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 导学案(有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出示图片,提问:为什么说“武汉不愧为英雄的世界”?带着疑问,一起就进入第九课的学习,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
板块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一说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前发动了哪些起义?
萍浏醴起义
安庆起义
广西起义
广州起义(黄花山岗
起义)
2.阅读教材,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介绍这些起义的概况。

(1)萍浏醴起义
项目内容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读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回答问题: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奋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通过上面这段话,分析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

这次起义虽遭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3.合作探究:同盟会领导的起义相继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时间领导者起义结果
1906刘道一、蔡绍南萍浏醴起义失败
1907徐锡麟、秋瑾安庆起义失败
1907孙中山、黄兴广西起义失败
1911黄兴黄花岗起义失败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由于群众基础薄弱,又往往采取突然袭击的单纯军事冒险方式,所以最后都失败了。

——白寿彝《中国通史》回答:群众基础薄弱,准备不足;人员不足、弹药缺乏、仓促起事。

板块二:武昌起义
1.通过短视频结合课本图文史料完成些列问题。

①武昌起义的时间:
②武昌起义的地点:。

《辛亥革命》教案 2022年部编版历史教案 (2)

《辛亥革命》教案 2022年部编版历史教案 (2)

第9课辛亥革命了解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等史实。

2.认识到革命志士的不懈奋斗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最终实现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3.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让学生体会辛亥烈士愈挫愈勇的精神,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的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因而要倍加珍惜。

而且,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奋进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开展的重要源泉。

重点辛亥革命的经过和影响。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师:(诗歌导入)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百年前的中国,帝国主义耀武扬威的占领着我们的土地,贪婪而蛮横的掠夺着中国的财富,而统治中国的又是一个封建专制腐朽软弱的满清政府。

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华民族处于濒临灭绝的境界。

正是这个时候,无数仁人志士用血的代价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和“振兴中华〞的道路……这节课我们走近孙中山,学习辛亥革命,重温辛亥精神。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教师:请大家阅读教材,说一说革命志士掀起武装斗争的概况。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整理)起义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时间1906年冬1907年夏1907年1910年人物刘道一蔡绍南徐锡麟秋瑾孙中山黄兴孙中山黄兴赵声结果失败失败失败失败意义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教师:(补充)秋瑾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她的事迹鼓励着许多人走向革命。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即将被处死的事实,她挥笔写下这样的遗书:“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革命烈士,就义前他所留下的《与妻书》字字泣血,情感充分,读来令人心痛不已又热血澎湃,“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第9课 辛亥革命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

第9课 辛亥革命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

第9课辛亥革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辛亥革命》教案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教学内容来源: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教学主题:历史一课时:第一课时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设计者:目标确定的依据1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 .教材分析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实质性的一步。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的兴趣一般都比较广泛,对于历史他们通常都是十分感兴趣的。

所以教师要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历史的形象性、生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劣势)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依然是比较欠缺,需要引导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1 .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等史实。

2 .认识到革命志士的不惟奋斗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最终实现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3 .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让学生体会辛亥烈士愈挫愈勇的精神,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的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因而要倍加珍惜。

而且,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奋进的精神是一个艮模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经过和影响。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评价任务任务一:了解萍浏赧起义、安庆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等史实。

任务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即教训。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第9课辛亥革命

第9课辛亥革命

部编版2018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学案)【知识要点检测】、革命志士的奋斗1.刘道一、蔡绍南领导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孙中山、黄兴、赵声等人领导的黄花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绕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二、武昌起义3.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阐门。

【基础练】1.中国同盟会,亦为中国革命同盟会,是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是(A)A.苹测起义B. 广西起义C. 安庆起义D. 武昌起义2. 1907年夏,浙江光复会员与会党群众组成光复军,约定安徽、浙A .①③B.②④C.①④D .②③3. 每到清明节,某中学的学生都会到下图所在地去扫墓,祭奠英烈。

他们祭奠的是(D )A. 天京保卫战中战死的太平天国将士江同时举义。

在这次举义中遇难的革命党人是(B)③黄兴 ④秋瑾①蔡绍南②徐锡麟 4一,* , -_?3-B.戊戌六君子C.甲午海战中殉国的清军将士D.黄花岗七十二烈土4.“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 是其豪迈诗篇。

因歹徒告密,其在浙江绍兴被捕遇难,此人是(B)A.刘道一B.秋瑾C.黄兴D.蒋武 5.孙中山称道下图中人物:“光复以前,新人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则传诵不忘。

” 她参与的革命活动是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A)A.安庆起义B.萍浏醴起义C.广西起义D.黄花岗起义6.(2017,成都)纪录片《复兴之路》的解说词中写道:“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 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这种“感受”源自中国(C) 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②近代社会性质的改变③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④清王朝统治的结束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 2017? 庆阳)徐中约曾说:它结東了长达两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

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经历了从“师夷长技”到变法维新的探索,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
上改变旧制度。于是,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共和国。 接着,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
(1)材料一中“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指的是哪四次侵华战争?
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
么?
成功的一面:辛亥革命推翻了
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

,使
观念深入人心。
失败的一面:它没有完成
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
的性质,人民仍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四、尝试练习、引导提升
1.1905 年 8 月,中国同盟会成立时决定创办宣传革命的刊物是( )
A.《中外纪闻》 B.《民报》 C.《时务报》 D.《国闻报》
2.同盟会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里“鞑虏”
指的是( )
A.西方列强 B.满族人民 五、尝试自结、引导拓展
C.满清贵族(清政府) D.少数民族
材料一 19 世纪中期到 20 世纪初,英、法等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孙中山的勇于探索、立志奋斗的积极进 取精神。
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 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
教学方法 五步尝试教学
教学过程
一、尝试导入、引定目标
1、导入新课
2、出示目标,师生认定 二、尝试预检、引导发现与(预习内容见学案)
三、尝试探究、引导解惑
板书设计 第八课 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兴中会的成立(1894. 檀香山)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05. 东京) 革命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精选-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9课 辛亥革命

精选-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9课  辛亥革命

第9课辛亥革命
【预习指导】
基础知识考点一:革命志士的奋斗——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2. 简述中国同盟会成立以后历次武装起义的作用。

革命党人组织的多次武装起义虽然大多以失败而告终,但是革命党人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沉重的打击了清朝的统治,逐渐把革命推向高潮,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准备了条件。

基础知识考点二:武昌起义
1. 组织武昌起义的革命组织是文学社和共进会;起义的主要力量是湖北新军。

2.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在武昌发动起义取得胜利,标志着辛亥革命的爆发。

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以黎元洪为都督。

3. 武昌起义后,全国半数以上各省份纷纷独立,支持革命。

4. 辛亥革命的性质:一场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5. 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它也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第 1 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导学案辛亥革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辛亥革命的背景、经过及其意义。

【导学目标】1.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导火索;2.掌握辛亥革命的经过;3.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导学过程】一、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导火索1.辛亥革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其背景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急剧恶化、民族危机逐渐加深的条件下,中国共和党和其他革命党派的积极活动。

2.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是中日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的失败。

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陷入腐败,国力衰弱。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垂直变革,但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终告失败。

二、辛亥革命的经过1.组织策划:在南京筹建革命军和参谋部,并与各地革命党派开展合作。

2.武装起义:华盛顿舰事件成为辛亥革命武装起义的导火索,革命党通过起义夺取武汉、南京等重要城市。

3.宣布辛亥革命胜利:革命党召开临时大总统府会议,宣布辛亥革命胜利,民国成立。

三、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1.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打破了封建帝制的束缚,宣告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2.确认共和: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实现了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转型。

3.掀起救国运动:辛亥革命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各地的保皇、反清和革命起义,推动了进步革命力量的壮大和社会进步的探索。

4.打破列强对中国的控制:辛亥革命削弱了列强在中国的影响力,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彰显反帝反封建的特征:辛亥革命在具体内容上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成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里程碑。

【导学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导火索,掌握了辛亥革命的经过,认识了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拓展延伸】请同学们思考:如果没有辛亥革命的胜利,现代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果没有辛亥革命的胜利,现代中国会是一个面目全非的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9课辛亥革命
一、学习目标
1.识记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2.掌握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

3.感受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二、自主预习
1.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发动武装起义。

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1907年,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袭取镇南关。

3.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与,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终结。

三、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扳倒了,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

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君”“同志”等,不许府署官员坐轿。

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1)材料单元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材料中“中国革命成功了”的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四、随堂演练
导学案
1.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
A.萍浏醴起义B.浙皖起义C.镇南关起义D.黄花岗起义
2.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规模最大的起义是()
A.萍浏澧起义 B.浙皖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镇南关起义
3.辛亥革命爆发前,同盟会所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A.基本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B.挫伤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积极性
C.动摇清朝的统治基础,加速革命发展的进程
D.扩大了革命派的群众基础
4.20世纪初,导致同盟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革命党人未发动和依靠群众B.发动武装起义的条件不成熟
C.革命党人未提出明确的纲领D.武装起义的计划不周密
5.下列说法符合辛亥革命爆发前武汉的史实有:
①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的发展;②出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③反帝斗争不断高涨;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进行了较长的起义准备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武昌起义依靠的主要力量是()
A.资产阶级B.无产阶级C.湖北新军D.农民阶级
7.武昌起义的客观有利时机是()
A.20世纪初开展的收回利权的斗争
B.湖北文学社和共进会的宣传、组织工作
C.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反清的武装起义
D.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8.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顽抗 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
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
五、课后反思
【答案】
二、自主预习
1.萍乡、浏阳、澧陵萍浏醴起义
2.广西起义
3.文学社共进会
4.君主专制制度
三、合作探究
1.(l)变化:民主、平等意识增强。

原因:辛亥革命。

(2)观点:不对;理由: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杜会的性质(或: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

四、随堂演练
1.A
2.C
3.C
4.A
5.D
6.C
7.C
8.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