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合用治疗痤疮临证经验

合集下载

【经方医案】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痤疮案

【经方医案】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痤疮案

【经方医案】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痤疮案【经方医案】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痤疮案张某,女,22岁,吉林某大学学生。

2009年7月15日初诊。

患者痤疮两年有余,反复发作,下巴处成片状,大者如绿豆大小,时有脓尖,颈部后背亦有;烦躁易怒,胸闷嗳气。

曾用中药清热泻火之药,有小效,然不久即复发。

观其体型修长,面白;痤疮为暗红,颗粒大者顶有脓点,偶有痛感和痒感;唇淡红,咽喉望诊无充血,舌苔虽黄,然舌质却淡。

问其下肢怕冷否?答喜暖畏寒。

脉象沉细。

处方:柴胡12g,黄芩10g,天花粉20g,牡蛎20g,桂枝10g,干姜10g,附子6g,当归10g,白芍15g,茯苓20g,泽泻20g,白术15g,川芎10g,甘草10g水煎服。

患者服用7剂药后,下巴处痤疮大减,颗粒大者已消失,精神愉快。

前方续进。

患者服用上方14剂药后,痤疮已不明显。

随访两年无复发。

临证心得:痤疮多见于青春期男女,发病广泛,治疗效果不稳定。

黄师治疗此病经验丰富,常用处方有荆芥连翘汤、葛根汤、桂枝茯苓丸、防风通圣散,临床效果皆佳。

据笔者临床观察,在京津一带的痤疮患者,多有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体质,体形中等或偏瘦,痤疮暗红,舌质淡,胸满烦闷,下部畏惧寒冷;经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效果绝佳,而且极少反复。

此病非表非里,非寒非热,而是病在少阳和太阴,寒热交杂,虚实并见。

遣方用药,单纯寒凉或温热都不易收工,而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汤清热温下,活血利湿,着实能迅速改善症状,从根本上改变本病的体质。

笔者近几年来留心观察,共治疗痤疮患者93例,而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者就有75例,且效果十分满意。

今录之,以供同道参考。

痤疮常用经方

痤疮常用经方

痤疮常用经方我治疗痤疮的常用经方原创:黄波中医范怨武2017-05-26导言:我在05-06年的时候,就常在经方沙龙论坛里阅读黄兄整理的文章,受益匪浅,但一直没有交流,直到去年,才互相加了微信,有了联系。

黄兄是黄煌老师的得意门生,经方心得不少,大概也是在三四个月前,我跟他约稿,终于在昨晚给我交了上来。

嗯,我就是喜欢压榨同道的经验,觉得好的使劲赏,我回头转给他做稿费,闲话不说了,大家欣赏文章吧。

我治疗痤疮的常用经方作者:黄波一、认识痤疮君痤疮好发青春期,激素增高皮损成,丘疹脓疱和囊肿,留下疤痕憾一生。

痤疮又称青春痘、粉刺,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多见于青年男女。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的发病主要与体内雄激素水平、皮脂腺分泌以及毛囊皮脂腺开口处过度角化、体内痤疮丙酸杆菌感染以及继发炎症等的关系密切,还与遗传、免疫、内分泌障碍、情绪以及饮食等相关。

青春期后体内雄激素产生增加,或者雌雄激素水平失调,雄激素水平增高使得皮脂腺增大及分泌增多。

皮脂为毛囊内寄生菌生长提供物质基础,这些细菌可水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而产生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皮脂腺开口处上皮增生及过度角化,使得皮脂分泌通道受阻,排泄不畅淤积在毛囊口形成粉刺,引起炎症性皮损。

毛囊内容物溢入真皮层引起的毛囊周围不同层度的深部炎症,形成了丘疹、结节、脓肿、囊肿和疤痕等。

痤疮一般多发生在皮脂腺分泌比较丰富的地方,如面颊、前额、颊部、前胸、后背等。

初发损害为与毛囊一致的丘疹,如白头粉刺和黑头粉刺,加重后形成炎性丘疹,顶端有小脓包,继续发展可形成大小不等暗红色结节或囊肿,挤压时有波动感,长期不愈可化脓形成脓肿,破溃后形成窦道和疤痕,可遗留或多或少色素沉着、肥厚性或萎缩性疤痕,影响容颜。

二、经方医学体质与痤疮经方治痘重体质,寒热瘀实当分辨,痤疮原为体质起,激素正常排毒畅。

经方医学注重整体体质状态,将人的体质分成寒、热、虚、实、郁、瘀、痰、湿八种类型,每种体质都有长痤疮的机会,而以寒、热、瘀、实体为多。

经方加减治疗痤疮的运用体会

经方加减治疗痤疮的运用体会
尤 以月 经 为要 , 月 经 的 色 、 时 、 量 及 有 无 月 经 来 潮 少 腹 疼 痛 。

阳 明气 血盛衰 可 由面 部反 映 出来 ; 背 部则为太 阳经 走 向,可
以 认 为 痤 疮 之 出 , 实 则 是 阳 明 、 太 阳两 经 , 经 、腑 及 所 主 皮 肤 内脏 排 邪 祛 毒 的 反 映 ,治 宜 散 之 发 之 , 使 邪 气 在 初 期 阶段 及 时 排 出体 外 。 阳经 受邪 ,正 气 尚 足 , 最 忌 下 法 使 邪 气 内 陷 ,
白芷 、薏苡仁、升麻、连翘 、败 酱草等 以散太 阳之邪 。
典型病例: 患者 甲, 女 , 1 9岁 ,2 0 1 4年 4月 初 诊 ,证 见 :
小丘 疹,挤压 后可见黄 白色 的油脂粒排 出。部分患者 颜面脓
疱 较 小 , 治 疗 显 效 快 、 效 果 好 , 愈 后 不 留 疤 痕 ;重 症 患 者 除 丘 疹 、脓 疱 外 , 还 可 见 蚕 豆 大 小 的硬 结 或 囊 肿 ,囊 肿 易 化 脓 , 形 成 脓 肿 , 治 疗 不 及 时 或 得 不 到 有 效 治疗 , 病 情 迁 延 最 终 会
阳明稍有伏 热,要与 阳明实热 区别对待 ,邪 气不甚者应 尤为 注意 固护阳气 。 2 重症痤疮
起 病 时 间 较 长 , 痤 疮 颜 色 暗 ,有 较 大 的 肿 块 和 硬 结 , 不 易成 脓 透 发 质 及 舌 下 有
不 良影 响 。
临 床 中 患 者 多 为 青 年 男 女 , 因 其 生 活 不 规 律 , 饮 食 多 为
肥甘厚腻 之 品,夜 生活丰 富,睡眠不足 ,多伴有舌 苔黄或 腻
苔 滑 或 数 等 内热 证 象 , 故 医 家 多 从 肺 胃郁 热 或 大 肠 湿 热 上 诊 病 求 因 , 以苦 寒 药 物 泻 火 攻 下 ,散 之 清 之 。殊 不 知 苦 寒 碍 脾 ,

[经方运用]痤疮常用中医处方个人总结版

[经方运用]痤疮常用中医处方个人总结版

[经方运用] 痤疮常用中医处方个人总结版痤疮是一种常见多发令人难堪的疾病,让追求美丽容颜的少男少女对镜愁容满面,其实不少已婚尤其是女性也不在少数。

西医治疗本病轻中度短期效果还好,复发率却是太高,中重度更是望尘莫及,而且副作用很大。

中医治疗本病效果很好,辨证论治能取得长远效果。

下面把常用的处方列举如下,后面是根据处方治疗的适应症归属辨证,以及常用的随症加减。

1五黄汤黄连10栀子10黄芩10黄柏10大黄10--15丹参15桑白皮15连翘12丹皮12生甘草6.无名肿毒酊黄连轻粉各50黑头12例痊愈8例显效3例有效1例。

丘疹性脓疱性74显效11有效4结节囊肿11痊愈6显效3无效2最长50剂平均35剂2痤消汤桑白皮12枇杷叶12黄芩12紫草12金银花20野菊花20白花蛇舌草30生地30丹皮15夏枯草15当归10甘草6肺经风热知母12生石膏30脾胃湿热苦参15栀子12冲任不调当归12柴胡9皮疹色红紫草30结节囊肿莪术12三棱12皮脂多加薏苡仁30茯苓12 洗方:大黄30硫黄30黄柏12.寻常痤疮109痊愈87好转20无效2.3平痤汤金银花20白花蛇舌草20川穹10苍术10合欢皮10僵蚕10丹参12赤芍12大贝母12玄参12炒山栀12夏枯草15便干大黄草决明热重黄连败酱草结节三棱莪术气郁柴胡郁金湿热重藿香泽泻共100例痊愈45好转38改善14无效34玉女煎生石膏20野菊花18知母18熟地18赤芍15黄芩15牛膝9甘草3肺经薄荷风热以丘疹为主加金银花15热毒炽盛证以脓疱为主加大黄10黄连10痰瘀互结以结节为主加白芥子6三棱6痰湿蕴以囊肿为主加白芥子6法半夏15僵蚕10情志所伤加柴胡6郁金10共120,痊愈43显效60有效6无效11总有效率90.84%丘疹有效率98.61%脓疱91.3%聚合型80%囊肿型50%。

5粉刺汤金银花15茵15橘核15赤芍15丹皮15蒲公英21苍术12大贝母12黄柏9半夏9薏苡仁30甘草6血瘀月经不调加红花9当归12便秘大黄9血热皮疹鲜红加生地15痰核凝结结节较多加夏枯草15玄参15热毒胜脓疮多疼痛加土茯苓21紫花地丁12瘙痒加白癣皮30.共78痊愈54有效17无效7总有效率91%。

中药配合针刺治疗痤疮的临床体会

中药配合针刺治疗痤疮的临床体会
适 当运 动 。
痛 或 触 痛 。 中 医认 为 , 病 多 因 血 热 内 蕴 , 血 内 阻 , 食 本 瘀 饮 不 洁 有 关 。患 者 素 体 阳 热 偏 胜 , 之 青 春 期 生 机 旺 盛 , 血 加 营 日渐 偏 热 , 热 外 壅 , 血 瘀 滞 , 阻 肌 肤 而 发 本 病 ; 过 食 血 气 蕴 或
传 因素 。 临床 表 现 : 病 初 期 为 粉 刺 , 本 可分 为 白头 粉 刺 和 黑 头 粉 刺 。痤 疮 在 发 展 过 程 中 可 形 成 炎 性 丘 疹 、 疱 、 节 、 脓 结 脓 肿 、 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后 形 成 瘢 痕 。 往 往 数 种 同 时 存 在 , 中 一 两 囊 最 其
辛 辣 , 胃积 热 , 行 上 熏 , 随 热 行 , 壅 于 胸 面 ; 病 久 肺 循 血 上 若
不 愈 , 血 瘀 滞 , 脉 失 畅 , 肺 胃 积 热 , 蕴 不 解 , 湿 生 气 经 或 久 化 痰 , 瘀 互结 , 使丘 疹扩 大 , 部 出现结 节 , 连 不断 , 痰 致 局 相 此 起 彼 伏 。总 之 , 体 血 热 偏 胜 是 发 病 内 因 , 食 不 洁 , 邪 素 饮 外 侵 袭 是 治 病 的外 因 。 目前 , 疗 痤 疮 的 方 法 很 多 , 方 、 治 单 验 方 不 计 其 数 。西 医 方 法 对 皮 肤 刺 激 大 , 良反 应 明 显 且 治 不 标 不 治 本 , 复 发 。单 纯 服 用 中药 见 效 慢 , 程 长 。 患 者 多 易 疗 是青少年 , 容易接受 。而本 方用 凉血散 结汤 , 减用药 , 不 加 配 合 针 刺 特 定 穴 位 , 罐 放 血 的方 法 , 不 良 反 应 , 效 快 拔 无 见 而 明 显 , 用 于 各 型 痤 疮 。对 正 常 皮 肤 无 刺 激 、 损 害 、 适 无 不 容易复发 , 迅速减轻 患者痛 苦 , 证 患者 的生活 质量 , 对 保 增 强患者的信心有重 大意义 。

经方合用治疗痤疮临证经验

经方合用治疗痤疮临证经验

经方合用治疗痤疮临证经验痤疮是多发于青少年的皮肤疾病,不仅缠绵难愈,而且具有损容性,给广大青少年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中医学因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手段,对痤疮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

以麻杏苡甘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作为基本方加减辨证治疗痤疮,在临床取得明显疗效。

标签:痤疮;麻杏苡甘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Abstract:Acne is a kind of skin disease,happens to young men and women,which is not only lingering and difficult to cure,but also bring great trouble to young men and wom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because of its uniqu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diagnostic methods,has the advantages of the treatment of acne. Ye Pinliang combined with many years of clinical experience,professor at MaXingYi gan decoction and ephedra forsythia rice bean soup as the basic add and subtract,dialectical treatment,achieved remarkable curative effect in clinic.Keywords:Acne;MaXingYiGan Soup;Ephedra Forsythia Rice Bean Soup痤疮,是一种与性腺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颜面及胸背部,常伴有皮脂溢出[1]。

【经方临证】葛根汤加味治疗痤疮案

【经方临证】葛根汤加味治疗痤疮案

【经方临证】葛根汤加味治疗痤疮案
【经方临证】葛根汤加味治疗痤疮案
王某,女,20岁。

2009年4月20日初诊。

面部少许痤疮四五年,后项部较多,呈小粒状,散在,无脓头,疹色不红,无囊肿。

患者形体中等,面黄白,面部无油光,平时出汗较少,纳眠均可,二便调,咽不红,舌质淡,苔薄白,脉浮。

处以葛根汤加味:葛根30g,麻黄15g,桂枝10g,肉桂5g,赤芍10g,白芍10g,生甘草5g,干姜10g,大枣10g,川芎10g。

5剂,机器煎后服。

二诊:患者自第1剂发微汗,第2~5剂均未出汗。

面部及后项部痤疮明显减少,手触无突起感。

但遗留色素沉着。

上方继服5剂。

按:一般认为,痤疮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以致脾胃湿热内蕴上蒸,或肺经蕴热等所致,但本例患者疹色不红、无脓头,咽不红,舌质淡,面部无油光,均非热象的表现,故不可用清法。

其病机当是邪郁肌表,不能透发,郁于肌表而成,此患者之痤疮以后项部较多,与葛根主治“项背强痛”之部位相同,故与葛根汤。

该病属于结节性疾患,故在葛根汤的基础上加川芎、赤芍以增强活血散结之功。

麻杏苡甘汤加茵陈四苓散治疗面部痤疮–经方派

麻杏苡甘汤加茵陈四苓散治疗面部痤疮–经方派

麻杏苡甘汤加茵陈四苓散治疗面部痤疮–经方派王某,男,23岁,四川绵阳人,6月2日就诊。

面部痤疮一年多,加重一周前来就诊。

患者一年前脸上开始出现痤疮,反复不断长,最近一周加重,听人介绍微信上寻求治疗。

现症状如下:高廋个子,面颊,尤其是下巴处有很多痤疮,痤疮红肿,熬夜和吃甜食物加重。

面部油腻,脸有洗不干净的感觉。

不怕冷,不发热,正常穿衣服,出汗较少。

饮食正常,有时有口臭,口苦,喝水,吃饭纳差。

小便黄,大便稀,不成形,粘。

阴囊潮湿。

舌质淡红,舌淡红,中间黄腻,没有脉诊。

辩证为:阳明湿热太阴寒湿,方用麻杏苡甘汤加茵陈四苓散。

药物如下:生麻黄6克,杏仁20克,薏苡仁30克,炙甘草10克,猪苓20克,白芷15克,茯苓25克,炒白术20克,泽泻15克,茵陈20克,酒黄芩15克,白蔹15克,藿香20克(后下)。

6剂,每剂浸泡30分钟,煎煮40分钟,分三次喝完。

6月10日二诊:就效果,基本资料同一诊,一诊处方6剂。

6月18日三诊:由于吃了辣的,痤疮增加,痤疮鲜红,口臭,烦躁,小便黄,失眠。

在一诊处方上加栀子豆豉,6剂。

6月25日四诊:患者亲自来康和堂中医馆面诊,面部痤疮高突出,按压疼痛,痤疮有脓点,皮肤油腻,爱出汗,舌质淡红,舌苔淡白,舌苔中见有指甲盖那样大一团黄腻,有齿痕,口苦,小便黄,吃饭正常,脉弦滑数。

辩证为:阳明湿热太阴寒湿证,方用麻杏苡甘汤加茵陈四苓散加排脓散,药物如下:生麻黄6克,杏仁20克,薏苡仁30克,炙甘草10克,枳实20克,赤芍15克,白芷15克,桔梗12克,茵陈15克,猪苓20克,茯苓30克,炒白术30克,泽泻20克,白蔹15克。

6剂。

7月5日五诊:痤疮消失多半,脓点消失,继续四诊处方6剂。

后来又面诊了几次,临床症状消失而停诊。

点石成金:出汗较少,面部油腻,口苦,舌质红,舌苔淡红,中间黄腻,表不解,里面湿热证,麻杏苡甘汤;口苦,大便稀溏,阴囊潮湿,茵陈四苓散汤证。

作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合用治疗痤疮临证经验作者:吴伯达刘小可石达攀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18年第04期【摘要】痤疮是多发于青少年的皮肤疾病,不仅缠绵难愈,而且具有损容性,给广大青少年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中医学因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手段,对痤疮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

以麻杏苡甘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作为基本方加减辨证治疗痤疮,在临床取得明显疗效。

【关键词】痤疮;麻杏苡甘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8)07-0061-03Abstract:Acne is a kind of skin disease, happens to young men and women, which is not only lingering and difficult to cure, but also bring great trouble to young men and wom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because of its uniqu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diagnostic methods, has the advantages of the treatment of acne. Ye Pinliang combined with many years of clinical experience, professor at MaXingYi gan decoction and ephedra forsythia rice bean soup as the basic add and subtract, dialectical treatment, achieved remarkable curative effect in clinic.Keywords:Acne; MaXingYiGan Soup; Ephedra Forsythia Rice Bean Soup痤疮,是一种与性腺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颜面及胸背部,常伴有皮脂溢出[1]。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记载:“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

”叶品良教授从医执教30余年,精通医典,善用经方合方,临床疗效颇佳。

笔者有幸侍诊,获益匪浅,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中医无痤疮的病名记载,在中医学中有“痤”、“疮”、“如皶”、“皶刺”、“皰”、“疪”等名[2]。

《素问·生气通气论篇第三》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王冰注解为:“阳气发泄,寒水制之,热怫内余,郁于皮里,甚则痤疖…时月寒凉,形劳汗发,凄风外薄,肌腠居寒,脂液遂凝,蓄于玄府,依空渗涸,皶刺长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针,久者上黑,长一分余,色白黄而瘦于玄府中,俗曰粉刺,解表已…此皆阳气内郁所为…劳作汗出时,如遇到风寒之邪,迫聚于肌肤,乃成粉刺,郁积化热而成疮疖”。

清·黄元御《素问悬解》云:“汗液内凝,则结为粉皶。

皶,粉刺也。

若郁于皮肉之间,肉腐脓生,乃成痤证。

”其中形象地阐释了痤疮的形成过程。

古代医家对“皶”、“痤”的病因病机阐释,皆缘汗出之时,遇风寒湿等,玄府郁闭,脂液遂凝,蓄于玄府,留于肤腠,久而蕴为血脓,微者为“皶”,甚者为“痤”[3]。

樊新荣等[4]认为,阳气郁结失宣,不能畅达,失去鼓舞温养之能,多由或兼热壅、湿阻、寒凝、痰阻、气滞、血瘀为患。

叶品良教授认为“郁”有两点含义,其一,从六淫致病分析,风性疏泄,《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风为百病之长,寒性收引,湿邪黏滞,风寒湿困遏肌表营卫,气血郁而化热,湿热胶结于肌表,则痤疮产生;其二,从脏腑辨证来看,肺主皮毛;心其华在面,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脾主肌肉;足阳明胃经起于鼻,行于面,故其病位在心肺脾胃。

因劳而阳气动,玄府开而汗出,风邪、寒邪、湿邪在表,卫气闭郁,则肺失宣降,气滞水停,气有余便是火,水停生湿,湿热胶结难解,痤疮乃成。

2 辨证论治,标本兼顾,内外并调叶品良教授认为痤疮的病机为湿热毒蕴结于中上焦,兼感外邪;病位在心肺脾胃,故以麻杏苡甘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作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外散表邪,内泻湿热,凉血解毒。

针对痤疮病因病机,从中医辨证论治的整体观出发,治疗上应标本兼顾、内外并调[5]。

《黄帝内经·素问》言:“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治疗痤疮,首先因势利导,宣肺解表,开泄腠理。

在内则清热利湿,解毒散结,给邪气以出路。

而选方常以麻杏苡甘汤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基础方。

药用:麻黄10 g,杏仁10 g,薏苡仁30 g,连翘30 g,赤小豆30 g,桑白皮10 g,生甘草5 g。

诸药合用,心肺脾胃并清,邪出湿去,火退郁通,痤疮可愈。

然个体差异,其病机亦有偏重或兼夹,需随证加减,其效更著。

辨证加减有:如疮面发红,表现为脓疱或囊肿,表明热毒较甚,加金银花、皂角刺、玄参、浙贝以清热解毒、散结消痈;如疮面鲜红或紫暗者,加紫草、丹皮、赤芍、酒浸生地、当归、制首乌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如痘痕明显难消,黑暗色,加用白芷、苦杏仁以化瘢美白。

《本草求真》载:“(白芷)治阳明一切头面诸疾…面黑瘢疵者是也…能温散解托,而使腠理之风悉去,留结之痈肿潜消,诚祛风上达,散湿火要剂也。

”如瘙痒明显者,加防风、蝉衣、白蒺藜、松节、白鲜皮祛风燥湿止痒。

《药性论》载:“(白鲜皮)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癣赤烂。

”兼消化不良者,加焦三仙、炒莱菔子以消食和胃;兼大便干结者加酒大黄、火麻仁通腑泄热;湿浊重者,可加泽泻、苍术、土茯苓清热利湿去浊;小便不利者,加车前子、芦根利水渗湿;女子月经不调者,加泽兰、益母草活血调经。

并且叮嘱患者在治疗期间尽量避免可能诱发皮损的过敏因素,饮食宜清淡,忌生冷、辛辣刺激、鱼虾海鲜、蘑菇菌类等。

2.1 麻杏苡甘汤方解麻杏苡甘汤出自《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是张仲景治疗风湿所致周身疼痛的有效方剂,原文曰:“病者一身尽痛,日晡所剧,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杏苡甘汤[6]。

”从上面的条文病机分析,此乃系风湿重,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利,卫阳不充,风湿之邪乘虚而入,或经脉久有劳伤,复感风湿之邪所引发的病症,而发热日晡所剧,是风湿有化热倾向。

方中麻黄开腠理以开肺气之郁,杏仁降肺气,合麻黄以宣降肺气,疏通皮毛。

《本草纲目》载:“(苦杏仁)杀虫,治诸疮疥,消肿,去头面诸风气皶疱。

”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清热排脓,甘草调和诸药。

四药合用,针对痤疮有祛风解表、清热除湿、消肿散结的作用。

2.2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于《伤寒论》第262条:“伤寒,热瘀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有清热利湿、解表散邪的作用,主治湿热蕴郁于内、兼风寒束表之病候。

叶品良教授认为,原方中连轺,本是连翘之根,目前多用连翘代之,连翘根功在清热,而连翘清热尚可透表,配入此方更佳;梓白皮性寒入肺而清热,且其色白,与桑白皮相似,故多以此代之[7]。

方中麻黄、苦杏仁、生姜辛散表邪,三味相配既能发汗又能开提肺气以利水湿,暗含“提壶揭盖”之意。

连翘辛凉而苦,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且入心经,清心降火,引火邪从小便去,不使邪热在经脉壅滞。

《神农本草经疏》云:“(连翘)主寒热,鼠瘘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

”赤小豆清热解毒利湿,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同时可活血祛瘀通络。

《神农本草经》载:“(赤小豆)主下水,排痈肿脓血[8]。

”桑白皮既助麻黄、苦杏仁宣肺解表,又助赤小豆利湿;炙甘草、大枣调和脾胃。

诸药协同,表里宣通,风寒湿热毒瘀皆去,则痤疮愈。

3 经典病案罗某,女,16岁, 2014年6月 12日初诊。

患者于1月前食火锅,并汗出,后颜面部出现瘙痒,症见面颊、额头大量丘疱疹、结节,额头尤甚,色暗红,高出皮肤,触之压痛,无脓点、渗液,伴口臭、小尿黄,纳眠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而浮。

此乃汗出见湿,风寒外束,湿热蕴结阳明,循经上发于面而为病。

治以疏风清热、燥湿解毒、活血凉血。

方用麻杏苡甘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生麻黄5 g,杏仁10 g,薏苡仁30 g,苍术5 g,防风12 g,白芷12 g,蝉衣12 g,紫草15 g,丹皮15 g,赤芍15 g,生地20 g,当归10 g,白蒺藜30 g,制首乌30 g,松节20 g,连翘30 g,赤小豆30 g,泽泻15 g,炒莱菔子30 g,焦三仙各10 g,金银花15 g,菊花15 g。

3剂,水煎服,共熬24袋,每天4袋,嘱饮食清淡,忌生冷、辛辣刺激鱼虾海鲜、蘑菇菌类等。

二诊:服药1周后复诊,患者自诉服药2剂,遍身微微汗出,面部皮肤瘙痒等症状减轻。

服药3剂,面部痤疮症状明显改善,二便尚可。

效不更方,原方再服9剂,共服12剂后,体表皮损明显消退,去金银花、菊花,加白鲜皮20 g,继续服药5剂以巩固疗效。

随访3月未复发。

按语:青少年是痤疮的高发人群,其发育阶段内分泌容易失调,加之嗜食辛辣油腻,熬夜更易发生。

本例患者主归于风湿侵袭体表,与体内湿热相搏,而致卫气闭塞、腠理不得开、气血郁阻、湿热胶结所致。

患者服药2剂后遍身微微汗出,面部皮肤瘙痒等症状减轻,体现了畅汗达邪,借以汗法,开通玄府,玄府得畅,因势利导,载邪以出,痤疮乃愈。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汗之则疮已。

”《外科理例·汗之则疮已》中论述:“在于肌肉之上,皮肤之间…此疮自外而入。

其脉只在左手,左手主表…客邪客于血脉之上,皮肤之间,宜急发汗而通其荣卫,则邪气出矣。

”以麻杏苡甘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诸药寒热并用,内外兼顾,以达到表里双解、湿热分消、营卫调和,使蕴介于肌表之风湿热邪得以外散,内在之湿热秽浊下渗得以排出,则痤疮渐消,病愈。

4 小结中医治疗痤疮注意整体调整,疗效持久,不易复发;不破坏皮肤结构,无痛苦,并且不遗留创痛,较之复杂的外治和众多的化学合成品其成本低,费用低,不良反应小,具有疗效安全性、可靠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并根据个人的症状,皮损表现的不同,具体辨证论治,可获良效[9]。

叶品良教授综合考虑风、湿、热、瘀多因素为患,外散表邪,内泻湿热,凉血解毒,因证治宜,随证变化,多法配合,效果极佳。

参考文献[1]范瑞强,邓丙戌,杨志波.中医皮肤性病学(临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57.[2]米雄飞. 钟以泽运用托里消毒法治疗痤疮的学术思想[J]. 四川中医, 2015, 33(7):9-11.[3]廖女蒙,华夏. 从汗治痤[J]. 四川中医, 2015, 33(11): 28-29.[4]樊新荣,黄贵华,王荣田. 病性证素 "阳郁"析 [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 (11):2263-2264.[5]卢振方,王燕平,陈欢,等. 叶品良教授运用麻杏苡甘汤加减治疗荨麻疹临床经验[J]. 现代中医, 2015, 5(5): 9-13.[6]张仲景.金匮要略[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郑君渭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临床运用[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3):273.[8]黎慧英. 张发荣运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痤疮经验[J]. 湖南中医杂志, 2016, 32(9): 44-84.[9]李长如,陈灵敏,朱忠,等. 中西医治疗痤疮疗效观察分析[J]. 江西中医药, 2010,41(335): 33-34.(收稿日期:2018-02-26 编辑:陶希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