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五行》慎独说小议
小议修身之“慎独”

小议修身之“慎独”中华传统美德具有丰富的内容,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积极推动因素,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每个人都有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的责任和义务。
“修身”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我们应该坚持并做到的,而“慎独”则是修身的关键。
“慎独”作为一种修养方法,最早由儒家提出的,见于《礼记•中庸》篇:“君子或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意思是说,君子对于自己的行为,就是人们所看不见的地方,也要敬畏谨慎;在人们所听不到的地方,也要警惕恐惧。
隐蔽的事情正是最容易暴露的,微细的事情正是最容易显示的。
所以君子即使是独自一人时,也要谨慎警惕。
你的所作所为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你自己本身修养的体现,所以无论有没有人关注你,你做事的时候都应有一定的准则,那就是言行一致,人前人后一致。
关于“慎独”后儒荀子又提出,人的道德修养的根本是信诚,信诚的根本是自诚自明,而自诚自明的根本又是“慎独”。
所谓“慎独”就是在自己独处时能够真诚无欺的按仁义道德行事。
此种“慎独”不只是指自己一个人处在某时某地,更指自己内心的那种不可闻见、不可言说的精神世界。
所以,“慎独”可说是内在精神世界的绝对真诚、绝对明智、绝对仁义。
这与康德所说的“绝对命令”类似,但更彻底。
对于“慎独”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
作了更为通俗的解释,他说:“一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这叫‘慎独’”。
试想如果一个人在独处时都能自觉约束自己,自觉地按社会道德规范,国家的法律、法规,所在团体的规章制度去行事;在无法表白的内心世界都能保持一片纯洁,不受外界其他不良因素的诱获,而保持自己的自清自白,那他又怎能不讲良心,不对社会、对他人负责呢?可见,“慎独”的修养方法要求人们具有坚定的内心信念,不仅要受到来自外在的社会舆论的约束。
更要受到内在的自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良心的约束。
_慎独_与帛书_五行_思想_陈来

思孟学派研究主持人:陈 来司马迁说:“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
伯鱼生汲,字子思,年六十二。
尝困于宋。
子思作《中庸》。
”《史记·孔子世家》又说:“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
”《孟子荀卿列传》按子思在汉代以前的地位并不突出,因《中庸》在六朝隋唐时,渐渐受到注意,宋代“四书”结集,《中庸》的地位大大提高,子思的地位也变得重要起来。
同时,子思地位的提高与孟子升格的运动也密切相关,孟子为子思再传门人,孟子书中论诚与天道的思想与中庸完全一致,更使得宋代思想家重视子思作为孟子思想来源的意义,如朱子在《中庸章句序》里明确把颜、曾、思、孟作为孔子之后道统相传的线索。
此外,《荀子·非十二子》篇中把子思、孟轲连称,而加以批评,也证明子思、孟子思想有一致性。
近代以来,郭沫若等根据这些历史记述,始用“思孟学派”的概念分析先秦儒家思想史,现在已成为学界耳熟能详的学术史概念。
《汉书》艺文志“子思子二十三篇”,其书隋唐皆有著录,但宋代以后已经遗失,故现代思孟学派的研究,除了《中庸》、《孟子》而外,难以深论。
自1970年代以来,简帛文献的出土和释读,为思孟学派的研究带来新的动力,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篇、郭店楚墓竹简《五行》、《缁衣》等篇,都引起了学者重新认识思孟学派的极大热情,出现了不少新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从哲学、宗教学、伦理学等方面,对《中庸》等思孟学派的文献的新的诠释,也在中、英文学界不断推陈出新,一直吸引着研究者的兴趣。
为了进一步推动思孟学派研究的深入,我们组织了这组论文,对有关思孟学派的概念、问题、文本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和兴趣。
“慎独”与帛书《五行》思想陈 来 本文作者曾提出,帛书《五行》篇的经部为子思所作,说部为孟子所作,并以竹简《五行》篇文本为据,专门就经部作为子思的思想进行过综合分析。
①本文在此基础之上来讨论帛书《五行》说部思想与孟子的关系,力求在揭示说部思想特点的同时,进一步说明帛书《五行》篇说部为孟子所作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慎独释义[2]
![慎独释义[2]](https://img.taocdn.com/s3/m/3159e5014a7302768e9939bf.png)
由《大学》、《中庸》看“慎独”释义孙海辉(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古籍所,天津300071)摘要:自郑玄、孔颖达分别注、疏《礼记》以来,学界对“慎独”一词的理解与实际多有偏差,原因在于误读了《大学》和《中庸》的“独”字。
“独”传统理解为君子的“独处”,实际上应该是指一种君子个人的内在品质。
关键词:慎独,误读,文本语境自朱熹注解“四书”,源自《大学》、《中庸》的“慎独”逐渐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命题,人们对这一命题多有阐发。
“慎独”之“独”,历来通行的理解是空间上别人看不到的个人的“独居”、“独处”。
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马王堆帛书《五行》篇经、传具全,既有“慎独”之名又有对“独”的释义,其传文的释义是:“‘慎其独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独’也者,舍体也”。
由此、“慎独”之“独”与“独处”在意义上显然已经不能等同,许多研究者因此检讨“慎独”释文,但对产生误读“慎独”的原因似嫌论证不够。
本文以简帛《五行》有关“慎独”的训释为契机,立足《大学》、《中庸》文本,试图解析误读“慎独”的原因。
一“慎独”之“慎”,传统理解为“戒惧”、“谨慎”。
其他解释如释读为“诚”、“珍重”、“看重”等,也都被认为可以读通,①但是误读“慎独”的直接原因则还在于对“独”字的理解。
早期词书对“独”的训释简单明确。
《说文》:“独,犬相得而斗也。
羊为群,犬为独也。
一曰北嚣山有兽名独狳”;《广雅·释诂》:“特,独也”;《尔雅注疏》:“独者,蜀。
蜀亦孤独。
[疏](?)“独者,蜀”。
释曰:言山之孤独者名蜀。
案《说文》云:蜀,虫名。
”郭云:“大虫如指,似蚕。
”此虫更无群匹,故云蜀亦孤独。
既虫之孤独者蜀,是以山之孤独者亦名蜀也。
早期词书给出的词意都是“单独”、“独自”之类特立独行之类的范畴,这种用法一直沿用下来,成为理解《大学》与《中庸》中“慎独”之“独”的语言背景,结合文本语境,被顺理成章地理解为“独处”。
然而,由于文字在使用过程中引申义①清华大学廖名春先生考证“慎”应该训为“珍重”,其说可从。
帛书五行篇校注

一、古佚书《五行》篇在本世纪末曾两次出土,一次是一九七三年十二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另一次是一九九三年十月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
马王堆的帛书有两种发布的释文,一是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注释、文物出版社一九七四年九月出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壹)》之〈老子甲本卷後古佚书·一〉(简称七四本),一是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注释、文物出版社一九八○年三月出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壹)》之〈老子甲本卷後古佚书·五行〉(简称八○本或帛本)。
本书以“八○本”作底本,与荆门市博物馆编释、文物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五月出版之《郭店楚墓竹简·五行》(简称竹本)互校;原件影印件及释文两种,见前。
二、依拙著《帛书五行篇研究》(齐鲁书社一九八○年七月第一版、一九八八年八月第二版)旧例,解全文为28章,分别《经》《说》,标列序号,如【经10】【说28】等;更移《说》就《经》,以清眉目;《说》文牒《经》文句,以『』号表示。
三、凡竹本不同於帛本处,以()号标明;帛本具有而竹本所无者,加〔〕号示异;竹本独有帛本所无、或帛本汗漫缺失而见于竹本者,以〖〗号列出。
四、帛本已标明之通假字及增删字,迳作释文,不再迂回;其偶存之技术性错误,改正後加注说明。
本书对帛本释文所加之校补,以〈〉号区别,所作之校改,则缀以<>号,所除之衍误,字外加□。
【经1】〖五行〗(1):仁形於内,谓之德之行(2);不形於内,谓之行(3)。
智(义)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4)。
义(礼)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
礼(智)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
圣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德之〗(5)行。
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6),谓之善。
善、人道也(7);德、天道也。
【注】(1)行,heng二声,读如珩。
五行(wu heng)为“仁义礼智圣”,与金木水火土之五行(wu xing)有别。
从马王堆帛书《五行》看荀子慎独思想

一
在独处闲居之时也要谨慎自己的行为举止。
、
《 中庸》 《 大学》 及《 礼器》 慎独传统说
其次 , 《 礼记 ・ 大学》 当中关于“ 慎其独” 的原话是“ 所谓
哲
学
从 马王堆 帛书 《 五行》 看苟子慎独思想
商 晓辉 谢 扬举
( 西 北 大学 中国思 想文化研 究所 , 西安 7 1 0 0 6 9 )
提
要: 马王堆 帛书《 五行 》 “ 慎 其独” 之 中, 慎 字的意 思为诚 , 独是 内心的 感受。“ 慎 其独” 可 以理 解 为诚 其独 , 即从 内
戒慎乎其所不睹 , 恐惧乎其所不 闻。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故 其意” 而言的; 对于第二个慎独, 郑玄和孔颖达二人没有任何 君子慎其独也” 。郑玄的解释是“ 慎独者, 慎其闲居之所为。 解释, 想必是因为二人认为已经在《 中庸》 之中对此句话解释 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 自以为不见睹, 不见 闻, 则必肆尽其情 得很详细, 这里没有再解释的必要了。而朱熹的解释是 “ 闲 也。若有 占听之者, 是为显见, 甚于众人之 中为之” 。郑玄对 居, 独处也……此言小人阴为不善 , 而阳欲掩之, 则是非不知 慎独的解释是“ 慎其闲居之所为” , 认为在闲居独处之时要谨 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 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然欲掩
然, 掩其不善, 而着其善。人之视 己, 如见其肺肝然 , 则何益
《 礼记 ・ 中 庸》 之中的原话是“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矣!此谓诚于中, 形于外 ,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这里两次提 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 到“ 故君子慎其独也” , 第一个慎独显然没有异议, 是对应“ 诚
简帛《五行》“慎独”涵义探析——兼论与《大学》、《中庸》、《礼器》、《不苟》篇“滇独”涵义之统一

哲 学 分 析
Ph l s p i a a y i i o h c lAn ls s o
Vo . 1 3.No4 .
Au . 01 g ,2 2
简 帛《 五行》 慎独’ “ ’ 涵义探析
— —
兼论 与《 大学》 《 、 中庸》 《 器》 《 苟》 ‘ 、礼 、不 篇 ‘ J 滇独” 涵义之 统一
夫 义 ,以 人 心灵 生活 的 内在 性 、 特 性 之 人 格 自 由为前 提奠 定 德 和 德 化 的基 础 , “ 独 这是 帛书 《 行 》 独 思 想 的一 五 慎
个 重要 特 点 ”李 景林 :教 化 的哲 学 — — 儒 家 思 想 的 一 种新 诠 释 》 哈尔 滨 : 龙 江 人 民 出 版 社 2 0 ( 《 , 黑 0 5年 版 , 2 2 第 3 页 ) 田 知久 先生 认 为《 行 》 独 通 过 解 放 来 自“ ” 束缚 , 华 一 种 世 界 精 神 或 绝 对 理性 . 得 人 的真 的 。池 五 慎 体 的 升 获
慎 独之 “ ” 慎 都应 该训 为 “ ” 而非 “ 诚 , 谨慎 ” 义 。现代 学 者刘 信芳 、 之 梁涛 也有 类似 的看
法 。刘 信 芳分 析 《 大学 》 《 、中庸 》 《 和 五行 》 慎独 ” 义 , 为 是 “ 群体 意识 中慎 重地 “ 涵 认 在 对 待个 人 意识 ” 。梁 涛 通过 对思 孟 学派 的研 究 , 为 《 ② 认 大学 》《 、中庸 》 《 行 》 、五 中的慎
“ 独” 《 学》《 慎 在 大 、 中庸 》 《 行 》 《 子 ・ 、五 、苟 不苟 》 《 记 ・ 器 》 《 南 子 ・ 称 、礼 礼 、淮 缪 训 》《 子 ・ 诚 》《 苑 ・ 、文 精 、说 敬慎 》 等汉 以前所 有 的文献 中 , 以 “ 其 独 ” 都 慎 的表 述 出现 . 可见 , 至少 汉代 以前 ,慎其 独 ” 一个 约定 俗成 的提 法 , “ 是 有其 独特 的涵 义 。以简 帛《 五
《中庸》“慎其独”说及其相关问题

《中庸》“慎其独”说及其相关问题内容提要:《中庸》的“慎其独”说是儒家修养论的重要命题,也是学术史上争论不休的重要话题。
针对古今诠释的主要分歧,本着以《中庸》释《中庸》、以经释经之原则,可以认为,“慎其独”是整个诚敬工夫(即戒惧工夫)的重要方面,它以隐微即见显为前提,以纯化人的意向情感为基本内涵,以“礼”为用功的现实依据。
朱子以“存养—省察”为框架所进行的诠释,既歪曲了《中庸》本义,其本身也存在明显的理论缺陷,把儒家平易可行的修养理论导向神秘主义。
关键词:《中庸》/慎独/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存养—省察”工夫《中庸》是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的核心经典之一。
除了认为《中庸》是由两篇独立文章合编而成的少数学者和思想家外,古今诠释《中庸》者一致认定:首章乃全书之总纲,浓缩、凝聚了全书的核心义旨。
首章大致可被分成三节:至“修道之谓教”为第一节,概括阐明了天道、人性、人道与教化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不妨称之为原理论;自“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至“故君子慎其独也”为第二节,概括阐述“戒慎”“恐惧”“慎其独”为代表的“诚身”功夫,我们不妨称之为功夫论;余者为第三节,重在呈现以中和位育为表征的通内外、合天人之人生境界,我们不妨称之为境界论。
“慎其独”出现在第二节中,本节全文如下: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它显然是《中庸》功夫论的核心命题。
然而,“慎其独”却是《中庸》诠释史上聚讼最多的问题之一。
“独”与“慎”何所指?“独”与“隐”“微”是什么关系?“隐”“微”与“见”“显”是什么关系?“隐”“微”与“不睹”“不闻”是什么关系?“慎”与“戒慎”“恐惧”是什么关系?“戒慎”“恐惧”“慎独”与“中”“和”是什么关系?在先秦以及汉代文献中,除《中庸》外,言及“慎独”者,还有《礼记》中的《大学》《礼器》,《荀子•不苟》,郭店楚简《五行》,《淮南子•缪称训》,帛书《五行》等。
简帛《五行经》释解 熊春锦著

简帛《五行经》释解能春锦著古佚书《五行》篇在二十世纪末曾两次出土,首次是一九七三年十二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湖北、河南、湖南省境内,出土了大量战国时代的竹简,因为这些地域在先秦时属于楚国故地,故这些竹简被称为“楚简”。
其中,一九九三年十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的804枚竹简中,有50枚竹简上的内容与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行》篇相近,经专家考证,确认为另一个版本的《五行》篇。
楚简《五行》全篇现存1144字,分章符号27个,与帛书本的“经”大体相同,而无帛书本的“说”。
中间有一部分内容的次序与帛书版本有较大不同。
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在《荆门郭店一号楚墓》报告中指出,郭店M1具有战国中期偏晚的特点,其下葬年代当在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前3世纪初。
两种版本《五行》的先后面世,在海内外学术界掀起了持久的研究热潮。
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不论是对于帛书的《五行》版本,还是楚简的《五行》版本,社会上多见于站在儒学观念上的释读或者考证推论之说,有重伦理者,有谈养生者,而从道学修身明德实践角度进行释读的,则比较罕见。
《五行》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经典?它的原生态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原生态,有什么渊源?它的诞生时间,是否可以作出大致的推论?《五行》中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复兴有无指导和应用价值?本书站在道学修身明德实践的学术思想上,立足于对文化基因的把握,在基因文化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对简帛《五行》进了对比研究,并重点对楚简《五行》进行了释解,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
本书第一部分为简帛两种版本的比对,重点以199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郭店楚墓竹简》中的《五行经》为主体底本进行解读;同时,罗列2014年中华书局发行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中的《五行》释文,重点保留了【经】的部分,方便读者自行阅读、参考。
第二部分,对“楚简《五行》优于帛书《五行》”进行了学术论证,指出楚简《五行》的原生态,是黄老德道文化系统中十分珍贵的修身明德求真基础理论“教材”,属于大道文化基因的组成部分,是德道文化类的基因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依据“论大道之文为经”的原则,做了《五行经》定名论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帛书《五行》之《说》的思想 ,实以“心贵”为其核心 。参阅李景 林《教养的本原 ———哲学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论》第九章 ,辽宁人民出版 社 ,1998 年 。
讲 “慎独”。 《中 庸》论 “慎 独”, 亦 以 此 为 出 发 点 。
《中庸》首章说 :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 恐 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 , 莫显乎微 , 故君 子必慎其独也 。”此义与《大学》完全相同 。 但《中庸》由此更进一步指出 , 人由至诚之 道 , 而达内外合一之境 , 则能德化天下 。《中 庸》末章云 :
关键词 慎独 诚中形外 舍体 独心 三无
〔中图分类号〕B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 - 662X(2003) 06 - 0023 - 05
从传世文献看 ,先秦儒言“慎独”,多强调 君子臻其生命之内外一体 , 而能德化天下之 义 。故 其 所 注 重 之 点 , 在“慎”的 工 夫 , 而 对 “独”的内涵 ,反倒未作深入的讨论 。长沙马王 堆汉墓帛书《五行》篇之《说》的部分对“慎独” 作了一个新的界说 “: 独其心”或“慎其心”。此 说从“心贵”① 的角度揭示了“独”之深刻的思 想内涵 ,这对于理解先秦儒慎独之说 ,有很重 要的意义 。同时 , 帛书《五行》“独其心”的观 念 ,很可以看作子思与孟子之间的一个重要的 环节 。这值得我们去做一番探讨 。
帛书《五行》、庸》《、荀》偏重在工夫论的角度论“慎独”的意义 ,其所重在一个 “慎”字 。帛书《五行》篇的慎独说 ,则注重从“心贵”的角度对“独”作本体义的揭示 。所谓 “舍其体而独其心”“, 体”非指身体性 ,而是指礼的仪文形式方面 。“舍体”,应以《礼记·孔 子闲居》所论“三无”作解 。消解礼的外在形式意义而归于心灵的内在与独特性 ,把“形善 于外”的德化作用统归于内心道德自由创造转化其存在的敞开性 ,这是帛书《五行》“舍 体”而“独心”的慎独说之基本内涵 。帛书《五行》“说”部之“心贵”、“独其心”的观念 ,为子 思至孟子思想发展的一个中间环节 。
·23 ·
人文杂志 2003 年第 6 期
·24 ·
帛书《五行》慎独说小议
·25 ·
人文杂志 2003 年第 6 期
·26 ·
帛书《五行》慎独说小议
·27 ·
《礼记·大学》云 : “所谓诚其意者 , 毋自 欺也 , 如 恶 恶 臭 , 如 好 好 色 , 此 之 谓 自 谦 。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人之视己 , 如见其肺 肝然 ……. 此谓诚于中 , 形于外 , 故君子必 慎其独也 。”这是从人的存在之内外一体 , 内 在的德性必见之于形色 , 德不可掩的角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