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西学东渐
第20课 西学东渐

引发了百日维新,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近 代化的进程
5、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 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原
特
1对1强是1888付3盗进69915他年大行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年年的英肆一雨日唯国抢场果本一人劫洗:首办巴,劫相“法麦另的伊有就尊一两藤一—是:—个个博天—先“—强征文,李揍中林盗服:两点: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他国、纵者“个张一是魏火平我强:顿一:焚分一盗中,个师烧赃声闯体然泥夷,物令进西后足长原。下了用再巨技来”,圆、做人以‘大明富解,制胜军园国释不主 题 : 救 亡 图 存夷利开,强。堪’赴一兵一”就个击,
材料三 最初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时,缺乏对 西方文化全面认识,往往采取重其形的方式,康 有为也不例外。 (2)据材料二、三思考,康有为为什么要借助孔 子这个“亡灵”来宣传维新思想?(4分)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封建势力强大,为减少改革阻力 传统儒学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维新思想是从西方引进,认识肤浅。
B.林则徐重视法律,亲自编写了《各国律例》 C.林则徐精通谋略,通过派人翻译澳门的外国报刊掌握 敌情
D.林则徐把《四洲志》送给好友魏源,魏源随后写成 《海国图志》
2.起初林则徐相信夷人膝盖不能弯曲,没有中国茶叶、大 黄就会“大便不通而死”,然而在赴广东查禁鸦片后,他 逐渐改变一些陈腐观念,并发现夷人有很多值得学习的长 处,这表明 ( ) ①长期闭关锁国禁锢人们的思想②他因为爱国而研究西方 ③他开始关注世界各国情况 ④他与封建顽固派有区别 A.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这一思想最早体现在 ( ) A.《海国图志》 B.《新学伪经考》
第20课 西学东渐

巩固练习
2.观察右图,你认为以下说法 正确的是 A.该漫画描绘的是抵抗派“师夷 长技以制夷” B.该漫画描绘的是清末“新政” C.该漫画描绘的是康有为维新思 想的特点 D.该漫画描绘的是洋务派“中体 西用”
3.《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一文认 为: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 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 觉上又进一层。当时“中国知识精英”的着力点是 A.经济的现代化 B.器物的现代化 C.制度的现代化 D.精神的现代化 4.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两大使命:①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即民族民主革 命)。 ②推进近代化。(国家富强) 关系:①民族民主革命是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 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了道路。 ③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 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 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
张 之 洞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式,清政府 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 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于是,他们提出 “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材料二: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说“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 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 干橹”。 思考:清政府内部关于“西学”观点是否一致?有何异同?体用之 争的实质是什么?体用之争的结果如何?影响如何? 答:不一致。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顽固派反对 “西学为用”。 比较:同:根本上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异:洋务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实现国家富强;顽固派主 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反对任何变革。 体用之争实质上是维护清王朝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争。 体用之争的结果洋务派获胜,掀起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优质课件(38张)

1、早期的维新思想
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 ②西学的传播
人物: 郑观应、王韬等 前期 支持“中体西用”洋务派、参与洋务运动
主张: 后期
第三篇章:变制度——瓜分危机下的觉醒 1、早期维新思想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 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 宪法……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 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 在……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 体,上下一心。 ——郑观应《盛世危言》
根本目的是什么?
“体用之争”有何影响? 体用之争实质上是维护清王朝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争。 体用之争的结果洋务派获胜,掀起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中体西用”之实践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部 分人认识到洋务派的不足, 于是他们和洋务派分道扬镳 ,形成早期维新思想。
第三篇章:变制度——瓜分危机下的觉醒
郑观应 王 韬
请依据材料归纳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第三篇章:变制度——瓜分危机下的觉醒
1、早期的维新思想
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 ②西学的传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物: 郑观应、王韬等 前期 支持“中体西用”洋务派、参与洋务运动
主张:
西 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 体 后期 西 经济:发展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用 思想: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内忧外患
第二篇章:用西学——内忧外患中的警醒
场景
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与倭仁为首的顽固 派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李鸿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 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 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 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第20课 西学东渐

论战的问题
顽固派
维新派
祖宗之法不可变, 变者天下之公理 宁可亡国不可变 要不要维新变法 法 反 对 兴 民 权 , 设 实行君民共主的 要不要兴民权, 议 院 , 反 对 君 主 君主立宪政体 实行君主立宪制 立宪 变法之本,在育人 要不要提倡西学, 坚持科举取士, 才;人才之兴,在 改革教育制度 开学;学校之立, 反对西学 在变科举
3、洋务运动推动了我国的外语和科技教育。然而,当 初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报名入学者寥寥无几, 主要原因是: A、欧洲列强的干涉 B B、顽固势力的反对 C、洋务官员的无能 D、维新人士的抵制
4、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C A、得不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B、顽固派的阻挠 C、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D、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3、影响
二、中体西用
1、背景
洋务派
①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府面对严峻的内忧外患 ②西学传入日益影响中国传统文化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主张 3、实质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目的
4、结果 洋务派占上风,开展了洋务运动。
5、影响
积极:冲击了“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 了 良好的舆论环境。 局限:只是局限于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
中国应对态度: 排拒---接受---全盘西化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林则徐、魏源
①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对中国冲击日益加剧 ②腐朽的清王朝被迫向世界开放,加强了同世界的联系 ③先进的中国人积极探寻抵御侵略、强国富民之路
2、主张 编译图书介绍世界概况,提出“师夷 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为一股社 会思潮,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 思想主流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20课西学东渐【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3.人物:(1)林则徐:设立译馆,组织翻译外文报刊和《各国律例》,编译,2.历史背景①清政府内忧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国内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2)局限性:仍然局限于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未触及根本的封建政治制度。
三、维新思潮——资产阶级维新派(一)早期维新派的转变(1)原因:的结局暴露出洋务运动种种弊端。
1、背景:①政治:19世纪90年代,失败,民族危机加深。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③思想:西学的进一步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2、代表人物及主张3、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特点(1)特点:把西学与儒学相结合,利用孔子和儒学的权威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以此宣传维新变法。
(2)原因: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妥协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②借用儒家的方式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减少阻力。
③西学在我国的传播水平低,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4、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论战(1)论战内容:(2)实质: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3)影响:①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运动。
②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5、实践——戊戌变法(1898)(1)性质: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2)目的: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
(3)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结论: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6、影响(1)政治: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推动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2)经济: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思想:冲击传统封建思想,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形成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推动西方科学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预习作业】1、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一股新思想萌发了。
历史必修三:第20课 西学东渐

变制度 ——瓜分危机下的警醒
问题5:哪些因素推动维新思想在19世纪末走向成熟?
1.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 图一 签订《马关条约》
2.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图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王韬
3.早期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 图三 早期维新派
郑观应
问题6:了解维新派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和思想主张。
问题4:1.材料中的破屋子指的是什么? 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2.裱糊匠指的是哪些人? 洋务派
3.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东贴西补? 西方的科学技术等
局限:局限于学习物质文化层面,没能触及封建制度。
洋务之树
嫁接 封
西方先进技术
建
制
度
小农经济
积极:冲击了传统的保 守观念——体用之争
为西学传播(维新思潮、 新文化运动)创造了良 好的舆论环境
西方军事技术 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清王朝统治
意义: “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也开启了学习西方这一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局限: 只学习西方的器物,甚至只是军事技术;主要通 过翻译西方书籍,著书立说的方式传播,没有应 用于社会实践
用西学 ——内忧外患中的抉择
内忧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外患
知识升华 (李鸿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思想主张 影响与地位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西学与儒学相融 《孔子改制考》 合,托古改制
当时思想界的 “大飓风”、 理论依据
梁启超
宣传民权,阐述君 维新派的宣 《变法通议》主立宪制,改科举 传家
谭嗣同
批判专制君权、纲 冲决纲常礼教网 《仁学》 常礼教,倡导男女 罗的维新勇士
第20课-西学东渐王雪]
![第20课-西学东渐王雪]](https://img.taocdn.com/s3/m/accfacf284254b35eefd34e0.png)
思想
1919年1927
方向:向西 方学习” 走自己的路; (从被动到 主动
19271949
从师英美— 师俄)
西学东渐的历程
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治
第一次鸦片 战争战败
第二次鸦片 战争战败
甲午中日战 争战败
1860 1894 1898 西 1840 学 维新派 抵抗派 洋务派 东 渐 (器物) (器物) (制度)
经 济
迷梦终醒的维新:
变亦变,不变亦变
■维新思潮
代表 著作
《新学伪经考》
归纳维新派的主要主张
主张 共同点
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 打着儒家思想的旗号 梁启超 《变法通议》 谭嗣同 《仁学》 严
宣传民权 主张君主立宪制 倡导男女平等 思想,主张民权
⒈反对君主专制
⒉主张君主立宪制 ⒊特点是中西融合
复 翻译《天演论》用进化论宣传维新
20年后的中国:
曾国藩面对《北京条约》“阅之不觉呜咽”,奕昕目睹 圆明园的大火“痛哭无以自容”时,他们决定将“师夷” 的主张付诸实施,但是却遭到顽固派的反对!
■洋务派与顽固派 激烈争论
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在西人之上,独 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莫如学其利器,师 其方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次的变化 3.西学东渐过程中伴随着激烈的中外文化碰撞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学东渐的影响 材料一: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860年第二次 鸦片战争,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论下,初步开 始引进西方的武器装备,也出版一些有关西方武器制 造以及攻防战术的著作。1861年开始的洋务运动,以 “中体西用”理论为指导,大张旗鼓地仿照西方国家 的办法,……掀起了一股学西方办洋务的热潮;到19 世纪90年代,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潮开始 兴起 材料二:在近代“西学东渐”进程中,大体有三种 制度引入中国:第一种是维新运动中倡导的君主立宪 制,第二种是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第三种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有 经济方面:发展民族工业 新式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经济制度和金融制度等陆 制度方面:促进政治制度变革 续传入中国。
第20课西学东渐

• 简述“开眼看世界”思 潮刮起的时代背景。
• 分析归纳“开眼看世界” 这一阶段,中国学习西 方的特点。
• 洋务派和顽固派在对待 西学问题上有什么不同 点?二者是否根本对立?
• 分析归纳洋务派学习西 学的主要特点。
• 简述维新思潮出现的历 史背景。
• 分析归纳维新派在学习 西学方面的进步性
• 你怎样看待康有为托古 改制、传播西学的“移 花接木”法?
• 分析理解鸦片战争前后 至19世纪末,西学东渐 的发展历程所体现出的 规律和特点。
•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西学东渐”这一课, 你有哪些收获?
Hale Waihona Puke • 少年智则国智, • 少年富则国富, • 少年强则国强, •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第20课西学东渐
• 西学东渐简析: • 西学:泛指西方的科技、思想、文 化; • 东渐:指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 • 西学东渐: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 传播的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 阶段(1)明末清初(2)鸦片战争 期间直到五四运动运动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