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
微观经济学案例原文

案例12:中国人养活自己靠的农业技术进步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早在18世纪就由经济学家提出,有人把这一规律应用到农业领域确描述出一幅人类前景悲惨的画面来:因为耕地等自然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要增产粮食最终只能依靠劳动力的增加,但边际产量递减规律表明,劳动力投入带来的边际粮食产量递减,于是人口不断增长的必然结果是,人类不能养活自己。
无度有偶,1994 年,一位叫莱斯特布朗的人重复类似悲观的预言,发表了一本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小册子,宣称人口众多的中国将面临粮食短缺,进而引发全球粮价猛涨的危机。
杞人忧天的布朗是否知道袁隆平的名字,他利用科学技术发明了杂交水稻,是每亩单产达到了405 公斤,小麦从50 公斤提高到目前的700 公斤。
中国有出色的农业科学家,中国人养活自己靠的农业技术进步。
布朗先生实在是用错了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要记住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是有条件的。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提示我们,在一定的条件下,高投入未必带来高产出,因此要注意投入的合理限度,寻找最佳的投入数量。
案例13:引进自动分拣机是好事还是坏事近年来我国邮政行业实行信件分拣自动化,引进自动分拣机代替工人分拣信件,也就是多用资本而少用劳动。
假设某邮局引进一台自动分拣机,只需一人管理,每日可以处理10万封信件。
如果用人工分拣,处理10万封信件需要50个工人。
在这两种情况下都实现了技术效率。
但是否实现了经济效率还涉及到价格。
处理10万封信件,无论用什么方法,收益是相同的,但成本如何则取决于机器与人工的价格。
假设一台分拣机为400万元,使用寿命10年,每年折旧为40万元,再假设利率为每年10%,每年利息为40万元,再加分拣机每年维修费与人工费用5万元。
这样使用分拣机的成本为85万元。
假设每个工人工资1.4万元,50个工人共70万元,使用人工分拣成本为70万元。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自动分拣机实现了技术效率,但没有实现经济效率,而使用人工分拣既实现了技术效率,又实现了经济效率。
体现中国科学家袁隆平精神的高考作文

体现中国科学家袁隆平精神的高考作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体现中国科学家袁隆平精神的高考作文篇1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尖锐命题。
“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就能养活人。
”袁隆平用惊人科学成就响亮地回答了这人问题。
袁隆平平头小脸,土里土气。
而正是这个其貌不扬老头,以自己不懈努力惊人才华,在古老土地上创造了非凡奇迹—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杂交水稻,每年收获稻谷60%,源自他培育杂交水稻种子。
是怎样力量使一个人命运紧紧联系并且积极影响着13亿人命运呢?又是怎样力量促使他执著于杂交水稻研究而最终走向成功呢?超级杂交水稻,不善言辞袁隆平有着讲不完故事。
当别人问他成功秘决时,他似“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作了精辟回答。
面对未来,袁隆平仍满怀梦想,他希望杂交水稻由目前占世界水稻面积10%提高到20%,实现总增产万吨,真正造福全人类。
袁隆平用科学知识在古老土地上,圆了华夏民族几千年梦想,实现了一个震惊世界神话。
我由衷地敬佩他——一个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袁隆平。
每个人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要么是娱乐明星,什么少年团啦,跑男啦;要么是为国奉献的英雄人物,像钟南山、李兰娟,而我的偶像,正是刚去世不久的袁隆平爷爷。
事情要说到很久很久以前,那时的中国人民都吃不饱,袁隆平见此情况便下定决心要救救中国,让中国人吃饱饭,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可在那个时候,想让全中国吃饱饭可不简单啊!于是他茶饭不思,废寝忘食地研究水稻种植。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
袁隆平发现了一株“野败”,最终成功研究出了杂交水稻,并移植在田中。
杂交水稻产量远远高于普通水稻,粮食产量也因此大大提高。
虽然产量提高了,但袁爷爷并不满足于此。
他带着团队苦心研究,一次又一次地刷新水稻的亩产量。
有一次记者采访他时,他说:“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袁爷爷为了实现这两个梦想,孜孜不倦,下田考察,并且一次次地突破。
以当代神农袁隆平为题写一篇作文

以当代神农袁隆平为题写一篇作文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以当代神农袁隆平为题写一篇作文篇1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尖锐命题。
“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就能养活中国人。
”袁隆平用惊人的科学成就响亮地回答了这人问题。
袁隆平、平头小脸,土里土气。
而正是这个其貌不扬的老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惊人的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和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
是怎样的力量使一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并且积极影响着13亿人的命运呢?又是怎样的力量促使他执著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终走向成功呢?关于超级杂交水稻,不善言辞的袁隆平有着讲不完的故事。
当别人问他成功的秘决时,他似“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作了精辟的回答。
面对未来,袁隆平仍满怀梦想,他希望杂交水稻由目前占世界水稻面积10%提高到20%,实现总增产万吨,真正造福全人类。
袁隆平用科学知识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圆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实现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神话。
我由衷地敬佩他——一个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袁隆平。
以当代神农袁隆平为题写一篇作文篇2昨天晚上,我看了有关袁隆平的电影。
就觉得袁隆平给了我很多启发。
还记得有一次,天公不作美---外面下着倾盆大雨。
袁隆平便急忙穿上衣和鞋跑到田里去。
可是,暴雨是无情的。
那些被袁隆平细心栽培的水稻瞬间化为乌有,虽然当时受损害的是那些水稻,可是,痛却痛在袁隆平的心里呀!过了一会儿,袁隆平的心情开始缓缓地平静了下来,因为他在一污浊中找到一株幼苗,这真是燃烧的希望,生命的奇迹啊!此时的袁隆平心里又充满了自信与希望,因为他坚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自己的愿望一定会实现,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电影渐渐地接近尾声,时间在慢慢地流逝。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袁隆平是一位很坚强的伟人。
他的坚决感动了我。
每当他遇到挫折时他总会从跌倒的地方重新站起来,并且吸取给多的教训与经验。
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下篇 畜牧业如何为“谁来养活中国”破题

我国畜牧业“土地资源约束”
的状况
土地是发展畜牧业最基本的资源, 畜牧业对土地资源有不可替代的依赖关 系。尽管我国只有世界耕地总资源量的 7.7%,却要养活全球近1/4的人口,而 且在今天人口增长、建设用地、生态退耕 的情况下,土地承受着有史以来从未有 过的巨大压力;但是,在对我国畜牧业发 展的诸多讨论中,我们仍然沉湎于肉、 蛋、奶的人均占有量均超过世界平均水 平的成就,津津乐道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畜禽产品的巨大需求,看不到土地资 源已达到临界状态的危机。因此,太有必 要盘盘我们的家底,以便使我们的头脑 能从过分的欲望或美好却不现实的愿望 中清醒过来。
kg和6 kg,
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是,随着人 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日益 突出的土地和粮食紧缺,将使我们不 得不改变“我国畜牧业生产与消费潜 力巨大”的认识,不得不摒弃“动物蛋
日益减少与退化的耕地 有资料显示:1996年,中国耕地面
积1.3006亿ha,到2002年,全国耕地面 积1.2593亿ha,6年里净减少了413万 ha。《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曾经
羊,而目前中国却有1.27亿头牛和2.79 亿只绵羊和山羊。这反映了经济与生态 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布朗还说:“中国 正在失去数以百万吨计的表土,如此巨 大的自然资源的损失,是它无力承担 的”。布朗的担心并不是危言耸听,据我 国有关资料,中国北方在人类历史时期 形成的沙漠化土地约1200万ha,而20 世纪后半叶形成的现代沙漠化土地即达 到500万ha,二者共计1 700万ha,另 有潜在沙漠化土地1 580万ha。近50年 形成的沙漠化土地占到历史时期沙漠化 土地面积的近30%,年发展速度为历史 时期的5倍多。
失。
正确审视中国的粮食问题──兼对布朗“谁来养活中国?”一文的若干看法

作者: 谢茹
作者机构: 江西省社科院农经
出版物刊名: 科学决策
页码: 25-30页
主题词: 粮食问题;粮食生产结构;粮食供给;粮食供求态势;粮食总产;农业科研;布朗;饲料粮;
粮食主产区;粮食需求
摘要: 正确审视中国的粮食问题──兼对布朗“谁来养活中国?”一文的若干看法谢茹农业是立国之本,农业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带根本性的大问题,而农业中的粮食问题则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之根本。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始终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然而,难以抑制的...。
布朗预言破产说明了什么

布朗预言破产说明了什么作者:暂无来源:《领导文萃》 2014年第7期胡鞍钢最近,国家统计局正式公布,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6亿吨大关,为60194万吨,比2012年增产1236万吨,增长2.1%,实现10年连续增产。
历史地看,这一新闻强有力地证明了美国一些官员和学者对中国粮食生产预言的破产,笔者称之为“历史悲观论”的破产。
1994年9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在《国际论坛先驱报》撰文:“2030年:谁来养活中国?”他预测,到2030年中国粮食需求将达到6.51亿吨(按16.3亿人计算),而粮食总产量为2.67亿吨,粮食供需缺口高达3.84亿吨,中国粮食自给率降至41%。
他预言,中国将出现的严重粮荒,对全球粮食市场构成严重影响。
历史悲观论过分夸大了影响中国粮食增产的不利因素,而忽视了促进中国粮食增产的有利因素。
中国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目标是有希望、有潜力的,同时也仍需要做持久的、艰苦的努力。
历史是检验学术观点正确与否的试金石。
当年,布朗的观点是西方媒体的热炒对象,其本人也成为“中国威胁论”始作俑者之一。
1995年他正式出版《谁来养活中国》,并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多种外文版,畅销一时;当年还获得美国科学家协会公共服务最高奖,可谓“名利双收”。
而在当时,笔者即指出,此为典型的学术泡沫,迟早要破产。
19年过去了,中国并没有发生布朗先生所预言的粮荒,也没有导致世界粮荒,反过来中国粮食增产对世界粮食增产贡献最大——从2000-2012年全球谷物产量增加了4.3亿吨,中国占了1.34亿吨,贡献率达31%。
“白纸黑字”证明了布朗先生对中国粮食生产预言是典型的历史悲观论。
布朗不是第一个预言破产者,也不是最后一位预言破产者。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农业的“布朗综合症”

中国农业的“布朗综合征”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人布朗发表的《谁来养活中国》,对我国决策层影响深远。
为了向世界证明中国人能够养活自己,各种工业化农业的增产技术手段在中国被迅速采纳使用,虽然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饱问题,但农业也因此犯了“布朗综合症”,代价太沉重。
过分重视数量的提升虽然让中国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却带来更为严峻的质量问题,如何让中国人吃好的挑战空前巨大。
中国农业面临五大挑战挑战之一:农业污染触目惊心,成了污染大户。
历时两年多,动员57万人、普查近600万个污染源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农业污染是“大户”,成为水环境的主要破坏者。
农业污染源是化学需氧量的最大“贡献者”,排放量占四成以上。
农业源是总氮、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其排放量分别为270.46万吨和28.47万吨,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7.2%和67.4%。
农业源污染中比较突出的是畜禽养殖业污染,其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分别占农业源的96%、38%和56%。
此次的普查结果有点出人意料,因为在传统的观念中污染一直都是与工业密切相关的。
农业环境污染的代价也是惨重的,不仅已对现有的生态环境体系造成了巨大破坏,同时还将长期影响我国国民的身体健康,进而影响到我国的人力资本积累。
挑战之二:过量的化肥施用。
虽然中国用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但实际上我们用掉了世界上35%的化肥和20%农药。
全国每年的化肥使用量为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达每平方公里40吨,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吨的安全上限。
自1981年至2008年,中国粮食年产量从3.25亿吨增长至5.29亿吨,增长约六成;氮肥消费量却从1118万吨增加到3292万吨,增长了近2倍。
过量使用的化肥作物吸收不完,会渗入到地下或通过生活污水流入水体产生二次污染。
禽畜粪便中大量的氮和磷也会进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污染严重,浪费也很严重。
欧洲的许多国家规定不能直接向土壤中施用化肥,必须根据作物的营养需求进行包衣,量身定做,以防止过量的化肥吸收不完会污染地下水。
我心目中的明星袁隆平作文100字

我心目中的明星袁隆平作文100字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我心目中的明星袁隆平作文100字篇1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尖锐命题。
“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就能养活中国人。
”袁隆平用惊人的科学成就响亮地回答了这人问题。
袁隆平、平头小脸,土里土气。
而正是这个其貌不扬的老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惊人的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和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
是怎样的力量使一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并且积极影响着13亿人的命运呢?又是怎样的力量促使他执著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终走向成功呢?关于超级杂交水稻,不善言辞的袁隆平有着讲不完的'故事。
当别人问他成功的秘决时,他似“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作了精辟的回答。
面对未来,袁隆平仍满怀梦想,他希望杂交水稻由目前占世界水稻面积10%提高到20%,实现总增产万吨,真正造福全人类。
袁隆平用科学知识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圆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实现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神话。
我由衷地敬佩他——一个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袁隆平。
我心目中的明星袁隆平作文100字篇2我心目中的明星袁隆平你说明星?肯定不是那些靓仔靓女,也不是球星运动员。
在我心目中最伟大的明星,是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还记得去年暑假,爸爸带我去看了一场电影,就是讲袁隆平先生的传记电影。
电影里提到了他从小就异常聪明,6岁就能背诵《三字经》,8岁开始帮家里做农活。
可惜家境贫寒,他只读到小学四年级就辍学了。
不过袁隆平先生并没有放弃学习,靠自己的刻苦努力考上了黎川农校,后来又被清华大学录取,成为清华第一位农民出身的大学生。
我看到这里,心里不禁在想:这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啊!更了不起的是,袁隆平先生为了让中国人吃上营养丰富的好大米,付出了终生的心血。
他不顾体弱多病,风雨无阻地勘测育种,有时还要在田里过夜;就连家人生病住院,他也往往选择坚持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4年9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博士,在美国《世界观察》刊载了一篇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
布朗博士在文章中认为:一方面,随着社会人口增加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到2030年中国粮食的需求增长85%。
另一方面,由于生产率下降、城市化使耕地减少、工业化使环境受到破坏,到2030年中国粮食的供给会比1994年减少20%。
由此布朗博士得出结论,在发生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的情况下,中国面临的问题将是巨大的粮食缺口。
中国到2030年,若以人均粮食消费水平按400公斤计算,进口粮食将达到3.78亿吨,而世界粮食出口总量不过2亿多吨。
到那时,中国不仅自己养活不了自己,而且世界也不能养活中国。
布朗的具体分析是:2030年,中国的人口从1994年的11.1亿增长到16亿,粮食的消费从现在的人均300公斤增加到人均400公斤,粮食的需求总量从现在的3.46亿吨,增加到6.4亿吨,增长85%。
同时,2030年,中国的粮食种植面积将从1994年的0.91亿公顷,下降到0.48亿公顷,减少了47%,虽然单产水平可以从现在的每公顷3705公斤上升到5700公斤,但粮食总产量则将从现在的3.4亿吨下降到2.74亿吨,减少了20%。
这样可以明显地看出从1990年到2030年,一方面是粮食产量减少20%,另一方面是粮食需求增长85%,这样就造成3.66亿吨的粮食供需缺口。
这样,中国在2030年国内粮食生产只能满足42.5%,其余的57.5%需要靠进口。
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李振声研究员,2005年在博鳌论坛上说:“我们对比的结果是,布朗的推论不
正确,不符合中国实际!第一,人口增长速度比他预计的慢了1/3,布朗预计后40年人口年平均增长1200万,而2003年我国人口实际增长只有761万;第二,人均耕地减少的速度不像布朗预计的那样严重,因为通过遥感测定我国耕地面积比原来公布的传统数字多出了36.9%;第三,我国粮食15年合计进出口基本持平,净进口量只有879.4亿斤,相当于总消费量的0.6%,微不足道!”
李振声研究员是长期从事小麦育种的科学研究工作,育成了具有耐旱、耐干热风、抗多种小麦病害的优良基因品种,小偃麦四、五、六号。
单小偃六号这个品种到1988年为止,就累计推广面积达5400万亩,增产小麦32亿斤。
他还建立了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新体系,攻克了小麦利用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单价染色体漂移”和“染色体数目鉴定工作量过大”两大难题,培育出自花结实的缺体小麦,并利用“缺体回交法”的新方法开创了快速选育小麦异代换系,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奠定了基础。
他在博鳌论坛上信心百倍地告诉世界:“中国人能养活自己!现在如此,将来我们相信凭着中国正确的政策和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我国农业科学家袁隆平院士是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
杂交水稻是世界级农业科技难题,发达国家较早涉足并投入巨大。
袁隆平院士用科学创新的思维和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使杂交水稻的研究首先在中国得到突破。
他怀着“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历史使命,在反复试验中,掌握多种关键技术,艰难而执着的一步步走向成功,实
现了对既往理论的重大突破。
这项科研成果,使我国进入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应用领域的世界领先水平。
推广以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袁隆平院士说:“我现在有三个愿望:第一个就是超级稻向第三级超级稻攻关,2010年大面积的使用。
第二个实施‘种三产四’的丰产工程,五年之内在六千万亩的土地上生产出八千万亩土地的粮食。
第三个愿望,把杂交稻推向其他国家,走向世界。
我们正在谈判,在五六年之内,能够由现在的两万公顷,发展到一千万公顷,每公顷增产两吨。
为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做贡献。
”
2005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湖南考察时赞扬说:“袁隆平所做出的贡献,不仅有利中国,而且有利世界。
”袁隆平用自己的研究告诉世人,中国不仅能够养活自己,还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从历史来看,在1954年至1964年期间,亚洲水稻平均每年产量增加为1.4%;新品种的增产率为2.7%,略高于人口增长率。
亚洲小麦杂交品种的年增产率从0.4%提高到4.3%。
如果保障足够的土地种植这些新品种,获得同样高的产量,就能够保证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也能够让居民吃饱。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将高产谷物品种和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到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区,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提高粮食产量。
如“墨西哥小麦”和“菲律宾水稻”等,这些品种和技术在一些国家推广后,粮食产量有显著增长,史称为第一
次“绿色革命”。
自从“绿色革命”以后,世界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
我国的杂交水稻也属于第一次绿色革命时期的杰出代表。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在引进杂交品种之前的1933年,美国玉米的种植面积是1.098亿英亩,产量24亿蒲式耳。
到1987年,玉米种植面积只有0.767亿英亩,但产量达82.5亿蒲式耳。
1987年与1933年相比,虽然种植面积减少了0.33亿英亩,产量却是3倍多。
此外,玉米生产成本的下降,畜类、禽类产品饲养的成本下降,消费剩余大增,等等,都是绿色革命的成果。
”
“绿色革命”在农业上的突破,全面推动了现代化的各种重要因素向前发展。
粮食安全仍然是“重中之重”。
人类社会在今后发展过程中,人们还会面临水资源短缺、土地沙化、耕地面积的巩固等等一系列问题。
但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产生和遇到的这些问题一定会在发展中逐步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