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萧县小麦胞囊线虫病研究初报

合集下载

小麦胞囊线虫

小麦胞囊线虫

小麦孢囊线虫病简况小麦孢囊线虫病是一类危害小麦等禾谷类作物的重要线虫病害,目前国内分布范围已达湖北、河北、河南、北京、山西、陕西、内蒙古、青海、甘肃、山东、安徽、江苏和宁夏等13个省(市区> ,尤以黄淮麦区危害最为严重,在我国小麦主产区河南省已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 1 ] 。

小麦孢囊线虫病近年来在我国小麦各种植区发生与蔓延的速度很快,发病面积逐年扩大,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及粮食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1 小麦孢囊线虫病简况1.1 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与分布小麦孢囊线虫病,又称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 cereal cystnematode, CCN> ,是一类危害小麦等禾谷类作物的重要土传病害,主要危害小麦、大麦、燕麦和黑麦等禾谷类作物,以及紫羊茅、牛尾草、羊茅等40余种牧草[ 2 - 4 ] 。

小麦孢囊线虫属于垫刃亚目Tylenchina异皮科Heteroderidae异皮属Heterodera,为害小麦并引起小麦孢囊线虫病。

它侵染禾谷类作物的根部,并迅速繁殖,使作物根系变成球状瘤节,抑制作物生长并影响产量。

b5E2RGbCAP小麦孢囊线虫目前在澳大利亚、加拿大、以色列、南非、日本、欧洲多国、印度、中国、北非、摩洛哥、突尼斯、利比亚、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阿尔及利亚、沙特阿拉伯等40个国家发生为害。

我国相继在湖北、河南、北京、陕西、青海、内蒙古、河北、陕西、安徽、山东、甘肃11个省<市)发现,为害小麦面积约100万公顷。

p1EanqFDPw禾谷孢囊线虫病最初被认为只在温带地区发生,但现在已经遍及世界各个温度带,在各种土质的禾谷作物生长区都有发生,包括德国、英国、美国、俄罗斯、挪威、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以色列、比利时、印度、波兰、法国、新西兰、伊拉克、巴基斯坦、中国、伊朗、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等40个国家均有禾谷孢囊线虫病的报道,尤其以澳洲、欧洲和美洲发生为重,几乎成为全世界所有禾谷类作物产区的首要病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小麦禾谷胞囊线虫病简介

小麦禾谷胞囊线虫病简介

小麦禾谷胞囊线虫病小麦禾谷胞囊线也即燕麦胞囊线虫,是当前对小麦生产最有威胁性的线虫,于1874年在德国东部最初报道。

1908年英国第一次在小麦上被认识,1975(Oregan)报道。

原认为此线虫只在温带地区发生,现已遍及全世界各温度带,各土质禾谷生长区。

欧洲、北美、非洲及加拿大东南部、澳大利亚、印度、日本、前苏联和我国等地都有发生,尤以澳、欧、美洲发生为重,几乎成为发病地区麦类作物的首要病害。

我国1987年发现此病,1989年鉴定确认此病病原。

现已查知湖北和华北主产区河北、山西、北京均有发病。

此病仅发生于禾本科植物,主要为害小麦、大麦、燕麦、黑麦和大多数多年生和一年生禾草、谷物27属34种。

在澳大利亚的小麦和燕麦、欧洲的燕麦和玉米经常受害,在法国为害小麦亦重,在印度称之为小麦和大麦“黄化(Molya)病”。

症状受害小麦幼苗苗棵矮黄,根分岔多而短,并稍膨大,根生长的浅并显著减少,后期被寄生处根侧鼓包、皮裂,露出面粉粒状、先白色发亮后变褐发暗的胞囊,为识别此病之特征。

将挖取的细根,在空气中稍停几分钟使之稍干,胞囊可更明显,能增加胞囊的可见性。

仅此成虫期可见胞囊。

胞囊老熟,即易脱落,故往往查之无物,发生误诊,错作别病。

为害损失可根据虫口密度(土中及根上胞囊量)来预测。

发生严重时减产30~70%不等,小麦由于此种线虫的侵染为害,长势衰弱的麦苗还易受其它病原物的侵染,通常是次生性土壤真菌在其后侵染,加重为害,致根腐烂。

例如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可同禾谷胞囊线虫相互作用而加重植株的受害,致根系发生病变,地上部矮小,好像缺水或营养,往往易误为缺肥、干旱所引致。

病原病原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

禾谷胞囊线虫雌雄异形又异皮。

雌虫阔柠檬形,大小0.55~0.75×0.3~0.6mm;头部环纹,并有6个圆形的唇片,口针长26μm左右;当其老化变成为胞囊时脱掉一层浅色的亚结晶膜,形状大小均与雌成虫基本相同,阴门窗膜孔为双膜孔型,无下桥,阴门锥下边有多而排列不规则的泡状突。

小麦胞囊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

小麦胞囊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

小麦胞囊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小麦胞囊线虫病是近年来我国小麦产区发生的一种新病害,对小麦生长极为不利。

该病的发生一般可使小麦减产20%--30%,发病严重的地块减产可达70%,甚至绝收。

一、发病条件:该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肥水和小麦品种等都有关系。

在小麦苗期,若遇天气凉爽而土壤湿润,土壤空隙内充满了水分,使幼虫能够尽快孵化并向植物根部移动,就会造成对小麦的严重危害;土壤平均含水量在8%--14%之间,有利于发病,含水量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线虫的发育;一般在砂壤土或砂土中该线虫群体大,危害严重,粘土中危害较轻;土壤水肥条件好的地块,小麦生长健壮,危害较轻;土壤肥水状况差的地块,危害较重。

二、发病症状小麦在苗期、返青拔节期和灌浆期均可发病表现出明显状况。

苗期发病,地上部植株矮化,叶片发黄,麦苗瘦弱,似缺肥缺水状。

小麦根部出现大量根结;返青拔节期发病,病株生长势弱,明显矮于健株,病苗在田间分布不均匀,常成片发生。

根部有大量根结,生长不良;灌浆期发病,小麦群体常出现绿中加黄,高矮相间的山丘状。

根部可见大量线虫白色胞囊。

成穗少,穗小粒少,产量低。

三、防治措施目前,该病发生后没有特效药剂,主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①种植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

目前我国黄淮麦区大面积推广或新选育的小麦品种中没有高抗品种,但太空6号、温麦4号、偃4110、豫优1号和新麦11等品种具有一定抗性,各地可选择性推广。

②合理轮作:通过与非寄主植物(如豆科植物大豆、豌豆、三叶草和苜蓿等)和不适合的寄主植物(玉米等)轮作,可以降低土壤中小麦胞囊线虫的种群密度,与水稻、棉花、油菜连作2年后种植小麦,或与胡萝卜、绿豆轮作3年以上,可有效防治小麦胞囊线虫病。

③适当早播:土壤温度对小麦胞囊线虫的生活史及其对寄主植物的危害性存在很大的影响,低温可以减少病害损失。

小麦适期早播,在大量2龄幼虫孵化时,小麦根系已经发育良好,抗侵染能力增强,发病可减轻。

小麦孢囊线虫病传播扩散途径研究初报

小麦孢囊线虫病传播扩散途径研究初报
艋 扬镰
2 1. 8 ) 8 10 02 3( : — 0 19
Pat r e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n l o co nP t i
小 麦孢囊 线 虫病传 播扩 散途 径研 究初报
汪 涛 戚 仁德 , 吴 向辉 赵 伟 , , , 高 同春 张 蜊 , 吴 慧平。 ,
3 Sho o Pa t rt t n A h i r utr nvrt, e i 203 , i ) . ol f l o co , nu A i l a U i sy H f 306 C n c nP e i c ul g ei e h a
Ab ta t Th ssu y ame o iv siae t edfu in wa so h e e l y tn m ao e ( sr c i td i d t n etg t h if s y ft e c ra s e td CCN) o c .Th y tn m — ec s u
e r 7 1 ,5 . % a d 4 O ,rs e t ey.I rwe e2 . % 16 n 4. % e p ci l v n whe trc o ain fed ,t ed tci n r t fc sswa a-ier tto ils h ee to a i o yt s o
虫的孢 囊数量 。结果表 明, 收割机 、 旋耕 机和播种 机上土样的孢 囊检 出率分 别为 2 . 、1 6 和 4 . , 7 1 5 . 4 0 麦稻轮
作 的 病 田 中, 渣 的 孢 囊检 出率 为 5. , 浪 8 3 翻耕 后 麦 田积 水 、 渠 和 小 河 流 中 的 孢 囊检 出率 分 别 为 3 . 、2 7 沟 3 3 2 . 和 7 7 。说 明 农 业 机械 的跨 区作 业和 水 流是 小 麦孢 囊线 虫病 传 播 、 散 的 重要 途 径 。 . 扩 关 键 词 小 麦孢 囊 线 虫病 ; 传播 机 制 ; 农 业 机 械 ; 水流

小麦孢囊线虫病及防治措施

小麦孢囊线虫病及防治措施

栗 钙 土 ,有 机 质 含 量 3 %左 右 , P H值 8 . 0左
的影 响 , 低 温可 以减 少病 害损 失 。 小麦 适 期早 播, 在 大量 2龄 幼虫 孵化 时 , 小麦 根 系 已经发
可 有 效 降低 线 虫 危 害 或 用 5 %茎 线灵 2 k g或
3 %甲基 异柳 磷 颗粒 剂 3 . 5 k g进 行 土壤 处 理 。 能 在一 定 程 度 上 降低 该 线 虫 的危 害 或 用 5 % 茎 线灵 2 k g或 3 % 甲基 异 柳 磷 颗粒 剂 3 — 5斤

o 1 3年第 1期

目固目回目吩国 囱一 鼬武验
8 1 0 7 0 0 邓 万香 青 海 省 乐都 县 农 业技 术推 广 中心
菌 孢子 带 到块茎 上 , 使块 茎感 病 , 或在 收 获时
块 茎表 皮 被擦 伤 。土壤 和茎 叶上 的病 菌孢 子 趁机侵 入 块茎 。对研 究 的 3 0 %病虫 净 3号对
摘要 : 试验采 用 3 0 %病虫净 3号药 剂对马 铃薯晚疫病进 行防效试验 , 结果 表明 : 3 % 病虫 0 净 3号 对 马 铃 薯 晚 疫 病 的 防 效 ≥6 0 %的 9 个 优 良组 合 。 通 过 对 优 良组 合 中 各 因素 取 值 的频 数 分 析 表 明 , B 1 、 B 2 、 C 的优 良农 艺 措 施 为 :病 虫 净 3号 每 亩 每 次 用 量 5 1 . 2 6 — 6 6 . 8 1 I I l l ,其 中原药 B l 为3 1 . 7 5 — 3 8 . 2 4 m l ,原 药
B 2为 2 6 . 3 5 - 3 0 . 3 4 m 1 . 原药 C为 2 . 1 4 _ 3 . 6 8 ml , 复

淮北地区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控技术

淮北地区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控技术

Vol.28No.3M ar.2012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3期(下)2012年3月1淮北地区小麦病虫害发生危害特点淮北地区为小麦主产区,病虫发生种类多,近年呈现小虫闹大灾、病害趋重发生的特点,而且在不同生育期分别要遭受多种病虫危害.例如:小麦从播种至出苗期(10月中旬-12月初)有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为害;小麦返青后(2月下旬后)有麦蜘蛛、小麦蚜虫、小麦纹枯病发生危害;小麦抽穗后(4月中旬-5月下旬)除麦蚜继续为害外,又有小麦吸浆虫、锈病、白粉病、叶枯病、赤霉病和近年萧县等地发现的小麦包囊线虫病等.2小麦病害发生与危害淮北地区麦类病害发生种类多,危害严重.主要有小麦纹枯病、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等;偶发性的病害有麦类赤霉病、麦类黑穗病等;其次有小麦线虫病、小麦病毒病、小麦叶枯病、小麦全蚀病等.2.1小麦锈病和白粉病(真菌病害)小麦锈病和白粉病在淮北各麦区都有发生.其中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三种锈病是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褐斑.均在发病部位长出铁锈色的粉孢子.三种锈病都是典型的气流传播病害,传播范围广.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锈病流行的必要条件;菌源多,气候适宜,管理不当等均会使病害发生加重.小麦发病后由于叶绿素被破坏和光合作用面积减少,导致小麦正常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往往造成穗小、粒瘪、产量降低,一般减产5%-15%,严重的达50%以上.如宿州市2003年小麦叶锈病在以烟农19、皖麦19等品种上偏重流行,发生面积20万ha 以上占小麦播种面积的40%以上.上世纪90年代白粉病在淮北地区连续多年发生严重,病菌侵染小麦叶片、叶鞘、茎秆及穗部的颖壳,病部表面均长出白粉状霉层,严重时连成片成为白色—灰褐色霉层.小麦白粉病危害后,常造成叶片早枯,麦穗空秕,千粒重下降,一般减产10%~20%,严重者减产30%~50%.2.2小麦纹枯病(真菌病害)小麦纹枯病在淮北地区发病普遍,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一般中等以下发生,1995年发生面积15.87万ha ,自此每年都达中等至偏重发生,其中1998年、2003年发生面积20万ha 以上,2004-2007年达25万ha 以上,占小麦种植面积的70%以上,已成为淮北地区小麦上重要病害之一.小麦纹枯病俗称“花秆病”,从小麦播种至生长后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植株基部的叶鞘和茎杆,常常形成烂芽、烂茎、枯孕穗和白穗等,病害常发地区田间病株率一般20%-40%,高的达100%,特别严重的田块引起的枯白穗率可达20%以上,一般造成小麦减产5%-10%,严重地块可达20%以上.2.3小麦黑穗病(真菌病害)小麦黑穗病包括小麦腥黑穗病、小麦散黑穗病和小麦秆黑粉病.近年在淮北地区为零星发生病害.小麦腥黑穗病危害麦穗,但病穗完整,暗绿色,颖壳向外张开.麦粒变圆成为菌瘿,外包灰白色膜,内充黑粉,有鱼腥味.致使小麦腥黑穗病不仅造成减产,而且病菌含有毒质和腥臭的三甲胺,使面粉不堪食用,该病在淮北麦区属于检疫性病害.小麦散黑穗病危害病穗籽粒及内外颖壳完全破坏变为黑粉,外包一层灰白色薄膜,极易破裂,散出大量黑粉,仅留穗轴直立田间.淮北地区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控技术武德兰1,吴媛媛2,朱德慧3,周同新4(1.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宿州234101;2.濉溪县四铺乡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濉溪235115;3.宿州市植检植保站,安徽宿州234000;4.安徽省紫芦湖良种繁殖场,安徽宿州234000)摘要:根据小麦不同生育期发生的病虫种类,以目标病虫作为主攻对象,兼治其它虫害。

假单胞菌防治植物真菌性病害应用研究进展

假单胞菌防治植物真菌性病害应用研究进展

假单胞菌的防治植物真菌性病害应用研究进展摘要:假单胞菌种类多、繁殖快。

它们能通过产生多种抗生素及有效的根际定殖防治植物病害,促进植物生长成为植物生防控制的重要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论述了假单胞菌对植物真菌性病害生物防治应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假单胞菌;PGRR;生防应用;植物病害Abstract Pseudomonas spp. is abundant and have a rapid reproduction, It can produce many kinds of antibiotics , rhizosphere colonization efficiently , promote the plant growth,in this way ,it become an important object in the study of biological control.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Pseudomonas spp. in plant fungal disease.Key words Pseudomonad , PGPR , Biocontrol function;plant disease1 假单胞菌概况假单胞菌是一类直或微弯的杆菌,不呈螺旋状,没有菌柄也没有鞘,不产芽孢,需氧型,广泛分布于土壤中的革兰氏阴性细菌。

它是植物根际较普遍的微生物类群之一,此类细菌的多数种类能产生株系具有拮抗或促生作用[1]。

现已证实假单胞菌能产生有效铁载体、抗生素、胞外水解酶和HCN等抑菌代谢产物,有效地保护植物根系免受病原微生物侵害[2]。

目前关于假单胞菌属的分类应用广泛的是pallernoi根据DNA-rRNA同源性研究提出的组群[3]。

其将假单胞菌分为20个种59个致病变种。

分为rRNAⅠ、Ⅱ、Ⅲ、Ⅳ、Ⅴ五个同源群。

浅谈小麦孢囊线虫的防治及控制策略

浅谈小麦孢囊线虫的防治及控制策略

浅谈小麦孢囊线虫的防治及控制策略作者:季学用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7期摘要:小麦孢囊线虫病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末发现的一种新病害,陆续在河南、河北、山西、北京、湖南、山东、甘肃、安徽、内蒙古、陕西、青海等省发现,近年为害不断加重,严重影响了小麦安全生产。

本文对小麦孢囊线虫病的概况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小麦孢囊线虫的发生现状,并对我省小麦孢囊线虫病害的防治策略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小麦孢囊线虫防治控制策略小麦孢囊线虫病是一类危害小麦等禾谷类作物的重要线虫病害,目前国内分布范围已达湖北、河北、河南、北京、山西、陕西、内蒙古、青海、甘肃、山东、安徽、江苏和宁夏等13个省(市区),尤以黄淮麦区危害最为严重,在我国小麦主产区河南省已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

小麦孢囊线虫病近年来在我国小麦各种植区发生与蔓延的速度很快,发病面积逐年扩大,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及粮食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一、小麦孢囊线虫病危害的严重性禾谷类作物是全世界的重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较大,小麦孢囊线虫对禾谷作物根系的破坏性很强,因此对作物产量所造成的损失是惊人的。

澳大利亚的两个小麦主产区维多利亚和南澳大利亚州。

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面积达200万hm2。

严重时可达73%~89%,该病害还导致澳大利亚大麦减产20%,小麦减产23%~50%,经济损失约为7000万澳元;在欧洲。

小麦孢囊线虫病每年可引起经济损失300万欧元,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小麦损失高达30%~50%;在亚洲,巴基斯坦因禾谷孢囊线虫病每年造成小麦减产15%~20%;在印度的拉贾斯坦,禾谷孢囊线虫病造成的小麦产量损失达到47.2%,大麦减产损失87.2%;而在沙特阿拉伯可以造成小麦减产40%~92%。

此外,小麦由于受孢囊线虫的为害,根系浅且长势衰弱,很容易导致次生性土壤真菌的入侵,例如丝核菌可同孢囊线虫相互作用而加重植株的受害。

致使根系发生病变、腐烂。

甚至造成植株死亡。

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土耳其、印度等国还发现有多种短体线虫为害禾谷类作物的根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萧县小麦胞囊线虫病研究初报王月英 (安徽省萧县植保站,安徽萧县235200)摘要 [目的]为有效防治萧县小麦胞囊线虫病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通过对萧县小麦胞囊线虫病的田间调查与试验,研究了小麦胞囊线虫病的发生范围、田间分布及危害。

[结果]小麦胞囊线虫年均只发生一代。

病害分布面积占普查面积的79.3%。

小麦田土壤中小麦胞囊线虫卵的平均密度为6.5粒/g。

与施用2次涕灭威颗粒剂的小区相比,未施药小区新麦12和皖麦50的鲜重损失率分别为23.3%和22.5%,孕穗数分别减少25.9%和11.1%。

与未施药小区相比,3.2%阿维菌素0.56m l/m2、15%涕灭威颗粒剂2.8、4.3g/m2和施用2次4.3g/m2小区的平均单株根部雌虫数量分别降低-5.2%、24.0%、44.8%和60.4%,单株鲜重分别增长-7.0%、5.3%、1.2%和17.0%,孕穗数分别增长4%、8%、8%和16%。

[结论]深入研究小麦胞囊线虫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对有效防治萧县小麦胞囊线虫病尤为重要。

关键词 小麦胞囊线虫病;发生范围;田间分布;药效试验中图分类号 S435.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24-11590-02Prelim i n ary Report on the Study on the W hea t Cyst Nematode i n X i a ox i a n County of Anhui Prov i n ceW ANG Y ue2yi n g (Xiaoxian Plant Pr otecting Stati on of Anhui Pr ovince,Xiaoxian,Anhui235200)Abstract [Objective]The ai m was t o supply theoretical basis f or effectively contr olling wheat cyst nemat ode in Xaioxian county.[Method] The occurrence area,field distribution and har m s of wheat cyst nemat ode were studied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experi m ent on wheat cyst nematode in Xiaoxian county.[Result]The wheat cyst nematode had only one generati on annually and its disease distribution area accounted for79.3%in surveyed area.The average density of wheat cyst nematode eggs in the s oil in wheat field was6.5particles/pared with the p l otsapplied with aldicarb granules f or t w ice,the loss rate in fresh weight of Xin mai12and Wan mai50were23.3%and22.5%res p.and their ear nu mbers were reduced by25.9%and11.1%res p.in the non2app lied p pared with2app lied plots,the average female pest quanti2 ties per plant in r oots in the plots applied with0.56m l/m23.2%aver mectin,15%aldicarb granules and4.3g/m2were app lied t w ice and de2 creased by-5.2%,24.0%,44.8%and60.4%res p.,their fresh weights per p lant were increased by-7.0%,5.3%,1.2%and17.0% res p.and their ear nu mbers were increased by4%,8%,8%and16%res p.[Conclusion]It was very i mportant to thor oughly study the occur2 rence law and contr ol measures of wheat cyst nematode for its effective control in Xiaoxian.Key words W heat cyst nemat ode;Occurrence area;Field distribution;Efficacy experi m ent 小麦胞囊线虫病由禾谷胞囊线虫(Cereal CystNe mat ode, CC N)引起,于1989年在我国首次发现,湖北、河南、河北、青海、山西、安徽、江苏等省均有发生,是一种危险性病害,一般可使小麦减产20%~30%,发病严重的地块减产可达70%,甚至绝收[1-3],现已被定为安徽省检疫对象。

萧县自2005年在马井镇纵小楼自然村发现该病害以来,由于虫源不断积累、传播,近几年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危害程度逐年加重,为了解该病在萧县的发生情况以及对小麦生产的影响,笔者在全县23个乡镇,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不同的小麦品种开展普查,并于秋种时,在杜楼镇王屯村开展小麦胞囊线虫田间分布及危害调查。

1 小麦胞囊线虫发生概况1.1 症状 小麦胞囊线虫为害小麦根部,病株根尖生长受抑,造成多重分枝和肿胀(根结),次生根增多,根系纠结成团,生长浅薄。

5月上中旬受害根部可见附着胞囊,柠檬形,开始灰白,成熟时呈褐色。

病害症状表现在地上部分,典型的症状是植株矮化,叶片发黄,苗子瘦弱,类似缺肥症。

发病初期麦苗中下部叶片发黄,而后由下向上发展,叶片逐渐发黄,最后枯死。

植株表现分蘖减少、矮化、萎蔫、发黄等营养不良症状,病株提前抽穗[1]。

1.2 发病规律 年均只发生一代,条件适宜时,胞囊内卵孵化出幼虫,侵入到小麦根部生长点,并在根维管束处发育为成虫。

成虫突破根组织到根表面。

被侵染处根皮鼓起,露出雌成虫,雌虫产卵时体积增大,内含大量卵而成为白色胞作者简介 王月英(1967-),女,安徽萧县人,高级农艺师,从事植保工作。

收稿日期 2009207207囊,于4~5月显露,后变为褐色,脱落入土。

胞囊可以在土壤中存活1年以上,可借水流、风、农机具等传播[1-3]。

1.3 发生范围 2005年5月中旬随机调查3个乡镇,每个乡镇调查1个村3块田,即马井镇纵小楼自然村、杜楼镇袁集村及大屯镇后新庄村,结果3点均发现小麦胞囊线虫病,但轻发生。

近几年由于虫源不断积累、传播,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危害程度逐年加重。

为掌握小麦胞囊线虫病在萧县的总体发生情况,在全县23个乡镇,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开展小麦胞囊线虫普查。

其中,偏重发生的1个乡镇,中等发生的7个乡镇,偏轻发生4个乡镇,轻发生6个乡镇,没有发生5个乡镇。

病害分布面积占普查面积的79.3%,预计全县该病分布面积达5.33万h m2,发生相对较重的田块,主要集中在马井、杨楼、刘套、黄口和闫集等部分乡镇,且小麦胞囊群体密度与土壤类型、土壤质地有关。

以土壤类型分,沙土 沙碱土 两合土,山淤土、淤碱土、淤土及山黄土均没有发生;以土壤质地分,沙壤 轻壤 中壤,重壤及轻粘没有发生,而品种之间的差异性无法比较(表1)。

2 田间分布及药效试验2.1 田间分布 小麦播种前1天采用5点取样法,按15φ×15φ×20φ,在试验区内采取土样,每小区随机取5份亚土样,将所取亚土样充分混合后取500g左右装入保鲜袋,注明标签,带回室内摊开自然风干,14d后,分离土样中的胞囊,在解剖镜下计数并收集胞囊。

并随机挑取20个胞囊,压破挤出卵,制成卵悬浮液,计算卵密度。

结果表明,小麦田土壤中卵的密度范围为每克土0~42.8粒,平均密度为6.5粒/g土,且在田间分布呈聚集分布[2]。

责任编辑 王淼 责任校对 卢瑶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9,37(24):11590-11591,11598表1 萧县小麦胞囊线虫发生情况普查Table 1 The occurrence situa ti on about whea t cyst nema tode i n X i a o coun ty乡(镇)V illages (t owns )行政村Adm inistrative villages调查面积∥hm2I nvestigati on area土壤类型Soil types土壤质地Soil textures小麦品种W heat varieties小麦胞囊线虫发生情况Occurrence situati on about wheat cyst nemat ode马井镇Majing t own 郭洼0.27沙土沙壤烟农19偏重发生杨楼镇Yangl ou t own 杜庄村0.40沙土沙壤徐麦856中等发生刘套镇L iutao t own 马场村0.47轻沙土轻壤皖麦52中等发生黄口镇Huangkou t own 朱庄0.27沙土沙壤徐州24中等发生闫集镇Yanji t own 宋行村0.20沙土沙壤皖麦19中等发生杜楼镇Dul ou t own 郝新庄0.30沙土沙壤连麦2号中等发生酒店乡Jiudian village 王老家0.20沙土沙壤徐州24中等发生大屯镇Datun t own 镇南村0.17沙土沙壤连麦2号中等发生丁里镇D ingli t own郭庄0.17沙碱土轻壤烟农19偏轻发生赵庄镇Zhaozhuang t own 赵庄村0.27沙碱土轻壤北农矮抗58偏轻发生青龙镇Q ingl ong t own 夏洼村0.33沙碱土轻壤皖麦52偏轻发生龙城镇Longcheng t own 二庄村0.27沙碱土轻壤皖麦52偏轻发生祖楼镇Zul ou t own迭路北0.07两合土中壤烟农19轻发生张庄寨Zhangzhuangzhai 张楼村0.17两合土中壤新麦9号轻发生王寨镇W angzhai t own 邵庄村0.33两合土中壤烟农19轻发生圣泉乡Shengquan village 柴庄村0.33两合土中壤徐州24轻发生石林乡Shilin village 谢楼0.13两合土中壤周麦18轻发生孙圩孜Sunweizi 王桃园0.33两合土中壤新北农轻发生白土镇Baitu t own费村0.17山淤土中壤徐麦856没有发生新庄镇Xinzhuang t own 小桥0.02淤碱土重壤烟农19没有发生永堌镇Yonggut own 北泉村0.27淤土重壤烟农19没有发生官桥镇Guanqiao t own 张集0.13山黄土轻粘宿麦8802没有发生庄里乡Zhuangli village 尠庄0.20山黄土轻粘邯6172没有发生2.2 药效试验2.2.1 试验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