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高考大题冲关(五)生物与环境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A卷 基础巩固)-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训练(新教材新高考)(原卷版)

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A卷·基础巩固(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含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物质”的含义及物质循环的特点是()A.有机物;循环性、全球性B.元素;单向流动、逐级递减C.无机物;循环性、全球性D.元素;循环性、全球性2.(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列有关种群密度及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D.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3.(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再次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CO2B.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2急剧增加C.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有植物的光合作用D.大力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唯一方法4.(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为进一步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以下做法正确的是()A.禁止对任何野生资源的开采和利用B.对环境受破坏地区可大量引进外来生物物种C.为解决粮食问题进行围湖造田,增加陆地面积D.为保护生态环境,实行退耕还林5.(2022·全国·高二)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演替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不断变化的过程B.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以元素的形式进行的D.稻田除草灭虫能有效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6.(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垃圾分类是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基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有害垃圾填埋处理可消除环境污染B.厨余垃圾加工后可作为鱼类养殖的饵料C.生活垃圾发酵能产生清洁可再生能源D.禽畜粪便作为花卉肥料有利于物质的良性循环7.(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关于下图所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达到环境容纳量e点以后,种群数量会始终保持不变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使e点上移,达到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目的D.可以选择图中c点对应的时间,作为最佳消灭灰鼠的时间8.(2022·全国·模拟预测)信息传递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不管是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还是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都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高考生物专题考点知识梳理—生物与环境

高考生物专题考点知识梳理——生物与环境一、回归教材1.名词解释(1)(选择性必修2 P2)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选择性必修2 P9)环境容纳量: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值。
(3)(选择性必修2 P22)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4)(选择性必修2 P23)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5)(选择性必修2 P24)原始合作(互惠):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6)(选择性必修2 P24)种间竞争: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7)(选择性必修2 P27)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2.教材黑体字(1)(选择性必修2 P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选择性必修2 P9)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增长曲线呈“S”形。
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S”形增长。
(3)(选择性必修2 P24)种间关系主要有原始合作(互惠)、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
(4)(选择性必修2 P38)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5)(选择性必修2 P64)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
(6)(选择性必修2 P7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教材结论性语句(1)(选择性必修2 P19)种群是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
种群研究的核心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
(2)(选择性必修2 P19)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5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课时作业-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

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5讲生态环境的保护一、选择题1.如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A.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B.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C.据图可知人类能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D.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解析:通过对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的分析,很容易发现Ⅰ曲线是最理想的,可以说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Ⅱ、Ⅲ曲线表示当人类的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环境就会对人类产生反作用,人类的数量会大幅度下降,特别是Ⅲ曲线表明的情况最严重。
答案:C2.(2017·安徽师大附中模拟)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B.引入外来物种不一定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C.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草地D.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解析:大量开垦草地会造成植被的破坏,引发环境问题,C错误。
答案:C3.“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成为人们所期待的最为主导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以下关于“低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B.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大容易导致地球出现温室效应C.尽量减少塑料袋使用量,遏制白色污染是转向“低碳生活”的途径之一D.“低碳”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过低解析:“低碳”就是指生活作息时要尽力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降低大气中CO2的浓度,D错误。
答案:D4.我国频繁出现雾霾天气,地球以其特有的方式警示我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不可持续。
下列措施中,不利于减少雾霾天气发生的是( )A.减少汽车使用B.大力发展火力发电C.提高绿化面积D.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解析:雾霾天气的发生主要是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烟尘等造成的,所以减少汽车使用、提高绿化面积、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都能有效降低雾霾天气的发生,但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会使雾霾天气更加频繁发生。
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习题含答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下列有关细胞外液成分的判断,正确的是( )A.泪液、尿液和组织液均属于细胞外液B.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量较多的是蛋白质C.尿酸、氨基酸、胃液中的盐酸均可在细胞外液中找到D.淋巴回流形成血浆,所以二者的成分和含量完全相同2.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下列各种变化中,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 ①抗体与抗原结合 ②消化道中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③丙酮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④氧气在人体内的运输 ⑤胰高血糖素的合成 ⑥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⑦HIV 的增殖 ⑧甲状腺激素的运输A.①②④⑥B.②③④⑥C.③④⑤⑦⑧D.①④⑥⑧3.如图为人体细胞及内环境组成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相关体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食物过咸可能会引起血压升高B.长期营养不良导致①的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C.②③④等构成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D.人体在剧烈变化的外界环境中总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4.人体血浆中部分离子的含量如表,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成分Na + K + Cl - Mg 2+ Fe 2+ 3HCO - 24HPO - 含量(%) 0.38 0.02 0.36 0.003 5 0.000 1 0.17 0.01A.血浆的渗透压低于生理盐水的渗透压B.3HCO -和24HPO -能维持人体血浆pH 相对稳定C.Na +、K +含量的相对稳定是兴奋产生和传导的基础D.Mg 2+和Fe 2+对于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5.如图表示人体中甲、乙、丙、丁、戊、己6种体液之间的关系。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乙中的O2不可能来自戊B.甲中的代谢废物的浓度一定比乙高C.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D.丙中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少部分直接来自己细胞6.如图是作用于人体组织细胞新陈代谢的四大系统模式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 )A.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B.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C.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D.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质基质、血浆、组织液、淋巴等共同构成了内环境B. 内环境与肺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C.血液流经肝组织时,毛细血管的动脉端的血糖浓度高于静脉端的血糖浓度D. 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才会导致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8.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也是机体存活的条件。
2017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大题冲关4 生态与环境课件

【答案】(1)大豆 捕食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 出 大豆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 (3)更大 能 量流动
(3)表格中的数据显示,按20%的能量传递效率来算,要 维持A鱼的正常生长,还需添加____________百万J/(hm2·a)A 鱼的饵料;若不添加B鱼的饵料,鱼塘中的B鱼将会减少 ______%。
(4)表中没有出现的能量流动去向有___________。
【答案】(1)低 人工鱼塘成分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 调节能力弱 (2)样方 随机取样 (3)3 000 37.5 (4)被分解 者分解利用的能量、暂时未被利用的能量
(1) 该 人 工 鱼 塘 与 自 然 湿 地 相 比 , 抵 抗 力 稳 定 性 更 _______ ( 填 “ 高 ” 或 “ 低 ” ) ,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能量流动时,需估算种群密度。调查鱼塘浮游植 物的种群密度,适合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要考虑风力 等环境因素,但更关键的是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第三单元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大题冲关(四) 生态与环境
规范审题冲关
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 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立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 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 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猛禽与田 鼠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课时冲关

闪堕市安歇阳光实验学校必修三 第五章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对应学生用书课时冲关(三十三)第287页
1.(2015·合肥模拟)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 ②崇明岛东滩的全部生物 ③东方绿舟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 ④九段沙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① D.①②④ 答案:A 2.如图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B.丙属于次级消费者 C.丙可以为甲提供无机盐 D.丙不属于食物链组成 解析:从图中三种成分的关系可以判断出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
分解者。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无机盐被生产者利用。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 答案:B 3.(2015·大庆模拟)有关下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图中只有2条食物链 ②细菌与狐之间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③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4个营养级 ④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草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答案:B 4.右图为Ⅰ和Ⅱ两种生物在温度变化时耗氧量的变化情况,则两种生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分别最可能是( )
A.Ⅰ是生产者,Ⅱ是消费者 B.Ⅱ是生产者,Ⅰ是消费者 C.Ⅰ和Ⅱ都可能是消费者或生产者 D.Ⅱ只能是生产者 解析:由图可知,生物Ⅰ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耗氧量逐渐降低,说明温度越低,需要消耗越多的氧气来分解有机物,释放更多的热量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因此生物Ⅰ应为动物,而且是恒温动物;生物Ⅱ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耗氧量逐渐升高,说明温度越低,酶的活性越低,耗氧量越低,可为变温动物,也可为植物。 答案:B 5.(2015·贵州六校联考)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 ℃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2 ℃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解析: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不是同种生物,因此生活在南极海冰区的南极冰藻不构成一个种群;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因此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为群落,因此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2~2 ℃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增强,导致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答案:A 6.如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 解析:原核生物中有生产者(如硝化细菌、蓝藻等)、消费者(如根瘤菌)和分解者(如腐生菌)。 答案:A 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解析:动物可作为消费者和分解者,细菌可作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 答案:C 8.(2015·渭南模拟)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 B.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C.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D.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 解析:该生态系统中杂草和水稻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固定有机物的生产者;鸭可以捕食害虫以控制害虫的数量;杂草和水稻会竞争稻田中的养料和生存空间;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水稻、鸭、害虫和杂草仅指各种生物,不能组成生态系统。 答案:D 9.(2015·玉溪模拟)福寿螺属于外来物种,能通过各种渠道蔓延扩散,它们啮食水稻等植物,造成粮食大幅减产,其生存环境的营养结构如图。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福寿螺属于次级消费者,它急剧增多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天敌 B.外来入侵物种会增加当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C.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占2个营养级的生物只有蛇和青蛙 D.图中若每只幼螺从5克长到10克,则至少要消耗水稻25克 答案:D 10.下图1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图2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情况,请据图回答: 据图1回答: (1)从营养功能的角度来填写成分: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 (2)B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和________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填字母)。 (4)最主要成分和最活跃成分分别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 据图2回答: (5)该生态系统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 (6)鹰占有________个营养级,请写出鹰为最高营养级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 (7)蛇和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8)要使该生态系统完整,还需要增加的成分是________。 (9)若蛇绝种,鹰的数量可能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若植食性昆虫减少,在短期内哪种生物数量将锐减?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无机环境和生产者之间的物质联系是双向的,因此图1中A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是生产者;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最主要成分,数量众多的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起加快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作用,是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以不能再被其他生物捕食的生物为终点,图2中的植物是各条食物链的起点,共有8条食物链;在不同食物链中鹰占有4个营养级,其中鹰占最高营养级的食物链是最长的食物链;蛇和鹰存在捕食关系,都以食虫鸟为食时,二者是竞争关系;该食物网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若蛇绝种,鹰会以老鼠、食虫鸟为食,食物链缩短,鹰获得的能量增多,数量增加;若植食性昆虫减少,在短期内食虫昆虫会锐减,因为其食物单一且有许多天敌。 答案:(1)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3)D B (4)D A (5)8 (6)4 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昆虫→蛙→蛇→鹰 (7)捕食和竞争 (8)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9)增多 食物链变短,鹰获得的能量增多 (10)食虫昆虫 因为其食物单一且有许多天敌 11.(2015·济南模拟)我国科考队员在南极建成了第四个南极考察站——泰山站,服务于格罗夫山地区。下图是关于格罗夫山地区某生态系统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 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生物名称), 贼鸥与企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3)科学工作者每年需要统计该生态系统中黑背鸥的种群数量,一般使用________法。 (4)若该生态系统中的群落是由冰川融化后的裸地演替而来,则此种演替属于________演替,下列图形表示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所含有机物的变化(横坐标表示时间),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 答案:(1)微生物和贼鸥 (2)念珠藻固定太阳能 企鹅、海豹、黑背鸥、贼鸥 捕食和竞争 (3)标志重捕 (4)初生 A 12.(2015·南京模拟)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下列关于该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从能量流动的特点来看,E捕食生物B和D最为经济 B.生物G是一种杂食动物,它占有3个不同的营养级 C.生物H占有3个不同营养级,它的数量较其他生物更为稳定 D.G和E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解析:图中A、B为生产者。从能量流动特点来看,某捕食者所捕食的生物营养级别越低就越经济,因此E捕食A和B最经济;G占有第二、四、六3个营养级,因此属于杂食动物;H的营养级别较高,数量较少,而且食物单一,其数量变动往往较大;G和E之间只有竞争关系,无捕食关系。 答案:B 13.(能力挑战题)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网。如图所示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有2个,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B.若丙种群数量下降20%,辛种群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C.在该食物网中辛占有3个营养级 D.只在丁和辛、丙和乙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 解析:由图可知:除丁和辛、丙和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和捕食关系外,乙和丁之间出存在竞争关系和捕食关系。 答案:D 14.(2015·合肥质量检测)稻田养鱼是一种能够实现鱼、稻双丰收的生产模式。某实验小组对稻田养鱼做了如下的实验研究:插秧后,即对实验区(即稻田中水深约10 cm的养鱼沟)进行消毒,并选取健康状况良好的小鲫鱼若干条放养(鲫鱼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食,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对照区不放养鱼,其他条件均相同。期间检测浮游植物的干重,所有处理均设置3次重复。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设置重复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的第一个月检测发现,实验区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区,分析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开始二个月后(秧苗生长旺盛期),检测发现实验区和对照区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均显著下降,产生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可能是________或________等不足。有人试图用增加施肥的办法来增加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但效果并不明显。这说明此时肥料对浮游植物的生长不具有________作用。 (4)从生态系统结构分析;稻田养鱼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中________的复杂性;从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稻田养鱼促进了稻田生态系统中________。 解析:(1)重复实验的目的是减少实验偶然性引起的误差。(2)由题干信息可知,稻田养鱼存在两条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浮游植物→鱼。分析可知实验区鱼对浮游动物的捕食使得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明显高于对照组。(3)浮游植物作为生产者,其生长需要阳光和肥料等;增加施肥浮游植物生长仍然不明显,说明此时肥料对浮游植物的生长不具有限制作用。(4)稻田养鱼增加了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提高了其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并且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答案:(1)减少实验偶然性引起的误差(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鱼对浮游动物的捕食 (3)阳光 肥料 限制
押新高考卷 生物与环境(解析版)-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新高考通用)(1)

押非选择题生物与环境考向预测考情统计(2023年)核心考点考向01生物与环境1.(2023·河北·高考真题)天鹅洲长江故道现为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是可人为调控的半封闭水域,丰水期能通过闸口将长江干流江水引入。
2017年,评估认为该水域最多可保障89头长江江豚健康、稳定地生存。
当年该水域开始禁渔。
2019-2021年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及各类型鱼类的一、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1.种群的“J”形增长和“S”形增长(1)种群的“J”形增长生物量调查结果如图、表所示。
2021年该水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01头,但其平均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水平。
调查时间生物量(kg·hm-2)小型鱼类大中型鱼类2019年30.430.82020 年22.847.92021年 5.8547.6回答下列问题:(1)该群落中分层分布的各种水生生物形成一定的结构。
鲢、鳙等大中型鱼类与短颌鲚等小型鱼类利用相同的食物资源,存在重叠,表现为关系。
蒙古鲌等大中型鱼类通过使小型鱼类生物量降低,导致长江江豚食物资源减少。
(2)在此生态系统中,长江江豚占据个营养级,其能量根本上来自于该食物网中的。
(3)为实现对长江江豚的良好保护,可采取以下措施:其一,据表分析,从该水域适度去除,使能量更多流向长江江豚;其二,在丰水期打开闸口,使长江江豚饵料鱼类从干流天鹅洲长江故道,增加长江江豚食物资源。
以上措施可提高该水域对长江江豚的。
2.(2023·重庆·高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有研究发现,在某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5年后,导致耐高盐的碱蓬大面积萎缩而芦苇扩张,这种变化的关键驱提醒①a段——λ>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②b段——λ尽管下降,但仍大于1,此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数量一直增长。
③c段——λ=1,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④d段——λ<1,种群数量逐年下降。
⑤e段——虽然λ呈上升趋势,但仍未达到1,故种群数量逐年下降。
导与练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大题冲关名师优质课件

题型解题方法
热点题型冲关 审题答题冲关
热点题型冲关
案例式研析
题型一:以种群数量的变化分析为主的生态题
【真题展示】(2012·山东理综)如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
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 ,其未来种群数量
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1)图中曲线
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功能。
(4)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出现图中的三种情况。
16 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J”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数
学方程式中
参数,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相关知识。 (1)由图中信息可知 ,该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 ,曲线Ⅰ 表示的种群数量下降最少 ,并在环境容纳量上下波动 ,说明该种群对其 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 ;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宜采取易地保护措施,以 保护濒危生物 ,而不宜采取就地保护措施。图中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 , 对种群起定向选择的作用 ,并可能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能量 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 10%~20%,若某营养级的某物种数 量下降,流向该物种的能量减少 ,而流向与其处于竞争关系的同一营养 级的其他物种的能量将会增加。 (3)在草原上,“绿色”为食草动物提 供了可采食的信息 ,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 ,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 , 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4)“J”型增长的数学方程式为 : Nt=N0λt,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控制λ参数 ,可 控制种群数量 ,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
(白瓶为透明玻璃瓶 ,黑瓶为黑布包裹的玻璃瓶 )并密封。然后 ,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用版)2017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高考大题冲关(五)生物与环境
1 / 4
高考大题冲关(五)——生物与环境
【典例剖析】
请指出其中的错误答案,将题号填入[规范答题]表中,并分析错因,给出正确答案。
【审题思维】 从文字材料可获取如下信息
1.“竹林中的昆虫对竹笋及竹子的茎叶造成危害,”可见竹林害虫以竹笋及竹子的茎叶为食,所以竹林害虫属于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消费者。
2.竹林中占据不同空间的成年毛竹、幼年毛竹、竹笋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
种群。
3.依据毛竹固定的太阳能是否被利用可分为未利用和被利用,其被利用的能量中除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和流向
下一营养级利用外,还有被分解者利用。
4.从“林下养鸡”的方法来防治某些竹林害虫,看出“林下养鸡”既有利于控制害虫数量,又能将流入害虫的能
量通过鸡再流入人类。
【规范答题】
错答
题号
失分探因 满分答案
(2) 对“垂直结构”的范围界定不清,或不会判断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不能,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不同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而成年毛竹、幼年毛竹、竹笋属于同一
物种
(3)
对“能量被利用”的理解太片面,误认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不属于“被利用”的范畴 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利用,被下一营养级利用,被分解
者利用
冲关集训
1.(2015贵州遵义模拟)一调查小组对我国东部某地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
(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 ,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
意 。
(2)下表是调查小组对某块荒地几种常见植物连续5年的调查(单位:株/m2 ),如果其中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
入侵物种最可能是 ,该入侵物种在入侵初期类似于 型增长,属于第 营养级;它与
其余几种物种间的关系是 。
年份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通用版)2017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高考大题冲关(五)生物与环境
2 / 4
植物
甲 10.0 9.2 8.0 6.8 5.5
乙 3.0 2.1 1.1 0.3 0.1
丙 0.3 0.6 1.1 1.5 2.3
丁 3.0 2.0 0.4 0 0
解析:(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以及随机抽样,以减
少误差。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丙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大,其他种群密度都逐年降低,如果其中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
侵物种是丙,入侵初期类似于“J”型增长;植物属于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丙与其余几种物种间的关系是竞
争。
答案:(1)样方法 随机抽样 (2) 丙 “J” 一 竞争
2.(2015东北三校联考)如图为治理盐碱化草原的简化技术流程,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上图可知,盐碱化草原治理的三个阶段反映了群落 过程,从类型来看,该过程属
于 ,原因是
。
(2)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是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种草的目的
是 。
植被覆盖后,土壤中有机物的增加,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增加,该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是
。
(3)若要尽快使重度盐碱化草地恢复为轻度盐碱化与良好草地,除辅以有效的人为手段(如物质、能量输入)外,
更主要依靠生态系统的 。
解析:(1)分析上图,从重度盐碱化草地封育种草到中度盐碱化草地出现虎尾草及杂草类,再到轻度盐碱化的羊
草及杂草类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因为重度盐碱化草地中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2)由于草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种草能增加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土壤中有机物
增加,随之增加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分解者,分解者具有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的功能。
(3)要想尽快使重度盐碱化草地恢复为轻度盐碱化和良好草地除了人为添加物质,输入能量外,更重要的是依靠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1)演替 次生演替 重度盐碱化草地中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合理即可)
(2)食物链和食物网 增加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
(3)自我调节能力(恢复力稳定性)
3.(2016宁夏银川月考)果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生态系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果园生态系统的问题:
(1)果园生态系统中,果树害虫与其天敌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2)天敌控制果树害虫与喷施农药相比,其优点包括能够更有效控制害虫数量,作用时间也更为 ,并且
能够减少 。
(3)某果园中,有一条食物链为:柑橘(W1)→蚜虫(W2)→七星瓢虫(W3),括号内为该生物每年的同化量,正常情况下
测算,发现W2远小于1/10W1,其原因是
。
(4)实践表明,在果园种草,可以大大降低害虫对果园的破坏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这一措施使果园生态系
统 。
解析:(1)果树害虫以果树为食,属于消费者,果树害虫的天敌以害虫为食,也属于消费者。
(通用版)2017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高考大题冲关(五)生物与环境
3 / 4
(2)生物防治的优点是减少环境污染,且持续作用时间长。
(3)根据题中信息可知,蚜虫的能量远小于柑橘能量的10%,原因是有一部分能量流入与蚜虫同营养级的其他种
群,因此W2远小于1/10W1。
(4)果园种草增加生物的种类,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增加了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1)消费者 (2)持久 环境污染 (3)果树的同化量中还有一部分流入与蚜虫同营养级的其他种群 (4)
营养结构复杂,增加了抵抗力稳定性
4.(2015河南六市二次联考)为找出更好的污染治理措施,科研人员做了相关研究。图甲表示某地排污池下游河
道中溶解氧及铵盐含量的测定结果,表乙表示对几种生物研究的相关结果。请回答。
生物 毒素含量μg/L 铵盐吸收率 有机物去除率
硅藻 0.1 52% 0
蓝藻 0.554 78% 0
红假单胞光合细菌 0 87% 92%
乙
(1)表乙中几种生物的种间关系为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表乙中红假单胞光合细菌属于 。
(2)取水样2 L,摇匀后等量分装在黑、白2个瓶中。测得12 h内黑瓶氧气下降量为2 mg,1 d内白瓶氧气增加
量为6 mg,不计温度影响,则一天内藻类实际产氧量为
mg。
(3)线虫以藻类为食,鲫鱼以藻类和线虫为食。若去掉线虫,鲫鱼的总能量变化趋势是 ,其原因是
。
(4)9~12天,水中溶氧量快速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
(5)据表分析,治理水华效果最好的生物是 ,理由是 。
解析:(1)三种生物均需要光能进行光合作用,且由表乙知,这三种生物均吸收较多的铵盐,推测它们之间存在竞
争关系,从红假单胞光合细菌的名称可知该细菌属于生产者,由表乙可知它对有机物的去除率是92%,可见它又
属于分解者。
(2)测得12 h内黑瓶氧气下降量为2 mg,故1 d内各瓶中细胞呼吸消耗氧气为4 mg,又知1 d内白瓶氧气净增
加量为6 mg,则一天内藻类实际产氧量为6+4=10(mg)。
(3)食物链为:,若去掉线虫,鲫鱼的食物链缩短,能量损失减少。
(4)从O2产生和消耗两方面分析,产O2的藻类大量繁殖后死亡增多,随之需氧细菌耗氧量增多,导致9~12天的水
中溶氧量快速下降。
(5)水华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水体中含N、P的盐类过多以及有机物含量大大增加引起的,而从表中分析,红假单胞
光合细菌不产毒素且对水中铵盐和有机物的去除率高,所以红假单胞光合细菌是治理水华效果最好的生物。
答案:(1)竞争 生产者和分解者
(2)10
(3)增加 食物链缩短,能量损失减少
(4)藻类大量繁殖后死亡增多,需氧细菌耗氧量增多
(通用版)2017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高考大题冲关(五)生物与环境
4 / 4
(5)红假单胞光合菌 不产毒素且对铵盐和有机物的去除率高
5.(2015辽宁大连一模)珊瑚礁区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极高的生态系统。珊瑚虫能捕食海洋里细小的浮游生物,
珊瑚的色彩源于生活在珊瑚虫消化道中的虫黄藻,虫黄藻进行光合作用为珊瑚虫提供大部分能量。当海水温度
过高时,珊瑚虫会把虫黄藻排出体外而变白,随之死亡。请回答下列问题:
(1)珊瑚虫和虫黄藻依次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和 。两者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属
于 。
(2)珊瑚礁区物种繁多,不同生物在珊瑚礁区占据不同位置,主要通过 错综连接,该生态系统具有较高
的 稳定性。
(3)造成海水温度过高,珊瑚虫变白而死亡的原因可能是人类大量燃烧 ,造成大气中 浓度升高,
产生温室效应的结果。
(4)热带珊瑚礁中的某种小鱼取食大鱼身上的寄生虫。小鱼取食之前,常在大鱼面前舞蹈一番,还分泌一种化学
物质,大鱼才让小鱼取食。据此分析,小鱼和大鱼之间传递的信息类型
有 。
解析:(1)从题干可知,珊瑚虫捕食浮游生物,而虫黄藻生活在珊瑚虫消化道中,且能进行光合作用为珊瑚虫提供
大部分能量,故珊瑚虫属于消费者,虫黄藻属于生产者,二者为互利共生关系。
(2)由于珊瑚区物种繁多,不同生物主要通过捕食关系形成错综连接的食物网,物种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说明该
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3)产生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是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造成大气中CO2浓度升高。
(4)小鱼取食大鱼身上的寄生虫之前,常在大鱼面前舞蹈一番,为行为信息;分泌的一种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
答案:(1)消费者 生产者 互利共生 (2)食物网 抵抗力(3)化石燃料 CO2 (4)行为信息、化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