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电影人物研究之四:徐克

合集下载

徐克电影赏析

徐克电影赏析

徐克导演之黄飞鸿系列在中国的电影当中,我们会发现有关黄飞鸿题材的影片有着不小的数量,这位民间英雄被众导演们反复拿来拍摄。

因此也就造成了现在在华语电影里关于黄飞鸿的电影数目众多。

在众多的黄飞鸿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样式的版本。

不同版本中所塑造的黄飞鸿也各有差异。

众版本中,属徐克拍制的黄飞鸿系列本人最喜欢。

因为徐克拍制的一系列黄飞鸿电影,李连杰那黄飞鸿造型已深入人心。

在徐克导演的黄飞鸿电影里。

我们可以看到一代武打巨星李连杰在扮演黄飞鸿的角色中,将黄飞鸿人物演绎的淋漓尽致,在片中,黄飞鸿的生活不乏幽默风趣,比起武来也是精彩绝伦。

不同于其他版本里的黄飞鸿,在更早以前版本里的黄飞鸿,我们所能看到的黄飞鸿这号人物在平时生活里是没有什么情趣的。

平日里也就一副严肃认真的表情,在众多弟子眼里是位人敬人从的师父。

在与人比武中,黄飞鸿的形象也是被烘托到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只要黄飞鸿一出手,任何敌人最终都将落败而逃,甚至当敌人一听闻黄飞鸿这个名字时,就已经闻风丧胆,未战斗志就已去一半了。

所以在过去的一些版本中,黄飞鸿在电影里常被拍成半神半人化,黄飞鸿的地位在影片当中更是被描写之高到让人都觉得夸张。

而在徐克所拍的黄飞鸿电影里,则不同,李连杰扮演的黄飞鸿,更趋向一个真实人物。

生活里有情感,有缺陷,在做人方面则正义凛然,是非分明。

所以徐克拍的黄飞鸿,更加符合观众心中所认可的黄飞鸿形象,真实,可以让人接受。

记得看过的一些非徐克导过的黄飞鸿电影版本,有的版本甚至一反传统,大大颠覆黄飞鸿以往高大,受人敬仰的形象,而是将黄飞鸿表演得在平日里就像个街头里的混混,当地的地痞形象,而直至后来发生了些事出现了某些人,才将原本不务正业的黄飞鸿重新做回侠肝义胆,为民伸张正义的英雄。

更有夸张的版本,直接将黄飞鸿拍成个是什么武功都不会的阔家少爷。

因后来受人启发,一夜间任督二脉皆打通,刹间成为武林一流好手。

虽然在这些有关黄飞鸿的影片里面有着不少笑料,然而,其所拍摄的黄飞鸿又是原本那个民间里英雄,在武林当中响当当的人物吗?显然已不是,在那些版本的黄飞鸿电影里,里面的主角早已不是黄飞鸿了。

武侠“鬼才”徐克:引领华语电影独树一帜

武侠“鬼才”徐克:引领华语电影独树一帜

徐克的导演生涯香港电影的忠实Fans,没有不知道《倩女幽魂》、《东方不败》、《黄飞鸿》这些经典港产片的,也没有不知道徐克这个名字的。

从香港电影新浪潮开始,一直到现在,二十余年来,徐克对于有着“东方好莱坞”之美誉的香港电影来说,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徐克的电影,无论是在电影技术,还是在创新意识方面,在香港近百年的电影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而且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从艺术层面上讲,如果没有徐克,那么香港电影将会完全是另一个模样。

而今,我们在香港电影正处于新近日,第11届亚洲电影大奖在香港文化中心举行,著名导演徐克获颁“终身成就奖”。

如今67岁的徐克是华语影坛备受尊崇的导演,在40年的影艺事业中,他曾执导38部和监制16部作品。

这些作品也揽获了香港电影金像奖、台北金马奖及威尼斯影展等多项大奖。

而他也因电影中独特的想法,独特的个性被业界和影迷亲切地称为“徐老怪”,他富有天才想象力的影像风格独树一帜,尤其是引领了华语电影视觉特效技术的革新。

武侠“鬼才”徐克:引领华语电影独树一帜. All Rights Reserved.C over P eople封面人物本栏目冠名:东莞鸿企机械有限公司的没落和探索时期的时候,回顾徐克的电影世界,就似乎显得更有意思起来。

要讲徐克,首先要从香港电影新浪潮讲起。

香港电影历经数十年,于七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了低潮期。

当时的粤语片题材贫乏,技术落后,老一辈的电影人纷纷淡出影坛,观众也开始转向观看明星云集、制作精良的西片,香港电影的市场一片惨淡。

在这个危难的时候,1979年,以徐克、许鞍华、谭家明等人为代表的一批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青年导演进入电影界执导了他们的第一部电影作品。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徐克在无线电视台以完全电影的手法拍摄了根据新派武侠小说名家古龙的武侠名著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金刀情侠》而技惊四座,受到著名电影制作人吴思远的青睐,力邀其进入电影圈。

徐克崭露头角之后,为感念吴思远的知遇之恩,终于走出电视台,加入思远电影公司,以其极具爆破力的激情拍摄了《蝶变》(1979年)、《地狱无门》(1980年)、《第一类型危险》(1980年)三部风格奇诡萧杀,题材急激偏怪的影片,因而成为香港电影新浪潮中最为独具匠心的代表作品。

“情·色”江湖

“情·色”江湖

“情·色”江湖作者:马晓宇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31期摘 ; 要:在徐克的武侠电影中,女性抛却花瓶身份,成为江湖世界中一抹明艳的存在。

拥有多元文化乡愁的徐克对于女性角色表现出温和、尊重而又中庸的态度。

虽然徐克在人物形象和表现形式上均有所突破,但在原罪诱惑与两性关系的探索上,女性主体依然作为“他者”被介绍。

刀光剑影中,女性终归还是带有奇观属性的诱惑者和“被看”者。

关键词:形象塑造 ; ;原罪救赎 ; ;女性意识作为香港新武侠电影的领军人物,徐克不仅在其电影中塑造了一批风格迥异的侠客,还着力描绘出各色独领风骚的女性形象。

在香港电影的武侠江湖中,女性形象的塑造通常是作为点缀英雄的花瓶而存在。

其特点一般体现在人物性格的单一化、形象的脸谱化等方面,并且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只被赋予千娇百媚、以柔克刚、英雄救美等用来衬托男性形象的性别担当。

然而,在徐克的武侠电影中,女性角色不仅在描写比重上与男性角色平分秋色,而且在人物塑造上也展现出神秘另类、美艳而又具有诱惑的独特魅力,使她们成为武侠江湖中独树一帜的风景。

一、诱惑的表现形式——花开两朵的人格诱惑与神秘另类的身体诱惑从《新蜀山剑侠》到《七剑》,从雌雄同体的东方不败到婀娜魅惑的聂小倩,不论是作为导演还是监制,徐克在其所参与的电影中总是将女性形象以复合式的杂交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

与以往武侠电影中男性通过自身而具有意义,女性通过男性来体现存在不同,徐克电影中的女性并不是由男人而决定的。

因此,这就造就了徐克电影中女性形象不同于以往的人格诱惑与身体诱惑,具体表现为花开两朵的人格诱惑与神秘另类的身体诱惑。

作为全面展现人物性格与气质的外化特征,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物命运的发展走向及社会地位、属性。

相较于单向度、简单化的人格,多向度、多元化的人格更容易对人产生诱惑力与吸引力。

徐克武侠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之所以令人津津乐道亦在于此。

在他的电影中,女性形象大多具有二元对立的多重属性,并且一次次地挑战观众的传统认知。

最新 徐克电影的视觉风格解读-精品

最新 徐克电影的视觉风格解读-精品

徐克电影的视觉风格解读[摘要]香港导演徐克曾被摄影师称作“不停地追求画面震撼效果的榨汁机”,即徐克对于电影的视觉效果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

在多年拍摄电影的实践中,徐克已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电影品牌,这其中就包括其视觉体系。

徐克在对中国进行充分挖掘的同时,又能跨越东西方在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上的差异,制造出跨文化的视觉奇观。

文章从神化、幻化的视觉效果,具有运动感的运镜与剪辑,对画面或被拍摄物的变形三方面,解读徐克电影的视觉风格。

[关键词]徐克;电影;视觉风格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了视觉文化的时代,图像取得了信息传播的霸权这已经是确凿无疑的事实。

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电影产业中,独特而优秀的视觉风格不仅关系着一部电影的成败,甚至关系着一系列“品牌”电影背后的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

香港导演徐克曾经被摄影师称作“不停地追求画面震撼效果的榨汁机”,即徐克对于电影的视觉效果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

在多年拍摄电影的实践中,徐克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电影品牌,这其中就包括其视觉艺术体系。

徐克在对自身所处的中国文化进行充分挖掘的同时,又能跨越东西方在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上的差异,制造出跨文化的视觉奇观。

并且徐克对影像的要求并不止步于对观众眼球的刺激,其“榨汁”的目的乃是最终使电影的视觉风格与其题材、叙事的解构乃至人物的性格等融为一体,为后者服务。

对于新时代的中国电影人来说,徐克在其电影中对视觉风格的探索是有着借鉴意义的,应当予以一定的解读。

一、神化、幻化的视觉效果在大规模运用特技上,徐克可以说是香港电影的先行者之一。

早在《蝶变》(Butterfly Murders,1979)中,徐克大胆打造的受诅咒的蝴蝶杀人一幕就预示着武侠电影产业革命的到来。

徐克曾坦言:“我重视特技,其实从《蝶变》就开始了……我看到了《星球大战》,我觉得人家有激光、飞船,竟然可以把空间拓展得那么大,我们又怎样发展自己的特技呢?这是我拍《新蜀山剑侠》的动机。

”也只有特技能够满足徐克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影像画面必须完全吻合徐克自画分镜头构图的严酷要求,这也就直接催生了徐克电影中神化、幻化的视觉效果。

浅析香港导演徐克的创作风格

浅析香港导演徐克的创作风格

浅析香港导演徐克的创作风格作者:王雪燃来源:《视界观·下半月》2018年第07期摘要:徐克,香港著名电影导演、编剧、监制以及演员,他参与制作的电影数量众多,且风格迥异。

从悬疑片到喜剧片再到功夫片,几乎所有的电影风格他都尝试过,很多人都称90年代为“徐克时代”。

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和模式,文章主要以《刀马旦》和《青蛇》等电影为例,分析徐克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独特;瑰丽;固定模式徐克,香港著名电影导演、编剧、监制以及演员。

1979年,在吴思远的支持下徐克拍摄了他的处女作《蝶变》,这部武侠悬疑片被认为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作之一,从此他便开始了他的导演生涯。

时隔一年之后,他又执导拍摄了电影《地狱无门》,这两部电影风格都很阴郁。

1981年他执导的喜剧片《鬼马智多星》获得了第十八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这部电影风格突变,此后,他开始拍摄一些喜剧片,例如后来的《最佳拍档》《上海之夜》《打工皇帝》等。

除了悬疑和喜剧,徐克对情感和女性的把握也是十分独到。

1986年他执导的爱情文艺电影《刀马旦》,完全以女性为主角,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1993年执导的神话爱情电影《青蛇》,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这一部电影徐克以他自己对小青这一角色的理解,对人物之间的感情进行了重新塑造。

徐克涉及的题材还远不止此,1986年,他监制的电影《英雄本色》打破了香港的票房纪录,开创了英雄片的类型,还监制武侠电影《笑傲江湖》以及编剧导演了功夫电影《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和《黄飞鸿之狮王争霸》。

1997年,徐克监制首部动画作品《小倩》,以《倩女幽魂》为故事原本,这部作品使得徐克跻身国际市场,先后接拍了两部好莱坞动作电影《双重火力》和《迎头痛击》。

1999年,徐克制作了首部漫画集《天涯明月刀》,2001年,徐克执导的神魔电影《蜀山传》中,1600多个特效镜头由四家美国特效公司参与制作。

21世纪以来,他又参与制作了武侠作品《散打》《七剑》和《龙门飞甲》等,还有探讨爱情和女性的电影《深海寻人》《女人不坏》。

试论香港导演徐克的新武侠电影

试论香港导演徐克的新武侠电影

试论香港导演徐克的新武侠电影吕 佳(牡丹江师范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华语影坛不断开拓创新的中坚力量——著名导演徐克是上个世纪末香港电影的领军人物,其独树一帜的“徐氏”风格影响并且推动着香港电影的发展。

徐克是一个多产而且题材类型多样的导演,但对武侠电影情有独钟,自20世纪70年代拍摄古龙改编剧《金刀情侠》以来成就斐然,30多年间其参与制作的电影近六十多部,其中绝大多数为武侠电影类型,另类潮流与大胆创新做到了极致,为受众呈现出一部又一部耳熟能详的优秀影片,塑造了诸多经典人物,极大地丰富了香港电影的内容,开创了中国武侠电影的新纪元。

徐克是新武侠电影最重要的领导者和革新者,大卫·波德莱尔曾说“西方追捧香港电影,很大程度上都是徐克的电影工作室引发的潮流所致。

”[1]他具有着丰厚的人生积淀和文化学识,他的电影既承续传统又变革超越,故事逻辑紧凑而富有悬念,充满了自由奔放的想象力,用镜头展现人生百态,其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用自己独有的电影语言书写着武侠世界独特的艺术魅力,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诠释着浓郁的个人风格,透彻认识现代人文精神。

徐克导演的第一部新浪潮电影《蝶变》开创了香港新武侠电影的先河,诡异科幻的武侠电影《蝶变》从不会功夫的书生视角去看待那个充满奇异、阴森感的江湖,为撰写武林轶事而去探究在江湖上传闻的“蝴蝶杀人”事件,影片充斥着一种悬疑气氛,徐克用其独特的影视语言进行了重组和表述,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新风格,开启了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与精神探求。

1983年由徐克执导的《蜀山:新蜀山剑侠》耗巨资引入好莱坞先进的拍摄流程,把现代电影新技术同中国式古典武侠故事精彩融合,镜头语言干脆利落、动作设计干脆漂亮,拍出了华语片从未有过的亦真亦幻的武侠世界,电脑特效技术的极致使用奠定了未来的香港特效电影的发展,也奠定了他在武侠电影道路上大师的地位。

同时,该影片也为中国3D电影拍摄打造了基础。

徐克谍变 赏析

徐克谍变 赏析

徐克谍变赏析《蝶变》今时今日最吸引人的看点,无疑是新武侠电影的开山鼻祖徐克徐老怪。

本片上映于1979年距离新武侠电影的开山之作《新龙门客栈》上映还有13年,我本人更认可1983年上映的《蜀山》才是当之无愧的新武侠电影开山之作,用特效替代了传统的武侠电影的硬桥硬马,艺术表现上更重意境,不再拘泥于拳脚功夫的实。

从时间和影片风格角度来看,《蝶变》是《蜀山》的摸索积累经验尝试电影风格创新不成熟的试验作品。

时间轴再往后看,如果看过2003年徐克编剧制片烙印着馥郁徐克风格的《僵尸大时代》,会发现《蝶变》与《僵尸大时代》情节异曲同工,故事场景集中在一座杳无人烟深宅大院中,正邪双方人马都为了霸占大院中埋藏的秘宝,主角一行人因故困于封闭的空间内,揭露谋后真凶的罪恶阴谋,影片力求氛围诡异惊悚。

《蝶变》中残暴杀戮的是杀人蝴蝶和黑衣甲人,到了《僵尸大时代》则变成了僵尸大将军和管家。

《蝶变》事件起因是一件绝世武器,到了《僵尸大时代》恩怨情仇因黄金而起。

两部电影情节大同小异杀人蝴蝶换成了僵尸,风格上差异却十分明显。

《僵尸大时代》映进满眼尽是徐克奇幻新武侠,《蝶变》还在邵氏古龙武侠风格中静待破茧而出,试图为武侠电影注入生机。

电影人物塑造十足失败,剧情必须扛大旗了。

影片毋庸置疑是模仿古龙武侠,毕竟上一年徐克刚执导完古龙武侠电视剧,悬疑武侠剧有一定的导演经验。

方红叶脱胎于古龙书中的百晓生。

至于沈家堡更是古龙书中常见的野心勃勃布下迷局争霸武林的反派人物。

天雷堡二人暗器火器武功招式,乍看之下新颖,难让人眼前一亮。

全片称得上新,正如片名名副其实蝶变的恐怖。

开场的深夜盗墓招致杀人蝴蝶的报应,昏暗的地穴中回忆杀人蝴蝶首次出现在沈家堡,杀人蝴蝶密室中杀死了沈堡主,三场戏环环相扣,特效,演员表演相辅相成惊悚效果加倍,共同营造出蝴蝶杀人的变异恐怖。

美丽的蝴蝶让观众毛骨悚然,一度产生杀人蝴蝶真实存在的错觉。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影片噱头杀人蝴蝶电影过半后就被黑衣铁甲人取代。

徐克电影中的香港意识和中国想象

徐克电影中的香港意识和中国想象

封 面 人 物Cover Figure对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香港影坛来说,徐克是一个贯穿始终、举足轻重的人物,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公认的一张颇具号召力和代表性的香港电影名片。

创作实践上,徐克不仅以锐意求变的创新意念和想象丰富的瑰丽影像创作出了许多引领香港电影新类型的优秀作品,而且凭借自觉的特技思维将香港电影由手工传统阶段成功引入电脑特效的现代化进程,同时还以远见卓识的策划监制理念强势推动吴宇森、程小东等人掀起多股美学潮流,不折不扣地成为促进香港电影全方位行进的重要推手。

除了最为人称道的美学成就和商业佳绩,徐克在香港社会历史文化的银幕书写方面所展现出的强劲表现力和渗透力,也特别值得关注。

作为一个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成长于殖民地经验和本土化推进时代中的香港人,徐克自觉地认同香港是“家”与“天堂”(1)的本土意识,也有意识、有策略地将香港现实状况和历史境遇融合在传奇神话故事中去探讨,因此徐克被影评人石琪称赞为“唯一兼具历史感、现实感和宇宙神话感的香港导演”。

(2)可以说,徐克电影的巨大价值就是在电影娱乐形态中精粹浓缩了当代香港的历史文化,以影像艺术手段作为社会时代的放大镜,跨越英国殖民地和大中国框架, 自觉地站在香港立场去追寻和想象香港的历史与现状,巧妙承载特定处境下香港人的身份归属和文化意识,并深刻展现港人面对回归所呈现的复杂情结和中国想象。

一、殖民地经验下的香港意识在徐克走入影坛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是香港本土意识空前张扬的时期。

无线电视和大众文化的普及发展、许冠杰通俗音乐的流行,再加上银幕上李小龙、狄龙等明星消费和粤语的再度兴盛、国语的落寞退场,还有战后香港出生、香港成长的婴儿潮一代逐渐成为社会主力等因素,都有力地构建了以香港自我为价值判断的香港意识。

但因为既在英国殖民统治又不在英国、既在中国又不在中国的特殊历史处境,使得香港陷入了殖民地经验下的两难困境,虽然抛却了国家民族、历史身份的大归属,只拘泥于都市空间和家文化的建构,但又不可能完全割裂地去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 删除香港电影人物研究之四:徐克赵卫防发布于:2007-07-08 11:49银幕上的动感时空——论徐克电影(原文发表于2007年第一期《当代电影》杂志)作为香港影坛重要的商业片导演之一,徐克始终能把握个性与商业、偏锋与主流的有机融合。

无论作为监制或导演,徐克对创作总是全方位地控制,使其影片具有明显的徐克烙印;无论是喜剧或动作类型,徐克影片总是以追求动感为主要美学指向,并试图对香港的动作经典类型片进行主题和形式方面的颠覆与超越。

与众多香港影人的经历相似,徐克亦于上个世纪70年代在国外修读完广播电视电影课程后返港效力于电视台。

1978年,他在香港“佳视”推出了古装武侠电视连续剧《金刀情侠》,以悬疑气氛的营造和快捷利落的镜头语言显示出了求新求变的美学追求,也奠定了他之后以古装武侠片类型为主的创作路线。

转入电影后,徐克更是显示出剑走偏锋、急激险怪的风格,然而他却又能巧妙地汇入商业电影的主流并不断创新突破,由“新浪潮”的旗手转变成为举足轻重的商业片导演。

他在1984年创办“电影工作室”的时候,曾明确提出过对导演的要求:“1、要有自己的风格。

2、要言之有物——即使功夫片,也要有话说。

3、要‘走群众路线’……商业片定要娱乐观众,让他们得到宣泄,心情转佳。

”(1)上述三个要求既是徐克长期创作实践中的美学追求,又可以看作是他将偏锋与主流有机融合而赢得观众的法宝。

他导演或监制的一系列影片,形成了鲜明的美学风格,奠定了其在香港影坛和观众心目中的地位。

同时徐克又是一个力求创新的电影作者,他亦在不断创新中超越自身、颠覆经典。

个性化的风格加上创新与超越,成就了徐克的辉煌,并使80年代以来香港商业电影的面貌不断更新。

关于徐克电影在香港电影史上,由于一些影人具有特殊的票房号召力,不论他们的身份是监制、导演或是主演,他们都是影片创作的核心,主宰影片的风格,影片完成后被贴上他们的姓名标签,而其他主创均处从属地位,比如李小龙电影、成龙电影、周星驰电影等等,徐克电影亦是如此。

这种约定俗成的概念既具有吸引观众的品牌意识,同时也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具有科学性的文本范畴。

本文所提及的“徐克电影”概念亦是如此,除指他导演的影片外,还应包括他监制的大部分影片。

徐克电影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其一为动作片,包括刀剑武侠片、拳脚功夫片和枪战片等,这类影片以动作元素为主,也兼有其他类型元素,均由他本人监制,但并非全部由他执导;其二为以喜剧元素为主但亦有一定动作元素的动作喜剧片,这类影片均由他本人执导。

“新浪潮”之后徐克执导的动作喜剧片《鬼马智多星》(1981)及武侠片《新蜀山剑侠》(1983)的票房成功,使他一跃而成“新艺城”和“嘉禾”当时香港两大制片公司的宠儿,他的强势导演地位亦就此确立。

加盟“新艺城”后,徐克虽是其主创班底——“八人小组”(2)的成员之一,但该公司制片的选题、类型、风格等最终仍需服从于其灵魂人物麦嘉,徐克的自主性和强势性并不能最大程度地得以发挥。

因“新艺城”当时只对动作喜剧有兴趣,他欲拍摄动作片《英雄本色》的期望被一再否定。

在这种情况下,徐克成立了他自己的制片机构——电影工作室,“监制出《英雄本色》及《倩女幽魂》(1987)两部开创潮流之作后,更俨然可以呼风唤雨,一切创作皆由他主导,而毋须看其他人脸色”。

(3)此后,徐克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强化,在他监制或导演的影片中,无论是前期或者后期都最大限度地参与创作,并拥有绝对的权威。

这些影片的创作意念均由他抛出,其他主创再按他的意念分头创作,据《笑傲江湖》(1990)编剧刘大木所言,“编《笑傲江湖》时,很多时是徐克口述,他(指刘大木——作者注)与另一编剧林纪陶笔录,再加以增删。

”(4)在拍摄过程中,徐克不论是监制或是导演角色,更是拥有绝对权威,在拍摄时出现的问题,工作人员也宁愿找徐克作最后定夺。

《黄飞鸿》(1991)一片的摄影黄岳泰曾这样描绘过徐克在片场的权威性:“现场工作人员没有开玩笑和闲谈的,一见他走过,就要赶紧找些东西干,没事干亦会走快两步,以示自己在忙。

”(5)在影片的后期制作过程中,徐克还控制剪辑、配音、配乐等环节,如他的三个著名系列片《倩女幽魂》系列(3集,1987-1991,监制:徐克,导演:程小东)、《笑傲江湖》系列(3集,1990-1993,监制:徐克,导演:胡金铨、徐克、程小东等)、《黄飞鸿》系列(6集,1991-1997,监制:徐克,导演:徐克、洪金宝)中的主题曲《黎明不要来》、《沧海一声笑》、《男儿当自强》便由他亲自授命著名音乐人黄霑创作,并最终由他验收通过。

因此,尽管其中有许多影片并非徐克本人执导,但他一直都是创作灵魂,主宰着一切,即便是徐克监制的影片,也同样会有鲜明的徐克特色。

这些特色在主题形态上表现为以侠义精神为切入点,展现东方传统理念;回归民族历史,在乱世背景下展示对民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同时又弥漫着强烈的反传统、反建制的颠覆色彩。

徐克电影在总体形式上力求多变,但对传统经典进行故事新编、淋漓的电影动感、密集而快如闪电的影片节奏、千变万化的画面构图及镜头角度、创新的特技手段等形式特色又贯穿始终。

正是这样的强势话语权,使徐克和除程小东、李惠民之外其他曾为“电影工作室”效力的导演合作产生了问题。

这些导演如吴宇森、严浩、杜琪峰以及胡金铨等各自亦有强势的地位和鲜明的特色。

《笑傲江湖》和《棋王》的导演胡金铨和严浩因和徐克的分歧而在中途退出,这两部影片最终出自徐克之手,亦可认作是徐克电影;但由徐克监制、吴宇森执导的《英雄本色》(1986)则另当别论。

该片虽最终由监制徐克剪辑而成,他却未能盖过导演吴宇森的光环。

《英雄本色》始终被认为是最能代表吴宇森浪漫悲情风格的“吴氏英雄片”,不能算作是徐克电影。

所以,徐克电影虽包含了他监制的大部分电影,但也并非全部。

现代化的动作喜剧在执导了《蝶变》、《地狱无门》(1980)、《第一类型危险》(1980)三部风格奇诡,题材偏怪的影片后,徐克即加盟“新艺城”开始汇入商业片主流。

“新艺城”80年代初因和实力强大的“金公主”院线合作而成为执香港影坛牛耳的“新贵”。

“新艺城”以拍摄动作喜剧片见长,其早期作品《滑稽时代》(1980)、《神仙欢乐窝》(1980)等均为表现光棍、流浪汉等草根阶层苦中作乐的动作喜剧。

徐克加盟“新艺城”之初亦是遵循以动作喜剧为主的制片路线,但比起“新艺城”表现草根阶层的“民初光棍烂衫戏”,徐克的喜剧片更具有现代化特色。

其《鬼马智多星》虽依然遵循以动作营造喜剧效果的动作喜剧模式,但开始摆脱乡镇烂衫,将镜头焦点对准了现代化都市。

影片主角不再是衣衫褴褛的光棍,而是衣香人靓、派头十足的都市人;不再编织笑中含泪的苦情戏,而是大搞西化的奇谋笑闹追女桥段;虽偏重以动作制造笑料,但其动作如打斗、枪战等场面并无血腥,而是充满高度卡通化,如酒吧大战配以钢琴乱奏,货场大火并加以狂想曲并用“危险”字样强调出连环画效果,荒诞诙谐;摄影和美术均有洋化表现,布景、服装与音乐等都充满西式怀旧情绪。

影片“意味着香港片开始从低价货转为高价货,至少装潢漂亮,追随本地工商业、消费品与洋楼日渐走上坡的趋势”。

(6)徐克前期的现代化动作喜剧,奠定了之后“新艺城”动作喜剧的现代化基调。

“新艺城”于1981年开始拍摄摩登豪华的都市动作喜剧《最佳拍档》片集,徐克亦于1984年执导了《最佳拍档Ⅲ女皇密令》,该片遵照《最佳拍档》片集现代化与类型化的人物设计和叙事模式:麦嘉饰演来自纽约的华人光头神探,许冠杰饰演改邪归正的香港风流飞贼,张艾嘉饰演男人婆形象的香港女警察;他们同心协力,与国际黑帮斗智斗勇,最终使黑帮们全部落网。

主要人物不像草根阶层的小人物那样怀才不遇、愤愤不平,而是充满自信地俨然以大人物自居,唯我独尊地一心要干大事业。

其叙事手法和视听元素都具有现代化特色,并加入大幅度的现代特技,制作豪华化,环境明显具有城市化国际化特征;打斗主要不是靠肉搏,而是大量使用新式武器,类似007系列片中的詹姆斯·邦德;利用机关道具、惊险动作和特技来堆砌视觉喜剧感等。

《上海之夜》(1984)为徐克自立门户后的第一部作品,影片以解放前的上海为背景,“在延续《鬼马智多星》的卡通化喜闹剧趣味之余,更加强了时代的讽喻、怀旧的情义及历史的感触,于同年多部借古喻今的同类港片中脱颖而出” 。

(7)随后的《打工皇帝》(1985)是热闹搞笑的现实题材动作喜剧,工厂的打闹戏凸现了他典型的卡通风格,其中还为男主角阿忍安排了模仿西片的滑稽动作。

1986年的《刀马旦》为《上海之夜》的姊妹篇,该片将时空推至军阀混战时期的北平,“胜在视觉动感强烈,镜头调度与剪接的配合神采飞扬,至今仍被不少西方评论视为徐克的代表作”。

(8)80年代后半期,徐克将创作重心投入动作类型,而在90年初又开始了喜剧片创作,特别是在90年代中期香港武侠片随着香港电影的整体滑坡而风光不再后,徐克电影中的动作喜剧片比重逐渐增强,相继推出了《金玉满堂》(199 5)、《花月佳期》(1995)、《大三元》(1996)等喜剧电影,即使是新编的表现传统梁祝爱情悲剧的影片《梁祝》(1994),亦将前半部分拍成喜剧。

这些影片中的喜剧风格依然保持了现代化和动作化的路子,如《梁祝》中虽强调是晋朝时代,但却又着现代化的前卫色彩,片中出现的“蹴鞠”和“捶丸”两项运动如同现代的足球和高尔夫球;影片特别对祝英台这一形象进行了全新的现代化改版。

片中的英台不再是传统版本中贤惠、聪明、好学的女子,而是懒散任性的富家娇小姐,父母强迫她女扮男装进入书院寄读,于是不爱读书的她在书院搞出了古装版的“逃学威龙”,引出了卡通喜剧娱乐性。

(9)在《花月佳期》(1995)则大玩阴阳时空穿梭游戏,用极具现代意识的时光旅程概念来营造喜剧效果。

片中未来时空的一对恋人与过去的自己争吵起来,他们又扮作另一个,把双方弄得糊里糊涂、误会重重但又充满滑稽,而最终戏院的一场追逐,把乱局推向高潮。

影片“层层叠叠迂回曲折,令时光旅程喜剧的始作俑者好莱坞亦非其对手”。

(1 0)奇观的侠义世界作为一位“走群众路线”的类型片高手,除选择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动作喜剧外,徐克电影中更多的类型是动作片,而追求视听冲击则是徐克动作电影最主要的商业美学指向。

他的武侠片、功夫片、枪战片等动作片中的“动作”,已经远远超越动作本身,成为一种银幕上的视觉奇观。

在徐克动作电影的诸要素中,飘逸而凌厉的武打场面、高科技特技应用以及乱世题材的选择是他营造视听奇观的主要构成要素。

徐克动作电影营造视听冲击的第一个构成要素就是武打场面。

作为香港重要类型片之一的动作片,经过数代影人的不懈努力,至80年代已经发展成为最具娱乐特色的经典类型。

香港动作片中的武术指导一直就有南北两大派别之分,其中南派动作以硬马硬桥、真功实打著称,代表人物为刘湛、刘家良父子;北派动作以技巧为主,舞台化痕迹很浓,特别适合表演,但不讲究真功实打,代表人物为袁小田、唐佳、袁和平等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