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的爱情观

合集下载

中西方爱情观对比英语作文

中西方爱情观对比英语作文

Love Perspectives: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Love, a universal emotion, manifests itself indifferent forms and meanings across cultures.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perspectives on love offer a fascinating contrast, reflecting the deep-rooted values and beliefs of their respective cultures. This essay aim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the understanding and expression of lov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In Western culture, love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passion, romance, and individualism. The concept of "romantic love" is a central theme in Western literature, art, and music. Love is seen as a powerful force that transcends social boundaries and personal challenges. Westerners tend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personal feelings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They believe in the idea of "soulmates" and the pursuit of perfection in love.On the other hand, Chinese culture views love throughthe lens of duty, responsibility, and collectivism. Love in Chinese culture is often described as a harmonious unionbetween two individuals, rooted in mutual respect and trust. The concept of "yin and yang" reflects the balance and complementarity in relationships. Chinese people tend to prioritize family and social harmony over individualdesires in love relationships. They believe that love requires effort and commitment to cultivate and maintain.Another significant difference lies in the approach to courtship and marriage. Western culture tends to emphasize personal freedom and choice in love relationships. People are encouraged to follow their hearts and pursue their desired partners. On the contrary, Chinese culture places a strong emphasis on social approval and family consent in courtship and marriage. Parents and society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selection of a suitable partner.Despite these differences, there are also similaritiesin the understanding of love across cultures.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ers believe that love requires commitment,牺牲, and dedication. Love is seen as a force that can bring happiness and fulfillment in life. It is a bond that connects individuals emotionally, intellectually, and spiritually.In conclusio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perspectives on love offer a rich and diverse understanding of thisuniversal emotion. While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in the express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love across cultures, there are also commonalities that highlight the fundamental value of love in human life. It is essential to appreciate and respect these differences to promot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 a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中西方爱情观之比较**爱情,作为一种普遍的情感,在不同文化中展现出不同的形式和含义。

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

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

从《安娜贝尔.丽》到《悼亡》——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中西方的爱情观有相通点也有很大的差异,这主要是收到文化、宗教、家庭等一系列的影响,而这些差异往往体现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其中悼亡诗成为了表现爱情的典型。

悼亡诗,就是哀悼死去的人的诗,自晋代起,以潘岳的《悼亡》作为哀悼亡妻的作品后,“悼亡”二字成为丈夫哀悼亡妻的诗作。

悼亡诗的通常是死亡和爱情的叠加,在中国各朝代都有继承和发展,给很多优秀的文人留下了不少情深意重、感人肺腑的作品。

在西方,悼亡诗的数量虽然不多,却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西方诗歌的创作。

悼亡诗是丈夫为思念已故的妻子而写的悼念诗篇,凝聚着男女之间的爱情。

而情感的触发正是诗歌创作的直接动力。

明代徐桢卿说: “情者,心之精也。

情无定位,触感而兴。

既动于中,必形于声。

”由此可见,情是诗歌生命的灵魂。

特别是悼亡诗,它把爱与死这两个永恒的主题相结合,在情感的抒发上比其他任何诗歌都要求更真挚,可以说容不得半点虚假。

情感与悼亡诗的联系如此紧密,我们将通过对爱伦坡的《安娜贝尔.丽》和元稹的《悼亡》之间的比较来探讨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之处。

十九世纪美国诗人爱伦坡为了悼念死去的妻子,做了一首著名的悼亡诗《安娜贝尔。

丽》,诗的大意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海滨的王国里,有一个美丽的少女,诗人和她邂逅并陷入了爱河,可是,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天使的妒忌,寒风夺去了安娜贝尔。

丽的生命。

但在诗人的心目中,他和安娜贝尔。

丽的爱情是永恒的、浓厚的、神圣的。

皎洁的月光带领他进入了梦境,闪烁的星光使他仿佛看见了安娜贝尔。

丽那双明亮的双眼。

每当夜幕降临,海潮涨起的时候,诗人便来到海边的墓地,于她相伴,与她共眠,与她一起聆听大海的涛声。

诗歌纯洁、完美且富有想象力。

诗人把亡妻弗吉尼亚描绘成了连天使都要妒忌的少女安娜贝尔。

丽,以“很久很久以前”为开头,用“滨海的王国”、“六翼天使”等字眼描绘,营造了苍白的月光、茫茫的大海、孤寂的坟墓等气氛,,是读者仿佛置身于远离人寰、超凡脱俗的仙境。

浅析中西方不同地爱情观

浅析中西方不同地爱情观

AcknowledgementsMy deepest gratitude goes first and foremost to Professor Yang Ling, my supervisor, for her constant encouragement and useful suggestions on my thesis. I am deeply grateful of her help in the completion of this thesis. Without her consistent and illuminating instruction, this thesis could not have reached its present form.Second, I am also greatly indebted to all the other tutors and teachers for their direct and indirect help to me.Last, my thanks would go to my beloved family for their loving considerations and great confidence in me all through these years. I also owe my sincere gratitude to my friends and my fellow classmates who give me their help and time in helping me work out my problems during the difficult course of the thesis.AbstractThere are more different views on lov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which reflected in literatures and films. love is the enduing theme of human beings, which is the peculiar character and one of the best behaviors for human beings. Meanwhile, the love words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beautiful words of human beings. But because of different traditional culture, different mode of thinking, different racial character, Chinese and Westerners have so many different points on love. Through comparison, discus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Western view on love in the Hawthorn Love and Titanic.Key words: Culture difference, Chinese and Western views on love摘要中西方爱情观有极大不同,这在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得到了反映。

中西爱情观对比(官方版)

中西爱情观对比(官方版)

中西爱情观对比(《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对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诗经》的第一篇便是这首爱情诗《关雎》,可见美好的爱情在很早很早就被人们推崇。

仔细看看、对比中西爱情,不难发现,对待爱情的态度,中国人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压抑式的自我消磨,而西方人却是狂风暴雨式的放任激情、席卷一切,包括理智甚至生命,要死要活的对吧?伟大的诗人歌德谈过N次恋爱,每经过一次恋爱,就写出一首好诗。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人们的思维方式与风俗习惯等各不相同,外国的爱情小说格外注重人物的语言、外貌等等的描写,中国的爱情小说也就特别注重对人物眼神、神态、动作的描绘。

西方人崇尚爱情至上,爱情是生活和生命的全部,中国更多的联系到了政治上的抱负和志向,和社会理想,人生抱负,大家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侧重点不同:西方作品多追求爱情,赞美爱情为主要内容,中国作品多讲述离愁别恨,悲欢离合。

中西方爱情小说的差异还表现在结构与内容上。

表现爱情时就多用语言描写,常常是男主人公大段大段的表白或者以书信方式的独白,诉说对心上人的思恋与赞美之情;中国的爱情小说尤其是古典爱情小说往往忽略男女主人公相恋的整个过程,总是一笔带过,而把笔墨集中在他们爱情所受的阻力以及他们由此而做的抗争上。

由此中国的爱情小说往往承载了一定的社会思想意义、是外观型的,通过个人的要求(爱情)与社会的矛盾来反映某种现象。

中国的爱情讲究从一而终,矢志不渝,西方爱情在这方面倒不是很注重,罗密欧先是对罗瑟林倾心不已,后来见到朱丽叶后,又爱得要死要活的;中国的《铡美案》,背叛了发妻秦香莲,被视为负心汉的代表。

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一见钟情在西方比较普遍,而在中国传统的爱情之中,基本都是日久生情,慢慢两情相悦,《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从同窗做起,感情日渐深入。

大家都知道美国著名动画片《白雪公主》中,白马王子充满爱的神情一吻可以使白雪公主死而复生,而它最早在中国上映是情节被改了,小矮人安葬白雪公主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压载白雪公主身上,把毒死白雪公主的毒苹果从她喉咙里压出来了,于是白雪公主又活过来了,真让人哭笑不得~共同点:无论是梁祝化蝶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都看出我们都想冲破传统观念,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与向往,最后都为爱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西方类似冰岛不少国家的离婚率非常高,但同时他们国民的幸福指数却也很高,一般我们认为离婚率高意味着社会也会十分的不稳定,但我想,国外缺少的就是我们中国人的这种夫妻之间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一种夫妻间应当互相尊重的意识,他们只把婚姻当做一种仪式,享乐之用。

中西传统爱情观的发展及比较研究

中西传统爱情观的发展及比较研究

中西传统爱情观的发展及比较研究摘要:爱情一直是人类永久不衰的话题,它在人的一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他们都有自己的爱情观。

由于文化背景,传统道德等因素的不同,使中西的爱情观存有差异。

通过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对于在中国建立“以人为本”爱情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古代中国;西方;爱情比较一、中西的爱情观发展简述1.古代中国爱情观的演变在古代中国,最早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是《诗经》,主要描写的是男女相会、相爱,遭受波折等方面的内容,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反映,这些充分证明当时男女是可以大胆自由的恋爱。

春秋时代,儒家代表孔子发出了:“男女之大防”的教诲,“发乎情,止乎礼”的思维结构限定了中国两千年情感发展的历史。

在这些观念的熏陶下,社会出现了一些固定的爱情模式,逐渐形成风俗习惯和道德标准,男女自由恋爱就受到一定的约束。

两汉期间,在独尊儒术思想的影响下,封建礼教越来越拘束着人们的行为。

甚至部分文学人士蔑视和看不起以爱情题材的作品,论诗写作应该以国计民生为主题,不应该以儿女情长为题材。

宋朝,“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出现和儒家地位的巩固,社会中自由的爱情几乎被扼杀了。

本来爱情是两性身心得到协调发展,是一种自我主动的选择,然而这种思想限制了人的欲望和个性发展,其中对于女性的管制最为严重。

首先,强调她们与异性保持适度的距离,以防非夫妻关系的两性因过多的接触,而产生感情。

据《礼记·曲礼》记载:“男女不杂坐,不同■,不同巾栉,不亲授。

叔嫂不通问,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于■,内言不出于■。

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

姑姊妹女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

”也就是说,就算是一家人异性之间也不得有过多的接触。

这样种种的不人性化限制,更加突出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女性地位的低微。

“妇人从人者也。

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这“三从”明显地反映出女性只是男性的隶属品,突出女性地位的卑微。

西方人和中国人的不同婚姻观

西方人和中国人的不同婚姻观

西方人和中国人的不同婚姻观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

因为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

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他/她有权作第二次选择。

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

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

中国的传统婚姻观,一般都讲百年好合,一定终身。

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家庭中出现裂缝甚至解构的也为数不少,小问题可以调解,大问题象原则性的问题,就难说了,硬撑着,于己于人都未见得是好......西方式的的婚姻观,就不一样了,在建立家庭之前后,都始终讲究一个“情”字,有“情”便合在一起,无“情”便分开......在西方人眼里,爱就是爱,很简单。

而且西班牙中产阶级对婚姻的态度是很认真的。

中国会这么“开放”,让杰斯相当吃惊。

杰斯认为流行音乐不仅仅是旋律必须优美,内容也应当健康,它应该宣扬一些值得提倡的男女情怀。

如果每个新娘在“明天将成为别人的新娘”的时候,还可以“最后一次想别的男人”,是一件让新郎无法接受的事,这样的婚姻将来怎么可能长久。

如果这样的歌曲能广泛流行和传唱,社会的文明度怎么可能提高?如果每个人的行为都像《心雨》那样,家庭怎么可能和谐?家庭是社会的一分子,家庭不和谐,社会就会堕落。

这就是一个西班牙人对中国流行歌曲的看法。

各位在继续往下看的时候,可否先在心里想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男人,正在参加一个重要的比赛,这时候,你妻子生孩子了,你会退出比赛,赶去陪妻子生孩子吗?如果你是一个女人,你觉得你老公这个时候应该回来吗?想好的话,就请带着你自己的回答继续往下看吧。

不久前,全世界的NBA球迷们都在津津乐道一件事情,火箭队的头号球手麦迪在火箭对爵士的比赛中途突然退场,致使火箭队输给了爵士队。

麦迪中途离开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在火箭对爵士上半场比赛还没有结束的时候,麦迪一位助手打电话给火箭新闻主管内尔松,说小麦的未婚妻哈里斯腹痛难忍,被送往医院生产,他们的儿子即将诞生。

中西婚姻爱情观差异ppt

中西婚姻爱情观差异ppt
从跨国婚姻看中西婚姻 爱情观差异
——以女星沈丹萍与德国丈夫乌韦跨国婚姻为例
1.背景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各国交流频繁。世界各国的 文化趋于融合,由此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变 化。从保守,传统逐渐走向开放,过去难以接受的事 情也能够试着容忍。 不过,从许多跨国婚姻可以看出,跨国婚姻中夫妻 两人更容易产生争吵和矛盾。首当其冲的原因就是中 西方婚姻爱情观的差异。下面我们以一个跨国婚姻案 例加以说明。
“他们对这一人种不了解,存 在很多偏见。还会问我许多 funny questions such like‘他 们一年洗一次澡吗?’让我哭 笑不得。” ”他们担心Fabrice只是玩玩而 已,说不定什么时候会突然离 开中国了,所以感到很不放心。
5.跨国恋离婚现象
• • 在跨国婚姻大幅增加的同时, 此类婚姻的离婚率也比较高, 而且近年已高于结婚增长速度。1990年至1995年, 其结婚对数 增长2.4 倍, 而离婚对数则增长2。8倍。 • 有资料显示,加拿大人和中国人结为夫妻的, 离婚率为60%。 1997 年, 日本丈夫和中国妻子离婚的占结婚人数的30%, 日本 妻子和中国丈夫离婚的占结婚人数的35% 。 • 导致跨国婚姻离婚率上升的原因除了骗婚现象、年龄过于 悬殊、目的性结婚外,还有主要的原因是不适应批次文化的差 异。 •
8

求稳与求变
中国人追求“稳”,在稳中求发展是中国人的 传统思想。 希望按照婚姻该有的生活进行。沈丹 萍跟大多数东方女性的想法一样,婚后应该在家烧 饭、打扫、带孩子、整理屋子等等。而乌韦则不这 么认为,他坦言家务可以不做,两人之间的爱情最 重要。 西方人爱冒险,追求突破,是外张性的文化, 求变,求动,是他们的精神动力。因此他们不怕变 化,他们努力适应于变化。乌韦随沈丹萍从德国别 墅搬回北京38平米的屋子,刚进去,就急着找杯子 喝香槟庆祝。这种毫不惧怕变化的态度让“求稳” 的沈丹萍感到又气又好笑。

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简析中西方爱情观】

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简析中西方爱情观】

《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简析中西方爱情观】》摘要:有把《罗密欧与朱丽叶》称作是西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当然也有把《梁山伯与祝英台》称作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如果说,罗密欧和朱丽叶之间的爱情是热情的火焰的话,那么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的爱情显然要用深沉宁静的海水来形容了,作为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都着重展现了有情人遭到毁灭的情节,因此,死亡是这两部作品跳不过去的话题《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因为在题材上的相似性,常被研究者用以比较。

有把《罗密欧与朱丽叶》称作是西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当然也有把《梁山伯与祝英台》称作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

其实,由于两个文本在诞生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不同,渗透在其中的东西文化观念有着极大的差异,尤其是和情节紧密相连的爱情观更具代表性。

通过两者异同的比较,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趣的结论。

一、热情似火和沉静如水的爱情我们谁也无法说出罗密欧和朱丽叶之间的爱情与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的爱情哪个更加动人。

确实,两对年轻人都是爱情最忠实的追随者,但是,在爱情观上,双方有着截然相反的看法。

如果说,罗密欧和朱丽叶之间的爱情是热情的火焰的话,那么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的爱情显然要用深沉宁静的海水来形容了。

首先来看爱情的产生。

罗密欧和朱丽叶之间是再典型不过的一见钟情了。

在改变两人命运的化妆舞会上,蒙太古家的罗密欧和凯普莱特家的朱丽叶一见倾心。

其实,在两人见面之前,罗密欧喜欢的是城中名嫒罗瑟琳,而朱丽叶也已经在考虑帕里斯的求婚了。

可是一旦碰到自己喜欢的人之后,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爱情之火越燃越旺。

而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就远没有这么“浪漫”了。

为了求学,祝英台女扮男装进入学堂学习,在交往中慢慢爱上了穷书生梁山伯。

而这个过程中,梁山伯并不知晓祝英台的真实身份,因此,他对英台的感情只是出于一种“兄弟”之间的友谊。

这种单方面产生的爱情显然是不可能热烈的。

更何况,祝英台并没有想一开始就泄露自己的真实性别,所以对梁山伯一瞒就是三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的爱情观
记不清是在电影里或者小说里看过这样的情节:一个西方的男人(也许是成熟的绅士,也许是英俊的军官或者文雅的书生),遇见了一个东方女子(也许是大家闺秀,也许是小家碧玉,但都很美,而且不知道自己的美)。

终于在一个迷人的夜晚或者清晨,他对她说:“我爱你。

”然后他们一起坠入情网。

然后发生点什么,使他须面临金钱、前途、名誉(或者别的你能想得出来的对人有诱惑的东西)与爱情冲突。

他们必须抉择。

然后问题就来了:西方的男子觉得自己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相爱过了也就彼此付出也得到过,他准备放弃,他觉得女子应该理解并且有一个完美的告别——他并没有想伤害她,更不想毁掉可以成为美好回忆的爱情。

但是,女子的反应出乎他的意料。

她不仅是惊讶、失望、悲伤,她简直是愤怒了——你怎么是这样的一个人!你怎么可以骗我!他说:我没有骗你呀,我确实爱你的。

——那你怎么会要离开我,你怎么忍心让我的爱破碎,你这样做是毁了我的一生,你知道吗?
在深深的震惊和痛苦中,他们还是分手了。

西方的男子觉得委屈——“她误解了我”,东方的女子觉得绝望
——“他骗了我。

”
之所以选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反映一种冲突,是因为这样才有必然性——那不是性格的冲突,也未必是人格。

品质的冲突,而是“理想的冲突”。

他们都在对方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这对他们来说都是合理的。

而这理想又如此不同,所以悲剧在所难免。

同样的一句“我爱你”,对于东方与西方,也许意义从来是不同的。

当一个东方人说“我爱你”时,不仅是一种表白,更是一种承诺、一种誓言,它表达的是:我现在爱你,将来爱你,永远爱你。

我将只爱你一个人,我将和你生活在一起,同甘共苦、白头偕老。

而西方人说“我爱你”时,并没有这些附加的潜台词。

那只是表达:我现在爱你,那更多的是表达感情达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或者此时此刻你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东方人一旦说了“我爱你”(并且对方接受),就是两个人上了一条船,从此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了。

西方人则始终是两条船,说“我爱你”时,不过是两条船互相吸引,一起驶入一个港湾。

此后还是两条船,也许同行一段,也许各自继续原来的航程。

所以,西方人说“我爱你”的时候,在东方人看来如果不是在骗人,就是在宣誓、在求婚。

事实上,说的一方常常并不是在撒谎,只是不具备东方人所要求的资格——比如独身,也没有从此承担什么的打算。

而东方人对西方人说“我爱你”时,西方人也会高兴、感动,也可能以自己理解的层面来接受。

但往往不明白说者需要的决心与勇气,更不明白如果接受,就等于表明了同样的决心和责任。

如果西方人真的明白,也许会因其严重性而大惊失色,或者因为无法回报而非常内疚。

东方人认为“情”总是要与一定的“义
”结合在一起,才牢固可靠,所以婚前是“情义”,婚后是“恩义”。

没有下文、不打算天长地久的爱是不真实、不可取的,其含金量也大打折扣。

所以,西方人的“我爱你”,东方人往往认为草率、轻浮。

而西方人则认为,感情是顺乎天性的,爱则合,不爱则分,相爱时应该享受爱情的甜蜜而不是考虑责任、道义,那只会破坏当下的感情。

像东方人把爱永久化、程式化、道义化,简直是不可理喻。

世界上的爱情观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东方式的和西方式的。

有时,西方人也会持东方式的爱情观。

生活里的姑且不说,谢尔顿的小说里就写到一个孤苦的灰姑娘,遇见一个空军军官,两人同居了一段时间。

姑娘以为终身有靠,而军官只不过是在度假时放松自已。

军官要去执行任务了,临别时他给了姑娘一笔钱,那其实是他给她的“报酬”,但他说得很风雅:“亲爱的,用它去买一件婚纱吧,等我回来时,你就穿上它。

”他以为姑娘会用它去安排自己的生活,他根本没有想到她会天真地相信并且苦苦地等待他。

结果是多年以后,这个姑娘卧薪尝胆、出人头地了,但也犯下了重罪,终于被枪决了。

其实她多年前就死了,在她得知她的心上人早已完成了任务,但没有回到她身边,甚至根本忘了她的时候,她就死了。

可见同是西方人,不同的爱情观也会造成悲剧。

作者:罗彬9988 2006-11-19 18:35 回复此发言
--------------------------------------------------------------------------------
2 东、西方爱情观之比较
而东方人中的一部分,他们却有着西方式的爱情观。

他们看重的是现在,不去想明天如何。

他们看重对方的人本身胜过他附加的一切,看重他能带给自己的体验胜过他本身原有的品质。

他们不太可能忠诚,也不要求对方忠诚,取代绝对信任、合二为一的是:默契和游戏规则。

他们能够把性与爱分开,把性当成一种消费,而把爱当成一种神话。

他们爱得潇洒,爱得简单,也爱得虚浮、游移。

任何自由都不是没有代价的——他们在抛弃许多传统的重负的同时,也开始品尝到“不能承受之轻”的滋味。

看来这个问题是无法以国家、地域、文化来简单划分的。

必须根据具体的人来“个案处理”。

究竟东方式的爱情观和西方式的爱情观,哪一个更美好、更合理、更合乎人性呢?也许没有人敢妄下断语。

应该看到的是,东方式的爱情在自我的约束、自我牺牲的同时,给爱情本身带来了不少杂质。

那些道德感、责任感,那些理性的取舍、是非的判断,还有婚后的忍耐、怜悯、温情、体恤,以及对家族利益、社会舆论的重视……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都应该是纯粹的“爱情”之外的成分。

爱里包含了这些,它们对爱而言就是杂质。

相对来说,西方式的爱情观就比较纯粹,没有别的目的,甚至不想让他或她来充当自己的配偶,可谓发乎本心、顺乎自然——当然那种唐潢式的到处留情、见色起意除外,因为那不是爱。

但是,问题是相对纯净的爱情往往不持久。

就像24K的纯金反而不如18K的那么坚韧一样。

人们虽然珍视纯金的价值,但是真正在生活中佩戴的还是18K的金饰。

不为别的,恰恰因为除了金的成分,还有不少杂质。

初恋一般都很纯净,但常常是脆弱易凋的花朵,更不结果实。

还有一些不可能导致婚姻的爱情也是纯净的,适当的距离和无奈的苦涩使它纯净起来,但也是很不稳定的。

而导致婚姻的感情,及其在婚后的延续,都无法滤尽非爱情因素,因而都不是纯净的。

但是,两性关系恰恰因为这些杂质而坚韧起来,经得起千磨万锉。

所以,适当的杂质存在反而是有好处的。

我们毕竟不是生活在理想的真空里。

当然,当这些杂质的含量太高时,爱情也就不成其为爱情。

正如杂质成分比含金量高时,就不成其为金子一样。

东方式的爱情观,是比较周密、比较理性也比较辛苦的。

它有一种约束中的自由,牺牲中的获得,是会使人感动和敬佩的,有时又让人有些同情。

西方式的呢,比较天然、比较冲动也比较轻松。

它拥有的是一种生命的活力,和随时准备放弃的及时把握,让人觉得人性的真实和进取,但往深处想又会让人觉得对人的本性有些失望。

这个世界,每一天、每一分钟都有人在说“我爱你
”,谁知道对说者和听者都意味着什么?这就像一个
按钮,一按之后,人生的许多喜剧和悲剧就开始了。

此时此刻,是谁在说“我爱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