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代数》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线性代数教案同济版

线性代数教案同济版

线性代数教案同济版第一章线性代数基本概念1.1 向量空间教学目标:1. 理解向量空间的概念及其性质;2. 掌握向量空间中的线性组合和线性关系;3. 了解向量空间的基和维数。

教学内容:1. 向量空间的概念;2. 向量空间的性质;3. 线性组合和线性关系;4. 基和维数的概念及计算。

教学方法:1. 通过具体例子引入向量空间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向量空间的基本性质;2.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线性组合和线性关系的计算方法;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基和维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1. 教材《线性代数》(同济版);2. 教学PPT;3. 练习题及答案。

教学步骤:1. 引入向量空间的概念,讲解向量空间的基本性质;2. 讲解线性组合和线性关系的计算方法,举例说明;3. 介绍基和维数的概念,讲解计算方法,举例说明;4.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向量空间概念的理解;2. 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线性组合和线性关系计算方法的掌握;3. 案例分析,检查学生对基和维数概念及计算方法的掌握。

1.2 线性变换教学目标:1. 理解线性变换的概念及其性质;2. 掌握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3. 了解线性变换的图像和核。

教学内容:1. 线性变换的概念;2. 线性变换的性质;3. 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4. 线性变换的图像和核的概念及计算。

教学方法:1. 通过具体例子引入线性变换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2.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方法;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线性变换的图像和核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1. 教材《线性代数》(同济版);2. 教学PPT;3. 练习题及答案。

教学步骤:1. 引入线性变换的概念,讲解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2. 讲解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方法,举例说明;3. 介绍线性变换的图像和核的概念,讲解计算方法,举例说明;4.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线性代数试讲教案

线性代数试讲教案

线性代数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线性代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试讲,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线性代数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矩阵及其运算1.1 矩阵的概念与性质1.2 矩阵的运算规则1.3 矩阵的逆2. 第二章:线性方程组2.1 线性方程组的定义2.2 高斯消元法解线性方程组2.3 克莱姆法则3. 第三章:向量空间与线性变换3.1 向量空间的概念与性质3.2 线性变换的概念与性质3.3 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4. 第四章:特征值与特征向量4.1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定义4.2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求解方法4.3 矩阵的对角化5. 第五章:二次型5.1 二次型的概念与性质5.2 二次型的标准形5.3 二次型的判定定理三、教学方法1. 采用试讲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进行指导与点评。

2. 通过举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3. 利用数学软件或板书,展示线性代数运算过程,提高学生的直观理解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试讲过程中的表达、思考和合作能力。

2. 作业与练习:检查学生对线性代数概念、方法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3. 阶段性测试:评估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线性代数的总体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线性代数教材,如《线性代数及其应用》等。

2. 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数学软件:如MATLAB、Mathematica等,用于展示线性代数运算过程。

4. 板书:用于在课堂上展示线性代数运算步骤和关键公式。

六、第六章:线性空间与线性映射6.1 线性空间的概念与性质6.2 线性映射的概念与性质6.3 线性映射的例子与性质七、第七章:内积与正交性7.1 内积的概念与性质7.2 正交性的概念与性质7.3 施密特正交化与格拉姆-施密特正交化八、第八章: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应用8.1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应用概述8.2 矩阵的对角化与应用8.3 二次型与应用九、第九章:线性代数在工程与科学中的应用9.1 线性代数在工程中的应用9.2 线性代数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9.3 线性代数在其他领域的应用10.2 线性代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分析10.3 线性代数的进一步学习与研究建议六、教学方法1. 采用试讲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进行指导与点评。

2024年度(完整word版)线性代数教案

2024年度(完整word版)线性代数教案

2024/3/23
32
07 数值计算与误差分析
2024/3/23
33
数值计算方法简介
迭代法
通过逐步逼近的方式求解 方程的近似解,如雅可比 迭代、高斯-赛德尔迭代等 。
2024/3/23
插值法
利用已知数据点构造一个 函数,通过该函数求解未 知点的近似值,如拉格朗 日插值、牛顿插值等。
拟合与回归
通过构造一个数学模型来 描述一组数据的统计规律 ,如最小二乘法、多元线 性回归等。
10
矩阵概念及运算规则
矩阵的概念:由m×n个数排成m行n列的数表称为m行 n列的矩阵,简称m×n矩阵。记作:A = (aij)m×n,其 中aij为矩阵A中第i行第j列的元素。 矩阵的加法:两个矩阵只有当它们的行数相等且列数也 相等时才能进行加法运算。
矩阵的乘法:两个矩阵只有当第一个矩阵的列数与第二 个矩阵的行数相等时才能进行乘法运算。
向量空间性质
向量空间具有8条基本性质,包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零元存在性、负元存在性、数乘分配律、数乘结合 律、数乘单位元存在性以及数乘零元存在性。
2024/3/23
18
线性变换定义及性质
2024/3/23
线性变换定义
设V和W是数域P上的两个线性空间,σ是V到W的一个映射,若对V中任意元素α 、β和P中任意数k,都有σ(α+β)=σ(α)+σ(β),σ(kα)=kσ(α),则称σ是V到W的 一个线性映射或线性变换。
向量空间基
设V是数域P上的线性空间,若V中存在n个线性无关的向量 α1,α2,...,αn,使得V中任意向量α都可以由它们线性表示出来 ,即存在一组数k1,k2,...,kn∈P,使得 α=k1α1+k2α2+...+knαn,则称向量组α1,α2,...,αn为V的一 个基。

《线性代数》教案

《线性代数》教案

《线性代数》教案一、前言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线性代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适用对象:本教案适用于大学本科生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

3. 教学方式:采用讲授、讨论、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线性代数基本概念1.1 向量及其运算1.2 线性方程组1.3 矩阵及其运算1.4 行列式2. 第二章: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2.1 线性空间2.2 线性变换2.3 矩阵与线性变换2.4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3. 第三章:特征值与特征向量3.1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定义3.2 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3.3 矩阵的对角化3.4 二次型4. 第四章: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4.1 高斯消元法4.2 克莱姆法则4.3 矩阵的逆4.4 最小二乘法5. 第五章:线性代数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5.1 线性规划5.2 最小二乘法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5.3 线性代数在工程中的应用5.4 线性代数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解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线性代数的基础知识。

2. 讨论:组织学生就线性代数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练习: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自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方面,占总评的30%。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线性代数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40%。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的线性代数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占总评的3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使用《线性代数》(高等教育出版社,同济大学数学系编)。

2. 辅助教材:可参考《线性代数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谢乃明编著)。

3. 网络资源:推荐学生浏览线性代数相关网站、论坛,拓展知识面。

4. 软件工具:推荐使用MATLAB、Mathematica等数学软件,辅助学习线性代数。

《线性代数》教案

《线性代数》教案

《线性代数》教案一、引言1. 课程目标:使学生理解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掌握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了解矩阵和行列式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矩阵和行列式的基本性质。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二、线性方程组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线性方程组的含义,掌握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能够运用线性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1)线性方程组的概念及其解的含义;(2)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高斯消元法、矩阵法等);(3)线性方程组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线性方程组的概念,运用高斯消元法和矩阵法求解线性方程组,并讨论线性方程组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矩阵及其运算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矩阵的概念,掌握矩阵的运算方法,了解矩阵在数学和实际中的应用。

2. 教学内容:(1)矩阵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矩阵的运算(加法、数乘、乘法);(3)矩阵的其他相关概念(逆矩阵、转置矩阵等);(4)矩阵在数学和实际中的应用。

3.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矩阵的概念,掌握矩阵的运算方法,探讨矩阵在其他相关概念中的应用,并了解矩阵在数学和实际中的重要作用。

四、行列式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行列式的概念,掌握行列式的计算方法,了解行列式在线性方程组求解中的应用。

2. 教学内容:(1)行列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行列式的计算方法(按行(列)展开、性质的应用等);(3)行列式在线性方程组求解中的应用。

3.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行列式的概念,掌握行列式的计算方法,并了解行列式在线性方程组求解中的应用。

五、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线性空间的概念,掌握线性变换的定义和性质,了解线性变换在数学和实际中的应用。

(完整word版)线性代数教案

(完整word版)线性代数教案

线性代数课程教案学院、部系、所授课教师课程名称线性代数课程学时45学时实验学时教材名称年月日线性代数课程教案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时间 3 节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一章 行列式§1 二阶与三阶行列式 §2 全排列及其逆序数 §3 n 阶行列式的定义 §4 对换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或要求:1. 会用对角线法则计算2阶和3阶行列式。

2. 知道n 阶行列式的定义。

本授课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例题等): 基本内容:行列式的定义 1. 计算排列的逆序数的方法设12n p p p 是1,2,,n 这n 个自然数的任一排列,并规定由小到大为标准次序。

先看有多少个比1p 大的数排在1p 前面,记为1t ; 再看有多少个比2p 大的数排在2p 前面,记为2t ; ……最后看有多少个比n p 大的数排在n p 前面,记为n t ; 则此排列的逆序数为12n t t t t =+++。

2. n 阶行列式1212111212122212()12(1)n n n n t p p np p p p n n nna a a a a a D a a a a a a ==-∑其中12n p p p 为自然数1,2,,n 的一个排列,t 为这个排列的逆序数,求和符号∑是对所有排列12()n p p p 求和。

n 阶行列式D 中所含2n 个数叫做D 的元素,位于第i 行第j 列的元素ij a ,叫做D 的(,)i j 元。

3. 对角线法则:只对2阶和3阶行列式适用1112112212212122a a D a a a a a a ==-111213212223112233122331132132313233132231122133112332a a a D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重点和难点:理解行列式的定义行列式的定义中应注意两点:(1) 和式中的任一项是取自D 中不同行、不同列的n 个元素的乘积。

线性代数教案

线性代数教案

线性代数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了解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2. 理解线性方程组和矩阵的概念、性质和运算规则;3. 掌握矩阵的基本运算,包括矩阵的加法、数乘和矩阵乘法;4. 能够求解线性方程组,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线性方程组和矩阵的概念及其运算规则;2. 教学难点:矩阵乘法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线性代数的概念,向学生介绍线性方程组和矩阵的相关背景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20分钟)2.1 线性方程组的定义和解法- 介绍线性方程组的概念以及线性方程组的解的定义;- 分析线性方程组解的情况:无解、唯一解和无穷解;- 通过实例讲解线性方程组解的求解方法。

2.2 矩阵的定义和性质- 介绍矩阵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方法;- 讲解矩阵的加法、数乘以及矩阵乘法的规则;- 引导学生理解矩阵乘法的几何意义。

3. 实例分析与练习(25分钟)3.1 线性方程组的求解实例- 给出一些线性方程组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指导学生使用矩阵运算进行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3.2 矩阵运算实例- 给出一些矩阵的实际运用问题,让学生通过实例进行练习;- 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矩阵的加法、数乘和矩阵乘法。

4. 拓展延伸(1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结合线性代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5. 归纳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线性代数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评价1. 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2. 布置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3. 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五、教学资源准备1. 教材和课件;2. 相关实例分析的教学素材;3. 学生练习题、作业等。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掌握线性方程组和矩阵的运算规则,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线性代数教案全(同济大学第六版)

线性代数教案全(同济大学第六版)

线性代数教案第(1)次课授课时间()1.教学内容: 二、三阶行列式的定义;全排列及其逆序数;阶行列式的定义2.时间安排: 2学时;3.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4.教学手段: 黑板讲解与多媒体演示.基本内容备注第一节 二、三阶行列式的定义一、二阶行列式的定义从二元方程组的解的公式,引出二阶行列式的概念。

设二元线性方程组 ⎩⎨⎧=+=+22222211212111b x a x a b x a x a用消元法,当021122211≠-a a a a 时,解得211222111212112211222112121221,a a a a b a b a x a a a a b a b a x --=--=令2112221122211211a a a a a a a a -=,称为二阶行列式 ,则如果将D 中第一列的元素11a ,21a 换成常数项1b ,2b ,则可得到另一个行列式,用字母1D 表示,于是有2221211a b a b D =按二阶行列式的定义,它等于两项的代数和: ,这就是公式(2)中 的表达式的分子。

同理将 中第二列的元素a 12,a 22 换成常数项b1,b2 ,可得到另一个行列式,用字母 表示,于是有2121112b a b a D =按二阶行列式的定义,它等于两项的代数和: ,这就是公式(2)中 的表达式的分子。

于是二元方程组的解的公式又可写为⎪⎪⎩⎪⎪⎨⎧==D D x D D x 2211 其中0≠D例1. 解线性方程组 .1212232121⎪⎩⎪⎨⎧=+=-x x x x 同样,在解三元一次方程组⎪⎩⎪⎨⎧=++=++=++333323213123232221211313212111bx a x a x a b x a x a x a b x a x a x a 时,要用到“三阶行列式”,这里可采用如下的定义.二、三阶行列式的定义设三元线性方程组⎪⎩⎪⎨⎧=++=++=++333323213123232221211313212111bx a x a x a b x a x a x a b x a x a x a用消元法解得定义 设有9个数排成3行3列的数表333231232221131211a a a a a a a a a 记 333231232221131211a a a a a a a a a D =322113312312332211a a a a a a a a a ++=332112322311312213a a a a a a a a a ---,称为三阶行列式,则三阶行列式所表示的6项的代数和,也用对角线法则来记忆: 从左上角到右下角三个元素相乘取正号,从右上角到左下角三个元素取负号,即例2.计算三阶行列式 .(-14) 例3.求解方程 ( ) 例4.解线性方程组 解 先计算系数行列式573411112--=D 069556371210≠-=----+-= 再计算 321,,D D D515754101121-=--=D ,315534011222=--=D ,55730112123=---=D得 23171==D D x ,69312-==D D y ,6953-==D D z第( 2 )次课授课时间()第( 3 )次课授课时间()1.教学内容: 行列式按行(列)展开;2.时间安排: 2学时;3.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学手段: 黑板讲解与多媒体演示.基本内容备注第5节 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义 在 阶行列式中, 把元素 所处的第 行、第 列划去, 剩下的元素按原排列构成的 阶行列式, 称为 的余子式, 记为;而 称为 的代数余子式.引理 如果 阶行列式中的第 行除 外其余元素均为零, 即: .则: .证 先证简单情形:再证一般情形:定理 行列式等于它的任意一行(列)的各元素与对应的代数余子式乘积之和, 即按行: 按列: 证:(此定理称为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nnn n ini i n a a a a a a a a a D212111211000000+++++++++=nnn n in n nnn n i n nn n n i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21112112121121121111211000000+++=).,2,1(2211n i A a A a A a in in i i i i =+++=例1 : . 解:例2: 21122112----=n D解: 21122112----=n D 211221100121---=+++nr r)()()()()()21331122213311n n n n n n n x x x x x x x x x x x -----, 并提出因子 )()2321111--n n n x x x x x x()1-n 阶范德蒙行列式(1n x x -行列式一行(列)的各元素与另一行(列)对应各元素的代数余子式乘积之和为零第( 4 )次课授课时间()1.教学内容: 克拉默法则;2.时间安排: 2学时;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4.教学手段: 黑板讲解与多媒体演示.4.教学手段:黑板讲解与多媒体演示.基本内容备注第(5)次课授课时间()1.教学内容: 矩阵;矩阵的运算;2.时间安排: 2学时;3.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4.教学手段: 黑板讲解与多媒体演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财经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线性代数
任课班级:
任课教师:
应用数学系基础数学教研室
二○一_二○一学年第学期
课程教案概貌
课程单元教案(单元 1 )
注:1.一单元为2个标准学时。

2.教学设计指在2个标准学时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
3.单元小节为课后手写;讲师以上(含)为可选项,助教及教员为必选项
课 程
单 元 教 案(单元 2 )
注:1.一单元为2个标准学时。

2.教学设计指在2个标准学时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
3.单元小节为课后手写;讲师以上(含)为可选项,助教及教员为必选项课程单元教案(单元 3 )
注:1.一单元为2个标准学时。

2.教学设计指在2个标准学时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
3.单元小节为课后手写;讲师以上(含)为可选项,助教及教员为必选项
课程单元教案(单元 4 )
注:1.一单元为2个标准学时。

2.教学设计指在2个标准学时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
3.单元小节为课后手写;讲师以上(含)为可选项,助教及教员为必选项
课程单元教案(单元 5 )
注:1.一单元为2个标准学时。

2.教学设计指在2个标准学时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
3.单元小节为课后手写;讲师以上(含)为可选项,助教及教员为必选项
课程单元教案(单元 6 )
注:1.一单元为2个标准学时。

2.教学设计指在2个标准学时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
3.单元小节为课后手写;讲师以上(含)为可选项,助教及教员为必选项
课程单元教案(单元7 )
注:1.一单元为2个标准学时。

2.教学设计指在2个标准学时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
3.单元小节为课后手写;讲师以上(含)为可选项,助教及教员为必选项
课程单元教案(单元8 )
注:1.一单元为2个标准学时。

2.教学设计指在2个标准学时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
3.单元小节为课后手写;讲师以上(含)为可选项,助教及教员为必选项
课程单元教案(单元9 )
注:1.一单元为2个标准学时。

2.教学设计指在2个标准学时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
3.单元小节为课后手写;讲师以上(含)为可选项,助教及教员为必选项
课程单元教案(单元10 )
注:1.一单元为2个标准学时。

2.教学设计指在2个标准学时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
3.单元小节为课后手写;讲师以上(含)为可选项,助教及教员为必选项
课程单元教案(单元11 )
注:1.一单元为2个标准学时。

2.教学设计指在2个标准学时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
3.单元小节为课后手写;讲师以上(含)为可选项,助教及教员为必选项课程单元教案(单元12 )
注:1.一单元为2个标准学时。

2.教学设计指在2个标准学时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
3.单元小节为课后手写;讲师以上(含)为可选项,助教及教员为必选项
课程单元教案(单元13 )
注:1.一单元为2个标准学时。

2.教学设计指在2个标准学时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
3.单元小节为课后手写;讲师以上(含)为可选项,助教及教员为必选项
课程单元教案(单元14 )
注:1.一单元为2个标准学时。

2.教学设计指在2个标准学时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
3.单元小节为课后手写;讲师以上(含)为可选项,助教及教员为必选项
课程单元教案(单元15 )
注:1
.一单元为2个标准学时。

2.教学设计指在2个标准学时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
3.单元小节为课后手写;讲师以上(含)为可选项,助教及教员为必选项
课 程 单 元 教 案(单元 16 )
注:1.一单元为2个标准学时。

2.教学设计指在2个标准学时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
3.单元小节为课后手写;讲师以上(含)为可选项,助教及教员为必选项
课程单元教案(单元17 )
注:1.一单元为2个标准学时。

2.教学设计指在2个标准学时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
3.单元小节为课后手写;讲师以上(含)为可选项,助教及教员为必选项
课程单元教案(单元18 )
注:1.一单元为2个标准学时。

2.教学设计指在2个标准学时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
3.单元小节为课后手写;讲师以上(含)为可选项,助教及教员为必选项
课程单元教案(单元19 )
注:1.一单元为2个标准学时。

2.教学设计指在2个标准学时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
3.单元小节为课后手写;讲师以上(含)为可选项,助教及教员为必选项
课程单元教案(单元20 )
注:1.一单元为2个标准学时。

2.教学设计指在2个标准学时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
3.单元小节为课后手写;讲师以上(含)为可选项,助教及教员为必选项
课程单元教案(单元21 )
注:1.一单元为2个标准学时。

2.教学设计指在2个标准学时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
3.单元小节为课后手写;讲师以上(含)为可选项,助教及教员为必选项
课程单元教案(单元22 )
注:1.一单元为2个标准学时。

2.教学设计指在2个标准学时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
3.单元小节为课后手写;讲师以上(含)为可选项,助教及教员为必选项
课程单元教案(单元23 )
注:1.一单元为2个标准学时。

2.教学设计指在
2个标准学时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
3.单元小节为课后手写;讲师以上(含)为可选项,助教及教员为必选项
课 程 单 元 教 案(单元 24 )
注:1.一单元为2个标准学时。

2.教学设计指在2个标准学时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
3.单元小节为课后手写;讲师以上(含)为可选项,助教及教员为必选项课程单元教案(单元25 )
注:1.一单元为2个标准学时。

2.教学设计指在2个标准学时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
3.单元小节为课后手写;讲师以上(含)为可选项,助教及教员为必选项
课程单元教案(单元26 )
注:1.一单元为2个标准学时。

2.教学设计指在2个标准学时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
3.单元小节为课后手写;讲师以上(含)为可选项,助教及教员为必选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