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共65页文档

合集下载

谈如何在地质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谈如何在地质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谈如何在地质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地质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国的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未来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地质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发挥出重要作用。

标签:地质工作生态文明建设1地质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分析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所谓“发展是硬道理”已经不是过去所讲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指包括生态环境的“绿色发展”,是一种发展与环保相一致,“金山银山”与“青山绿水”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并且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张,这里的“美丽”既是环境的美丽,家园的美丽,更是国人的健康美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

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矿产资源,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环境保护,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地质工作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做出了全面部署。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因此地质部门责无旁贷,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要求融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勘查开发、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全过程,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统筹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统筹矿产地质工作与多目标地质工作,统筹传统资源与非常规资源,统筹陆地与海洋,统筹国内与国际,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美丽中国。

2在地质工作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措施2.1树立新的资源观和资源伦理观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应当充分认识到矿产资源不仅具有稀缺性、可耗竭性,而且具有动态性、系统性、开放性,是数量、质量和生态三者的有机统一,在做好数量管控的同时,加强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用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理念来统筹矿产勘查开发。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气侯 降水和蒸发
第十四页,共65页。
人为原因
(1)不合理开发利用 (2)污染 (3)浪费 (4)需水量增长
第十五页,共65页。
1.地球号称“水的星球〞,水又是可再生 资源,但世界上许多国家却闹“水荒〞, 原因是什么?
(1)自然原因
①全球淡水总量有限,可以用的水资源少;② 有限的淡水资源在陆地上分布很不均匀。
,解决此矛盾的
关键是 。
第三十九页,共65页。
答案:(1)供需平衡
(2)
①人口增加,城市用地、工业用地大量占用耕地;② 人类过度开垦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 ③人类滥垦滥伐造成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
(3)人地矛盾 控制人口增长
第四十页,共65页。
3、中国耕地资源面临压力
第四十一页,共65页。
你是怎样认识我国人口变化、耕地面积变化的 历史趋势与开展前景 〔1〕在唐代以前,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开 发的土地在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增大,自唐、 明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我国人均耕地面积 逐步下降。到了近代,可开垦的土地有限,加 之各种建筑用地面积加大,而人口仍然快速增 长,导致人均土地面积将进一步下降。 〔2〕目前我国人口仍然在增长,后备的耕地 资源有限,城市、工业、交通等还要占用耕地, 所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仍然有下降的趋势。
〔3〕耕地:是指种植各种农作物的土地, 它是人类所需食物的主要源泉,是农业消 费开展的重要物质根底。
第三十四页,共65页。
2、世界人口增长与耕地需求趋势
第三十五页,共65页。
问题1、根据世界可耕地总面积、世界人口、 按现有消费程度所需的耕地面积三条曲线, 分析世界土地资源供求关系的前景。 提示: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地矛盾将越来 越锋利。目前人类已经面临耕地资源缺乏 的困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供求矛盾 进一步突出。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材(PPT 63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材(PPT 63页)

第二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与理论的 产生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于“八大公 害”和《增长的极限》唤起了世人的环境意识, 引发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第一次认识高潮。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在全球环境保护发 展史上树立起第一个路标;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全球性环 境问题日趋严重和《我们共同的未来》,引发了 人类对环境问题的第二次认识高潮。1992年联合 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召开,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全球环境保护发展史上树立起第二个路标;
受损
大气污染
工厂大量排 放SO2和煤 尘,其中含 钴、锰、钛 等重金属颗 粒
胸闷、咳嗽、喉 痛、呕吐;4天 内死亡人数比往 年同期多4000人, 历年共发生12起, 死亡近万人
发生 事件名称
时间
水俣(病) 1953
事件

1956
四日事件 1961 (哮喘病)
发生地 点
日本 熊本县 水俣市
日本四 日市, 并蔓延 到几十 个城市
污染类型 污染源/物
扩散途径/ 致害原因
受体(人) 反应/后果
《环境规划与管理》前言
一、本课程的重要地位
1、规划与管理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环境问题产生和发展趋势决定了该课程地位的增强 3、中国国情国策决定了本课程的重要地位
二、本课程发展的历史沿革
1、“七五”期间(1986~1990)产生(选修课) 2、“九五”期间(1996~2000)发展(必修课) 3、“十一五”期间(2006~2010)重点(核心主干课)
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含义 (一)环境管理的含义 (二)环境规划的含义
(一)环境管理的含义
1. 环境管理的提出
1972年,在《人类环境宣言》中提出“保护和改善人 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 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 国政府的责任”。提出了环境管理的原则,包括指 定适当的国家机关管理环境资源;应用科学和技术 控制环境恶化和解决环境问题;开展环境教育和发 展环境科学研究;确保各国际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 的有效和有力的协调作用等。

成都市近年土地利用情况及变化趋势分析

成都市近年土地利用情况及变化趋势分析

成都市近年土地利用情况及变化趋势分析向锌鹏(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5)丿摘要:本文利用成都市2005年和2015年两年的Cli-Jmate Change Initiative Land Cover(CCI-LC)数据作为数据源,比较十年来成都市土地覆盖类型和空间分布变化情况,浅析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及未来发展趋势,并为成都市城市用地规划的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空间分布;成都厂1研究背景土地是一种稀缺的自然资源,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叫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是通过长时间序列在相同空间范围内对土地使用情况变化进行分析,进而分析人类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变化对于土地利用的影响②。

开展长时间序列高精度的土地利用遥感监测⑶,通过数据挖掘和知识库的建立,快速获取土地利用或覆被变化相关数据,及时提出国土开发和气候变化适应性的宏观策略对于国家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成都市2005年和2015年两年的Climate Change Initiative Land Cover(CCI-LC)[4]数据作为数据源,比较十年来成都市土地覆盖类型和空间分布变化情况,浅析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及未来发展趋势,并为成都市城市用地规划的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2.1数据源介绍气候变化倡议-土地覆盖小组(Climate Change Initiative Land Cover,CCI-LC)制作并发布的自1992至2015年300m空间分辨率的逐年观测数据。

该观测数据基于World Geodetic System84(WGS84)坐标系统,同时根据欧空局标准闻对地面覆盖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划分。

2.2研究内容本研究首先对获取的遥感数据进行处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获取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如影像融合、拼接等,二是各类型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的提取和整合。

2023届安徽省淮南市高考一模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届安徽省淮南市高考一模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届安徽省淮南市高考一模地理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必然选择。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提出,力争至2035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3%以上、合肥都市圈和长三角中心区8市平均值均达到80%以上,皖北地区力争达到70%左右,新型城镇化基本实现。

下图为“安徽省2021年各地级市人口和城镇化率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安徽省城镇化地域差异较大,皖北地区目前城镇化率较低的关键原因是()A.地处淮北平原,经济以农业为主B.交通落后,对外经济联系不方便C.人口众多,农业人口数量较庞大D.经济落后,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低2.为达成2035年安徽城镇化率目标,安徽应该采取的举措是()①优化全省新型城镇化体系建设②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③全省以推进皖北城镇群建设为中心任务④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⑤加强合肥的中心地位,全力推进“强省会”战略⑥全面提升城市品质、高效能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⑥C.③④⑤⑥D.①③④⑤3.在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合肥都市圈的过程中,淮南应该采取的举措是()A.加强与合肥市的交通联系,把淮南打造成合肥的卧城B.积极融入合肥都市圈,发挥自身优势,合作协调发展C.做强煤、电、化支柱产业,强化长三角能源基地地位D.加快淮南农业人口向合肥的转移,降低农村人口比重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是2022年中国农业的热词。

该模式为四行玉米与三行左右大豆相间套种,玉米适当扩大行距,缩小株距,在不减少玉米种植量的前提下,利用腾出土地种植大豆,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

下图为该种植模式景观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玉米和大豆相间套种模式的生产优势,不包括()A.植株高低差异,提高光照利用率B.便于农作物播种,田间管理和收割C.大豆根瘤菌固氮,减少化肥用量D.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增加农民收入5.该模式得以形成的关键因素是()A.市场B.资金C.技术D.政策土林是一种在河湖相土状堆积物上发育形成,由一系列土柱、土台、土岭等组成的地貌。

区域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耦合关系研究r——以沈阳经济区为例

区域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耦合关系研究r——以沈阳经济区为例

区域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耦合关系研究r——以沈阳经济区为例卫思夷;居祥;荀文会【摘要】研究目的:揭示国土开发强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互动演化的规律,分析沈阳经济区8个城市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方法: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评判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协调发展及交互耦合的程度.研究结果:(1)2010年以来沈阳经济区各城市国土开发强度不断增长,资源承载力呈现降低的趋势,但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支撑力呈现增加态势;(2)各市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较高,达到良性共振,并且协调度呈总体上升趋势,耦合关系日趋紧密.研究结论: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立和制约关系,应因势利导,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期刊名称】《中国土地科学》【年(卷),期】2018(032)007【总页数】8页(P58-65)【关键词】土地利用;国土开发强度;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耦合;沈阳经济区【作者】卫思夷;居祥;荀文会【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沈阳市国土资源发展研究中心,辽宁沈阳 1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持续加剧,区域发展不协调及国土开发失衡等问题日趋严重[1-2]。

近年来,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实施水土资源、环境容量以及海洋资源超载区域限制性措施,明确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关系,日益成为中国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保护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

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以及土地用途管制等一系列工作都需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基础,同时强调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匹配关系。

当前,针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大多以相对承载力[3]、生态足迹、区域综合承载力[4]为研究内容,分别采用生态足迹法[5]、状态空间法[6-7]、多目标分析法[8]等方法进行综合性评价,如孙慧等[3]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系统的相对资源承载力纳入到一个分析框架,对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进行扩展,分析了新疆1978—2011年相对资源承载力演化过程;YE W等[7]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环境应力指数模型和状态空间法的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评价体系,并对中国生态承载力、资源开发和污染排放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00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00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协调了与绿地相关得现行法规和标准。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绿化条例》、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道路绿 化规划与设计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
3、将绿地分为大类、中类、小类三个层次,共5大类,13中类、 11小类。
4、使用英文字母与阿拉伯数字混合型分类代码。
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
1、 综合公园G11 内容丰富,有相应设施,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
模较大的绿地。
(1) 市级综合性公园G111
为全市民服务,活动内容丰富、设施完善的绿地。 (2) 区级公园G112
为市区内一定区域的居民服务,具有较丰富的活动内容 和设施完善的绿地。 (3)居住区级公园G113
服务于一个居住区的居民,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为 居住区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服务半径:0.5~1.0km
第35页,共74页。
2、专类公园G12 具有特定的园林内容或形式,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地。
(1) 儿童公园G121
(2) 动物园G122
(3) 植物园G123 (4)历史名园G124
(5)风景名胜公园G125
•确定绿地指标
•各类绿地的规划
第9页,共74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杨赉丽主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李敏著
课程工具书
•城市用地分类标准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课程期间掌握
•明日的田园城市 •城市意象 •城记 •设计结合自然
可以读一读
第10页,共74页。
第11页,共74页。
第二节 绿地的功能
所谓“绿地”,《辞海》释义为“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 适合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 区域”;或指“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不论是自然植被或人工 栽培的,包括农林牧生产用地,均可称为绿地”。

松山湖环境调查报告

松山湖环境调查报告

松山湖环境调查报告组长:杨维君组员:刘东旭、湛伟杰、张海丽、孙丽怡、李镜荣目录一、序言-----------------------------2页二、目的-----------------------------2页三、松山湖环境概况-------------------2页四、绿道规划调查---------------------3页五、垃圾处理情况调查-------------------5页六、松山湖水体状况与治理--------------9页七、小组成员调查心得------------------11页一、序言松山湖位于大朗、大岭山、寮步三镇之间,地处东莞市的几何中心,控制面积72平方公里。

2004年,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紧紧围绕“一城三创五争先”的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开展工作,坚持“一手抓产业,一手建新城”,积极招商选资,促进产业聚集;落实工作重点,完善配套设施,促进新城建设。

松山湖利用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用科技研发带动经济发展的方式为东莞的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

本次我们小组从三大方面对松山湖环境进行调查,其中包括绿道规划、垃圾处理和水体状况,同时,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得出了一份关于大家对松山湖环境了解情况的调查报告(见附件1)二、调查目的多年来,松山湖一直给人依山伴水、美丽宜人的美好形象,充分的体现出了松山湖环境规划和治理的到位。

我们小组本次的调查报告旨在通过多方面的调查来了解松山湖环境的治理方法,总结出它的优点,同时发现它的未尽完善之处,一来可以给其他地区以借鉴的意义,二来进一步改善松山湖的环境,使之变得更加优美宜人。

三、松山湖环境概况自然环境:【气候】松山湖园区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年、日温差小。

大气对流旺盛,空气自净能力强。

年均气温为23℃,一般年份最高温度38℃,最低温度3℃。

常年降雨量大约为1750毫米。

极少台风灾害。

【地质】土质:以砾土、亚黏土为主地质特点:地势高,地质硬,地耐力强,基岩埋深浅地耐力:约20-25吨/平方米地震记录:历史上属无灾害性地震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根据东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所测松山湖大气质量,平均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社会环境:松山湖强调有效利用土地,保持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以生态化人居环境为特征,适宜和有效支持产业园区综合发展的城市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