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先秦文学
第一编 先秦文学

按文学和历史的双重标准分期
• 1.上古到战国文学:这个时期文学基本处于 萌芽期,不成熟是其标志 • 2.秦汉:三国两晋文学:文学的大发展时期, 各种文体相继出现,诗歌、散文、辞赋、乐 府、民歌、文学批评,汉(唐)雄风,建安 风骨、(魏)晋遗韻 • 3.唐宋文学:文学的全面繁荣期,代表唐诗、 宋词,当然散文、小说、戏曲也有很多发展 • 4.元明清文学:是对以上几个朝代代表性文 学的总结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诗中抒发了一位妻子对久 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 了当时人们对各种不适当的差役之不满。 这首诗就像一幅图画,“妻离夫散,天 各一方”的情景犹历历在目……
君子于役
本篇选自《诗经》“王风”,“王” 指东周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 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 诗歌便被称为“王风”。“王风”多乱 离之作。关于此诗题旨,朱熹有曰: “大夫久役于外,其室家思而赋之。” 即这是一首思妇盼归之作——在家的妻 子怀念在外久役的丈夫。
3.征役诗
颂记战功:《大雅》之《江汉》、《常武》, 《小雅· 六月》 叙写军威:《小雅· 采芑》 尚勇乐战:《秦风》之《小戎》、《无衣》 征夫厌战:《豳风· 东山》、《小雅· 采薇》、《唐 风· 鸨羽》 思妇闺怨:《王风· 君子于役》、《卫风· 伯兮》、 《卷耳》、《
4.婚恋诗
5.怨刺诗
刺贪刺虐 刺昏刺暴,怨苦怨劳,怨不 公不均。如:《大雅》之《民劳》、 《桑柔》、《瞻卬》,《小雅》之《节 南山》、《正月》、《十月之交》、 《北山》、《雨无正》等。 刺乱刺淫:《国风》中之《北风》、 《新台》、《墙有茨》、《相鼠》、 《伐檀》、《硕鼠》、《株林》等。
6.燕飨诗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一、我国神话的特征:答:1、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2、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3、不论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4、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不断变化和成型。
二、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答: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从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总集《诗经》,一直到近现代的文学创作,从诗歌散文,到戏曲小说,无不得到古代神话的滋养。
第二章《诗经》一、《诗经》的流传:答:秦以前,除去祭祀、宴享时奏唱之外,还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常常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令,一是作为教育的课本。
秦火后,只因为它是乐歌,有幸在学者的记诵中得以保全。
汉传授《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汉代经学兴,为五经之一。
东汉末,郑玄为毛诗作笺,随郑学大昌,毛诗独行,余三家诗亡。
今日所见《诗经》即毛诗。
二、《诗经》中社会政治诗的内容:答:1.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
2.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
3.抒发生活郁懑和人生忧伤的诗。
4.称颂执政者的诗。
三、《诗经》中情爱诗的内容:答:1.歌咏美丽的爱情。
2.抒写婚姻生活。
3.反映某些相关社会问题。
四、《诗经》中重要的史诗有哪几篇?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答:《诗经》中重要的史诗有《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大雅》的五篇史诗叙述了自周人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其特色表现为:1. 有选择地描绘具体的事件,从而歌颂先祖的功勋,抒发了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第一节神话的产生及其价值一、神话的概念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
二、神话的产生神话产生于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远古蒙昧时期。
需说明的是:神话的产生,在时间上是非常久远的,是在原始或史前年代。
人类进入理性时代后,是不会有神话产生的。
有的只是仙话、传说、传奇、寓言等东西。
三、神话的保存神话的产生固然很早,但用文字记录下来则较晚。
我国古代缺乏系统地记载神话的专门典籍,但在《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等古籍中或多或少保存了一些神话传说。
第二节中国古代主要神话一、创世神话对于世界产生和人类起源的探索与解释的神话。
二、自然神话解释、说明自然现象的神话。
三、英雄神话反映人类与自然作斗争以及部落战争中的英雄。
英雄神话的出现意味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标志着神话发展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传奇神话还有不少关于异域奇国怪人神物的传奇。
传奇神话数量较多,涉及面广,形象奇特,别有意趣。
它们是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与演变一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1、零星散乱中国古代神话是全人类神话中出色的一支,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奇珍。
现存中国古代神话既无宏篇巨制,也未形成完整而系统的体系,只是一些零碎散断、各自独立的篇章或片断。
2、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
(古希腊神话将神人化,重视命运的主宰和人的然性)比较:《鲧禹治水》与《诺亚方舟》二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和全人类神话一样,中国古代神话也经历了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神话最显著的演变结果便是它的历史化、文学化和宗教化。
(一)神话的历史化神话成为传说历史化是中国古代神话演变的最突出表现。
主要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轻视、贬斥神话,并且着意加以改造有着密切关系。
儒家奉行经世致用的原则,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套实用经验,因而鄙薄神话为荒唐怪诞的谬论之说,并且煞费苦心地改造神话。
第一讲 先秦文学

• 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 1、历史化
• 儒家多讲经世致用,依据实用经验煞费苦心地 改造神话,使之化为历史,载入简册。 • 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言:黄帝 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 以至于三百年乎?” • 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 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大戴礼记· 五帝德》
二、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
• 1、发愤著书的传统 •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 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 《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 《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 》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 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 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司马迁《史记· 太史公自序》
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Hale Waihona Puke • 史总须以时代为经,一般的文学史,则大 抵以文章的形式为纬,不过外国的文学者 ,作品比较的专,小说家多做小说,戏剧 家多做戏剧,不像中国的所谓作家,什么 都做一点,所以他们做起文学史来,不至 于将一个作者切开。 • ——《鲁迅全集》十卷本283页
• 规律之一:
• 国家的盛衰、政令的张弛,与文章的盛衰恰 成反比。
• 规律之二: 各种文体的发展演变,有其自身特点,但 也与时代和社会的变化相关联。
• 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 ——东汉· 班固《两都赋序》 • 盖骚出于诗,故孟坚以赋为古诗之流;然相如、 子云,作赋汉廷,指陈事物,殚见洽闻,非惟风 雅之遗音,抑亦史篇之变体。„„写怀之赋,其 源出于《诗经》;骋词之赋,其源出于纵横家; 阐理之赋,其源出于儒道两家。 ——民国· 刘师培《论文杂记》
• 诗歌发展的最初阶段,与音乐、舞蹈结为 一体。
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

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第一节《尚书·尧典》1、“诗言志”(理解)2、“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识记)3、诗乐舞三为一体(理解)一、填空题:1、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萌芽阶段。
这个时期的“文”或“文学”是文化学术的总称。
2、《尚书》、《诗经》是儒家经典,其所体现的“诗言志”和“美刺”观是古代诗论的起始,朱自清曾给予“诗言志”以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纲领”的高度评价。
3、孔子的文学观点大多与《诗经》和乐舞有关,他认为诗有兴、观、群、怨的社会作用。
《诗经》的内容和核心是“无邪”,强调文学作品要归于雅正,合于中和,达到“尽善”,要求“尽善”与“尽美”兼顾。
孔子重视“质”也不忽视“文”,强调“文”与“质”的和谐统一,即所谓“文质彬彬”。
4、孟子在思想修养和言语关系上提出“知言养气”,主张“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对阅读文章,强调理解原意,提出“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原则。
5、荀子提出“明道”、“征圣”、“宗经”的观念,对文章著作的内容、文辞、作用作了具体的阐述。
他的《乐论》,论述了“乐”(音乐,包括诗)的情感特征,强调“乐”的社会内容、认识作用。
强调“乐”的教化作用。
6、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都强调文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主张诗和音乐通过其潜移默化的特殊功能,为政治教化服务。
7、墨家对文学的要求是“尚用”与“尚质”。
“尚用”即发挥文学言论的政治作用,强调著文立言与历史、现实、国家、人民的关系,贬斥脱空无效用之言,有积极意义。
主张“非乐”,即主张取消文艺。
认为文艺对统治者和百姓都没好处。
这是以狭隘功利主义为衡量是非的标准,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8、道家代表下层知识分子他们明确反对言辞、文采,反对礼乐,否定文艺。
但道家崇尚自然,法天贵真的思想对后世文艺家提倡自然美、反对过度雕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9、法家提出耕战政策和法治主张,把包括《诗》、乐在内的种种思想文化,称之为“六虱”,不承认文艺的教化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一节初民的歌谣先秦文学,是指殷、周到秦统一这一历史时期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的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和舞蹈便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例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沈约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
——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
——《宋书·符瑞志》原始歌舞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
上古歌谣与初民生活密切相关:源于生活、展现生活、祈愿向上例如: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三七五)己巳卜,贞。
(今)岁商受(年),王占日吉。
东土受年?南土受年?西土受年?北土受年?(《殷契粹编》第九O七片)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匪寇,婚媾。
(《易·贲》六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易·离》九四)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易·归妹》上六)鹤鸣在阴,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易·中孚》九二)初民歌谣的语言特点:风调简朴、语句平实、声韵协调例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相信语言可以控制自然力,相信自然世界可以随主观意志而改变,正是初民的精神状态。
原始歌谣大都采用二言形式,这是因为上古劳动动作简单,劳动节奏短促、鲜明,因而伴随劳动动作产生的诗歌节奏自然也不复杂。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神话释义:神话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先秦文学

• 2、宋学
• 是宋、元、明经学研究的主流。宋学不满汉 学只讲美刺的毛、郑《诗》学,集中批判《毛诗 序》。代表性的是朱熹的《诗集传》。 • 宋学以理说《诗》,主性情、主义理。‚凡 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 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性情之正而已。‛ (《四书集注》) • 宋学的功劳在于指出了《诗经》中存在着大 量的与‚美刺‛无关的民间歌谣。
第一章 先秦文学概述
•
从上古到秦统一以前即是所谓的‚先秦时 期‛ 。 中国文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先秦文 学为其源头,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 首先,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 个时期(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同时在诗 歌和散文方面,还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
•
其次,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是孕育于这一 时期。特别是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着此后几千 年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第三,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 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 价值,也已经在上古期形成。影响着整个中国文 学的一些观念,如‚诗言志‛、‚法自然‛、 ‚思无邪‛、‚温柔敦厚‛等等,都是在这个时 期提出来的。
3、清代朴学:汉学复兴,宗汉而攻宋
• 其宗毛攻宋的武器就是发扬汉代‚汉学‛重 视考据的朴实学风,认真地做音韵、文字和词义 的工作。 • 清代朴学的贡献在于:专心的考据,对于 《诗经》训诂,贡献良多。但其弊端在于:只敢 拿《诗经》做往古的学问,不敢拿《诗经》作当 世的鞭策,背离了复兴‚汉学‛‚引古筹今‛, 用之于‚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顾炎 武)的初衷。
第一章先秦文论1介绍

乐音要中正平和,有节制,勿使放荡无度,以 致引起对己对人的损伤。言志要归于雅正。 音与义皆有中和之美。 “温柔敦厚”的诗教理 论。
3、诗的理想:“尽善尽美” “文质彬彬” 说
1)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
“《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八佾》)
“美”是对艺术的审美评价和要求(文), 即美学标准; “善”是对艺术的社会道德伦理规范和要求, 要合于礼(质),即社会标准。 美、善相提,但美从属于善。
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 《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 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邶》、 《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 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 《卫风》乎!”为之歌《王》,曰:“美哉! 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为之歌《郑》,曰 “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 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 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
第一讲 先秦文论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发 育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观点还混杂在经书及 子书之中,呈片断、零星的状态,但已经涉及到了 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特别是影 响中国几千年的儒、道两家文论的传统也是在这一 时期形成的。 我们后边两千多年的智慧都以这个阶段为起点, 而且都没有超越它。
中国古代多山水花鸟画
• 题材及表现上,花鸟山水烟霞,少肖像及人生动 作描写。 • 心灵悠游于自然万类之中,于山水花鸟之中得其 神理和情趣。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总结: • 孔子的文学批评体系,以仁学为基础,以“尽善 尽美”为标准,以“中和之美”为审美趣味,强 调教化功能,故其批评标准与审美价值取向具有 鲜明的伦理化倾向。 • 强调文学的外部规律。孔子的文学观念注重社会 实用,出发点主要是文学和社会人生的关系,如 文艺和伦理道德、政治教化的关系。其基本观点 是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 教化服务,并且也能很好地服务。 • 对其后中国文论影响深远。 孔门“诗教” 一直被 儒家后学们概括发挥, 直至当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流传至今的《诗经》就是《毛诗》。郑玄笺注,孔 颖达正义,朱熹集传。
周南、召南、邶、鄘、卫、 ︽
风
王、郑、齐、魏、唐、秦、 诗
陈、桧、曹、豳
经
︾
大雅
雅
的
小雅
三
个
周颂
组
颂
商颂
成
部
鲁颂
分
神话
• 现存的各种片断神话资料 中,较有意义的是仍接近 于原始状态、主要解释万 物起源和人与自然之关系 的部分,其中以有关女娲 的神话最为著名。
• 除此以外,诸如后羿射日、 鲧禹治水、黄帝战蚩尤、 夸父追日等等,都是中国 古代著名的神话。
荀子像
楚辞
• 何谓“楚文化” • 包括楚人的衣食住行,楚
地的风俗习惯,制度,价值观念, 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及楚地的 文学作品在各方面的总和。
• 楚文化的特点 – 物态文化发达 • 漆器、丝织品 • 青铜编钟 – 制度文化体系不完整 – 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别具 一格
• 巫风巫仪的盛行 • 丰富的神话思维 • 道家思想的发祥地
孔子燕居像[明]
二、诸子散文的发展历程
第二阶段:战国中 期
代表作品《庄 子》、《孟子》
结构完整,形
象鲜明,富有文采, 融入哲理。
孟子像
二、诸子散文的发展历程
第三阶段:战国末期 代表作品《荀子》、
《韩非子》、《吕氏 春秋》
文体更加成熟,议 论和记叙的分工更加 明确。说理透彻,逻 辑周密,常寓理于物, 比喻生动。
——《帝王世纪》
《弹歌》 断 竹, 续竹, 飞土, 逐宍(肉) ——《吴越春秋》
诗经
《诗经》中作品产生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 的黄河流域(仅有小部分产生于汉水流域)。 其中既有宫廷、官府的创作,也有经官方音乐 机构收集整理的民间创作。总的说来,这些作 品显著地反映出黄河流域文化,尤其是周文化 的特点,注重理智,幻想成分少,感情比较克 制,而道德色彩、政治色彩比较浓厚。
神
• 中国自周代以后,以 “礼、“德”为中心的 国家意识形态,对整个 社会文化具有强烈的控 制作用。所以,中国古 代神话对中国文学的影 响,远不同于古希腊、 罗马神话对欧洲文学的 影响。也正是因此,中 国古代文学才形成了不 同于欧洲文学的特点。
话
历史著作
1、最早书面记载的甲骨卜辞,亦可视为 中国散文的雏形。
2、《尚书》中殷商时期的《盘庚》篇, 西周初的《牧誓》、《大诰》、《无逸》等篇, 可以看作最早的“文章”
《汉书·艺文志》说,古者“君举书,……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 《尚书》”。
随着文化下移到社会,官方的资料也有流 传出来的,于是出现由“士”编纂的史书,即 《左传》、《国语》、《战国策》一类,这可 视为史官文化之流变。
先秦文学
先秦:秦国统一全国建立秦代以前。远古——公元 前221年以前。
先秦文学:远古——秦统一中国之前的文学,也包括 秦焚书之前的文学,是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 建社会初期三个阶段的文学。它既指我们今天人们所 说的文学,又指当时人们所说的文学性较强的历史著 作与哲学著作。它大致可以分为:1. 远古传说时期文 学;2. 奴隶制社会时期文学;3. 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 的变革时期——战国时期文学。
如果说历史著作主要发展了文 字的叙事能力,那么诸子散文则显 著提高了人们运用文字表述自身思 想感情的能力,这对后代包括文学 散文在内的各种文章,当然具有重 大意义。
二、诸子散文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春秋末至战国 初
代表作品《老子》、 《论语》、《墨子》
特点:篇幅短小,片
段式,语录体,词约义丰, 富于哲理,并包含部分记 事内容。
历史著作
历史散文 著作
《春秋》
体例
编年体
时间跨度
前722-前481
记事地域范围
以鲁国为视点说诸侯 各国
《左传》 编年体 前722-前464
同上
《国语》 国别体 《战国策》 国别体
前1000-前 440
战国240年
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 国,记言为主
东西周,秦齐楚赵魏韩 燕,宋,卫,中山
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属于讨论政治、》:继《诗 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 总集。由西汉学者刘向 编订并经东汉王逸增补 作注后流传。其中收录 了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 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的作品,以及两汉作家 贾谊、淮南小山、东方 朔、刘向、王逸等人的 作品。后朱熹作《楚辞 集注》,又增补了“楚 辞后语”部分,收录了 由汉至宋的楚辞体诗歌 50余首。
先秦的文学形态: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诗经》与中国诗歌的起源
最早的文学,大约就是那种与音 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歌谣——诗歌 的起源。
《蜡zha辞》 土,反其宅; 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 草木,归其泽。 ——《礼记·郊特牲》
《击壤歌》
日出而作兮, 日入而息兮, 耕田而食兮, 汲井而饮兮, 帝何力于我兮。
“楚辞”这个名称最早 由《史记》提出,是入汉 后形成的概念。 • 泛指:楚声楚气的文学。 • 专指:经屈原由楚地祭
歌改造而来的 • 新诗体。 •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
作楚声,纪楚事,名楚 物,故可谓之‘楚 辞’”。宋黄伯思《翼 骚序》
• 楚辞与汉赋之间存在渊 源关系,所以屈原作品 又称屈赋。
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风雅颂
• 颂:“宗庙之乐歌” 祭神祭祖。 • 雅:正,都城之乐,当时王畿洛阳
附近(丰、镐hao)的音乐。 • 风:各地民歌
• 风雅颂是按音乐标准划分的
《诗经》的结集和流传
• 孔子编定(诗,诗三百)
• 三家诗:齐、鲁、韩诗。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 齐人辕固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 诗》,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称为“今文 《诗》”
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成书时间:公元前11---6世纪 诗歌来源: ★巫史等职官奉命而作 ★公卿列士献诗 ★采集民歌
诗歌来源
• 《国语·周语》:为民者宣之使言。故
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 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 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 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 《汉书.食货志》:孟春三月,群居者将 散,行人振木铎行于路以诗,献之太师, 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