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脾解剖实体的古代文献研究
古代中医里的解剖学(组图)

古代中医里的解剖学(组图)古代中医里的解剖学(组图)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我国古代医家很早就重视和进行人体解剖,《灵枢·经水》篇曰:“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
”这说明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在利用尸体进行解剖学研究了,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有着大量相关内容。
到了北宋时期,人体解剖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此期间曾先后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尸体解剖活动,不但积累了更多的尸体解剖知识,而且由此产生了两部人体解剖学图谱——《欧希范五脏图》和《存真图》。
《欧希范五脏图》完成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当时广西地方政府处死了欧希范等56名反叛者,令宜州推官吴简解剖死者的胸腹,经仔细观察鉴别后,由画工宋景描绘成图,名之为《欧希范五脏图》。
原图虽早已亡佚,但这一史实在当时及稍后的许多史志及笔记文集中都有记载,尤其在后来的《存真图》中,对这次解剖活动记载甚详。
《存真图》之脏腑正面图与背面图该图主要反映了人体内脏的解剖情况,如“肺之下有心、肝、胆、脾,胃之下有小肠,小肠之下有大肠。
小肠皆晶莹无物,大肠则为滓秽。
大肠之旁则有膀胱”;“肾则有一在肝之右微下,一在脾之左微上,脾则有在心之右”;“其中黄漫者,脂也”。
就现有的文献看,吴简对胸腹内脏器官的解剖位置与相互关系的描述,还是较为准确的,也比前人有很大进步。
如他实际上已经注意到右肾比左肾的位置略低,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他还明确指出脾在心之左,也从形态学上纠正了《内经》中左肝右脾的错误认识。
而且,图中还注意到“多病嗽,则肺且胆黑”、“少得目疾,肝中有白点”等病理解剖现象。
不过,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吴简的论述中仍然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如认为“喉中有窍三,一食、一水、一气”;心脏有的无窍,肝脏片数不同等,这些可能是观察上有所偏差所致。
《存真图》又名《存真环中图》,是医家杨介根据崇宁年间(1102-1106)泗州处死犯人的尸体,解剖整理绘制而成。
《中医基础理论》脾

《中医基础理论》脾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形如犬舌,状如鸡冠”,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
主运化、统血,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以濡养,故有后天之本之称。
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
脾与四时之长夏相应。
(一)脾的解剖形态1.脾的解剖位置: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下面,在左季胁的深部,附于胃的背侧左上方,“脾与胃以膜相连”(《素问·太阴阳明论》)。
2.脾的形态结构:脾是一个形如刀镰,扁平椭圆弯曲状器官,其色紫赤。
在中医文献中,脾的形象是“扁似马蹄”(《医学入门·脏腑》),“其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医贯》),“形如犬舌,状如鸡冠,生于胃下,横贴胃底,与第一腰骨相齐,头大向右至小肠,尾尖向左连脾肉边,中有一管斜入肠,名曰珑管”(《医纲总枢》)。
“扁似马蹄”是指脾而言,“形如刀镰”,“犬舌”、“鸡冠”是指胰而言。
总之,从脾的位置、形态看,可知脏象学说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脾和胰。
但其生理功能又远非脾和胰所能囊括。
(二)脾的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
实际上,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饮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输,是在脾胃、肝胆、大小肠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其中脾起主导作用: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依赖脾气升清和脾阳温煦的作用:脾宜升则健。
“人纳水谷,脾气化而上升”(《医学三字经·附录·脏腑》),“脾升而善磨”(《四圣心源》),水谷入胃,全赖脾阳为之运化。
故“脾有一分之阳,能消一分之水谷;脾有十分之阳,能消十分之水谷”(《医原》)。
脾的运化功能,统而言之曰运化水谷,分而言之,则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
脾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
脾藏象理论研究-2

脾气统摄血液的功能,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 的体现。脾气必然充盛;而脾气健运,一身之气自 然充足。清代沈目南《金匮要略注》:“五脏六腑 之血,全赖脾气统摄。”何梦瑶《医碥》:“脾统 血,则血随脾气流行之义也。”唐容川《血证论》: “经云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脾阳虚, 则不能统血。”
脾不统血与气不摄血区别:
三、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运,《说文》:“移徙也”,即转运,输送;化,
变化,即转运而化,如绿化之“化”。
脾主运化,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胃肠所传化的水
谷精微吸收、转运到全身各脏腑而化生精气血津液, 并转运调节其精气血津液代谢的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是整个饮食物代谢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并
饮食物被消化后分为清浊两部分,其精微部分,经脾气
的激发作用而吸收,并在脾气的直接转输作用输送到其 他四脏,分别化为精、气、血、津液,内养五脏六腑, 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素问·玉机真藏论》“脾 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厥论》“脾主为胃 行其津液者也”程杏轩《医述》“饮食入胃,有气有 质„得脾气一吸,则胃气有助,食物之精气得以尽留, 至其有质无气,乃纵之使去,幽门开而糟粕弃矣”
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内经》) 教研室 袁德培
脾藏象的理论研究及应用
一、脾藏象主要经典原文
⒈《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 ⒉《素問· 五藏別論》
⒊《素問· 靈蘭秘典論》
⒋《素問· 太陰陽明論》 ⒌《素问· 血气形志篇》“太阴常多气少血”
《灵枢· 五音五味》“太阴常多血少气” 《灵枢· 九针论》“太阴多血少气”
在中医学中,脾并不完全是解剖学上的实质脏器 概念,它与现代解剖学上“脾”的功能并不相符。
中医藏象学认为脾主运化,即主管消化、吸收。
中医学脾的发生学探讨

中医学脾的发生学探讨一、脾的功能态演化阶段——古代哲学思维的注入藏象学说的创生以原始的解剖学为始基,但又根本不以解剖学形态为指归,《内经》越过时代的局限,通过移植借鉴哲学的方法,成功完成了脏腑概念从实体器官到功能态的转移演化。
在原始的条件下,根本不可能有足以发达的技术以对人体有超出“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的解剖观察3。
但是人类天性中的探索与好奇,迫使古人退而向其它的领域寻求帮助。
当时正是以气论统天下的时代,整体、恒动、联系的气论哲学自不过然地成为人们认识自然的首选方法,因为气论自然观为人们提供一个整体、联系、恒动的世界。
这也就意味着,人们可以用司外揣内、以表知里的方法,更加深入地探索人体,了解人体。
同时,当时的文化选择偏向了气论的哲学观,后来又垂青于儒学的思想,使得形而下的“器”更加不受重视。
这也是解剖学方法难以延续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实体向功能态的演化过程包括几种不同的方向:本藏藏象、阴阳藏象、五行藏象、“社会模式”藏象。
以下对不同方向中脾的演化进行简单的概述:1.本藏藏象这种藏象学说是继解剖学之后最早创立起来的,是整个藏象学说不同演化方向的基础和前提。
这种方法最先提出“以表知里”和“司外揣内”的方法,也就是通过研究机体的外部表征,来推导人体内部组织的运动规律。
《灵枢脉度》中说到“脾气通于口,脾和则能知五谷矣”,《素问五藏生成》中也有“脾之和肉也,其荣唇也”。
与之相同的还有《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
以及在第一部分最后的论证中所引用的《灵枢本藏》中的记载,也是如此。
此时对脾的认识和理解,依然是通过对人体的观察,但已经脱离了解剖学的形态描述,转而对人体最外围的部分进行研究,以得出与脾相关的结论。
试论古代中医解剖学史

试论古代中医解剖学史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来源于观察,中医学对脏腑的认识自然也不例外。
人体解剖学是一切医学基础理论的基础,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都离不开人体解剖学。
然而,现今人们一提到解剖,总是将其与西医学联系在一起。
现代医学界关于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论,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西医的器官概念有解剖学作为基础,而中医的脏腑及功能则缺乏现代解剖学的支持。
通读中医古代著作,我们不难发现,中医学最早也是起源于解剖,且它对人体解剖结构的认识和描述,则遥遥领先于其他医学体系。
但由于受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毁坏人的身体实属有违天理,加之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中医逐渐由脏腑的形态学研究转向其脏腑功能的研究。
笔者尝试按照各朝代的历史发展顺序,对中国古代涉及人体解剖学知识的著作进行整理分析,以更好地了解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以及中医学在人体解剖学上所取得的成就,进而正确地认识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变化的历史原因。
1中国古代人体解剖学的起源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更是古代人类种植农业学、天文学及医学的发源地之一。
从远古时代起,狩猎就是古代中国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就意味着那时即会宰杀或解剖动物。
而且在封建时期,祭祀是一件十分神圣和必须的事情,这其中动物和奴隶、战俘的肌肉和内脏则是最重要的祭品,可见,古人对于解剖早就有了一定的认识。
甲骨文:心1899年在殷墟发现的甲骨文,使许多专家学者认识到:甲骨文的创造,是中国远古时期对人体进行解剖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中医解剖学发展的一大特色;对甲骨文的深入研究,能为探索我国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于省吾先生的《甲骨文字释林·释心》中记载了心字在甲骨文中六种不同的写法,这六个心字都是当时造字者通过对奴隶和战俘的尸体进行解剖,将心脏从胸腔中取出仿照描绘而成的,并在其中描绘出心内瓣膜,以及心脏的四条大血管,其形状与实体心脏的外形十分接近。
这几个心字之所以有不同的形态,那是由于造字者所观察的位置不同造成的。
脾论文断面解剖论文:脾的断面解剖的应用研究

脾论文断面解剖论文:脾的断面解剖的应用研究【摘要】为了能够有效地研究脾断面解剖的相关技术,经过实验所获得的结果深入地研究了脾脏断面的断面解剖方法。
首先,给出了实验研究的材料和研究手段;接着,给出了研究结果并且进行了相关的讨论。
主要从断面的识别、脾脏的出现和消失的平面、脾脏的宽度和厚度以及脾脏的正常变异等几个角度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脾断面解剖应用随着免疫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和脾全切后凶险性感染的诞生,与脾相关的疾病所使用的治疗方法发生了彻底地改变,脾全切治疗方法已经不再使用。
目前,为了能够达到保护脾脏、消除与脾相关疾病的目的,经常使用的方法是脾的部分切除方法。
根据实时超声和x线ct图象,不但能够对脾脏进行径线的测量和截面积的计算,同时也能够清晰地了解脾脏的内部结构和轮廓,从而可以有效地治疗感性、肿瘤等疾病。
1 研究的材料和研究的方法选用成年男性尸体和女性尸体各20具,腹部都没有内科病变,经过防腐处理、x线标记和冰冻后,根据等数等分法,利用日本产katoman seis-akusho断层带锯制成躯干部分连续矢状断面标本,每片厚度为1.33±0.06cm。
从中间矢状断面用l向左进行排列,分配序号,接着,各断面经过流水冲洗之后,进行坐标定位摄影。
选择脾脏处于的各个连续断面(下面观),观察各断面的形态以及周围的结构、径值以及方位。
方位的观察方法如下:将脾脏各断面前、后正中点的连线取作纵坐标,也就是y轴,将椎体前缘与y轴垂直的水平直取作横坐标(x轴),两条之间的交点就是坐标系的原点。
取其脾脏前,后缘最突出点和内、外侧面间的中点,分别测定这四个点的坐标值。
最后,将实验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研究的结果和相应的讨论2.1 断面的识别脾脏的形状非常不规则,通常认为脾脏的不同形状和轴切面的水平是相互对应的。
在实验过程中分别选择了经脾上份、中份和下份三个断面,观察其毗邻、形状、方位和径值。
断面l:为经t12或t12/13椎间盘制成的断面。
析中医“脾”解剖实体的演变

应 指脾 脏 ,有 散 膏半 斤 ” 指胰 腺 , 约 15 , 内 “ 应 重 2 g其
容形如散膏 , 即类似松散脂肪样的腺体组织 。从以 上 描 述来 看 , 腺 由于其 比较松 散 的特殊 结 构 而 被 胰 作为脾脏 中的一部分 , 也就是说古代的脾是包括现 代 的 “ 脏 ” 胰腺 ” 个部 分 的 。 脾 与“ 两
学的概念 , 更重要的是概括 了人体某一个系统 的生
理 和 病 理 的概 念 … 。但 从 古 典 文 献 看 , 的 解 剖 又 脾 是 确实 存在 的 , 不仅 有 其 具体 的 位 置 , 有 重 量 、 还 大 小、 色泽 等 记 载 。 出 于这 种 困惑 , 自清 以来 不 少 人 从 “ 膏” 散 猜想 此 即胰 , 张 锡 纯 认 为 “ ” 是胰 , 如 脾 即 附 于脾脏 , 这就 把脾 与胰腺 联 系在 一起 。
解剖 位置
“ 鸡冠 ” “ 、刀锋 ” 的描绘与“ ” 胰 极相近似 , 马蹄 ” 而“
很 多 人认 为乃 指 脾 之 形 象 言 。 至 于《 医学 入 门》 说 的 “ 扁如 马 蹄, 如刀镰 ”笔 者认 为这 里 的“ 蹄” 形 又 , 马 当是指 马蹄 铁 而 言 , 否则 怎么 能够 即像 刀镰 又像 马
《 经・ 难 四十二难》 中描述 :脾重二斤i两 , “ 扁 广三寸 , 长五寸 , 有散膏半斤 。根据大部分学者认 为《 难经》 的成书在秦汉之间 , 我们按照秦朝的度量 衡换算 : 一斤约折合 20 , 5g一两约折合 1. 5 , 5 2g一寸 6 约折合 23e 其 中几个数量单位是 : . m, l 二斤三两 ( 约
宋以前脾脏辨证概况简析

进 行判 定 , 审证求 因 、 据 因处方 。如禽 流感 病 毒初期 的表 现为 头痛 、 鼻塞 、 咳嗽 、 恶 寒发 热 , 发 生 于 冬 春季 节 , 治 疗 即 可根 据 风 温证 , 邪 在 肺 卫论 治 , 用 辛 凉 宣肺 法 ; 如 果 其症 状 表 现 为发 热 、 舌 质 红 和 咳 嗽, 则 可 以根据 风温 邪热 壅肺 论治 , 用清 热宣肺 法1 2 ] 。只要 上述 的病 症 出现 , 即 可通 过 审证 求 因的方 式 , 对 疾 病 开 展早 期 的 干预 治 疗 , 从 而减 弱 病 毒 的活性 ,以此减 轻病 毒 对人 体器 官 和免 疫 系统 的 损 害, 体 现 出了 中医治疗 感染 性 疾病 的巨 大优势 。 但 是 无论 是治 疗外 感 高热 症 , 还是 泄泻 等疾 病 , 中医治 疗 最 为 重 要 的原 则是 祛邪 与扶正 。 祛 邪 即祛除有 害 病 因一 疫毒 之邪 , 亦 即 抑制或消除致病 因子 , 排除病理产物 , 达到阻止病程发展的 目的。 扶 正 即通 过调 动机体 的抗 病 能力 , 提高 免疫 功能 。扶正普 遍应 用 于
3讨
论
对 上 述数 据 的统计 显 示 ,我 院 2 0 1 3年 3月一 2 0 1 4年 6 月 诊 治
的患者 所 患疾 病 以外感 高 热和 泄泻 感染 性 疾病 为 主 , 男 性居 多 ( P ≮ 0 . 0 5 ) 。对其 治疗率 的统计 显示 , 在 调查 的 3 3 9 例 患者 中 , 中医治 疗 率高 于西 医治疗 率 , 差异具 有统 计 学意 义( P < 0 . 0 5 ) 。 由此 可 以看 出 采 用 中医 治疗 上述疾 病 的效果 要好 于单 纯采 用西 医 的治疗 。 中 医作为 我 国传统 的医药 治疗 方 式 , 具有悠 久 的 历史 , 在 感 染 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中医在治疗外感高热方面 很 早 就有 记 载 , 其 产 生 的机理 有着 不 同 的分析 , 如 南方 热 病协 作 组 认 为该病 的发 病 机理 是 因为 邪毒 内侵 , 正 邪相 争 , 从 而导 致 阴 阳失 去 平衡 而 发病 。病 毒 内侵 , 正 气失 固 , 正邪 相搏 , 由外 到 内 , 此 为 内 热。 风寒 外袭 , 腠理 闭塞 , 悬 府不 通 , 泄 越失 常 , 故 而见 发热 。 久 而久 之, 阴 液枯 竭 , 复感 外 邪则 阴气 少而 热气 盛 , 出现发 热 的症状 。而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的位置
论》称“(脾) 居胃之上与胃膜相连”。 来源于《欧希范 五脏图》的《顿医抄》也有“脾之下有胃府”的记载。
11 脾位于右说:《素问·刺禁论》提及“肝生于 《东医宝鉴》所绘两图却自相矛盾。13 明清两代医家
左 ”, 16 而《难经·五十六难》亦称“肝之积, 名曰肥 有的认为脾位于胃之左上《( 类经图翼》4 、《医学入
中医文献杂志
—5—
2003 年第 4 期
社, 2001: 139, 2761 21 金·李杲著, 金元四大家医学全书 (上) ·李杲医学文集·脾 胃论[M ]1 第 1 版 1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5941 22 明·孙一奎著, 丁光迪点注 1 医旨绪余[M ]1 第 1 版 1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 931 23 清·程文囿, 安徽省卫生厅校订 1 杏轩医案[M ]1 第 1 版 1 合 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60: 761 24 清·王宏翰 1 医学原始[M ]1 第 1 版 1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 1989: 521 25 灵枢经 [M ] 1 第 1 版 1 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1341 26 元·罗天益 1 卫生宝鉴[M ]1 第 1 版 1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 社, 1963: 961
古 代医家多形容脾的色泽为“色如马肝紫赤” 之 部 位 也。”《医 事 启 源》称:“脾 者 …… 位 左 胁
《( 医贯》5 )、“血盛则深紫”《( 难经正义》15 ) 等, 与现 下。”8 王宏翰亦云:“脾之系者, 自膈正中, 微近左
代解剖学上描述“脾呈暗红色”基本一致。但亦有“黄 胁。”《( 医学原始》24 )
气, 在左胁下”。18 故《烟萝图》及李炯《黄帝八十一 门》7 、《医贯》5 、《医学原始》24 等) , 有的认为在胃
难纂图句解》的正面及背面图均示肝左脾右。11 《医 之下《( 医学纲目》28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14 ) , 亦
旨绪余》中沿袭了以上观点, 认为“脾系在膈下, 著右 有认为在胃之后《( 针灸大成》29 )。
当脾”、“如 以 缟 裹 栝 楼 实”《( 素 问 · 五 藏 生 成
31 脾位中央说: 最早可能由《灵枢·经水》提出
篇 》16 )、“脾横复于胃, 色如缟映黄”《( 遵生八笺· “脾位中央而灌溉四旁”之说。25《卫生宝鉴》云:“脾
服五牙法》17 ) 等论述。根据五行学说, 脾属土, 土色 者土也, 应中为中央, ……, 治中焦。”26 《医学入门》
脾的形态
11 文字记载: 在《黄帝内经》中未见脾的形态学 记 载, 王冰在注释《素问》时提到“脾, 形象马蹄”。2 类似的描述还可见于《类证活人书》“(脾) 象马蹄, 内 包胃脘”, 3 与现代解剖学所描述脾的形态相似。 其 后, 又有描述脾“形如刀镰”, 如《类经图翼》4 、《医 贯》5 、《类证治裁》6 等。 李 在《医学入门》中则综 合了上述两种提法, 指出“(脾) 形扁似马蹄, 又如刀 镰”。7 到了清代又有“脾者, 其色赤紫, 其形如牛舌, 其质如肉”《( 医事启源》8 ) ,“形如犬舌, 状如鸡冠”
国时期度量衡制换算, 则脾重约 564. 9g, 散膏重约 原因可能有三: 11 五行学说的影响。 从五行学说角
129. 12g, 脾长约 13. 825cm , 宽约 8. 295cm. (战国至 度, 肝属木主升, 故位于左; 脾属土居中央。故而推测
汉, 一两合今 16. 14g, 一尺合今 27. 65cm 。19 ) 而现 肝 在左, 脾居于右或脾居中央。 21 众多医家“轻解
中医文献杂志
中医脾解剖实体的古代文献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0032) 朱凌凌 童 瑶
关键词: 脾 (中医) 解剖 文献研究
中医“藏象”学说内容包括脏腑的生理、病理现 象及形象, 古代的解剖学是藏象理论形成的基础之 一。 关于五脏的形态结构, 古代医籍均有描述, 尽管 所述形态、位置等与今之解剖学略有出入, 尚欠精 确, 但就大多脏器而言中西所指皆为同一脏器。唯脾 之形态众说不一, 争议颇多。本文通过梳理有关脾的 古代解剖学文献资料, 旨在揭示中医脾的解剖形态 学基础, 为进而探讨中医脾藏象理论的形成和沿革 提供文献依据。
黄, 故此处脾色黄并非指脾脏本身的颜色, 而是为了 亦曰:“脾居中脘一寸二分, ……, 脾居一身之中央,
与五行学说相呼应。 后世医家崇尚经典, 重道轻器, 故曰黄庭。”7 《素灵微蕴》提及“五脏之部, ……, 脾
未亲自解剖证实就沿袭了《内经》的说法。
位于中”。27 值得注意的是虽同为“脾位中央说”, 说
(清·陈珍阁《医纲总枢》) 等描述。而王清任在《医林 改错》中只提及“脾中间有一管, 体相玲珑, ……”, 与 现代解剖学所描述胰腺的形态相似。9
笔者认为出现此类描述的原因有三: ①从脾脏 本身形状来看, 确实有点像牛舌、狗舌, 而脾前缘因 有明显的脾切迹, 又很像鸡冠。但由于解剖时视角不 同, 脾的膈面凸出, 脏面凹陷, 故从横断面来看, 确实 与马蹄有类似之处; ②由于胰腺与“刀镰”的描绘较 接近, 故推测已有医家把胰腺作为脾或脾的一部分; ③古代医家传抄时加入了自己的理解, 却并未真正 通过人体解剖来证实脾之形态, 错漏在所难免。
1999, 5 (5) : 71 31 杨扶国主编, 中医藏象与临床[M ]1 第 1 版 1 北京: 中医古籍 出版社, 2001: 247~ 2481 32 清·张锡纯著, 王云凯等校注 1 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 [M ] 1 第 1 版 1 石家庄: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1781
27 清·黄元御著, 孙洽熙主编 1 黄元御医学全书·素灵微蕴 [M ]1 第 2 版 1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 9261 28 明·楼英著, 阿静等校注 1 医学纲目[M ]1 第 1 版 1 北京: 中 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6: 141 29 明·杨继洲著, 夏魁周校注, 针灸大成[M ]1 第 1 版 1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7: 2291 30 胡剑北 1 中医脾脏实体初论 [J ] 1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今脾脏重约 100~ 250g, 长约 11~ 13cm , 宽约 7~ 8. 剖, 重思辨”, 未真正从解剖入手观察实体, 而是从功
5cm , 长宽比约为 5: 3; 胰腺重约 82~ 117g, 长约 17 能反推实体所处位置。如唐氏所说“宋元后脾图居于
~ 20cm , 宽约 3~ 5cm , 长宽比约为 5: 1。20 就重量而 右, 西医图居于左, 考《淮南子》已有脾左肝右之说,
261. 1g (清时一两合今 37. 3g 19 ) , 又于今之解剖脾 借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和脾结肠韧带支持
重量较接近。出现如此差别, 既有解剖个体生理差异 固定”。20 古今论述何其相似。 到了宋代, 朱肱认为
的原因, 亦可能有病理性脾肿大的原因。
“脾内包胃脘”, 而《烟萝图》的文字解说《朱题点内境
21 图象描绘: 唐以前的五脏图遗留至今者甚 少, 残存者可见朝鲜·金礼蒙《医方类聚》(成书于明 代) 所载晚唐时期《五脏六腑图》, 所绘脾如镰刀; 10 其后, 五代迄北宋, 史书记载的就有两次较大规模的 尸体解剖, 出现了脏腑全图和图谱。 后世医家传抄、 引用的多为两个蓝本: 五代道家烟萝子所著《烟萝 图 》和北宋《欧希范五脏图》。《烟萝图》示脾呈囊袋 状。 李炯在《黄帝八十一难纂图句解》中所绘脏腑图 明显取自烟萝图, 所绘图形亦沿袭了烟萝图中肝居 左, 脾居右的画法。11 而《欧希范五脏图》图谱部分 早佚, 宋·杨介《存真图》曾以之为校本, 此书现亦未 见。 但明代《循经考穴编》所附《欧希范五脏图》及日 本 医家 原性全著《顿医抄》、《万安方》所绘脾的形 态与今之解剖脾较类似, 且肝居右, 脾居左。12 朝鲜 ·许浚《东医宝鉴》的身形脏腑图中, 脾呈长舌状附 于胃上, 而其脾脏图中脾却呈马蹄状包裹着胃。13 直至此时, 从现存文献看, 所绘脾与今之脾脏无异, 存在分歧的无非就是肝脾位置。到了清代, 随着最早 的西洋人体解剖学——《泰西人身说概》传入我国, 对脾的解剖实体, 不同医家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王 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所绘脾图, 明显为胰腺, 甚至还
脾的大小、重量
法 却 不 尽 相 同。 如:“脾 长 一 尺 掩 太 仓”《( 脾 胃 论》21 ) ,“脾正掩脐上, 近前, 横复于胃”《( 遵生八
早在《难经·四十二难》中即有“脾重二斤三两, 笺》17 )。 似乎指的是胰。
扁广三寸, 长五寸, 有散膏半斤”的论述, 18 若按战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肝脾左、右、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之争”的
(收稿日期∶2003- 05- 22)
古籍书名误读举例
山东中医药大学 (济南, 250014) 刘更生
—6—
胁, 上与胃膜相连”。22 程文囿亦云:“脾位居右, 其
21 与其他脏器关系: 日·丹波元胤《医籍考》中
气常行于左。”《( 杏轩医案》23 )
提到脾位于“肺之下, 心之左”,《医学原始》则描绘较
21 脾位于左说: 杨介《存真图》、明代《循经考穴 细致:“居胃上, 并胃包络及胃脘相连, 贯膈与心肺相
—4—
“脾”字的含义
脾, 从月, 从卑。“月”古代又作“肉”字解;“卑”是 会意字, 由广、甲两个象形字组合而成。 其中“广”象 左手,“甲”为士兵头上头盔, 所以“卑”字多表示身 份、职位低下, 正如《索隐》称“卑者, 下也”。《释名》 释:“脾, 裨也。在胃之下, 裨助胃气, 主化谷也。”1 清 ·李滢《身经通考》中亦认为“脾, 裨也, 掩乎太仓, 裨 助胃气也, 居心肺之下, 故从卑。”裨即帮助, 且古代 有以右为尊, 以左为卑的习惯, 故古人造“脾”字, 取 其在胃之下 (左) , 帮助胃消化食物之意。 由此, 从文 字学角度判断, 脾必是人体的肉质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