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香港电影与文化

合集下载

论香港邵氏电影对《聊斋志异》的喜剧化影像诠释——以影片《狐鬼嬉春》为中心

论香港邵氏电影对《聊斋志异》的喜剧化影像诠释——以影片《狐鬼嬉春》为中心

论香港邵氏电影对《聊斋志异》的喜剧化影像诠释——以影
片《狐鬼嬉春》为中心
王凡
【期刊名称】《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7(026)004
【摘要】作为香港电影发展史上的重要电影企业,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曾投资拍摄了一系列根据小说《聊斋志异》改编而成的电影作品,而将《聊斋志异》多篇爱情故事的人物、情节加以杂糅、铺衍的影片《狐鬼嬉春》则是对这部古典巨著加以喜剧化改编的重要作品。

该片不仅通过对《聊斋志异》中“才艺生情”模式的诙谐性戏仿体现出些许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表征,亦在人性弱点的善意讽刺中传达了道德劝诫的思想旨归,并由此折射出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对于《聊斋志异》进行喜剧化影像诠释的独特社会、文化语境。

【总页数】6页(P78-83)
【作者】王凡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35
【相关文献】
1.论香港邵氏影片《倩女幽魂》对《聊斋志异·聂小倩》的人物重塑 [J], 王凡
2.论香港邵氏影片《冲霄楼》对小说《三侠五义》的影像改编 [J], 王凡
3.论香港邵氏电影对《聊斋志异》的喜剧化影像诠释以影片《狐鬼嬉春》为中心[J], 王凡
4.论香港邵氏电影对小说《红楼梦》的影像诠释——以影片《红楼梦》与《金玉良缘红楼梦》为中心 [J], 王凡
5.论香港电影对《金瓶梅》的现代影像诠释——以影片《金瓶双艳》《风流韵事》的改编实践为中心 [J], 王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香-港-电-影

香-港-电-影

东方不败——林青霞《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林青霞的东方不败绝对前无古人,后也 不会再有来者,就像发哥的“小马哥”,是港片永远无法复制的传奇。她演 的东方不败不但迷倒了李连杰令演的狐冲,而且颠倒了终生的我们,林青霞 饰演的东方不败三分似男,七分似女,邪气凛然,正气不侵,英姿飒爽,美 得不可方物,是男是女,谁又在乎呢?可以说林青霞将毕生演技表现的淋漓 尽致,幸甚,幸甚,这还应多感谢老怪的慧眼识人!让我们一起向他们致敬!
50-60年代
· 粤语片 · 动作片 邵氏一家独大
成熟时期
胡金铨&张彻
胡金铨
张彻
70-90年代
武打片热潮
吴宇森的暴力美学
英雄本色
徐克的天马行空
新龙门客栈
东方不败
周星驰的异军突起
新世纪至今 后港片时代
· 好莱坞大片的大举侵入
· 盗版盛行 · 电影工作者青黄不接
杜琪峰
王家卫
王晶
“黑帮警匪” 杜琪峰
金镶玉也许不是张曼玉演技的巅峰,但却绝对是她最为深入人 心的角色,张曼玉以龙门客栈的老板娘金镶玉一角再次昭示世 人:她是香港最伟大的女演员,无论什么角色,她都能驾熟就 轻,确实,她将金镶玉的泼辣,风骚,敢爱敢恨演的入骨三分。 给观众留下了一抹最美好的回忆。
小倩——王祖贤《倩女幽魂》
王祖贤为我们奉献了史上最美丽动人的女鬼形象,那一绺 被风轻轻撩起的发丝,那一抹浅浅的笑容,那一丝淡淡哀 怨的眼神,永远忘不了,许久后的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 一个不经意的回眸,也许,小倩就会浮现在你的眼前,久 久散之不去。
“都市感受性”的影像表述者:王家卫
喜剧导演:王晶
1955年5月3日,王晶出生于香港,中学 时代就读于香港培正中学,大学时期为 香港中文大学高材生,尤其擅长编剧, 亦为香港电视电影界编剧。在大学期间 他已于无线电视任电视编剧,为《欢乐 今宵》撰稿[3] 。

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简介(一)

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简介(一)

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简介(一)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展现出万马奔腾,百花齐放的格局,谁都想在这么一个蓬勃发展的市场上分一杯羹.至此电影界进入一个混战的时代,谁最先倒下,谁又能笑到最后呢,时间给了他们证明,变与否决定成败. 七十年代末电影尽管在不断的进步,但仍以武侠为主.张彻,胡金铨,楚原为主,虽然有减弱之势,但仍然大导演名声在外,在香港仍有很高的知名度,仍然是票房的代言.在此阶段尽管尝试过现代类型片如黑帮,警匪片.但都不是很成功,处于摸索阶段,因为仍然用武侠的思路去拍,画面较为沉重,结构简单,剧情无新意.邵氏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其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注定失败.也许此时邵氏也感觉电影处于强竞争下,不如电视那样独立风行,来钱来得快. 邵氏综艺体弧形阔银幕造成外景的不够真实,也不够大气,其弧形银幕用了二十年也未改变,是有意还是无意之举,不加评论.倒是我更欣赏同时代的新颖武侠,比起稍有机械式的邵氏武侠,而新颖武侠明快的节奏,连贯的动作,加上大气的外景,给人以自然和真实感倍增.吴思远的电影便有这类感觉,在《南拳北腿》中,“拳脚就颇有技击成分,全无凶神恶煞、乱打一通之弊,加上全片主要在韩国清丽的雪景和古香古色的建筑中拍摄,简直一尘不染,使到武打也格外干净利落起来”。

这样就使其动作片尽量排除暴戾的杀气和血肉横飞的场面,获得一种清新之感,并在武侠中融入爱情,而以完美收官,当属很大的进步,随后拍了他名义上的续集《南拳北腿斗金狐》男一号换人了,但不如前作.;《鹰爪铁布衫》大家都应该看过,现在看来也不失佳作,虽然说是老瓶装新醋,但是醋中放了点酱油,味道变了不少,也一反当时某些武侠/功夫类型片内容空洞无物、人物性格苍白、故事性差的缺陷,设计了多条线索,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和气氛的渲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罗维也在当时拍了很多新颖的武侠,最成功便是发现了成龙,成龙开创了新颖的喜剧武侠,而且在当时武术指导行业多了很多新人,他们敢想敢设计,动作惊险而又符合常理.给此类电影更多的发挥余地,罗维影业公司”当然主打功夫片,罗维自负能捧红李小龙,当然也能成就别人,成龙首部戏《新精武门》,重亮当年招牌,失败!再拍《少林木人巷》,玩最流行的少林功夫题材,又失败!三拍《剑花烟雨江南》,搞最热门的古龙武侠,还是失败!我个人也对这部电影感觉一般,一般的古龙电影而以,剧本是比较粗糙的.罗维识人有眼光,拍戏就没眼光,他这一辈子,除了与李小龙合作,参与开创“小龙精武潮”之外,一直都在跟风,若说票房大多不错,也不过是他够通俗而已。

浮沉五十年:香港警匪片的前世今生(组图)

浮沉五十年:香港警匪片的前世今生(组图)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至今,香港警匪片已经历时五十个年头,其间经历过最初粤语残片的粗陋寡淡、一成不变;到七十年代新浪潮由警匪片打响头炮,再到八、九十年代产生《英雄本色》、《警察故事》、《龙虎风云》、《喋血双雄》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警匪片,令这一片种不但在香港生根发芽、更令到港产电影在国际上声名大振。

而马丁·斯科希斯凭借《无间道》而改编的故事获得奥斯卡的垂青,更使得香港警匪片彻底达到其巅峰时刻,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然而,各种原因的交织也令到香港警匪片愈来愈走入穷途末路,而今即将上映的《窃听风云》很有可能是最后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香港警匪片……这一切,待从头细说。

文/阿蒙香港真正意义上的警匪片兴起于50年代中后期,当时曹达华饰演的缉凶探长形象日趋深入民心。

1960年的《十三号凶杀案》更为该类型片带来了第一个春天,成为粤语片影坛的一朵奇葩;70年代初,曹达华自资自导自演的《神探一号》以惨败的票房遭人戏谑为“粤语片的送终片”,加之廉政公署成立后全力清查警察贪污事件,使得警匪片市场一度完全没落!70年代前中期虽仍不乏以警匪斗智题材为主的影片出现,但多数是真实奇案改编的实录片或卖弄黑社会礼仪帮规的噱头片,对真正的警匪片而言并无意义。

1976年,由从警队离职不久的陈欣健担任编剧,梁普智、萧芳芳合导的《跳灰》卖座,非但成为“新浪潮”的先锋之作,更扭转了港产警匪片的命运,此后陈欣健作为该类型题材的重要作者,在1979年参与的两部影片《墙内墙外》和《点指兵兵》票房分别居当年亚军及第六位,终于在警匪片沉寂近十年后将其带起,追根溯源,《跳灰》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事实上,在新浪潮时代,警匪片都是新锐导演热衷的题材之一,除了上述作品,翁维铨的《行规》及于仁泰的《救世者》皆由警探白鹰追缉罪犯展开剧情,结合“新浪潮”固有的创新意识,使警匪片的技术及包装得以再上台阶。

李修贤自导自演的《公仆》在第二十一届金马奖上大放异彩踏入80年代,警匪片终于迎来了它最辉煌的十年,写实、枪战、动作、喜剧甚至恐怖无一不俱,类型之多令西方影人都为之咂舌:1981年章国明执导的《边缘人》是这十年来的第一个成功典范,亦是有史以来首部获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的香港电影,饰演卧底的艾迪在结局惨遭居民活活打死,临死前哀号“我不想死”的结局更被称为香港电影中描写死亡最深入的场面之一;1984年,李修贤自导自演的《公仆》和麦当雄执导的《省港旗兵》在第二十一届金马奖上大放异彩,令两人分别摘得影帝及“最佳导演”殊荣,成为港产警匪片史上的又一个辉煌战绩;1985年,成龙的《警察故事》和元奎的《皇家师姐》同时出现,自此警匪片又突破了枪林弹雨的套路,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激烈的拳脚肉搏,同时也拓展了类型题材的商业市场,这批被称为“警匪动作片”的分支不但令《警》及《皇》涌现出多部续集兼造就了大批动作男女,时至今日亦有《杀破狼》、《导火线》、《男儿本色》等片延续着题材的活力;至于1986年吴宇森的《英雄本色》和冼杞然的《兄弟》虽带有浓重的江湖色彩,但借兄弟、朋友之间一警一匪的对立身份营造情感张力的剧情模式,在日后的香港影坛亦被多次跟风、沿袭。

香港电影十日谈 —— 香港电影的游子与过客

香港电影十日谈 —— 香港电影的游子与过客

电影知识| 香港电影十日谈第六日:香港电影的游子与过客《天水围的夜与雾》里,张静初扮演一位从四川南来香港的女子,却在家庭暴力中死于非命;尔冬升的最《新宿事件》,突然之间捅了成龙扮演的铁头一刀的,不是台南帮或者日本黑帮,而是来自于香港的“香港仔”;《家有喜事2009》中,古天乐与郑中基北上杭州 (2009)年还不到一半,香港电影里就出现了各种的“过江”者,无论是从内地到香港追梦的女子,还是海外漂泊的游子,或者北上淘金的都市青年,这也正代表着香港电影中为了生存而挣扎的几类人……南来寻梦:内地人在香港香港,地处于广东省的南边,原本是并不起眼的广东沿海众多岛屿中的一座,即使在英国先后管治香港岛、九龙及新界后的二十世纪初,其经济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在很多内地知识分子——尤其是上海的文化界的眼里,其还是处于边缘的地位。

只是,在战乱的三四十年代,不少的内地人避难等原因而来到香港,使得这个小岛一下子变得拥挤起来。

据统计,1949年5月之前,香港人口大约160万,但到了1950年4月,香港的人口已经上涨到260万。

这其中,包括了不少上海电影人,如富家子李祖永,他在香港创办了永华电影公司,招揽了欧阳倩予、姚克、吴祖光、柯灵、朱石麟等电影人才,陆续拍出《国魂》、《清宫秘史》等名动一时的作品。

不过,很快的他们就发现,如此急剧的人口增长并非好事,带来了很多生存的问题,在五十年代的不少香港电影里,都反映了这些南来香港的广大人民的困苦生活,如《新渔光曲》、《半下流社会》、《一万四千个证人》等,初期离家时的喜悦,在现实生活的困境里被冲淡……1979年香港无线电视播出了一个电视剧集,《网中人》,其中塑造了一个好食懒做又一心想发达的从内地偷渡来香港的人物阿灿(七十年代末曾经涌起一股逃港的黑潮,很多人偷渡到香港),这个角色也成为了当时不少香港电影里对内地人的印象,而到了八十年代中期麦当雄导演的《省港旗兵》时,香港人对内地人的称呼又多了一个词,大圈仔,形容那些从内地到香港作案的罪犯,直到近年来的银河映像的《非常突然》、尔冬升导演的《旺角黑夜》、吴耀权的的《PTU2:人性》时依然有出现,甚至形成了某种亚类型电影——大圈仔电影。

香港“东方好莱坞”重镇地位今何在

香港“东方好莱坞”重镇地位今何在

香港“东方好莱坞”重镇地位今何在作者:暂无来源:《新经济》 2017年第23期如果用一个行业来说明香港与内地经济的变迁,电影或许是一个比较好的缩影。

正如香港在上世纪的经济成果一样,香港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个传奇。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到九十年代的二十多年间,这里一直拥有全球规模数一数二的电影王国,所制作的电影数量,几乎超越所有西方国家,输出电影之多,仅次于美国。

那时候,香港的电影地位是与美国的地位齐头并进的,香港被称之为“东方好莱坞”,是整个亚洲电影文化的中心,从这方面来说香港是华语电影的先驱一点都不为过。

美国著名影评人大卫﹒波德威尔在其著作《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中形容九十年代的港片“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那个年代,在中国甚至是全球,只要说起香港电影,我们就能随便地说出一串卓越的电影人的名字和很多优秀的代表作品。

港产片带上了时代的烙印,也给了那一代人特殊的感情和记忆。

时过境迁。

在很多人眼里,如今香港“东方好莱坞”已繁华不再,更毋庸提重镇地位。

香港电影到底怎么了?“东方好莱坞”的风靡和黯然退场11 月22 日,一代传奇女强人方逸华在香港离世。

邵逸夫与她的相继离去,仿佛也带走了人们对香港电影的辉煌记忆。

方逸华是香港影视大亨邵逸夫的遗孀、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非执行董事。

她一生的传奇几乎与香港影视“江湖”离不开,十七岁芳龄就登台唱歌,然后打入娱乐圈,1969 年加入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多年来她扶助邵逸夫打理影视王国。

2014 年邵逸夫离世后,她一度执掌邵氏兄弟和无线。

邵逸夫和他的香港电影王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香港影视的风向标。

香港电影的成就,自然与这个电影王国的经营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大名鼎鼎的邵逸夫曾就不无骄傲地说:“你知道吗?我已厌倦了别人老是问:阁下是否要挑战好莱坞?我真的觉得,我们有自己的一套,跟好莱坞不一样,但却不比好莱坞差。

”1958 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摄过逾千部华语电影,从拍摄中国最早的有声粤语电影《白金龙》至今拍摄影片1000 余部,为中国所有电影制片厂之冠。

创造香港功夫电影黄金辉煌的八大功夫班,成家班洪家班只能算晚辈

创造香港功夫电影黄金辉煌的八大功夫班,成家班洪家班只能算晚辈

创造香港功夫电影黄金辉煌的八大功夫班,成家班洪家班只能算晚辈香港电影鼎盛时期,影院里充斥着各种类型的影片,而最为主流、最受欢迎的当然要属功夫片与喜剧片,即使是后者为了吸引观众,也不免会在影片中添加些功夫元素。

拍摄功夫电影,自然是少不了幕后武师们的付出,在香港这些人往往被称作为“龙虎武师”,后来又被叫做武术演员或者武行,他们通常作为演员的替身,去完成一些超高难度动作,也有转向幕前成为功夫演员,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功夫明星,也大多是从这起步的。

随着自身号召力以及影响力的扩大,其中一些知名度颇高的人,纷纷组建起了自己的班底,以此在香港电影圈混得风生水起。

今天,就来聊聊曾经在香港娱乐圈内享有盛名的八大功夫班,正是有他们的存在,才为我们带来了一部又一部经典的功夫电影。

粉家班其实粉家班,不能算是一个很有组织的班底,这只是人们对京剧武旦粉菊花以及其门生的统称。

粉菊花以刀马旦闻名,早年主演了中国的第一部武侠片《女侠李飞飞》,因而也被称作是中国第一位功夫片女星。

1949年粉菊花迁移到香港,开办了“春秋戏剧学校”,一开始只是招收女生,后来才慢慢地接收男生。

粉菊花的学生很多是从小就跟着她的,也有不少是小有名气的电影演员和粤剧艺员。

当年邵氏拍《千娇百媚》,女主演林黛就是跟她学的身段。

粉菊花还与人合办过一个“春秋影业”电影公司,后来与李翰祥有过多次合作,她的学生也有不少就此进入香港娱乐圈。

60年代以后,粉菊花对电影兴趣转淡,主要以教授学生为主。

1990年粉菊花从香港回归到广州,于1994年病逝。

粉菊花的门生有很多,出名的也不少,留在戏行的,有林家声和凤凰女这样的知名粤剧名伶,进入电影圈,更是足以闪亮你的眼。

“香港影坛七公主”成员之一的陈宝珠、沈芝华、沈月华,80后的共同记忆83版《射雕英雄传》穆念慈的扮演者杨盼盼,电懋女明星后来成为知名影星姜大卫妻子的李琳琳,李连杰电影《方世玉》中饰演苗翠花的萧芳芳,曾经十次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动作指导提名,四次得奖《特务迷城》、《十月围城》等片的武术指导董玮,TVB电视剧《陆小凤之凤舞九天》中饰演了剑神西门吹雪这一经典角色的知名女星惠英红的哥哥惠天赐,还有那个香港电影中的常客脸熟却未必叫得出名字的孟海,都曾经是粉菊花的学生。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许鞍华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许鞍华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许鞍华作者:裴璐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2期摘要: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电影界涌进了许多鲜活的血液,他们大多都从国外归来,带着法国“新浪潮”的影响与理想,开始在香港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开疆拓土。

许鞍华,就是他们之中最重要的弄潮儿之一。

本文对比论述的是许鞍华导演在新浪潮时期内到后新浪潮时期之间的转变,侧重点主要放在了她面对商业电影的态度与面对自身的艺术追求的态度、她对电影题材的敏感度等问题上,而非局限于单一某部电影。

关键词:许鞍华;商业电影;艺术电影作者简介:裴璐,女(1991.11.2-),籍贯:北京,学校:北京师范大学,专业: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系,研究方向:中国电影美学,中国电影批评。

[中图分类号]:I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2一、前言许鞍华,一个永远与“香港电影”紧密关联的名字,如今已经成功地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人物。

她以“女性”、“人文关怀”与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题材,使她的电影创作之路获得了不少的肯定与成就。

但近些年我们能感觉到,许鞍华渐渐的不知道她究竟想要什么,“三烂一好”的拍片规律为自己遗留了一路的流言蜚语。

她似乎迈上了一条将商业片部分文艺化、文艺片缠着商业片的纠结之路,这路走的稀里糊涂、模模糊糊,始终找不到方向。

本文所嗤鼻的,是许鞍华部分伪艺术片作品,这些披着艺术片的羊皮实则是狼的商业片,是她事业永远的绊脚石,也是热爱她电影的观众心中永远的痛。

作为后辈,作者希望站在公平的基础上分析、批判,更希望在百年之后,她留下的是一片赞扬与美名而非愈发显见的批判,徒留遗憾。

二、许鞍华的艺术敏感度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出现与七十年代后期香港电视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许鞍华在返港后在电视台工作了大约四年的时间,先后拍摄了《奇趣录》、《C.I.D.》、《北斗星》、《龙虎豹》、《狮子山下》、《I.C.A.C.》等系列剧集,这些段时间电视台的训练,不光为她此后的电影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更培养了一种导演必不可少的能力,即对特别电影题材的敏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电影资料馆举办的节目「时与潮──七十年代电影的变异」剖析七十年代电影类型及潮流的变化,为了深入探讨七十年代的电影工业,以及电视文化如何建立香港本位的意识,本馆协助香港浸会大学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于2004年8月15日由浸大文学院院长锺玲在开幕礼致辞后,主持卢伟力博士逐一介绍莅临的嘉宾,包括本馆节目策划罗卡、刘天赐、张同祖、蔡继光及唐基明,而锺玲亦分享与胡金铨导演往韩国拍片的始末。

罗卡首先分析七十年代电影与电视的互动情况。

在七十年代,无论就创作方法、题材及人才方面,电影与电视均有紧密的互动关系。

在1975及76年,无线电视拍摄的长剧,往往沿用家庭伦理、爱情等题材,其实与粤语长片并无二致。

而无线电视在成立之初,大部份的电视艺员均是粤语片演员,主要因为在七十年代初期,粤语片被国语片打垮,一批批电影人才如萧笙、梁醒波、沈殿霞、杜平、张瑛及黄曼梨等转往电视发展。

反之,许冠文在电视台策划《双星报喜》,大受欢迎,然后才加入电影界,参与《大军阀》(1972)及《鬼马双星》(1974)的制作。

1976年之后,电视台招揽外国学成回港的年青人,他们往往贴近生活,擅于刻划城市人的感觉及节奏。

这批年青人如许鞍华、蔡继光、严浩、陈韵文及岸西等,其后均往电影界发展,将电视刻划生活的细致感觉拍成电影,摆脱了武侠片及功夫喜剧的类型,逐渐发展成香港新浪潮电影。

凡此种种,缔造了电影与电视在人才与创作方式的交流。

在六十年代,电影虽然是一枝独秀,但改变亦比较缓慢。

直到电视台出现,培养了不少人才;电视剧亦能带动潮流,取代了以前粤语片的观众,题材亦贴近生活;电视与电影作良性竞争,但电视亦为电影界注入人才,改进电影的创作方法。

刘天赐是七十年代在电视与电影左右逢源的创作人。

他认为七十年代充满矛盾,是个媚俗与脱俗的年代;既具颠覆性,亦顺从社会的规条;创作人有突破,却同时有继承的表现。

刘天赐在1969年加入电视台,是时梁淑怡与许冠文正在「抄袭」一个美国电视台的Gag Show节目Laugh-in,移花接木在无线电视播放,就是《双星报喜》。

这个电视节目无疑是即食文化,要节奏快,又逗人笑,每集大概有20分钟的笑料,需要42个Gags,许冠文便找他及邓伟雄一起创作。

最初是全部抄袭《一千个笑话》这些书籍,又不可涉及性、宗教及政治,惟有在社会生活上寻找题材。

另一部电视剧集《73》则是「抄袭」All in the Family,形式仍是美国式的Sitcom,但却取材自香港事。

而电影《半斤八?O》(1976)亦沿用同一公式,没有故事,没有戏剧结构,即是「炒杂碎」。

这就是七十年代Gag Show和喜剧的创作方式。

回顾六、七十年代,张同祖亦有感怀。

他在少年时代曾在邵氏公司担任场务,辗转再加入剧务部,拍摄古装武侠片。

他曾参与胡金铨执导的《大醉侠》(1966),对胡金铨大为赞赏,认为胡导演的《大醉侠》一新耳目,开创武侠电影的新格局。

他忆记在年少的时候热爱电影,一部影片往往看上两、三回,例如《春光乍泄》(Blow-up, 1966)及《魔鬼怪婴》(Rosemary's Baby, 1968)。

另一方面,张同祖不相信国内导演拍摄武侠片会比香港导演优胜。

在1949年以来,国内已没有拍摄武侠片,缺乏此类型电影的历史及文化;相反香港却有动作片传统,不断创出新的动作及形式,所以动作片一定会由香港导演作出突破。

就如胡金铨的节奏,以及张彻对侠义的看法。

而动作片的精髓,最重要是能彰显侠义精神。

锺玲简介胡金铨往韩国以实景拍摄电影的始末。

胡金铨在1977年2月至1979年4月往韩国拍摄两部古装片:《山中传奇》(1979) 及《空山灵雨》(1979) 。

为何胡金铨不在台湾的片场拍摄,而要走到韩国取景?正是因为韩国的地方大,很多地方都可以取景,而且两部电影可以取同一个景拍摄。

片场的布景容易「穿崩」,很难拍低镜头;而韩国的佛寺往往较具质感,用木头造的布景却没有戏味可言。

但当然以实景拍摄电影亦相当吃力。

锺玲在座谈会上展示胡金铨在韩国看外景后的素描和文字札记。

例如在韩国庆州的书出院,分别拍成《山中传奇》里徐枫与张艾嘉下榻的房舍;而济州岛的火山口,就是《空山灵雨》中老和尚?盘的地方,以及石隽在《山中传奇》开始与结尾镜头下的景致。

蔡继光则谈到他在七、八十年代在香港影视界发展的过程。

他在1975年由美国返港,梁淑怡随即聘请他担任无线电视的编导。

是时刚刚推出彩色电视,大家其实都不懂电视的运作,但反而有好处,就是自由度很大。

那时资源缺乏,电视台只有两部Steenbeck剪片机;而每出剧集为48分钟,却只有三个工作天,时间很少,可是因而培养了很多人才。

观众习惯了电视台拍摄的题材,追捧电视台艺员,也培养了一批电视台观众。

大概在1979年,功夫片的票房一蹶不振,片商于是在电视台挖角;吴思远也找来蔡继光,为他编写《蛇形刁手》(1978)的剧本,这部片由成龙主演,那时成龙已拍了十多部功夫片,惯演大英雄的角色,但卖座不佳,令他成为票房毒药。

蔡继光于是借鉴美国片如Little Big Man (1970) ,主角是Underdog,为人愚笨,但忠诚实干,认为这种角色也会适合成龙。

当时的功夫片很严肃,但有鉴于《七十二家房客》(1973)相当卖座,于是《蛇形刁手》便拍成一部配上粤语的功夫喜剧,又加上讽刺的元素,结果大受欢迎,是成龙第一部卖座的功夫片,亦开创粤语功夫喜剧的潮流。

其后陈欣健找他执导一部青春片《喝采》(1980),蔡继光是第一次当导演,陈欣健则第一次担任监制,文隽及郑丹瑞第一次担任编剧,其实大家都不知道自己的岗位是做甚么的,但这次合作的经验非常难得。

唐基明是现任的无线电视监制。

监制的职责是部份行政加上创作的工作,而导演则可以百份百控制创作。

他回想在1980年曾为缤缤公司执导《追捕》,但当时该公司已面临倒闭的危机。

那时李小龙及许冠文的电影已再不能满足观众的要求,香港电影却在国内、台湾、欧洲电影及香港新一代的文化冲击下,注入新气息;兼且有四条院线,需要大量的导演,造就由外国学成回港的年青人的种种机会。

同时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在七十年代仍未有本土的电影市场,香港电影开始雄霸东南亚的华人市场;所以七十年代电影可说是为八、九十年代的电影市场奠下基础。

罗卡再补充粤语片在1971年息微,但电视以粤语播放,电视观众远多于电影,而且电视的Gag Show 以俚语和俗语搞笑,形成新现象。

而直至粤语对白的电影《七十二家房客》大卖,证明观众怀念本土语言,并开始对本土语言有重新的认识。

卢伟力总括在七十年代,无论就电影及电视而言,均是变动不居的年代,却带来不少创意和冲击。

(整理:赵嘉薇)七十年代香港电影工业与社会变化(左起)澄雨、章国明、罗卡、冯凌霄、卓伯棠及陈少鹏8月17日假香港电影资料馆举行的「七十年代香港电影工业与社会变化」座谈会上,电影界圈内圈外人士聚集一堂,剖析七十年代香港电影与社会如何息息相关。

座谈会由本馆节目策划罗卡主持,嘉宾讲者包括陈少鹏、冯凌霄、澄雨、卓伯棠及章国明。

自五十年代起担任武指的陈少鹏分享武侠片的发展历程。

五十年代当红的武侠片明星是石燕子、于素秋、曹达华,到了六十年代,拍摄文艺片为主的公司亦开始竞拍武侠片,谢贤、胡枫等成为主导。

七十年代,李小龙主演的《唐山大兄》(1971)最初不被看好,但试片后发觉与以往的功夫片很不同,结果大为成功,往后的武打片开始讲求拳拳到肉的真功夫。

冯凌霄在六十年代末加入长城,他从电影公司的角度切入,讲解「长、凤、新」三间公司的创作变化。

「长、凤、新」普遍被视为左派公司,他解释长城早年与国泰一样备受欢迎,没有界线,邵氏及国泰甚至争相购买长城影片的外埠发行权。

外人多以为公司的变化自1967年的六七暴动开始,冯凌霄则认为是文革思潮、香港环境及英政府的态度影响了公司的创作路向。

文革时,江青将毛泽东于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断章取义,取其有用部份重新演绎,例如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一点,「长、凤、新」的创作思潮备受影响。

他又以讲述建筑工人没有屋住的《屋》(1970)为例,说明当时的社会环境恶劣,并忆述自己参与六七暴动的经过,谓当年工人游行被警察镇压,及后更有防暴队开槍杀人,强调「长、凤、新」是在上述的环境下才拍出「偏左」的影片。

澄雨则以影评人的角度,分析当时电影观众的层次──本地人多看戏曲片,如任白的,外省人多看国语片,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则看外语片,三种观众小有相迭。

六七暴动融和了老一辈的戏迷,令市场有空间容纳新戏;战后出生的一辈接受英语教育,受外国文化影响,多看欧美电影,他们在暴动后对中国的政治更加冷感,台湾的老人家政治亦不能吸引他们,年青人充满创作冲动,「夹band」及拍电影成为他们投注精神的两大途径,新电影便在这样的气候下抬头。

此外,七十年代香港由转口港转型为制造业中心,港人子女的零用钱多了,看电影成为风行一时的消闲活动,也是促进电影发展的一大原因。

那时的电影都不涉政治,因为偏向任何立场也会有麻烦。

其实七十年代初期已有人关注回归问题,但不能正面讲,只能象征性地发泄不满情绪,这已成为新浪潮的某种主调。

卓伯棠博士集中讲解新浪潮出现的背景。

当时社会有很多政团,有多元的声音反映人们的想法,那些想法便被转化为文化产品。

经济方面,除了两次石油危机,七十年代其余年份都有双位数字的经济增长,激发香港人的自信与活力,这些都反映在电影中。

当时风行的《中国学生周报》、香港电影文化中心及香港国际电影节,则培养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及气氛,造就了不少导演,陈果便是其中一员。

市场方面,香港电影在李小龙及许氏兄弟热潮后渐走下坡,但星马依然存在大量需求,香港市场供应不了,便开始有独立制片的出现,导演常会被不同公司邀约写剧本、拍电影。

而香港电视经过十年的发展,正好培训了一班成熟的人才填补电影行内的空白,注入新鲜的血液。

最后由新浪潮猛将章国明现身说法他生于五十年代,自小喜爱看电影,久而久之自己也执起导筒。

他最初拍电影漫无目的,纯粹为了喜欢,做到「起承转合」已很高兴,后来受友人吴宇森、严浩、谭家明、许鞍华等影响,开始作多方面的尝试。

他后来加入无线电视菲林组,获领导人刘芳刚、周梁淑怡放手让他们独立发挥、任意尝试。

菲林组与其他部门不同,采用16毫米菲林单机拍摄,制作过程与电影一模一样,开心经历令他至今仍津津乐道。

不久他便收到多间公司电话邀约,最初不敢尝试,后来邀约多了,便决定「出外」闯闯。

电视台给予他难能可贵的经验与气氛,由于得到幕后支持,自言在电视台的日子十分「斗胆」。

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与社会及电视关系紧密,是次的嘉宾从不同角度切入,为电影发展描划出一幅立体的图像。

(整理:冯嘉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