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备第四章解析
第四章 建筑通风系统.

图7中风是从集中式送风系统 的特殊送风口送出的,系统 包括从室外取气的采气口, 风道系统和通风机,送风需 要进行处理时,还需有空气 处理设备。
图7 集中式岗位吹风示意图
4.2 通风方式
3.局部送、排风
既有送风又有排风的局部通风装置。
排气罩
可以在局部地点形成一道“风 幕”,利用这种风幕来防止有 害气体进入室内。
m3
;
ρ=
1.293 353 ≈ 1 1+ t T 273
kg m3
其中,1.293——0时干空气密度, t——摄氏温度, C ; T——热力学温度,K。
;
4.2 通风方式
三、局部通风
定义:通风的范围限制在有害物形成比较集中的地方,或 是工作人员经常活动的局部地区的自然或机械通风,称 为局部通风。 局部通风可分为局部排风、局部送风及局部送排风。
通风罩
有害物来源
图8 局部送风排风示意图
4.3 通风系统及设备
一、机械送风系统的组成
1.进风口
作用: 进风口的作用是采集室外的新鲜空气。 分类 1)在风管上直接开设孔口送风
在风的压力作用下,室外气流 通过建筑物上的门、窗等孔口,由 迎风面进入, 室内空气则由背风 面或侧面孔口排出室外。 注:该种方式的通风强度与正压侧 和负压侧的开口面积及风力大小有 关。
迎 风 面
背 风 面
图1 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4.2 通风方式
一、自然通风
2.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以室内外温度差引起的压力差 为动力的自然通风称为热压作用下 的自然通风。
LOGO
建筑设备 建筑通风系统
教学目的
要求了解通风系统的任务、通风方式,掌握 通风系统设备组成,了解高层建筑通风系统。
第四章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一、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的概念和组成:
1、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 )有广义BAS
和狭义BAS两个概念 2、国家标准GB/T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 标准》定义 广义BAS 为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建筑设备管理BMS)
狭义BAS为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图示如下:
注:1)除DI, DO, AI, AO外,有的控制器上输入 输出接口使UI, UO —通用输入,输出。既可输入出 数字信号或模拟信号。 2)不同厂家控制器的操作面板、外观不同,技术 要求及规格也有所不同。 (二)DDC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第三层的数据采样设备进行周期性的数据采 集。 (2)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调整和处理(滤波、放大、转 换)。 (3) 对现场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确。“数字”的含义是指该控制器利用数字 电子计算机来实现其功能要求。 “直接”意味着该装 置在被控设备的附近,无需再通过其他装置即可实现上 述全部测控功能。因此, DDC 实际上也是一个计算机, 它应具有可靠性高、控制功能强、可编写程序等特点, 既能独立监控有关设备,又可通过通信网络接受来自中 央管理计算机的统一控制与优化管理。 (一) DDC支持的监控点——DDC能够支持以下不同性 质的监控点: (1) 模拟量输入(AI); (2) 开关量输入(DI); (3) 模拟量输出(AO); (4) 开关量输出(DO)。
4.交通管理系统
停车场综合管理系统 垂直升降和手扶电梯系统 P58:表4-1,甲、乙、丙级智能建筑规定的建筑设备监 控内容 三、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体系结构 1、早期——集中式监控系统 建筑设备多而散,集中式监控系统实现困难且不可靠。
2、DCS控制系统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一般均采用 DCS控制系统;目前, 国内外制造厂或系统集成商几乎无一例外均采用集散控 制系统。 (1)集散式控制系统的优点: a:易于实现,方便施工,节约材料且分散危险 b:实现系统整体优化管理 (2)典型的集散式控制BAS系统结构图—— P64图4-1 现场控制器采用DDC (3)市场上成套的DCS控制系统典型产品 a. 国产化“第一代楼宇自控系统”(BAS—V2000)
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设计

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建筑设备自动化的基本概念,掌握其主要组成部分及功能。
2. 学生能掌握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中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3. 学生了解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中常用的控制策略及其优缺点。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分析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需求的能力,能设计简单的自动化控制方案。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进行简单的故障诊断和维修。
3. 学生能够利用相关软件对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进行模拟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建筑设备自动化技术的兴趣,提高对智能化建筑的认知。
2. 学生认识到建筑设备自动化技术在节能减排、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3.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培养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高年级专业课,旨在使学生掌握建筑设备自动化技术的基本知识,具备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具备一定的电气、自动化基础,对新技术有较高的敏感度。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建筑设备自动化基本概念:介绍建筑设备自动化的定义、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
教材章节:第一章2.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组成:详细讲解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中的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教材章节:第二章3. 常见传感器及其应用:分析温度、湿度、光照、烟雾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4. 控制策略及其优缺点:介绍常见的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策略,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教材章节:第四章5.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施:教授学生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设计自动化控制方案,包括设备选型、系统搭建、调试与优化。
教材章节:第五章6.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介绍故障诊断方法,教授学生如何对系统进行维护和维修。
建筑设备施工技术复习题及答案

建筑设备施工技术复习题及答案第一章1、管材、管子配件及常用材料的通用标准包括哪些内容?熟悉表示方法.公称直径DN,公称压力PN,实验压力Ps和工作压力Pt以及管螺纹的标准。
2、管子配件按用途不同有哪些种类?1)管路延长连接用配件:管箍,外螺纹(内接头)2)管路分支连接用配件:三通(丁字弯),四通(十字弯)3)管路转弯用配件:90度弯头,45度弯头4)节点碰头连接用配件:根母(六方内螺纹)、活接头(由任)、带螺纹法兰盘5)管子变径用配件:补心(内外螺纹)、异径管箍(大小头)6)管子堵口用配件:丝堵、管堵头。
3、供热及燃气工程管道对钢管的要求是什么?4、常用薄板及型钢有哪些类型?常用薄板:(金属薄板)普通钢板(黑铁皮)、镀锌钢板(白铁皮)、复合钢板、不锈钢板和铝板等。
(非金属板材和复合板材)塑料板、玻璃钢板、木板、石膏板及铝塑板。
型钢:扁钢、角钢、圆钢、槽钢(U形钢)和H形钢(工字钢)等。
5、掌握公称压力、试验压力及工作压力的概念.公称压力:原表示生产管子及附件的强度方面的标准,现表示与管件单元的力学性能和尺寸特性有关的标识,是指在二级温度(200℃)下的工作压力;试验压力:在常温下检验管子和附件机械强度及严密性能的压力标准,即通常水压试验的压力标准;工作压力:管道内流动介质的工作压力.6、熟悉P11图1—3和P12图1-4.7、常用的自动阀门和手动阀门有哪些?自动阀门:浮球阀、止回阀、安全阀、疏水阀、减压阀、自动排气阀;手动阀门:闸阀、截止阀、球阀,节流阀、蝶阀、旋塞阀。
8、熟悉止回阀工作原理。
9 、阀门安装时应做哪些准备工作?安装时应注意哪些问题?阀门安装注意事项:1)阀门安装应进行阀门检查;2)阀门安装时应使阀门和两侧连接的管道位于同一中心线上,当连接中心线出现偏差时,在阀门处严禁冷加力调直,以免使铸铁阀体损坏.3)与阀门内螺纹连接的管螺纹应采用圆锥形短螺纹,其工作长度应比有关表中短螺纹的工作长度少两个螺距(即至少两个牙数);4)直径较小的阀体,运输和使用时不得随手抛掷;较大直径的阀门吊装时,钢丝绳应系在阀体上,使手轮、阀杆、法兰螺孔受力的吊装方法是错误的;5)阀门安装时应保持关闭状;6)对无合格证或发现产品的某些损伤时,应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1。
建筑设备第4章 4.1建筑给水 李祥平

4.1.2 给水系统的组成
(5)给水附件:给水管道上的阀门、减压阀、止回阀等
4.1.2 给水系统的组成
(6)升压和贮水设备:水泵、水箱、气压给水设备等
4.1.3 给水压力
建筑所需压力估算:一层10m,二层12m,三层及以上每增加一 层,则增加4m
4.1.4 给水方式
1)直接给水方式 适用:
室外给水管网压力满足室内 给水管网所需水压
4.1.2 给水系统的组成
(1)引入管:从室外给水管穿越 建筑物承重墙或基础将水引入室 内的管段,也称进户管。
(2)水表节点:安装在引入管上的水表 及其前后设置的阀门和泄水装置的总称
4.1.2 给水系统的组成
(3)给水管道:包括水平干管、立管和支管
4.1.2 给水系统的组成
(4)配水装置和用水设备
6)分区给水方式 适用: 室外给水管网压力只能满足建筑下 层供水要求时 供水方式: 1)低区由室外管网直接供水 2)高区由升压贮水设备供水
为什么分区处立管要连接并 设阀门? 以备低区进水管网故障或压 力不足
4.1.4 给水方式
7)分质给水方式 定义:根据不同用途所需的不同水质,分别设置独立的给水系统
气 压 水 罐
• Flash格式演示动画播放
4.1.4 给水方式
5)气压给水方式 适用: 室外给水管网水压低于或经常不满 足室内给水管网所需压力,且不宜 设置高位水箱时 优点: 1)气压水罐设置位置灵活 2)采用恒速水泵(因气压水罐能 调节水量) 3)水质较好
气 压 水 罐
4.1.4 给水方式
4.1.4 给水方式
5)气压给水方式 定义:在给水系统中设置气压给水设备,利用该设备的气压水罐 内气体的可压缩性,升压供水。 原理:水泵向用户供水时同时向气压罐进水,罐内水逐渐增加, 压缩空气的体积被压缩,达到一定水位时,泵停止工作,罐内水 在压缩空气推动下,向各用水点供水(气压罐水量水压减少) 罐内水减少至最低水位时,重新开启水泵(气压罐水量水压增加)
04建筑设备-通风与空气调节

空气调节的任务:提供空气处理的方法,净化空气;通过加 热(冷却),加湿(减湿),来控制室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并根据室外空气环境的变化不断自动调节,以满足人们生活, 生产和科研对空气环境的要求。
建筑设备 二 空气环境的衡量指标 ·空气的四度 1.温度 表达空气的冷热程度。影响人体的舒适度健康及产品的质 量。 2.湿度 #干空气是指不包含水蒸气的空气。 #湿空气是指水蒸气同干空气的混合物。 #湿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称为湿度。 #绝对湿度是每1m3的是空气中所含有水蒸气的质量称为空气 的绝对湿度,单位为kg/m3DA,湿空气的绝对湿度也就是湿空 气中水蒸汽的密度。绝对湿度只说明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气质 量的多少,不能说明湿空气干燥或潮湿的程度以及吸湿能力 的大小。
建筑设备 ·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车间内外温差,进排风口存在高差。
建筑设备 ·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作用在建筑物表面的室外风速。
建筑设备 ·建筑物的自然通风通常在热压与风压的同时作用产生的 ·一般来说,热压作用变化较小,风压作用的变化较大 ·自然通风有无组织自然通风与有组织的自然通风 ·产热量大的工业建筑,利用自然通风特别经济有效 ·自然通风不耗电,但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对通风换气量 难以控制,效果不稳定;同时无动力设备,产生的作用压力 小,对送入室内的空气不能进行恰当处理。
建筑设备 3.清洁度 空气的清洁度是表示空气的新鲜程度和洁净程度的指标。 #空气的新鲜程度是衡量空气中含氧比例的技术指标。 #空气的洁净程度是指空气中含有的粉尘和有害物的浓度。 4.流动速度 空气的流动速度是表示空气在房间里流动快慢程度的指标。 #人对空气流速的要求与温度高低和劳动强度有关,一般温度 较高和劳动强度大时,有较高的空气流速,人体感觉舒适。
建筑设备 2.机械通风 借助于通风机产生的动力,强迫空气沿着通风管道,将室 内和室外空气进行交换。 ·增加里动力设备,消耗电能,但产生动力强 ·可对空气进行过滤,加热乃至除尘净化等处理 ·不受外界气候影响,通风效果稳定工作可靠 ·运行费用高,管理不便
湖南大学《建筑设备工程》:第4章

( 三)贮水池的容积 根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根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第3.2.8 ) 条规定:生活饮用水池( 应与其他水池( 分开设置。 条规定:生活饮用水池(箱)应与其他水池(箱)分开设置。 故贮水池有效容积确定有以下几种情况: 故贮水池有效容积确定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生活饮用水贮水池的有效容积 生活饮用水贮水池的有效容积: 1.生活饮用水贮水池的有效容积: V生活=(20~25)%Q日(m3); ( ~ ) 2.消防用水贮水池的有效容积 消防用水贮水池的有效容积: 2.消防用水贮水池的有效容积: (m3) V消防=2~3小时的消火栓系统的用水量 小时自动喷淋用水量 小时的消火栓系统的用水量+1小时自动喷淋用水量 ~ 小时的消火栓系统的用水量 3.生活 生产) 生活( 3.生活(生产)消防共用水池有效容积 V总=V生活+V消防(m3) 一般高层、大型建筑V ※一般高层、大型建筑 总≈500 m3,
二、常用给水方式 直接给水方式( 1、直接给水方式(简单给 水方式) 水方式) 适用条件: 适用条件: 外网能够满足室内所需 水压的建筑( 水压的建筑(一般低层或 多层建筑)。 多层建筑)。
水表
立管 配水龙头
阀门 水平干管
泄水管
引入管
直接给水方式 直接给水方式
2、单设水箱的给水方式 适用条件: 适用条件: 周期性地不能满足 地不能满足H (1)H供周期性地不能满足H需,且不足的时 间较短的建筑,一般为多层建筑。 间较短的建筑,一般为多层建筑。 要求有稳定水压的建筑, (2)要求有稳定水压的建筑, 如公共浴室、实验楼等。 如公共浴室、实验楼等。
控箱 制 调箱 节
调器 节 贮池 水
恒泵 速 变泵 速 恒泵 速
建筑设备工程课件 第四章 给水系统和给水方式

2019/12/9
14
2019/12/9
15
2019/12/9
16
高层建筑给水方式
分区并联给水方式 分区串联给水方式 分区减压给水方式 无水箱供水方式
2019/12/9
17
优点:各给水分区为独立系统, 互不影响,供水安全可靠;水 泵集中布置,便于维护管理, 能源消耗较少。 缺点:管材耗用较多,水泵型 号较多,水箱占用建筑使用面 积 广泛用于允许设置分区水箱的 高层建筑。
2019/12/9
36
贮水池容积的确定
居住小区加压泵站的贮水池,应符合下 列规定:
居住小区加压泵站的贮水池有效容积, 其生活用水调节量应按流入量和供出量 的变化曲线经计算确定,资料不足时可 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5% ~ 20%确定。
贮水池宜分成容积基本相等的两格。
2019/12/9
37
建筑物内的生活用水低位贮水池 (箱)应符合下列规定:
32
2019/12/9
水箱的设置与安装
材料:钢板、钢筋混凝土 外形:圆形(经济)、矩形(便于布置) 设置高度(以底板面计):应满足最高层
用户的用水水压要求,如达不到要求时, 宜在其入户管上设置管道泵增压 布置:便于维修、光线良好、且不结冻的 地方。顶层或闷顶内,平屋顶上(南方)
33
进水管:管径设计确定,进水管上设浮球阀 出水管:进出水管分开设置 溢流管:宜比进水管大一号 泄水管(污水管):水箱底部 水位信号装置 托盘排水管:排泄托盘上积水之用
2019/12/9
34
2019/12/9
水池(箱)外壁与建筑本体结构墙 面或其他池壁之间的净距,应满足施 工或装配的需要,无管道的侧面, 净距不宜小于0.7m;安装有管道的 侧面,净距不宜小于1.0m,且管道 外壁与建筑本体墙面之间的通道宽 度不宜小于0.6m;箱底与水箱间地 面板的净距,当有管道敷设时不宜 小于0.8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3/9
建筑设备教材
8
4.1.2 采暖系统的分类
3.按采暖的时间分类 ⑴ 连续采暖系统:适用于全天使用的建筑物。
⑵ 间歇采暖系统:适用于非全天使用的建筑物。
⑶ 值班采暖系统:在非工作时间或中断使用的
时间内,使建筑物保持最低室温要求(以免冻
结)所设置的采暖系统。
2019/3/9
建筑设备教材
9
2019/3/9
建筑设备教材
13
4.2.1 热水采暖系统的分类
这样,水连续被加热,热水不断上升,在散热器及 管路中散热冷却后的回水又流回锅炉被重新加热,形 成如图4-2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循环流动。这种水的循环 称之为自然(重力)循环。 由此可见,自然循环热水采暖系统的循环作用压 力的大小取决于水温在循环环路的变化状况。在分析 作用压力时,先不考虑水在沿管路流动时的散热而使 水不断冷却的因素,认为在图4-2中的循环环路内水温 只在锅炉和散热器两处发生变化。
2019/3/9
建筑设备教材
11
4.2.1 热水采暖系统的分类
• 热水采暖系统按系统循环动力可分为自然(重力)循 环系统和机械循环系统。前者是靠水的密度差进行循 环的系统,由于作用压力小,目前在集中式采暖中很 少采用;后者是靠机械力(水泵)进行循环的系统。
• 热水采暖系统按热媒温度的不同可分为低温系统和高 温系统。低温热水采暖系统的供水温度为95℃,回水 温度为70℃;高温热水采暖系统的供水温度多采用 120~130℃,回水温度为70~80℃。
4.2 热水采暖系统
4.2.1 热水采暖系统的分类 4.2.2 热水采暖系统基本图式 4.2.3高层建筑热水采暖系统的形式
2019/3/9
建筑设备教材
10
4.2.1 热水采暖系统的分类
• 采暖系统常用的热媒有水、蒸汽、空气。 • 以热水作为热媒的采暖系统称为热水采暖系统。
• 热水采暖系统的热能利用率高,输送时无效热损失较 小,散热设备不易腐蚀,使用周期长,且散热设备表 面温度低,符合卫生要求; • 热水采暖系统操作方便,运行安全,易于实现供水温 度的集中调节,系统蓄热能力高,散热均匀,适于远 距离输送。
2019/3/9 建筑设备教材 3
4.1.1 采暖系统的组成与原理
图4-1所示的热水采暖系统表示出了热源、 输热管道和散热设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根据三个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关系,供热 系统可分为局部供热系统和集中供热系统。 热源、输热管道和散热设备三个组成部分 在构造上连在一起的供热系统称为局部供热系 统;热源、散热设备分别设置,用管网将其连 接,由热源向散热设备供应热量的供热系统称 为集中供热系统。
2019/3/9 建筑设备教材 4
4.1.1 采暖系统的组成与原理
系统中的水在锅炉中被加热到所需要的温度,并用循 环水泵作动力使水沿供水管流入各用户,散热后回水沿 水管返回锅炉,水不断地在系统中循环流动。
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漏水量或被用户消耗的水量由补 给水泵把经水处理装置处理后的水从回水管补充到系统 内,补水量的多少可通过压力调节阀控制。
2019/3/9
建筑设备教材
12
4.2.1 热水采暖系统的分类
(1) 自然循环热水采暖系统
• 图4-2所示是自然循环热水采暖系统的工作原理图; • 在系统工作之前,先将系统中充满冷水。
• 当水在锅炉内被加热后,它的密度减小,同时受着从 散热器流回来密度较大的回水的驱动,使热水沿着供 水干管上升,流入散热器。 • 在散热器内水被冷却,再沿回水干管流回锅炉。
膨胀水箱设在系统最高处,用以接纳水因受热后膨胀 的体积。
2019/3/9
建筑设备教材
5
图4-1 热水采暖系统示意图
2019/3/9 建筑设备教材
Back
6
4.1.2 采暖系统的分类
1. 按热媒种类分类 (1) 热水采暖系统 以热水为热媒的采暖 系统,主要应用于民用建筑。 (2) 蒸汽采暖系统 以水蒸气为热媒的采 暖系统,主要应用于工业建筑。 (3) 热风采暖系统 以热空气为热媒的采 暖系统,主要应用于大型工业车间
4.1.1 采暖系统的组成与原理 4.1.2 采暖系统的分类
2019/3/9
建筑设备教材
2
4.1.1 采暖系统的组成与原理
所有采暖系统都是由以下三个主要部分组 成的。 (1) 热源 使燃料燃烧产生热,将热媒加热 成热水或蒸汽的部分,如锅炉房、热交换站等。 (2) 输热管道 供热管道是指热源和散热设 备之间的连接管道,将热媒输送到各个散热设 备。 (3) 散热设备 将热量传至所需空间的设备, 如散热器、暖风机等。
)
2019/3/9
建筑设备教材
15
1-散热设备;2-热水锅炉;3-供水管路; 4-散热器;5-回水干管
2019/3/9
建筑设备教材
7
4.1.2 采暖系统的分类
2. 按设备相对位置分类
(1) 局部采暖系统 热源、热网、散热器三部分 在构造上合在一起的采暖系统,如火炉采暖、简易散热 器采暖、煤气采暖和电热采暖。 (2) 集中采暖系统 热源和散热设备分别设置, 用热网相连接,由热源向各个房间或建筑物供给热量的 采暖系统。 (3) 区域采暖系统 以区域性锅炉房作为热源, 供一个区域的许多建筑物采暖的供暖系统。
第4章 建筑采暖工程
本章学习要点:
• • • • • • 1.采暖系统的组成、分类; 2.机械循环热水采暖系统的形式; 3.高层建筑热水采暖系统的形式; 4.蒸汽采暖系统的组成、分类; 5.采暖系统管道的布置与安装要求; 6.采暖施工图的组成、识读方法。
2019/3/9 建筑设备教材 1
4.1 采暖系统的组成及分类
2019/3/9
建筑设备教材
14
4.2.1 热水采暖系统的分类
设P1和P2分别表示A—A断面右侧和左侧的水柱压力,
则
P1=g(h0ρh+hρh+h1ρg) P2=g(h0ρh+hρg+h1ρg)
断面A—A两侧之差值,即系统的循环作用压力为
ΔP=P1-P2=gh(ρh-ρg) (4-1) 由式(4-1)可见,起循环作用的只有散热器中心和 锅炉中心之间这段高度内的水密度差。如供回水温度 为95℃/70℃,则每米高差可产生的作用压力为 gh(ρh-ρg)=9.81×(977.81-961.92)=156(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