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技术措施

合集下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技术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技术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技术措施近年来,我国建筑业迅速发展,为了确保建筑安全、提高建筑质量,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民用建筑工程技术措施。

下面将就其中几项重要措施进行介绍。

1.抗震技术措施:地震是我国重要的自然灾害之一,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全国建筑行业普遍采用抗震技术措施,如采用特殊结构形式、筒体结构、隔震与减震技术、结构防震加固等方式,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确保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能够充分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2.防火技术措施:防火技术是建筑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各地普遍制定了建筑防火技术规范,要求建筑物在设计、材料选择、施工等方面采取一系列防火措施,如采用防火墙、防火门、防火窗、防火涂料等,确保建筑物在火灾发生时能够有效地控制火势蔓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节能技术措施:为应对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全国建筑行业提倡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的理念,积极采用节能技术措施。

例如,在建筑物的外墙、屋顶、窗户等部位采用保温材料,提高建筑物的保温性能;利用太阳能光伏和太阳能热能技术,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此外,还推广LED照明、智能控制系统等节能技术,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

4.绿色建筑技术措施: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建筑方式。

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制定了绿色建筑技术指导文件,鼓励建筑企业和建筑师采用可再生材料、节水技术、雨水收集系统、绿色屋顶、立体绿化等措施,达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智能化技术措施: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行业普遍引入智能化技术,提高建筑物的舒适性和便利性。

例如,智能化建筑自控系统可以实现建筑物温度、湿度、照明等设备的自动控制;智能化安防系统可以实现对建筑物的监控和报警功能;智能化家居系统可以实现对家庭设备的远程控制和智能管理。

综上所述,全国民用建筑工程技术措施的制定和推广,旨在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节能性和环保性,为人们创造更加安全、舒适和可持续的居住环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年版)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年版)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年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布日期】2009.07.20
•【文号】建质[2009]124号
•【施行日期】2009.07.20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勘察设计
正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
施》(2009年版)的通知
(建质[2009]124号)
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及有关部门,总后营房部工程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国务院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贯彻《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保证和提高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施工质量,我部组织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对《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3年版)作了第一次修编。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年版)包括《规划·建筑·景观》、《结构》、《给水排水》、《暖气空调·动力》、《电气》、《建筑产品选用技术》和《防空地下室》分册,经审查批准,现予以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九年七月二十日。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技术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技术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技术措施全国民用建筑工程技术措施是指在国内各个城市和地区,对于民用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规定。

这些技术措施旨在确保民用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可持续性和质量可靠性,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舒适、安全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以下将从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来论述全国民用建筑工程技术措施。

设计方面,全国民用建筑工程技术措施要求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人口密度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设计。

在建筑的结构设计上,要采用坚固耐用的材料和合理的结构形式,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抗震性。

此外,设计师还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隔音等方面的需求,并合理规划建筑的内部空间布局,以提供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在施工方面,全国民用建筑工程技术措施要求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施工,并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施工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技术能力,且必须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范。

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要确保建筑材料的质量合格,并进行严格的施工监管和质量检验。

此外,施工现场要保持良好的秩序和安全环境,防止事故的发生。

管理方面,全国民用建筑工程技术措施要求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

相关部门和建设单位要加强对建筑工程的监管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建设单位要配备专业的工程管理人员,负责工程进度、质量和安全的管理。

此外,建筑物竣工后要进行定期维护和检修,以保持建筑的完好和功能性。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技术措施的实施,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全和提升住房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要求设计师和施工人员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还需要相关部门和建设单位加强监管和管理,并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合作。

只有通过全面、科学和有效的技术措施,才能建设出更加安全、舒适的民用建筑工程,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是指在建筑设计阶段,根据项目的需求与要求,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手段与措施,以确保建筑项目的安全、合理与可行性。

本文将从建筑结构、节能设计、环境保护以及综合施工方面展开讨论,详细介绍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的重要性与具体应用。

一、建筑结构设计技术措施建筑结构设计技术措施是确保民用建筑工程结构安全、稳定与可靠的基础,包括基础设计、主体结构设计与抗震设计等。

首先,合理的基础设计需要依据地质勘察等数据,确定合适的基础形式、类型与承载能力,以确保建筑物在地质环境下具有稳定性。

其次,主体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结构形式与荷载特点,采用适当的材料与构件组合,以提高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

此外,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合理选择抗震设防烈度、设防烈度等级与抗震构造形式,确保建筑物能够在地震发生时有足够的抗震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小损失与风险。

二、节能设计技术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节能成为了民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重要方面。

节能设计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建筑外围结构设计、采光与通风、空调系统设计等。

首先,建筑外围结构设计需要考虑保温性能与隔音效果,选择合适的保温材料与隔音材料,确保建筑物具有优良的保温性能与隔音效果,以降低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

其次,采光与通风系统设计需要根据建筑物的朝向与周围环境,合理配置门窗的位置与数量,以及设立通风设备,实现室内空气的自然循环,减少空调系统的使用频率与能耗。

此外,空调系统设计需要根据建筑物的使用特点,合理选择制冷与供暖设备,采用能源高效的空调设备,实现节能效果。

三、环境保护技术措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需要积极采取环境保护技术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与破坏。

主要包括建筑垃圾的处理与回收、水资源的节约与利用、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应用等。

建筑垃圾的处理与回收需要合理规划施工时的建筑垃圾收集与处理设施,将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与处理,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技术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技术措施
05
02
质量管理:确 保工程质量符 合设计要求和 规范标准
04
成本管理:控 制施工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06
环境管理:保 护环境,减少 施工对环境的 影响
施工安全
01
安全措施:制定详细
的施工安全计划,确
保施工人员安全
02
安全培训:对施工人
员进行安全培训,提
高安全意识
03
安全设施:配备齐全
的安全设施,如安全
02
减少碳排放: 建筑节能技术 可以减少建筑 运行过程中的 碳排放,降低 对环境的影响。
03
提高室内环境 质量:建筑节 能技术可以提 高室内环境的 舒适度,提高 居住和工作环
境的质量。
04
降低运行成本: 建筑节能技术 可以降低建筑 运行过程中的 能耗成本,提 高经济效益。
DESIGN WORKS KEEP
建筑设计要点:功能布局、空间组织、
Hale Waihona Puke 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竣工验收等
造型设计、色彩搭配、材料选择等
2
建筑施工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 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 终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 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施工技术
01
04
节能环保:采用节能环保 的施工技术和材料,降低 建筑能耗和环境影响
03
施工工艺:采用先进的施 工工艺,提高施工质量和 效率
帽、安全带等
04
安全检查:定期进行
安全检查,确保施工
现场安全
3
建筑材料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 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 终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 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材料选择
考虑建筑功能:根据建筑用途 选择合适的材料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日期:目录•总则•总平面设计与竖向设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给水排水设计•暖通空调设计•电气设计•经济概算与投资分析总则促进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设计质量和水平。

保障民用建筑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适用性和耐久性。

推动民用建筑工程设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目的和意义适用范围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活动。

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民用建筑以及住宅、办公、商业等不同类型的建筑工程。

适用于民用建筑工程设计的各个阶段,包括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

编制依据行业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其他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

地方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

总平面设计与竖向设计总平面设计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和安全、卫生等要求,合理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

明确功能分区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和安全、卫生等条件,合理确定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和相对位置。

合理布局建筑物在总平面设计中,应考虑绿化景观的规划,包括公共绿地、庭院绿化等,以营造宜人的绿色环境。

考虑景观绿化总平面设计应考虑消防通道、消防设施以及安全疏散设施的布置,确保人员在火灾等紧急情况下的安全疏散。

消防与安全疏散B CD地形分析竖向设计前应对地形进行详细分析,了解地形地貌、标高、坡度、坡向等信息。

土石方工程竖向设计应考虑土石方工程,包括填方区、挖方区、填挖平衡区的处理等。

道路与广场设计在竖向设计中,应考虑道路、广场的坡度、坡向以及排水设施的设计,以确保行车、行人的安全与舒适。

确定设计标高根据地形分析结果,确定合理的场地设计标高,以满足排水、防洪等要求。

竖向设计A根据城市规划或场地条件,合理设计道路的宽度、曲直度、横断面等,同时考虑道路与建筑、场地的关系,确保交通流畅、行车安全。

道路设计广场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城市规划或场地条件,合理设计广场的位置、大小、标高、地面材料等,以营造宜人的公共空间。

广场设计道路广场设计建筑设计以住宅楼、公寓、别墅等为主要形式,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篇之总则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篇之总则

27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规范(GB 50021—200l) 28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l) 29 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JGJ 137—2001) 30 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多层砖房抗震技术规程(JGJ/T l3—94 ) 31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技术规程(JGJ/T l4—95) 32 普通混凝土小型孔心砌块(GB 8239—1997) 33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3—2002) 34 木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5) 35 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6—2002) 3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37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 38 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规程(GBJ 130—90) 39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T 92—93) 40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 41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 18—96)
联系电话:010-88361155-232 联 系 人 : 汪洪涛 E - m a i l : wanght@ 网 址: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网 《结构》分册编写组 二○○三年一月
第 4 页 共 4 页


前 目
言 ...................................................................... 3 录 ...................................................................... 5
第 3 页 共 3 页
.
结果的分析、判断和调整的具体措施;在房屋钢结构设计中,补充了合理选用钢材及连接材 料的规定;对工程中常见的设计质量问题,给出了相关预防措施。本措施推荐了有关新技术、 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使用内容,吸收了部分地方的科研成果,并对新的结构体系的选用给出了 原则性建议。 本分册的编制得到了全国许多设计、教学、科研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编单位不仅安排技术骨干参加编制任务, 并对所编写的内容首先在本单位组织了技术审查; 参加函审与审查会的单位有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轻工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重庆钢 铁设计研究院、 清华大学、 天津大学、 同济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 20 余家; 感谢容柏生院士、 钟善桐教授、方鄂华教授、康谷始教授等 20 余位专家在百忙之中提出许多宝贵意见;特别感 谢陈远椿、武人岱、柴昶、苑振芳、侯光瑜、陈健和陈正祥等专家在本措施的编制中给予的 积极、热情的支持。我们还得到许许多多专家的关心和支持,在此就不一一列出,一并深表 谢意,感谢他们对建设行业技术发展工作的积极支持。 由于结构设计技术措施编制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编制过程又处在新旧规范交替时期, 加之编制时间仓促,因此所涵盖的内容与深度还不够,不少内容有待于补充和完善,也难免 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敬请批评指正,以便我们今后不断修订和更新。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 19 号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 邮 编:l00044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24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24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24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24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是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为满足建筑的功能要求、安全性、耐久性、可靠性、经济性和环境效益等方面的要求,应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以下是2024年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的内容:一、建筑设计前期工作1.建筑设计方案应考虑土地利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通过选址策划、环境评估、可行性研究等方法进行综合评定。

2.进行详细的用户需求分析和功能定位,结合使用面积和布局要求,制定出具体的建筑设计方案。

二、建筑结构设计技术措施1.综合考虑建筑结构的自重、活载、风载及其他外力作用,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和结构材料,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2.在结构设计中应加强构件的节点设计和施工工艺,保证节点连续性和刚度,提高结构整体性能。

三、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技术措施1.选择符合国家标准和建筑设计要求的建筑材料,确保建筑材料的质量和安全性能,提高建筑结构的耐久性。

2.采用适当的施工工艺,加强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监控和质量检验,确保建筑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四、建筑机电设备设计技术措施1.根据建筑的功能和使用要求,合理布置建筑机电设备,提高建筑的舒适性和能效。

2.选用高效节能的机电设备,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建筑的自动化和节能。

五、建筑内外环境设计技术措施1.在设计中优化建筑的空气质量、热舒适性、采光和视野等环境因素,提高建筑的居住和办公环境质量。

2.设计合理的通风、采光和照明系统,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建筑运营成本。

六、建筑消防安全设计技术措施1.根据不同建筑用途和高度,结合国家消防法规和标准,进行火灾风险评估和消防设计,确保建筑的消防安全。

2.规划合理的消防通道和应急疏散通道,设置适当的消防设施,提高建筑的火灾防控能力。

七、建筑节能设计技术措施1.采用优质节能建筑材料和技术,对建筑进行节能设计,降低能耗和碳排放。

2.合理布置建筑的采暖、通风和空调系统,提高建筑的热舒适性和能源利用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暖通空调·动力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3年2月第一版目录1 基本规定1.1 总则1.2 室内、外空气计算参数一.室外空气计算参数二.室内空气计算参数1.3 采暖、通风、空气调节方案设计估算指标2 采暖与供热2.1 采暖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要求2.2 采暖负荷计算2.3 散热器2.4 室内散热器采暖2.5 热风采暖与空气幕2.6 地板辐射采暖2.7 热水采暖系统水力计算2.8 室内采暖管道及其他2.9 室外供热管道3 空气调节3.1 一般规定和围护结构建筑热工要求3.2 负荷计算3.3 系统设计3.4 送风量和气流组织3.5 空气处理4 通风与防火4.1 防火排烟4.2 厨房通风4.3 洗衣房通风4.4 汽车库通风4.5 电气及设备用房通风4.6 卫生间通风及其他4.7 通风机及风道系统5 消声与减振5.1 一般规定5.2 噪声及振动标准5.3 设备噪声及隔声处理5.4 风道系统的消声设计5.5 减振设计6 制冷装置6.1 一般规定6.2 制冷机房、制冷机及其辅助设备的布置原则6.3 制冷管道的施工设计6.4 制冷机控制及安全保护6.5 蓄冷系统的设计6.6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6.7 空调水系统7 控制与监测7.1 一般规定7.2 传感器、调节阀和执行器7.3 冷、热源及空调水系统的控制与监测7.4 空调机组的控制与监测7.5 空调系统末端装置的控制与监测7.6 采暖通风系统控制7.7 防火及防排烟系统的控制7.8 中央监控管理系统8 锅炉房和热交换站设计8.1 民用锅炉房设计概述8.2 锅炉房工艺布置和锅炉选型8.3 锅炉房的土建、电气、采暖、通风及给排水设计要求8.4 锅炉房烟风系统设计8.5 蒸汽锅炉房汽水系统设计8.6 热水锅炉房系统设计8.7 锅炉水处理8.8 锅炉房运煤、除渣和烟气净化系统设计8.9 锅炉房燃油系统设计8.10 锅炉房燃气系统设计8.11 常压热水锅炉、真空相变锅炉及模块化锅炉房设计8.12 电锅炉房设计8.13 锅炉房的热工监测和热工控制8.14 热交换站9 燃气供应9.1 总则9.2 燃气供应方式的确定9.3 燃气计算流量的确定9.4 燃气管道水力计算9.5 室外燃气管道设计9.6 室内燃气管道设计9.7 调压装置的选择与设计9.8 计量装置的选择及布置9.9 液化石油气供应9.10 用气设备的设置要求9.11 排烟设施的设计要求9.12 燃气的安全监控设施1基本规定1.1 总则1.1.1本《技术措施》根据《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l9-2003)及有关规范的规定,并在贯彻国家颁布的节约能源政策的原则下进行编制。

1.1.2本《技术措施》适用新建、扩建、改建的民用建筑的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制冷、锅炉房和煤气供应技术。

1.1.3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应遵照执行的规范、规定和标准如下表l.l.3。

1.1.4对表1.1.3所列规范、规定和标准应执行其全部条文规定,其中的强制性条文必须执行。

1.1.5当新的规范、规定和标准颁布实施后,表1.1.3中有关标准相应地作废,应按新的标准执行。

1.1.6本《技术措施》的条文若有同表1.1.3中有关文件相矛盾之处,应按照表1.1.3中有关文件执行。

1.1.7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及其制冷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工艺和使用要求、室外气象条件以及能源状况等并同有关专业配合,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1.1.8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及其制冷系统所用设备、构件及材料应根据国家和建设地区现有的生产能力和材料供应情况等择优选用,尽量就地取材。

同一工程中,用途相同的设备的系列和规格型号应尽量统一。

1.1.9为贯彻国家颁布的节约能源的政策,在保证使用功能和建筑质量并符合经济原则的条件下,应将采暖能耗控制在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水平上。

1.2 室、内外空气计算参数一、室外空气计算参数1.2.1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设计所采用的室外空气计算参数可参照《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03)。

1.2.2采暖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天的日平均温度。

1.2.3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

注:①冬季使用的局部送风、补偿局部排风和消除有害物质的全面通风等的进风应采用采暖室外计算温度。

②“累年”指多年(不少于3年)。

特指整编气象资料时,所采用的以往一段连续年份的累计。

以下各条有“累年”词者,与此同义。

1.2.4夏季通风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最热月14时的月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注:“历年”指逐年。

特指整编气象资料时,所采用的以往一段连续年份的累计。

以下各条有“历年”词者,与此同义。

1.2.5夏季通风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应采用历年最热月14时的月平均相对温度的平均值。

1.2.6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1天的日干均温度。

注:冬季不用空气调节系统而仅用采暖系统时,应采用采暖室外计算温度。

1.2.7冬季空气凋节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应采用累年最冷月平均相对温度。

1.2.8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应采用历年干均不保证50h的干球温度。

夏季空气调节新风的计算温度采用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干干球温度。

注:当室内温湿度必须全年保证时,应另外确定空气调节计算参数。

1.2.9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0h的湿球温度。

1.2.10夏季空气凋节室外计算日干均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天的日平均温度。

1.2.11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逐时温度可按下式确定:t sh =twp+βΔt r(1.2.11-1)Δtr =(twg-twp)/0.52 (1.2.11-2)式中t sh—室外计算逐时温度(℃);t wp—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β—室外温度逐时变化系数,按表1.2.11采用;Δt r—夏季室外计算平均日较差(℃);t wg—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干干球温度(℃),按表1.2.8条采用。

1.2.12冬季室外平均风速应采用累年最冷3个月各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

夏季室外平均风速应采用累年最热3个月各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

1.2.13冬季最多风向及其频率应采用累年最冷3个月的最多风向及其平均频率。

夏季最多风向及其频率应采用累年最热3个月的最多风向及其平均频率。

年最多风向及其频率应采用累年最多风向及其平均频率。

1.2.14冬季室外大气压力应采用累年最冷3个月各月平均大气压力的平均值。

夏季室外大气压力应采用累年最热3个月各月平均大气压力的平均值。

1.2.15冬季日照百分率应采用累年最冷3个月各月平均日照百分率的平均值。

1.2.16设计计算用采暖期天数应按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采暖室外临界温度的日数确定。

采暖室外临界温度的选取,一般民用建筑宜采用5℃。

1.2.17山区城市的室外气象参数应根据就地的调查、实测并与地理和气候条件相似的临近台站的气象资料进行比较确定。

1.2.18未列入城市地区的室外气象参数应按本节的规定进行统计确定。

对于冬夏两季各种室外计算温度亦可按下列的简化统计方法确定:1) 采暖室外计算温度可按下式确定(化为整数):twn=O.57t ip+0.43t p.min(1.2.18-1)2) 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温度可按下式确定(化为整数):twk=O.30t ip+0.70t p.min(1.2.18-2)3)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可按下式确定(化为整数):twf=O.71t rp+0.29t max(1.2.18-3)4)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可按下式确定:twg=O.47t rp+0.53t max(1.2.18-4)5)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湿球温度可按下式确定:tws=O.72t s.rp+0.28t s.max(适用于北部地区) (1.2.18-5)tws=O.75t s.rp+0.25t s.max(适用于中部地区) (1.2.18-6)tws=O.80t s.rp+0.20t s.max(适用于南部地区) (1.2.18-7)6)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可按下式确定:twp=O.80t rp+0.20t max(1.2.18-8) 式中t wn—采暖室外计算温度,℃;t—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ipt—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温度,℃;wkt—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wft—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干球温度,℃;wgt—累年最热月平均温度,℃;rpt—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湿球愠度,℃;wst—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wpt—与累年最热月平均相对湿度相对应的湿球温度(℃),可在当地大气压力下的i-d s.rp图上查得。

t—累年最低日平均温度,℃;p.mint—累年极端最高温度,℃;maxt—与累年极端最高温度和最热月平均相对湿度相对应的湿球温度(℃),可在当地s.max大气压力下的i-d图上查得。

1.2.19自然通风、机械通风和空气淋浴系统采用夏季通风的室外计算温度和室外计算相对湿度。

1.2.20夏季太阳辐射照度应根据当地的地理纬度、大气透明度和大气压力,按7月21日的太阳赤纬计算确定。

1.2.21建筑物各朝向垂直面与水平面的太阳总辐射照度可按《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l9-2003)的“附录四”采用。

1.2.22透过建筑物各朝向垂直面与水平面标准窗玻璃的太阳直接辐射照度和散射辐射照度可按《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l9-2003)的“附录五”采用。

1.2.23当地的大气透明度一般根据《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l9-2003)的“附录六”所标定的透明度等级和当地夏季大气压力按表1.2.23确定。

二、室内空气计算参数1.2.24只设采暖的民用建筑物采暖室内空气计算温度及通风换气量按表1.2.24采用。

注:“进、排气”栏内未作规定者,可按实际需要确定。

1.2.25空气调节房间的室内空气参数应根据室外空气参数,冷源情况、经济条件和节能要求以及室内参数综合作用下的舒适条件,参考表1.2.25选用。

注:①缩微胶片库保存胶片的环境要求,必要时可根据胶片类别按国家标准规定,并考虑其储藏条件等原因。

1.2.26在设有空气调节的大型公共建筑物中,有放散热、湿、油烟、气味等的一些房间,一般情况下应通过热平衡计算确定其通风换气量。

若缺乏计算通风量的资料或有其他困难时,可参考表1.2.26所列换气次数计算。

注:采用全封闭蓄电池时为3~5(次/h)。

1.3 采暖、通风、空气调节方案设计估算指标1.3.1只设采暖系统的民用建筑物、其采暖热负荷可按下列两种方法之一进行估算。

(1)注:总建筑面积大、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好、窗户面积小,采用较小的指标;反之采用较大的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