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研究

合集下载

香港电影的类型与风格

香港电影的类型与风格

香港电影的类型与风格香港电影作为世界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类型和多样化的风格,深受全球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本文将探讨香港电影的类型和风格,以展示其独特之处。

1. 动作片香港电影以其精彩的动作场面和精心设计的打斗技巧而闻名于世。

动作片通常拥有紧凑的剧情,充满了激烈的追逐、格斗和爆破场面。

这些电影以动作明星如李小龙、成龙和甄子丹等的惊人表演为特色。

2. 武侠片武侠片是香港电影的另一个重要类型,它们汲取了中国武术小说和传统武术的元素。

这些电影常常将英雄主义、武术技艺和浪漫的爱情故事相结合,营造出独特的古代武侠氛围。

《倩女幽魂》和《东邪西毒》等影片是香港武侠片的典型代表。

3. 喜剧片香港电影喜剧片以其幽默搞笑的风格而备受观众欢迎。

这些电影常常以滑稽可笑的情节和角色为特色,给观众带来欢乐和轻松的观影体验。

喜剧演员周星驰的作品如《喜剧之王》和《唐伯虎点秋香》等是香港喜剧片的经典之作。

4. 驚悚片香港电影的鬼怪和恐怖题材的电影作品被称为“驚悚片”。

这些电影通过恐怖的情节和惊人的视觉效果,营造出紧张刺激的氛围。

《奇门遁甲》和《见鬼》等电影展现了香港惊悚片的独特风格。

5. 爱情片香港电影的爱情片以浪漫的故事情节和感人的表演而著称。

这些电影常常强调爱情的复杂性和观众与角色之间的情感共鸣。

《喜欢你》和《春光乍泄》等电影以其深情的故事情节和真挚的演技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6. 社会题材片香港电影还涵盖了丰富的社会题材,如犯罪、黑帮和家庭关系等。

这些电影以真实、紧迫和讽刺的方式探讨了当代社会的各种问题。

《无间道》和《让子弹飞》等影片以其聪明的剧情设置和深入的社会观察而受到赞誉。

香港电影以其多元的类型和风格,展现了独特的创作力和艺术表达。

无论是动作片的激烈场面,还是武侠片和喜剧片的幽默感,香港电影都能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观影体验。

通过不断创新和突破,香港电影业将继续在世界电影舞台上发光发热。

香港电影研究:香港影视剧传播中侠客和江湖的转变

香港电影研究:香港影视剧传播中侠客和江湖的转变
众 , 补 了现实 中理想 人格 的缺席 。 弥
节 、 己 为 人 、 强 扶 弱 等 传 统 的 伦 理 价 值 舍 锄
观 , 在 一 系 列 金 庸 的 武 侠 剧 中 表 现 的 : 为 这 也
明显 。《 雕 英 雄 传 》 郭 靖 “ 国 为 民 , 之 射 中 为 侠 大 者 ” 呼 喊 和 践 行 , 神 雕 侠 侣 》中 杨 过 对 的 《 酊
遍 精神趋 向 为 一 种 新 的 、 设 和 维 护 性 的群 建
功 的 正 面 载 体 , 类 侠 客 除 暴 安 良 , 持 正 一 主
体 理 想 人 格 的 塑 性 准 备 了条 件 。
起 初 是 电 视 剧 《 元 甲 》、 来 有 8 版 霍 后 3
义 , 至介 入 民族 冲 突 , 与 大 陆 现 代 化 进 程 甚 这
虚 假 的 “ 仇 ” 国 恨 时 的 抉 择 , 天 龙 八. 》 家 与 《 部
中 萧 峰 面 对 民 族 矛 盾 所 表 现 出 的 顶 天 立 地 与
当 个 体 精 神 沉 睡 于 群 体 的 坚 壳 中 , 被 人
视 为 一 个 特 定 群 体 的 成 员 时 , 具 整 体 主 义 深 精 神 的 侠 客 是 群 体 力 量 的 代 表 。 2 世 纪 8 0 O
征 。近 年 来 , 内地 电影 产 业 问题 成 为理 论 界 和 业 界 的 瞩 目焦 点 , 之 相 对 应 的 是 , 港 电 影 同 时 也 在 寻 求 艺 与 香 术 与 商 业 平衡 协 调 的 良性 运 作 机 制 。 对 香 港 电影 进 行 观 察 研 究 , 以 为 国产 电 影 的发 展 策 略 提 供 一 些 富有 可 启 发 性 的 思 考 。本 期 “ 港 电影 研 究” 栏 , 以 王 晶 、 果 两住 导 演 的 个 案 研 究 和 香 港 武 侠 影 视 剧 的 类 型 分 香 专 将 陈 析为选题进行探讨 , 以期 为 香 港 电影 以及 中 国 电影 未 来 发展 的可 能 性 进 行 探 索 和 思 考 。

新浪潮时期香港电影的审美风格探讨

新浪潮时期香港电影的审美风格探讨

新浪潮时期香港电影的审美风格探讨发布时间:2021-10-29T02:48:03.447Z 来源:文化时代2021年3期作者:邬旭辉[导读]本文主要探讨新浪潮运动时期(20世纪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香港电影,通过对其产生背景以及对后期香港电影审美风格的转变和启示、意义的分析,我们能感受到新浪潮电影独特的魅力和风格。

1、香港新浪潮趋势的命名背景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新浪潮电影是香港电影行业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尽管产生于香港经济蓬勃发展时期,新浪潮电影在艺术上的成就是突出,对当时乃至新世纪的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亚洲电影新运动”的奠基石。

在这一时期涌现的年轻导演们以独特的理解和观点对电影主题及镜头语言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香港电影运动成为最具深远意义的电影运动之一。

20世纪70年代末,香港从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化国家转变,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巨大突破。

趁着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经济快速增长,香港借助繁荣的生产制造业、进出口贸易以及先进的服务行业从资源依赖性城市跃变为国际金融中心,成为相当现代化的城市。

韩国、新家坡以及中国的香港、台湾被称为“亚洲四小龙”,是世界经济的一大奇迹。

繁荣的经济往往伴随着蓬勃发展的文化,就在这个时期香港的大众免费娱乐活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电视几乎为观众提供了包括肥皂剧、综艺乃至全民参与的教堂慈善筹款直播在内的一切。

随着社会变得更加复杂及多样化,人们具有不同的需求、信息、娱乐活动以及文化。

现有的电影行业已无法满足观众的需要。

因此,那些曾经在某些广播电台工作过的年轻导演们意识到繁荣社会里观众们的新需求,促成了香港的新浪潮运动。

香港新浪潮运动的发展要归功于一批出生于1950年前后、大部分在欧美接受电影教育的杰出年轻导演。

在完成学业且在一些电视台工作几年后,他们在拍摄电影方面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掌握了良好的镜头语言。

随后,他们中的很多人将焦点从电视行业转移至电影行业,努力打造具有深刻内涵、真情实感及独特风格的电影,为低迷的电影行业注入了活力,同时为电影行业打开了前所未有的新篇章。

香港电影人物研究之九:周星驰

香港电影人物研究之九:周星驰

本文不对周星驰电影进行全面的分析,只是简要论述其“无厘头”风格的转型。

周星驰:“无厘头”[1]艺术的转型言及香港“无厘头”喜剧电影,自然会提及其主演周星驰,他鲜明的表演风格总是主宰影片的基调,形成了经典的“无厘头”风格。

在周星驰主演的影片中,作为演员的他逐渐成为影片的核心,导演等其他主创越来越显得微不足道,他们已经慢慢降级成为每次轮换的道具和增添删改的票房调料,所有人认可的只是“周星驰的电影”。

[2]周星驰原在电视台作儿童节目主持人,1990年他因主演影片《一本漫画走天涯》而奠定了明星地位,并开创了“无厘头”风格。

他的前期作品如《赌圣Ⅱ》(1990)、《整蛊专家》(1991)、《逃学威龙》系列片(3集,1991—1993)、《审死官》(1992)、《鹿鼎记》系列片(两集,1992)、《武状元苏乞儿》(1992)、《唐伯虎点秋香》(1993)等影片不仅屡破香港单片票房纪录[3],而且奠定了其“无厘头”式喜剧的基本形态。

在主题形态上,这类喜剧片对现实、历史中的经典、权威、秩序等统统采取调侃和消解的方式,来契合“九七”前特定时期港人的社会生活方式、焦虑心态和行为价值取向。

具体表现为对现代时尚进行滑稽模仿,对过去经典进行调侃,最终对现代、传统和经典都进行嘲讽和否定。

如《逃学威龙》(永盛、三和,编剧:黄炳耀,导演:陈嘉上,主演:周星驰、张敏)通过警察假扮学生到学校做卧底,实则对现代教育制度和英雄观进行嘲讽和解构;《武状元苏乞儿》(永盛、中国电影合拍公司,编剧:陈建中,导演:陈嘉上,主演:周星驰、张敏)中把现代考试作弊手段搬至古代考文状元的考试现场,把考武艺拍成中国古式谐趣奥运会,对古今中外都进行了一番嘲讽;更有甚者在《唐伯虎点秋香》(永盛、中国电影合拍公司,编剧:陈文强,导演:李力持,主演:周星驰、巩俐)中,江南四大才子竟然扭着时装模特步滑稽不堪,美女都是一些丑八怪,经典文学中的“才子佳人”母体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嘲讽和解构。

香港电影导演研究之十五:唐书璇

香港电影导演研究之十五:唐书璇

唐书璇及其电影研究,是香港电影研究中的冷门,但这位“女性作者”又是香港电影中重要的且极为个性的导演,从她的作品及转变,可以管窥香港电影的某种美学轨迹,以及处在浓重商业氛围中的香港影人的心理轨迹。

本文是应南京大学及美国布朗大学之约完成的,笔者试图以女性主义理论来读解唐书璇的美学流变及心路历程。

原文英文版已刊发于布朗大学出版的专著中。

唐书璇:香港电影中的“女性作者”在男性/父权意识占据主流地位的香港影坛,女性创作者(监制、编导)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但女性作者之于香港电影界并未完全处于缺席的地位,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华裔女导演伍锦霞就曾两度赴港,在那里拍摄了《十万情人》(1938)、《女人世界》(1939)等五部粤语片,较早把西方的女权意识和海外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带入华语片,成为香港女导演的先驱。

至五六十年代,国语片中的重要电影公司凤凰影业公司,又培育出了女导演任意之,她在其《豆蔻年华》(1959)、《小月亮》(1959)等影片中完成了“凤凰”影片由社会人情喜剧向中产趣味爱情喜剧的转变。

六七十年代香港又出现了高宝树、唐书璇等女性导演,在商业泛滥的香港影坛逆流而上,坚持文艺片创作。

之后,更多的女性导演在香港涌现,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奔涌的“新浪潮”中,女导演许鞍华、单慧珠等脱颖而出,分别以《疯劫》(1979)、《忌廉沟鲜奶》(1981)等影片在内容和形式上为构筑香港电影本土化风格做出了努力。

成名于台湾但在香港度过其艺术黄金时期的女影人张艾嘉,亦是香港重要的女性导演,她不但是香港商业电影转型之作的《最佳拍档》系列片(1982—1984)的主创之一,同时也在香港执导了《最爱》(1986)、《一个好爸爸》(2008)等文艺片,为香港文艺类型带来了清新风格。

80年代后期至今,香港影坛又有张婉婷、罗卓瑶、黄真真、游静等女性导演,出自她们之手的影片如《秋天的童话》(1987)、《爱在别乡的季节》(1990)、《女人那话儿》(2000)、《好郁》(2003)等,均为香港影坛上著名的文艺片。

香港邵氏武侠电影工业美学风格研究

香港邵氏武侠电影工业美学风格研究

香港邵氏武侠电影工业美学风格研究文‖陈卫华 陈昀曲【摘要】电影工业美学是艺术性与商业性的一个折中,既体现了电影的美学追求,也包含工业生产因素。

香港邵氏公司的大制片厂制度为其武侠电影创作提供了工业基础,通过确立武术指导制、配备布景道具资源、更新制片技术,丰富邵氏武侠电影实践,构建出独有的美学魅力,由此出发探究邵氏“新派”武侠场面的电影工业美学风格,能够对中国武侠类型片的创作及电影工业美学的建构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邵氏影业;武侠电影;电影工业美学[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电影是艺术品也是一种工业产品,一部电影的诞生不仅需要创作者的艺术才能,更需要经过数道工序的高度协作。

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建立正是基于电影具有的工业与艺术二重属性,是工业和美学的一个折中,它秉承电影产业观念与类型生产原则,以理性的、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方式,最大程度地平衡电影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关系。

[1]37-48因此从这一理论层面出发,将中国武侠片作为一个工业化产品进行研究,探析其工业性与美学风格之间的关系,对于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发展及中国武侠电影的创作具有一定意义。

20世纪60年代,得益于大制片厂体系,香港邵氏“新派”武侠片与以往武侠电影相比,在视听语言、叙事内容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反映出电影工业生产质量的明显提升。

邵氏武侠片的创作实践体现出鲜明的电影工业美学特质,尤其反映在武术形态、布景道具、制片技术三个方面,给当前中国电影界正在进行的电影工业美学建构提供了研究样本。

一、“南北”融合的武指团队:动作形态之探索与定型作为中国武侠类型电影发展历史上的一座高峰,邵氏“新派”武侠片的独特符号首先在于其武打形态的创造与提升。

然而,这种风格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一个从虚假到写实、从单调到多样化的进步。

1965年10月,邵氏兄弟影业公司宣称:“要在武侠片方面一新观众耳目,以真实的‘动作’、立判生死的打斗,代替过去虚假的、神怪的、舞台化的武打和所谓‘特技’。

香港电影产业的经济分析研究

香港电影产业的经济分析研究

香港电影产业的经济分析研究【综述】香港电影产业是香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香港的优势产业之一。

自20世纪初期起,香港电影以其风格多样、特效惊人、成本较低、票房却颇高等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成为了亚洲电影的代表。

然而,随着近年来外部竞争加剧、内部制度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香港电影产业的经济形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本文将对香港电影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产业概况】香港电影产业产值一直是香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香港电影产业总产值达到20亿港币,占全港文化创意产业年度总产值的8.3%。

同时,香港电影产业还是香港的重要出口货品之一,2019年香港电影出口收入达到7.6亿港币。

由于香港电影产业的历史渊源和优势条件,香港的电影业一直是亚洲电影的代表之一,影响力十分广泛。

香港电影以其多样化、风格独特、人才辈出、制作成本低廉、市场需求旺盛等优势闻名于世,得到了国际观众的广泛欢迎和认可。

同时,香港电影还以其与外界的良好互动和合作,不断吸收国际化的创新元素和技术进展,成为了亚洲电影的中心。

【产业问题】随着中国大陆电影市场的崛起和外国电影的竞争加强,香港电影产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发展挑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差异性:香港电影主要面向香港本土市场和国际市场,与内地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文化差异较大。

在内容创作、创意发挥和宣传策略等方面,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和消费习惯的影响,使得香港电影的市场开发和推广更加困难。

2.内部制度不规范:香港电影产业内部制度不够规范和完善,导致了一些黑幕、造假和低俗等不良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香港电影产业的形象和市场口碑,也制约了香港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

3.人才流失:香港电影产业需要大量的有才华、有创意的人才支持,但随着中国大陆电影市场的崛起和互联网生态的蓬勃发展,不少优秀人才纷纷离开香港,去到了内地或其他地区发展,这使得香港电影产业面临人才短缺和知识产权流失等问题。

香港电影分析

香港电影分析

【香港电影分析】什么样的影片分析是好的影片分析?进入电影的方式《电影的读解》是一门关于电影的课程。

但它并不是一门严密的、系统的关于电影艺术的概论,更不是一门电影美学课程,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门电影艺术的入门课程。

称它为入门,一方面是作为主讲者的我还谈不上对电影艺术有很高深的研究,另一方面是作为听课者的大家也是初次接触。

这门课将主要通过对电影的一些基本艺术问题的介绍,结合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评价,来达到提高电影艺术欣赏水平的目的。

希望能在这方面给大家一些印象,一些启发,使有兴趣者可以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去发展自己和提高自己。

一、认识电影进入当代社会以来,看电影已经成了一般人,特别是文科大学生的普通经验了。

不管是什么人,不管文化程度高低,都喜欢看电影,而且都会看电影。

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电影有一般文学与艺术样式所没有的直观性与生活实感。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曾说过,电影从静止到运动,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它所发展出来的正是还原生活的能力,与生活真实的距离正在缩小仍至消失。

特别是电脑时代,甚至可以复制出无法再现的一些景观,如过去与未来的世界。

而进入跨国资本主义时期——后现代,一方面是全球化的步伐正在加快,而文化的融合已是经济的融合之后不可阻挡的前景。

在这种情况下,电影是最具有全球性的一种艺术形式,詹姆逊就把电影看作是后现代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是由于电视与电脑的出现,从人类文化的发展来看,图像的时代正在取代文字的时代,而电影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

所以它的大众性,大众化才可以有如此高的程度,而一部《泰坦尼克号》也才有可能风靡全球。

但是电影的魅力除了直观性之外,一般人却不大注意到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仪式对观众的潜在影响。

足以为证的是:去电影院里看一部电影,和在家里从电视上去看同一部电影其审美的效果是很不相同的。

原因就在于,除了故事的层面之外,在电影院里看电影还是一种文化的参与,一种仪式的参与。

这就意味着,作为放映电影的场所——电影院,对于电影成为一种艺术而言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电影研究摘要凭借着百年来形成的强大电影工业体系、上千部的电影作品,香港电影一度在在国际影坛上大放异彩,形成“东方好莱坞”之佳誉。

香港电影以汉文化为根基的同时,吸收了国际化现代电影包装的个性特征,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与特色。

当前,针对香港电影的研究在大陆学界已经逐渐形成一种风气,对于香港电影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进一步认识它在整个电影发展历史中的重要性。

本文承袭这一风气,选取香港电影作为研究与论述的主题,通过简要分析香港电影的发展历史、香港电影的独特特色以及香港电影本身机制与运作存在的不足之处,完成对香港电影的整体剖析。

最后,本文对香港电影未来的发展做一下展望作结。

关键词:香港电影;发展历史;特色;不足;展望一、香港电影发展概述香港电影是一门包含诸多要素的行业与学问,要对香港电影进行研究,作为基础,我们有必要先大致了解一下香港电影整体的发展历史进程,以便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审视香港电影文化。

(一)香港电影的大致发展历程自1897年电影开始在香港放映并逐步催生出香港本土电影以来,香港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发展阶段,本文为了讨论方便,现按照时间阶段划分为如下阶段:1、19世纪末-20世纪初,香港电影的催生阶段1897年,“活动放映机”和“电影视镜”抵达香港,开始在酒楼、茶座等地点进行放映,随后逐步出现以“喜来园”为代表的临时电影放映影院,致使对影片数量的要求增高,进而催生了香港电影制片业的萌芽与初步发展。

2、20世纪前50年,香港电影制片业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香港电影制片业处于萌芽阶段。

1913,导演黎民伟拍摄了电影《庄子试妻》,粤语电影开始成形。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胡金铨为代表的许多上海电影人南下香港,保障了1938年第一部国语电影《貂蝉》的产生。

3、20世纪50年代-60年代,香港电影的繁荣期与高峰期20世纪50、6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繁荣期与高潮期,中联电影企业有限公司的《四千金》和《江山美人》获得亚洲影展的最佳影片奖。

武侠片和喜剧片成为这时期的主流影片,极大的丰富了港人的业余生活。

4、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香港电影转型时期这一时期,风靡一时的武侠片开始向新派武侠转型,开始侧重于表达娱乐和本土意识。

通过李小龙《精武门》、《猛龙过江》,香港功夫片畅销全球,成龙的《醉拳》等也深刻印证了功夫喜剧的香港本土化过程。

5、上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香港电影进入繁荣期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香港电影进入了繁荣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英雄本色》、《倩女幽魂》等成为至今流传的不朽经典影片。

同时,武侠片和喜剧片再成主流,《家有喜事》创下票房最高纪录至没被打破。

此外,以《烈火青春》为代表的香港电影的新浪潮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6、1997年以后,香港电影走入低谷1997年香港回归以后,好莱坞电影大举抢占亚洲电影市场,香港电影走入低谷。

电影人开始反思如何救市,香港资深电影制片人施南生说“我们面对的挑战很多狠多,机遇也很多很多。

这就像站在了十字路口,需要在很短时间里,迅速找到正确的方向,大步向前走”1。

(二)香港电影的影响力概述电影被称为“装在铁盒子里的文化使者”,其本身承载与传播文化的能力很强。

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电影的香港制造标签几乎已经衍伸成整个香港的代名词,很多人喜欢和了解香港这个城市正是因为对香港电影的热爱。

可以说,香港电影的影响力深化与延展了香港这座城市的魅力与吸引力,香港电影的影响力众多电影发烧友去香港,是为了追寻那些香港电影场景里曾经出现过的街角、咖啡屋、唐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香港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香港电影也对内地电影文化和台湾电影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大陆近几年逐渐兴起的贺岁电影风潮,正是沿袭香港的市场化运营机制而来。

(三)香港电影人“拯救香港电影”的努力如上文所述,97年后香港电影进入低谷,从1997年至今,深深热爱香港电影的电影人一直在寻找与探索未来香港电影的发展出路。

90年代末,以导演陈嘉上为首的电影人成立救市联盟,通过演员不收费用而是加盟入股的方式拍摄电影,降低成本的同时分摊风险,试图探索出一条适合香港电影的发展之路,最终以失败告终。

拍摄影片欠下的相关费用截止到2008年才全部还清。

香港本土电影市场已经萎缩,众多优秀香港电影人开始被迫走向欧洲或好莱坞发展,另一些则实践大陆与香港的合拍片,试图分取大陆市场的一杯羹。

香港赴内地合作拍片的动力主要因为内地广阔的山河美景和便利的劳务输出。

加上港方在成本、利润等经济层面具有完全控制权,这些资源优势都吸引香港影界前往内地发展。

二、香港电影的特色概述产生的背景与根源不同,香港电影在文化、创作、产业等方面都具有不同于1【美]大卫·波德威尔何慧玲译:《香港电影的秘密》海南出版社2003年第1版大陆电影的特点,下文针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以便总结经验,启迪未来香港电影及大陆电影的发展。

(一)香港电影工业体系一览受深好莱坞商业电影制片厂制度、法国“新浪潮”艺术电影理念、“后现代”、娱乐主义和商业主义等文化思潮影响,香港电影在发行与制作上均形成独具特色的香港电影工业体系。

香港本土广大的市场和活跃的观众以及广阔的海外市场是其成为“东方好莱坞”的基础保障,通过大规模的本土院线建设,保障了本土电影的普及。

此外,录影机、VCD、DVD的出现,助推了港产片的普及。

以“邵氏兄弟”为代表的“垂直整合”大片场制实践失败后,独立制片业再度崛起带动发行体制变革,以“卫星制”占主导地位、以院线为支柱的电影产销秩序形成。

例如,以“嘉禾”为母公司,“四维”、“许氏”、“永盛”、“威禾”、“宝禾”等卫星公司围绕其周围的模式在一定时期推动了港产电影的发展,产生了《精武门》、《猛龙过江》、《鬼马双星》等经典影片。

(二)香港电影中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发挥由于初期香港电影产生的奠基人大部分是由大陆流向香港的,他们对大陆本土文化的体悟相对较深,这就造成了香港电影从产生之初就对传统文化元素颇为重视与迷恋。

1920一1940年代,上海电影文化也对香港电影产生了全面、直接和持久的影响,战时电影人南来北往间的艺术交流,为上海与香港电影发展铺就了共同的精神土壤。

此后香港电影新浪潮中,许多导演创作的电影都明显涉及“老上海”风格。

当代香港知名电影人代表许鞍华、关锦鹏、王家卫的电影中,无不经常展现出对上海元素“风格”的怀恋。

《阿飞正传》中潘迪华饰演的后母角色执着的操着纯正的上海口音,《花样年华》中张曼玉曼妙的旗袍,《胭脂扣》中的南音“客途秋恨”,无不是中国元素在香港电影中的细节展现。

香港回归后,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更为紧密,香港电影人主动向大陆更厂阔的市场靠拢,这种对中国文化元素的挖掘具有了更为广阔的市场。

《夜宴》、《见龙卸甲》、《赤壁》、《孔子》等两岸合拍片,直接取材于中国传统经典,将香港电影人对中国元素的使用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香港电影中的回归情节分析正如很多学者在描述时喜欢引用的话“香港是借来的城市,借来的地方”,2是没有根的。

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港人无形中都在默默践行寻根之旅。

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境遇,使得香港电影也在不断的上演着追寻自我、寻找文化、身份定位的叙事主题。

《胭脂扣》中,如花在黄泉路上苦等50年正是对大陆对香港政策50年不变的一种投射,而《春光乍泄》中流浪阿根廷的黎耀辉的回归正是香港回归的一种投射,影片英文名字《Happy Together》则是对于香港回归大陆后双方美好结果的一种期许。

《2046》,则更为直白的指向大陆对香港实施一国两制政策50年不变结束的那一年。

《重庆森林》中金城武对爱情追求的祈福时说,希望“这不会是个过期的罐头,能够保留它一万年不变”。

影评人罗卡评论本片时指出:“似乎,只有凭着爱才能越九七,五十年不变一万年不变。

3”三、香港电影存在的不足分析了香港电影具备的诸多大陆电影不具备的特性之外,我们也应该清醒的体味与看清香港电影的缺陷与不足,这些缺陷与不足可以说是香港电影的致命伤,下面分层次论述这一问题。

(一)“泛娱乐化”倾向严重,低俗内容偏多早在80年代初香港电影的巅峰时期,以许冠文为代表的粤语喜剧片,就遵循了传统粤语喜剧的早跟路线,为了娱乐观众而大量的堆砌笑料,加深影片的喜剧效果。

《麥嘉系列喜剧》,为了娱乐大众,不止加入许多色情、淫秽的段子,而且出现恶搞共产党,恶搞公安局的场面。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政治文化一体化过程推进,“泛娱乐化”的倾向在香港电影中的体现越发严重了。

周星驰系列的无厘头喜剧更是将恶搞发挥到极致,反映出香港电影“中学生文化”的大集结4,当《少林足球》(2001)和《功夫》(2005)在票房上取得压倒性的业绩,我们知道香港电影已经进入了抗拒严肃的时代。

这一趋势甚至开始逐渐波及大陆的电影市场。

《冯小刚》以贺岁档为契机的一系列喜剧影片也开始模仿与顺应这种“泛娱乐化”的倾向,全民娱乐已经成为主流。

2阿巴斯:《最后的商业中心:诗和文化空间》,《倾向》卷1期(1993)《电影世界》,第14期,1942年2月3罗卡《〈重庆森林〉——后过渡期的风情画》,(香港电影评论学会,1995),第67页。

4列孚《单边主义令香港电影固步自封——香港电影步向低谷探究》,《电影艺术》2007年第1期。

(二)过度追求速成的“快餐”生产模式香港电影已经逐步习惯了工业化的“快餐”生产模式,单方面追逐利益的最大化使得很少电影投资人再会投钱进行细致的电影创作与拍摄,选景往往什么简单拍什么,题材也是避免投资巨大的场面。

以1994年的影片《东成西就》为例,就是投资人在无法忍受王家卫导演的慢节奏之下,临时敦促导演刘镇伟在一周内赶制出来捞回点油水的速成电影,最后电影的票房到底是没有辜负投资人的期盼,获得了满堂彩。

当前的事实是,电影人在电影诞生之初投注在在电影上的探索与尝试精神正在香港电影中逐渐消失。

观众已经习惯了便捷、无营养的快餐文化,电影人也只顾投其所好,一味生产快餐式电影,这实际上是一个恶性循环,代表与反应的是香港电影本身的内在贫血。

(三)过度依赖明星制造香港电影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过分依赖“明星”效应。

香港电影对于明星的过分依赖其实是上文所述追求速成“快餐”模式的另一个体现。

无需花大时间去探讨剧本、拍摄技巧,依靠明星,什么都能轻松搞定。

纵观当前香港电影的贺岁档影片,简直就是明星集体秀,电影本身剧本再烂也不管,只要拉上几个当红明星加入,做好宣传造势,票房保障自不在话下,投资商赚个盆满钵满就已经是万事大吉。

这样的情形下,新一代电影演员根本得不到真正的历练机会,于是在拥有海外票房保障的演技派演员张国荣已去,张曼玉、梁朝伟逐步淡出的今天,你会发现香港电影真正的演技派已经出现了断层。

年轻一代中,再也没有一个可以填补上这个空缺的电影演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