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献学研究的典范
中医古文献

中医古文献
中医古文献指的是古代中国医学领域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古代医书、医方、医话、医家论著等。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古文献:
1.《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中华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
2.《难经》:记载了医学的病症判断及治疗方法,是中国最早
的外科学专书。
3.《伤寒杂病论》:由张仲景所撰写,是中医临床方面的重要
经典,主要讨论了温病的防治方法和其他病症的辨证论治。
4.《神农本草经》:由神农氏创作,是中医药方面的经典之一,记录了大量中草药的功效及用法。
5.《千金方》:是陶弘景所著的中医方剂书,收录了近千种方剂,对临床应用有较大参考价值。
6.《金匮要略》:由张仲景所撰写,记载了大量病症的辨证论
治及方剂应用。
7.《本草纲目》:由李时中创作,是中医药学理论方面的重要
著述,对草药的分类、功效及用法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
8.《半夏白术天麻汤》:是张仲景所创立的方剂,常用于治疗
中风后遗症等病症。
这些古代中医文献不仅记录了古代医学家的临床经验和理论,也对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医学参考和指导。
这些文献是研究中医学历史及发展的重要资料,对于理解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1.《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2.《神农本草经》: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中药学资料的本草著作,被誉为中药学的经典之作。
3.《雷公炮炙论》:是唐代药物学家陈藏器编写的炮制专著,对中药的炮制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
4.《本草经集注》:南朝梁陶弘景所撰,是对《神农本草经》的重要补充和修订,对于中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重修政和本草》:宋徽宗时官修的药典,是在唐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增补修订的。
6.《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所著,是中国古代药物学集大成之作,内容包括了大量医药理论和实践知识。
7.《伤寒论》:张仲景所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
8.《金匮要略方论》:也是张仲景所著,主要论述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
9.《巢氏诸病源候论》:巢元方所著,是一部病因病理学巨著,记述了许多疾病的症状、病因及治疗原则。
10.《温疫论》:吴又可所著,专门研究瘟疫病症及其治疗方法。
11.《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是一部以问答形式论述中医理论和临床问题的重要著作。
12.《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所著,内容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种疾病的治疗经验和技术。
13.《备急千金翼方》:也是孙思邈所著,与《千金要方》互为补充,进一步丰富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内容。
14.《景岳全书》:明代张介宾所著,是一部综合性的医学巨著,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
15.《医宗金鉴》:清代吴谦等编撰,是清代官修的大型医学丛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16.《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对针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7.《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所著,是我国儿科医学的经典之作。
18.《外科正宗》:明代陈实功所著,是我国古代外科医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19.《本草求真》:清代赵学敏所著,是对《本草纲目》进行增补修订的一部中药学著作。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各经典医书简介1.《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
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3.《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
原题秦越人撰。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
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
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
中国十大国宝级中医典籍

中国十大国宝级中医典籍一、《黄帝内经》——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概述:《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它成编於战国时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评价:《黄帝内经》为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首(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它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黄帝内经》是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药物治疗学说”、“经络治疗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说”、“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二、《难经》——中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及最早的问答医学著作概述:《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之一。
成书约为战国时期,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
《难经》是在《素问》、《灵枢》基础上提出八十一个问题进行重点讨论,然后归纳成书。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
全书共八十一难,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
评价: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中医的经典文献伤寒杂病论

中医的经典文献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文献之一,也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它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写,主要讲述了伤寒及其他杂病的病因、病理、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伤寒杂病论的历史背景、内容概述、学术价值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历史背景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当时社会动荡,瘟疫肆虐,中医学家急需有一本系统全面的著作来解决这一系列疾病。
张仲景以其卓越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撰写了伤寒杂病论,填补了那个时期中医理论的空白。
二、内容概述伤寒杂病论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伤寒篇、杂病篇和附录篇。
其中,伤寒篇讨论了伤寒病的病因、病理变化、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杂病篇则涵盖了其他多种疾病,如温病、湿病、气滞病等的病因、病理、病机与治疗方法。
附录篇则是对前两个部分中病名的解释和拼音。
伤寒篇是伤寒杂病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文中提到的伤寒并非指单一疾病,而是一类以发热、寒热往来、汗出、四肢关节疼痛等症状为特点的病症。
张仲景在论文中从六经辨证的角度对这类疾病进行了分类和治疗,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杂病篇则进一步拓宽了伤寒篇的范围,将其他常见疾病如痢疾、呕吐、黄疸、水肿等纳入讨论,并提供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些疾病与伤寒不同,但同样可以通过中医的方法来诊断和治疗。
三、学术价值作为中医经典之一,伤寒杂病论不仅展示了古代医家对伤寒及其他杂病的全面认识和掌握,而且提供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和方案。
其划分疾病类别的方法以及论述的治疗原则,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伤寒杂病论的价值还在于其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为中医学提供了一种系统的辨证论治方法,并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疾病分类体系,为后来的医家提供了研究和实践的基础。
此外,伤寒杂病论对于现代临床应用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尽管现代医学已发展出多种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治疗方法,但中医的理论和经验仍然可以为某些疾病的辨证论治提供新思路和方案。
中医四大经典简介:《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难经》

中医四大经典简介:《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难经》中医四大经典简介:《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难经》壹、《黄帝内经》简介《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难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奠定有深远的影响。
成书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东汉至隋唐时期仍继续修订和补充,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目录1历史:名称由来、成书时代、传本演变;2内容3目录:素问目录、灵枢目录;4理论体系:理论精神、脏象学说、病机学说、诊法学说、治则学说;5学术思想6价值影响:中医渊薮、生命科学、哲理科学、文献价值;7历史评价1历史名称由来。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被收录于“医经”中。
所谓“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
之所以称之为“经”,是因为其重要性。
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一般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称之为“经”,如儒家“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浅显的“三字经”等。
之所以称“内经”,并非像吴昆《素问注》、王九达《内经合类》所称“五内阴阳之谓内”,也不是张介宾《类经》所说“内者,生命之道”,而仅仅是与“外”相对为言。
传统中医药典籍精

一、传统中医药典籍1.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巢氏诸病源候论》、《温疫论》。
《黄帝内经》---最早的一部中医典籍,现存最早、最为系统的医学经典著作。
《伤寒论》---张仲景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金匮要略方论》---开创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体系,张仲景著《巢氏诸病源候论》---第一本证候学专著,巢元方著《温疫论》---第一部论瘟疫的专著,吴又可著。
2.本草典籍《神农本草经》---最早的本草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的药物学资料,陶弘景著。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保存最早的完整的本草合刊本,张存惠著。
《本草纲目》---中药学巨著,李时珍著。
3.方书典籍《肘后备急方》---属急症手册性质,葛洪著《备急千金要方》---对后世妇婴专科有很大影响,孙思邈著《千金翼方》---孙思邈著,与《千金要方》合称《千金方》《外台秘要》---综合性医学巨著《太平圣惠方》---宋代王怀隐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第一部成药典,宋代官府颁行《普济方》---中国古代收方最多的方书,保存大量民间验方二、现代中医药信息1.药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分三部,一部收载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药用辅料,三部收载生物制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2.中医药期刊3.中医药工具书与文摘《中药大辞典》---既是辞书,又是综合性本草《中国医籍大辞典》---对中医药文献首次全面系统整理与研究,堪称医籍辞书的巨著《中国方剂大辞典》《中医大辞典》---全面反映中医学术的综合性辞书4.常用药品集和专著《临床用药须知》---药典配套丛书,2005版《临床用药须知》分2卷,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权威性《中华本草》---民族药专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划时代巨著《中国中药资源志要》---系统总结中医药工作者对中药资源的研究成果《中国常用药品集》---一部常用药品信息的实用大型药学参考书《中国药品使用手册•中成药手册》---具有信息量大,内容新鲜的特点《全国中草药汇编》---对第二次中药普查的大总结5.互联网资源课堂练习:A型题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医学典籍是A.《伤寒论》B.《黄帝内经》C.《金匮要略》D.《诸病源候论》E.《神农本草经》参考答案:BX型题(多项选择题)2.《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有A.药材及饮片B.成方制剂C.药用辅料D.单味制剂E.提取物参考答案:ABDE第十四章医疗器械基本知识第一节医疗器械概述一、医疗器械的概念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
中医中药经典参考文献 (99)

第十二单元六经辨证创立“六经辩证”的医家是——张仲景(张机)六经三阳三阴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太阳病证临床表现:恶风寒、脉浮、头项强痛太阳中风证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治法:调和营卫,祛风解肌方剂: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太阳伤寒证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脉浮紧,或见气喘。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剂: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太阳变证栀子豉汤证——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恼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身热、汗出,气喘,咳嗽,咯痰葛根黄芩黄连汤证——下利不止、身热汗出、气喘真武汤证——心悸、头晕、站立不稳、发热栀子豉汤证——清宣郁热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清宣肺热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清热止利,表里双解真武汤证——温阳利水阳明病证主要病机——“胃家实”(胃肠燥实证)阳明病热证临床表现——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大出,大渴引饮,心烦躁扰,面赤,气粗,苔黄燥,脉洪大。
治法——辛寒清热方药——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白虎汤)。
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的鉴别要点阳明病实证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汗出,脐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甚则神错谵语,狂躁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治法——攻下实热,荡涤燥结方药——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的鉴别要点少阳病证少阳病本证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欲呕,脉弦治法——和解少阳方药——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大枣、半夏)少阳变证大柴胡汤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治法:和解少阳、泻热通腑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烦惊谵语、小便不利治法:和解枢机、驱邪畅气太阴病证太阴病本病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大便泄泻,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或弱治法——温中健脾,散寒燥湿方药——四逆汤或理中汤甘草、干姜、附子(四逆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文献学研究的典范
作者:蔡景峰
关键词:《黄帝内经》研究大成内经学书评
――读《〈黄帝内经〉研究大成》
中国传统医学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国内外学术界,在保障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健康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正引起人们的强烈兴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今天的中医学,可以说是繁花似锦,百花争艳。
如果要盘根究底,那么,几乎所有的中医学的成就,都可以回溯到同一个根源,那就是《黄帝内经》。
如果说,《黄帝内经》在当时是一颗小小的种子的话,那么,它已经发展成一棵参天的大树。
换句话说,在二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通过无数前贤的辛勤劳动,以及今人的继承和发扬,《黄帝内经》已经发展成一门内涵极其丰富、理论极为深邃的“内经学”。
对于《内经》的研究之所以称之为内经学,并非杜撰或虚构,而是有其客观事实依据的。
它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独立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特定的研究范围和深厚的历史渊源,有着一支生机勃勃的研究队伍。
以王洪图教授为总主编的《〈内帝内经〉研究大成》(北京出版社1997年出版,以下简称《大成》)一书,使人信服地看到一门独立的“内经学”的确已经形成并出现在我国的医学舞台上。
两千多年来,围绕《内经》的研究,古今的学术著作已有400余部,论文何止万篇;涉及的理论问题浩繁、临床技法无数,可谓千头万绪,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大成》的编著者以敏锐的眼光,抓住其中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创造性地把千百年来的这些研究成果加以系统化、条理化,把内经学的几乎全部内涵提纲挈领地介绍给读者,是对两千年以来国内外对内经研究的概括和第一次全面的总结。
作者们的聪明睿智、高超技巧,确实令人佩服。
与以往一般的大成类出版物不同,《大成》不是把几百部书、万篇论文的资料堆砌在一起,或者加以简单的归纳分类,几乎原封不动或稍加整理,就端出来给读者。
相反,《大成》的编著者们从数以亿字计的文献资料中,在全面检读的基础上,在总主编的精心设计和策划下,集全体编撰人员的智慧,殚精覃思,作出十分巧妙而合理的安排,将全部内经学的精华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一个多么庞大而艰巨的中医文献学的系统工程啊!他们不仅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收集所有的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更可贵的是他们通过自己认真负责的搜集、阅读、研究和分析,并加以消化,取其精华,使之升华,使读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了解整个内经学研究所走过的道路和所已经取得的成果,所达到的水平,更在恰当的地方画龙点睛,提出编撰者个人的见解。
尽管这些见解未必都是完全正确的,但却能发人深省,启迪思路,指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和道路。
感谢编撰者们为此所付出的艰巨劳动!
《大成》全书七编,430万字,近2800页,内容异彩纷呈。
笔者认为每一编的内容都有其各自的特
点,其中关于内经学术研究发展史,前所未见;语言文字学的研究,见解精辟,高度概括;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也发人深省;多学科研究,使人思路开阔,极有启迪作用。
所有这些,均成为中医药学是一人伟大的宝库的强有力的证明,可谓美不胜收。
我作为一名从事医学史研究40余年的专业研究者,对《内经》并无专门研究,但通过浏览《大成》,的确了解了当今内经学发展的水平以及所已取得的成就,对此有了较全面的印象的概念。
应该说,《大成》的读者并不仅限于从事《内经》专业研究的学者,对于从事其他学科的中医学专家也是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具有很高阅读价值,值得一读。
举个例子,我本人正在研究一个关于古代脉学的问题,想了解我国脉学发展的过程、已取得的成绩,以及对这些过程的研究现状。
对此,我从《大成》中取得了相当完整的印象和启示,如对于古代脉理的精华、脉象与气血经络的关系、藏象学说与脉象的关系、脉象上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现象,诊脉从脏腑经脉遍身诊法到三部九候法、人迎寸口诊脉法到独取寸口法的发展过程等都有精彩的论述,此外,还引用近人王玉川教授对人寸诊法的评论,用敦煌古医经残卷之异文考释《素问·三部九候论》的论述,互为印证,并作出自己的判断,当以何者为佳。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大成》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关于《内经》历史文献学的空前总结,既有对前人研究的总结和概述,更有编撰者创新的见解。
它为中医文献学研究树立了一个楷模和典型,创造了新的研究方法,值得认真加以总结和学习。
但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
对像《大成》这样一个前无古人的文献学巨大系统工程,当然不可能要求它完美无缺。
出于对《大成》的爱护,笔者在这里提出几点希望。
首先,对一部400余万字的巨著,全书缺少一个可以检索的索引,这不能不说是美中不足。
学术著作不附全书索引,这似乎是我国自古以来的学术著作的通病,只有极个别著作给读者提供了这种方便。
索引不仅是读者检索的便利,也是一部理想的学术著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如此巨大的学术著作,涉及的名词、术语、事项何止百千。
举个十分简单的例子,在《大成》中的前言(代序)中,曾提到《灵枢》中有一种叫“振埃”的刺法,对过敏性哮喘有奇效。
然而,找遍全书有关刺法、针灸、经络的篇章,未能找到这一刺法。
这种《内经》中提到的古老治法既然有奇效,理应发掘总结。
但要在这部400余万字的书中找到这种治法,真有到大海捞针之感。
如果有一个完整的索引,读者就能轻而易举地知道除了代序中提到它以外,有在其他地方提及。
这样看来,索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衡量全书的完整性、深度和广度。
现今电脑检索业已广泛应用于学术研究及出版事业中,编制一个完整的索引当不会再像古代那样困难了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多学科研究内经学的过程中,不能不提及这个领域的问题,但《大成》对此是疏漏了。
《素问·异法方宜论》中的有关段落早已被各族医学专家学者引为该民族对中医(汉族医)学贡献的依据。
既然认为吴又可的温疫学说导源于对《内经》疫疠的发挥,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不把朝鲜族的“四象人”和“四象医学”的渊源追溯到《内经》有关篇章。
朝医经典《东医寿世保元》(李济马著)指出:“《灵枢》书中有太少阴阳五行人论,而各得外形,未得脏理,未尽精究也。
”四象人的理
论显然导源于五行人。
同理,也不能不把藏医学中的“冲甘恰”诊脉部位和诊脉时机、脉位与脏腑的关系等,与《内经》的脉学理论互相联系起来。
诸如此类,都体现了祖国医学是全国各族人民所共同创造的。
《内经》中“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早已被现代的一些学者奉为预防医学思想的萌芽,是中医预防医学的嚆矢,有的学者甚至提出“未病学”的学科。
《大成》中虽有个别章节涉及一点治未病的内容,但着笔不多,未能形成专节,似乎是一个缺陷。
在个别有关医史文献的问题上,《大成》的处理方法,似还应该再斟酌。
如在第二编一章一节中,有秦越人对《黄帝内经》脉学、脏象等的发挥的内容。
文中指的是《难经》对《内经》脉学等方面的发挥。
文中又述及秦越人是春秋战国时人。
然而,《内经》本身的部分篇章最早也出现在春秋战国,与秦越人是同时代的作品,秦越人又如何对它加以发挥?这个医学史上有争论的问题,是基于有学者认为《难经》是秦越人本人或反映秦越人的思想,或者是该学派的著作。
准此,如把此标题改为《难经》对《内经》的发挥,则无不妥。
《大成》没有必要陷入关于《难经》作者之争的漩涡里。
笔者注意到在《大成》的编委中,有韩国学者,表明内经学的国际性。
但全书对韩国于内经学的贡献谈之甚少,只是在书末附有韩国在现代发表于学术期刊上的若干论文目录。
但是,除上述四象医学可以认为导源于《内经》有关记载的发挥之外,古代朝鲜国的医籍还有诸如光步八年李圭?所撰的《黄帝素问节要》四卷;其他重要经典如金礼蒙等的《医方类聚》及《东医宝鉴》中,也都大量引用《素问》及《灵枢》和其他后代的有关著作,这些似不应忽略。
最后,就是《大成》的行文风格的问题,一部多人合作的集体著作,难免有风格各异的行文方法,这是这类创作难以避免的技术性通病。
但对于明显的不协调处,似应由一二位编撰人在通读全稿后,尽量予以统一。
本书总体上行文流畅,文字通顺优美,无懈可击。
但有些用词似较难解,如“本格”,“回溯到流派的相异中”,“反论”(P.809)一类语言,似乎不合汉语习惯,如能作些修改,使汉文读者较易读懂则更好。
“金无足赤”,《大成》的这些问题,绝不影响这部学术巨著的高尚品位。
它是迄今笔者所见到的一部最为精彩的、有关中国经典文献学研究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
限于个人水平,对它的特点、优点,体会还不够深刻,未能尽述,而前面所提的几点希望,又不免有吹毛求疵之嫌。
但是,出于对一部杰作的爱护,只要是对它的更臻完善有所帮助,哪怕算是锦上添“花”,我认为那也是值得的。
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 蔡景峰国医之路QQ群189954839
竭诚欢迎爱好中医,或者从事中医,药学的同学,师长,民间传承等加入探讨交流,一起共同发展中医,包括汉,藏,苗,蒙等各民族传统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