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导学案 教师版

合集下载

《雷雨》导学案

《雷雨》导学案

《雷雨》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凡事都要有个目标,要求不高,认真做,您一定能达到!)(一)、知识目标:简介曹禺与《雷雨》故事情节,明确其在文学史上得地位。

(二)、能力目标:简介戏剧常识与戏剧人物鉴赏方法。

梳理情节脉络。

(三)、情感目标:理解剧中所揭示得阶级矛盾得深刻意义。

一、导入:播放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片段导入。

二、自学:(厚积而博发哦,只要用心您定会收获快乐!)(一)、戏剧常识1、戏剧得概念:戏剧就是一种综合性得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得种类:从表现形式瞧,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从作品得容量瞧,可以分为多幕剧与独幕剧;从时代来瞧,可以分为历史剧与现代剧;从情节主题来瞧,戏剧又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从演出场合瞧,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3、戏剧得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戏剧文学得特色有三:一就是适合舞台表演、二就是要有戏剧冲突;三就是要有鲜明生动得人物对话。

)4、戏剧得语言:包括台词与舞台说明。

5、舞台说明:就是帮助导演与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得一些注意之点得有关说明得叙述与描写得语言。

6、戏剧冲突:就是矛盾斗争得一种表现形式。

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得冲突表现阶级之间与阶级思想得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得矛盾冲突。

7、幕与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得段落。

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就是戏剧中较小得段落。

8、戏剧人物鉴赏方法:揣摩人物语言、探究舞台说明、把握戏剧冲突。

(二)、走进作者曹禺,原名万家宝,1 9 1 0 年生,湖北潜江人。

她从小爱好戏剧,1 9 2 9 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

1 9 3 3 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

《雷雨》导学案教师版

《雷雨》导学案教师版

《雷雨》【学习目标】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3、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鉴赏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戏剧冲突;【学习难点】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第 1、2课时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2.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结构一、走近作者: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

中国现当代剧作家。

生于天津一个官僚家庭,祖籍湖北省潜江市。

1922年入南开中学,加入“南开新剧团”。

1925年开始演戏。

1928年入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在此期间,广泛涉猎欧美文学作品,特别喜欢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易卜生等人的戏剧作品,为其以后的戏剧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3年大学行将毕业时,写出震惊文坛的处女作《雷雨》,经巴金推荐,在《文学季刊》第1卷第3期上发表。

1935年夏,又创作出以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悲剧《日出》。

两部作品的相继问世,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以后,他又陆续创作了《原野》《蜕变》《北京人》《明朗的天》《胆剑篇》(与人合写)《王昭君》等有名的剧本,并改编了巴金的小说《家》。

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等。

曹禺擅长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

戏剧氛围浓重,语言富有诗意。

有些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上演。

其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二、写作背景《雷雨》创作于1933年,两年前,刚刚爆发了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全国上下掀起了抗日的热潮。

《雷雨》以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作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

雷雨第一课时导学案

雷雨第一课时导学案

《雷雨》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戏剧常识2.反复诵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体味剧本台词的丰富内涵,品读言外之意二、学习方法品读鉴赏法小组讨论法表演法三、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曹禺:(1910~1996)现、当代剧作家、戏剧教育家。

原名万家宝。

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

从小爱好文学和戏剧。

1922年入天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开始写作小说和新诗。

1928年考入南开大学政治系。

1930年转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几十年来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话剧之一。

1933年大学毕业后,曹禹入清华研究院当研究生,专事戏剧研究。

翌年到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校任教。

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奠定了曹禹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1936年曹禹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他唯一的涉及农村阶级斗争的剧作《原野》。

抗日战争爆发后,创作有优秀剧作《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剧本,还译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1946年赴美国讲学,翌年初回国,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发表剧本《桥》,写了电影剧本《艳阳天》,由他导演摄成影片上映。

2. 关于戏剧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

它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 和舞台说明。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 如《雷雨》) 、歌剧( 如《白毛女》) 、舞剧( 如《丝路花雨》)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如《雷雨》)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 如《屈原》) 、现代剧( 如《雷雨》)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 如《罗密欧与朱丽叶》) 、喜剧( 如《威尼斯商人》) 、正剧( 如《白毛女》)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涉及的要素:(1)文学要素:即剧本。

18雷雨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导学案

18雷雨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导学案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导学案___年__月__日课题课型训练点主备人使用人审核人班级二()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会人四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重难点预测1、默读课文,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2、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雷雨的,体会生动、准确的用词。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学习过程教师导学过程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测预习。

检测预习的方法:1、独立完成。

2、展示交流。

3、纠错。

4、同伴评价。

1、给下列汉字注音。

压___乱___垂___彩虹_____自我评价:A B C2、给下列汉字注音组词。

同伴评价:A B C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课文,我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对()、()、()大自然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点燃激情,预习检测。

猜谜语导入:有位老兄脾气大,爱发怒的就数他,发起怒来大声吼,伴着成串的泪珠下。

板书:雷雨(一)让学生读学习目标,不理解的地方教师解释。

(二)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二、唤起兴趣,自主学习。

1、小组交流。

2、自主完成日积月累。

(教师关注学生独学的状态)三、树立自信,同伴交流。

(一)质疑求证。

对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对子相互质疑求证。

(二)收获分享。

(展示)(三)对子互查完成情况,互批导学案。

(四)教师点评。

同伴评价:A B C学生活动过程教师导学过程四、认领任务,小组讨论。

学法提示:1、小组明确任务。

2、品读课文。

3、小组交流。

4、汇报展示1、默读课文,说一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雷雨的,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小组讨论: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大胆质疑,张扬个性提出自己的发现并能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观点。

六、达标测评,学以致用。

1、读一读,用下面每句话中加粗的字写话。

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雷雨导学案及答案

雷雨导学案及答案

雷雨导学案及答案一、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戏剧《雷雨》的背景和作者,熟悉剧情梗概;2. 分析戏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他们的性格特点;3. 探讨戏剧中的主题和思想。

导学内容:1. 《雷雨》简介2. 主要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3. 戏剧的主题和思想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老师简单介绍《雷雨》这部戏剧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简要了解《雷雨》教师给出简要的剧情梗概,并带领学生回顾剧中的重要场景和角色。

第三步:主要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教师列出主要人物名称,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在剧中的体现。

第四步:戏剧的主题和思想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雷雨》这部戏剧所探讨的主要主题和思想,引导学生总结出戏剧所传达的核心价值观。

第五步:总结导学内容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下节课的重点。

二、答案1. 《雷雨》简介《雷雨》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于1934年首演。

该剧以民初上海为背景,通过展示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破裂的故事,探讨了封建传统与个体自由的冲突以及爱情与婚姻问题。

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压抑,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2. 主要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章以诚:中年掌管家庭的男人,聪明、精明,为人风趣,善于为自己争取主动。

- 王夫人:章以诚的妻子,固执、刚愎,迷信并掌握家庭的经济大权。

- 沈世博:章以诚的大学同学,痴情、憧憬伟大事业的青年,心地善良。

- 华老栓:中年人,坐立不安,担心家庭事务,悔恨过去错失的机会。

- 孔绍棠:住在华老栓家的财主,善于扮演各种角色、夸夸其谈。

- 宋秀英:华老栓的儿媳,女人味十足,聪明、机智。

- 宋慧乔:守寡妇女,一直对沈世博心存爱意。

3. 戏剧的主题和思想《雷雨》通过展示章以诚和王夫人之间的家庭矛盾,探讨了封建传统观念对人性的摧残以及家庭中的权力斗争。

它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男尊女卑、自由受限的现象。

该剧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我解放,对封建传统的束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6雷雨导学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6雷雨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6雷雨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6雷雨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及训练重点】1、识记理解“涔涔”“郁热”“昧心”等词语及文学常识。

2、了解作品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特点。

3、体会戏剧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情节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作者作品简介2、分角色朗读3、理解课文节选部分的矛盾冲突4、课堂讨论:周朴园爱鲁侍萍吗?一、导入简介作者及《雷雨》的大致情节二、速读理清人物关系及矛盾冲突填图练习三、讨论课后练习二: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为什么?四、课堂活动:辩论正方:一二组——周朴园爱鲁侍萍反方:三四组——周朴园不爱鲁侍萍[通过辩论,疏通“重逢”一节的情节脉胳,赏析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总结要点:1、周朴园曾经喜欢过,甚至爱过2、他始乱终弃的原因(性格特点、阶级特性)3、周朴园的人物性格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三六、板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阅读赏析“斗争”一场2、归纳人物性格及主题3、课堂练习一、阅读赏析“斗争”一场讨论1、周朴园有没有顾父子之情,为什么不顾?2、剧中通过鲁大海的话交代了什么?3、侍萍为什么不认儿子周萍?二、讨论总结人物性格1、周朴园: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虚伪的反动资本家。

2、鲁侍萍:3、学生自己归纳鲁大海的人物性格。

三、讨论剧本为什么以“雷雨”为题?四、归纳主题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的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提示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20年代中国的社会现实。

五、课堂练习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让学生自己找印象深刻的句子,加以分析讨论。

教师可点拔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台词中能表现人物心理的句子。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6雷雨导学案第【2】篇〗【活动目标】1、学习观察夏季雷雨前后的天气变化。

2、尝试用语言表达夏季雷雨前后的情景。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雷雨》导学案

《雷雨》导学案

《雷雨》导学案(教师版)一、课前阅读《雷雨》,了解全剧剧情能讲述故事情节,了解主要人物,理清周鲁两家的人物关系。

二、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涟漪.()伺.候()离间.()涔.涔()弥.补()咀.嚼()谛.听()规矩.()答案:yīcìjiàn cén míjǔdìjǔ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惊愕贤惠汗涔涔烦燥B.松驰窟窿弥补纪念C.半响脉膊谛听愤然D.混账敲诈伺候昧心答案:D 解析:A项,燥—躁;B项,驰—弛;C项,响—晌,膊—搏。

3、成语积累。

(1)指结亲的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相当。

(门当户对)(2)形容气息微弱,接近死亡。

(奄奄一息)(3)形容悲伤到了极点,不愿再活下去了。

( 痛不欲生)(4)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 一帆风顺 )3.文学常识填空。

(1)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___________。

人物语言就是台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现。

(2)曹禺,现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

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_______,这部四幕话剧创作于______年。

该剧在____的时间和两个舞台背景________、______内集中地表现了两个家庭前后______年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

主要戏剧作品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舞台说明对话独白旁白《雷雨》1933 一天周家鲁家三十《日出》《原野》《北京人》三、课文探究导引:提示:《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闷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

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

高潮和结局又发生在雷雨之夜;又指剧中人物雷雨般的性格,象征渴求自由,冲决封建罗网的迫切心情。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导学案(精推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导学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导学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导学案第【1】篇〗《雷雨》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用“越越”说句子。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受雷雨前、雷雨中的情景。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感知,感情朗读雷雨前、雷雨中的描写。

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雨吗?瓢泼的大雨、绵绵的细雨……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次雷雨天气,你看……(板书雷雨)2.同学们见过雷雨吗?你见过的雷雨是什么样的呢?雷雨一般是在什么季节下的?(夏天午后)二、初读课文,识字。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把不认识的字划出来。

2、学习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1、请同学读全文。

2、感受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3、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分别是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学生默读课文,试着把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三个部分划分出来。

)教师随即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四、学习1-3自然段雷雨前景象大自然很奇妙,每当雷雨来临之前,大自然会有很多变化。

1.自由读1-3自然段描写雷雨前的景色。

找找里面写了哪些景物,他们有什么特点。

2.你读了这雷雨前的景象后,有什么感受?3、你是从那句话中读出这种感受的?(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抓住“黑沉沉”、“压”体会。

(乌云黑沉沉,还有什么也黑沉沉?“谁能做个压的动作。

”)师问:现在有满天的乌云向你压下来,压的你透不过气来,你有什么感觉?谁能再读读?---齐读(2)学生齐读后,师说:是呀,雷雨前,乌云密布,大地变暗,小朋友门都感到害怕,就连树叶和蝉好象也和我们一样。

引读:“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你感觉到什么?(雷雨前没有一丝风,闷热,很静,)雷雨前没有一丝风,真闷真热,范读--真安静啊--齐读(3)雷雨前天气非常闷热,一丝风也没有,接着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朗读句子:“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积月累《雷雨》导学案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目标:1、熟悉戏剧的基本常识2、在把握本剧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清人物关系3、揣摩戏剧语言,分析周朴园、侍萍等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学重点:从文本语言情境进入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人物形象教学难点:解读丰富的戏剧语言,理解“雷雨”的深层含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探究展示第一课时:()一、知识链接内容:1、作者作品,勾画重要内容(练习册)2、写作背景、律诗的相关知识(练习册)方式:自学二、预习交流方式:组内交流,抽查展示内容:1、完成练习册字音题,并将生字词注音标在课本上2、全剧主要内容概括:《雷雨》四幕话剧,是曹禺的第一部剧本,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出身封建世家,曾留学德国。

三十年前作少爷的时候,为迎娶一位富家小姐,遗弃了为他生下两个儿子的婢女梅侍萍。

长子周萍留在周家,而侍萍怀抱次子大海,投河遇救,后嫁与鲁贵,生下女儿四凤。

周家后来从无锡迁居北方某大城市,周朴园又娶繁漪为妻,生下儿子周冲。

他们与鲁家共居一地。

鲁贵与四凤在周家帮佣,大海在其生父周朴园的煤矿上当工人,但两家各不相知。

周朴园当年在包修哈尔滨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二千二百多名小工。

从死者身上榨取了钱财,后来又不断地破坏工人的罢工运动,并指使警察开枪打死矿工。

他独断专行,压制繁漪的个性,夫妻矛盾尖锐,视同仇人。

繁漪苦闷抑郁,与周萍发生了乱伦关系。

后周萍遗弃繁漪,又和四凤相爱,当繁漪获悉周萍、四凤要相偕出走,在绝望中当众宣布了她和周萍的乱伦关系,周朴园也公布了侍萍的真实身份。

隐秘暴露,真相大白。

四凤无法承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冒雨冲入花园,触电身亡。

周冲为救四凤,也触电而死。

周萍开枪自杀。

侍萍、繁漪在巨大打击下也先后疯癫。

周朴园孤苦伶仃。

本文节选自第二幕。

三、合作交流方式:小组讨论,板书展示内容:速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开头有一段舞台说明,有何作用?明确: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烘托舞台气氛。

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烦躁、郁闷不安德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即将到来,同时也感染、影响了读者,让人产生一种压郁感,把读者带入戏中。

2、结合全剧内容概括,完成下面的人物关系图3、课文节选部分,与周朴园的矛盾冲突主要同哪些人有关?矛盾焦点是什么?明确::周朴园与鲁侍萍,矛盾焦点:30年生死恩怨(爱情纠葛)。

周朴园与鲁大海。

矛盾焦点:罢工与反罢工(阶级矛盾)据此,课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昔日情人,意外相逢(开头至21页“可是你——”);二:父子成仇,亲人难认课后反思第二课时:()四、合作交流,赏析第一部分方式:组内合作交流展示内容:(一)、请一位同学概述课文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

(二)、欣赏第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1、周朴园对“死去”的和活着的鲁侍萍有怎样的变化?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明确:对死去的侍萍:多次派人打听,派人到无锡打听侍萍的下落;打听坟墓所在,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一直保留着侍萍喜欢的家具;一直保留着总是关着窗子的习惯;一直记着侍萍的生日;一直保留着侍萍绣了花的衬衣对活着的侍萍反映了周朴园的自私、虚伪、奸诈、冷酷无情2、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三十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鲁侍萍的时候,为什么会惊恐万状?明确:因为鲁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

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无人知道,可鲁侍萍的突然出现,却打他个措手不及,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

3、侍萍为什么要和周朴园相认?侍萍是否还对周朴园有依恋之情呢?明确:她之所以相认是因为她想看看三十年前她所热恋的人怎么样了,看看现在的周朴园对她是什么态度(毕竟当年赶她走时他也有无奈)。

与其说侍萍对周朴园有依恋,倒不如说是怀念。

她在周家曾经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有过甜蜜的爱情。

而以后就是一落千丈,过了三十年的痛苦生活。

这种初恋当然是难以忘怀的。

但现实是残酷的,想象中的多情大少爷,一下子变为现实中面目狰狞的资本家。

她完全没有想到周朴园会说出这样的话来,这是她的幼稚。

如果说侍萍一开始存在着某些幻想与期望,那么在看到支票后,在看到亲生骨肉相残后,这种幻想就彻底地破灭了。

4、如何理解鲁侍萍拒收周朴园的钱?明确: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

她正直、善良,但是在周公馆却倍受凌辱和压迫。

生活磨炼了她,使她认清了周朴园的本性,勇敢地控诉周朴园的罪行。

她以撕毁五千元支票的举动,表现出了她对残酷现实的清醒认识,对周朴园的蔑视和对不公平社会的抗议,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

她的唯一的要求就是“见见我的萍儿”,表现出她那纯洁、崇高的母爱。

她终于由一个无知幼稚的侍女成为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女人。

5、请同学们概括周朴园和鲁侍萍在第一场戏中所表现的人物性格。

明确: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欺辱、摧残,对鲁侍萍的忽冷忽热、软硬兼施,充分显露了他的残忍、自私、冷酷、虚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

她善良、正直,备受欺辱和压迫,但又始终保持了自己的刚毅、顽强。

五、探究展示内容:讨论周朴园对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呢?依据是什么?方式:自由讨论、发表观点正方:周朴园爱鲁侍萍(参考意见:周朴园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

一般人认为他冷酷、自私、虚伪,是残酷剥削无产阶级的资本家。

可我方认为就感情方面来讲,周朴园也是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

他年轻时与侍萍相爱,是感情的真实流露,是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伟大爱情。

他本是一个善良、热情、追求个性解放的阔少爷,但环境的影响逐渐改变了他,为了追逐本阶级的利益,他只能忍痛割爱。

这点可从他后来一直保留旧家具、旧衬衣、旧照片、旧习惯等方面看出来。

所以说,他是封建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下可悲的牺牲品。

三十年来,他一直生活在痛苦中,因为他内心深处一直还爱着侍萍。

) 反方:周朴园不爱鲁侍萍(参考意见:正如正方所说,周朴园的确是个极端自私、虚伪、冷酷、无情的形象。

他保留旧家具、旧衬衣、旧习惯等仅仅是做给别人看的,只是时间久了有时连他自己也以为是真的了。

侍萍亮明身份后,他的自私、冷酷的本性马上显现出来了。

所以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资本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他可以不择手段。

逼迫侍萍投河自尽,想用金钱买断感情等事实足以证明他并不爱侍萍。

)小结:通过辩论,疏通“重逢”一节的情节脉络,赏析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辩论时应该抓住最能支持论点的材料——这里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去透析人物的内心世界,照出他的灵魂。

总结要点:(1)周朴园曾经喜欢过,甚至爱过。

周朴园保留家具,熟记生日,保留关窗习惯,说明周朴园没忘旧情,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她。

周朴园的感情很复杂,他确实曾对温柔美丽的鲁侍萍动过情。

(2)他始乱终弃的原因。

(性格特点、阶级特性)但他对与侍萍曾有私情的行径必须掩饰,因为在他看来,同“下人”有这样的关系是有损门第的。

到了晚年,身边的妻子蘩漪很不驯服,儿子也对他敬而远之,他时时感到家庭生活的不如意,感到寂寞孤独,因此怀念鲁侍萍,借以弥补他灵魂的空虚,使精神得到解脱。

其实,他的怀念是廉价的,是十分自私的。

因此,当他知道鲁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时,就立即声色俱变,以至于最后凶相毕露,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并声称“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六、反馈总结:“重逢”这场戏,围绕着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的旧怨和新恨展开矛盾冲突。

通过历史的爱情纠葛,揭露了一个封建地主家少爷的丑恶灵魂,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

在这里,人性的美与丑产生了激烈碰撞,人物性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课后反思第三课时:()一、合作交流(赏析第二部分)方式:组内交流合作,口头展示内容:(一)进一步分析周朴园的形象速度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1、周朴园知道了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他对鲁大海是什么样的态度?有父子亲情吗?这展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明确:周朴园面对自己的儿子,依然摆出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冷酷面孔和傲慢的态度。

他明知故问鲁大海“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事”,继续教训鲁大海:“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讽刺、挖苦、嘲笑鲁大海说“傻小子,没有经验只会胡喊是不成的”,以显示他的老练和从容。

没有父子亲情。

冷酷无情、老奸巨猾、傲慢2、剧中通过鲁大海的话交代了什么?可以看出周朴园哪些性格特征?明确:鲁大海的话充分揭露了周朴园为了赚钱什么都能干得出来的阶级本性,愤怒痛斥了周朴园的血淋淋的发家史: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叫江堤出险,淹死2200名小工,每个小工的性命他扣了300块钱。

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虚伪的反动资本家。

小结:周朴园自私、虚伪、卑劣、残忍、冷酷、奸诈、心狠手辣、老谋深算,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

与侍萍相逢,更多地表现他的自私与虚伪;与大海的冲突则深刻揭露他强硬、老谋深算、残忍、奸诈。

保留家具也好,记住生日也罢,在没有触及周的现实利益时,是真情的流露。

一旦触及他的利益,便成了掩盖虚情假意的借口。

(二)欣赏语言艺术,体味精妙的潜台词。

试推论下面句子中所蕴含的的潜台词:3、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大我的儿子?明确:周朴园对大海的态度让鲁侍萍对周朴园的幻想彻底破灭,尤其是周萍打鲁大海,让鲁侍萍又伤心又愤怒,这句话包含着自己痛苦的人生经历,是对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包括周萍在内的为富不仁者的痛骂。

对于周萍动手打人,她完全始料未及,因此更受刺激,她要责问他,可母爱的天性让她一开口成了“你是萍,......”,下面一句“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母性之爱让她想认儿子,但阶级的差别让她不能认儿子,周萍的表现也让她很失望而不想认了)同样表现了她内心的冲突与挣扎(母性之爱和阶级之恨)。

最后她“呆呆地望着周萍的脸,又哭起来”,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她复杂的情绪:周萍的言行让她备受打击,她深感失望(周萍和周朴园一样冷酷)、痛苦,而不能泯灭的母子之情又在她心里激荡。

4、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明确:破折号是转换话题。

侍萍本意是说“我是你的妈”,一别三十载,亲生骨肉今日重逢,当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尽的情,可阶级地位斩断了血缘关系,阻隔了母子亲情。

侍萍是清醒的,所以马上转换话题“我是你打的这个人的妈”,这样一老一少,一母一子便形同路人。

“我是你的妈,我还是你打的这个人的妈,你们都是我的亲生儿子啊!”这是侍萍的内心独白。

亲生子大海被亲生儿周萍痛打,身为慈母,只有眼睁睁看的份,其内心是何等情感。

二、探讨主旨剧本为什么以“雷雨”为题?明确:既是家庭和社会郁闷烦躁的环境气氛的,象征,又是促进家庭矛盾一触即发、预示着封建家庭即将崩溃的力量的象征,更是对宇宙和人物命运隐秘的恐惧的象征,反映了剧中人物的宿命观,也反映了作者受了宿命论的影响。

归纳主题:《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性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作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