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象征

合集下载

元宵节象征寓意介绍

元宵节象征寓意介绍

元宵节象征寓意介绍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元宵节象征寓意,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元宵节象征寓意元宵节之所以得以传承,因为这个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团圆,和谐,追求自由,这些都是我们所向往,也是我们的美好期盼,每一个节日之所以可以得到传承就是里面包含了人民的祈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

因为正月又叫元月,正月十五的晚上是一年里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宵”是“夜晚”的意思,所以,这个节日就得名元宵节。

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元矽节、灯节。

元宵节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

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大江南北,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每到元宵节期间,人们都会走出家门,涌上街头,除了闹花灯、猜灯谜外,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敲舟山锣鼓……其中,有很多风俗和活动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同庆佳节,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共同享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留下的审美记忆。

元宵节的习俗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节象征寓意介绍

元宵节象征寓意介绍
放焰寓意
放焰火也是元宵节的重要习俗之 一,焰火的璀璨夺目象征着繁荣 昌盛、美好未来。
猜灯谜,启迪智慧
灯谜文化
猜灯谜是元宵节独有的娱乐活动,通 过悬挂灯谜、猜解谜底,寓意着启迪 智慧、增长见识。
猜谜乐趣
猜灯谜不仅考验参与者的智力,更增 添了节日的欢乐氛围,让人们感受到 传统文化的魅力。
舞龙舞狮,驱邪避害
• 团圆象征:元宵节作为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具有团圆、和谐的象征意义。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与家 人团聚,一起赏灯、吃元宵或汤圆,共度佳节。
• 文化传承: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各种民俗活动和传统习俗的传承和发展,不断弘扬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同时,元宵节也是展示中国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的重要舞 台之一。
舞龙寓意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舞龙表演寓意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
舞狮寓意
狮子在中国文化中也是瑞兽,象征着勇猛和吉祥。舞狮表演可以驱邪避害,寓 意着祈求平安和幸福。
04
欢乐喜庆之氛围
赏花灯,感受艺术魅力
花灯种类繁多
元宵节期间,各地会举办盛大的 灯会,展出各种造型独特、工艺 精湛的花灯,如宫灯、纱灯、龙
元宵节象征寓意介绍
汇报人:XXX 2024-02-04
目录
• 节日起源与历史发展 • 团圆美满之寓意 • 祈福求吉之象征 • 欢乐喜庆之氛围 • 传承发展与创新融合
01
节日起源与历史发展
元宵节起源及传说
• 起源: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 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定诸吕之乱,拥立刘恒为汉文帝。而平定诸吕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日, 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

元宵节的象征意义

元宵节的象征意义

元宵节的象征意义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通常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

元宵节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团圆、幸福的祝福。

以下是对元宵节象征意义的探讨:1. 团圆与家庭:元宵节是一个重要的家庭团圆节日。

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和家人一起吃元宵、赏花灯、观烟花,共度愉快的时光。

这象征着家庭团圆和亲情的重要性,强调了家人之间的联系和情感纽带。

元宵节也是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的时刻。

2. 灯笼与希望:元宵节的一大特色就是色彩斑斓的灯笼。

灯笼象征着光明和希望,寓意着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带来新的希望和美好。

人们会在元宵节夜晚放出天灯,让灯笼飘向天空,寄托自己的愿望和祈祷。

这象征着人们对于未来的期望与向往。

3. 元宵与圆满:元宵,即汤圆,是元宵节的主要食物之一。

汤圆是由糯米粉制成,外形圆润,象征着圆满和团圆。

吃汤圆代表着希望来年能够团团圆圆,生活圆满幸福。

此外,元宵还有吉祥寓意,因为“元”与“圆”谐音,所以元宵也被视为给人们带来好运和吉祥的象征。

4. 猜灯谜与智慧:元宵节的传统活动之一是猜灯谜。

人们会在灯笼上贴上谜语,让别人猜解。

猜灯谜既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锻炼智慧和团结力量的一种形式。

猜对灯谜意味着智慧和吉祥,也代表着面对生活难题时能够有智慧去解决。

5. 舞龙舞狮与祈福:元宵节期间,人们还会进行舞龙舞狮等民间舞蹈表演。

这些表演活动象征着驱邪和祈福的意义。

舞龙舞狮能够消除灾难,祈求来年平安和顺利。

舞龙舞狮的锣鼓声也具有驱邪和迎福的作用,代表着好运和吉祥。

总之,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它不仅代表了家庭团圆、希望和美好的向往,也象征了圆满、智慧和祈福。

元宵节的庆祝活动如赏灯、吃汤圆、猜灯谜、舞龙舞狮等,丰富多样,充满了欢乐和吉祥的气氛。

这些象征意义的背后,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幸福的祈愿。

元宵节团圆的象征

元宵节团圆的象征

元宵节团圆的象征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象征就是团圆。

元宵节团圆的象征意义不仅体现在亲情、友情和爱情上,还融入了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团圆象征亲情的传承。

对于中国人来说,家庭是最核心的社会单位。

元宵节作为一个家庭团圆的日子,强调了亲情的重要性。

中国家庭普遍重视团聚,尤其是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会尽最大努力回到自己的家乡,与家人共度佳节。

这是亲情的传承,家族价值观的延续,对家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团圆象征友情的珍贵。

除了亲情,友情在元宵节的团圆象征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元宵节是一个重视友情的节日,人们会邀请亲朋好友一同共度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可以放松心情,与朋友们聚在一起,共享快乐和欢笑。

朋友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进了友谊的深度,让人们感受到彼此的关心和支持。

团圆象征爱情的美好。

爱情是元宵节团圆象征的另一重要方面。

元宵节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许多年轻人会选择在这一天表达对恋人的爱意。

在这个浪漫的节日里,夫妻、情侣们会一同约会,共享浪漫的晚餐,互赠爱意的礼物。

团圆的象征意义让爱情更加坚定和稳固,同时也为新的生命和家庭的建立带来了祝福。

团圆象征美好未来的期许。

元宵节团圆象征的不仅仅是当下的团圆,更是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会祭拜祖先、为祈求来年平安、幸福而献上祝福。

团圆的喜悦和欢乐仿佛成为了人们对未来幸福的象征,每个人都期待着来年的好运和成功。

这个象征意义的延伸,让元宵节超越了一个单纯的家庭节日,成为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共同向往的文化符号。

总结:元宵节团圆的象征深深扎根在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纽带。

它象征着亲情、友情和爱情的传递与弘扬,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无论在家庭的团聚、朋友的聚会还是恋人的约会中,人们都在元宵节中感受到团圆的温暖和幸福。

让我们珍惜这个传统节日,将团圆的象征延续下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元宵节团圆与祥和的象征

元宵节团圆与祥和的象征

元宵节团圆与祥和的象征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农历新年的第一个元月十五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欢聚一堂,观赏烟花炮竹,品尝汤圆,祈愿团圆和祥和。

元宵节象征着家人团聚,代表着吉祥和平安。

本文将以团圆与祥和为主题,探讨元宵节的意义以及背后蕴含的文化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团圆一直被看作是最为重要的价值观。

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不仅享受美食和烟花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将家人团聚,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家庭成员亲密相处的时刻,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无论远方还是近亲,元宵节成为了一个家庭团聚的契机。

亲朋好友共同庆祝团圆,增进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纽带,使人们感受到彼此的关爱和温暖。

元宵节也是祥和与和谐的象征。

烟花绽放的美丽景象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一天,人们会放飞孔明灯,游园赏花,祈祷家庭平安和事业顺利。

烟花璀璨绽放的一刹那,将负能量燃烧殆尽,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祥和。

汤圆作为元宵节的传统食品,圆润的形状寓意着团圆和和谐。

与家人共同享用汤圆,象征着团圆和家庭的温暖,也代表了家庭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元宵节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传,元宵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灶君节,人们相信通过祭祀灶君能够保佑家庭平安,带来好运。

后来,元宵节也成为了缅怀和纪念护国英雄的日子。

元宵节的庆祝活动中,人们会举办花灯展览,赏花、猜灯谜等活动,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的魅力,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总的来说,元宵节是一个充满团圆和祥和意义的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家庭成员团聚在一起,享受欢乐和美食,感受家庭的温暖;烟花璀璨的绽放和汤圆甜香的品味象征着吉祥与和谐;同时,元宵节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

让我们共同庆祝元宵节,祈愿团圆祥和,祝福家庭和社会一切都在和谐与幸福中发展。

元宵节团圆与祈福的象征

元宵节团圆与祈福的象征

元宵节团圆与祈福的象征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这一节日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团圆和祈福密不可分。

元宵节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通过各种庆祝活动来表达对团圆和祈福的向往,同时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首先,元宵节在中国具有着浓郁的团圆象征意义。

元宵节正值农历正月十五,相传这一天是夜晚月亮最圆的时候,象征着亲人、朋友的团圆和家庭的和谐。

人们通常在这一天与家人相聚,共享团圆饭,共庆佳节。

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乡村,人们都会欢聚一堂,共度元宵佳节。

这种世代相传的团圆习俗,凝聚了人们对家庭温暖和幸福的感恩之情。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亲友相聚,开怀畅谈,共同度过美好的时光。

其次,元宵节也是祈福的重要节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元宵节是一天的开始和结束,是人们祈求好运和健康的重要时刻。

在节日来临之际,人们会提前准备好各种吉祥的食物,如元宵、花灯等,并在家中摆放一些寓意吉祥的装饰,如福字、剪纸等。

同时,也有人会在这一天祭拜祖先,祈求祖辈的保佑和庇护。

这些祈福的习俗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也传承并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

元宵节的庆祝活动也是丰富多样的。

首先是赏花灯。

元宵节的花灯是此节日的标志之一,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花灯各有特色。

人们在节日晚上会到公园或街头欣赏各式各样的花灯,欣赏其美丽的造型和灯光效果。

而灯谜游戏也是元宵节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会根据花灯上的字谜猜测答案,增加节日的乐趣。

其次是吃元宵。

元宵是元宵节必备的传统美食,它是由糯米粉做成的圆球状食品,内填馅料,如芝麻、豆沙、花生等。

吃元宵寓意着团圆和美好的未来。

家人和朋友们会坐在一起品尝美味的元宵,享受团圆的喜悦。

最后是舞龙舞狮表演。

元宵节期间,各地会举行盛大的舞龙舞狮表演活动。

舞龙舞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节庆活动之一。

人们手持龙灯和狮灯,在舞狮团队的带领下跳跃、旋转,在舞台上展现着龙的威武和狮的神气,场面热闹且炫目。

元宵节的寓意和象征

元宵节的寓意和象征

元宵节的寓意和象征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人们都会欢聚一堂,共度这个传统节日。

它不仅是家庭团聚的象征,更是一个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节日。

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代表了丰富的文化历史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很多的寓意和象征。

本文将从以下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和谐团圆元宵节是家庭团圆和传统文化庆典的象征。

这一天,人们会在灯笼的映衬下欢聚一堂,一家人共享美食,互相娱乐和拜访亲戚朋友。

这象征着农历新春期间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即以团圆为主要主题,让人们重温家庭情感,强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增进家庭和社区间的和谐。

二、挥别寒冬迎接春天元宵节也代表着人们挥别寒冷冬季迎接暖和的春天的象征。

这一天正代表着中国农历的正月十五,也是每年春天正式到来的开始。

人们点亮灯笼和烛有助于让这一天朝气蓬勃,使人们迎接春天的到来。

三、勇敢追求梦想元宵节还象征着人们要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如同元宵节中的灯笼,它不仅是一种传统的装饰品,更是人们对梦想和愿望的寄托。

人们在灯笼上书写自己的愿望和希望,点亮灯笼,让他们升空,冀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大红灯笼代表祝福和吉祥,意味着祝福自己和他人能够顺利地实现愿望和梦想。

四、繁荣昌盛元宵节还是一个象征着繁荣昌盛的节日。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元宵节和商业贸易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元宵节这一天,各个地方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出去享受美食和购物。

这不仅增加了商业的繁荣,也代表着中国的经济繁荣发展。

总结元宵节的寓意和象征有很多,不仅代表着人们的团圆和喜庆,也代表着勇敢追求梦想和繁荣昌盛。

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和家庭的团聚有关,更代表着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纵使居住于世界五湖四海,也能够通过网络来分享节日的喜悦和浓浓的亲情。

让我们在元宵节这一天一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递和谐和幸福。

元宵节的美好寓意

元宵节的美好寓意

元宵节的美好寓意元宵节的美好寓意1、元宵节舞狮子,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2、元宵节杨枝插门,寓意着阳能的生发。

3、元宵佳节,全家人在一起吃汤圆,“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相处。

4、元宵节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

象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5、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

古代元宵节由于开禁,人流如织,男女相遇,易于产生爱情。

千百年来,在元宵节上演的两情相悦的爱情故事,举不胜举。

6、元宵节的文化价值在于它是全民的狂欢节,人人参与,乐在其中。

7、元宵节到来时,节日经济被搅热。

元宵节有哪些习俗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将馅儿团成形后在糯米粉中滚成,汤圆则是先以糯米粉做成皮儿,再包馅儿而成,做法完完全全不一样。

元宵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观灯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

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传统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宵节象征篇一:元宵节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观花灯,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篇二:元宵节20XX年元宵节活动方案全园主题会:欢欢喜喜闹元宵一、设计思考元宵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灯节”。

民间正月十五闹元宵已有悠久的历史,它伴随人们迎来春天,是把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

在主题活动中,通过调查、参观、学习和表演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幼儿不仅能对元宵节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更可以通过自身的参与和表现,进一步获得对节日气氛的体验,获取多方面的经验:①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团圆的日子。

②元宵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

③元宵节有吃元宵、玩花灯、猜灯谜、划旱船等丰富的风俗习惯。

④“元宵”象征着“团圆”,它有不同的种类和味道。

⑤元宵节有各种各样的花灯,给人们带来了喜气和欢乐。

⑥自己动手做元宵、做花灯可以感受更多的快乐。

二、各年龄段主题活动目标小班主要目标(1)知道元宵节是团圆的节日,初步了解元宵节人们的活动和特别的食品——元宵;(2)愉快地参与元宵节各种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气氛中班主要目标(1)知道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玩灯、赏灯、吃元宵、划旱船等);(2)初步尝试用语言、艺术等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感受;(3)感受与老师、小朋友一起玩花灯、猜灯谜、做元宵、吃元宵的快乐大班主要目标(1)尝试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元宵节的相关经验,进一步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2)大胆地创造与想象,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理解;(3)积极参与“闹元宵”的筹备和庆祝工作,在和老师、同伴一起过节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团圆的意义三、主题活动环境创设小班班级环境(1)师幼共同布置“美丽的花灯展”,悬挂幼儿购买或参与自制的花灯;(2)收集幼儿在节日中赏灯、玩灯的照片,布置主题墙饰;(3)提供小碗、油泥等材料,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搓“元宵”;(4)提供磁带,引导幼儿在游戏中随音乐玩灯;(5)在家长园地贴出“致家长的信”,介绍主题活动的构想和配合事项。

中班班级环境(1)师幼共同布置“班级花灯展”,悬挂幼儿与父母共同制作的花灯;(2)主题墙饰:幼儿的各种调查资料,幼儿参与节日活动的照片;(3)动手区:提供剪刀及多种半成品材料,引导幼儿尝试制作简单的花灯;(4)表演区:提供音乐磁带、幼儿收集和制作的花灯等材料,引导幼儿表演“花灯秀”、“闹花灯”等节目;(5)家长园地:贴出“致家长的信”,介绍主题活动的构想和配合事项。

大班班级环境(1)师幼共同布置“好看的花灯”和“自制花灯展”;(2)主题墙饰:围绕“我的问题”、“我的调查”、“我的发现”三方面布置关于元宵节的来历、传说、习俗等内容的调查表及图片、文字资料,幼儿参与活动的照片或表现性资料等;(3)语言区:幼儿参观灯展拍摄的照片、录像,有关元宵节的图书、图片等;(4)动手区:提供制作花灯、旱船的工具和师生共同收集的半成品材料等,引导幼儿动手制作庆祝节日需要的道具;(5)表演区:提供音乐磁带、表演材料,引导幼儿开展打腰鼓、扭秧歌、舞龙等有关元宵节的活动;(6)家长园地:贴出“致家长的信”介绍主题活动的构想和配合事项园内大环境(1)园内走廊悬挂教师、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和制作的各式花灯,花灯下悬挂各种灯谜;(2)宣传展板:各年级组开展元宵节活动的照片篇三:古代文学中的元宵节习俗古代文学中的元宵节习俗及文化功能李成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博士教授摘要:本文从古代文学和元宵节民俗文化关系的角度探讨古代文学中的元宵节祭祀、走桥、张灯、燃灯、观灯、舞灯、猜灯谜等元宵风俗事象,及其元宵节习俗的文化内涵,揭示古代文学中元宵节习俗所体现的文学意义、审美价值和民俗研究价值,以及其促进当代年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元宵节古代文学民俗审美文化价值民俗文化是历代文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古代作家从节日民俗中获得创作灵感,创作了各种载体的文学作品,并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魅力,影响着历代读者,成为人文精神的载体。

古代文学中的元宵节丰富多彩而且就有多方面的文化功能和审美愉悦功能。

正月十五称为上元,是年俗春节后大地回春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年俗文化春节后的又一个庆祝活动和情感释放狂欢的高潮。

沉浸在在喜庆氛围中的人们又团聚在一起共同欢庆,亦称为元夕、上元节,因为这天的食俗是吃“元”宵,故称为元宵节,寓意和象征团园。

节日中人们喜欢张灯结彩庆祝,故又称为“灯节”。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有诗词曲赋和戏曲小说等各种艺术形式对于元宵节的习俗进行了多方位的的艺术描绘,形象的反映了古代人民元宵节日的习俗和人文情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民俗文化与古代文学的角度较为全面的考察古代文学中的元宵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是具有理论价值和民俗学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文学作品中反映的元宵节习俗的发展历程《史记·乐书》云:“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

使童男童女七十人俱歌。

”,唐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聚》卷四:“《史记》曰:‘汉家以望日祀太一,从昏时到明。

’今夜游观灯,是其遗迹。

”由此可见元宵节起源于汉代祭祀太一天神,祀神、走桥、张灯等元宵风俗事象。

晋代元宵节己有张灯现象,《艺文类聚》卷八十《灯》引晋习凿齿诗云:“煌煌闲夜灯,修修树间亮。

灯随风炜烨,风与灯升降。

”描写灯笼挂在树间,随风摇曳,即元宵节的“火树银花”,梁简文帝《灯赋》中说:“何解冻嘉月,值萱荚盛开。

草含春而色动,云飞彩以偕来。

南油俱满,西漆争燃。

”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萱荚是传说中的一种瑞草,从每月初一开始,日长一叶,长至十五日则止。

从十六日开始,日落一叶,到三十日落光。

所以“值萱荚之盛开”指十五日。

梁代元宵张灯的描述。

梁代文学家萧纲,即南朝梁简文帝有《正月八日燃灯应令诗》、南北朝时代南朝陈国皇帝陈后主有《光壁殿遥咏山灯诗》、隋场帝有《正月十五日于通衙建灯夜升南楼诗》。

由这些帝王诗可知在隋代以前元宵张灯主要是皇家贵族的雅习。

至唐代,元宵张灯之俗才风靡于世。

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正月十五夜闻京师有灯恨不得观》诗云:“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荤隘通街。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中既描绘了京师长安花灯满街的元宵盛况,也描述了乡间元宵迎赛紫姑神的仪式,说明无论城市和乡间都盛行观灯习俗。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介绍了宋代元宵节“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的龙灯盛况,还有“奇术异能、歌舞百戏”的演出。

不但百姓观灯游赏,皇室也张灯结彩。

柳永、李清照、刘辰翁、辛弃疾等词人创作了元宵词,元宵词作中展现和渗透着鲜明的时代气息。

东京汴梁和杭州作为宋代都城,当时的一些习俗在这里充分的展现,以示帝国风尚及其折射的北宋开国盛世和末期的衰微、南宋偏安一隅的的悲凉。

金元元宵节习俗也为北方民族所接受,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金贞元年间已有元夕之庆。

《大金国志》卷十三载,贞元元年(1153年)春正月,元夕张灯,宴丞相以下于燕之新宫,赋诗纵饮,尽欢而罢.不过,此后金朝上层对元夕张灯之俗的态度有一段反复。

金世宗在大定十年(1170年)命宫中元宵无得张灯(《金史》卷六)。

元宵张灯对金人的吸引力毕竟是挡不住的。

到大定二十六年(1183年)正月,元夕张灯,疏璃、珠璎、翠羽、飞仙之类不一,至有一灯金珠为饰者。

都人男女盛饰观玩,至十八日而罢(《大金国志》卷十八)。

至此,金人比宋人对元宵的热情毫不逊色。

金王寂《拙轩集》中《元夕有感》:一生能见几元夕,况是东西南北人。

残梦关河鳌禁月旧游灯火马行春。

岁华投老送多感,节物对愁争一新。

自笑区区成底事,天涯流落泪沾巾。

《中州集》载:朱弁诗《元夕有感》:朔雪余千里,东风偏九州。

关河中土异,灯火上元愁。

绿蚁尝新酿,青貂恋故裘。

紫姑无用卜,世事正悠悠。

《元夕厅设醮》:春容先督府,月色满江城。

灯赏无仙梦,斋居绝市声。

两年忧旱虐,八郡望秋成。

凭藉刚风力,青章达九清。

无名氏的元散曲【中吕·迎仙客】《十二月》中的《正月》:“春气早,斗回杓。

灯焰月明三五宵。

绮罗人,兰麝飘。

柳嫩梅娇,斗合鹅儿闹。

”(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1681页)曲中描绘了元宵节的节气、节日风物习俗“柳嫩梅娇,斗合鹅儿闹”、”春气早,斗回杓”“灯焰月明”的节日景物和“绮罗人,兰麝飘”节日人们的盛装。

马致远【仙吕·青哥儿】《十二月》里有写“元宵”的一首:“春城春宵无价,照星桥火树银花。

妙舞清歌最是他,翡翠坡前那人家,鳌山下。

”“妙舞清歌最是他”引人瞩目。

元代曾瑞的杂剧《留鞋记》(《录鬼簿》作《佳人才子误元宵》)。

描写了卖胭脂女子王月英和秀才郭华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约会就在热闹的元宵节里发生、发展。

明·弘治温州府志载:“元夕之张灯??属邑有五,大略皆同,惟平阳、乐清习或颇异,泰顺山乡,朴率尤甚。

上元自十二、十三夜点灯起,谓之试灯。

十四、十五、十六谓之正夜。

或结鳌山、搭灯棚、放烟火,仕女通衢游赏。

十七夜以后谓之残灯。

”可见,当时元宵灯节时间之长,规模之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