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埠

合集下载

上海的历史故事

上海的历史故事

上海的历史故事上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作为一个港口城市,上海自古就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早在秦朝时期,上海就已经有了繁忙的码头和商业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逐渐成为了长江下游地区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在近代史上,上海更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842年,中国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上海成为开埠城市,西方列强纷纷涌入上海,带来了西方的文化和科技。

上海的城市面貌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中国建筑和西方的洋楼在上海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除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上海本土的历史故事也是丰富多彩的。

上海早期的工业发展,使得上海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工业中心之一。

在那个时候,上海的纺织、造船、造纸等行业都非常发达,为上海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上海也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出版中心,许多著名的报纸、杂志和书籍都在上海问世。

上海的历史故事中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黑暗面。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鸦片贸易、赌场和妓院等非法活动盛行,给上海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同时,上海也曾经历过战乱和外国侵略,留下了许多痛苦的记忆。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上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上海的城市建设焕然一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和先进的科技产业使得上海成为了中国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城市之一。

上海的历史故事也因此迎来了新的篇章,传统与现代在这座城市中交相辉映,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上海的历史故事,是一部关于变迁和发展的史诗。

从古老的港口城市到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上海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要事件,承载了无数人的梦想和希望。

上海的历史故事,不仅是上海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让我们一起走进上海的历史,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和韵味。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上海,是一座经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经过百年的沧桑变迁,在近代中国的血雨腥风中,愈来愈焕发出自我独特的光芒。

建筑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的因素,整体而又集中地体现了民族传统、地域特性、时代精神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建筑所反映的空间与时间关系,其深度和广度是无可比拟的。

而与现代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上海近代建筑,则综合反映了上海的近代社会和城市的演变历程。

自1843年11月开埠以来,上海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成为中国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

中国的封建社会最早在上海解体,并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并且又发展成为一种折衷混合的社会,上海变成一座独特的城市,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其他城市。

一、开埠前的上海上海的近代建筑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近百年的建筑中,几乎囊括了世界建筑各个时期的各种风格,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世界建筑史。

在许多情况下,上海的近代建筑又与社会的现代化和商业化结合在一起,把舶来文化变成自己的文化。

因此,上海的近代建筑也构成了自己的特色。

上海现存的地面建筑文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陀罗尼经幢(859)和泖塔(874-879)、宋代的兴圣教寺塔(1068-1094)、元代的清真寺(1341-1368)和明代的豫园(1559始建)等,在开埠以前,大体上保持了传统的延续性,上海古代建筑,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嘉定孔庙和龙华寺各建筑群格守中国传统的中轴线排列,形制完整,布局严谨;南翔寺双塔和文庙魁星阁是中国木构架结构典型,体现了古代完美的结构工艺;龙华塔和真如寺的地基处理因地制宜,坚实牢固;书隐楼的木雕和砖雕艺术精湛,形象逼真。

所有这些均体现了上海在建筑造型和布局、传统的木构架结构、软土地基的处理、装饰彩绘、施工工艺方面的创造性和重要的贡献。

二、开辟租界/最初的西式建筑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许英国上海设立租界。

上海的发展史

上海的发展史

上海的发展史
上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繁荣的贸易港口,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七世
纪东晋时期的吴淞江,而真正的繁荣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清朝末
期和民国时期。

1860年,英国人在黄浦江畔的上海租界开埠,并逐步扩大领土,各
国先后相继进驻,形成了今天的外滩。

在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下,上海港口
贸易地位逐步上升,成为中国外向型经济和金融中心。

1930年代,上海成为全球最大的亚洲口岸之一,有着极为发达的银
行和金融服务业、贸易和船运、工业制造业和高级服务业等领域。

然而,1937年的抗日战争和1949年的解放战争给上海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
挫折。

20世纪70年代,上海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文化革命,但在改革开放
政策的推动下,上海再度成为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中心。

上海在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快速发展,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被誉为新中国的骄傲和世界大都市之一。

和上海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是中国
改革开放政策。

上海经济的发展史

上海经济的发展史

上海经济的发展史
上海经济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843年,当时上海开埠,开始了成为世界级大都会的历程。

特殊的出海口地位,使得上海能在开埠之后,能够逐渐将内河、长江、沿海和远洋的航运贸易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发达的航运网络。

在民国时期,上海的工业发展在全国就遥遥领先。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国家认为上海处于国防前线,不宜作为重点建设地区,所以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项重点工程没有一个安排在上海。

1956年,国家对上海的政策发生战略转变,上海提出了“充分利用,合理发展”工业的方针。

此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财政支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的发展揭开了新篇章。

特别是1978年以来,上海不断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率先走出一条具有特大城市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上海房地产市场也经历了三次繁荣,推动近代上海跳出老城厢,以外滩为原点,沿黄浦江、苏州河、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等向外“绽放”出十里洋场“商贾辐辏、百业骈阗”的“海上之花”。

总的来说,上海经济的发展史是一个从封闭到开放,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

这个过程中既有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也有市场力量的作用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上海大事年表

上海大事年表

1842年8月29日《南京条约》签订1843年11月17日上海自此正式开埠1844年7月13日《望厦条约》签订1844年10月24日《黄埔条约》签订1845年11月29日第一次土地章程(也称「地皮章程」)出台1846年道路码头委员会成立1848年11月27日英租界第一次扩充1849年4月6日法租界成立1853年4月12日上海租地西人大会通过组织义勇队的决议1853年9月7日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1854年4月4日泥城浜之战1854年7月11日第二次土地章程出台1855年2月17日小刀会退出上海县城1858年1月26日《天津条约》签订1860年8月17日太平天国起义军首次攻打上海1862年1月11日太平天国起义军第二次攻打上海1862年5月1日上海法租界公董局成立1862年8月太平天国起义军第三次攻打上海1862年11月上海自由市计划1863年9月21日美租界与英租界合并1864年5月1日《上海会审公廨》成立1866年3月《第三次土地章程》出台1866年上海义勇消防队(也称「救火队」)成立1869年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公布1869年9月驻北京公使团批准了各国领事提交的第三次土地章程与上海法租界工部局章程1870年义勇队由工部局直接管理1874年四明公所事件1882年领事法庭成立1893年上海美租界正式划定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1896年7月21日中日北京条约签订1897年上海人力车夫事件1898年第二次四明公所事件1898年第四次土地章程通过1900年8月17日上海进入警备1905年黎黄氏事件1906年美国在华法庭在上海设立1907年中国人首次加入义勇队1910年11月上海发生疫情1911年辛亥革命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上海、宁波、福州、厦门以及广州这五处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简称「五中美订立的这份合约的内容参照了中英《南京条约》。

中法订立的这份合约的内容同样也参照了中英《南京条约》这份土地章程被视为上海租界存在和运作的依据法理,由上海道台和英国驻沪领事共同商定,其要旨在於华外国人在上海成立的第一个组织,主要解决租界内部道路建设等问题,是工部局的雏形。

上海繁华都市的沧桑历史

上海繁华都市的沧桑历史

上海繁华都市的沧桑历史上海这座繁华都市承载着许多沧桑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迁和故事。

从起初的一个小渔村演变成如今的现代化大都市,上海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

本文将以时间线的方式,为您呈现上海的沧桑历史。

一、清朝时期的渔村在清朝时期,上海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渔村,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河边,是一个交通便利的地方。

当时的上海是一片孤独而贫困的土地,几乎没有任何商业活动。

人们的生活充满了辛勤劳动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外国租界的建立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英国签署了南京条约,其中规定了上海的开埠条件。

从此,英国、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相继来到上海,并在上海设立了租界。

这些外国租界成为了上海的特殊存在,也为上海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观念。

三、近代工业的起步沪杭铁路的修建是上海近代工业起步的重要里程碑。

1876年,沪杭铁路开始修建,上海作为铁路的起点之一,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发展。

纺织、造船和钢铁等行业相继兴起,促进了上海的工业化进程。

四、上海公共租界的建立1863年,英法两国与中国签订了《上海公共租界章程》,规定了上海的行政和司法管理体制。

上海公共租界的建立标志着上海成为了华东地区的贸易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外商和投资。

五、经济繁荣与文化发展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了亚洲最大的港口和金融中心,经济繁荣达到了顶峰。

同时,上海也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中心,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诗人和演艺人员。

六、战争和动荡时期自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上海成为了中外战火交织的地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经历了日本侵略、国共内战和解放战争等大规模战斗。

上海的工商业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七、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是上海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上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全球城市。

高楼大厦、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国际化的商业街区等,上海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上海等级考·历史:上海的历史变迁(学生版)

上海等级考·历史:上海的历史变迁(学生版)

上海高中历史·上海的历史变迁考情分析1.掌握上海自古至今的大致历史变化。

2.近代上海的市政变化、在近代史中的地位尤其重要。

3.对一些与上海有关的重大事件,如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等有所了解。

考点梳理崧泽文化1、上海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文明的雏形,在青浦县崧泽村发现了崧泽文化。

2、文化遗存:出土了大量磨制石器、陶器(三口陶器)、玉器(装饰品:石瑝)等。

还发现了粳稻颗粒和一只陶塑小猪,可以推断当时人们已懂得了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

设县与建城(古代)1、古代行政区划的变化:上海地区,春秋属吴。

战国先后属越、楚。

至唐天宝年间(742-756)出现了第一个县级治所——华亭县。

此时,出现了青龙集镇,据江瞰海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内航海运的优越条件,使青龙镇变得非常繁盛。

(有“小杭州”之称)到南宋末年,形成上海镇。

至元代,朝廷在上海设立市舶司。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朝廷正式设置上海县。

2、建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因倭寇骚扰而筑城自卫,奠定了开埠前上海城市的基本格局。

3、经济发展:棉纺织业从元代开始兴盛。

明代中晚期,上海县和整个松江府已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业中心,得到“衣被天下”的美誉。

(有“小苏州”之称)至清嘉庆、道光年间,随着海运漕粮之路的开辟,沙船运输业空前发展,上海县城和周边城镇的规模迅速扩大,各地客商云集,会馆公所林立,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一、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1、上海开埠1842 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签订《南京条约》,上海成为条约中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1843 年上海正式开埠。

2、租界的设立(1)租界:租界是指两个国家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国的领土上为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的另一国设立的合法的外国人居住地(土地国有化)。

在中国是指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的简称,多位于港口城市。

上海历史变迁

上海历史变迁

上海历史的变迁
古代上海:设县
南宋末年:上海镇
元代:上海市舶司
1291年正式设上海县 隶属松江府
近代上海的市政变迁(1840—1862年)
一、上海开埠:1842年《南京条约》,上海辟为通商口岸; 1843年,正式开埠。
二、租界辟设:依据《虎门条约》,1845年订立《上海租地章程》, 内容涉及租地办法、范围、使用界定、市政管理原则等,宣告英租界 辟设。依据片面最惠国待遇,美租界、法租界辟设。
三、由华洋分处到华洋杂居: 1853年前,华洋分处,华人可到租界买卖交易,但不得在此居住; 1853年小刀会起义,清政府强令居民迁徙,难民流入租界,华洋杂居 。
四、租界市政机关的产生:1854年,英法美三国领事单方面修改租 地章程,成为租界市政的法律基础。7月,市政机关“市政委员会” (Municipal Council)正式产生,中文翻译为工部局,实际上就 是租界的市政府。此后,各种下属机关陆续设置,最终形成了“国 中之国”。 法租界成立“公董局”。
3、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浦东已经建成为一座外向型、多功能、 现代化的新城区,初步建立起了国际经济、贸易、金融、航运 中心的基本框架,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成为上海重要的经 济增长极,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取得显著成就的重 要标志。
百年中国看上海
近代以降,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上海被辟 为通商口岸。至此,上海成为了近代中国重要的历史舞台,她的 近代化发展既是不平等条约的冲击和西学东渐大潮拍打下近代中 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同时也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艰难转型起到 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近代中国的前行。
福州路原名布道街,上海外滩以西的一条支马路,原是上海公 共租界中区的一条著名街道,俗称四马路。1843 年,在此创 办了中国第一个出版机构——墨海书馆。此后,这成为中国文 化出版业之重地,云集了中华书局总店、大东书局、世界书局、 黎明书局、文化书店、光明书局、上海书店、上海书报杂志社、 中国图书杂志公司、中国文化服务社以及中央书店等等靡不胜 数。它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报业的重镇,拥有《申报》、《新闻 报》、介绍风花雪月的上海滩小报《晶报》、《苏报》、《神 州日报》、《中央日报》、《文汇报》等。还有造型别致《时 报》馆,内有康有为、梁启超授意创办的大型日报社,主张立 宪,介绍欧美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开埠
上海习惯上被称为“上海滩”,可见这片土地是从昔日的海滩逐渐演化过来的。

约7500年前,长江在今天江苏的镇江、扬州附近入海,上海大部分地区还是汪洋一片。

长江携带而来的泥沙在沿海岸边堆积,使得陆地不断向海洋延伸。

经过数千年的海陆变迁,海岸线不断东移,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海陆面貌。

鸦片战争失败后,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其中第三款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清朝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接着,英国又以“理定善后事宜”为借口,于l843年l0月8日又同清政府签订了《虎门条约》。

“条约”第九款规定:“在万年和约(指《南京条约》)内言明,允许英人携带眷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拟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和基地,系准英国人租赁。

”同年l1月8日,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到任。

他根据《虎门条约》向上海道台官慕久要求划出一块土地作“居留地”,专供英国侨民使用。

宫慕久居然以为华洋分居能避免“纠纷”,默许巴富尔的要求。

据此,巴富尔在11月l4日发出通告,宣布上海于1843年ll 月l7日正式开埠。

外滩变迁
法国冒险家描述当年的外滩:“不计其数的污水沟和小河纵横交错,到处是坟墩。

低矮肮脏的茅屋,是竹子和干泥搭成的破棚子。


当时有“小苏州”之称的上海县城有27万人口,街道60多条。

上海道台宫慕久没有到码头迎接巴富尔,并对他租房的要求一口回绝。

这时,一个叫姚书来的商人将他在城里的52间房租给他,巴富尔和4名随员才有了安身之地。

随后赶到上海的英商被拒之城外,只好在城墙外搭起茅棚。

“每值晨雨,则衣被尽湿……”不甘居陋室的英商要求购地建房,巴富尔抓住《南京条约》中“寄居……贸易通商无碍”等字眼,不断对宫道台施压,要他划定黄浦江边的泥泞地(今日外滩)作为租借地。

巴富尔之所以选择这块荒野之地作为租借地,一是这里东靠黄浦江,北靠苏州河,水陆交通方便;二是外国商船兵船从长江口进入黄浦江,必须有一个停泊的地方;另外,东面的黄浦江上有英国军舰游弋,这令他们觉得安全。

经过两年艰难谈判,1845年11月29日,宫道台无奈下与巴富尔签订《上海土地章程》,这个章程曾被侵华外国人视为上海的根本大法。

它规定居留地830亩,上海租界的历史从此拉开帷幕。

《土地章程》签订当年,外滩建起11所房屋,开设23家洋行。

洋人喜欢在泥滩上跑马,跑出了一条500米长的小道,当时上海人称它为“马路”。

社会动荡
1850年,上海跑马总会在今天南京东路与河南中路交会处建立了第一跑马场,占地80余亩,这里也被称为“派克路”。

当时跑马场内还设有运动场,中国人看到外国人常在里面把不知名的木球抛来抛去,便又将这里称为抛球场。

抛球场一带成了租界最热闹的地方,在它附近陆续出现了商店。

当时英租界只有500人,在这里逗留的中国人必须在天黑前返回上海县城。

这种华人洋人分居的格局在1853年被打破。

当年9月,上海爆发了“小刀会起义”,上海县城居民为躲避战火,纷纷进入租界区,租界区人口猛增至2万人。

人口激增导致租界地价上涨,派克路在十几年内的发展有了三次大的飞跃。

第一次发生在小刀会起义的第二年。

为获取暴利,跑马会董事将第一跑马场以数倍于原价的价格卖出后,另辟第二跑马场,派克路随之延伸到今天的浙江路,路面加宽到7.5米,被称为“大马路”。

当时南京路上主要是外国人开设的洋行、银行、面包行。

相比之下,当时的福州路、广东路热闹得多,难民们在这里开设了各种店铺及茶馆、烟馆、妓院和赌场。

巨大商机
在战乱中,外国商人看到了巨大商机:他们发现从房地产生意获得的利益远大于丝茶鸦片贸易。

这种局面在4年后得以改变。

1862年,太平天国起义军攻打上海,逃难人群再度进入租界,租界内中国人口数量猛增到50万人。

地价迅速上涨,跑马会董事们又一次卖掉第二跑马场,修建了第三跑马场,派克路也由7.5米增加到15米。

在租界区的土地买卖狂潮中,外滩和派克路一带地价由1852年到1862年平均涨幅为200倍。

炒地狂潮带来了租界的畸形繁荣,派克路两边建立了越来越多的商店与住宅,上海的商业中心由上海县城转移到派克路。

派克路的第三次飞跃发生在1864年,租界当局出于战事的考虑,在派克路与泥城浜之间修建了一条军用公路,随后又将派克路延伸到了静安寺。

1865年10月,租界当局为“纪念”《南京条约》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利益,将派克路正式命名为“南京路”。

马路交通
上海开埠初期,道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轿子。

1855年,第一辆马车出现在外滩。

到了同治初年,载货拉客的独轮车也随着躲避战乱的人流进入租界。

1874年,上海从日本传入了黄包车。

1901年,匈牙利人李恩时从国外输入了两辆上海最早的汽车。

1908年3月5日,上海第一辆有轨电车在南京路正式通行,但却没有上海人敢坐。

因为当时的黄包车同业公会为了自身利益,大谈电车带电,乘车必死。

英商电车公司因此组织了盛大的通车典礼,并邀请当时的名流大亨乘车兜风,谣言不攻自破。

电车的通车,意味着南京路拥有了当时世界上几乎所有最先进的电气化市政设施。

早在1881年,在电话发明几个月后,南京路上便出现了第一条电话线;翌年3月,中国最早的电话交换机在大北电报公司开通。

4个月后,南京路上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

1908年,汇中饭店安装了两部中国最早的电梯。

但是,通了电的南京路却不太平,时常有人车相撞的事故发生。

针对这种情况,工部局在南京路上铺设了人行道,从而使南京路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条人车分道的路,同时也产生了第一个交通规则。

练习:除了南京路,你还知道哪条上海路名的由来?请列举一条马路及其来历。

“国中之国”
南京路上的所有市政管理措施都由当时的工部局制定。

工部局成立于1854年,起初是租界单纯的市政管理机构。

在工部局的印章和局旗上,印刻有英、美、德、俄等12个国家国旗图案,意思是租界由此12国侨民选出的代表共同管理。

为维护外国侨民利益,工部局制定了许多市政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租界城市化进程。

当然,工部局制定的一些措施也充满着对华人的歧视,如一度规定中国人坐的马车不能比外国人的高。

从1854年开始,每年4月4日是工部局万国商团建军节,万国商团实际是工部局的武装力量。

从19世纪80年代起,万国商团和工部局得以壮大。

工部局凭借其日益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清政府步步紧逼,中国主权逐步被割让。

于是工部局逐渐演变为租界最高权力机构,租界也就成为国中之国。

练习:1868年建成的外滩公园,英文名Public Park,是中国最早的公园,但它长期禁止中国人进入,现存的1916年《外滩公园园规》规定:1.本公园为本地外籍居留者的休息场所。

2.犬与自行车不准入内。

3.除仆从外,华人不准入内。

4.印度人非着高贵服装与礼服者不准入内。

5.日本人非着西装者不准入内。

请回答:一、外滩公园现在是什么地方?二、你对该园规有何评价?三、你还知道租界其他歧视中国人的规定吗?
洋泾浜
洋泾浜,原是上海的一条河浜,位于从前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之间,后来被填成一条马路,即今天的延安东路。

所谓“洋泾浜英语”,是指那些没有受过正规英语教育的上海人说的蹩脚英语。

它的特点一是不讲语法,二是按中国话“字对字”地转成英语。

洋泾浜是英语与上海话结合的产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宁波话与粤语的影响。

其语法不符合英语习惯,语音受汉语影响。

当时随着大批从事经济掠夺的英商涌入,在没有共同语言而又急于交流的情况下形成一种“商业英语”,华人则叫做“洋泾浜英语”。

虽然皮钦语的摇篮是广州,但在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以后,上海的对外贸易地位很快超过了广州,在英法租界之间的洋泾浜,便聚集一批无业游民,专以蹩脚英语为营生,牵合中外商人,促成商业交易。

起初从事这种翻译活动的还是从广州来的老手,后来就逐渐本地化。

洋泾浜英语给人们生活留下了大量的常用语,如阿木林(A MORON),混枪势(混CHANCE),码子(寿头码子,小刁码子等,MOULDS),嗲(DEAR),大兴(DASHY),噶三壶(GOSSIP),瘪三(BEGSIR),戆大(GANDER),接领子(接LEADS),扎台型(扎DASHING),邋遢(LITTER),蹩脚(BILGE),肮三(ON SALE)等等,都已经融入了日常生活。

练习:以下词语摘自晚清出版的《洋泾浜英语实用手册》,你能猜出它们的英文原文吗?
抗母狗特万体佛也斯
糯伯凸肚伯辣茶
发茶卖茶伏特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