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实验教案图文稿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2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小学科学2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小学科学2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是指物体沿特定路径来回运动。

当物体振动时,它会使周围的空气也产生振动,通过空气的传播,振动的能量就转化为声音。

以下是一份关于声音产生的小学科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理解声音是如何通过空气传播的。

3. 能够列举一些常见的声音来源。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

2. 物体振动的实验道具。

教学过程:1. 惹起兴趣(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有趣的声音(如鸟叫声、钟声等),引起学生对声音产生的思考。

询问学生对声音产生的认知,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理解声音的产生(15分钟)使用幻灯片展示不同的物体振动情况,例如吹响口琴、拍手、打击钟等。

解释物体振动会产生声音,并向学生展示物体振动形成声音的过程。

3. 实验验证(30分钟)将实验道具(如音叉)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用手指敲击音叉,并观察和记录发出的声音。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振动的过程,进一步巩固他们对声音产生的理解。

4. 声音传播(15分钟)解释声音如何通过空气传播。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如果你在一个无人的房间里大声说话,为什么你能听到自己的声音?那么,当声音传播到我们耳朵时,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通过幻灯片简单介绍声音的传播方式,如振动空气、通过耳朵进入大脑等。

5. 常见声音来源(15分钟)与学生一起列举常见的声音来源,如汽车、钟声、鸟叫声等。

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声音来源的振动形式和声音特点。

6. 总结与延伸(10分钟)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通过空气传播的?列举一些你认识的声音来源。

对错误的回答进行纠正和补充,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声音产生的理解。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回答和实验结果,检查他们是否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

评估学生是否能准确列举声音来源,并解释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教学扩展:1. 让学生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振动时产生的声音有何不同。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教案主题:声音的产生教案目标:1. 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3. 掌握声音产生的实验方法。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空心笔、绳子;2. 实验材料:不同密度和厚度的纸片、石头等;3.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4. 活动设计表格。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声音的录音,让学生猜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来源,并与学生互动讨论。

第二步:声音的产生(15分钟)1. 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将空心笔压在桌面上并敲击,观察声音的产生。

让学生讨论是哪个部分发生了振动,为什么会产生声音。

2. 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当物体振动时,产生的机械波通过空气或其他介质的传播,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第三步:声音的传播(20分钟)1. 通过多媒体资料展示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2. 让学生进行实验:利用绳子,两个学生分别拉动两端,中间有一个学生固定绳子。

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第四步:声音实验(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声音实验设计: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实验,探究不同条件下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

学生们可以自主设计实验流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2. 学生进行实验,并进行分组展示。

第五步: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并让其他学生提问、评论。

2. 教师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并提问学生一些相关问题,查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 评价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和主动参与度。

教学扩展:1. 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产生的声音,并通过比较分析声音的异同。

2. 分析不同乐器的声音产生和传播方式。

3. 呈现声波图像,让学生了解声音的波动特征。

如需要,可以在教案中添加更多细节,以适应具体的教学要求和学生需要。

声音的产生教案

声音的产生教案

声音的产生教案一、教案背景: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解声音的产生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教学将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探索声音的产生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过程和声音的传播方式。

2.能够观察和描述声音的特征。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三、教学准备:1.实验装置:玻璃瓶、水、金属勺子、弹簧、细绳等。

2.教学PPT。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1.通过播放一段含有明显声音的音乐片段,引起学生们对声音的注意和兴趣。

步骤二:声音的产生1.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听取学生们的回答。

2.通过实践活动,向学生展示声音的产生过程。

a) 实验一:利用金属勺子和玻璃瓶演示声音的产生- 准备一个玻璃瓶和一个金属勺子。

- 拿起金属勺子用力敲击玻璃瓶的口部,观察声音的产生。

- 引导学生观察声音的特征和产生的原因。

b) 实验二:利用弹簧和细绳演示声音的产生- 准备一个弹簧和一根细绳。

- 双手握住弹簧两头,拉紧并快速松开,然后让弹簧撞击到细绳上。

- 引导学生观察声音的特征和产生的原因。

步骤三:声音的传播1.通过实践活动,向学生展示声音的传播过程。

a) 实验三:借助电话杯演示声音的传播- 邀请两名学生分别用两个电话杯进行演示。

- 两名学生站在教室的两个角落,用电话杯进行交流。

- 引导学生观察声音的传播过程和特征。

b) 实验四:借助振动的细绳演示声音的传播- 将一个细绳固定在一端,另一端用力摇动。

- 引导学生观察细绳上的振动和声音的传播过程。

步骤四:总结和讨论1.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并回答之前提出的问题。

2.展示教学PPT,帮助学生更系统地理解产生和传播过程。

五、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探索不同材料和方法产生的声音特征。

2.让学生观察不同环境中声音传播的情况,如在室内、室外、水中等。

六、课堂反思:通过实践活动的设计,学生从直接实验中观察和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既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索能力,又加深了对声音的认识。

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

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

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了解不同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

2.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推理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产生的本质原因。

3.探究实践:进行声音产生的实验,观察物体的振动。

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特点。

4.态度责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观察不同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声音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2.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音叉、鼓、钢尺、橡皮筋、水槽、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准备:铅笔、橡皮、科学活动手册。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声音的产生1.导入(5分钟)播放声音:播放各种声音的音频,如鸟鸣声、流水声、音乐声等。

提问引导: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引出声音产生的话题。

2.新课学习(30分钟)声音的产生与振动(15分钟)教师讲解:讲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通过举例说明,如人说话时声带的振动、敲鼓时鼓面的振动等。

学生举例: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声音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实验一:音叉的振动(15分钟)教师演示:用小锤敲击音叉,让学生观察音叉的振动情况。

将音叉放入水中,观察水面的变化。

学生观察总结: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音叉发声时的振动特点。

3.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内容:回顾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识点。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发声时会产生振动。

第二课时:不同物体的发声1.复习导入(5分钟)提问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请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2.新课学习(30分钟)实验二:鼓的发声(10分钟)教师演示: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屑,用鼓槌敲击鼓面,让学生观察纸屑的跳动情况。

大班科学活动声音的产生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声音的产生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声音的产生教案第一章:活动目标1.1 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2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不同物体产生声音的方式。

1.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章:活动准备2.1 教具:音叉、尺子、气球、瓶子、沙子、小塑料杯等。

2.2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气球、一个瓶子、一把沙子。

第三章:活动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声音的产生。

3.2 实验探究: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产生声音的方式。

3.3 分享交流:每个小组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声音产生的原因。

第四章:活动延伸4.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活动内容,鼓励幼儿在家中观察和探究声音的产生。

4.2 环境创设:在幼儿园环境中布置相关的科学展览,让幼儿持续关注和探索声音的产生。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兴趣。

5.2 评价幼儿对声音产生原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3 收集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探究情况。

第六章:活动注意事项6.1 确保实验环境安全,避免使用有尖锐边缘的物品。

6.2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密切观察幼儿的操作,防止意外发生。

第七章:教学内容7.1 声音的产生原理:振动→空气波动→听觉感知7.2 声音的传播:空气、水、固体等介质7.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第八章:教学方法8.1 实物演示法:通过展示实物,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

8.2 实验操作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8.3 引导探究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九章:活动步骤9.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引发幼儿对声音产生的好奇心。

9.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9.3 总结声音产生的原因: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实验结果,讲解声音产生的原理。

9.4 拓展活动: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方式来产生声音。

中班科学教案声音的产生

中班科学教案声音的产生

中班科学教案声音的产生第一节:引入在中班科学课程中,声音的产生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入胜的话题。

通过教授给孩子们声音的产生原理,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将为他们今后的科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目标在本节课中,我们的目标是教授给孩子们声音的产生原理。

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的方式,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过程,从而使他们能够理解声音的本质。

第三节:教学准备1. 一个空的玻璃瓶2. 一根绳子3. 一张铺在桌子上的纸4. 一些小石子或硬币5. 一个小锤子或者铅笔第四节:教学过程1. 通过听觉体验开篇在开始正式的教学之前,我们可以先进行一个简单的听觉体验活动。

把孩子们安排成一个圆圈,然后在圆圈中央放一个发声玩具,比如一个婴儿音乐盒或者一个鸣响的小铃铛。

让孩子们静静地倾听,并注意观察他们的反应。

随后,可以引导孩子们讨论他们所听到的声音,并激发他们对声音的好奇心。

2. 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现在,我们来正式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一个物体振动时,就会产生声音。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

3. 实验一:玻璃瓶和绳子首先,拿起一个空的玻璃瓶和一根绳子。

让孩子们观察玻璃瓶的形状,并注意到玻璃瓶的开口是空的。

然后,让他们把绳子穿过玻璃瓶的开口,并用绳子的两端牢牢地固定在桌子的边缘。

现在,让孩子们用手指轻轻地拨动绳子,观察他们的反应。

引导性问题:- 你觉得绳子振动时发出了声音吗?- 你能听到声音吗?- 这个声音是如何产生的?4. 实验二:纸和硬币接下来,我们继续进行第二个实验。

把一张纸铺在桌子上,然后在纸的中间放上一些小石子或硬币。

让孩子们把手指轻轻地拨动纸的边缘,观察纸上的小石子或硬币的反应。

引导性问题:- 你觉得纸振动时发出了声音吗?- 你能听到声音吗?- 这个声音是如何产生的?5. 实验三:笔和桌面最后,我们进行第三个实验。

让孩子们用手指轻轻地敲击桌子的表面,观察他们的反应。

小学科学2声音的产生(教案)

小学科学2声音的产生(教案)

小学科学2声音的产生(教案)声音的产生(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概念和特性。

2.了解声音的产生过程。

3.掌握常见物体的声音产生方式。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过程和特性。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方式。

教学准备:黑板、白板、多样的物体(如鼓、铃铛、吹风机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准备一些不同的物体(如铃铛、吹风机等)并发出声音,让学生听声音猜测发出声音的物体。

2.学生思考一会,然后报出自己的答案。

二、讲解声音的概念与特性(15分钟)1.教师先向学生解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一种机械波。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特性,例如音调高低、音量大小等,与声音的产生有何关系。

3.教师以示例的方式讲解音调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之间的关系,音量大小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

三、声音的产生过程(20分钟)1.教师示意学生观察并思考,当鼓面受到敲击的时候,鼓会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2.请一位学生上台模拟敲击鼓,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产生声音的步骤。

3.学生们讨论并总结出声音的产生过程: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振动产生。

振动通过空气传播,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四、物体不同部位的声音产生方式(3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实验,将硬币放在不同部位敲击一个杯子,观察并记录该部位产生的声音特点。

2.学生们互相交流观察结果,总结不同部位产生声音的原因。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体不同部位振动频率和振幅不同,所以产生的声音也不同。

五、小结与拓展(10分钟)1.教师归纳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点: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一种机械波;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音量大小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

2.教师提问学生:除了敲击和摇晃,你们还知道其他方式可以产生声音吗?3.鼓励学生思考,并让他们回家找一些常见的物体,探索它们的声音产生方式。

六、课堂延伸(5分钟)1.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声音的实验,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2.下节课请学生带来他们进行的实验,和全班分享。

物理实验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物理实验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物理实验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陪伴着我们沟通、欣赏音乐、观赏电影等各种活动。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我们理解和应用声音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教案旨在通过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传播方式以及相关性质。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学生将能够: 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2. 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 3. 了解声音的速度与介质性质的关系; 4. 学习使用声音传播的一些应用。 二、实验器材和材料 1. 声音发生器 2. 喇叭 3. 薄膜 4. 无尘纸 5. 快速揉搓的手掌 三、实验步骤 1. 实验一:声音的产生 a. 将声音发生器接通电源,并选择适当的频率和音量。 b. 将耳朵靠近喇叭,观察喇叭振动并产生声音的现象。 c. 用手轻轻触摸喇叭,感受振动。 d. 总结喇叭振动与声音产生的原理。 2. 实验二:声音的传播方式 a. 在实验桌上放置一个大薄膜,并用手拍打薄膜。 b. 观察薄膜振动的情况。 c. 在薄膜上撒一些无尘纸粉末。 d. 再次拍打薄膜,观察粉末的运动情况。 e. 总结薄膜振动与声音传播的方式。 3. 实验三:声音的速度与介质性质的关系 a. 将声音发生器放置在实验桌上。 b. 叫一个同学轻轻揉搓双手掌。 c. 同学应迅速将揉搓的手掌放在耳朵旁边,听到声音。 d. 特别提醒同学要当心手的温度,避免烫伤。 e. 记录同学听到声音的时间。 f. 重复实验多次,计算平均时间。 g. 更换不同介质(如水、玻璃)重复实验,比较结果。 h. 总结声音的速度与介质性质的关系。 4. 实验四:声音传播的应用 a. 了解声纳、超声波探测仪等声音传播应用的原理。 b. 分析这些应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和意义。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 1. 实验一中,学生观察到喇叭振动并产生声音的现象。这表明声音是通过物体的振动传播的。

2. 实验二中,学生通过观察薄膜振动和无尘纸粉末运动,得出结论声音是通过介质的振动传播的,而无尘纸粉末的运动是由声波的传播引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产生实验教案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声音的产生实验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2、通过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实验记录表、队鼓、盐、、泡沫小球、水、烧杯(两只,其中一只装水)饮料瓶(两个,其中一个装入一些泡沫碎粒)
2、学生准备:保鲜袋、尺子、橡皮筋、铅笔盒等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唱首歌,好不好?
(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鼓励学生跟着做动作)。

2、接下来做一个抢答题,看谁说得多,说得快:从走进教室到现在你都听到了那些声音?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1)、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轰隆隆的雷声提醒我们下雨了,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吵闹声使人烦躁,音乐声让人舒畅,声音向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2)关于声音,你最想知道什么?
(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声音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声音为什么有好多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问:这些问题中,你们觉得应该最先解决哪一个问题呢?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

(板书课题: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意图:引导学生自行提出问题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在所提出的问题中引导学生进行筛选,选出最先要解决的为题,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
2、明确目标
1)能制造声音并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学会“做”中学。

3、预期效果
相信大家在自己观察和小组的讨论中能完成今天的目标。

二、民主导学
1、任务呈现:利用材料制造声音,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请你们想一想,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学生交流……..)。

怎样判断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对不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实验。

其实无论什么问题,只要通过实验去听,去看,去摸,去思考,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全班分组做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提出要求:下面老师给你5分钟的时间制造声音,这儿老师有三点建议:
(1)看谁的发现最多;
(2)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
(3)注意观察: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感受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的时候,本身有什么变化?
2)教师引导:观察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做好观察记录。

使用哪些方法实验,结果怎样观察交流尺子或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有什么不同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

[意图: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这个活动由扶到放,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

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发声物体的共同点,即发生了振动。

]
3、展示交流
1)小组展示使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说明发声的原因。

(小组互相帮助)
师生小结:你们都是细心的孩子。

发现尺子发声时在抖动,皮筋发声时会颤动……这些“颤动”“抖动”…在科学上,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振动(物体小的来回运动的重复)。

尺子发声时会振动,皮筋发声时会振动……什么情况尺子和皮筋不会发出声音弯曲挤压尺子发声了吗弯曲拉长皮筋发声了吗
看来,要让物体产生声音,物体必须振动,这就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其实就是-----物体的振动。

也就是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和学生一起小结)
2)验证猜想,归纳结论:物体发出声音,一定是振动了吗我们怎么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呢演示鼓面上的豆子振动。

说明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演示按压鼓面反证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意图: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设计反证法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

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简单。

]
3)刚才我们验证固体振动产生声音,那液体和气体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1)拿杯子倒水,这是什么在振动?
(2)拿出空饮料瓶,对着瓶口吹。

这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我看不见有什么在振动啊
(在水中和饮料瓶中加入黄豆大的泡沫塑料小球来验证)
[这里演示的两个实验,一个证明了液体的振动,一个证明了气体的振动。

]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看题直接写出答案)
1)判断:
A、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B、用手敲击桌面,可以听到声音,但看不见桌面在振动,说明桌面发声时,是不振动的。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物体振动消失后声音不会消失。

2)看图说出什么地方在振动?
吹长号、摇铃铛、敲架子鼓、弹钢琴、弹吉他、唱歌。

3)学生做喉咙发声实验。

知道我们平时说话的声音是什么振动产生的吗声带在哪里,有哪位知道请同学们把手放在喉咙上感觉一下。

(生跟着师做、说:“你好”、“我们爱科学”)手有什么感觉(生尝试后写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