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寓言两则(刻舟求剑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语文S版三年级下)

合集下载

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刻舟求剑》《揠苗助长》学案

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刻舟求剑》《揠苗助长》学案

11《寓言两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

掌握由本课生字构成的生词:寓言、刻舟求剑、掏出、船舷、盼望、精疲力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故事。

3.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认真体会寓言故事中包含的道理,懂得做事一定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学习重点难点】1、了解课文内容,懂得两则寓言的寓意。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意思。

【使用说明与学发指导】1、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会圈点勾画以及标文段序号。

2、通过默读、独立思考、深情朗读、小组合作,抓住重点词句,联系生活来想象。

【知识链接】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以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的目的。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在文中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出自然段,认读生字词,读准字音。

2、完成练习册上课前自学题。

3、填空组词自()自()精()力()刻()求()()苗()长二、合作探究《刻舟求剑》1、那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一不小心”是什么意思?2、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不慌不忙”是什么意思?用“不慌不忙的”样子来做一做文中掉剑人的动作。

3、说一说,这个人能不能捞到宝剑?为什么?4、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5、拓展如果你是这个掉宝剑的人,你会怎么做呢?可以和小组里的成员一起演一演。

《揠苗助长》1.种田人为什么要揠苗助长?从哪些词语看出他很焦急?默读第1自然段,画出有关词2.农夫想到了什么好办法呢?他是怎么做的?读一读第2、3自然段。

3、你觉得他这个方法怎么样?现在你们就是这一棵棵小禾苗了,你们会说什么呢?回到家,他一边喘气一边说──,从他说的话中你读明白了什么?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总算”说明什么?应该怎样读?4.禾苗真的长高了一大截吗?他的儿子很纳闷,心中会想什么呢?5.如果你就是农夫的儿子,看到禾苗全枯死了,会说些什么?农夫看到禾苗都枯死了,会伤心地说什么呢?回去会怎么开导爸爸呢?听了儿子的话后,又会怎么说呢?演一演,看谁最能让爸爸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寓言两则 第一课时《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寓言两则 第一课时《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24 寓言两则第一课时《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揠苗助长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和我们平时听到的故事不一样,它是一则寓言故事。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跟老师读课题。

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24、寓言两则揠苗助长2、强调课题中的“寓”“揠”“长”三个字的读音、写法。

3、介绍寓言故事出示多媒体课件,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故事吗?学生自由发言。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看几张有趣的图片,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寓言故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片,说说故事的名字。

出示课件图片。

请同学们举手回答,说对的话把掌声送给他。

掩耳盗铃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坐井观天这些故事都是通过一件有趣的事情,来告诉我们一个大道理,这就叫做寓言故事。

4、介绍作者孟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揠苗助长》是谁写的呢?出示课件,介绍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很多话都被后人当作名言警句来学习,比如,我们二年级学过的两句大家还记得吗?请举手回答。

出示课件,学生读。

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今天,我们学习完这则寓言故事,我希望同学们也能从中明白一个做人道理。

二、学习课文1、熟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标出段落。

教师纠正读音。

听课文范读。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教师范读,强调读出感情。

出示课件,第一自然段。

(2)想一想,第一自然段中“巴望”还可以换成其他词语吗?农夫“巴望”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出示课件:希望盼望巴望禾苗长得快些。

(3)农夫为什么希望禾苗长得快些呢?学生发言想早一点丰收。

从哪里看出来他很希望禾苗长得快些?学生发言天天到田边去看。

教师讲解“天天”。

可是他总是觉得?学生抢答。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教学设计7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教学设计7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过程:
环节一:
整体感知----感知课文,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
2. 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
3. 学习“寓”字。用字理识字的知识去学习,师引导:宝盖头跟房屋有关,这是一个标准的形声字。(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的记忆字形的方法)
2.齐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生字词,初步了解本课生字:巴望、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焦急、纳闷
3.交流问题,感知大意。
(1)师:到底是谁揠苗助长?为什么“揠苗助长”?
(2)“揠苗助长”结果怎样?请学生把这些问题完整地连起来说一说。(同桌先练说)
环节二:
精读感悟----部分理解,重点突破
三、理解文本,配乐朗读课文
苏教版语文三下第二十四课
24.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寓、焦、苦、弱、勃、闷、宋、则、疲”,能熟练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懂得复述课文。
3.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4.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1.让生观看《揠苗助长》的录象,并让学生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
2.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情境再现,注意突出刚才描写人物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能复述课文。

揠苗助长教案 (1)

揠苗助长教案 (1)

语文S版三年级《揠苗助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执教者:教材分析:《揠苗助长》是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中的一篇课文,理解这则寓言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寓意,难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的目的。

为此,根据学生的认知心里特点,注意形象渲染,重视情境感受,让他们在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语言内容,并让他们在形象的创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读、说、想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2、在读准、读好的基础上练习讲故事。

教学重难点:在读,说、想中悟出故事的寓意教学重难点:读懂词句,理解体会寓意教学策略及方法分析:1、多媒体辅助教学2、以读为主,通过抓住重点词语细细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理解体悟小故事中蕴含的大道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忆以前我们学过那些寓言故事1、出示屏幕2、复习什么叫寓言二、初读课文,了解题意1、教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正确。

3、提问: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请同学们分别读课文中的四个自然段4、教师做出评价。

5、说说揠苗助长的“揠”字什么意思?【语文贵在读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在反复读的过程中结合插图理解题目意思】三、品故事,读出味道。

1、请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2、出示句子比较“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他在田里焦急地转来转去”比较去掉“好像”和焦急地”和原句有什么不同3、请学生回答。

师:“焦急”是什么意思?焦急究竟有多急呢?看到屏幕上的字分析字形。

师:现在这把火放在谁的心上呀?领读“焦急”生: 跟读师:把这个词放到句子里去,谁能读出焦急的语气?师: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农夫在田里怎样了?他在说什么?生:答师:农夫为什么那么着急呀?生:答师:农夫希望田里的禾苗一天就长高一大截,这有可能吗?为什么?生:答师:禾苗就是这样天天地长,慢慢地一点一点地生长着,这就是禾苗的生长规律,农夫知道吗?4、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句话,从哪个词语看出农夫的心情急。

寓言两则: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教学设计11、寓言两则一、教学目标:1、会认三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把握“小心、着急、记号、希望”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寓言故事,明白得寓言故事中含着的道理。

3、指导学生读明白课文,明白得做事一定要遵循事物的进展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明白得“刻舟求剑”与“揠苗助长”的含义,明白得两则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语;讲读《刻舟求剑》。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

(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明白得,不明白的地点记下来。

三、认读生字,解答疑难(出示生字)四、深入分析、弄明白寓意。

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

摸索:那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刻?什么人?在什么地点?宝剑掉到哪里去了?2、提问:那个人的宝剑是如何掉进江里的?读课文回答。

“不小心”是什么意思?再读这一段,用十分惋惜的语气读读。

过渡:那个人是如何做的呢?他什么缘故如此做?3、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一点儿不着急。

②、在船舷上刻记号。

③、他想记住掉剑的地点,捞上宝剑?)4、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

5、小声读3~4段,摸索:当有人问他,他是如何回答的?(1)、提问:“有人”指的是什么人?他什么缘故要问?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应该如何读,谁来读读看?(2)、教师示范。

学生练读,指名读。

第一句要读出着急的语气。

两句话既要读出不明白得的语气,而且还要读出不赞同的口气。

(3)、明白得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

他什么缘故不慌不忙?(4)、用不慌不忙的语气读读那个人的话。

(5)、提问:按照那个人说的方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什么缘故?(展开讨论)五、揭示课题,析字悟意。

1、让同学说出那个故事的名字。

2、逐字分析,舟:是船;求,是找的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出那个成语的意思。

六、总结谈话,明白得寓意: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不用变化眼光处理问题的人。

三年级语文《寓言两则》(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寓言两则》(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寓言两则》(揠苗助长)教学设计实小许慧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不可急于求成。

教学重难点:体会寓意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4课《寓言两则》。

让我们一起跟老师来把课题写一遍。

师:你能来把课题读一读吗?生:读题师:什么叫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那大家都听过寓言故事吧,你能回忆一下,以前你都听说过那些寓言故事吗?出示:(掩耳盗铃、守株待兔、亡羊补牢、坐井观天)指名读。

(扩大读的数量)师:这篇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两则"。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揠苗助长》。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揠苗助长"。

二、检查预习情况课后大家预习了吗?,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出示生字。

师:这些生字你都掌握了哪些?指名学生说师:那你能来读一读吗?2、生字学会了,老师还要看看你们的书读的怎么样,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完成填空:出示:古时候有个人,因为想让自己的禾苗______就把禾苗______结果______。

3、现在谁能说一说"揠苗助长"的"揠"是什么意思?"助"又是什么意思?谁能连起来说说"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三、自读自悟1、这篇课文很有意思,咱们试着演一演,怎么样?(想)别忙,想要演好这篇寓言,首先咱们就要揣摩一下文中这个人的动作、语气,把这个人当作自己,来,自己先试着读读课文。

看看事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一)、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课文从他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他是这样的语气?(焦急)从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看的出来呢?出示:宋国有个农夫,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1寓言两则(导学案)doc

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1寓言两则(导学案)doc

11寓言两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能加以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理解成语“刻舟求剑”和“拔苗助长”的含义,并能对这两个成语加以运用。

过程与方法本课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教会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使学生自己会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及能力,引导其明白必须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急于求成,方法不对,反而坏事。

【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两个成语的含义,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加以分析。

2、明白“刻舟”为什么求不到剑,“揠苗”为什么不能助长。

难点:1、理解两个成语的含义,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加以分析。

2、明白“刻舟”为什么求不到剑,“揠苗”为什么不能助长。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

师总结:比赛进行得非常激烈,同学们不仅把学过的成语记得很牢,而且还记住了许多自己学会的成语。

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刻舟求剑”。

师边书写课题边强调:看清“求”的第三、四笔,“剑”的第七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故事里那个人用刻记号的办法找宝剑好不好呢?大家需要认真读读课文才会知道。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两点:A注意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了解那个丢剑人和别人的不同表现。

B是遇到不认识的字,要看课后的注意或查字典。

2.检查阅读情况,了解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1、小组内交流预习的生字。

2、媒体出示生字,生认读。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1、师范读课文。

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的什么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江上。

贴图:先贴“大江”,江水滔滔,远处是河岸。

再在江中贴一“小船”,船上立一佩剑之人。

)2、看图,再自读课文,弄懂“刻舟求剑”字面上的意思。

(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教案与教学设计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教案与教学设计

语文(S)教学设计教课板材:语文(S)三年级下册文:11 寓言两则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教学将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学生年段特点和认知能力,充分预设,力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法顺应学法,教学思路符合学习认知思路,力图从语言入手,通过读、思、评、说等平台,引导学生读懂、读深、读活。

在这样的过程促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栩栩如生的形象中获取新知,升华情感。

注意形象渲染、重视情境感受、在语言情境中感受语言内涵并在具体形象的创造中获得新的语文心智。

教学目标:1.会认“催、竭”2 个生字,会写“寓、刻、剑、掏、舷、催、捞、盼、疲、竭”等10 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寓言含义,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

3.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思考问题,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的道理;明白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的道理。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 读懂课文、理解寓意。

2. 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和自学能力。

教学难点:1.读懂课文、理解寓意,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

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问题;成果要靠踏实勤劳的工作去获取。

课前准备:1. 生词卡片。

2. 挂图。

3. 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则寓言《刻舟求剑》,你告诉我们学习寓言最重要的是弄懂什么?《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揠苗助长》。

边说边板书课题。

(展示课件第七屏)二、读题两遍,释题引导学生写“揠”,查字典,了解字意。

释题并依题质疑。

三、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2.同桌互相讨论理解文中的词语。

(二)自读自悟:1.这篇课文很有意思,让咱们试着演一演,怎么样?想要演好这篇寓言,首先咱们就要揣摩一下文中这个人的动作语气,把自己当作这个人,来,自己试着读读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示例11 寓言两则刻舟求剑【内容简析】《刻舟求剑》是一篇成语故事。

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中,他在船舷上刻记号,准备等船靠岸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

这个成语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教会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使学生自己会学。

关注学生的情感,重视评价效应。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理解“一不小心、船舷、催、不慌不忙、刻舟求剑”等词语意思。

2.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教具准备】教具贴图、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初读课文,理解大意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

师总结:比赛进行得非常激烈,同学们不仅把学过的成语记得很牢,而且还记住了许多自己学会的成语。

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刻舟求剑”。

师边书写课题边强调:看清“求”的第三、四笔,“剑”的第七笔。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正音。

4.师范读课文。

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的什么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江上。

贴图:先贴“大江”,江水滔滔,远处是河岸。

再在江中贴一“小船”,船上立一佩剑之人。

)5.看图,再自读课文,弄懂“刻舟求剑”字面上的意思。

(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

)6.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四人小组互助解答,仍不理解的向老师提问。

可能提出的问题:①“船舷”是指什么地方?②“催”是什么意思?③那个人为什么捞不到剑呢?7.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小组学习,同学们不仅弄懂了一些问题,还提出了学不懂的问题。

让我们在后面的学习中一起弄懂它们。

二、再读课文,品词析句1.学习第1自然段。

①齐读本段。

②学习“宝剑”一词:结合“剑”字的“刂”旁理解词意。

③用换词法理解“一不小心”(一不留神、一不注意)。

看图想象这个人是怎么“一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里的。

(移动“宝剑”,演示掉进江里的情景。

)说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④指导朗读:读出意外、惋惜的语气。

2.学习第2自然段。

①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听老师读课文,注意老师读的哪些地方跟课文不一样,用笔划下来,然后说一说。

(“一点儿”和“船舷”的“舷”字。

)②这两个词能省去吗?(不能。

“一点儿”强调那个人很不着急的样子。

“船舷”指船两侧的边(结合贴图理解),讲清了那个人拿小刀刻记号的具体位置。

)③指导朗读:语速稍慢,拖长音,强调出那人一点儿也不着急的样子。

第二句是个长句,划出停顿号,练习朗读。

3.学习第3自然段。

①别人看到了,是怎么说的?自读课文,然后用“别人认为:____”的句式说一说。

(别人认为:宝剑掉进江中,就得马上停船打捞,不去捞剑,光顾着在船舷上刻记号,是没有用的。

)②别人说这话时心情怎样?(十分着急。

)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来?为什么?分四人小组讨论、补充,并请代表汇报发言。

(“催”说明他心里很急,说话又快又大声。

“赶快”强调要快,不然就来不及了,捞不着了。

句末的“!”强调刻记号是没有用的,要马上捞。

)③指导朗读。

用大声急促的语调,配合着急的表情读好句子。

4.学习第4自然段。

①别人那么着急,那个人仍然一点儿也不着急,课文用哪个词来形容?学习“不慌不忙”。

(结合“慌”和“忙”的“忄”旁来理解词意。

)②用“不慌不忙”的语气练读那个人说的话。

③看看他想的是什么办法?根据回答板书。

(板书:从这儿掉从这儿捞。

)④在画面上演示这种捞剑的方法,并看图讨论:a.“宝剑从这儿掉下去”一句中的“这儿”指哪儿?(板书:江中。

)b.师操作:移动“小船”至“岸边”。

“我从这儿跳下去捞”句中的“这儿”指哪儿?(板书:岸边。

)c.这种方法能捞着宝剑吗?为什么?(在江中掉的宝剑却在岸边打捞,当然捞不着。

)d.他的想法错在哪儿?(虽然记号还在,但船在动,捞剑的地方已经不是掉剑的地方了!师归纳出:情况变了,方法却不变,就办不好事情。

)5.那么怎么做才能捞着宝剑呢?谁能将黑板上的画面重新移动一下,然后说一说?(只有立即停船,马上从掉宝剑的地方跳入水中打捞,才能捞着宝剑。

)三、自读课文,领悟寓意1.有感情地读课文。

2.引导想象,续说故事。

(船靠岸后,那个人会怎样做?结果如何?他的心情怎样?……)3.进一步领悟寓意。

是啊,他这样捞永远也捞不着宝剑。

可他却不明白。

(贴头像特写图:画面上掉剑之人一脸困惑、失望之意。

)谁愿意帮助他,给他说说道理?(模拟情境表演说话。

)4.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5.用你自己的话说说寓言的寓意。

揠苗助长【内容简析】《揠苗助长》讲一个种田人为了让禾苗长得快,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禾苗最后全枯死的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做事要按事物的发展规律,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着重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在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有感情地自读自悟自演。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能理解并讲出“喘气、巴望、精疲力竭、一大截、揠苗助长”的意思。

2.联系课文,认真读懂每一句话,训练理解句子的能力。

3.懂得做事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4.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读懂词语,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播放《揠苗助长》录像。

看完以后,你要告诉我这则寓言讲了什么内容。

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

二、学习《揠苗助长》1.释题:“揠”是拔,“揠苗助长”就是拔苗助长。

“长”读zhang,不读cheng。

2.检查预习,扫读生字词。

要求借助拼音拼读生字后自由读课文。

提示几个生字的笔画和写法。

焦急筋疲力竭喘气枯死3.提难问疑。

(1)指名提难问疑。

a.“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b.《揠苗助长》讲了一个什么故事?c.《揠苗助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3)用下面的句式,说说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古时候有个人,因为想让禾苗,就把禾苗,结果。

4.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种田人为什么要揠苗助长?从哪些词语看出他很焦急?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1自然段,标画出有关词句。

(2)指名回答,读句子。

“他盼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法帮它们长。

”(3)“盼望”是什么意思?“天天”“去看”说明什么?“盼望”是殷切地期望的意思,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急切,所以他“天天到田边去看”,既反映了他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又为他下面采取行动作了铺垫。

(4)“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说明什么?“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形象地描绘出他当时急切的心情和焦急的样子。

“我得想个办法帮助它们长。

”这句话表明他下决心,要采取行动,再也不愿等下去了。

同时这句话在第1自然段的结尾,也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5)指名读第2自然段。

(6)出示句子,抓重点词,比较句意。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经过讨论,让学生懂得,第二句中用“终于”一词表明种田人费尽心思苦想了好几天,到底想出了办法。

(7)“筋疲力竭”说明了什么?“筋疲力竭”是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

联系课文内容种田人“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竭。

”说明他下了很大功夫,费了很大的劲。

(8)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种田人做了这件事后,自我感觉怎样?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种田人告诉儿子“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从“总算”一词可以看出种田人自认为力气没白费,心里很得意。

(9)指名读种田人说的话,从中体会他得意的心情。

5.细读悟道理。

指名读第3自然段,讨论。

(1)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种田人错在哪里?经过讨论要让学生明白禾苗的生长要靠自己的力量。

人们希望它长得快些,只能采取合理施肥、浇水、适时锄草、灭虫等办法。

如果硬是把禾苗拔高,损伤了禾苗的根,禾苗自然会枯死。

这是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

种田人违背了这个规律,想借助外力强求速成,结果把事情弄糟了,导致禾苗枯死。

(2)学生口头归纳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道理。

(3)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

你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事情?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分组或全班集体讨论的办法,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寓意。

(4)总结学习方法:初读知大意,读题解题意,精读解句意,细读悟道理。

三、总结今天通过学习《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我们受益匪浅,不光明白了这则寓言中所含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引以为戒,在生活中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四、引申课外阅读1.介绍成语。

除了今天教给你们的这个成语,老师这里还有好多好多的成语。

请同学们把大屏幕上出现的这些成语一起大声读出来,好吗?2.推荐书籍。

这么多的成语,有好多我们现在还是只知其词,不知其意。

想更多地去了解这些成语故事,老师介绍你们去新华书店和学校的图书馆走一走、看一看,这本《新编成语故事》(出示书籍)就是老师在我们学校的图书馆找到的。

相信到了那里,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