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西学东渐
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优质课件(38张)

1、早期的维新思想
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 ②西学的传播
人物: 郑观应、王韬等 前期 支持“中体西用”洋务派、参与洋务运动
主张: 后期
第三篇章:变制度——瓜分危机下的觉醒 1、早期维新思想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 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 宪法……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 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 在……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 体,上下一心。 ——郑观应《盛世危言》
根本目的是什么?
“体用之争”有何影响? 体用之争实质上是维护清王朝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争。 体用之争的结果洋务派获胜,掀起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中体西用”之实践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部 分人认识到洋务派的不足, 于是他们和洋务派分道扬镳 ,形成早期维新思想。
第三篇章:变制度——瓜分危机下的觉醒
郑观应 王 韬
请依据材料归纳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第三篇章:变制度——瓜分危机下的觉醒
1、早期的维新思想
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 ②西学的传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物: 郑观应、王韬等 前期 支持“中体西用”洋务派、参与洋务运动
主张:
西 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 体 后期 西 经济:发展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用 思想: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内忧外患
第二篇章:用西学——内忧外患中的警醒
场景
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与倭仁为首的顽固 派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李鸿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 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 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 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近现代中国的思想发展历程就是学习西方,洋为中用,逐步深入,继承与发展的过程.①林则徐等地主阶级改革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未实践也未触及封建专制制度.②洋务派继承了林则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并付诸实践,提出“中体西用”的方针.甲午一战宣告失败.③早期维新派继承了洋务派“师夷长技,中体西用”的思想,但侧重学习于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④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相结合.使早期维新派的思想系统化,进而使这种社会思潮演变成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但戊戌变法失败.⑤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与中国国情结合形成三民主义理论,领导了辛亥革命.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失败.⑥民国初年,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用民权,平等,进化论为思想武器,猛烈抨击儒家传统道德.形成新文化运动.⑦新文化运动后期,受十月革命影响,一批先进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第20课西学东渐【概念】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
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①必要性: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先进的爱国人士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冲破传统的“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向西方学习。
②可能性:中国与西方的联系日益扩大;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2、代表人物: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广州禁烟期间组织人员翻译外国传教士在澳门,广州等地办的报刊.(《广州记录报》,英文,1827年创刊;《中国丛报》,英文,1832年创刊;《广州周报》,英文,1835年创刊。
第20课 西学东渐

概念突破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一
般特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 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西学东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①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
②鸦片战争期间直到五四运动前后,因爱国而研究、学习
西方。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 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它对中 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列强:资本主义崛起侵略扩 张 清政府:封建社会晚期危机 四伏
先进志士:惊醒开眼看世界
2.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地主阶级抵抗派) 代表:林则徐、魏源 林则徐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教材介绍了哪些史实说明他是“开眼看世
界的第一人”? 设立译馆,翻译报刊和《各国律例》;组织 编译《四洲志》,了解西方的历史地理。 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变化: 由支持洋务派“中体西用”和积极参与洋务运动到提出 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 原因: 中法战争的失败暴露出洋务运动的种种弊端,早期维新 派对中西文化的体用关系进行深刻反思。 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根本原 因)。
意义:对西学东渐从工商科技层面转移到政治制度层
面起到了启蒙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 破产 。
2.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⑴背景: 政治: 经济: 阶级: 思想: 民族危机加深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西学知识的增长, 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
(2)主要内容
维新代表
康有为
维新思想的核心
借经学、孔子,否定专制,传播西方政治学 说,宣传变法的必要性 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 制的必要性;变科举 以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君主专制、宗法等级制 度、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变法才能救亡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20课西学东渐【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课标解读】应掌握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洋务派、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维新派各个派别学习西方的历史条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以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具体是指“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的维新思想。
注意区别各派在学习西方方面的侧重点与不同点,分析各派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以康梁、谭嗣同的变法思想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思想在晚清历次变革中最具思想价值,是需要掌握的重点,关键是要理解它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考试大纲】维新思想【知识梳理】一、新思想的萌发1.背景:(1)鸦片战争前后,对中国冲击加剧。
(2)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
2.目的:为了解西方,抵御外侮,一批先进中国人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3.代表人物:(1)林则徐:设立译馆,组织翻译外文报刊和《各国律例》,编译,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放眼世界的先行者,依据《四洲志》,编写《海国图志》提出“”的思想主张。
4.评价:“开眼看世界”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从此,为、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
二、洋务思想1.背景(1)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击,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洋务派,产生了“变局论”,与顽固派展开了激烈斗争。
(2)鸦片战争以来“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影响。
2.基本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只有“力师西法”,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才能“自强”、“求富”。
3.目的:学习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挽救统治危机。
4.影响洋务运动时期的中西体用之争,大体上局限于的层面,但毕竟冲击了传统的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维新思想(一)背景1.民族危机:19世纪90年代,失败,民族危机加深。
[课件]必修3-第20课-西学东渐(2024版)
![[课件]必修3-第20课-西学东渐(2024版)](https://img.taocdn.com/s3/m/3ef3e9b1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b6.png)
魏源
阅读这两 则材料, 理解“师 夷长技以 制夷”
“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 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 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 ·序>>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 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武装自己, 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上 富强的道路。
1、鸦片战争后,爱国志士用“新的眼光”审视 世界,这“新眼光”之“新”的含义在于
实行君民共主的 君主立宪政体思想内容 1.目标:政治、经济、文化。 2.方式: 关联知识: 1.思想:洋务思想;进化论;启蒙运动。 2.经济:洋务运动;资本主义发展。 3.政治:资产阶级;民族危机;戊戌变法;辛 亥革命。
1、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是
焦点:要不要“西学为用”,即要不要学习西 方的物质文化(技术)
相同点:都要求“中学为体”,即维护固有的 制度和纲常礼教;根本目的都是巩固清王朝统 治。
不同点:巩固统治的方式不同:洋务派主张学 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顽固派完全排斥西学, 反对学习西方。
早期维新派和洋务派分道扬镳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中法战争失败暴露出
资产阶级维新思潮
维新派的主张、西学活动及影响
代表人物 活动主张
代表论著
影响
康有为
办学堂、借中 学外衣宣传
《新学伪经考》 为 变 法 提 供 《孔子改制考》 理论依据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宣传民主和 君主立宪
抨击纲常礼教、 专制君权、宗法 制度,倡导平等
《变法通议》 《仁学》
维新派的宣传 家
批判纲常 礼教最为 激烈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推动了中国近代的社会改革运动和革命运动。 为中国工业的现代化起步开辟了道路。 促使了中国近代文化的演进。
第20课 西学东渐

郑观应
图三 早期维新派
问题2:了解维新派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和思想主张。 (自主学习)
代表 人物 康有为 代表作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变法通议》 主要思想 主张 反对君主专制 主张君主立宪 主张变制度 伸民权、设议院 变君主专制 变法图存 为君主立宪 用民权否定君权 共同 思想
梁启超
严复
——魏源《海国图志· 序》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问题1:李鸿章等洋务派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李鸿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 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中国欲自强, 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 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 其人 。”
请按照提示词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场景:
林则徐建议朝廷用关税的十分之一制造炮船,
以抵抗英国侵略者。
道光帝的回复是:“无理!可恶!”“一派
胡言”。
问题1:从场景中可以看出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什么?
除了建议制造炮船外,他还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情?
设立译馆,翻译书籍。
问题2:魏源在学习西方方面提出了怎样的思想?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 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 长技以制夷而作。他认为,夷之 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 兵之法。
近代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的主张及实践活动
时
间
代 表 代表阶级 论 著
主
张
19世纪 四五十年代
19世纪50~60年代 19世纪60~90年代
◎ 聚焦19世纪的世界潮流
瓦特发明的蒸汽机
英国的议会大厦
英国殖民扩张示意图
◎ 聚焦19世纪的中国
西学:泛指当时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
东渐:指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
第20课西学东渐

(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起点) ⑵ 局限
这一时期的“西学东渐”还仅限于知识分子阶 层个人行为的介绍性著作,带有政治指向性和实践 性的活动不多。 (没有冲破封建主义束缚)
第20课 西学东渐
巩固练习
1、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一些爱国 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新思想萌发 了,林魏新思想的核心是 A、改革内政,振兴清朝 B、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御侮之道 C、学习新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D、启迪人们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第20课 西学东渐
2.体用之争大致情况:
体用之争最早出现 在19世纪60年代
背景: ①战后列强加强经济侵略 ②太平天国运动的威胁
3、体用之争
第20课 西学东渐
材料一 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 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 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 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的物质基础。 (3)引发了思想、文化领域的轩然大波——“体用之争”
(2)传播近代科技知识,培养中国第一批近代科技人才。
第20课 西学东渐 三.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新突破 代表:王韬、郑观应
第20课 西学东渐
材料: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先在振 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 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代表作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主张 影响 否定专制,传播西学,宣扬维新 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 价值的理论依据;在当时的思想 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20课 西学东渐
思考: 1.康有为变法为何要借用经学和孔子的外衣? (怎样评价康有为的“移花接木”法?)
原因:①康有为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 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 级力量始终弱小。 2.这一时期论战的顽固势力中包括洋务派,是不是表明这 一派别比洋务运动时期落后了?
第20课 西学东渐

哉 岂 因 祸 福 避 之 ! 趋 苟 利 国 家 生 以 , 死 ! ”
死 得 其 所 , 快 哉 ! 快
有 心 杀 贼 , 无 力 回 天 ;
“
谭嗣同
改革道路千难万难, 改革道路千难万难,请结合以下图片思 考他们身上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发扬? 考他们身上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发扬? 要点: 1、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 要点: 创新精神; 2、创新精神; 不怕牺牲; 3、不怕牺牲; 勇挑重担; 4、勇挑重担; 5、……
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 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 你理解是什么意思吗 为什么
特 法思想 原 点:托古改制 借助儒家学说宣传维新变 因: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顽固派势力强大, 顽固派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观看视频,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维新思想对中国近代 观看视频, 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观看视频,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维新思想对中国近代 观看视频, 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示:从时代背景、政治经济主张、失败教训、思想影响等方面思考探究。) 提示:从时代背景、政治经济主张、失败教训、思想影响等方面思考探究。)
1、猛烈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思想,发挥了巨大的思 猛烈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思想,发挥了巨大的思 想启蒙作用 想启蒙作用 2、变法的中心目的是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 变法的中心目的是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 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精神 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要求改革旧的社会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反映 要求改革旧的社会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了时代要求。 了时代要求。 4、唤醒国人抛弃改良幻想,走上武装革命的道路。 唤醒国人抛弃改良幻想,走上武装革命的道路。 武装革命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西学东渐
一、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
1、背景:
①必要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深重;为了解西方;挽救民族危亡。
②可能性:中国与西方的联系日益扩大;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
2、代表人物:
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介绍世界地理与历史;
②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评价:
①学习西方从此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进步思潮;②局限: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未进行实践。
二、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
1、体用的含义:
①体(中学)——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
②用(西学)——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技文化。
2、洋务派与顽固派争论的焦点是:是否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
3、影响:局限于军事、经济等物质文化层面,但冲击了保守观念,开始了现代化的第一步,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早期维新思想(中法战争后)
1、背景:①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了解逐步深入;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③洋务派失败教训。
2、代表:王滔、郑观应等
3、主张: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振兴工商业;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自然科技。
4、评价:
①积极:反映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突破“中体西用”束缚,使西学东渐的内涵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
②局限: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未进行实践活动。
四、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90年代)
1、背景:
①必要性: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严重阻碍;
②可能性: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维新思想与救亡图存的社会主题产生强烈共鸣。
2、代表:
①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移花接木,托古改制;动摇封建顽固派思想基础;
②梁启超:撰写《变法通议》;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必然性;提出变革科举。
③谭嗣同:著有《仁学》;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封建纲常礼教和专制君权。
④严复:系统介绍西方文化的第一人;翻译《天演论》等,用进化论原理阐明中国必须变法。
3、共同主张:
要维新变法救亡图存;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核心);要废八股,改革教育制度,提出西学;
4、历史意义:
高扬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旗帜,反对封建专制,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五、向西方学习潮流的特点:
1、背景:伴随民族危机加深、经济结构变化而不断深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
2、主体从地主阶级到到资产阶级;
3、内容:由浅入深;由学习科技、器物层次深入到学习政治制度层面;
4、目的:为救亡图存、民族崛起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