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都兰县经济发展分析

合集下载

青海产业发展趋势

青海产业发展趋势

青海产业发展趋势青海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也是中国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支点。

近年来,青海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从青海省的产业发展现状出发,分析青海省产业发展的趋势,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进行展望。

一、青海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1. 优势产业青海省拥有丰富的资源禀赋,特别是在能源、农业和旅游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1) 能源产业:青海是中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地,具有煤炭、油气、风能、太阳能等多种能源资源。

青海省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发展,加大风电和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力度。

(2) 农业产业:青海省的农业资源丰富,主要农产品有小麦、青稞、油菜籽、中草药等。

近年来,青海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3) 旅游业:青海省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如茶卡盐湖、青海湖、祁连山等。

近年来,青海省积极发展旅游业,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宣传力度。

2. 发展亮点青海省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的亮点和成绩。

(1) 清洁能源发展:青海省是中国最大的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之一,具有良好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

青海省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发展,不仅能满足本地能源需求,还能向周边地区输送电力。

(2) 绿色农业发展:青海省积极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进农业现代化。

青海省的绿色农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3) 生态保护与环保产业:青海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生态保护与环保产业的发展。

青海省通过发展环保产业,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创造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二、青海省产业发展趋势分析1. 清洁能源产业将成为发展重点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凸显,清洁能源正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青海省作为清洁能源供应地,将进一步加大对风电和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的投资和建设力度,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清洁能源产业基地。

2.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有望发展壮大青海省是中国西部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党建+生态”引领绿色产业发展助推新时代乡村振兴

“党建+生态”引领绿色产业发展助推新时代乡村振兴

基层视线近年来,都兰县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乘着“四个转变”的大潮,认真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和区位优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有效发挥基层组织的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力探索“党建+生态”模式,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引领绿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勾画出一幅红色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局面。

强化党建引领力,大力发展生态绿色产业。

以构建民族地区“大党建”工作格局为契机,按照“抱团取暖、优势互补、联村并进”的思路,打破“村”的概念,在宗加、巴隆、香日德、夏日哈等地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积极打造多个“枸杞产业联盟联合体”,并在香日德、香加地区打造“藜麦产业联盟联合体”,积极引导农牧民发展红色枸杞和藜麦产业,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较好解决了产业相近、地域相邻行政村发展差异大的问题。

同时,以国家级农业现代枸杞产业园区和藜麦产业园建设为契机,引导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合作社,有序推进枸杞生产功能区、产品加工功能区、产品物流功能区、科技研发功能区、枸杞有机种植示范功能区、农业综合服务功能区等项目建设,构建了全产业链的科技支撑体系,逐步形成了“园区+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不断提升了农牧民收入水平。

强化党建推动力,有效实施生态惠民工程。

围绕“温暖之路”党建示范长廊暨“三线四区”党建品牌建设,全县各基层党组织在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找准党建工作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通过“支部引领、党员示范、引进企业、成立扶贫产业合作社”模式,因地制宜地培育和发展绿色产业,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推动了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提高了自我多元发展的能力,形成了农牧区发展的新生动力。

同时,积极构建“政府引导、协会带动、主体经营”的发展格局,探索出了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优化了农牧区经营资源。

县域经济第三部分 青海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评价与优劣势分析

县域经济第三部分 青海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评价与优劣势分析

县域经济第三部分青海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评价与优劣势分析--------------------------------------------------------------------------------2006-10-20 17:18:282002年青海省县域经济GDP总量达到174.53亿元,但GDP总量在10亿元以上的只有5个县(含茫崖行委、大柴旦、冷湖镇),不足15%;人均GDP为4427.5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998.5元。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GDP总量最高,是总量最低县的41.8倍,人均GDP 在7000元以上的县只有7个(含茫崖行委、大柴旦、冷湖镇),多数县在5000元以下。

县级地方财政总收入为11.2亿元,大多数县财政都处于入不敷出的状况,基本上都是财政补贴县。

与此同时,全国县域经济GDP超过50亿元的县达到262个,西部地区只有19个县,青海省榜上无名。

在历届全国县域经济评比中,青海省只有格尔木市列入西部的百个经济强县。

2002年青海省的县域行政土地面积占全省的69.6%,人口占全省的74.6%,GDP总量占全省的51.2%,这表明县域经济发展的快慢对于“富民强省”战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加强县域经济建设与发展是增强地方经济实力的战略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

青海省县域经济已经或正在被各级领导所重视。

青海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哪些优势、潜力和发展机遇,又有哪些劣势抑或面临挑战?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以及政策和措施,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青海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评价(一)县域经济总量不高截至2002年底,青海省有39个县(市)(包括30个县,两个县级市,7个自治县);县域总人口(户籍人口)342.9万人,占全省人口的70.4%,其中海东地区人口最多,海西州人口最少。

县域经济是青海省经济的基础,全省经济的总量及增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

社会经济概况—都兰县

社会经济概况—都兰县

2.1.1 社会经济概况2.1.1.1 乡村基本情况都兰县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东南部,全县辖4镇4乡,包括:察汗乌苏镇、香日德镇、夏日哈镇、宗加镇、热水乡、香加乡、沟里乡、巴隆乡。

县人民政府驻察汗乌苏镇,镇区占地面积5776公顷,总人口33302人。

全县共107个村民委员会,自来水受益村73个,通电话的村85个,通有线电视的村36个。

2.1.1.2 人口与就业2011年年末,全县总人口7.27万人(女3.52万人),总户数2.36万户。

其中乡村人口5.78万人,户数1.44万户。

单位从业人员4560人(女1521人),第二产业1430人,第三产业2484人;乡村从业人员3.26万人(农林牧渔业2.84万人)。

2.1.1.3 综合经济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160664.0万元。

第一产业增加值50720.0万元,其中农业29225.0万元,林业1250.0万元,牧业19770.0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475.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6923.0万元,其中工业56123.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3021.0万元。

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23930.0万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600万元,各项税收7899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07797万元。

另外,农林水事务支出26087万元,科学技术支出7万元,医疗卫生支出6883万元,教育支出11595万元。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2576.0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5033.0万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9166.0万元,涉农贷款28154.0万元。

都兰县境内公路里程1498公里。

民用汽车拥有量612辆,固定电话年末用户7524户,农村电话用户3400户,移动电话年末用户42620户,互联网宽带拉入用户2449户。

全县用电量10328万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8025万千瓦时,居民生活用电量1024万千瓦时。

农业方面:农业机械总动力13.17万千瓦特,化肥使用量(折纯量)3089.00吨,农药使用量67.63吨,有效灌溉面积19133.87公顷,机电排灌面积597.07公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2810.40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730.20公顷(小麦2913.60公顷),油料播种面积3623.50公顷,蔬菜播种面积106.50公顷。

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 0. 0534
8
4 乐都县
- 0. 0433
- 0. 4246
- 0. 0827
9
5 互助县
0. 2088
- 0. 3844
0. 1475
5
6 化隆县
- 0. 4668
- 0. 6375
- 0. 4845
16
7 循化县
- 0. 5702
- 0. 4433
- 0. 5571
19
8 门源县
- 0. 4523
评价 ,并以判别分析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校验 。结合对应分析方法 ,在系统分析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
点和原因的基础上 ,探讨了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
关键词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主成分分析 ;判别分析 ;对应分析 “; 点 —轴系统”
中图分类号 :F127 ;C8
文献标识码 :A
西部大开发这一跨世纪战略的实施 ,使位于远西部地区 青藏高原的青海省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1] 。近 年来 ,青海各县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 ,但属典型的区域 内发展不平衡的省份 ,如何客观 、准确地评价社会经济发展状 况 ,找出省内各县市经济发展的差距及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 , 并进而确定全省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 题。
应主成分的方差 ,方差越大对总变异的贡献越大 ,则主成分的
p
线性表达式为 : Yi
=
∑ckj
·x
3 k
;在已确定的全部
p 个主成分中
k =1
合理选择少数 m 个来实现最终的评价分析 ,一般用方差贡献
率 dj 解释主成分 Yi 反映的原始信息量大小 , m 的确定以累
m

青海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青海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青海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前三季度,在经济下行压力不减、不可预见因素增多的情况下,青海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动“四个转变”,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积极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相结合,实施了一系列稳增长、优结构的措施,全省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创造了良好氛围。

一 2017年前三季度青海省宏观经济运行特点2017年,青海经济发展的历程极不平凡,受国内外大市场环境的影响,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有所减弱,换挡调速的压力凸显,稳增长面临多年少有的困难。

前三季度经济增速虽然较上年同期略有下降,但基本呈现“趋稳、优化、提质”的运行特点。

(一)新常态背景下经济运行缓中趋稳自我国步入经济新常态以来,青海省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由高速增长过渡到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特征更加凸显。

2017年前三季度,青海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21.75亿元,增速7.0%,增幅低于上年同期1.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同期0.1个百分点,经济仍有较强的后发优势。

分产业看,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128.6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9%,高于全国同期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980.80亿元,增长6.0%,低于全国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812.27亿元,增长8.7%,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

从纵向比较看,青海省经济增速已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在7.0%~8.0%的水平,增速走势与全国增速的趋势越来越接近。

从横向比较看,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民间投资能力减弱等因素的影响,在西北五省(区)中,前三季度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仅高于甘肃省,排名处于中下位置,与上年同期青海省在西北五省区中增速排位第二的情况相比有所下降(图1)。

从结构上看,青海省一、二、三产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6.86∶51.96∶41.18变为6.68∶51.04∶42.28,第一、二产业占比减少,第三产业占比增加1.1个百分点,表明经济结构正逐渐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向第二、三产业协同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图2)。

青海黄金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以都兰黄金产业园区建设为例

青海黄金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以都兰黄金产业园区建设为例

金 资源量 5吨 , 远景 资 源量有 望 达到 2 0吨 。 青 海 的黄 金开 采历 史悠 久 , 早在 17 85年 , 清朝地 方 政府 在大 通县 开 办 了扎尔 图金 矿 , 后在 果洛 、 化隆 、 柴达 木盆 地 等地 办起 了金 矿 。 13 97年 前 后 ,在 大 通 、 门源 一 带 的金 场 ,每 年 淘 金 者 就 达 数 万
产 业链 条短 , 不仅 给黄 金资 源节 约 和环境 保护 带来 了巨大压 力 , 同时 也直 接影 响到 地方 和企 业经 济效
益 的提 高 。为此 , 要着 力转 变经 济发 展方 式 , 通过 强力 打造 黄金 产业 园 区 , 增强 产业 聚集 度 , 索在 发 探 展循 环 经济 背景 下青海 黄 金产业 发 展 模 式 , 都 兰 黄 金产 业 园 区建 设 成 为 全 国科 技 水 平 较 高 , 把 以勘 探、 开采 、 浮选 、 炼 、 易 、 冶 交 深加 工为 主 、 三废 ” “ 综合 利用 于 一体 化 的省 级 黄金 产 业 园 区 , 面 推进 黄 全
《 新唐书西域传》 记载“ 多弥国滨犁牛河( 今通天河 ) 土多黄金 , , 多弥人不知淘金” 在 11 ( ; 15年 宋政 和五年 ) 于湟州 ( 今乐 都县 ) 羊谷 就发 现 了金 矿 。近 年来 , 丁 青海 加 大 了黄金 资 源勘 探 力度 , 东 昆仑 在
找 出了一 条“ 腰带 ” 相 继发 现 了大场 、 金 , 五龙 沟 、 沟里 等金 矿 , 东 昆仑 地 区成 为 我 国著 名金 成 矿带 , 使 金矿 资 源探 明储量 不 断增加 。资 料显 示 , 海 省探 明 的保有 黄金 地质储 量 约 40吨 , 青 0 远景 资源 量有 望 达 到 10 00多 吨 。都 兰县 及周 边地 区 已探 明黄 金 资源 量 3 8吨 , 景 资 源量 有 望 达 到 60吨 。其 中 , 3 远 5 青海 山金矿 业有 限公 司在 沟里 地 区已探 明黄 金储 量 8 0吨 , 景 资源 量 有 望达 到 10吨 以 上 ; 龙沟 远 0 五 金 矿 已探 明黄金 储量 6 0吨 , 景资 源量 有望 达 到 10吨 。此 外 , 树 曲麻莱 大 场 金 矿控 制 黄 金 资 源 远 0 玉

都兰县低产草地的现状及潜力分析

都兰县低产草地的现状及潜力分析
规范》 规定 方法 , 将每 6 7m 6 产鲜 草 1 0k 0 g以下 的 面积 l0 59 0h 占可利用 草地 面积 的6 . 2 。 0 0 m , 4 7
草地 划分 为低 产草地 。通 过对低 产草 地在都 兰县 形 各 乡 ( ) 场 的低 产 草 地 面 积及 全 县 总 量 构 成 见 镇 、
4 5 虽 部分 草地 盖 度 较 大 , 牧 草 低 矮 , 长 期 短 , 用 不 合理 , 在着 明显 的地 区差 异 , 察 苏 、 日德 /, 但 生 存 如 香

5 2. 专 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述
2 1年 第 5 01
发 对 沙化 两镇没 有 固定 草 地或 草地 严 重 不 足 ; 是 草地 季 节 地 兴修水 利 , 展 草原 灌 溉 , 一些 鼠 害严 重 、 二
类、 高寒 草 甸 类 、 泽 类 、 丛 草 甸 类 和 疏 林 类 等 。 生长季 短 , 沼 灌 年平 均温 度 在 一 2 5 5 1℃ , 降 水量 .~ . 年 都 兰 县低 产 草 地类 型 、 场组 、 布 、 拔 、 势 种 、 3 . ~2 0 0 rm, 润 系 数 0 0 ~ 0 4 , 草 分 海 优 7 9 9 . a 湿 . 3 . 9 为极 干 盖度 、 产量 水平详 见表 2 。 旱 、 旱和半 干旱气候 。土 壤是在 干荒漠 、 干 半荒漠气 候 条件下 自然形 成 的 , 骨性 强 , 层薄 , 物 累积 粗 土 生 弱, 土壤 有机 质一 般 含 量 1 左 右 , 分含 量 低 , 养 尤
1 低 产 草 地 的分 布 概 况
依 据 都 兰县 草地 资 源 调查 资 料统 计 , 兰县 草 产 草地 占可 利 用 草地 的 比例 较 小 , 3 . O 。这 都 为 4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省都兰县经济发展分析
作者:鲍发军
来源:《管理观察》2012年第07期
摘要: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矿、铜矿、煤矿等。

其中铁矿资源储藏量丰富,具有十分可观的开采价值。

同时,海西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和农牧业生产,其中铁矿资源作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对海西都兰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依托铁矿资源发展的各领域得到快速发展。

但是海西都兰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铁矿资源开采主要是以小型矿业开采为主,存在许多问题。

如小型矿业开采在技术、资金等方面受限,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农牧业发展带来了不利。

以资源开采影响海西都兰地区生态环境和农牧业发展,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通过对资源开采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都兰县经济发展合理开采铁矿资源
1.海西都兰县铁矿资源开采现状
1.1海西都兰县铁矿资源主要分布特点
铁矿资源在海西都兰县境内零星分布,海西州境内各矿产开采点都储藏数量不同的铁矿资源。

因此铁矿资源的勘探和开采中存在很多技术难题,作为铁矿资源开采者需要雄厚的资金技术能力才能够做到资源的合理开采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但是海西都兰县境内铁矿资源分布分散,各个矿点铁矿资源储藏量各不相同对开采铁矿资源者铁矿勘探和开采带来了技术上的难题。

所以在当地境内铁矿资源开采出现了一些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也给资源开采的周边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

其主要原因是海西都兰县铁矿资源开采以小型矿业开采为主,在资源开采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开采资金有限小型铁矿资源开采主要以自己的资金衡量对资源的开采,在开采的过程中出现资源浪费是不可避免。

也是因为在开采中各个环节需要资金但不能及时到位造成资源浪费量大资源没有形成集约化发展。

铁矿资源开采技术也是小型矿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小型矿业由于自身发展能力有限在技术设备更新方面受资金影响资源开采中经常出现资源的乱采乱挖现象。

1.2铁矿资源开采者思想观念落后
在资源开采中存在对资源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够清晰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铁矿资源开采中存在一些对资源周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如开采过程中将一些废弃物不能有效的处理,随便丢弃在附近导致大面积土地沙漠化。

废弃物中存在放射性元素给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存健康产生不利因素。

海西州都兰县经济发展主要依托资源开采和农牧业发展,铁矿资源开采存在的
一些负面影响不利于农牧业的发展。

其主要原因是铁矿资源开采不合理,土地沙漠化缩减了牧业发展草场载畜逐年下降,资源废弃物不合理丢弃上游水源受影响水质差影响居民饮水问题居民健康不能保证。

资源开采和农牧业发展产生矛盾没有形成协调发展。

1.3海西州都兰县铁矿资源在都兰境内分布相对分散资源监督难度大
在各个铁矿资源开采区有不同的铁矿资源开采者对每一个资源开采者进行有效的监督需要花费很大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

因此监督机构只能对一部分铁矿资源地区进行监管,而另一部分资源由于资源开采不合理导致资源浪费,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铁矿资源开采存在问题
2.1铁矿资源开采规模小资金投入量有限,技术设备过于陈旧资源开采中存在资源浪费生态环境严重破坏问题
资源开采作为海西都兰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为海西都兰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是铁矿资源开采规模小资金技术能力有限在资源开采中不能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部分资源浪费资源没有形成集约化发展模式。

2.2资源开采思想认识错误
资源开采者对资源开采的错误认识,资源开采中存在乱采乱挖现象周围草场植被遭到破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

海西都兰平均海拔在4000千米以上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在本地区生长植被单一而且生长速度缓慢一旦遭受破坏植被很难修复原有生态环境。

同时海西都兰又是农牧业发展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面积缩减了土地荒漠化面积增大农业和牧业发展受限,资源开采和农牧业发展不能和谐发展。

2.3海西州都兰县自然条件严酷
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生存能力差,不合理铁矿资源开采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铁矿资源开采过程中形成的尾矿废渣等废弃物不合理的堆放大面积压占土地破坏草场改变了以往的生态环境,不利于本地区农牧业发展。

3.資源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铁矿资源开采作为海西都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海西都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也为铁矿资源加工行业发展做出了贡献,由于资源开采中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生态环境。

如铁矿资源开采技术落后和技术人员缺乏技术知识铁矿资源大面积浪费,造成环境破坏。

在铁矿资源开采中产生大量废弃物,而且开采地表和地下的铁矿资源不断改变原有地形影响地应力平衡、水平衡、损坏耕地、草场,引发一系列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

如资源开采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水质恶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

4.政策建议
4.1加强铁矿资源管理
资源环境保护与治理建立明确的责任制,明确监管部门职责和任务。

将资源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各项任务纳入政府管理范畴。

提高政府对资源管理的监管能力,确保在海西都兰地区铁矿资源得到有效开采。

4.2提高资源环境的资金投入
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筹集资金进行资源环境保护,资源开采过程中造成环境破坏的地区进行有效地资金投入,提高环境治理能力。

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对地区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向地方、集体等多渠道的投资方式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实施合理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能力。

4.3加强资源开采科学技术管理
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资源开采科学技术投入,必须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投入资源开采中。

提高资源利用水平,降低资源浪费和废弃物的排放,实施资源的集约发展模式。

积极推广资源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科学技术,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5.结论
总之,从生态环境指标和社会环境指标来看,海西州都兰资源环境承载力比较脆弱的,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的水资源承载力、能源矿产资源承载力的制约将逐步显现出来,随着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只要在矿业开发过程中始终把环境保护作为海西都兰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矿产资源开发就有利于海西都兰地区社会稳定,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青海省海西州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研究报告,2009-2015.
作者简介:
鲍发军(1985-),男,青海都兰人,青海民族大学经济学院07国贸本科班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