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电影文化的特征讲解

合集下载

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文化特征包括

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文化特征包括

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文化特征包括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思潮,影响了许多艺术领域,其中包括电影。

后现代主义电影具有许多独特的文化特征,这些特征使得后现代主义电影与传统电影有所不同。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文化特征。

反传统陈述后现代主义电影常常会以一种反传统的方式陈述故事。

传统电影常常遵循线性故事结构,有着明确的起承转合。

然而,后现代主义电影常常打破这种传统,采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跳跃式地展示故事的片段。

这种反传统的陈述方式给观众带来了一种不同寻常的观影体验,使得观众参与到电影中更加活跃和主动。

反叙事和碎片化与反传统陈述相似,后现代主义电影常常以一种反叙事的方式展示故事。

传统电影通常有一个清晰的故事线和目标,而后现代主义电影则常常将故事线分散和主题间杂糅,创造一种碎片化的叙事形式。

这种反叙事和碎片化的特征给观众带来了对电影内容的重新解读和思考的机会,突出了观众对故事的主观理解和互动。

超现实和幻想后现代主义电影通常会涉及超现实和幻想元素,与现实世界相对比。

这些超现实和幻想元素可以是通过特殊效果、变形剪辑和非实际的场景来实现。

这种超现实和幻想的元素为电影增添了一种不真实感,使得观众感受到一种梦幻般的体验。

这些超现实和幻想元素也为电影提供了更多的象征性和抽象性。

反消费主义和嘲讽后现代主义电影经常以一种反消费主义和讽刺的方式探索大众媒体和商业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这些电影常常暗示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物质和娱乐的依赖以及其中的虚假和虚荣。

通过嘲讽和批判,后现代主义电影试图唤起观众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问题的反思和重新审视。

互文性和自我意识后现代主义电影经常展现一种自我意识的特征,将电影本身变为一个被讨论和探索的主题。

这种互文性使得电影与其他艺术形式建立了联系,并通过参考和参与其他文化作品来增强其意义。

这种互文性和自我意识的特征为后现代主义电影赋予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和文化价值。

总之,后现代主义电影具有许多独特的文化特征,包括反传统陈述、反叙事和碎片化、超现实和幻想、反消费主义和嘲讽,以及互文性和自我意识。

寻找梦幻岛日本动画电影的文化特质研究

寻找梦幻岛日本动画电影的文化特质研究

寻找梦幻岛日本动画电影的文化特质研究寻找梦幻岛:日本动画电影的文化特质研究引言:近年来,日本的动画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影响力。

无论是《龙猫》、《千与千寻》等宫崎骏的作品,还是《你的名字。

》、《天气之子》等新世代导演的作品,都让人们对日本动画电影的文化特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索寻找日本动画电影的文化特质,以及它们在影片中的体现。

第一章:日本动画电影的历史与发展在接触日本动画电影的文化特质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它的历史与发展。

从上世纪初日本动画的诞生到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其独特的发展轨迹。

本章将回顾日本动画电影的演变历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文化特质的形成过程。

第二章:艺术与审美观念的表达在日本动画电影中,艺术与审美观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画面的构图、色彩的运用以及细节的处理,日本动画制作人致力于创造出独特而美丽的艺术表达。

本章将分析日本动画电影中艺术与审美观念的独特表达方式,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第三章:传统与现代主题的结合日本动画电影通常将传统与现代主题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通过描绘日本特有的文化元素,例如和服、神社、传统节日等,与当代社会的交融,电影创造出了独特的视觉体验。

本章将探讨日本动画电影中传统与现代主题的结合方式,并分析它们对文化特质的体现。

第四章:角色塑造与情感表达日本动画电影中的角色塑造和情感表达是其魅力所在。

无论是可爱的动物形象、勇敢的少年少女,还是人性的探索与情感的表达,都使观众与角色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本章将研究角色塑造和情感表达在日本动画电影中的重要性,并分析其对文化特质的体现。

第五章:文化隐喻与剧情发展日本动画电影常常运用细腻的文化隐喻来推动剧情的发展。

通过对传统文化、神话故事的引用,以及特定的象征符号,电影将某种观点或情感传达给观众。

本章将探究文化隐喻在日本动画电影中的运用方式,并分析它们对文化特质的反映。

结论:本文通过对日本动画电影的文化特质进行综合研究,凸显了其艺术与审美观念的表达、传统与现代主题的结合、角色塑造与情感表达,以及文化隐喻与剧情发展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名词解释电影的美学特征

名词解释电影的美学特征

名词解释电影的美学特征
电影的美学特征是指电影所具有的艺术特性,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性:电影综合了文学、绘画、雕塑、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体。

2、逼真性和假定性:电影通过摄影、剪辑、音乐和色彩运用等手段,创造出逼真的影像和声音,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同时,电影也通过假定性的手法,如特效和化妆等,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场景和人物。

3、动态性:电影通过连续的镜头和画面,呈现出动态的影像和声音,让观众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流转。

4、多义性:电影所呈现的影像和声音具有多义性,不同的观众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和理解。

5、情感性:电影通过影像和声音的感染力,让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反应,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电影艺术鉴赏课 (教案)

电影艺术鉴赏课 (教案)

电影艺术鉴赏课 (教案)1. 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电影艺术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流派特点以及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电影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电影创作思维。

1.2 适用对象适用于对电影艺术感兴趣,希望提高自身电影鉴赏能力的学生。

1.3 课程内容- 电影基本概念与历史- 电影流派与特点- 电影鉴赏方法与技巧- 电影创作与实践2. 课程安排2.1 课时安排共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2 课程大纲单元一:电影基本概念与历史- 课时1:电影的基本概念与艺术特性- 课时2:世界电影史概述- 课时3:中国电影史概述单元二:电影流派与特点- 课时4:好莱坞电影流派及其特点- 课时5:欧洲艺术电影流派及其特点- 课时6:亚洲电影流派及其特点单元三:电影鉴赏方法与技巧- 课时7:电影的视觉与声音艺术- 课时8:电影的剧情与人物塑造- 课时9:电影的表现手法与风格单元四:电影创作与实践- 课时10:电影剧本创作基础- 课时11:电影导演与拍摄技巧- 课时12:电影后期制作与剪辑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screen-sharing、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以保证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掌握电影艺术鉴赏的知识与技巧。

4. 评价方式课程结束后,将进行电影鉴赏知识的考核,包括书面考试和实践活动。

其中,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完成一部短片创作,以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5. 教学资源- 电影教材与参考书目- 电影案例与片段- 电影创作软件与设备6. 课程收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概念与历史发展- 了解不同电影流派的特点与代表作品- 运用专业的鉴赏方法与技巧分析电影- 进行简单的电影创作与实践希望这份教案能够满足您的需求,如果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帮助,请随时告诉我。

中国电影艺术创作呈现五大特点

中国电影艺术创作呈现五大特点

中国电影艺术创作呈现五大特点特点一:大制作塑造主流电影特点二:类型片打造电影基础特点三:作者电影的商业化特点四:现实主义在夹缝中生长特点五:主旋律走向多样化这些主旋律电影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情节剧风格的主旋律影片。

其二,纪实风格的主旋律影片其三.类型化的主旋律影片。

美国电影中的文化透视一、美国电影中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文化特征二、美国电影中体现出强烈的科技主义文化特征三、美国电影中展现着广阔的文化包容性百年中国电影与中外文化电影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产物。

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来看,电影是欧美文化的产物。

对于中国来说,电影则是“舶来品”,中国传统文化与电影并无直接的血缘关系。

中国电影百年来的生命历程,不断受到欧风美雨的吹拂浸染,可谓是受欧美文化影响最深的文艺样式。

从总体上来说,中国的电影艺术、电影技术和电影理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学习借鉴了欧美电影的经验和成果。

这种情况在前期尤为显著。

它也必然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创作特色和民族风格。

百年中国电影的发展和创新之路,始终是同追求民族化和现代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美国好莱坞电影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对电影创作者和电影观众之电影观念与审美情趣的渗透和定型上。

故而,从20年代中国电影的总体创作情况来看,尽管也有少数影片触及社会现实问题,表现出进步的思想意识,但大多数影片凸现了电影的商业性和娱乐性,往往是对好莱坞电影简单的借鉴和模仿,“美”化倾向十分严重。

二、前苏联电影文化的影响三、域外其他国家电影文化的影响总之,电影是一种国际性特别强的现代文艺样式,任何国家民族电影的发展,都需要不断从域外其他民族的电影文化中汲取营养,以此来丰富和完善自身,并使之有更快的发展和更大的创新,中国电影当然也不例外。

百年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证明了这一点。

四、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但是,中国电影毕竟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发展起来的,它所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状、生活与斗争,而观众对象也主要是中国的普通民众,所以它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也必然要汲取中国文化的营养,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创作特色和民族风格。

《影视鉴赏》第一章 影视艺术概述

《影视鉴赏》第一章 影视艺术概述

日本电影
日本电影在风格上和西方电影有很大的不同。日本是一个东方国家,有自己优秀的文化传 统,从文学、诗歌、音乐到美术,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这些传统的特色在电影里都有反 映。
黑泽明作品《罗生门》
小津安二郎作品《东京物语》
北野武作品《菊次郎的夏天》
《菊次郎的夏天》剧照
故事讲述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正男(关口雄介饰)在与菊次郎(北野武饰)一同寻觅其离异的母亲的故事 的途中,跟正男产生微妙的关系,而正男亦因此得到"天使之铃"而走出阴霾的故事。
影片《阿甘正传》的篇首,一根羽毛在城市上空飘荡最后落到阿甘 脚边,这一镜头并不是摄影师拍出的真实的场景,而是用计算机把羽毛 的镜头与城市背景合成出来的。这一“假长镜头”为影片营造了一个充 满象征和诗意的意境。
美学层次上的综合
由于影视艺术自身具有美学层次上的综合特征,使它 能够集视听、时空、动静、表现与再现于一身。从这 种意义上说,影视艺术的综合性的美学特性绝不仅限 于各种艺术元素的有机融合,这种综合性突破了艺术 学的层次,更加集中地反映在美学层次上的高度综合 性。
“电影艺术的基础和可能性在于它使每一个和每一事 物都保持其本来面目。”
——巴拉兹
假定性
影视艺术可以高度逼真地再现物质世界的影像和声音, 但并不等于现实,观众从银幕和屏幕上获得的是一种真 实感。影视艺术在运用假定性的时候,必然要考虑特定 的情境。
时间性
时间性 和空间 性
播映时间,任何作品的叙事容量都要受此限制; 情节时间,即剧情展示的时间跨度; 观众感受时间,即观众在看片时对时间所产生的一
文化品格与艺术创新
影视作品的艺术创新,表现在思想意蕴与艺术表现的创新,也就是赋予作品更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更感人

浅析泰国电影的文化特征

浅析泰国电影的文化特征

浅析泰国电影的文化特征泰国电影的文化特征体现在其题材、制作手法、价值观等方面。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来浅析泰国电影的文化特征。

泰国电影的题材多样化,包括爱情、喜剧、历史、动作等。

历史题材电影较为常见,常以泰国历史为背景,通过讲述英雄人物、战争斗争等故事,展示泰国文化的骄傲和认同感。

泰国电影还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反思和探讨,如贫困、不公平等,展现了泰国社会的多元和复杂性。

泰国电影在制作手法上常常使用细腻、感性的表达方式。

导演倾向于通过镜头语言和场景构图来传达情感和思想,注重细节的描绘和情感的渲染。

电影中常用的音乐、色彩和服装等元素,也能够很好地展现泰国特有的韵味和美感。

泰国电影也反映了泰国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

佛教文化在泰国电影中占有重要地位。

佛教教义往往被用来塑造角色形象、描绘情节发展和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家庭和友谊也是泰国电影中经常出现的主题。

在泰国文化中,家庭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电影中常常呈现出温暖、和谐的家庭关系。

友谊也是泰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泰国电影中常常展现出亲密、真挚的友谊关系。

泰国电影还常常围绕着泰国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进行反思。

电影中常常呈现出社会不公、贫困等问题,反映了泰国社会的现实困境和挑战。

电影也强调了个人和社会的责任,在传达中肯定了个人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泰国电影的文化特征在于多样化的题材、细腻感性的制作手法、体现的价值观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通过这些特征,泰国电影不仅展示了泰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向人们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泰国社会。

《视听语言》笔记

《视听语言》笔记

第一讲视听语言的形成史视听语言=蒙太奇(镜头、剪接)电影:1、是造型和叙事2、是空间和时间一、单镜头时期1889 乔治.伊斯曼50英尺/ 1895 卢米埃尔技术主义——爱迪生基本特征:1、抓住了物体运动这个特征;2、摄影选择的角度是电影化的;3、出现了故事片(事件片)——来自生活,有头有尾的事件;4、全部是单镜头。

电影的最大特征:记实性(人为的参与降到最低——选择)二、戏剧性分镜头的时期梅里爱1896 把杂耍、魔术与电影结合,把戏剧引入电影/ 镜头分切(技术上的失误)/ 电影特技基本特征:1、发明了电影特技(停机再拍、慢动作、快动作、倒放、叠化);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假定性;2、乐队指挥式的机位、死板的全景;3、开始拍摄长故事片,开始戏剧式分场、分镜头;4、题材广泛(科幻、神话)审美上酷爱人工环境;依靠外来的艺术形式创造审美——“表现美学”——二十年代高潮《卡里加里博士》、《水手奎赖尔》;5、有系统地把绝大部分舞台的东西搬到银幕上来(剧本、演员、化妆、布景、分场、分幕、字幕);6、开始商业操作;7、电影的另一大特征出现:假定性和故事性(不是事件)三、电影的结构方式出现1904 鲍特《火车大劫案》分场景十四场戏出现了分镜头、特写特征:1、多个空间、多场景完成了叙事;2、平行蒙太奇;3、出现了类型片(西部片)四、完整的视觉语言的形成格里菲斯出现系统的镜头《一个国家的诞生》制作10万美元、12本、1200多镜头(中国现今故事片9本600-800镜头)特征:1、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把戏剧化的矛盾因素融入到平行中)/ “最后一分钟营救”——最电影化的一种手段/ 《党同伐异》;2、景别作为一种电影手段被广泛采用(广泛而交叉使用);3、社会问题进入电影的讨论范畴《一个国家的诞生》种族歧视电影的本体(文本)与泛文本/ 泛文本——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哲学、政治、经济等;4、哲学问题进入电影的讨论范畴《党同伐异》/ 传达理念的方式比较机械和理性、对概念的抽象理解、情感的介入五、蒙太奇学派的形成普多夫金和爱森斯坦1、普多夫金:结构性剪辑(抒情、渲染)把格里菲斯的分镜头理论系统化,并加入抒情蒙太奇,更注重叙事和情节的渲染/ 《母亲》《圣彼得堡的末日》;2、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纯粹技巧方式提出蒙太奇概念六、未来电影语言倾向1、视听语言的发展依赖于技术和技术密不可分①电影的诞生光学镜头、感光材料、机械革命;②分切的出现停机再拍;③声音的出现同步声音的出现;④色彩的出现和胶片的革新2、电脑在电影中的应用工具式三维电脑——三维电脑可以改变很多东西,但不能改变电影的本质——写实(物质现实的复原)作业赏析:93级毛小睿《地下铁》95﹒04﹒20封闭狭小的空间,两个可能相互吸引的陌生人发生的事情(通俗模式——虚无结尾)结尾一组空灵的镜头93级王海啸《日子》对于风格的坚持/ 寻找视觉点“喷水” / 镜头的使用——“一顺” / 强大的镜头(女孩面对镜头,结束与观众的隔绝,试图沟通)艺术化的东西都是推向极至、绝对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
李安的《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在全世界再度掀起了中国武侠 片热。香港“武指”成为好莱坞的抢手人才,在《黑客帝国》、《X战警》、 《杀死比尔》等片的动作场景中大出风头。张艺谋跟风拍摄的《英雄》、《十 面埋伏》等影片不仅在国内获得高票房,在美国同样大受欢迎。



安德列· 巴赞创办《电影手册》。这本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电影杂志后来成为新浪潮运动的大 本营,巴赞则被称为法国“新浪潮之父”。
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亲自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全 国开始批判《武训传》(孙瑜编导)的运动,首开以政治批判代替学术批评的先河。 1959年
吴永刚导演的《神女》上映。本片被公认为中国无声片中的完美杰作,主
演阮玲玉在此片中的表演亦达到了她的演艺生涯的最高峰。次年,阮玲玉 自杀,年仅25岁。 1937年 第一部达到正片长度的动画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完成。 1945年
罗西里尼拍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拉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的序
中国电影迎来一次高峰。《林家铺子》、《林则徐》、《聂耳》、《青春之歌》、《今天我 休息》、《五朵金花》、《万水千山》、《战火中的青春》等优秀影片问世。


1960年 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 安东尼奥尼完成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奇遇》。他的主要作品还有《夜》(1961)、《蚀》 (1962)、《红色沙漠》(1964)、《放大》(1966)等等。 大岛渚完成《青春残酷物语》,标志着日本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开始。除了大岛渚,其他新浪潮导演还有吉田喜重(《秋津温 泉》)、今村昌平(《猪和军舰》、《鳗鱼》)、新藤兼人(《裸岛》)等等。 克拉考尔出版《电影的本性》。这是继巴赞《电影是什么?》之后最为著名的写实主义电影美学巨著。 1962年 《大众电影》杂志创办“百花奖”,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观众评奖活动。三个月内收到近12万张选票,选出“最 佳故事片”(《红色娘子军》)、“最佳导演”(谢晋)、“最佳男演员”(崔嵬《红旗谱》)、“最佳女演员”(祝希娟 《红色娘子军》)、“最佳配角奖”(陈强《红色娘子军》)等奖项。 台湾电影金马奖创办。该奖由台湾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赞助,是台湾影响最大的电影文化活动。每年举办一届,主要评选对象 为台湾电影,后扩展了香港电影,九十年代后将大陆电影也纳入评选范围。现在是一个世界华语电影年度评选的奖项。 1966年 2月,江青《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出笼。认为文艺界存在一条“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抓壮丁》、《兵临城下》等 10多部电影被点名批评,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十七年”电影都遭到否定和批判。此后,“文革”开始。 1968年 法国巴黎发生“五月风暴”。这一政治事件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电影及电影理论的发展。次年,阿尔都塞发表著名的论文《意识 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电影批评产生重大影响。 美国电影联合会以影片分级制度取代了《海斯法典》,此举对美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一讲 电影作为文化
世界电影编年大事记





1895年 卢米埃尔兄 弟发明活动电影机(cinematographe)并获专利。 12月28日,他们在巴黎一家咖啡馆放映了《水浇园丁》等12部一分钟的短片, 这一天被当作电影诞生的日子。 1896年 8月11日,一名法国游客在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一部电影短片,这一 天被认为是电影传入中国的日子。 1902年 法国的梅里爱拍出《月球旅行记》。他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电影特技效果, 结合自己的想象,拍摄出大量幻想式电影,在卢米埃尔之外开创了电影的戏 剧主义或表现主义传统。 1905年 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出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导演为照相馆老板任庆 泰(字景丰),主演为京剧名伶谭鑫培。然而1909年丰泰照相馆被一场大火 付之一炬,本片以及一批最早的电影均未能幸免。 1910年 为逃避专利公司的控制,大批电影人纷纷西进。最终洛杉矶地区开始成为美 国最重要的电影生产中心,这便是后来的好莱坞。
幕。此后,德· 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1948)、《温别尔托· D》 (1952),德· 桑蒂斯的《罗马11时》(1952),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 (1948)等新现实主义运动经典作品先后问世,成为电影纪实美学的光辉 典范。新现实主义运动一直持续到1950年代初。


1948年
美国最高法院在“派拉蒙诉讼案”的审理中裁定,电影制片厂对院线的拥有违反了反垄断法, 并要求制片厂必须与其院线脱钩。此举对好莱坞制片厂构成重大打击。 法国导演阿斯· 特吕克提出“摄影机即自来水笔”的著名观点,首开“作者电影论”之先河。 费穆完成《小城之春》。这部文人电影或知识分子电影在当时湮没无闻,直到上世纪八、九 十年代以来才开始得到越来越高的评价,被认为是百年中国电影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费穆导演、梅兰芳主演的《生死恨》成为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 1949年 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故事片《桥》(王滨导演)由东北电影制片厂完成。 1951年



Hale Waihona Puke 1987年张艺谋的《红高梁》获得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这是中国电影(也是亚洲电影)第一 次获得该奖项。此后,他拍摄的《菊豆》(1990)、《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秋 菊打官司》(1992)、《活着》(1994)、《摇啊摇,摇到外婆桥》(1995)、《有话好好 说》(1997)、《一个都不能少》(1999)、《我的父亲母亲》(1999)等影片多次在国际 上获奖,同时影片也常常成为社会热点。

2002年
在政府行政力量推动下,中国电影院线制改革启动,全国共35条院线正式挂牌 营业。 2003年 张艺谋导演的《英雄》获得2.5亿票房,成为中国电影的票房冠军。上世纪末以 来张渐渐向主流和商业靠拢,尽管受到学术层面的严厉批评或指责,他的《英 雄》和《十面埋伏》仍不断创造中国影史票房新高。张艺谋及其电影成为一个 极具争议性的“现象”。 2005年 中国电影迎来百年华诞。 2009年 第一步3D长故事影片《阿凡达》全球上映,开启世界电影的3D时代




王家卫的《重庆森林》、《东邪西毒》在香港电影金像奖评选中大获全胜。 王家卫影片独特的影像语言,对现代城市人的孤独与异化状态的传神把握, 使他成为最具风格化的电影导演。他的系列影片(《旺角卡门》、《阿飞正 传》、《春光乍泄》、《堕落天使》、《花样年华》)不仅为电影专家激赏, 更成为城市“小资”的流行文化时尚。 葛优凭借在影片《活着》(张艺谋导演)中的精彩表演获得戛纳电影节影帝, 这是中国演员第一次获此殊荣。其后《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主演夏雨在威尼 斯电影节上获最佳男演员奖,《脸对脸,背靠背》主演牛振华则在东京电影 节上获得最佳男演员奖。 1995年 中国电影公司被批准开始引进国外分账发行的进口影片。好莱坞影片《亡命 天涯》在中国上映。这是当年引进十部“大片”的第一部。此后好莱坞影片 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开始占据重要位置,主要指好莱坞影片的名词“大片”在 中国流行。 1998年 《泰坦尼克》风靡全世界。本片共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效、 最佳摄影等11项大奖,全球票房收入达18亿美元,位居全球及北美地区历史 最卖座片的第一名。本片在中国也亦引起观看狂潮,据推测票房共计5至6亿 人民币。 冯小刚《甲方乙方》获得票房成功,带动大陆“贺岁片”之风。其后他的 《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天下无贼》等片皆 获得高票房,成为大陆电影抗衡好莱坞大片的重要“武器”。
黎明伟拍摄完成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中国人编导制作的电影《庄子试妻》。其妻 严姗姗在片中饰演丫环,成为香港电影史,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女演员。



1927年
10月6日,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在美国首映。 美国电影与艺术学院(Academy of Motion Arts and Sciences)成立并开始颁发年度奖项, 即后来的奥斯卡奖。 1929年 电影放映的速度标准被规定为每秒24格。 长达十年的英国纪录片运动在格里尔逊的带动下展开。 1931年 明星公司出品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张石川导演,胡蝶主演)。
法国“新浪潮”在本年戛纳电影节上异军突起,戈达尔(《精疲力尽》)、特吕弗(《四百 下》)、阿伦· 雷乃(《广岛之恋》)开始成为闻名世界的大导演。1959到1961年为新浪潮的 黄金时代,三年间共涌现出67名新导演,拍出100部影片。法国新浪潮运动的影响极为深远, 1960年代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始出现自己的电影新浪潮运动。


1911年
意大利人卡努多发表《第七艺术宣言》,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独立的艺术,是 三种空间艺术(绘画、建筑、雕塑)和三种时间艺术(诗歌、音乐、舞蹈)的综 合,亦即所谓的“第七艺术”。从此“第七艺术”成为电影艺术的代名词。 1913年


张石川、郑正秋完成《难夫难妻》,这是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正式的电影故事片。 从此,中国人开始用自己的影像语言讲述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故事。“家庭与伦 理”成为中国电影的核心主题,这一牢固的艺术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1932年 威尼斯电影节创办。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被称作“国际电影节
之父”。 1934年 美国共和党人威廉· 海斯负责主持制定了民间检查法《海斯法典》,禁拍、 禁演一切不道德的影片(暴力或色情)。这一法典直到60年代才被废除。 蔡楚生编导的《渔光曲》上映,此后创下连映84天的新纪录。次年影片参 加莫斯科电影节获得荣誉奖,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在国际电影节获奖。


1979年 中国电影真正进入新时期的一年。一年内生产电影65部,电影观众总计达293亿1千万人次, 创下中国电影史上的最高纪录。《从奴隶到将军》、《吉鸿昌》、《归心似箭》、《小 花》、《海外赤子》、《瞧这一家子》、《甜蜜的事业》、《小字辈》、《他俩和她俩》、 《二泉映月》、《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保密局的枪声》等不同风格、不同 题材、不同样式的影片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 香港出现电影“新浪潮”运动。徐克的《蝶变》、许鞍华的《疯劫》、章国明的《指点兵 兵》成为新浪潮出现的重要标志。其后,严浩、方育平、谭家明、张坚庭、黄志强等青年 导演相继崛起,在香港影坛刮起新浪潮旋风。 1983年 张军钊、张艺谋、何群、萧风创作的《一个和八个》打响了第五代导演登上中国影坛的 “第一枪”。其后,在1983到1986年间,陈凯歌的《黄土地》、《大阅兵》、田壮壮的 《猎场札撒》、《盗马贼》、吴子牛的《喋血黑谷》、黄建新的《黑炮事件》、张泽鸣的 《绝响》等影片构成了中国电影“第五代”的实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