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汗中药方

合集下载

治疗出虚汗的中药方

治疗出虚汗的中药方

治疗出虚汗的中药方展开全文(睡着出汗、惊醒立止)为主,汗出部位常在胸背及手脚心,并伴有心烦易怒、睡眠不安、五心烦热、两颧红赤、骨蒸劳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午后低热等症者,是为阴虚,治宜清热养阴敛汗。

处方:选用生地、白芍、五味子、地骨皮、麦冬、知母各10~15克水煎服。

还有一些老出虚汗的病人,既有气虚的症状,又有阴虚的表现,是为气阴两虚,治宜补气固表、养阴敛汗,处方:选用太子参、生黄芪、白芍、五味子、浮小麦、煅牡蛎各1 5~30 克水煎服。

无论是何种出虚汗,只要治疗得法,用药合理,一般2~3 剂药即可治愈。

药方5 自汗多属于气虚不固,治疗上宜补虚敛汗。

如果患者出现汗出恶风,动则加重,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舌苔薄白等症状,中成药可以进用玉屏风口服液、贞芪扶正胶囊。

汤药可以选用经验方:黄芪 15g 白术 10g 防风 10g 麻黄根 10g 浮小麦 10g 生牡蛎 20g 水煎服,每日 2 次。

饮食疗法可用瘦猪肉50g,浮小麦30 g, 黑豆30g。

瘦猪肉洗净切块,加人浮小麦与黑豆煮熟,吃肉和豆,喝汤,每日1 剂,可以辅助治疗自汗。

外治法:取郁金30g,五倍子9g,研成细末。

取10g 细末,用适量蜂蜜凋成两块2 分钱硬币大小药饼,置于双侧乳头上,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1 次,可治疗自汗。

另外,风湿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也常出现自汗,治疗应针对原发病。

这里讨论的仅仅是单纯性自第2 / 3页汗的治疗,切不可一概而论。

必须诊断清楚,方可遣方用药。

盗汗多属于阴虚内热,治疗上宜滋阴降火。

如果患者夜寐盗汗,手足心热,心烦口干,舌红少苔。

中成药可用知柏地黄丸治疗。

汤药可选用经验方:知母10g 黄柏10g 银柴胡10g 白薇10g 浮小麦10g 麻黄根10g 生地黄15g 当归 10g 竹叶9g 水煎服,每日2 次。

自汗、盗汗、出汗多,中医的止汗方法很管用,值得学习

自汗、盗汗、出汗多,中医的止汗方法很管用,值得学习

自汗、盗汗、出汗多,中医的止汗方法很管用,值得学习来源:杏林明师学社作者:杏林明师编辑部夏季,出汗这件事是不可避免的。

正常的汗出有利于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如果汗出过多,不论天冷天热、白天晚上,动不动就一身汗,那就不正常了。

正巧有朋友问,中医有没有可以治疗汗多的方法。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来聊聊中医对出汗的看法,以及治疗汗多的思路。

另外,张教授还有一张代茶饮的方子,送给大家,一般汗多的朋友,在家用开水泡着喝就行,省得来回往医院跑了。

01白天晚上都出汗,一活动汗更多在张教授的门诊里,有很多受汗多困扰的患者。

杨大姐就是其中一位。

她这2年来出汗量明显比之前增加,只要稍微活动下,全身就往外冒汗,晚上比白天还严重。

而且很怕风怕冷,出门在外,总要比别人穿得厚。

我们来看当时的记录——临床医案杨某某,女,54岁。

【主诉】汗出增多2年。

【病史】患者自诉近2年以来,全身汗多,以夜间为重,动则加剧,平素恶风畏寒,神疲乏力,肢体困重不适;自觉排便不爽,大便溏稀,饮食稍有不慎则腹泻,夜尿2-3次。

【刻下】患者形体偏胖,衣衫较厚,出汗量多,神情倦怠,肢体乏力,纳食一般,大便溏薄,舌淡胖苔厚腻,脉濡细。

——张景明教授临床验案——02为什么有些人会出汗多?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把出汗这件事给整明白了,并简要概括为7个字——阳加于阴谓之汗。

这是什么意思呢?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张教授打了一个很通俗易懂的比方——这就好像我们在家里烧水一样,炉子下有火,火是阳;炉子里有水,水是阴。

火把水烧开了或烧到半开时,有水蒸气冒出来了,蒸汽到了锅盖上,形成了水珠,就好比我们的汗液。

这就是《黄帝内经》里说的“阳加于阴谓之汗”。

在运动的时候、天热的时候,阳气蒸化津液出汗,这是正常的生理性出汗。

为什么有些人会出汗多?卫气要先做检讨。

我们人体出多少汗,由体表的卫气来管控着。

阳是正常的,阴也是正常的,但是卫气虚了,固摄汗液的功能不正常了,汗液没人管,自由自在地想走就走,身体就会不受外界因素影响地往外冒汗。

中药调理虚汗盗汗

中药调理虚汗盗汗

健康指导:中药调理虚汗盗汗2010-11-05 10:07:19 新浪中医导读:人们适当出汗可调节体温、排除代谢废物等,但出虚汗、盗汗等,甚至大汗淋漓、精神萎靡,此时就属于病态了。

中药调理盗汗、中药调理虚汗,则是根据不同原因引起的虚汗盗汗来进行调理,让你拥有健康好身体。

健康指导:中药调理盗汗和虚汗以自汗(在清醒时出汗)为主,出汗部位以头部、躯干为主,并伴有精神疲惫、食欲下降、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即小便色白、量多)、周身无力、手脚冰冷等症者为气虚,治宜益气固表止汗,选用生黄芪、太子参、炒白术、炒防风、浮小麦、煅牡蛎各15~20克,水煎服。

轻者可单服浮小麦炒熟,泡水代茶饮用。

以盗汗(睡着出汗、惊醒立止)为主,汗出部位常在胸背及手脚心,并伴有心烦易怒、睡眠不安、两颧红赤、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午后低热等症者为阴虚,治宜清热养阴敛汗,选用生地、白芍、五味子、地骨皮、麦冬、知母各10~15克,水煎服。

盗汗除了气阴两虚,多见于阴虚内热。

调理以养阴清热、使热内消为主,可选用当归六黄汤、麦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等方药。

配伍中药多用生地、麦冬、地骨皮、桑叶等药,如热过重可加黄连,汗出量多加龙骨、牡蛎、生黄芪等。

盗汗还可能与阴阳失调、表虚受风有关,症见汗出怕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半身出汗,或局部出汗,苔白,脉缓,调理以调和营卫为法,中药方用桂枝汤等。

因情志不舒、过食辛辣肥厚、素体湿热偏盛等引起的肝火、湿热郁蒸型盗汗,症见全身出热汗、汗液易黏、面赤烘热、烦燥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弦数;调理以清肝泄热,化湿和营为法,中药方用龙胆泻肝汤等加减。

因此盗汗不可妄补,应辨证论治,当清则清。

还有一些老出虚汗的病人,既有气虚的症状,又有阴虚的表现,这属于气阴两虚,调理以补气固表、养阴敛汗为主,中药方选用太子参、生黄芪、白芍、五味子、浮小麦、煅牡蛎各15~30克,水煎服。

从出汗部位看健康导读:1、额头出汗=肝阳上亢2、鼻子出汗=肺气不足3、颈部出汗=内分泌失调4、胸口出汗=脾胃失和5、腋下出汗=汗腺过大或饮食过重6、手心、脚心出汗=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7、背部出汗=阴阳虚弱、极度疲劳8、私处出汗=湿热下注、肾阳虚弱中医辩汗能识病出汗是人体的一种自然景象:外界温度太高会全身出汗;精神紧张或痛觉刺激时会手心、脚心出汗;吃了某些刺激食品会脸上冒汗。

治疗体虚自汗的中药方剂

治疗体虚自汗的中药方剂

治疗体虚自汗的中药方剂体虚自汗是指人体元气虚弱,阴阳失调,导致出现自汗的症状。

中医认为,体虚自汗多与先天禀赋、后天养生不当等因素有关,常见于脾肾阳虚或肾阴虚的人群。

中药方剂可很好地治疗体虚自汗,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

1.八珍汤八珍汤是由人参、黄芪、白术、党参、炙甘草、大枣、茯苓、当归等主要药材组成。

此方剂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胃的功效,能够改善体虚自汗引起的身体虚弱状况。

患者可每日饭前服用该方剂,一剂分两次服用,温水送服。

2.四物汤四物汤是由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等主要药材组成。

此方剂具有补血养气,调经止痛的功效,适用于体虚自汗伴有血虚经络症状的患者。

患者可每日分两次服用该方剂,饭前服用,常用30天为一个疗程。

3.京制四君子汤京制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药材组成。

此方剂可健脾益气,固冲肾阳,有助于改善体虚自汗的症状。

患者可每日分两次服用该方剂,早晚或饭前服用,疗程视病情而定。

4.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牛膝、麦冬为主要组成的中药丸剂。

此方剂具有补肾益气、滋阴壮阳的作用,适用于肾阴虚型的体虚自汗患者。

患者可每日两剂,每次9克,分早晚或饭前饭后服用。

5.人参地黄丸人参地黄丸是由人参、熟地黄、山药、制白术、牛膝等药材组成。

此方剂可健脾益气,滋阴壮阳,适用于体虚自汗伴有神疲乏力、脾胃不和的患者。

患者可每次15克,每日两次,早晚或饭前服用。

6.肾气汤肾气汤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五味子等组成。

此方剂具有益肾安神、调补元气的作用,适用于体虚自汗伴有失眠多梦、心悸不宁等症状的患者。

患者可每日一剂,分早晚服用。

以上介绍的方剂是常用于治疗体虚自汗的中药方剂,但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具体的用药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中医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同时,在使用中药方剂的过程中,患者应注意调整饮食,保持充足的睡眠,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另外,如有不适或过敏症状,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哪些中药方能治小儿虚汗等

哪些中药方能治小儿虚汗等

哪些中药方能治小儿虚汗等我儿子今年6岁,平时经常出虚汗,冬天亦然。

请问有哪些治疗小儿出虚汗的中药方呢? 上海黄女士中医认为,多汗大多属于虚证。

当小儿体虚时,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致使皮肤汗孔开闭失调,不能收敛汗液,汗就容易流出。

多汗又可分成三种类型:气虚型最多见,小儿遍身出汗,面色萎黄,胃口不好,易感冒,消瘦,精神不佳。

常用补气敛汗的中药方:如炙黄芪10克,太子参12克,防风3克,煅牡蛎30克,山药12克,麻黄根10克,炒白术10克。

煎汤,一日1剂。

阴虚型小儿以夜间盗汗为主,常伴有低热,手足心热,午后面颊潮红,口渴,睡眠不好,大便干结,舌质红。

常用养阴敛汗的中药,如生地10克,沙参10克,鳖甲12克,五味子3克,碧桃干10克,浮小麦15克。

煎汤,一日1剂。

营卫不和型小儿白天多汗,手足不温,易感冒,或有低热,舌苔薄白。

常用调和营卫的中药方:如桂枝4.5克,炒白芍10克,煅龙骨30克,糯稻根10克,炙黄芪10克,炙甘草3克。

煎汤,一日1剂。

局部多汗如手足多汗,即使冬季也是手心出汗不止,影响学习,而其他部位汗并不多。

出汗的原因多是由于先天因素或局部汗腺功能障碍所致。

可用五倍子30克,明矾10克。

煎汤,待不烫后,多汗部位浸入,一次浸30分钟,一日1~2次。

还有一些治疗多汗的民间验方,如运用得法,也很有效。

如用太子参30克,红枣15克,煎服;或金雀根30克,麸皮30克(布包)煎汤去渣煮瘦猪肉,饮汤。

将五倍子粉用醋调成糊状,每晚敷于脐部,连用1周。

非淋菌性尿道炎会引起男子不育吗姚德鸿我是28岁的男青年,未婚。

说来很难为情,在一次不该有的“风流”后,染上了“性病”,出现尿频、尿急与尿痛,尿道口流出白色稀薄的脓液,医生诊断为非淋菌性尿道炎,现正在用药物治疗。

我听说此病会引起男子不育,忧心忡忡,真是如此吗?安徽金先生非淋菌性尿道炎“肇事”的病原体,40%~50%为沙眼衣原体,20%~30%为解脲支原体,尚有10%~20%为阴道毛滴虫、白色念珠菌、腺病毒、类杆菌等,这些病原体对男子的生育“使者”——精子都有直接的杀伤力。

中医汗症论治精选附药方

中医汗症论治精选附药方

中医汗症论治精选附药方《内经》汗证证治研讨在《内经》中所载汗证颇多,如魄汗、多汗、炅汗、大汗、漉汗、灌汗、寝汗、夺汗、绝汗、漏泄等。

历代医家研究《内经》汗证,有按五脏分类者,有从病因分类者,有依汗出的表现特点分类者。

笔者认为,《内经》之汗证,约可分为以下四类。

1.自汗证在《内经》中称为魄汗、多汗。

《景岳全书•汗证》说:“自汗者,濈濈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

《内经》中的自汗证主要有炅汗、漏汗、灌汗等三种。

炅汗:炅,热也;炅汗,即热甚出汗。

阳热太盛,蒸发汗津,其汗甚多,又称之大汗。

《素问•举痛论》云:“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暑,汗。

”《素问•刺热篇》云:“肝热病者……甲乙大汗”、“心热病者……丙丁大汗”、“脾热病者……戊己大汗”、“肺热病者……庚辛大汗”、“肾热病者……壬癸大汗”。

《素问•疟论》云:“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

”《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温淫汗出”,凡此皆指热甚出汗。

张介宾《类经》十六卷释曰:“热蒸于表则津泄,故腠理开而汗出。

”观仲景《伤寒论》所述阳明实热证之“大热、大汗、大渴”“潮热、手足濈然汗出”;吴鞠通《温病条辨》所述暑温证之“汗大出”等,皆属此类。

后世治疗此证,法主清热止汗,一般选用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漏汗:指外受风邪,又兼体内有热,风热相迫致汗漏如泄。

《灵枢•营卫生会》称之为漏泄,谓“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故命曰漏泄。

”又《素问•风论》载有“饮酒中风,则为漏风”证,亦以漏汗为主要表现。

张介宾说:“酒后中风,则汗漏不止,故曰漏风。

”漏汗、漏泄、漏风,皆系风袭于表,腠理开疏,汗漏如泄之证,故其汗出多伴恶风,治法亦须疏风固表止汗,可选玉屏风散之类。

灌汗:谓大汗淋漓,如水灌不止。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肺脉软而散者,当病灌汗。

”肺脉软而散,属肺气虚弱。

张介宾谓此为“肺虚不敛,汗出如水”,实属气虚自汗。

治疗虚汗的中药配方

治疗虚汗的中药配方

治疗虚汗的中药配方虚汗是指出汗量明显超过正常范围,但并非因热量过多引起,称为“虚汗”,可以表现为患者出汗过多,皮肤湿淋淋的状态,常常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困扰。

中医认为虚汗是由于人体阴虚阳亢、气血不足等原因引起的,因此治疗虚汗的中药配方应以滋阴降火、益气养血为主要原则。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配方治疗虚汗。

1.南沙参汤【组成】沙参、南沙参、山药、莲子、百合、枸杞子。

【功效】滋阴清热、益气生津。

【用法用量】将上述药材加水煮沸,去渣后取汁,分次温服。

2.八珍益脾汤【组成】人参、黄耆、白术、茯苓、党参、炙甘草、干姜、大枣。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胃。

【用法用量】将上述药材加水煮沸,去渣后取汁,分次温服。

3.六味地黄丸【组成】山药、山茱萸、牡丹皮、炙黄芪、熟地、丹皮。

【功效】滋阴补肾、固表止汗。

【用法用量】每次服用10-15g,每日2-3次,口服温水。

4.八宝丸【组成】人参、黄耆、当归、炙甘草、五味子、茯苓、白术、炒白芍。

【功效】益气养血、调理气血平衡。

【用法用量】每次服用5-10g,每日2-3次,口服温水。

5.白虎汤【组成】知母、石膏、甘草、粳米。

【功效】清热解毒、滋阴润燥。

【用法用量】将上述药材煮粥,代替饭食食用。

注:以上配方中的药材选择和剂量应根据个体情况以及医生的专业指导进行调整。

此外,虚汗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调理,包括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饮食方面,可以多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B和C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等,可以帮助调节体内的代谢和免疫功能。

总之,虚汗的中药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因等因素进行个性化调配,同时结合日常生活调理,相信能够有效缓解虚汗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但请务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不当用药造成副作用。

[中药秘方]汗症常用临床偏方15方-奇方妙剂

[中药秘方]汗症常用临床偏方15方-奇方妙剂

[中药秘方]汗症常用临床偏方15方-奇方妙剂汗证,是指在安静的状态下,如静坐静卧、睡眠等时,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出汗过多,或大汗淋漓不止为主的一种证候.常用的临床偏方、主方、验要如下:[方一]浮小麦30克(装干净小布袋内),羊肚50克(洗净切块)。

将2者加水适量,慢火煮至烂熟,捞去布袋,调味,食肚饮汤,1天内分次吃完,连用5―10天。

本方健脾益气固表止汗,适用于表虚不固所致出汗。

[方二]黑豆30克,桂圆肉10克,红枣30克。

均洗净后放在砂锅内,加水适量,用文火煨1小时左右,1天内分2次吃完。

连吃15天为1疗程。

本方调和营卫,适用于营卫失调所致的汗出。

[方三]冬虫草1卜15克,鲜胎盘半个到1个,隔水炖熟服用。

一般吃1次可显效。

本方补气养阴,适用于气阴不足所致之盗汗。

[方四]桂枝6克,芍药5克,生姜3克,炙甘草2克,大枣3枚。

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

本方适用于营卫失和所致的自汗出。

[方五]黄芪15克,白术、防风各9克。

本方益气固表,适用于脾肺气虚所致的汗出。

[方六]人参6克,白术9克,大枣6枚,半夏9克,牡蛎12克,五味子10克,麻黄根5克。

水煎服,1日1剂,2次服。

本方适用于心血不足所致的盗汗,特点是睡则汗出、醒则汗止。

[方七]当归12克,生地黄10克,熟地黄15克,黄连9克,黄芩、黄柏各6克,黄芪15克。

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

本方滋阴降火,适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盗汗证。

[方八]人参9克,炮附子6克,艾骨15克,煅牡蛎12克。

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

本方益气固阳固脱,适用于突然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者。

[方九]茵陈蒿15克,桂枝10克,茯苓11克,白术10克,泽泻15克,猪苓10克。

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

本方清热利湿,适用于黄汗,主要特点是汗出色黄染衣。

[方十]甲鱼1只,川贝母5克,鸡清汤1阗0克。

将甲鱼切块,放蒸钵中,加入贝母、盐、料酒、花椒、姜、葱,上笼蒸1小时,趁热佐餐服食。

本方养阴清热、润肺,适用于盗汗之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