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8年秋学期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古代印度(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第3课古代印度学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第3课古代印度学案

”种姓制度在印度法律上已经被废除,但在事实上却未被消灭。

根据材料一反映了古印度社会的哪一制度?
分成了哪几个等级?其中哪些等级是被统治阶级?
婆罗门贵族宣扬造物主创造等级说的目的是什么?
该制度下,人人平等,没有阶级之分
参考答案:
1.根


















种姓制度
2.这种制度将印度社会分成了哪几个等级?其中哪些等级是被统治阶级?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还有贱民;吠舍、首陀罗和贱民是被统治阶级
3.婆罗门贵族宣扬造物主创造等级说的目的是什么?
维护高级种姓的统治
4.该制度有什么特点?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

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
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5.结合材料二和图片谈谈这种制度对印度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1)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2)种姓制度虽已废除,但对当今印度社会的影响依然存在,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古代印度,教材主要围绕印度的文明、宗教、社会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进行介绍。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印度河流域文明、佛教、印度教、阿拉伯数字等,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印度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等,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印度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学生熟悉的内容有所不同,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接受。

同时,学生对于宗教、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深入的知识还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获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情况,包括文明、宗教、社会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印度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古代印度的文明特点2.印度宗教的起源和发展3.印度的社会制度和科技文化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印度历史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印度的历史文化。

4.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2.相关资料和案例3.多媒体教学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印度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印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古代印度的文明特点,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城市遗址等。

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繁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印度的宗教起源和发展,如佛教、印度教的产生和传播。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巩固学生对印度宗教的认识,了解不同宗教在印度的影响。

5.拓展(10分钟)介绍印度的社会制度和科技文化,如种姓制度、阿拉伯数字等。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印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课,主要介绍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兴衰,佛教的创立和传播,以及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进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印度的历史可能较为陌生。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呈现和操练环节,教师应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在巩固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拓展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历史发展,掌握佛教的创立和传播过程,了解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印度文明的尊重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河流域文明、孔雀王朝、佛教的创立和传播、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佛教的教义和传播过程,古代印度科技文化成就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比较教学法:将古代印度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素材。

3.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

简要介绍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引发学生的兴趣。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印度的早期文明、雅利安人的入侵、种姓制度的构成及其对印度社会的深远影响、初步了解早期佛教的基本内容。

2.认识种姓制度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工具;认识佛教的教义。

3.通过分析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重点难点】1.重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的创立、发展和对外传播。

2.难点: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对印度种姓制度和佛教的认识。

【自主学习】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地理位置: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2.大河流域:最早出现于流域。

3.早期文明:哈拉帕和等文明,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公元前18世纪。

4.奴隶制国家:(1)出现:约年左右,侵入印度,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2)强盛: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首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背景: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制度,史称“”。

2.内容(1)四大种姓(2)除此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

3.特点: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

各等级之间,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三、释迦摩尼创立佛教1.时间:世纪。

2.地点:古代。

3.创始人:,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4.教义: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的特权,提出“”,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佛教宣扬“”。

5.影响:佛教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6.传播:(1)时间: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2)路线①向北: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

②向南:佛教经,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当堂达标】1.摩亨佐·达罗的考古遗址(右图)在198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是()A.雅利安人创造的B.古代印度早期文明C.古代印度文明鼎盛时期的代表D.道教的起源地2.下列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将印度社会分为四个等级B. 低等级的人不能从事高等级的职业C. 不同等级的人可以相互通婚D. 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3.(徐州中考改编)“当他们分割普鲁沙(巨人)时,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刹帝利),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导学案(含答案)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古代印度学习目标①了解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概况。

②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③掌握佛教的创立、教义及传播。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文明出现: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____________流域。

早期文明遗址有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

2.国家建立(1)出现:公元前1500年左右,__________人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2)统一:____________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首都_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右图是印度种姓制度示意图,该制度是什么人建立的?这种制度把人分成几个等级?各自的职责是什么?有何特点?1.建立: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2.内容要为3.特点: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____________,个等级之间贵贱分明。

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________。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创立: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________________,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2.发展:早期佛教反对________________的特权,提出“____________”,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佛教宣扬“____________”,得到________和一些富人的支持。

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佛教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3.传播(1)向北: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________,再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

(2)向南: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探究点一印度种姓制度的实质史料一他(指造物主)为了世界的繁荣,用自己的口、双手、双腿和双脚相应地制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古代印度》主要介绍了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

本课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印度的宗教、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印度的历史文化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的特点;认识古代印度的宗教、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树立和平、合作、发展的理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的特点。

2.难点:古代印度的宗教、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2.资料:图片、视频、案例等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展示古代印度的文明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概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的特点。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古代印度》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古代印度》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古代印度1 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

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

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

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

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

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

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

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

而印度的雅利安人。

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

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

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

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

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公元前324年—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师讲述:孔雀王朝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

该王朝是第一个基本统一印度的政权。

开国君主月护王,定都华氏城,历九位君主,享国139年。

(4)讲述:古印度文明成就——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计数法由于简便科学便为世界所通用,但是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后经阿拉伯人传播到世界各地,被人称为“阿拉伯数字”。

4.学习第二部分:森严的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用种姓区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婆罗门编造说:从造物神的嘴演化出婆罗门,从手生出刹帝利,从腿生出吠舍,从脚生出首陀罗。

(1)请回答宣传造物主用不同部位造出不同的人,其目的是什么?生答:宣扬种姓制度的合理性和神圣性,以便奴役低等种姓的民众。

(2)找出种姓制度的内容:①最高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②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③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④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

(3)请归纳印度种姓制度的实质。

生答:实质是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

(4)归纳种姓制度的特点:低贱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如果是首陀罗辱骂了婆罗门,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而高级种姓人的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

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

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归纳为:界限森严、职业世袭、实行内婚(5)归纳种姓制度的影响:出示图片和材料,生归纳:严重地阻碍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5.学习第三部分: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简介释迦牟尼: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原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据说生下来就会走路,双脚各踩一朵莲花。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古代印度
【知识要点】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2.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3.种姓制度中,最高等级是婆罗门:第二等级是刹帝利;第三等级是吠舍:第四等级是首陀罗;这四个等级之外有“贱民”。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4.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被称为”释加牟尼”。

5.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

【基础练】
1.约公元前23世纪一前18世纪,在流域发现了哈拉巴和摩亭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C)
A,尼罗河B.两河C.印度河D.恒河
2.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侵入印度(D)
A.古埃及人B.苏美尔人C.阿卡德人D.雅利安人
3.古代印度文明鼎盛时期出现在统治时期(D)
A.图特摩斯三世B.胡夫C.汉漠拉比D.孔雀王朝
4.(2019・南京)“首陀罗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顺从地服务于其他三个种姓。

”材料反映的是(C)
A.古埃及奴隶制度B.汉谟拉比法典
C.古印度种姓制度D.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5.(2019·岳阳)下图所示的制度来自(C)
A.古埃及B.古巴比伦C.古印度D.古希腊
6.(2019深圳)社会制度影响人们的生活,根据古印度种姓制度,下列选项符合当时农民身份的是(D)
A.担任祭祀B.与国王、官吏的女儿成婚
C.掌握军权D.纳税供养第一、第二等级
7.宁宁编写了一部关于印度种姓制度的课本剧,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情景是(C)
A.婆罗门在主持祭祀活动B.刹帝利对婆罗门毕恭毕敬
C.首陀罗担任官吏在办案D.一大群吠舍在农田里劳动
8.释迦牟尼早期的求道经历坎坷,他在修道者的森林里,以少有的苦行折磨着自己,摒弃一切生命的贪欲,终日处于苦思冥想的状态。

他的打坐方式是当时印度较盛行的“止观”禅定。

释迦牟尼坚持
六年,用以探索心源。

由此创立的宗教是(A)
A.佛教B.道教C.基督教D.伊斯兰教
9.电视剧《西游记》中描述的“如来佛”这一角色,其原型来自于历史人物(A)
A.乔达摩·悉达多B.耶稣C.安拉D.宙斯
10.佛教教义中含有反对印度等级制度的内容是(C)
A.消除欲望B.忍耐顺从C.众生平等D.不反对奴隶制度
【综合练】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古印度文明时期,产生了种姓制度。

现代社会中,在印度的广大农村,种姓制度仍根深蒂国地存在着;在欧洲,许多白种人歧视黑种人的思想仍然存在……“现代种姓制度”的存在,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

(1)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分别包括哪些等级?这种制度的实质是什
么?
答:婆罗门、刹帝利、吠含、首陀罗,此外,还有贱民。

古代度的社会等级制度。

(2)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答:激化了社会矛盾,并对印度未来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那里发现的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遺址,年代约为公元前23世纪一前18世纪。

这个文明一度繁荣,后来因不明原因衰亡,长期不为人所知。

(1)材料一反映是古代亚非哪一文明?后来什么人侵入这一地区?答:古代印度。

雅利安人。

材料二
盛罗(门
利利
味舍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制度?
答:种姓制。

材料三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因此,只有消灭欲望,忍耐顺从,才能到达极乐世界。

(3)材料三出自什么时候创立的什么宗教?它的创始人是谁?
答:公元前6世纪。

佛教。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4)它是怎样向外传播的?
答: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国。

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泰国、柬埔赛等国。

【拓展探究】
如何认识佛教的教义?
①“众生平等”在当时对反对婆罗门特权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②宣扬消灭一切欲望,修行得道,主张忍耐顺从,有利于维护奴隶主的政权。

被国王利用,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