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

合集下载

西方音乐史分别七个阶段.

西方音乐史分别七个阶段.

第一章古希腊古罗马音乐西方音乐史分别七个阶段:1古希腊古罗马音乐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4世纪)2中世纪音乐时期(从公元5世纪-14世纪03文艺复兴时期(15世纪-16世纪)4巴洛克时期(17世纪-18世纪中叶)5古典主义时期(18世纪中叶-19世纪初)6浪漫主义时期(19世纪初-20世纪初)7 20世纪音乐(20世纪)史前希腊和古希腊社会的发展:1迈若安及迈锡尼时期(约1650-1100B.C.)2荷马时期又称黑暗时期(约1100-800B.C.),<伊里亚特>与《奥赛德》有荷马所撰,多利亚自然音阶。

3城邦时期(约800-500B.C.),合唱,抒情诗歌繁荣4古典时期,竞技比赛的音乐,悲剧,喜剧5希腊化时代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悲剧表演中引入第二个演员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欧里皮德斯-《美狄亚》,把妇女做主角古希腊喜剧1新喜剧:不谈政治,话题严肃,表现社会风俗2旧喜剧:政治讽刺剧和社会讽刺剧毕达哥拉斯:和谐学,将音程分为协和与不和协音体系:1四音列2完整音列体系多利亚调试:能使人安静并具有力量;富于男子气,能使人变得坚强和有节制弗里几亚:使人狂放,激发人的热情副弗里几亚:容易使人丧失意志利底亚音乐使人柔和和淫荡混合利底亚音乐使人悲伤古希腊记谱法:1器乐谱 2声乐记谱古希腊是其主要乐器:1里拉 2阿夫洛斯管 3基萨拉琴(里拉琴的变体)古罗马时期概述:古罗马器乐:1图巴:一般用青铜制作,管长1.3米,分段制作,管身直2角号;管身圆古罗马的音乐观:1音乐当做一种享受2音乐的职业化倾向加强,音乐家的地位却下降3富有雄壮的气象罗马人喜欢:1笑剧:综合性的滑稽表演2哑剧:表现神话故事的戏剧舞蹈基督教音乐以单声音乐形态,附属于礼拜仪式,是作传播信仰的重要工具早期基督教音乐1使用许多犹太教音乐的旋律2混合了古希腊,东罗马,拜占庭圣咏的一些因素3各地的教堂都有各自的特色第二章中世纪音乐中世纪:通常音乐史把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灭亡至14世纪文艺复兴之前这段长达一千年的历史,被认为是“黑暗时代”圣歌主要有5种:1拜占庭圣咏2安布罗斯3法国圣咏4摩差拉比5赛尔特格里高利圣咏:指罗马教皇格力高利一世之命名的天主教音乐,常称平歌或素歌功能:运用于基督教以活动,分日课和弥撒两大类格里高利圣咏的特征:1歌唱方式:独唱,齐唱,交替唱,应答唱2一般无伴奏,纯人声,以拉丁文,无明显节拍,以肃穆,节制,无世俗情欲为前提3礼拜仪式的咏唱为两类:诵经祈祷和礼拜歌曲1)音节式:一字对以音,音域一般较窄2)圣咏式:在同一高度的音上唱出相当数量的歌词3)音团式或纽姆式:一字对几个音,这是格里高利圣咏常用的方式,旋律比较流动4)花唱式:一字对多个音,少则十几个音,多则五六十个音,常见于欢呼歌中中世纪的教会调式是按圣咏的结束音(d,e,f,g),音域以及吟诵音等主要因素,对旋律进行分类而构成的。

歌剧《茶花女》中的薇奥列塔的角色演绎

歌剧《茶花女》中的薇奥列塔的角色演绎

24神州文化歌剧《茶花女》中的薇奥列塔的角色演绎何雨橙重庆外国语学校本部高2018级5班摘要:在1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的歌剧作家威尔第与普契尼、罗西尼并成为意大利的歌剧三杰。

对威尔第而言,歌剧《茶花女》是其极具有代表性的歌剧作品。

这一百多年来,威尔第的《茶花女》在世界各地不断演出。

本文在此基础上,针对歌剧《茶花女》中的薇奥列塔这一角色进行深入的剖析和阐述。

关键词:歌剧《茶花女》;薇奥列塔;角色演绎前言:薇奥列塔是歌剧《茶花女》中的主角,当时在法国巴黎是上层社会的高级妓女,集玩世不恭、忧郁、病态、快活、善良、美丽、聪明于一身,经常带着一种忧郁的眼神和半讥讽的微笑。

由于薇奥列塔特别喜欢茶花,所以被人们称之为茶花女。

在歌剧《茶花女》中,薇奥列塔扮演的角色非常复杂,无论是声音音色、演唱技巧、演唱风格还是声音运用等,都要拿捏到位。

笔者从一个高中生的视角,针对歌剧《茶花女》中的薇奥列塔这一角色的演绎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薇奥列塔角色的简单介绍薇奥列塔是歌剧《茶花女》中的主角,即“茶花女”。

在18世纪的法国巴黎,薇奥列塔是上层社会的名妓。

善良美丽、聪明活泼。

后来与阿尔弗莱德相爱之后,告别了纸醉金迷的生活,两人一起去乡间厮守。

但是,阿尔弗莱德的父亲乔治为了儿子的前程以及家庭的声誉,找到薇奥列塔后并恳求她离开自己的儿子。

善良的薇奥列塔最终离开了阿尔弗莱德回到巴黎,回到巴黎之后的薇奥列塔继续放浪形骸。

在这之后,阿尔弗莱德为了对薇奥列塔的“背叛”进行报复,在舞会上当着很多人的面对薇奥列塔进行羞辱,遭受如此惨重打击之后的薇奥列塔旧病复发,从此一病不起。

当阿尔弗莱德从父亲那儿得知真相之后赶到奄奄一息的薇奥列塔之前,一切都已经为时已晚。

最终,薇奥列塔在阿尔弗莱德的怀抱中死去[1]。

二、薇奥列塔人物性格演绎薇奥列塔纯真、美丽、善良,这一切通过她与阿尔弗莱德的相爱表现出来;同时,薇奥列塔傲骨、坚强、高贵,这一切通过她与阿尔弗莱德父亲乔治会面的开始表现出来;再则,薇奥列塔无助、软弱、无奈,这一切通过她与阿尔弗莱德父亲乔治会面的结局表现出来;之后,薇奥列塔受辱、痛苦、愤怒,这一切通过她被阿尔弗莱德当众羞辱表现出来;最后,薇奥列塔祈祷、忏悔,这一切通过她在临终前的只言片语中表现出来。

意大利歌剧三杰:普契尼 & 罗西尼 & 威尔第

意大利歌剧三杰:普契尼 & 罗西尼 & 威尔第

卓阿基诺·罗西尼〔1792-1868)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三杰之一,生于意大利贝萨洛。

他十岁师从蒂塞学和声,后在波伦亚音乐学院跟马太学对位。

罗西尼受作为歌剧演员的母亲的影响,十四岁起习作歌剧。

十年后他所作的《塞维尔的理发师》,集意大利喜剧的精华,它语言生动,形式自由、充满幻想的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作。

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了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他并吸收了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乐来取代和丰富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

1829年罗西尼写了搁笔之作《威廉·退尔》,这部作品反映了民族自主的愿望,并对大歌剧体裁的形成起到了推进作用。

在罗西尼所创作的近四十部歌剧中影响较大的除《塞维尔的理发师》和《威廉·退尔》外,还有《灰姑娘》、《偷东西的喜鹊》以及正歌剧《奥赛罗》、《摩西》等。

居塞比·威尔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

曾投考米兰音乐学院,未被录取,后随拉维尼亚学习音乐。

1842年,因歌剧《纳布科》的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

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厄尔南尼》、《阿尔济拉》、《列尼亚诺战役》等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有“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

五十年代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写了《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

后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伊达》。

晚年又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创作了《奥赛罗》及《法尔斯塔夫》。

一生创作了26部歌剧,善用意大利民间音调,管弦乐的效果也很丰富,尤其能绘声绘色地刻划剧中人的欲望、性格、内心世界,因之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

一、激动的一跳1849年1月27日,威尔第(1813-1901)的歌剧《列尼亚诺战役》初次上演于罗马的阿根梯那剧院。

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演唱风格探析

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演唱风格探析

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演唱风格探析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是欧洲歌剧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尤其是在歌唱艺术方面达到了高峰。

在当时,意大利歌剧演唱风格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优雅、最有感染力的。

本文将探析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演唱风格的特点及其对西方歌唱艺术的影响。

首先,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演唱风格强调了一种情感上的沟通方式。

为了表达角色的情感,演员必须充分地表现出自己的情感,而不仅仅是演唱技巧。

因此,在演唱过程中,演员需要勇敢地展现自己的情感,以感染观众的情感。

他们的演唱特点是相当情感化的,包括热情、感性和感情深沉。

这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角色和故事的情感,因此,演唱风格也被称为“心灵的艺术”。

其次,意大利歌剧演唱风格注重了能力与技巧的平衡。

歌唱技巧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在十九世纪歌剧中,高音唱法的运用非常普遍,包括混响音、颤音、转音、推涨等,这不仅可以加强演员的表现力,还可以提高整个演唱的质量。

此外,利用音色和声音的变化也成为了演唱的重要技巧。

例如,演员可以在一些情节比较紧张、充满冲突的时候,运用弱音和鼻腔音等细节上的技巧,提高演唱的效果,增加观众的情感体验。

最后,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演唱风格对西方歌唱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意大利歌剧演唱风格在整个西方歌唱艺术中被广泛地接受和推崇,特别是在19世纪晚期,这种风格已经成为了欧洲歌唱教育的基础。

此外,现代歌曲、流行音乐等都从中获得了启发,可见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演唱风格在音乐史上仍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综上所述,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演唱风格以情感、技巧、平衡为重点,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由于这种演唱风格的独特性和美感,它已经成为人们认可的一种意大利文化遗产,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强烈的影响力。

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演唱风格探析

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演唱风格探析

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演唱风格探析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成为当时欧洲最流行的艺术形式之一,其演唱风格也深受各界赞誉。

意大利歌剧演唱风格具有豪放热情、富有感情和表现力等特点,同时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和音乐风格,成为当时意大利文化的代表之一。

意大利歌剧的演唱风格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浪漫主义时期、中期崩解时期和晚期真实主义时期。

早期浪漫主义时期的意大利歌剧演唱风格以Bel Canto为代表,Bel Canto 意为“美妙的唱腔”,其演唱风格以轻柔、顺畅的声线、高亢的嗓音和极强的音乐表现力为特点,演唱者需要通过不断的喉部训练和技巧磨练来保持良好状态。

此时期著名的演唱家包括Maria Malibran、Giuditta Pasta、Giovanni Battista Rubini和Julie Grisi等。

中期崩解时期的意大利歌剧演唱风格受到政治、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影响逐渐走向瓦解。

演唱家开始注重外在的演出效果而忽略声乐技巧和音乐表现力,因此演唱风格逐渐趋向表面化和功利化。

此时期的代表演唱家包括Adelina Patti、Christine Nilsson和Enrico Caruso等。

晚期真实主义时期的意大利歌剧演唱风格则强调表演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直接表达。

演唱家需要在不失技巧和表现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情感和感受的表达,以便更好地展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此时期的代表演唱家包括Tito Gobbi、Maria Callas和Luciano Pavarotti等。

总的来说,意大利歌剧演唱风格的演变反映了当时意大利文化和艺术的变迁,同时也与音乐、歌词、音调和声乐技巧等因素密不可分。

无论是Bel Canto还是真实主义时期,演唱家们都注重一定的声乐技巧和表现力,以便更好地实现作品的表现和演绎。

19世纪上半叶的歌剧

19世纪上半叶的歌剧

19世纪上半叶的歌剧摘要 19世纪的一大特点是文学与音乐的紧密结合,浪漫主义的影响最易渗入到音乐领域。

歌剧作为音乐领域里文学结合最紧密的体裁,又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最快反映者和最大受益者。

随着意大利正歌剧的衰亡,19世纪欧洲的歌剧开始进入大歌剧和喜歌剧时代。

本文简要概括19世纪上半叶德奥、法国的歌剧发展特点并详细介绍这一时期意大利歌剧界的三位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关键词歌剧大歌剧喜歌剧创作特征19世纪初,欧洲文学艺术普遍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新的风格,就是所谓的“浪漫主义”。

音乐领域中即浪漫主义作为主导潮流支配和指导着大多数作曲家的创作。

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是强调“人”和他的本性,突出“个人”是感觉的中心、感情的焦点、幻想的主体。

艺术家们普遍在作品中重视和放映民族的特点,在民间艺术中寻取创作素材,多用幻想的题材和形象体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而我们可以认为,19世纪的欧洲歌剧是浪漫主义一统天下的时代。

欧洲音乐史上,德国、法国、意大利向来是伟大的音乐国家,歌剧的发展对本国音乐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1815年到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随着民族意识的增强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发展,歌剧艺术中也引起相应的反应。

一方面和民间创作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也带上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常常描写梦幻神奇的境界和中世纪的传奇故事。

最重要的作曲家是威柏,他在创作德国民族歌剧方面成就最大,可以说他以民间歌剧为基础,继承了莫扎特和贝多芬歌剧创作的传统,并吸收了外国歌剧的优点,创造了真正的德国式歌剧。

二、在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巴黎已经是欧洲思想文化界的中心, 1830年到1848年掀起的革命高潮,促进了音乐艺术的繁荣。

自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的开始,歌剧更加偏爱浮华矫饰的风格,这种欣赏趣味并没有因政权的更迭而有本质上的变化,而就在这种氛围中逐渐酝酿出30-40年代盛行的法国大歌剧风格。

从19世纪30年代起,法国大歌剧就具备四大要素:富丽堂皇的布景、别致细腻的编舞、引人人胜的情节和历史题材。

浅析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对美声唱法的影响

浅析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对美声唱法的影响

2016年第21期(总第309期)北 方 音 乐Northern MusicNO.21,2016(CumulativelyNO.309)Northern Music 81前言美声唱法起源于十九世纪上半叶,这个时期的声乐演唱高度繁荣。

习惯将这个艺术高度发展和繁荣的阶段叫做十九世纪。

在十九世纪中,影响最为广泛的便是歌剧的诞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歌剧在一定程度上面影响着现阶段的舞台剧和音乐剧。

并且在佛罗伦萨、那不勒斯、威尼斯歌剧的影响下,美声唱法逐渐形成,作为一种重要的发声练习方式在音乐领域备受重视。

因此,对十九世纪上半页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对美声唱法影响的研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浪漫的十九世纪在音乐的发展史上,十九世纪无异于是一个集大成并且具有重要意义的时代,在这个阶段中无数的声乐体裁如雨后春笋般越入人们的眼帘。

在文艺复兴的大潮推动下,十九世纪不仅使音乐领域达到了高度的繁荣,其中无论是高雅、严肃、合乎逻辑、有条不紊的“路易十四风格”还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及强烈色彩的建筑风格,都在文艺复兴时期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在此期间,小到衣服配饰大到建筑风格,都逐渐形成了全新的潮流。

音乐作为一种抽象的艺术,伴随着高雅二字被创造出来。

在十九世纪,音乐形成了很多重要的体裁形式,至今影响着西方音乐。

可见十九世纪音乐在西方音乐史上的意义[1]。

正是在欧洲资本主义和文艺复兴的双向推动下,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诞生了一种新兴的表形式——歌剧。

简单的来说,歌剧就是将演员的台词用唱的形式表现出来。

并且在表演的时候会结合乐器的伴奏。

它将舞台美术、戏剧、表演、音乐、文学等结合在一起。

十九世纪的音乐作品,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之下,一改传统的圣乐演唱形式。

这个时期的音乐作品更加的生动和,具有较高的抒情性和演唱性。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美声演唱方式逐渐的形成。

在美声中,张弛有度的声音和优美连贯的旋律线会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1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三杰”的比较探析

1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三杰”的比较探析
一 “歌 剧 三 杰 ” 的 艺 术 共 性 、
在西 方音 乐史 中 ,人们 对 “歌剧 三杰 ” 的提 出和认 可 ,无疑 是 因为他 们成 功实 践 了于 意大利 歌 剧创 作 ,并 有艺 术上 的关 联共 性 。这些 共性 主要 表 现在 他们 开创 了 浪漫 主义 歌剧 的新 篇 章 ,具 体 反映 在 以下几 个方 面 :
” 这 三 位 被 誉 为 “歌 剧 三 杰 ”的 作 曲 家 谱 写 了 意 大 利 歌 剧 的新 篇章 ,做 出 了历史 性 的贡献 。
近些 年来 ,世 界 歌剧 舞 台上 “罗西 尼式 ”男 高音 的 不断 涌现 。作为 19世 纪上 半 叶意大 利 “歌 剧三 杰 ”之 一 的作 曲家 —— 罗西 尼 ,他 的作 品 在世 界各 地被 不断 上演 , 大有 方 兴未 艾 之 势 。另外 ,凡重 量 级 的 国际声 乐 比赛 , 作 曲家 罗西 尼 、多尼 采 蒂 、贝 利尼 歌剧 中的 咏 叹调成 为 大 多数 参赛 选 手 的首 选 曲 目。演 唱好他 们 的作 品更成 为 学 习 Bel Canto唱 法 的歌 手进 入声 乐 艺术 殿 堂 的入 门钥
类型作曲家喜歌剧正半正歌剧罗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1813年坦克雷迪1812年西赛维利亚理发师1816年湖泊女郎1819年灰姑娘1816年赛密拉米德1823年尼贼雀1817年威廉退尔1829年多爱的甘醇1832年尼宠姬1840年拉莫美尔露琪亚1835年采军中女郎1840年夏莫尼的琳达1842年蒂唐帕斯夸勒1843年贝诺尔玛1831年利阿尔代松与萨尔维那1822年梦游女1831年尼清教徒1835年表中所归纳的资料展示了在歌剧三杰所开创的美声学派新时期不仅剧目丰富而且歌剧的题材体裁也有所拓展
(一 )贴 近 现 实 生 活 的 题 材 在 19世纪 浪漫 主 义文 学思潮 的影 响下 ,浪 漫乐派 在 欧 洲应 运 而生 。有着 美 声传 统 的意 大利 歌 剧也 顺 应 时代 潮 流 ,实 践 了浪 漫 主义 歌剧 的创 作 。浪漫 乐派 的注重 情 感 和 自传 性 的创 作理 念 ,无 疑 要求 歌 剧表 现 必须 直 面人 生 ,贴 近 现实 生活 ,突破古 典歌 剧重 神话 故事 的旧传 统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曲:最初是为他的另一部歌剧《英国女王 伊丽莎白》而作,罗西尼在他的《塞维利亚 理发师》中再一次将其“借用”。
罗西娜的唱段:
“我的心中响起一个声音”, 此处花腔的运用优美而又十分有节制, 其目的是不使其破坏整部剧的戏剧内容。

费加罗的唱段: “给城里的忙人让路”, 此唱段是意大利喜歌剧急口令式 歌唱最杰出的范例。
现在他的旋律运用上,同时又融入 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内涵,他的旋律 宽广悠长、深情忧郁,并有着纯洁 优雅的气质。
多尼采蒂
(1797——1848)

他写了大约79部歌剧,100首歌曲,几部 交响曲、清唱剧、室内乐、教堂音乐。 著名作品有:半正歌剧《拉美莫尔的露契亚》 (1835);喜歌剧《军中女郎》(1840)、 《爱之甘醇》(1832)等。
罗西尼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
《威廉· 退尔》(1829年)
“《奥塞罗》的第三幕, 《威联· 退尔》的第二幕,还有 《塞维利亚理发师》”。(罗西
尼语)
贝里尼
(1801——1835)
贝里尼共创作了10部正歌剧, 主要作品有:《梦游女》、 《诺尔玛》、《清教徒》等。
贝里尼对意大利歌剧传统的继承体

巴西利奥的唱段: “造谣” , 此唱段采用了“罗西尼渐强”手法 (Crescendo),通过一个乐句的多次重 复,一次比一次强,一次比一次高, 以此加强演出效果,博得观众喝彩。
除了上述的特征之外,罗西尼还在
歌剧中混合使用了古钢琴伴奏的 “清宣叙调”和乐队伴奏的宣叙调; 节奏运用灵活多变;乐句明晰;配 器干净,这一切使意大利重唱轻乐 队的传统有所改变。

CD:《爱之甘醇》中的“偷撒一滴泪” 帕瓦罗蒂演唱

《拉美莫尔的露契亚》(发疯场面) 萨瑟兰演唱
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意大利歌剧
——罗西尼、贝里尼、多尼采蒂
罗西尼
(1792——1868)
罗西尼在他24岁的时候,也就是1816
年,用了13天完成了他的传世之作——《塞 维利亚理发师》,剧本采用的是法国18世纪 作家博马舍的戏剧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第二 部是《费加罗的婚礼》,莫扎特在30年前,
也就是1786年将此部戏剧搬上歌剧舞台;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