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地区小麦胞囊线虫病的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
不同药剂拌种对小麦包囊线虫病防治效果试验

不同药剂拌种对小麦包囊线虫病防治效果试验作者:安翠娟林开创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0年第3期安翠娟林开创小麦孢囊线虫病是由禾谷孢囊线虫引起的一种土传线虫病害,给粮食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010年,许昌市首次发现菲利普孢囊线虫,后来又陆续在禹州市、延津县、洛阳市、博爱县、商丘市发现该线虫,严重威胁着河南省小麦的安全生产。
据调查,近年来,小麦孢囊线虫病在孟州市危害逐年加重,防治难度大,防治成本高。
因此,筛选出对小麦孢囊线虫病防效较好且对小麦具有积极影响的药剂十分必要。
笔者分析了4种药剂对小麦生物学特性、产量及防效的影响,旨在为孟州市防治小麦孢囊线虫病的药剂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一、材料与方法(一)材料试验地点设在孟州市城伯镇岳师村,试验地多年种植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严重。
试验田于10月12日播种,播种量11.5?kg/667?m2,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地力水平、管理方式等同一般大田,符合农业生产实际。
供试药剂有75%噻唑膦乳油(河北三农农用化工有限公司);3.4%甲维盐悬浮剂(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5%阿维菌素微乳剂(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线虫克星(有效活菌数≥5亿/g)(鹤壁市人元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二)方法1.试验设计。
本试验设5个处理(见表1),每个处理3次重复,试验采取随机区组法,每个小区面积为667?m2,试验地四周留保护行。
2.小麦生长情况的调查方法。
于小麦分蘖前,调查基本苗数,采用单位行长调查法,在各处理区选取有代表性的点若干个,每点量1?m双行,两端插棍,并数行内苗数,然后算出平均每米的苗数,在每个处理区量取n行的宽度,用n行宽度除以n-1,算出平均行距,利用下面公式算出基本苗数。
每小区随机取样5株,将植株连根挖出,尽量保持根系的完整,将取来的样品根系用自来水冲洗干净,晾干,分别调查分蘖数、次生根数。
3.小麦产量调查方法。
理论产量:在小麦收获时,调查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每处理采取5点取样法,调查亩穗数;每处理5点取样,每点20株,共取100个穗,调查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并根据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计算理论产量。
小麦胞囊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

小麦胞囊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小麦胞囊线虫病是近年来我国小麦产区发生的一种新病害,对小麦生长极为不利。
该病的发生一般可使小麦减产20%--30%,发病严重的地块减产可达70%,甚至绝收。
一、发病条件:该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肥水和小麦品种等都有关系。
在小麦苗期,若遇天气凉爽而土壤湿润,土壤空隙内充满了水分,使幼虫能够尽快孵化并向植物根部移动,就会造成对小麦的严重危害;土壤平均含水量在8%--14%之间,有利于发病,含水量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线虫的发育;一般在砂壤土或砂土中该线虫群体大,危害严重,粘土中危害较轻;土壤水肥条件好的地块,小麦生长健壮,危害较轻;土壤肥水状况差的地块,危害较重。
二、发病症状小麦在苗期、返青拔节期和灌浆期均可发病表现出明显状况。
苗期发病,地上部植株矮化,叶片发黄,麦苗瘦弱,似缺肥缺水状。
小麦根部出现大量根结;返青拔节期发病,病株生长势弱,明显矮于健株,病苗在田间分布不均匀,常成片发生。
根部有大量根结,生长不良;灌浆期发病,小麦群体常出现绿中加黄,高矮相间的山丘状。
根部可见大量线虫白色胞囊。
成穗少,穗小粒少,产量低。
三、防治措施目前,该病发生后没有特效药剂,主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①种植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
目前我国黄淮麦区大面积推广或新选育的小麦品种中没有高抗品种,但太空6号、温麦4号、偃4110、豫优1号和新麦11等品种具有一定抗性,各地可选择性推广。
②合理轮作:通过与非寄主植物(如豆科植物大豆、豌豆、三叶草和苜蓿等)和不适合的寄主植物(玉米等)轮作,可以降低土壤中小麦胞囊线虫的种群密度,与水稻、棉花、油菜连作2年后种植小麦,或与胡萝卜、绿豆轮作3年以上,可有效防治小麦胞囊线虫病。
③适当早播:土壤温度对小麦胞囊线虫的生活史及其对寄主植物的危害性存在很大的影响,低温可以减少病害损失。
小麦适期早播,在大量2龄幼虫孵化时,小麦根系已经发育良好,抗侵染能力增强,发病可减轻。
小麦孢囊线虫病的防治技术

小麦孢囊线虫病的防治技术小麦孢囊线虫病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末发现的一种新病害,近年为害不断加重,严重影响了小麦安全生产。
本文介绍一下小麦孢囊线虫病的防治技术,供朋友们参考。
一、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病症状
受害小麦出苗后一个月即可出现症状,但在越冬返青后才表现明显。
下部叶片从叶尖开始变黄,随后整叶颜色变淡变褐,干枯;病苗长势弱,分蘖明显减少,部分植株矮化,穗小,籽粒不饱满,类似缺肥状,但追肥不见效果。
病情严重时会成片枯死,根部可以看到许多瘤状的根结,根结上再长须根,须根上再形成根结,使得根系纷乱、扭曲,成团。
根表面可见针头大小的白色孢囊,后期变为褐色。
根结和孢囊是
鉴别该病的主要依据。
二、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病条件
利于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病条件有三个:
1、气候干旱少雨孢囊线虫发病严重。
2、早春干旱寒冷:对孢囊线虫的孵化有利。
3、气候变暖和土壤质地条件有利于发病。
三、小麦孢囊线虫的防治技术
1、尽可能轮作非寄主植物,如大豆、绿豆、豌豆、油菜、谷子、三叶草、苜蓿、胡萝卜或玉米。
2、要选育、利用抗耐病品种。
耐病品种包括济麦22、石麦 8、石新 73
3、中麦9、邯 3475等,这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3、精细整地、合理施肥,包括增施有机肥,改善根部小麦的生长环境,提高腐殖质含量,培养有益生物和提高植株抗耐病能力,可大大减缓小麦孢囊线虫造成的危害。
4、进行化学除治。
返青期是除治小麦孢囊线虫的关键时期。
先将5%克线丹或阿维菌素颗粒剂与少量细干土混匀,撒播于小区,用特制耙具进行沟施混匀,然后覆土压实,最后浇水助渗。
豫东地区小麦胞囊线虫病的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

豫东地区小麦胞囊线虫病的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作者:刘为慧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3年第13期商丘市睢阳区农业局刘为慧小麦胞囊线虫又称禾谷胞囊线虫、燕麦胞囊线虫等,属胞囊线虫属,是为害小麦和禾谷类作物的主要病害。
自2006年以来,该病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逐年加重,据调查,发病地块一般减产15%~25%,严重地块减产可达70%,甚至造成绝收,对睢阳区小麦生产构成极大威胁。
一、为害症状及诊断方法小麦胞囊线虫病在小麦不同生长期,呈现不同的病害症状。
在苗期,病田出苗稀疏,初期下部叶片从叶尖开始变黄,随后整叶颜色变淡变褐干枯;病苗长势弱,部分植株矮化,拔出幼苗根系,可见根系侧根多,呈二叉型。
类似缺肥状,在返青拔节期,麦苗地上部分叶片发黄;植株瘦弱,分蘖明显减少,病株明显矮于健株,根部形成很多根结,根结上又长出许多须根,严重时整个根系呈须根团状。
在抽穗至扬花期,发病的小麦植株高度明显比健株矮,穗小且籽粒不饱满,根系的团根症状更加明显;在根系上可见白色亮晶状的雌虫外露,后期白色雌虫死亡变成褐色的孢囊(死亡的雌虫尸体),孢囊一旦老熟,很容易从根上脱落至土壤中,不利于病害的调查及诊断。
开展小麦孢囊线虫病害调查的最佳时期是小麦的抽穗后扬花期。
将长势较矮的植株连根拔起,可见根系成团纠集在一起,须根较多,在细根上肉眼可见针眼大小的的发亮白色圆点,用手指挤压有浆汁出现,可初步判断这就是小麦胞囊线虫的雄虫。
二、豫东地区小麦胞囊线虫种类及发生情况豫东地区地处黄淮腹地,是河南省小麦主产区,据2011年河南农业大学的李洪连教授、张虹霞副教授在商丘市睢阳区采样鉴定,睢阳区发生的小麦胞囊线虫是燕麦孢囊线虫,燕麦胞囊线虫属线虫纲,垫刃目,异皮科,异皮属,是为害小麦最严重的胞囊线虫。
据报道,在挪威的发生面积10年扩大了70%,在巴基斯坦、摩洛哥小麦因该病减产40%~50%,在澳大利亚小麦受害面积达200万hm2,严重地块产量损失73%~89%,为害十分严重。
小麦胞囊线虫的发生及防治

河南农业年第期N NNONGY 小麦胞囊线虫对小麦生产危害极大,病原物为燕麦胞囊线虫(H e t e r ode r a a v e na e W o l l e nw e be r )。
1908年英国首次在小麦上发现,目前在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等30多个产麦国家发生危害,我国在1989年陈品三等从湖北天门等地发现该病后,相继在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山东、甘肃等10多个省市区发现该病害,并有逐渐蔓延趋势。
焦作市博爱县最早在磨头镇一块麦田发现有小麦植株提早枯死,病株穗小,子粒不饱满,拔出病株,在根表肉眼可见针头大小的白色胞囊,部分病株根表可见褐色胞囊,带病株和根围土做室内镜检,经鉴定为小麦胞囊线虫。
寄主和分布小麦胞囊线虫主要侵染小麦、裸大麦、野燕麦、黑麦草、鹅冠草等10种禾本科作物。
在绝对最低温度-10℃以下的地区,同一地区同一类型土壤,多分布在5~30c m 土层中,与小麦根系分布一致。
研究表明该线虫群体密度大小顺序为沙土>沙壤土>轻壤土>壤土。
一、发生规律和危害田间观察,小麦胞囊线虫生活在10~20c m 土壤中,以取食小麦幼根为生。
在土壤潮湿及地温在10℃~16℃时非常活跃,以很快的速度侵蚀小麦幼嫩根系,吸取小麦根部的营养,造成小麦根系分枝、细弱、纠结成团。
侵染初期造成地上部分麦苗远看稀、弱、瘦,近看叶尖发黄,分蘖少甚至不分蘖,且部分麦苗伴有红矮病及叶枯病发生。
有寄主时可存活1年以上,无寄主时只能存活几天。
小麦播期雨水多、气温、地温偏高适宜线虫生活,造成小麦苗期严重侵染。
根据田间调查,前茬作物不同,线虫发生程度不同。
前茬作物为玉米的发病较重,豆科及其它双子叶植物发病轻。
小麦品种不同,发病程度亦不同,如豫麦49发病较重,新麦18、周麦18相对发病较轻。
王振跃等于1990年在郑州郊区须水镇调查时发现,重病田发病率100%,减产40%以上。
二、防治方法(一)栽培措施。
在小麦胞囊线虫造成严重损失的地区,首先是加强检疫,杜绝从疫区调运小麦种子,建立完善的田间监测制度。
豫东小麦持续高产的主要障碍因素与对策

麦 , 均 产量 5 78 g总产达 5 . 亩 0 .k , 52亿 , 产 、 单 总产 实
一
是 重 无 机 轻 有机 。多数 农 民 只注 重 化 肥 的 施
现 八 连增 , 产 远 高于 全 国平 均水 平 , 单 在黄 淮麦 区也 用 , 忽 视有 机 肥 的施 用 ; 是 养 分 配 比失 调 , 视 氮 而 二 重 是 名 列前 茅 , 总产 约 占全 国小麦 产 量 的 1 4 巩 固和 肥 , / , 2 轻视 磷 钾肥 , 忽视 微 肥 ; 三是 施 肥 “ 炮 轰 ” 不 知 一 ,
应 每 5 O 4 种 , 周麦 l 、 麦 1 、 抗 5 、 麦 2 如 8周 6矮 8周 2等 ; 茬 宜 麦 田 , 务 必 在 越 冬 前 , 亩用 1%多 效 唑 3 ~ 0g 晚 选 用 高产 、稳 产性 能 好 、适 宜 晚 播 早 熟 的 弱春 性 品 进行 均 匀 喷雾 .或 在 晴暖 天气 采 取 机械 镇 压 和 深 中
耕 作 和 气候 条 件 变 化 、机 收 跨 区作业 和跨 区调 232 改 “ 氮轻 磷 钾 ” 氮 、 、 、 合 理 配 比 .. 重 为 磷 钾 微
种 等 导 致 纹 枯 病 、 蚀 病 、 腐 病 、 囊 线 虫 病 等 根 氮 、 、 、 合 理 配 比 , 小 麦持 续 高 产 的关 键 技术 全 根 胞 磷 钾 微 是
源 , 染 环境 。 污 18 种 植 规 模 小 。 益 差 . 效 233 改 “ 肥 一 炮 轰 ” “ 肥 后 移 ” 部 分 农 民 图 . . 氮 为 氮
省 事 , 麦施 肥 “ 炮 轰 ” 不 再 进 行 追 肥 , 小 麦 生 小 一 , 而
小麦根部病害在豫东地区的发展趋势及防治策略

小麦根部病害在豫东地区的发展趋势及防治策略作者:陈杰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3年第11期商丘市梁园区植保植检站陈杰小麦根部病害主要有纹枯病、全蚀病和根腐病,这些均是以土壤传播为主的真菌病害。
随着种植制度的改革,高产品种的推广和水肥密度的增加,危害日趋严重,特别是在豫东地区已对小麦生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一、发生特点及为害症状(一)小麦纹枯病1、症状特征。
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
减产率在10%~20%之间,重发地块减产率在30%以上。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播种后开始侵染产生危害。
发病过程可分5个阶段,即冬前发病期、越冬期、横向扩展期、严重度增长期及枯白穗发生期。
冬小麦播种过早,秋苗期病菌侵染机会多,病害越冬基数高,返青后病势扩展快、发病重;适当晚播则发病轻。
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则发病重。
(二)小麦根腐病1、症状特征。
小麦根腐病又称根腐叶斑病或黑胚病、青枯病,是由一种或多种真菌引起的病害,种子、幼芽、幼苗、成株根系、叶片、茎和穗都可受害,出现的症状复杂多样。
麦苗根茎部、根间、茎基部变褐色,主根及部分须根发黄枯死或次生根不生长。
成株后植株矮小,提前早衰,成穗短小而千粒重低,减产率在8%~19%之间,重发地块减产率在30%以上。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根腐病在土壤过于干旱或潮湿时发生重,幼苗受冻病情加重。
成株期叶部发病与气候、寄主生育状态及叶龄有关。
根腐病的发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土壤板结,播种时覆土过厚,小麦连作和种子带菌等因素均可促进苗腐发生。
当种子萌发后,病菌先侵染芽鞘,后蔓延至幼苗,病部长出的分生孢子,可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情加重。
不耐寒或返青后遭受冻害的麦株容易发生根腐,高温多湿有利于地上部分发病,温度24~28℃时,叶斑的发生和坏死率迅速上升,在温度25~30℃时,有利于发生穗枯。
小麦不同生育期常见病虫害发生的危害及预防治理措施

小麦不同生育期常见病虫害发生的危害及预防治理措施摘要农作物种类极多,南方主要以水稻为主,而小麦则是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主要的粮食种类,因此,小麦的种植成果好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民的生产生活。
小麦的种植范围分布的很广泛,也是许多农民赖以生活的重要保障。
如何能够提高小麦的产量、质量进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从而推动农业向着现代化快速发展,如何有效的防治小麦病虫害就显得尤为重要。
推动小麦高产培植技术、病虫草害防控技术在其种植范围内的推广,以确保小麦产量的稳定增长。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危害防治措施1.小麦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在种植小麦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很多不同的病虫害,它们会严重影响到小麦成熟后的产量以及作物的质量。
其中最常见的小麦病害有纹枯病、赤霉病、锈病;主要虫害有小麦红蜘蛛等,在对其进行治理时,应该深入分析小麦病虫害的主要的病症表现以及危害,从而用更加科学的方式进行快捷有效的治理。
1.1纹枯病小麦纹枯病也称之为小麦立枯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害,分布在各个小麦生产地区。
患病后的小麦会出现麦芽腐烂,麦穗枯萎倒伏,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小麦整株死亡。
纹枯病对于小麦根茎的危害巨大,一旦在种植过程中氮肥施入过多,将会大大增加小麦患纹枯病的可能性,因在种植施肥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把握好肥料的用量,避免出现施肥过多的情况。
要想积极有效的防治小麦纹枯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在小麦播种前可以对其种子进行化学药剂处理,可以选用12.5%浓度的硅噻菌胺悬浮剂、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以及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其次种植时要对小麦田间的积水进行及时的排放、处理,保证小麦种植环境的湿度一直保持在一个科学的范围,播种时还要注意播种的密度,过密或过稀都会影响小麦的通风照明条件,不利于小麦的成长;最后,在小麦分株栽培阶段,如果发现植株患病率在5%左右时,应该及时采用药物喷洒,可以在十二月中旬选择40%的氧化乐果、12.5%的烯唑醇兑水进行药物喷洒,也可以有效的预防小麦纹枯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害 ,病 害具有逐年 加重 的特性。寄主
植物 的连续多年种 植 ,会造成 土壤中 孢 囊量的不断 累积 ,最终造 成病害的 大 发生。所 以小 麦等禾谷作 物应与 非 寄 主植物实施轮 作 ,有条件 的地区也
麦孢 囊线 虫。一方面 ,可能是该地 区
目前还没有 小麦孢囊线 虫病的发 生或
豫 东地区地处 黄淮腹地 ,是河南
三 、 防治措 施
小 麦孢囊线 虫病作为土传 病害 , 其发病 面积通常 比较大 ,因此 , 对 小
明 显 ,选用抗耐病 品种是防 治小麦孢 囊线虫 病最经济和有 效的措施 。如太
空 6号 、徐麦 8 5 6等品种 。
河 乡、冯桥乡 、古宋办 事处 、李 口镇
等 多个乡镇发现 ,其中 古宋办事处发
( 三) 病 田与 非禾本科作物轮作
小 麦 孢 囊 线 虫 病 是 积 年 流 行 病
、
为害 症状及 诊 断方 法
小 麦胞囊线 虫病在小 麦不 同生长 期 ,呈现 不 同的病害症状 。在苗期 , 病 田出苗稀疏 ,初期下部 叶片从叶 尖
开始 变黄 ,随 后整叶颜色 变淡变褐 干 枯 ;病苗 长势 弱 ,部分植株矮 化 ,拔
出幼 苗根 系,可见根 系侧 根多 ,呈 二 叉型 。类 似缺肥 状 ,在返 青拔节期 ,
键
NONG Y AO YU Z HI BA O
小 麦 胞 囊 线 虫 又 称 禾 谷 胞 囊 线 虫、燕麦胞囊线虫等 ,属 胞囊 线虫属 , 是 为 害小 麦 和 禾 谷 类作 物 的主 要 病
省小 麦主 产区 , 据 2 0 1 1 年 河南农 业
大学 的李 洪连教授 、张虹霞副 教授在
农大李洪 连、张虹霞 教授在商丘市 周 边的 山东 菏泽 、安徽阜 阳的颍上和 周 口淮 阳等 地取样检 测 ,均检测 出燕麦 胞囊线 虫 ,据南京 农业大学李 红梅 、
王 喧等 2 0 l 1 年 在江 苏 徐 州 的 丰县 、
成根系发育不 良,影响 水肥的 吸收 , 通过增施尿 素和过磷酸 钙给小麦提 供 足够的养 分 ,增强小 麦长势 ,能够 提 高小麦对孢 囊线虫 的耐病力 ,而且 增
产 效果显著。
沛县 、邳 州、睢宁等 地取样检 测 ,也
均检测 出燕麦胞囊 线虫 ,平均病 田胞 囊密度为 1 6 1 个/ l O O mL 。因此 ,该类 线虫在 豫东发生面 积较大 ,而且 有不
( 五 )化学防治 在小 麦孢 囊线虫病 严重发生 的地
块 , 在整 地 时可每 6 6 7 m 2 用0 . 3 % 阿
度明 显比健株矮 , 穗小且籽粒不饱满 ,
根 系 的团根 症状更 加明 显 : 在根 系上 可见 白色 亮晶状 的雌虫外露 ,后期 白 色 雌虫死 亡变成褐色 的孢囊 ( 死 亡的 雌虫尸体 ),孢囊一 旦老熟 ,很容易 从 根上脱 落至土壤 中 ,不利于病 害的 调查及诊断。 开 展 小 麦孢 囊 线 虫 病 害调 查 的 最佳 时期 是小麦 的抽穗后扬 花期。将 长势较矮 的植株连根 拔起 ,可 见根系 成团纠集 在一起 ,须 根较多 ,在细根 上肉眼可 见针眼大小 的的发亮 白色 圆
麦 苗地上 部分 叶片发 黄 ; 植株 瘦 弱 ,
分蘖 明显减少 ,病株 明显矮于健株 , 根部 形成很多 根结 ,根结 上又长 出许 多须根 , 严重时整个根 系呈须根团状 。 在 抽穗至 扬花期 ,发病 的小麦植株 高
生最 为严重 , 小 麦孢囊线 虫检出率 高
达6 7 %,而在 睢阳 区的勒马 、临河 店 等西南乡镇所 采集的样 本均未检 出小
减产可 达 7 0 %,甚至造成 绝收 ,对睢 阳区小麦生产构成极大威胁。
一
囊线 虫。据报道 ,在挪威 的发生面积 l O 年扩大 了 7 0 %,在 巴基斯坦 、摩洛
哥 小 麦 因该 病减 产 4 0 %~ 5 0 %,在 澳 大 利亚 小 麦受害 面积 达 2 0 0万 h m , 严 重 地 块产 量损 失 7 3 %~ 8 9 %,为 害 十分 严重 。据 商丘市睢 阳区植保站连 年调 查 ,2 0 0 6年首次在睢 阳区古 宋办 事处杨 楼村发现 ,后又在 睢阳区的路
发 生很轻 , 另 一方面 ,也可能是 由于
在该地 区的采样未 涉及到发病 区域。 据统计 ,2 0 1 2年睢 阳区小 麦胞囊线虫 病发 生 面积 约 为 1 - 3 万h m 。据 河 南
可 实行与水稻轮作控制该病危害。
( 四 )加强栽培管理
由于小麦孢 囊线虫 为害根 系,造
维菌 素 颗 粒 剂 2 k g拌 细 沙 1 5 k g进 行
点 ,用 手指挤压有浆 汁出现 ,可初步
判断这就是小麦胞囊线虫的雄虫。
断加速蔓延趋势 。
土壤处理 ,杀 死土壤 中残 留胞囊线
虫病菌 ,能够在 一定程 度上有效 防治
二 、豫 东地 区小 麦胞 囊 线 虫 种 类及发 生情 况
麦孢囊线虫 病的防治 , 应 采取 “ 预防
为主 ,综合防 治”的植保方针 。 ( 一 )做好普查 普防工作 由于小 麦孢囊线虫 的孢 囊可 以在 土壤中存 活多年 ,当 前要抓住该 病分 布有限 的有 利时机 ,做 好普查 工作 , 在没有发 生病害的小 麦产区 ,应 采取 严格的检 疫措施 ,防止 通过机械 收割 等人为方式从疫区向非疫区传 播。 ( 二 )选用抗耐病品种 研究表明 , 不 同小麦品种受害程 度差异 明显 ,即品种 间抗耐病性 差异
商丘市 睢阳区采样 鉴定 ,睢 阳区发生 的小麦胞 囊线虫是 燕麦孢囊 线虫 ,燕 麦胞囊 线虫属线 虫纲 ,垫 刃目 ,异皮
科 ,异皮 属 ,是为 害小麦最严 重的胞
害。 自 2 0 0 6 年 以来 ,该 病发 生面 积
和发 生程度逐年 加重 ,据调查 ,发病
地 块 一般 减 产 1 5 % ~ 2 5 %,严 重 地 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