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学中医骨伤科学发展简史
骨伤科发展简史

4.19世纪,骨生理学和骨病理学的研究有重大进 展 5.20世纪,骨科发展的中心由欧洲移到美国 6.30年代后抗生素的发现使骨科修复重建手术成 为可能 7.1923 年,Robinson 发现了碱性磷酸酶,1910 年 Calve,Legg,Perthes 将扁平髋与髋结核区分开
2001级七年制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
2
一、中医骨伤学的源流和发展 中医骨伤学的源流和发展
1、殷商 甲骨文中有骨折的记载 2、西周 骨伤病的病名、治法以及“疡医”出现 3、春秋战国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国骨伤科理论 基础 4、秦汉 华佗 首创以麻沸散麻醉,进行骨外科手术 5、晋代 葛洪《肘后救卒方》世界上记载的最早的 整复颞颌关节脱位的方法 6、隋唐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内固定治疗骨折的 最早记载 7、晚唐 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国第一部 伤科专著
骨伤科发展简史
主讲:王昭佩 教授
教学目的
掌握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的定义 了解各历史时期中医骨科学发展概况 掌握各历史时期中医骨伤科代表性著作的名称、作 者及学术成就 了解西医骨伤科学的发展概况 掌握西医骨伤科学近年来的成就 了解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的形成及发展概况,为学 生树立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的专业思想
2001级七年制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
7
四.近年来西医骨伤科的成就
1. 先天性畸形的诊治的进展 2. 创伤骨折防治的进展:骨折内固定、外固定及 其它治疗的发展
3.骨关节感染的控制与治疗 4.治疗骨关节非特异性炎症的进展:骨性关节炎 关节的恢复;类风湿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 5.人工关节置换
2001级七年制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
8
6.关节镜外科的历史和进展 7.骨质的修复和骨质疏松与坏死的诊治 8.脊柱外科的发展与成就: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 和椎管狭窄症;脊柱侧弯;腰椎滑脱症等 9.骨肿瘤诊疗和研究的进展 10.骨科内固定、内置物生物材料的发展
绪论--中医骨

当前,如何更好地保持中医骨伤科的特色,发挥中医骨伤科的优势,取中西医两者之长,补彼此之短,更好地造福人类将成为我们的主要任务。随着工矿、企业、建筑、交通等事业的发展及骨伤疾患的增加,我们应努力提高防治损伤性疾病的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医遭受波涛临灭亡的厄运。中医骨伤科学赖师授家传才得以保存下来。而不至灭绝。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中西医各方面医药人员,同心同德,努力工作,使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全面的发展。全国各地一些著名的中医骨伤科医师的经验得到了总结和继承。中医骨伤学得以提高和发扬,有了全国性统一的教材,许多院校还设立了骨伤系或骨伤专业,并建立了骨伤科研究所,开展了大量的科学实验以促进理论和临床疗效的提的指导下,多数新鲜骨折可以使用不如重局部损伤的闭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局部外固定及功能锻炼的方法治疗。中医正骨手法和外固定器械进一步地改进和创新,受到国际学术界重视和承认,为世界医学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晋代葛洪的《肘后救卒方》介绍的夹缚固定的骨折治法、危重创伤的急救法、开放创口处理法等,将骨伤科在诊断学和治疗学方面推进了一步。尤应指出的是,书中记载的颞颌关节口内整复方法:“令人两手牵其颐已,暂推之,急出大指,或作伤也。”这是世界上记载最早的整复颞颌关节脱位的方法,并一直沿用至今。
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

1. 下颌关节脱位 2. 骨折固定 3. 开放性损伤处理 4. 止血法(外)
中医伤科发展史
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南:龚宣庆《刘涓子鬼遗方》
1. 外治法 2. 创口感染 3. 化脓性关节炎
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南:龚宣庆《刘涓子鬼遗方》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中医伤科发展史
为什么中医骨伤科 的手术与手法发展 不能同步?
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医伤科发展史
要重视临床实践
临床是产生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唯一源泉和 动力
唐宋伤科疾病多,手术疗法的理论和技术 发展很快
明清重理轻技,“手摸心会”,摸脉疗伤, 手术成为多余
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医伤科发展史
理论与技术同等重要
中医伤科发展史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学术水平
建立诊疗常规
“一煎水洗,二相度损处 , 三拨伸,四或用力收入骨 , 五捺正,六用黑龙散通, 七用风流散填症,八夹缚 ,
中医伤科发展史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学术水平
建立诊疗常规 改进固定方法
1. 固定要骨“平正” 2. “凡夹缚(固定)用杉木皮,数
片,周回紧夹缚,留开皆一缝, 加缚必三度,缚必要紧。”
骨折复位固定12法,(手牵足 蹬法、超关节固定法)
伤科方药1210首(15世纪前骨 科文献资料汇编)
伤科兴盛时期(明)
中医伤科发展史
明,异远真人《跌损妙方》 明,薛己《正体类要》 明·朱橚《普济方 •折伤门》
骨折复位固定12法,(手牵足 蹬法、超关节固定法)
伤科方药1210首(15世纪前骨 科文献资料汇编)
中医骨伤科学

麻醉(麻沸散)、手术 (刮骨疗毒)以及在方 药和养生等方面均有较 大的成就。
中医伤科发展史
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时期)
• 晋:葛洪: 《肘后救卒方》
下颌关节脱位的治疗 颅脑损伤的诊断 血管损伤的记录
危重创伤早期处理的方法
详细和科学的记录了临床实际经验,对开放创伤 和骨折脱位治疗的独创,使骨折的治疗发生了变革。
中医伤科发展史
伤科发展时期(宋、元)
•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1.系统地整理了元以前的伤科成就, 并且有了很多创新和发展,使骨折 和关节脱位的处理原则和方法日益 完善。 2.首创脊柱骨折治法—悬吊复位法。
中医伤科发展史
伤科发展时期(宋、元)
“悬吊复位法”
中医伤科发展史
伤科发展时期(宋、元)
•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 宋、金、元医家的学术争鸣促进了医学理论
•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 南:龚宣庆《刘涓子鬼遗方》 “ 金 疮 病 诸 候 ”
•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腕伤病诸候”
对骨折创伤及其并发症的病源和证候有较深入的 论述,对骨折的处理提出了很多合理的治疗方法。
中医伤科发展史
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
•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 南:龚宣庆《刘涓子鬼遗方》 •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 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学术水平
• 基本治疗方法 • 固定方法
将“形不动则精不流”的治疗 观点,运用到骨折固定疗法。
中医伤科发展史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学术水平
• 建立诊疗常规 • 基本治疗方法 • 对整复手法贡献
总结了历代手法治疗骨折脱位的经验。
中医伤科学

《中医伤科学》(“十五”国家规划教材?赵文海副主编)第一章中医伤科发展简史一、中医伤科起源起源:起于远古-公元前2l世纪。
随着人类在生活、劳动中的发展。
在对付大自然灾害及抗击猛兽侵袭时,经常造成创伤,人们在伤处抚摸、按压以减轻症状,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一些简易的理伤按摩手法;对伤口则用树叶、草茎及矿石粉等裹敷,逐渐发现具有止血、止痛、消肿、排脓、生肌、敛疮作用的外用药物,这便是外治法的起源。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古代人已经能够制作一些较精细的工具,如砭刀、骨针、石镰等。
我国奴隶社会在生产力、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发展,促进了医学进步,中医伤科开始萌芽,出现了“疡医”。
夏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用以治病的针是石针、骨针。
早在夏代已有了人工酿酒。
酒可以通血脉、行药势,也可以止痛、消毒,这对治疗创伤疾病很有意义。
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66年)由于青铜器的广泛使用,医疗工具也有了改进和提高,砭石逐渐被金属的刀针所代替,据《韩非子》记载,古人“以刀刺骨”,说明“刀”已经作为骨伤疾患的手术工具了。
商代后期,我国汉字发展已基本成熟,从甲骨卜辞和器物铭文中发现记载的疾病有几十种,其中伤科有疾手、疾肘、疾胫、疾止、疾骨等。
相传商初伊尹发明“汤液”,《甲乙经?序》曰:“伊尹……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考古发现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有30多种药用种仁,其中有活血化瘀的桃仁等。
《神农本草经》曰:“桃仁主瘀”。
由上可知,商代已应用活血药内服治疗跌打损伤。
中医伤科古属“疡医”范畴,又称“接骨”、“正体”、“正骨”、“骨伤”等。
西周、春秋时期:(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476年),有了医政的设制和医疗的分科。
《周礼?天官篇》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供)医事”,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
其中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副杀之齐。
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
中医伤科学发展简史(韦版)

中医骨伤科的新生(1949~现在)
•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
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变
革,中医伤科从分散的个
体开业形式向集中的医院
形式过渡。1958年以后,
全国各省、市、县相继成
立了中医院,院内多设有
骨伤科。不少地区还建立
了骨伤专科医院。50年代
,上海市首先成立“伤科
研究所”
• 原上海伤科研究所, 现已成为上海交通大
以“粘膝”“不粘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征作区 别
中医伤科兴盛时期(明清)
• 明清——骨科从外科分出--独立 • 明初——分13科:“接骨”“金镞”,
后改为“外科”和“正骨科” • 特点:伤科专著出现(20多种)
名医辈出,学派形成
中医伤科兴盛时期(明清)
• 明清时期,是我国骨伤科发展的鼎盛阶段 。其时伤科著述立说甚多,形成了伤科史 上的两大学术流派。一派受薛已影响,强 调八纲、脏腑辨证,倡导补气血、益肝肾 ,称薛已补派。一派从异远真人之说,以 经络穴位为诊疗依据,偏重手法,推崇循 穴治伤,称伤科少林派,其形成以明代异 远真人所著《跌损妙方》为代表。
• 3、书中有论有方有图,引文注明出处,载方 1340余首,附验案120余例,绘图44幅,资料丰 富,理论与临证相结合,具有实用价值。
清,胡廷光《伤科汇纂》
• 肩胛骨髎脱, • 有须不能捋, • 胸中拦抱住, • 两边齐拉拔, • 入臼骨归原, • 手动上下活, • 不用夹与缚, • 全凭膏药抹。
• 学科名称:最早出现清代:胡延光《伤科汇纂》
中医伤科的起源(远古~公元前 21世纪)
1、【170万年前“元谋猿人”西 南地区生活;70万年前“北京 猿人”石、骨器具,用火】2 0万年前:河套人用热物贴身 解除某些病痛,这就是最原始 的热熨疗法的诞生。
中医骨伤科学--中医骨伤科学发展简史

③医疗列入管理机构;④正式定病名、定部位
医学课件
18
第二节 基础理论的形成
(周、秦、汉时代:约公元前1100—公元220年)
这一时期,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发展时期,确立了中医学 的理论体系,奠定了我国医药学发展的基础。
医学课件
19
1. 损伤类型、诊断方法: “命理瞻伤、察创、 视折、审断,诀狱讼必端平。” 《礼记》
医学课件
28
医学课件
29
《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
▪ 我国现存最早的外伤科专著。它较详尽的 论述了金疮和痈疽的诊治。并收载了34首 治疗伤科疾患的方剂。
▪ 创口感染、骨关节化脓性疾病——外消、 内托、排脓、生肌、灭瘢等治法。
▪ 虫类药的应用
医学课件
11
主要内容
1.中医骨伤科学的源流、发展。 2.历代骨伤科学的主要成就。
医学课件
12
学习要求
▪ 重点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成就,特别是 唐代以后的伤科专著、作者及主要学术思 想,以及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一些技 术和成就。
医学课件
13
▪ 起源 ▪ 理论雏形 ▪ 技术进步 ▪ 发展 ▪ 兴盛 ▪ 危机 ▪ 新生
痈疽——毒疮,多而广的叫痈,医学深课的件叫疽。
23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应用于骨伤科的 药物约100种。极大的丰富了骨伤科疾病的 药物治疗手段。
“桃仁主瘀”
医学课件
24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 攻下逐瘀方药: ▪ 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桃仁承气汤、大
黄蛰虫丸 等
▪ 人工骨伤起源
远古时期——公元前476年
医学课件
15
远古时期(远古——1.8万年前)
中医骨伤科学历史悠久讲解

中医骨伤科学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其在理论、诊断、治疗及研究方面都取得啦长足的进步,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作出了突出贡献,现将其发展历程做一简述。
一.发展历程1.1840年(鸦片战争)前这是在中医发展史上最迅速的时期,由于中医在治疗及预防疾病中处于统治地位,中医骨科得以迅速发展,从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的萌芽,到隋唐宋元时期的发展,再到明清时期的兴盛,中医骨科的基础理论、诊疗技术及研究得以不断完善。
1.1 基础理论方面早在殷商时期(公元前16世纪),甲骨文即有骨折的描述[5],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活跃,代表性著作《内经》,详细记载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理论,其阐发的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气伤痛、行伤肿等学说,奠定啦中医骨伤科的理论基础,随后的《神农本草经》,载骨伤科药物近100种,奠定啦骨科用药基础,《伤寒杂病论》创理、法、方、药结合的辨证论治方法,为骨伤科内用药用药原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唐时期,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列有“金疮伤筋断骨侯”“金疮筋急相引痛”等专门症候[1],进一步深化啦骨科筋伤的理论,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翼方》对骨伤科内用药有啦新的发展,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其从病因、病理上对骨科疾病进行阐述,进一步深化了骨科理论,宋金元时代,出现了学术上争鸣局面,张元素《医学启源》总结了治疗骨伤的引经药;张从正《儒门事亲》主张采用攻下逐瘀法治伤;李杲《医学发明》创制疏肝活血逐瘀的方药——复元活血汤;张洁古《活法机要》提出骨伤的三焦辨证方法;朱震亨提倡养阴疗法,对骨伤科的继承、发展产生啦深远影响,其后,朱楠《普济方》辑录大量骨伤科方药,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1892味,其中骨伤药物170余种,进一步深化啦骨伤科内外用药基础,薛己《正体类要》重视整体疗法,创“气血学说”,使骨伤科辨证理论有啦新的突破,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总结了清朝以前的正骨经验,提出正骨八法,其理论基础影响至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课件
25
第三节 诊疗技术的进步
(三国、晋、隋唐、五代 约公元220-960年)
这一时期,战争-伤残-骨伤科技术发展
医学课件
26
华佗
▪ 精通方药、针灸、养生,更擅长外伤科手 术。
▪ 发明“麻沸散”,行刮骨术 ▪ 五禽戏,练功、养生,康复
医学课件
27
《肘后救卒方》——葛洪
▪ 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手法整复方法 ▪ 首先记载竹片夹板固定骨折 ▪ 论述开放性创口早期处理的重要性 ▪ 桑白皮线进行断肠缝合 ▪ 烧灼止血法
骨
结核
髓医学课件 炎
6
医学课件
7
3、筋伤:急性和慢性软组织损伤。
4、内伤:头部内伤、胸部内伤、腹部内伤 及损伤内证等。
医学课件
8
医学课件
9
定义
▪ 一门防治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 的学科。
▪ 接骨、正体、正骨、折疡、金疡…… 疡医、伤科、正骨科、骨伤科、骨按科……
医学课件
10
第一章 发 展 简 史
中医骨伤科学
医学课件
1
▪ 中医骨伤的防治范围 ▪ 首创颞颌关节脱位“口内复位法” ▪ 我国第一部骨伤科专著 ▪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的“正骨八
法” ▪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尚天裕·骨折治疗
四原则:
医学课件
2
▪ 历史悠久,创立了骨伤科的许多世界第一。
▪ 晋代葛洪(公元315年)首创颞颌关节脱 位“口内复位法”。
1. 《灵枢·骨度》骨骼的描述
2. 骨、脉、筋、肉、气血。“肝主筋、肾主 骨……”、“形伤痛、气伤肿”。
3. 骨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骨蚀、骨疽、 痹证、痿证
4. 动静结合:“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 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痈疽之侵及骨者 《灵枢·刺节真邪》:“有所结深中骨,气因骨,骨与气并, 日以益大,则为骨疽 ” 《外台秘要》卷二十四:“久疮不差,差而复发,骨从孔中出,名为骨疽 ”
医学课件
11
主要内容
1.中医骨伤科学的源流、发展。 2.历代骨伤科学的主要成就。
医学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12学习要求▪ 重点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成就,特别 是唐代以后的伤科专著、作者及主要学术 思想,以及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一些 技术和成就。
医学课件
13
▪ 起源 ▪ 理论雏形 ▪ 技术进步 ▪ 发展 ▪ 兴盛 ▪ 危机 ▪ 新生
③医疗列入管理机构;④正式定病名、定部位
医学课件
18
第二节 基础理论的形成
(周、秦、汉时代:约公元前1100—公元220年)
这一时期,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发展时期,确立了中医 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我国医药学发展的基础。
医学课件
19
1. 损伤类型、诊断方法: “命理瞻伤、察创、 视折、审断,诀狱讼必端平。” 《礼记》
痈疽——毒疮,多而广的叫痈医,学课深件的叫疽。
23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应用于骨伤科 的药物约100种。极大的丰富了骨伤科疾病 的药物治疗手段。
“桃仁主瘀”
医学课件
24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 攻下逐瘀方药: ▪ 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桃仁承气汤、大
黄蛰虫丸 等
▪ 人工呼吸、心脏按压的创伤复苏技术
医学课件
28
医学课件
29
《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
▪ 我国现存最早的外伤科专著。它较详尽的 论述了金疮和痈疽的诊治。并收载了34首 治疗伤科疾患的方剂。
▪ 创口感染、骨关节化脓性疾病——外消、 内托、排脓、生肌、灭瘢等治法。
▪ 虫类药的应用
▪ 隋代巢元方(公元610年)首创的“骨折清 创内固定术”。
医学课件
3
•唐代蔺道人(公元846年)创立 的“以子对母法”、“靠椅背式 复位法”治疗骨折和脱位。
•我国第一部骨伤科专著《仙授理 伤续断方》问世。历史悠久内容 丰富 。
医学课件
4
中医骨伤的防治范围
1、骨伤:骨折和脱位。
医学课件
5
2、骨病:骨关节的各种病变。如:骨结核、 骨肿瘤、退行性骨关节病、急慢性化脓性 炎症、骨关节营养与代谢性疾病、骨缺血 性坏死等。
《足臂十一脉灸经》--“折骨绝筋”(闭合性骨折)
《五十二病方》--“折骨裂肤”、骨伤病症,最早记 载破伤风、水银膏治外伤感染
医学课件
21
4. 气血学说产生。 5. “瘀”的概念形成。 6. 经络学说产生:针灸正式用于筋骨伤的治疗。
7. 按摩、包扎、固定、内外用药治疗损伤的大法确 立。
8. 骨病诊治确立 :
▪ 《灵枢·痈疽》曰:“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
▪ 《灵枢·刺节真邪》曰:“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 伤骨为骨蚀。” 痈疽内陷而侵蚀于骨之病证
▪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而强力, 肾气乃伤, 高骨乃坏。”高起的骨头、腰椎、桡骨突起
医学课件
22
《黄帝内经》对中医骨伤的主要贡献
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疗
医学课件
14
第一节 中医骨伤起源
远古时期——公元前476年
医学课件
15
远古时期(远古——1.8万年前)
①由于火的发明,逐渐产生了熨法和灸法。 ②本能地局部抚摩按压来缓解疼痛,此即按摩治疗
筋伤的起源。 ③采用泥石末、树叶草根、草灰等塗裹于伤口止血、
消肿、止痛等,久久便发现了植物的不同作用, 这便是药物外治法的起源。
外治法的三大发明: ①熨灸法;②按摩治损伤; ③ 药物外治法
医学课件
16
原始氏族社会(1.8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 能够制造较精细的工具:砭刀、骨针、石 镰等。
▪ “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 洒,鑱石、挢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 之应,因五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 结筋。”——《扁鹊仓公列传》
2. 运动生命观产生:“气”的概念形成, 《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 流则气郁。”
医学课件
20
3. 筋分类:
战国时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 方》、《黄帝内经》、《难经》等的问世,为 筋伤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将其分为:“经筋” (十二经脉)、“肌肉”、“宗筋”(三阴三 阳经脉)、“筋膜” ,总称“诸筋”。
▪ 手术器械——砭镰
▪ 外科医生——俞跗
医学课件
17
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 萌芽,疡医 ▪ 夏—酒:通血脉、行药势,止痛、消毒 ▪ 商—青铜器--金属刀针;记载病种--疾手、疾
肘……;桃仁主瘀 ▪ 周—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
药……”;
①酒用于医疗;
②金属医疗器械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