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训诂研究中医的方法浅探

合集下载

中医药文献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药文献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药文献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中医药文献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在中医药领域,文献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医药的历史、发展和特点,还可以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要想进行一项成功的中医药文献研究,就需要有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主题。

在进行中医药文献研究之前,我们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研究的内容是什么,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想要研究某种中草药的药理作用,那么我们就需要搜集关于这种中草药的文献资料,并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

在明确了研究的目的和主题之后,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文献的搜索和筛选工作。

我们需要广泛地搜集相关文献资料。

中医药的历史非常悠久,文献资料也非常丰富。

要想进行一项全面的文献研究,就需要大量地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古代的经典著作、近现代的研究论文,甚至是一些临床案例。

只有搜集了足够丰富的文献资料,我们才能够对中医药的相关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接下来,我们需要对搜集到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

在搜集到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之后,我们需要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将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以便于后续的研究工作。

在整理和归纳文献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对文献进行分析和评价,筛选出对我们研究有用的内容,将其梳理为逻辑清晰的研究框架。

我们还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在进行中医药文献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研究的具体内容和需求,灵活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我们可以采用文献综述的方式,对搜集到的文献进行总结和归纳;也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对一些经典的临床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只有选择了合适的研究方法,我们才能够做出有说服力和价值的研究成果。

我们需要撰写研究报告,并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回顾。

在完成了中医药文献研究之后,我们需要将研究结果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回顾,并将其撰写成研究报告。

在研究报告中,我们不仅需要对研究过程和方法进行详细的描述,还需要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药文献与研究方法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药文献与研究方法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药文献与研究方法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在中医行业的工作中,中医药文献的研究和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药文献的意义、类型以及研究方法,以增加中医从业者对这一领域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1. 中医药文献的意义中医药文献是中医药学科的重要知识资源,对于推动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和丰富中医理论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中医药文献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医药的起源、发展历程、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有助于提高中医从业者的专业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

2. 中医药文献的类型中医药文献可以分为经典文献和现代研究文献两大类。

经典文献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这些文献是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石,是研究中医药的重要依据。

而现代研究文献则是指各种中医临床、药理学、中药学研究的文献,如各类研究论文、临床实验报告等。

中医从业者需要熟练掌握和应用这些不同类型的文献,以满足临床和科研的需求。

3. 中医药文献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医药文献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中医药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法:通过对大量中医药文献的查阅和总结,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从而得出结论和建议。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某一疾病的发病机制、诊疗经验等方面进行研究。

(2)对比分析法:将不同来源的中医药文献进行对比,寻找其中的异同之处,从而深化对中医理论的理解。

比如对不同地区的中医医案进行对比,可以了解各地治疗同一疾病的差异和特点。

(3)文献评述法:对某一领域内的高质量中医药文献进行系统评价,评估其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中医药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4)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实际临床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总结出中医治疗某一疾病的经验和方法。

这种方法在中医药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地位,可以促进临床经验的传承和创新。

4. 中医药文献的应用中医药文献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医从业者的专业水平,还可以指导中医药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

训诂学方法对中医原创思维研究的意义——以《伤寒论·辨脉法》“

训诂学方法对中医原创思维研究的意义——以《伤寒论·辨脉法》“
We b s i t e h t t p: / / x u e b a o . a h t c m. e d u . c n E - ma i l a h x b b j b @1 6 3 . t o m 安徽 中医药 大学 学报 第 3 3卷 第 5 期 2 0 1 4 年 1 O 月 J ANHUI UN I V CHI NE S E I V I E D V0 1 . 3 3 No . 5 Oc t .2 0 1 4
研 究的 意 义。
[ 关键 词 ] 中 医原 创 思维 ; 训诂 学 ; 伤寒论; 目重脸 内际黄 [ 中图分 类号 ] R 2 2 2 . 1 [ 文献 标 志码] A [ - D 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2 0 9 5 — 7 2 4 6 . 2 0 1 4 . 0 5 . 0 0 4 中医原创 思 维源 于 中 国传 统文 化 和古 代哲 学思
烦, 目重脸 内际 黄 者 , 此为欲解也。 , , E a ] 2 7 此 三 者无 大 异, 按 此 处“ 脸” 当为 “ 睑” 之借字 , 二 字 同谐 声 , 古 多
诗 中“ 脸” 字 即谓 面 颊 。此 外 , 字书如《 类 篇 ・卷 十
基金项 目: 国家“ 9 7 3 ” 计划 项 目( 2 0 1 1 C B 5 9 5 4 0 3 ) ; 国 家 中 医
[ 摘 要] 研 究 中医原创 思 维须 明 中 医学之 义理 , 明 中 医学之 义理先 须读 懂 中 医之 古籍 , 然 而读 中 医秦 汉之 古籍
则 当借 助 于训诂 学方法 , 以《 伤寒论 ・辨脉 法 》 “ 目重脸 内际黄 ” 考 释 为例 论 述 训诂 学方 法对 于 中医原 创 思 维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医学文献研究方法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医学文献研究方法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医学文献研究方法近年来,中医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医的发展,确保中医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能够更加科学和规范,医学文献研究成为中医从业人员必备的重要技能之一。

本文将介绍中医行业中常用的医学文献研究方法,以帮助中医从业人员更好地进行文献研究。

一、文献收集1. 系统检索法系统检索法是中医从业人员进行医学文献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首先,中医从业人员需要明确研究主题,然后利用各类医学数据库、文献检索工具等进行关键词检索。

例如,国内著名的医学数据库包括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数据库等。

通过系统检索,可以筛选出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2. 手工检索法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系统检索法无法满足中医从业人员的研究需求。

这时可以使用手工检索法,即通过查阅相关的书籍、期刊、报纸等手段进行文献收集。

虽然手工检索法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但是它也能帮助中医从业人员获取一些较老、较难从数据库检索到的文献。

二、文献筛选在文献收集之后,中医从业人员需要进行文献筛选,以确保选取到的文献与研究主题相关、可信度高。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文献筛选方法:1. 读题目和摘要首先,中医从业人员可以通过仔细阅读文献的题目和摘要来判断文献是否与研究主题相关。

通过读题目和摘要,可以大致了解到文献的研究目的、方法和结论等信息。

2.评估论文质量评估论文质量是文献筛选的重要一步。

中医从业人员可以根据文献的作者背景、研究设计、样本数量、数据分析等方面,来评估论文的质量。

一般来说,具有较高质量的文献可信度更高。

三、文献阅读与分析通过文献筛选后,中医从业人员需要对选定的文献进行详细阅读与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文献阅读与分析方法:1.深入阅读全文对于选定的文献,中医从业人员需要进行深入阅读全文,以全面了解文献的研究方法、实验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深入阅读全文有助于从文献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启示。

2.总结和归纳阅读完文献后,中医从业人员可以通过总结和归纳的方式,将文献中的重要观点、数据和结论等进行整理和梳理。

浅谈中医药研究方法(上传百度)20200225

浅谈中医药研究方法(上传百度)20200225
• 探索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
• 定性实验:判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成分、性质 或性能;结构是否存在;它的功效、技术经济水平 是否达到一定等级的实验
• 定量实验:研究事物的数量关系的实验
中医药研究现代方法——科学实验法
• 对照比较实验
指把所要研究的对象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似组群 “对照组” “实验组”
什么才是科学
科学的游戏原则上是无止境的。如果有一天 决定科学陈述不需要任何进一步的测试,并 且可以被认为是最终验证,那么退出游戏。
卡尔·波普尔(Sir Karl Raimund Popper,1902-1994)
奥地利犹太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
什么才是科学
“证伪主义” 凡是能够证明是错了的学问, 才叫科学
“审证求因”的推理
• 类比-演绎为主的推理方法 以意类取,变化感通
• 引证-验证的论证方法 • 自然哲学理论思维
引证的自我证明、循环论证
《黄帝内经》建构了以哲学 方法和形象思维方法为主的 方法论体系
中医药研究的基本方法——现代方法
• 科学实验法 • 系统科学方法 • 数学方法
中医药研究现代方法——科学实验法
郭建鹏
浅谈中医药研究方法
对科学的认知 中医药研究的基本方法 中医药研究课题举例
对科学的认知
• 什么才是科学 • 科学与技术的分野 • 知识创新的逻辑路径 • 中医学是不是科学
什么才是科学
《辞海》(1999年版):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 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法国《百科全书》: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 之中的条理。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 前苏联《大百科全书》: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 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 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可以简单地说,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 规律的系统知识。

中医经典文献的研究与解读

中医经典文献的研究与解读

中医经典文献的研究与解读中医经典文献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古籍的研究与解读,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经典文献的研究方法和其中的重要内容,以及对现代中医学的启示。

一、研究方法中医经典文献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考证、文字解读和实证研究等。

其中,文献考证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通过查找古籍原文的出处和各版本的差异,确保研究的可靠性。

文字解读则要求研究者对古代文献中的医学术语、理论和疗法进行准确理解,避免对文献内容的曲解。

实证研究则是将经典文献中的理论应用于现代临床实践,通过对照临床数据和经典文献,验证古代理论的科学性和临床价值。

二、经典文献的重要内容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中的经典,包含两部分:《素问》和《灵枢》。

其中,《素问》主要探讨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系统等。

《灵枢》则更侧重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其中包括经络学、针灸学和药物学等内容。

2.《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由张仲景创作的,是中医临床经典之一。

该书详细记载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为中医临床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方剂,如桂枝汤、调胃承气汤等,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3.《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药物学著作之一,由李时中编纂而成。

该书详细记载了大量的草药信息,包括草药的产地、性味、功效等,为中草药的研究、配伍和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对现代中医学的启示中医经典文献的研究与解读对现代中医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通过研究古籍中的理论与实践,可以挖掘出更多适用于现代临床的疗法和方剂。

其次,经典文献中对于人体结构与功能的描述,有助于现代医学对人体的更深入理解与研究。

此外,中医经典文献中的防病保健理论与方法,也对现代人们的健康生活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综上所述,中医经典文献的研究与解读对于中医学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药学科研方法与技巧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药学科研方法与技巧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药学科研方法与技巧中医药学科研在中医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与创新,提高中医药的临床实践水平。

然而,中医药学科研并非易事,需要运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与技巧。

本文旨在介绍中医行业中的中医药学科研方法与技巧,以帮助中医工作者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

一、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进行中医药学科研的重要步骤之一。

通过查找国内外相关研究论文,对目前研究状况进行总结与分析,可以提供科研方向的指导,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并通过比较不同研究的方法与结果,找到创新点。

在进行文献综述时,要注重查阅具备权威性的中医药学期刊与数据库,确保综述的可靠性。

二、病例研究病例研究是中医药学科研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与分析一定数量的病例,总结疾病的规律与特点,并探索相应的治疗方法与技巧。

在进行病例研究时,应注意选择具备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病例,避免个体差异对结果产生较大影响。

此外,病例研究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观察指标与评价体系,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

三、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是中医药学科研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临床试验中,可以通过严格的双盲、随机对照等设计,评价中医药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在进行临床试验时,需注意合理选择试验对象与试验方法,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此外,还需要制定科学严谨的试验方案,确保试验的合规与伦理。

四、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中医药学科研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在实验室中的体内外实验,可以研究中草药、中药组方等的药理作用、药效物质等方面的内容。

在进行实验研究时,要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与细胞模型,采用科学规范的实验操作方法,并借助现代化的仪器设备,确保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五、数据统计与分析数据统计与分析是中医药学科研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合理的统计方法与分析,可以揭示数据之间的关联性、规律性,并产生科学可信的结论。

在数据统计与分析时,应采用适当的统计工具,比如SPSS、Excel等,确保数据的正确性与可比性。

中医文献研究问题浅谈

中医文献研究问题浅谈

中医文献研究问题浅谈作者:叶淑然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6期叶淑然(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南阳473061)摘要:论文主要分析了课题研究中所发现的一些问题。

主要是关于中医文献研究中所存在的现象和问题。

一是关于医家的文献研究,关于医家文献的研究,林林总总比较多,但文献汇编性质的专著还没有。

二是有关古籍事整理方面的现象和问题。

主要涉及四方面,一是古籍整理中的重复劳动较多,二是相当多的善本、孤本还需要整理,三是汇注成果不多,四是近代以的相当多的名家经典还急需要整理。

关键词:中医;古籍;文献;人物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11-022011年,南阳医专图书馆申请了河南省教育厅201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即《伤寒类医籍研现状研究》及河南省社科联项目《伤寒类医籍人物考录》。

[1]初衷是想通过这个课题来为馆内的特色资源库“张仲景医籍文献数据库”建设做一些前期工作。

本文就此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谈一下认识。

一、关于两个课题,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关于医家人物的生平资料的考察与汇编。

这一方面主要集中于地方志、史志以及人物传记等方面的研究资料的搜集,对于某些难于考证的医家,也酌情收录了相关的序文,以期加深对医家的了解与认识,总之这一方面的工作主要着重于考察医家的生卒、爵里和事迹,即侧重于文史文献的搜集。

二是增加了现当代出版情况的调查研究。

本课题所著录的近200项,省去了人物无考、版本无新考的项目,占到本课题项目的四分之一左右,还有部分医籍囿于条件,只能暂缺。

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中,不仅著录古籍的收藏和流通情况,也特别注意收集了相关的点校等方面的情况,以期对于古籍整理提供帮助。

三是注意收集了相关书籍在台湾和日本的流传情况,特别是台湾方面的流传情况,由于条件所限,本项目有关台湾方面的多限于台湾中研院图书馆的收藏情况。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有如下两方面的现象值得引起注意:首先是有关医家生平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总结性的研究还没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训诂研究中医的方法浅探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各家学术百家争鸣,中医随者文明发展及人类对疾病的斗争亦有久远的历史,中医学术典籍历经各朝兴替,天灾兵燹,各个时代的语言文化差异,更别说古文深奥,微言大义,要后世的人要了解典籍中古人用语的原始含意,就必须藉助方法,而研究汉文古籍释读方法的训诂学渐渐法展。

中医学在古代学术不可或缺的一环。

想了解中医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中医能历经各代的传承到现今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大放异彩,甚至指导现代生物技术的进步,中医训诂和文献的方法可以说是这一切发展的基石。

一、训诂学的意义和发展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

释读汉文古籍均从词句入手,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

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主要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

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但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

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

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

它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

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

训诂学从先秦就已经开始了,战国末期的《尔雅》被认为是最早的训诂学著作,而训诂学的传统观念形成于唐代的孔颖达,国学大师黄侃则创立了训诂学的现代观念。

语言学家王力在1947年的《新训诂学》中提出“必须打破小学为经学附庸的旧观念,然后新训诂学才真正成为语史学的一个部门。

”周大璞在《训诂学要略》中也说“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词义和词义系统,他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语义发展演变的规律。

”新训诂学是相对旧有的训诂学而言的。

1.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以及中医领域方面的应用。

1.1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解释,如“老,考也”;“考,老也”。

在中医当中如“癌”字最早出现于北宋1170年东轩居士着《卫济宝书》:「痈疽五发,一曰癌……」。

南宋、杨士瀛着《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卷二十二、癌》中,记载了癌的症状:「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带青,由是簇头,各露一舌,毒根深藏,穿孔通里,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或项或肩或臂,外证令人昏迷。

」癌字从岩,岩即山岩,岩为岩的俗体字,古代癌、岩、嵓、喦、岩、岩通用,癌的本义和读音均同岩,传统中医学常用其本义本字「岩」作为病名,指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的肿物,是以形象命名的,例如乳岩(今之乳癌)、肾岩(今之阴茎癌)、舌岩(即今之舌癌),多归类于外科。

在普通话中,癌症的“癌”字依造字规则应读作 yán ,但自1950年代之前开始,生活中“癌”字常读作ái。

这是为了避免口语中与炎症混淆而更动读音。

在中国大陆1961年编修《新华字典》时为了同“炎症”区别,古时「岩」与「崖」同义,故借用与其互训同义的崖字为其音,推荐“癌”读ái。

故今日“ái”的发音是唯一的正确发音。

1.2声训用声音相似意义相同的字解释,如“衣,依也”,说明这个“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

这方面在中药名称与别名的考据应用广泛如:枸杞子的别名苟起子、枸檵。

远志:温即蒬的转音。

1.3形训用字形说明其来源和意义,如“小土为尘”,说明“尘”字的意思是“小土”。

形训需要依照《说文解字》进行解释但是说文解字的作者没见过甲骨文,故现代进行形训之探究更需要对甲骨文有所涉猎。

中医领域形训可见于《史记·列传·扁鹊仓公列传》菑川王美人怀子而不乳,来召臣意。

臣意往,饮以莨药一撮,以酒饮之,旋乳。

臣意复诊其脉,而脉躁。

躁者有余病,即饮以消石一齐,出血,血如豆比五六枚。

《说文解字》:乳,妇女生育子女及鸟孵化雏鸟叫“乳”;兽生幼兽叫“产”。

字形采用“孚、乙”会义。

故上文中不乳的意思是难产。

乳,生孩子之意,绝非产后缺乳之病。

1.4义训义训是不管词的形体和声韵而直接训释词义的方法,朱宗莱《文字学形义篇》指出:“义训者,训诂之常法。

通异言,辨名物,前人所以诏后,后人所以识古,胥赖乎此。

其法或直言其义,或陈说其义,或以狭义释广义,或以虚义释实义,或递相为训,或增字以释,要其为析疑解纷一也。

”用当代的词义解释古词的意义,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说“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这方法在考据本草时多用特别是描述本草的外观,古代没有现在摄影方法,甚至连图画也没有,考证描述本草外观的文字以鉴别本草的真伪,是相当重要的。

例如:《本草图经》:“黄耆,今河东、陕西外郡多有之。

根长二、三尺巳来,独茎作丛生,枝干去地二、三寸,其叶扶疏作羊齿状.....”。

扶疏释为:枝叶茂盛分批貌。

还有病机探讨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 烦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 生气通天论劳则张, 精绝, 辟积于夏, 使人煎厥。

”辟积:一说读作“辟(bì)积”,即“襞积”。

指衣裙之褶,引伸为多次重复累积,在本文中使指指病邪积聚。

1.5反训古代有的词和现代意义相反,需要用反义词注释,如“乱而敬,乱,治也”,说明这个“乱”字,在此处作“治”的意思。

例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阳气在这段是正气之意。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

胃中空虚。

客气动膈,综观文中前后之语境,在这阳气指外邪,相对于上段素问文中之阳气为正气,是相反之意。

在研究古文的训诂法其他还有递训等....方法,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主要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

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但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

在中医训诂的过程中除了可以提升中医方面的知识内容还可以学习训诂的方法,更可以了解古人训诂的内涵和训诂的时代背景,更可以与文献学相互渗透,如文献及文献学发展历史研究,文献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二、中医文献学的意义与发展记录有中医药知识的载体,统称为“中医文献”。

中医文献学是关于中医中药历史文献的编纂、校勘、注释、整理与利用的一门学问,是中国医药学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属于专科文献学的一种。

是运用一般文献学中带有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原则、方法等,说明中医文献的有关问题;是在对中医文献具体研究和总结前人整理研究中医文献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或说明中医文献中的有关问题。

就目前中医文献研究的实际情况而论,其研究对象,仍以古典文献为主,因而中医的文献学,实则为中医古典文献学。

其形成的基础,包涵的内容及目的意义,仍在于中医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与应用。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关于“文献”的定义是:“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在这一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知识”是文献的核心内容,“载体”是知识赖以保存的物质外壳,即可供记录知识的某些人工固态附着物。

也就是说,除书籍、期刊等出版物外,凡载有文字的甲骨、金石、简帛、拓本、图谱乃至缩微胶片、视盘、声像资料等等,皆属文献的范畴。

中医文献学的研究目的,首先是对上述中医文献加以科学的整理,厘清其源流,匡正讹误,补其阙漏,力求保持、恢复(或接近)古医书原貌,为中医药的医疗、教学、科研提供准确的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其次,是在在上述基础上,结合中医药教学、科研与临床的要求,运用各种现代化手段与方法,进行深入地发掘、研究,为中医药学术提高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1.中医文献学的主要任务有:1.研究中医文献的源流及流别。

2.研究中医文献的分类、体例及命名特点。

3.研究中医文献目录的特点和发展概况,介绍如何编撰和利用中医文献目录、提要、索引。

4.研究中医文献的版本体系,介绍鉴别古医籍版本以及选择与利用版本的方法。

5.研究中医文献的校勘沿革与古医籍校勘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

6.研究中医文献注释的体例与方法。

7.介绍古医籍辑佚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8.调查、搜集、研究各种出土中医文献及珍本、孤本中医文献。

9.研究中医文献发展的历史及其内在规律,为发展中医学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中医古典文献的研究,可以说是广义文献学或信息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录书的产生、类书与丛书的编纂可以视作中医信息工作的萌芽,而版本研究与校勘工作对中医药信息具有净化作用,因为通过版本研究可以确定信息的真赝,校勘工作可以使信息优化。

由于中医文献学具有医文渗透、学科交叉的性质,因此决定了研究者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中医药学专门知识加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历史、哲学、民俗等知识。

此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医文献学研究正在越来越多地利用电脑及数理统计,故研究者还需具备一些电脑及数学知识。

纵观中国医学的历史,大凡在学术上有重在成就的医家,无不十分重视对文献的研究。

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

唐代最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历数十年,集唐以前医学文献之大成,先后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明代医中学家李时珍“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

”“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家”,编纂了不朽的名著《本草纲目》,被称为“博物之通典”,据统计,其直接和间接引用的文献达900余种。

我们身为硕士研究生,都将面对硕士论文,撰写论文的材料大都是引用古今文献,本学期学习了中医训诂学,可以对我们在自己论文的撰写有帮助,帮助我们在浩瀚的中医海洋中寻找方向,所谓“将登泰岱,舍径奚从;欲诣扶桑,非舟莫适”,中医训诂学和文献学正是我们最好的工具,更体现追求学问实事求是负责的精神。

1.黄作阵. 《中医古籍训诂概论》在中医训诂学方面的贡献[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 (9): 152-1532.张季. 试论本草名物的形训与义训[J]. 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3, (4): 54-563.王筑民. 中医古籍形训例说[J]. 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91, 7(1): 47-484.段逸山. 义训与《本草述校注》释例[J]. 中医杂志, 1986, (03): 67-685.高光震. 浅谈《内经选读》的义训举隅[J]. 中医杂志, 1981, (09): 45-476.焦振廉. 义训与《本草述校注》释例[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 11(6): 5-67.张瑞贤. 浅论《中医古籍考据例要》及中医古籍研究方法[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 (10): 670-6718.陈竹友. 简明中医训诂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