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人物研究之九:周星驰
周星驰

“倒周运动”并非第一次了
香港娱乐圈每隔几年就要出现一次“倒周运动”,以我 有限的记忆,一次是李修贤发起的,一次是王晶发起的,今 次战役则由香港中国星老板娘向太发起,“倒周运动”例牌 首先由圈中大腕发难,之后一群曾和周星驰有过交集的人们 一拥而上,回忆当年周星驰对他们有多么刻薄为人有多么自 私,但从结果来看每次“倒周运动”最后都是不了了之,因 为骂的人只管骂,周星驰那边如幽谷深潭,毫无回音,骂不 还口打不还手的周先生让粉丝们心如刀绞,于是乎,万千粉 丝纷纷自动请缨为偶像护航,说起来,那篇直指向生是黑社 会的洋洋洒洒充满怜爱之情的五万字的文章《为什么这么多 人黑周星驰?》也算是痴心粉丝的杰作之一,这充分显露了 粉丝们对周先生的态度:偶像小时候过得这么惨,所以他古 怪是有原因的,用亦舒的话来说就是“要怪你就怪社会吧。”
星爷, 们欠你的电影票
我
谢谢观看
之前,网上出现一篇《为什么这么多人黑周 星驰?》的文章,该篇长达5万字的文章,详细 叙述周星驰童年生活,再写到他的演艺事业与爱 情遭遇,更代澄清多年来他与圈中人的恩怨误解。 不过,文中提及曾跟周星驰合作多年的香港影视 大亨、曾在电影中饰演“龙五”一角的向华强有 黑道背景,让向的妻子陈岚相当不高兴。她在9 月8日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炮轰周星驰5大罪状, 包括对方曾强迫张柏芝剃光头,并说:“我不怕 和他反目,我要揭露他的真面目。”引发香港媒 体圈一阵哗然,各路明星、粉丝开始纷纷站队。 于是网络上就出现了挺周派和倒周派。
那什么是网络暴力呢
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 网络上的延伸。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网民对未经证 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 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在网上公开当事 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对当事人及其亲友 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等。 网民高度的互动性和匿名性,导致了在一些网络舆论事 件中存在着一定的网络暴力现象。在这些事件中,网民占领 了道德制高点,以道德审判者的身份对他们认为超越了传统 道德范围的事件和人物进行评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网络舆 论势力,而这些舆论的同质性的“一边倒”,又对这些事件 中的主角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和物质上的伤害,这就是网络 暴力。
周星驰电影人生轨迹图

周星驰电影人生轨迹图周星驰,中国香港著名导演、编剧、演员,以其独特的喜剧风格和幽默造诣享誉华语电影界。
他的电影作品充满了幽默、温情和社会关怀,深受观众喜爱。
本文将通过回顾周星驰的电影作品,探讨他的人生轨迹,展现他在电影界的成长与辉煌。
一、早期小品作品的起步(1980s)在80年代初期,周星驰以小品演员的身份开始了他在演艺圈的职业生涯。
他参与了众多小品节目的表演,如《人在江湖》、《长江7号》等,展现了他的喜剧才华和激情。
这一时期的小品作品使周星驰广为人知,为他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与康城电影推广的合作(1990s)进入90年代,周星驰开始进军电影界,并与康城电影推广合作,这标志着他事业上的重要转折点。
他的第一部电影作品《赌侠》在国内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也为他奠定了导演及编剧的地位。
之后,周星驰陆续推出了《食神》、《喜剧之王》等一系列电影作品。
这些作品在喜剧元素和社会观察上更进一步,赢得了观众和评论家的广泛认可。
三、小人物的自我奋斗与成长(2000s)进入新千年,周星驰的电影作品开始呈现出对小人物自我奋斗与成长的关注。
他的电影如《功夫》、《长江七号》等,以喜剧的手法讲述了普通人的励志故事,深受观众喜爱。
这些电影中的喜剧幽默与情感共鸣相结合,反映了社会对努力奋斗的人的关注与认可,也展示了周星驰作为导演的故事讲述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四、文化符号与社会关注的探索(2010s)进入2010年代,周星驰的电影作品逐渐展现出对中国文化符号和社会问题的探索。
他的电影如《西游降魔篇》、《美人鱼》等,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的重新演绎和对社会问题的讽刺,展示了他对当代社会的思考和关切。
这些作品中融入了周星驰一贯的幽默风格,既娱乐观众,又引发观众对文化与社会议题的思考。
五、回顾与展望周星驰凭借其才华横溢的喜剧创作赢得了观众和业界的赞誉。
无论是他早年的小品作品还是之后的电影作品,都展示了他对幽默和社会关怀的深入理解和创作能力。
周星驰的名人故事

周星驰的名人故事引言周星驰,中国电影界的重要人物之一,以幽默搞笑的演绎风格和独特的喜剧才华获得了广大观众的热爱。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乃至亚洲各地享有极高的声誉,也在国际影坛崭露头角。
本文将通过介绍周星驰的个人经历、代表作品和对电影界的影响,来探究他为什么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位传奇。
周星驰的个人经历周星驰于1962年生于香港,家境并不富裕。
自小生活在贫困的背景下,他从小就对电影充满了热爱。
年轻时,他并没有选择走上演艺圈的道路,而是先进入了一间银行工作。
然而,他很快意识到自己对电影的热情是无法抑制的。
于是,他辞去了银行的工作,开始了他的演艺生涯。
周星驰的演艺生涯起步并不顺利,最初他只是演一些配角,没有太多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一直等待着机会。
终于,在1988年,周星驰合作的电影《辣手神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凭借出色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业界的认可。
代表作品《逃学威龙》《逃学威龙》是周星驰在1992年主演的一部电影,由于其成功的票房和口碑,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
影片讲述了一个流氓少年逃学的故事,以幽默搞笑的方式展现了学校生活的种种趣事,并融入了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批评。
这部电影不仅展现了周星驰的喜剧天赋,也成功地抓住了观众的心。
《喜剧之王》《喜剧之王》是周星驰在1999年主演的一部电影,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片讲述了一个小丑渴望成为喜剧之王的故事,通过对喜剧界的探索和对职业精神的追求,表达了对梦想的追逐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部电影不仅让观众笑中带泪,也让他们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
《功夫》《功夫》是周星驰在2004年主演和导演的一部电影,他在这部电影中尝试了新的创作风格。
这部影片以功夫为主题,通过对武侠电影和喜剧的融合,创造了独特的喜剧功夫风格。
《功夫》不仅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展现了周星驰在导演和编剧方面的才华。
对电影界的影响周星驰作为一位喜剧演员和导演,对中国电影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星驰的作品与人品

周星驰的作品与人品周星驰是中国香港的一位著名导演、编剧、制片人和演员。
他以其幽默搞笑的风格和才华横溢的演技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作品中,他展示了他非凡的创造力和独特的幽默感,赢得了观众们的喜爱和赞赏。
周星驰的作品可谓是丰富多样,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包括《大话西游》、《喜剧之王》和《功夫》等电影。
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内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通过他的作品,周星驰以幽默的方式向观众传达了他对人性的独特见解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他的作品以夸张、搞笑的表演和剧情脚本而闻名。
他擅长运用夸张的表演风格和荒诞的情节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通过精彩的台词和场面设计来展示他的幽默感。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讽刺和让人捧腹大笑的镜头来表达他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独到见解。
与此同时,周星驰的作品也透露出他真实的人品。
他的作品充满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他善良、正直的品质贯穿于他的作品中。
通过他的作品,他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鼓励观众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并体现出对友谊、亲情和真爱的珍视。
在他的电影中,周星驰经常以一个普通人的形象出现,与观众建立了亲切的联系。
他塑造的角色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共鸣的点,让他们能够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通过这种方式,他成功地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电影世界,在观众中树立了自己独特的地位。
除了电影作品,周星驰还通过慈善活动展现出他的仁爱之心。
他积极参与各种慈善事业,并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号召更多的人关注弱势群体和社会问题。
他通过他的行动证明了他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他人福祉的关心。
总的来说,周星驰以他的作品和人品赢得了观众们的喜爱和尊重。
他的作品通过幽默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也透露出他善良、正直的品质。
他是一位伟大的导演和演员,他的作品将继续影响并感染着人们的心灵。
无论是在银幕前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周星驰都是一个受人尊敬和喜爱的人物。
周星驰

2004年12月,受聘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西南民族大学客座教授 。
2013年1月14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广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中,当选为第十一届广东省政协 委员 。
人物评价
周星驰(10张)周星驰是华语影坛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被誉为中国的查理·卓别林 。20世纪90年代,由于 他主演的电影屡破票房纪录,因此他与成龙、周润发并称为“双周一成”,意为香港电影的票房保证 。他不仅 在商业电影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且还制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无厘头式喜剧,更缔造了“周星驰现象” 。 作为无厘头文化的代言人 ,其电影风格已经成为很多导演的样本。周星驰的文化影响力不止于电影领域,他的 很多台词都成为一代人的经典口头禅。(《北京娱乐信报》、《时代周刊》、《南方人物周刊》、《大众文艺》、 《电影评介》、北方朔评)
1986年,周星驰被调入无线电视台戏剧组;同年,他首次担任男主角,在单元情景剧《哥哥的女友》中饰演 可爱活泼又略带羞涩的潘家伟;7月,与温兆伦、郭晋安共同出演时装喜剧《城市故事》。1987年,参演爱情剧 《生命之旅》,在剧中饰演头脑简单、爱被吹捧,但用情专一、事父至孝的赵子龙。
1989年11月24日,周星驰成立星炜有限公司(已更名为彩鹰控股有限公司),并担任公司的董事 。1994年, 与杨国辉等人共同组建彩星电影公司,创业作为喜剧片《大话西游》。1996年,与杨国辉共同成立星辉公司,创 业作为喜剧片《食神》 。
人物经历
演艺经历
早年经历
商业经历
童年时期的周星驰周星驰出生在香港九龙的穷人区 ,父亲是浙江宁波人,母亲凌宝儿是广东宝安县人。他 的名字是母亲起的,出自《滕王阁序》中的“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
1969年,周星驰的父母离异。之后,周星驰和姐姐周文姬、妹妹周星霞在母亲凌宝儿的抚养下成长。周星驰 中学就读于香港圣玛利奥英文书院。周星驰在学校读书时偏科,除了语文其它科目的成绩都不好 。毕业以后, 周星驰做过两个月的办公室助理。
喜剧之王周星驰

喜剧之王周星驰周星驰简介:周星驰是香港著名电影演员、导演、编剧、监制、制片人、出品人。
其于1980年成为丽的电视特约演员,最初曾在《香城浪子》、《射雕英雄传》等剧集中担任临时演员。
1983年起主持儿童节目《430穿梭机》,长达五年,颇受欢迎。
1988年,其应李修贤之邀出演电影《霹雳先锋》,获第二十五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奖。
之后,周星驰又相继出演了《新精武门》、《武状元苏乞儿》、《唐伯虎点秋香》等多部电影,创下了多个票房纪录。
1994年起,周星驰自导自演了《国产凌凌漆》、《食神》、《喜剧之王》等多部影片,获得了不俗的成绩。
2021年因其电影《功夫》上映十周年,加长剪辑版《功夫3D》会于年底重现大银幕。
周星驰筹拍的另一科幻电影《美人鱼》也会于年内开拍,预计2021年贺岁档上映。
周星驰演艺经历:1980年,周星驰成为丽的电视亚洲电视前身的特约演员。
1982年,与梁朝伟一起报考第11期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周星驰第一次没考上,最后几经辗转进入了训练班的夜间部,并开始在无线电视剧中担任临时演员。
1983年,训练班结业后,周星驰成为无线艺员。
之后,被派主持儿童节目《430穿梭机》近五年,期间的经典演出是作为节目环节的单元剧《黑白僵尸》。
1987年,周星驰被调入无线电视台戏剧组,参演的第一个剧集是《生命之旅》。
周星驰参演《霹雳先锋》1988年,周星驰获李修贤之邀在电影《霹雳先锋》中饰演一个浪荡江湖的小弟。
由于演出优异,周星驰拿到了第2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奖,也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配角和最佳新人双料提名。
其后,他陆续主演了《盖世豪侠》、《他来自江湖》等电视剧。
1990年,周星驰接演了导演刘镇伟的新片《赌圣》,饰演一个修成正果的江湖混混,这部电影最终票房达4132万港元,打破了香港开埠以来的票房记录,周星驰也首次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帝提名。
同年,导演王晶邀请周星驰合作同类型电影《赌侠》,又获得4034万的票房,与《赌圣》一起名列全年票房榜的冠亚军。
周星驰中国香港著名导演和喜剧演员

周星驰中国香港著名导演和喜剧演员周星驰——中国香港著名导演和喜剧演员周星驰,全名周星驰(Stephen Chow Sing Chi),生于1962年6月22日,是中国香港著名导演和喜剧演员,被誉为华语电影界的喜剧天王。
他以其独特的喜剧风格和才华横溢的演技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和尊重。
一、早年经历周星驰出生于香港,家中并不富裕。
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如意,但这并没有让他丧失对梦想的追求。
早期,他在一家电影公司担任清洁员,但他对电影的热爱却从未减退。
他时常观看电影,学习各类表演技巧,并逐渐展现出出色的喜剧天赋。
二、演艺生涯的起步周星驰的演艺生涯起步于1982年,他参演了第一部电影《最佳拍档》,这是他与黄百鸣合作的喜剧片,也是他事业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最佳拍档》让周星驰声名鹊起,他的喜剧天赋和幽默风格收到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
三、荣誉与认可周星驰的才华和努力很快获得了行业的认可。
他多次参演及导演的影片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如《唐伯虎点秋香》、《大话西游》、《喜剧之王》等。
这些作品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也带给他了众多的奖项和荣誉。
四、对华语电影的贡献周星驰对华语电影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以独特的喜剧风格和创新的表演方式,推动了中国香港电影的发展,并在国际上树立了中国喜剧电影的形象。
他的作品让观众们在欢笑中感受到了电影的魅力,并深深影响了现代喜剧电影的发展。
五、人民喜爱的大众情结周星驰的作品深入人心,他塑造的角色更是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经典形象。
他的喜剧风格虽然搞笑,却又是多种情绪的交织表达。
他用他的电影给观众们带来了快乐,他的角色更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六、艺术的态度与坚持周星驰注重创作的独特性和艺术性,他的电影作品不仅仅是单纯的喜剧,还包含了对生活、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关注。
他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电影和喜剧的艺术。
七、未来展望目前,周星驰仍在电影行业中活跃着。
虽然近年来他的作品较少,但他的名字依然熠熠生辉。
stephen chow

1988年,周星驰在《霹雳先锋》中扮演了角色,并 获得了台湾金马奖(Academy Awards)。这是他的第一 部电影。
1990年,他在周润发风格的电影《赌圣》中扮演主 角,并开始转入喜剧领域。
Chow became the number one Hong Kong film
actor of the 1990s, earning more than Jackie Chan by as much as two times. He made 29 films from 1990 to 1993.
赌侠 (1991)
新精武门1991 (1991)
师兄撞鬼 (1990)
望夫成龙 (1990)
小偷阿星 (1990)
龙的传人 (1990)
咖哩辣椒 (1990)
赌圣 (1990)
一本漫画闯天涯 (1990)
江湖最后一个大佬
(1990)
龙凤茶楼 (1990)
流氓差婆 (1989)
义胆群英 (1989)
风雨同路 (1989)
97家有喜事 (1997)
算死草 (199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食神 (1996)
大内密探零零发 (1996)
回魂夜 (1995)
百变星君 (1995)
逃学威龙Ⅲ之龙过鸡年 (1993)
济公 (1993)
逃学威龙2 (199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不对周星驰电影进行全面的分析,只是简要论述其“无厘头”风格的转型。
周星驰:“无厘头”[1]艺术的转型言及香港“无厘头”喜剧电影,自然会提及其主演周星驰,他鲜明的表演风格总是主宰影片的基调,形成了经典的“无厘头”风格。
在周星驰主演的影片中,作为演员的他逐渐成为影片的核心,导演等其他主创越来越显得微不足道,他们已经慢慢降级成为每次轮换的道具和增添删改的票房调料,所有人认可的只是“周星驰的电影”。
[2]周星驰原在电视台作儿童节目主持人,1990年他因主演影片《一本漫画走天涯》而奠定了明星地位,并开创了“无厘头”风格。
他的前期作品如《赌圣Ⅱ》(1990)、《整蛊专家》(1991)、《逃学威龙》系列片(3集,1991—1993)、《审死官》(1992)、《鹿鼎记》系列片(两集,1992)、《武状元苏乞儿》(1992)、《唐伯虎点秋香》(1993)等影片不仅屡破香港单片票房纪录[3],而且奠定了其“无厘头”式喜剧的基本形态。
在主题形态上,这类喜剧片对现实、历史中的经典、权威、秩序等统统采取调侃和消解的方式,来契合“九七”前特定时期港人的社会生活方式、焦虑心态和行为价值取向。
具体表现为对现代时尚进行滑稽模仿,对过去经典进行调侃,最终对现代、传统和经典都进行嘲讽和否定。
如《逃学威龙》(永盛、三和,编剧:黄炳耀,导演:陈嘉上,主演:周星驰、张敏)通过警察假扮学生到学校做卧底,实则对现代教育制度和英雄观进行嘲讽和解构;《武状元苏乞儿》(永盛、中国电影合拍公司,编剧:陈建中,导演:陈嘉上,主演:周星驰、张敏)中把现代考试作弊手段搬至古代考文状元的考试现场,把考武艺拍成中国古式谐趣奥运会,对古今中外都进行了一番嘲讽;更有甚者在《唐伯虎点秋香》(永盛、中国电影合拍公司,编剧:陈文强,导演:李力持,主演:周星驰、巩俐)中,江南四大才子竟然扭着时装模特步滑稽不堪,美女都是一些丑八怪,经典文学中的“才子佳人”母体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嘲讽和解构。
在人物塑造方面,“无厘头”喜剧中的主人公均类似玩世不恭的街头骗子,他们言谈举止随意粗俗,没有理想、没有优秀品行,甚至没有正常人的思维,显示出强烈的反英雄、反传统特色。
无论是《逃学威龙》中被人捉弄的警察,还是《鹿鼎记》(永盛,导演:王晶,主演:周星驰、张敏)中花言巧语、到处蒙骗的韦小宝,以及《武状元苏乞儿》中受尽社会曲折、被迫乞讨的苏乞儿等等均是如此。
在形式表现上,“无厘头”喜剧无论叙事或表演等方面都显示出了强烈的反传统、反逻辑特征,对传统的电影叙事与表演予以无情甚至是刻薄的嘲讽,并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传统法则被完全否定。
其每一部影片均有标新立异的情节构思,交错杂糅的故事结构,怪诞奇异的时空转换,稀奇古怪的道具设计以及令人啼笑皆非的无逻辑噱头,而且这些光怪陆离的电影时空任意穿梭于传奇野史、古代想象和现代科技中[4],充满了对规则和逻辑的颠覆。
这类喜剧片的对白形态也颇有特色,其中混合了广东俚语、港式英语以及地道的街头痞话,形成了一场精彩的语言游戏,又以夸张式口语化和重复性加以表现,进而体现出了刻意的玩世不恭和嘲讽。
如《整蛊专家》(永盛,编导:王晶,主演:周星驰、刘德华)中车文杰最后战胜情敌,穿着一缕缕的破衣服和心上人拥舞时,车的兄弟和父亲在旁边竟然感叹出“好一对狗男女”、“好一对奸夫淫妇”等与现场气氛截然不同的贬义台词,随即对来之不易的温情予以嘲讽和否定。
当“无厘头”喜剧的初始形态奠定后,周星驰也逐渐从单纯的表演开始进入编导创作,该类型喜剧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丰富。
自1994年之后,周星驰开始对其影片更多地介入,除主演外还参与编剧、导演等,其影片风格进一步成熟。
周星驰于1994年首次执导的《国产零零七》(导演:李力持、周星驰,主演:周星驰、袁咏仪)中,“无厘头”喜剧模式有所调整,虽然影片依然是迎合市井市民的市场定位,但周星驰主演的人物一改往日的小人物或调皮小子形象,而以冷面笑匠出现,“并多了一份国家情怀,也多了一份主观上对严肃艺术的追求”。
[5]此外,影片许多不按剧本的即兴表演和对白,与他影片的“无厘头”风格非常吻合,表面上看似毫无准备的“无厘头”,实则体现出了周星驰的用心。
在此后的周星驰电影中,人物的厚重感、主题的多义性以及严肃的艺术感觉都在逐步增加,他和刘镇伟再度合作的《大话西游》(两集,1995/彩星、西影,导演:刘镇伟,主演:周星驰、莫文蔚)虽同样有着否定经典剧情和传统故事的典型“无厘头”风格,但决不甘只是热闹、搞笑一番。
影片在形式上更像黑色喜剧,在危难、惨情和残酷的处境中形成荒诞的笑料;在主题上,通过对孙悟空前后五百年的爱情誓盟与最终错位造成的悲情结局,嗟叹红尘情缘的来去难测,使闹剧片充满了痴情与无奈,同时还具备舍生取义、博爱等蕴义。
也许正是因为追求这样的意念,以及有些剧情的累赘与拖沓,这部当年的贺岁片首映的票房并不理想,但它的确是周星驰电影美学变迁环节中的重要一环,以至于有学者曾言“现在人们无疑认为,这两部《西游记》是周星驰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
在之后《大内密探零零发》(1996/永盛、三合、潇湘,编剧:周星驰,导演:周星驰、谷德昭,主演:周星驰、刘嘉玲)中,周星驰身兼数职,集编导演于一身,其“无厘头”风格也愈显成熟。
影片借用好莱坞系列影片《007》的架构,将其中的詹姆斯·邦德置换为中国古代的大内禁卫,模仿之余又肆无忌惮地进行戏谑。
更别具意味的是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突然插入一场电影颁奖典礼,剧中的男主角在经过了一番努力的表演之后却没有得奖。
不知道这段对白是不是周星驰的内心独白:努力却不被人认可,创新精神不被理解,佳作不少,票房也很高,但是一直很少得奖。
周星驰在电影中安排这样的情节并以自嘲的方式试图在进行着自己影片的艺术再定位。
多番自嘲、多番自省的“无厘头”变得立体丰富。
从1996年的《食神》(1996)开始,周星驰的艺术再定位行为表现得更为自觉,在《喜剧之王》(1999)、《千王之王2000》(1999)等影片中,他“真正地把自己要表达、要说和要隐喻的内容摆上去并作大胆尝试”[6],具体表现为其对主人公已经渐渐摆脱纯粹的“无厘头”式夸张恶搞,而更多地以一种淡泊冷静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小人物的悲悯、对理想的追逐、对功夫的热爱等等,发展到一种成熟沧桑后的喜怒哀乐。
如《食神》(星辉,编剧:曾谨昌、劳文生,导演:周星驰、李力持,主演:周星驰、莫文蔚)中的食神史蒂夫周从出场就风光无限,不再是小人物的一步登天、欣喜若狂,而是大人物的得意忘形,周星驰把得意者的嚣张夸大得分外鲜明,而他被亲信们联合背叛、暗算的境遇也就显出分外的炎凉,整部影片渗透出某种难得的淡泊。
又如《喜剧之王》(年代勇士,导演:李力持、周星驰,主演:周星驰、莫文蔚)中的尹天仇成名前历经辛酸,他在剧组里跑龙套,跑得分外卖力认真,但他的专业精神却在这些情境里被凸现成了累赘和讽刺,他的屈辱和挫败也在一次次不动声色地被重复,在周星驰之前的影片中,很少能看到这么多严肃、认真的表情,尹天仇的魅力也许透出了自我调整后周星驰影片的魅力——一种愈渐成熟了的悲欣交集。
当周星驰电影完成一系列调整走向之后,香港电影工业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低迷,周星驰单纯“无厘头”式的搞笑也不再是票房保证,如其世纪末谢幕之作《千王之王2000》在香港票房就不甚理想。
面对颓势,周星驰电影再次转型。
他于2001年推出了新作《少林足球》(星辉,编剧:曾谨昌、周星驰,导演:周星驰,主演:周星驰、赵薇),影片依旧保留其传统的“无厘头”风格,但又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整。
纯粹的搞笑已不再“唱主角”,尤其是不再靠语言搞笑,大量的喜剧动作代替了很多喜剧语言,香港电影的传统类型元素——动作以及与国际化接轨的高科技特效占据了影片主体。
从这种转型可以看出周星驰及其电影在全球化大趋势的影响下,也尝试着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无厘头喜剧”的商业标签加上高科技特技动作,使周星驰电影的又一次转型获得了巨大成功,《少林足球》在港票房突破了6000多港元,成为此前香港最卖座的影片。
《少林足球》在票房上的成功,更为周星驰增添了自信和勇气,亦令大批投资商广告商趋之若骛,于是周星驰便聘请了已名震好莱坞的香港动作指导袁和平,拍摄了投资更大、特效更先进、动作场面也更多的《功夫》(2004/哥伦比亚亚洲公司、华谊兄弟、北影,编剧:曾谨昌等,导演:周星驰,主演:周星驰、元华)。
和《少林足球》相比,《功夫》的“无厘头”语言搞笑味道似乎更淡,片中呈现最多的是此起彼伏、一轮又一轮的“特效大战”,诸如空中的如来神功和蛤蟆功打斗、六指琴魔精彩刺激的武打场面、风火轮追逐、眼镜蛇咬人等等,搞笑场面及对白变作缓和紧张气氛的调料。
而且,在表演方面,周星驰也逐渐减少以前惯有的程式,努力以平实、自然取胜。
这些变化都表明,周星驰在为自己的艺术风格迈向全球化而努力。
“无厘头”风格的全球化转型,在《功夫》一片中更显佳绩,该片不但在香港本土,而且在全球都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
言及周星驰电影,许多论者都冠之以“后现代主义电影”,其实这种提法并非恰当。
以哈桑所列举的后现代特征,以及弗里德里克·杰姆逊所总结的由“蒙太奇(montage)”向东拼西凑的“大杂烩(collage)”的过渡便是现代主义电影向后现代主义电影转变的理论来看,[7]周星驰电影在某些形式上也的确具备一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但用后现代主义叙事理论来关照周星驰电影,便会发现其中的巨大偏差,首先“后现代作家怀疑任何一种连续性,认为现代主义那种意义的连贯、人物行为的连贯、情节的连贯是一种‘封闭体’的写作,以形成一种充满错位式的‘开方体’写作”[8]。
周星驰电影中固然有疏离拼贴、解构反讽等故事框架和表演方式,但其几乎所有影片的情节、人物甚至意义都是连续的;除《大话西游》等少数影片之外,其叙事都是传统的线性因果逻辑,叙事形式基本上是对传统叙事方式的延续,总体呈现的仍是一种具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封闭式传统戏剧式结构,并非“开方体”写作。
其次,从哲学层面来看,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曾对西方的形而上学传统进行了彻底的解构和批判,他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是以二元论或两极性为思想前提的,它将一系列概念、范畴对立起来,如善对恶,存在对虚无,在场对不在场,真理对错误等等。
在现代主义等传统理念中,总是给予前一项以优越性,并最终形成了非此即彼的独断论。
德里达对形而上学的“解构”,就是要批判形而上学的独断性,形成或此或彼的选择论。
因而以这种哲学思想为根基的后现代主义文艺作品中一般没有尖锐的二元对立和独断的结论,传统价值观也不再成为被肯定和放大的元素。
但周星驰电影没有推翻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其中都有尖锐的真/假、善/恶、美/丑二元对立,并以此展开冲突、推动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