 生存温度15-30℃, 适宜温度25-30℃, 15℃以 下对生存不利 6.可借助水膜沿植物的茎、 叶向上爬行。
♂
♀
蛲虫头部结构
头端角皮膨大
形成头翼
咽管末端膨大呈球形,称咽管球
2. 虫
卵
55×25µ m;
一则较平,一则稍
凸,柿核状
无色透明 壳较厚 内含一幼虫
透明胶纸法 查到的虫卵
二、生活史
生活史图解
2-6w
生活史特点:
1.寄生部位:回盲部。♀虫产卵后可进入生殖 系统,如阴道、子宫、输卵管;尿道或阑尾等 造成异位寄生。 2.感染阶段:感染期卵。 3.感染途径:经口;也可吸入、逆行感染。 4.食性:以肠内容物、组织和血液为食。 5.成虫寿命(♀):1月。 6.产卵量:1万左右。
2.虫卵
60×40µm 椭圆形 壳薄 无色透明 卵内多为4-8个细胞, 卵壳与细胞间有明显空隙
3.幼虫(钩蚴)
⑴杆状蚴 ⑵丝状蚴(感染期蚴)
Rhabditoid larva Rhabditoid larva hatching from egg hatching from egg
蛔虫钩虫蛲虫课件

神经系统症状
部分蛔虫、钩虫感染可能引起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影响神 经系统功能。
贫血
钩虫感染可能引起贫血,导致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流行病学研究的意 义
描述疾病的分布和流行特征 病因和危险因素的探索 疾病负担评估
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
描述性研究
分析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现状
目前,全球范围内仍有大量的蛔虫、钩虫、蛲虫感染病例,流行病学研究在揭示其流行规律和特征、探索病因和 危险因素以及评估疾病负担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人体感染钩虫主要通过 皮肤接触污染的土壤或
水源。
主要寄生在人体肠道内。
蛲虫的生物特性
01
形态特征
02
生活史
03
感染方式
04
寄生部位
蛔虫的传播途径与感染症状
传播途径 感染症状
钩虫的传播途径与感染症状
传播途径
感染症状
轻度感染时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 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痛、腹泻、体 重下降等症状,有时还会出现咳嗽、 气喘等症状。
蛲虫的传播途径与感染症状
传播途径
感染症状
蛔虫的诊断与治疗
01
02
诊断方法
治疗方法
03 预防措施
钩虫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治疗方法
预防措施
蛲虫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治疗方法 预防措施
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
饭前便后洗手
剪短指甲
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尤其在接触公共 设施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洁 双手。
避免接触动物粪便,尤其是猫、 狗等宠物的粪便,以防感染。
避免接触土壤
减少直接接触土壤的机会,尤其 是不要用未清洗的手触摸嘴巴和
部分蛔虫、钩虫感染可能引起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影响神 经系统功能。
贫血
钩虫感染可能引起贫血,导致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流行病学研究的意 义
描述疾病的分布和流行特征 病因和危险因素的探索 疾病负担评估
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
描述性研究
分析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现状
目前,全球范围内仍有大量的蛔虫、钩虫、蛲虫感染病例,流行病学研究在揭示其流行规律和特征、探索病因和 危险因素以及评估疾病负担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人体感染钩虫主要通过 皮肤接触污染的土壤或
水源。
主要寄生在人体肠道内。
蛲虫的生物特性
01
形态特征
02
生活史
03
感染方式
04
寄生部位
蛔虫的传播途径与感染症状
传播途径 感染症状
钩虫的传播途径与感染症状
传播途径
感染症状
轻度感染时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 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痛、腹泻、体 重下降等症状,有时还会出现咳嗽、 气喘等症状。
蛲虫的传播途径与感染症状
传播途径
感染症状
蛔虫的诊断与治疗
01
02
诊断方法
治疗方法
03 预防措施
钩虫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治疗方法
预防措施
蛲虫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治疗方法 预防措施
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
饭前便后洗手
剪短指甲
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尤其在接触公共 设施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洁 双手。
避免接触动物粪便,尤其是猫、 狗等宠物的粪便,以防感染。
避免接触土壤
减少直接接触土壤的机会,尤其 是不要用未清洗的手触摸嘴巴和
蛲虫钩虫ppt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分类与分布
分类
蛲虫和钩虫分别属于不同的生物分类 群,其中蛲虫属于吸虫纲,钩虫属于 线形动物门。
分布
这两种寄生虫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分布 ,特别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更为 常见。
生命周期与繁殖
生命周期
蛲虫和钩虫的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成虫等阶段,其中成虫寄生于宿主体内。
繁殖
成虫在宿主体内进行繁殖,产卵并随粪便排出体外,环境适宜时幼虫孵化并继 续发育为成虫。
非药物治疗虽然不能直接杀死钩虫和蛲 虫,但可以帮助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增强抵抗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治疗注意事项与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用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 关注病情变化,如出现不良反 应应及时就医。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 腹泻、头痛等,多数情况下症 状轻微,但如症状持续加重, 应及时就医。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 殊人群在使用药物时需特别注 意,需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 自行用药。
接触被污染的水源
饮用了被蛲虫或钩虫污染的水源,如池塘、河流、井水等, 可能会通过口腔感染。
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
食用被污染的动物肉类
食用了未煮熟或未加工彻底的感染了蛲虫或钩虫的动物肉类,可能会通过消化系统感染。
食用被污染的蔬菜和水果
在食用之前未清洗干净或未削皮的蔬菜和水果上残留有蛲虫或钩虫卵,可能会通过消化系统感染。
对人体的影响
01
02
03
营养不良
由于食欲不振和消化吸收 不良,患者可能会出现营 养不良症状。
贫血
由于钩虫感染会导致肠道 出血,长期感染可能会导 致贫血。
免疫力下降
感染蛲虫钩虫后,患者免 疫力可能会下降,容易感 染其他疾病。
《蛲虫钩虫》课件

治疗方法与预防措
04
施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使用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如 阿苯达唑、甲苯咪唑等,需在医 生指导下使用。
手术治疗
对于钩虫感染引起的严重并发症 ,如肠穿孔、大出血等,可能需 要手术治疗。
预防措施
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手部清洁,勤洗手,避免直 接接触肛门和粪便。
饮食卫生
注意食物的清洁和卫生,避免饮用 生水或食用未煮熟的蔬菜和肉类。
。
本课件详细介绍了蛲虫和钩虫的 形态特征、生活史、传播途径、 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
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习者可以 全面了解蛲虫和钩虫的基本知识 和防治方法,提高对肠道寄生虫
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
研究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肠道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基础研究,深入了解其 传播规律和致病机制,为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皮肤症状
钩虫感染可能导致皮疹、水肿 等症状,有时还可能出现荨麻
疹。
诊断方法
粪便检查
通过粪便检查可以检测出钩虫卵,这是最常 用的诊断方法。
痰液检查
痰液检查可以检测出钩虫卵,对于呼吸系统 症状明显的患者有帮助。
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以检测出贫血等症状,有助于 诊断钩虫病。
皮肤活检
对于皮肤症状明显的患者,皮肤活检可以帮 助确诊钩虫病。
02
断
症状表现
01
02
03
04
肛门瘙痒
由于蛲虫在肛门附近产卵,引 起肛门周围瘙痒,夜间尤甚。
腹痛
由于寄生在肠道的蛲虫刺激肠 壁,引起腹部疼痛,尤其是夜
蛲虫、钩虫3

第三讲
一、形态:
1.成虫
细小,白线头状 ,体长1cm左右
头端膨大(头翼)咽管末端形成食道球
雌虫尾尖而细,尖细部达体长1/3
雄虫长2-5mm,不易查见
概论 形态 生活史 致病与诊断 流行
蛲虫雌虫
概论 形态 生活史
蛲虫雄虫
致病与诊断 流行
2、虫卵:
无色透明, 50~60 × 20~30μ m
不对称,一侧凸出,一侧较平,截面为不等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Ancylostoma duodenale)
简称 十二指肠钩虫、亚洲钩虫
美洲板口线虫( Necator americanus) 简称美洲钩虫
锡兰钩口线虫(A. Ceylanicum ):偶可感染人体
犬钩口线虫( A. Caninum):偶可感染人体
巴西钩口线虫( A. Braziliense):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
上一页
返回
杆状蚴
丝状蚴
返回
粪
成虫
(小肠上段)
24h周
二 5~6d 丝 感染期 期 状 杆 蚴 状 经 蚴
皮
成虫
气管 咽
肺
小肠 游
皮下
移
血 管
产卵量:
十二指肠钩虫 1~3万个/日
美洲钩虫 0.5万~1万个/日
成虫寿命:
3年左右
15年
生活史小结:
1 2 3
返回
内窥镜下见成虫寄生在小肠
皮肤内的钩蚴
返回
本课结束 谢谢大家
丝状蚴(钩蚴)是感染时期 主要经皮肤(少数可经口、胎盘 等)感染人体 钩蚴有迁延移行现象
4
某些动物可作为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
幼虫:
一、形态:
1.成虫
细小,白线头状 ,体长1cm左右
头端膨大(头翼)咽管末端形成食道球
雌虫尾尖而细,尖细部达体长1/3
雄虫长2-5mm,不易查见
概论 形态 生活史 致病与诊断 流行
蛲虫雌虫
概论 形态 生活史
蛲虫雄虫
致病与诊断 流行
2、虫卵:
无色透明, 50~60 × 20~30μ m
不对称,一侧凸出,一侧较平,截面为不等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Ancylostoma duodenale)
简称 十二指肠钩虫、亚洲钩虫
美洲板口线虫( Necator americanus) 简称美洲钩虫
锡兰钩口线虫(A. Ceylanicum ):偶可感染人体
犬钩口线虫( A. Caninum):偶可感染人体
巴西钩口线虫( A. Braziliense):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
上一页
返回
杆状蚴
丝状蚴
返回
粪
成虫
(小肠上段)
24h周
二 5~6d 丝 感染期 期 状 杆 蚴 状 经 蚴
皮
成虫
气管 咽
肺
小肠 游
皮下
移
血 管
产卵量:
十二指肠钩虫 1~3万个/日
美洲钩虫 0.5万~1万个/日
成虫寿命:
3年左右
15年
生活史小结:
1 2 3
返回
内窥镜下见成虫寄生在小肠
皮肤内的钩蚴
返回
本课结束 谢谢大家
丝状蚴(钩蚴)是感染时期 主要经皮肤(少数可经口、胎盘 等)感染人体 钩蚴有迁延移行现象
4
某些动物可作为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
幼虫:
蛲虫、钩虫、

Adult Pinworms
An Adult Pinworm
头端角 皮膨大, 形成头 翼。
咽管末 端膨大 呈球形, 称咽管 球。
头部结构
The cephalic alae are clearly seen at the anterior end. The cuticle and the alae are transversely striated. Corpus, isthmus and the oesophageal bulb are also visile.
(3)钩虫吸血,伤口渗血 (4)虫体经常更换咬附部位,形成新的伤口,原伤口仍 继续少量渗血。
美洲钩虫失血0.02~0.10ml/日/条 十二指肠钩虫0.14~0.4ml/日/条。 信阳卫校曾报道从一儿童患者体内驱出3 960条十二指肠钩虫。
3.异嗜症(机制:缺铁与毒素的作用) 4.上消化道大出血:持续性柏油样黑便与严重 贫血 5.婴幼儿钩虫病 国内543例,几乎全部为十二 指肠钩虫引起。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Adult
Anal smear showing large numbers of Enterobius eggs. In the background are also two Ascaris eggs. ×100. Enlarged by 5.4.
一、形态
(一)成虫
1、外形:细小,虫体中部膨大,尾端尖细,尖细部约占体 长的1/3,此为本虫的重要特征。 2、乳白色。 3、大小:雌虫大小为8~13×0.3~0.5mm,雄虫稍小,大 小为2~5×0.1~0.2mm。 4、头端结构:头端角皮膨大,形成头翼。虫体两侧角皮向 外突出如嵴,称侧翼。口孔位于顶端,周围有三片唇瓣。咽管末 端膨大呈球状,称咽管球。 5、雌雄虫区别:雌虫尾端直而尖细,在腹面正中前、中 1/3处为阴门,中、后1/3处为肛门。雄虫尾端向腹面卷曲。泄殖 腔于尾端腹面,有一交合刺。
蛔虫鞭虫蛲虫钩虫

02
钩虫的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环境下孵化成 幼虫,再经感染人的皮肤或口腔进入人体。
03
钩虫幼虫还可以通过污染水源或食物进入人体。
钩虫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钩虫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不饮用生水、不吃未煮 熟的蔬菜和水果;加强粪便管理,避免 粪便污染水源和食物。
VS
治疗钩虫感染
口服驱虫药,如阿苯达唑、甲苯咪唑等; 对于严重感染者,可采用输液等支持疗法 。
治疗方式
口服驱虫药,如阿苯达唑、甲苯咪唑 等,可有效杀死鞭虫成虫并清除虫卵。
03 蛲虫
蛲虫的形态特征
总结词
细长、乳白色
详细描述
蛲虫呈细长、乳白色的线状,通常在肠道内寄生,长度一般在10~30厘米之间。
蛲虫的传播途径
总结词
口口传播、间接传播
详细描述
蛲虫主要通过口口传播,即感染者通过粪便污染食物或水源,再经口摄入而感染。此外,间接传播也是可能的, 如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或环境。
蛔虫、鞭虫、蛲虫、 钩虫
目录
CONTENTS
• 蛔虫 • 鞭虫 • 蛲虫 • 钩虫
01 蛔虫
蛔虫的形态特征
蛔虫成虫呈圆柱形,形似蚯蚓, 体色淡黄带灰,体表较光滑。
蛔虫头部较尖细,尾部较钝圆, 雌虫长20~35cm,雄虫长 15~30cm。
蛔虫卵呈椭圆形,大小约 60~75μm×40~50μm,卵壳厚, 外层粗糙,内层光滑,壳外常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治疗
口服阿苯达唑、甲苯咪唑等药物进行 驱虫治疗;对于严重感染或出现并发 症的患者,需及时就医。
02 鞭虫
鞭虫的形态特征
鞭虫成虫
呈圆柱形,外观呈乳白色或微黄色,体表光滑有弹性,体前 端有口吸盘,后端有一发达的圆锥形盲肠伸入虫体中部。
钩虫的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环境下孵化成 幼虫,再经感染人的皮肤或口腔进入人体。
03
钩虫幼虫还可以通过污染水源或食物进入人体。
钩虫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钩虫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不饮用生水、不吃未煮 熟的蔬菜和水果;加强粪便管理,避免 粪便污染水源和食物。
VS
治疗钩虫感染
口服驱虫药,如阿苯达唑、甲苯咪唑等; 对于严重感染者,可采用输液等支持疗法 。
治疗方式
口服驱虫药,如阿苯达唑、甲苯咪唑 等,可有效杀死鞭虫成虫并清除虫卵。
03 蛲虫
蛲虫的形态特征
总结词
细长、乳白色
详细描述
蛲虫呈细长、乳白色的线状,通常在肠道内寄生,长度一般在10~30厘米之间。
蛲虫的传播途径
总结词
口口传播、间接传播
详细描述
蛲虫主要通过口口传播,即感染者通过粪便污染食物或水源,再经口摄入而感染。此外,间接传播也是可能的, 如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或环境。
蛔虫、鞭虫、蛲虫、 钩虫
目录
CONTENTS
• 蛔虫 • 鞭虫 • 蛲虫 • 钩虫
01 蛔虫
蛔虫的形态特征
蛔虫成虫呈圆柱形,形似蚯蚓, 体色淡黄带灰,体表较光滑。
蛔虫头部较尖细,尾部较钝圆, 雌虫长20~35cm,雄虫长 15~30cm。
蛔虫卵呈椭圆形,大小约 60~75μm×40~50μm,卵壳厚, 外层粗糙,内层光滑,壳外常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治疗
口服阿苯达唑、甲苯咪唑等药物进行 驱虫治疗;对于严重感染或出现并发 症的患者,需及时就医。
02 鞭虫
鞭虫的形态特征
鞭虫成虫
呈圆柱形,外观呈乳白色或微黄色,体表光滑有弹性,体前 端有口吸盘,后端有一发达的圆锥形盲肠伸入虫体中部。
3.蛲虫.钩虫(2学时)课件

异嗜症
钩虫患者喜食生米、生豆,甚至 泥土、碎纸、破布、等异常嗜好, 此种现象称为“异嗜症”。
( 缺铁?)
(2)贫血(钩虫的主要危害)
以血液、肠粘膜为食,长期慢性失血致 铁、蛋白质丢失性贫血(低色素性小细 胞性贫血)。
失血量(十二指肠钩虫) 0.5ml/天/条×100条×100天= 5000 ml
慢性失血原因:ຫໍສະໝຸດ 生活史感染期卵(感染阶段) 口、吸入
幼虫(十二指肠) 2~4w 无血-肺移行
成虫( 盲肠)
虫卵(肛周)
34~36ºC,
6h 90~100%湿度 感染期卵
2~4W 6h
生活史特点:
1. 宿主:人 2. 感染阶段:含蚴卵 3. 成虫的寄生部位:盲肠(回盲部)。 4. 雌虫产卵:肛周。 5. 虫卵发育至感染期时间:短,6h。 6. 感染方式:多样,经口或呼吸道吸入。
不吸吮手指、清洗玩具
第五节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十二指肠钩虫)
和美洲板口线虫(美洲钩虫)p163
在肠道线虫中危害最严重。 寄生部位:小肠 损伤肠粘膜,慢性失血,严重可致贫血。
形态
1.成虫 虫体细长,1cm左右,虫体 向背侧弯曲,呈“C”或“S”体 态,顶端有一发达的口囊 , 内含钩齿或板齿。♂虫末端 有交合伞。
虫卵
24h 第一期 48h 杆状蚴 蜕皮
第二期 杆状蚴
5~6d 蜕皮
丝状蚴
感染阶 段
2.幼虫进入人体及在人体的移行发育 (1)丝状蚴的特点 丝状蚴:感染阶段,主动入侵。
丝状蚴 水膜
向温性 向湿性 向触性 聚集性 穿刺能力强 借水膜爬行
(2)丝状蚴入侵途径: 经皮肤感染(常见) 经口感染 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5×25um × 无色透明
(一)人体内
感染性虫卵
经口 至小肠
幼虫
回盲部
成虫
(二)人体外
虫卵
肛周 4~6小时 小时
感染性虫卵
致 病 作 用
致病阶段: 致病阶段:成虫 一、肛周奇痒 二、异位寄生 引起阴道炎、 引起阴道炎、子宫炎 输卵管炎等
一、肛周检查成虫 肛周检查虫卵: 二、肛周检查虫卵: 透明胶纸法 棉签拭子法
虫卵
泥土, 泥土,温度适宜 阴暗、潮湿、 阴暗、潮湿、O2
杆状蚴
丝状蚴
(二)人体内
经皮肤⇒血管⇒ 经皮肤⇒血管⇒右心 丝状蚴 ⇒肺⇒咽⇒食道⇒肠 食道⇒
幼虫
成虫
丝状蚴特性
1.向温性 向温性 2.向湿性 向湿性 3.向触性 向触性
感染阶段: 感染阶段:丝状蚴 感染方式: 感染方式:经皮肤感染 寄生部位: 寄生部位:小肠 离开人体: 离开人体 虫卵随粪便排出 致病阶段: 幼虫、成虫 致病阶段 幼虫、
蛲虫卵
钩虫(Hookworm) 钩虫
十二指肠钩虫 (Dubini,1843) 旧大陆钩虫 美洲钩虫 (Stiles,1902) 新大陆钩虫
成虫
C 体 形 口 囊 2对钩齿 对钩齿 交合伞 略圆
S
1对板齿 对板齿 扇形
卵 壳 卵细胞 间 隙
钩虫成虫
钩虫卵
寄 生 虫 蠕 虫 虫 卵
(一)人体外
教学目标
1.描述蛲虫、钩虫成虫及虫卵的 .描述蛲虫、 形态。 形态。 2.简述蛲虫、钩虫的生活史,解 蛲虫、 的生活史, . 释其致病作用。 释其致病作用。 3.列举蛲虫、钩虫的实验室检查 蛲虫、 . 方法。 方法。 4.了解蛲虫、钩虫的流行情况及 蛲虫、 . 防治原则。 防治原则。
卵壳 雌:8~13mm 毛蚴 雄:2~5mm
防治原则
1.治疗病人 减少传染源。 治疗病人,减少传染源 治疗病人 减少传染源。 丙硫咪唑 :400mg/次, 次 注意补铁 2.粪便管理 粪便管理 3.个人防护 个人防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复习思考题
1.蛲虫病的实验室检查方法有 哪些? 哪些? 解释钩虫引起贫血的原因。 2.解释钩虫引起贫血的原因。 3 .简述钩虫和蛲虫生活史。 简述钩虫和蛲虫生活史。
一)幼虫致病: 幼虫致病: 1.钩蚴性皮炎 2.钩蚴性肺炎 成虫致病: 二)成虫致病: 贫血: 1.贫血:1)机械性损伤出血 2)咽的吸筒作用 3)分泌抗凝素 吸血习性: 摆动, 4)吸血习性: 摆动,边吸 边排, 边排,不断更换吸血部位 2.异嗜症
钩虫致病
粪便检查虫卵: 粪便检查虫卵: 1.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 1.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 2.饱和盐水漂浮法 2.饱和盐水漂浮法 3.钩蚴培养法 3.钩蚴培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