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蝙蝠和雷达

合集下载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蝙蝠和雷达-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蝙蝠和雷达-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蝙蝠和雷达|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四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蝙蝠和雷达》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蝙蝠夜间是凭什么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WTT在此整理了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蝙蝠和雷达》,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蝙蝠和雷达》课文原文清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

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

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

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

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蝙蝠和雷达》知识点【文章结构】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

四年级下册11《蝙蝠和雷达》课文原文

四年级下册11《蝙蝠和雷达》课文原文

四年级下册11《蝙蝠和雷达》课文原文蝙蝠和雷达阴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

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在乌黑的夜里,飞机怎样能平安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失掉了启示。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样飞,历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乌黑的夜里看清楚一切的东西吗?为了弄清楚这个效果,一百多年前,迷信家做了一次实验。

在一间屋子里杂乱无章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迷信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四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迷信家经过重复研讨,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收回一种声响。

这种声响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

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阻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动飞行的方向。

迷信家模拟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雷达经过天线收回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阻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

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可以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阻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平安。

拓展阅读蝙蝠:哺乳植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

视力很弱,靠自身收回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

超声波:超越人能听到的最高频(20 000赫兹)的声波。

超声波沿直线传达,有方向性,并能反射回来,对物体有破坏性。

普遍运用在各技术部门。

雷达:应用极短的无线电波停止探测的装置。

无线电波传达时遇到阻碍物就能反射回来,雷达就依据这个原理,把无线电波发射出去再用接纳装置接纳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这样就可以测定目的的方向、距离、大小等,接纳的电波映在指示器上可以失掉探测目的的影像。

11蝙蝠与雷达

11蝙蝠与雷达

11、蝙蝠和雷达教材分析:《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实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这是一篇很有意义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

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

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漆黑、启示、敏锐、横七竖八”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以及飞机夜航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

3、借助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进行说与读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重点:弄清科学家的试验过程,了解蝙蝠夜里是怎样飞行的;了解飞机夜航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难点:了解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复习】:1、第九课《自然之道》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第十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导入】:看来大自然确实给人类以很多的启示。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选择在白天外出活动,可也有的动物愿意在夜间活动,比如猫头鹰就是这样的。

还有一种动物。

1、出示蝙蝠图案,介绍相关资料2、出示雷达图片,介绍相关资料3、板书课题4、齐读课题,引导学生思考课题: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推测装置,它们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不是)课题用一个“和”字把蝙蝠和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为什么会联系在一块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弄清楚这个问题。

11.蝙蝠和雷达(相关资料)

11.蝙蝠和雷达(相关资料)

蝙蝠简介
是翼手目动物,翼手目是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动物的第二大类群,是唯一一类演化出真正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现生物种类共有19科185属961种,除极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岛屿外,分布遍于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蝙蝠最多。

大部分蝙蝠都是白天休息,夜间觅食。

泛指所有属于翼手目的许多种哺乳动物,前肢已变化为翼,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也有少数食果或吸食其他动物的血,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

蝙蝠一共有900多种,大多数食昆虫。

蝙蝠的翼是在进化过程中由前肢演化而来,是由其修长的爪子之间相连的皮肤(翼膜)构成;蝙蝠的吻部像啮齿类或狐狸。

外耳向前突出,很大,而且活动非常灵活。

蝙蝠的颈短,胸及肩部宽大,胸肉发达,而髋及腿部细长。

除翼膜外,蝙蝠全身覆盖着毛,背部呈浓淡不同的灰色、棕黄色、褐色或黑色,而腹侧颜色较浅。

蝙蝠中的多数还具有敏锐的听觉定向(或回声定位)系统,可以通过喉咙发出超声波然后再依据超声波回应来辨别方向、探测目标的。

有一些种类的面部进化出特殊的增加声纳接收的结构,如鼻叶、脸上多褶皱和复杂的大耳朵。

蝙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福气”。

人类通过这一特点发明了雷达。

除了狐蝠和果蝠完全食素外,大多数蝙蝠以昆虫为食,在昆虫繁殖的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甚至可能有助于控制害虫。

某些蝙蝠亦食果实、花粉、花蜜;热带美洲的吸血蝙蝠以哺乳动物及大型鸟类甚至人的血液为食。

这些蝙蝠有时会传播狂
犬病。

蝙蝠呈世界性分布。

在热带地区,蝙蝠的数量极为丰富,它们会在人们的房屋和公共建筑物内集成大群。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一课《蝙蝠和雷达》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一课《蝙蝠和雷达》

第二次 蝙蝠就像没头苍 蝇似的到处乱撞。 第三次
Page 15
第一次实验
17
第一次实验
18
第一次实验
哈!没撞到!
19
阅读课文第四至六自然段,完成表格。 试验 方法 现象 结论
蒙上蝙蝠 第一次 的眼睛
塞上蝙蝠 第二次 的耳朵 封住蝙蝠 第三次 的嘴
Page 20
飞行灵巧,能 避开横七竖八 拉着的绳子
蝙蝠
蝙蝠是哺乳动物, 头部和躯干像老鼠,有 黑褐色细毛,四肢和尾 部有皮质的膜,夜间在 空中飞翔,吃蚊、蛾等 昆虫。视力很弱,靠本 身发出的超声波引导飞 行。休息时用爪倒挂在 屋檐下或树下,冬季在 隐藏的地方冬眠。
Page 1
Page 2
雷达
雷达是利用极短 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 的装置。可用来测定 目标的方向、距离、 大小等,在使用上不 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它广泛应用于军事、 天文、气象、航海、 航空等方面。

流线型:前圆后尖,表面光滑,略像水 滴的形状。具有这种形状的物体在流体中运 动时所受阻力最小。
Page 50
Page 51
Page 52
Page 53
Page 54
Page 55
Page 56
作业 同学们是不是也想运用科学 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呢?那么现在 我们该怎样做呢?以“我想发 明……”为题,写一篇300字的文 章。
Page 35
小结:科学家从蝙蝠探路的试 验和研究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 这就是蝙蝠与雷达的联系,所以 课题要用“和”来连接。
Page 36
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雷达是仿照蝙蝠制造出来的,科 学家还从哪些生物身上得到启示,制 造了哪些现代化的设备?
Page 37

11-蝙蝠和雷达

11-蝙蝠和雷达
蝙蝠和雷达有什么联系呢? 蝙蝠和雷达有什么联系呢?
雷达是人们受到蝙蝠的启示发明创造的。 雷达是人们受到蝙蝠的启示发明创造的。
biān 蝙 wén 蚊 yíng 蝇
fú fú 蝠 bì bì 避 jiē 揭
bǔ 捕 ruì ruì 锐 ài 碍
é 蛾 dāng 铛 yí yíng 荧
蝙蝠 避开 揭开
飞蛾 敏锐 障碍
蚊子 铃铛 荧光屏
捕捉 绳子
试验室的布置
.拉满绳子.系满铃铛


让它在试验室飞行。 方法: 方法:蒙住眼睛,让它在试验室飞行。
结果: 结果: 绳子没碰着,铃铛没响。 绳子没碰着,铃铛没响。
1
方法:塞住耳朵,让它在室内飞行。 方法:塞住耳朵,让它在室内飞行。 结果: 铃铛响个不停。 结果: 铃铛响个不停。
结论
蝙蝠夜 里飞行, 里飞行, 靠的不是 眼睛, 眼睛,它 是用嘴和 耳朵配合 起来探路 的。
第二次
蝙蝠到处乱 把蝙蝠的 ( 耳朵)塞上, 撞 , 铃铛 (响个不停 。 )。 让它在室内飞 行。 蝙蝠到处乱 把蝙蝠的 嘴巴 )封住, 撞,铃铛 )。 ( 响个不停 。 ( 让它在室内飞 行。
第三次
思考: 思考: 蝙蝠飞行时,它的嘴巴 蝙蝠飞行时, 和耳朵是怎样配合探路的? 和耳朵是怎样配合探路的?
2
方法: 方法: 封住嘴巴, 封住嘴巴,让它在试验室飞行
3 铃铛响个不停。 铃铛响个不停。 结果: 结果:
试验顺序 试验方法 第一次
把蝙蝠的( 把蝙蝠的 眼睛 ) 蒙上, 蒙上,让它在拉有 许多绳子,系有铃 铛的屋子里飞。 铛的屋子里飞。
试验结果
铃铛一个也 ( 没响 ), ), 绳子一根也 ( 没碰着 )。 )。

11课《蝙蝠和雷达》

11课《蝙蝠和雷达》

积累字词
清朗 蚊子
漆黑 避开
蝙蝠 敏锐
捕捉 铃铛
飞蛾 苍蝇
揭开
超声波
秘密
推进
模仿
横七竖八
障碍物
荧光屏
biān

é
jiē
ài
yíng



wén



ruì

yíng

dāng






学习目标:
1、认读、识记本课生字,会 写“蝙、蝠”等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蝙蝠
和 雷达
蝙蝠是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有 黑褐色细毛,四肢和尾部有皮质的膜,夜间在 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视力很弱,靠本 身发出的超声波引导飞行。休息时用爪倒挂在 屋檐下或树下,冬季在隐藏的地方冬眠。
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来测定物体位置的 无线电设备。电磁波同声波一样,遇到障碍 物要发生反射,雷达就是利用电磁波的这个 特性工作的。波长越短的电磁波,传播的直 线性越好,反射性能越强,因此,雷达用的 是微波波段的无线电波。
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嘴)。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超声波)。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
人们从青蛙的眼睛得到启示,发明 了“电子蛙眼”。机场的指挥人员在“电子 蛙眼”的帮助下,能更加准确地指挥飞机 的降落。人们研究生物某些器官的构造和 功能,从中得到启示并进行模仿,研制成 功新的仪器、机械,这就是仿生学。
夜间飞行本领高超
这些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为 了弄清楚,科学家们做了几次实验?每次 实验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试着填 写下列表格)

11.蝙蝠和雷达

11.蝙蝠和雷达

测速雷达
倒 车 雷 达
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 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 光屏上。
会飞的“活雷达”
1、仔细找一找,我们生活中还 有哪些地方也用到雷达? 2、寻找身边的仿生学,并记录 下来。
3、好书推荐:《奇妙的仿生学》
灵巧地避开。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
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
楚所有的东西吗?





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 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 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Nhomakorabea②








②③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 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②③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 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 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 来探路的。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 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 来探路的。
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
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 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 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 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
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 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 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 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
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 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 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 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难点
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学生理解蝙蝠飞行及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时间
意图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比赛走路,再谈感受。
2.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做游戏
谈感受
6
激发兴趣,为学习课文作铺垫。
二、自主阅读,填表自学(学习4、5、6自然段)。
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这就是仿生学。
1.你还知道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
2.鼓励学生畅谈感想。
五、作业。
朗读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读物。
学生交流
8
提高学生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板书设计:
11.蝙蝠和雷达

(研究) 蝙蝠超声波障碍物
耳朵
(启示)
天线
(发明) 雷达无线电波障碍物
荧光屏
-




课题
11.蝙蝠和雷达
课型
讲授课
第二课时
日期
第六周
星期二
第二节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理解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2.把卡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学生能看着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读第7自然段。
5.师引出情景,生解决问题:飞机是怎样利用雷达探路的?(生利用卡片显示出雷达探路的原理)
6.比较: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
18
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发言
四、拓展延伸。
1.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对蝙蝠进行了试验,同学们帮助科学家完成一个试验报告。(出示实验报告表)
2.试验证明什么?
3.理解“配合”的意思。
朗读课文
小组交流
完成表格
8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合作阅读,突破重难点(学习7、8自然段)。
1.蝙蝠是怎样利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
(多媒体演示蝙蝠探路的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