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传统乐器伽倻琴

合集下载

浅析朝鲜族乐器伽倻琴的艺术特色

浅析朝鲜族乐器伽倻琴的艺术特色

浅析朝鲜族乐器伽倻琴的艺术特色作者:郑海龙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6期摘要:伽倻琴是从朝鲜半岛流行至我国朝鲜族的传统民族乐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朝鲜《三国史记》记载伽倻琴是在公元500年左右,由朝鲜伽倻国的国王所制作,其形、音都借鉴于中国的古筝。

这就造就了伽倻琴与中国音乐的渊源,本文就伽倻琴的发展史、与中国乐器古筝的关联等方面进行浅析伽倻琴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伽倻琴;古筝;改良[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6--01伽倻琴(가야금),在我国主要流行于东北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这里居住着多才多艺的朝鲜族百姓。

族人不仅仅发展了农、林、渔等,还在劳作之余,创造了属于自己本族的文化艺术,在音乐生活中,最受人们喜爱的乐器便是伽倻琴,并且传播广泛、具有较高的群众性。

伽倻琴据记载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史,相传第一台伽倻琴是由伽倻国的嘉悉王仿照中国古筝制成。

外形与古筝相差无几,都是一弦一柱,而且同古筝一样都是21弦,同样有五声和七声两种排列,演奏方法也同古筝一样,右弹左按。

在演奏方式上,既有独奏、重奏和合奏,也有弹唱。

到此可以看出伽倻琴与中国的古筝是密不可分的,下面就浅析一下伽倻琴与古筝的关系。

首先,从伽倻琴与古筝的起源来看,古筝最早出现在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这时的古筝是用一种类似于大竹筒制作而成的五弦或不到五弦的弦乐器。

而转调是在汉代时出现。

在唐代时音乐由于古筝的广泛使用和当时国情注重与外界交流,所以在这时候传到了日本。

到了清代,古筝被广泛使用,并由宫廷音乐传入到民间,并且用于说唱音乐中。

到了清末,古筝发展为16弦。

之后古筝逐渐发展到现在所应用的21弦。

而伽倻琴,从新罗时代流传至今已有1500多年,由于伽倻琴是照中国汉筝仿制而成。

当时的伽倻国的乐师于勒为了传播伽倻琴带琴和弟子来到了新罗,高超的演技受到了当时国王真兴王高规格的礼待。

伽倻琴 指法

伽倻琴 指法

伽倻琴,在韩文中又被称为伽耶琴或假里伽琴,是朝鲜半岛传统的拨弦乐器之一。

据历史记载,伽倻琴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五世纪左右的新罗时期,它最初是由被称为伽倻的海盗部落发明的。

伽倻琴在朝鲜半岛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独特的外形和音色被广泛认为是韩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伽倻琴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民间流传,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和祭祀活动的重要乐器。

在伽倻琴的发展历程中,其独特的外形和音色不断得到改进和优化,例如在高丽时期,伽倻琴的演奏方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较为完善的伽倻琴演奏技巧和风格。

总的来说,伽倻琴的历史和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罗时期,它最初由海盗部落发明,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最终成为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伽倻琴的历史和发展历程,反映了朝鲜半岛人民对音乐和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伽倻琴是朝鲜族的传统乐器,它有二十一根琴弦,用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弹奏。

在演奏中,这几个手指的弹奏位置非常重要。

右手的拇指通常放在琴弦上的第一个品位(琴颈上的凸起)上,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则放在第二个、第三个和第四个品位上。

左手的按弦指法则可以通过按、滑、挑等方式来控制琴弦的振动。

左手的拇指通常放在琴弦上的第七个品位上,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则放在第六、第五和第四个品位上。

在演奏过程中,左手需要通过按压琴弦的方式来改变音高,从而产生出不同的音符。

需要注意的是,伽倻琴的琴弦数量较多,每根琴弦的音高是不同的,因此在演奏时需要特别注意音准和节奏。

同时,演奏伽倻琴时需要注意放松身体,保持手型的稳定,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伽倻琴的音色和表现力。

汉筝与伽倻琴之比较

汉筝与伽倻琴之比较

汉筝与伽倻琴之比较作者:史峪竹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5期【摘要】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弹拨乐器。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古筝已经广为流传,故又称“秦筝”。

伽倻琴始于新罗时期,比古筝的出现晚了近500年,它们都是两国音乐历史上重要的民族乐器。

伽倻琴作为筝一条支流,古筝千百年来一直引领着伽倻琴的发展。

本文将从渊源、构造、种类、弹奏方法和流派这几个方面来阐释古筝和伽倻琴的关系。

借此加强我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对东南亚文化的渗透。

【关键词】古筝;伽倻琴;比较研究;历史渊源古筝自战国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音色刚柔并济、清越高洁、声韵互补、委婉动听又富有神韵,具有浓郁的地方音乐特色,构成了古筝艺术的风格。

古筝具有民族性、传承性和历史性的特点,是我国传统文化在音乐上的体现。

伽倻琴是朝鲜的弹拨乐器,从新罗时代出现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朝鲜半岛的音乐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1968年被韩国政府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个方面对两者进行论述:一、古筝与伽倻琴的渊源古筝有史料记载大概产生于公元前二世纪的战国时期,距离今天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汉、魏时期,筝发展为十二弦。

唐、宋时期筝发展为十三弦,明清时期,筝发展为十四、十五、十六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改良后的古筝发展到二十一弦。

伽倻琴是朝鲜族的拨弦乐器,从新罗时代出现,流传至今已有 1500 多年历史,据说是伽倻国国王嘉悉仿照中国古筝而制成,外型上与古筝相似,也是一弦对应一柱。

在公元6世纪,也就是伽倻国嘉悉王时期,伽倻国嘉悉王仿照唐代的筝制成12弦伽倻琴,同时命乐圣于勒创作了12首伽倻琴乐曲。

从此,伽倻琴艺术一直在历史舞台着扮演着独有的角色。

二、古筝与伽倻琴的种类和构造目前最常用的二十一弦古筝构造:筝主要由面板,底板、边板、筝头、筝尾、岳山、码子、琴钉、出音孔和筝弦等部位组成。

筝的共鸣体由面板、底板和两个筝边组成。

非物质文化遗产伽倻琴的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伽倻琴的传承与发展

知识文库 第11期231非物质文化遗产伽倻琴的传承与发展赵 琦朝鲜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

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进入我国的跨境民族。

其主要的居住地在我国的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份。

朝鲜族进入中国后,随着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变化,中国朝鲜族的文化工作者以自身的文化为基础,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条件逐渐地发展与创新,最终形成了新的中国朝鲜族文化。

艺术文化作为朝鲜族文化的分支也大放异彩。

其中有很多都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伽倻琴艺术,盘索里,洞箫,象帽舞,长鼓舞,农乐舞等等。

2011年5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伽倻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些年来,伽倻琴艺术越来越被重视,以下分为两个部分进行分析:1 伽倻琴在专业院校的传承与发展延边大学艺术学院的金星三教授作为伽倻琴艺术的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伽倻琴艺术的传承、保护、延续、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受到民众的拥戴与支持,在采访金星三教授的过程中,教授为我详细的介绍了伽倻琴的产生和发展:伽倻琴,也被称为朝鲜筝,在朝鲜语中叫嘎呀高,在中国延边、朝鲜以及韩国很受欢迎,是一种古老的弹拨弦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由于其历史悠久且与筝相似,同时具有丰富民族特色和演奏特点,可以独奏、重奏、合奏以及弹唱,其种类大致分为“正乐伽倻琴”、“散调伽倻琴”、现代用的“21弦伽倻琴”三种。

其中延边大学艺术学院作为中国朝鲜族艺术的摇篮,为伽倻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通过开设伽倻琴课程,培养了多位伽倻琴方面的艺术人才。

2018年12月11日朝鲜金元均音乐综合大学民族器乐系伽倻琴教授来到延边大学艺术学院进行伽倻琴讲授。

并由延边州歌舞团伽倻琴演员、延边大学艺术学院伽倻琴教授、教师、学生等一起呈现了一场精彩的伽倻琴艺术汇报演出。

与此同时还有更多的人在从事有关伽倻琴的工作,虽然他们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将伽倻琴艺术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下去,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朝鲜族的音乐文化知识

朝鲜族的音乐文化知识

朝鮮族的音乐文化知识朝鲜族是由朝鲜半岛陆续迁入中国境内的。

朝鲜族的民间音乐和朝鲜半岛的民间音乐是一脉相承的。

朝鲜族音乐,按本民族的传统分类,可分为民谣、歌乐、舞乐、器乐、“板嗦哩”(说唱音乐)、唱剧等6类。

民谣是朝鲜族古老的民族文化艺术,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看,是从民间歌谣开始的。

典雅的音乐(歌乐)是以民谣作为基石发展起来的朝鲜族音乐,具有清新、柔美、婉转、明朗、轻快的旋律和丰富多彩的“长短”节奏之美,闻名中外、饮誉八方,在我国民歌歌坛上独树一帜。

板嗦哩一种叙事性的说唱艺术。

朝鲜族民间乐器原有40多种,流传的只有伽倻琴、唢呐、洞箫、长鼓、片鼓、横笛、短箫、筚篥等十余种。

朝鲜族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由朝鲜半岛陆续迁入中国境内的,主要居住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及吉林、黑龙江、辽宁各地,人口1763870人(1982年统计)。

朝鲜语属阿尔泰语系,有自己的文字。

中国朝鲜族的民间音乐和朝鲜半岛的民间音乐是一脉相承的。

本条释文仅就中国朝鲜族的民间音乐予以概述。

朝鲜族音乐,按本民族的传统分类,可分为民谣、歌乐、舞乐、器乐、“板嗦哩”(说唱音乐)、唱剧等6类。

民谣按音乐的体裁形式可分为农谣、抒情谣、风俗谣、童谣、长歌等5种。

农谣即劳动歌谣。

在民谣中占有很大比重,几乎所有劳动都有相应的歌曲。

如农田歌一类有《插秧歌》、《薅秧歌》、《农夫歌》、《嗡嗨呀》等;捕鱼歌一类有《船歌》、《远捕归帆》、《拉网歌》、《捞鱼歌》等;家务劳动歌一类有《织布谣》、《纺车谣》、《绩麻谣》、《摘桑谣》等。

此外还有打猎时唱的《野鸡打铃》,伐木时唱的《拉木歌》,打铁时唱的《风箱打铃》等。

集体劳动时唱的民谣多为分节歌,节奏鲜明,常用一领众和的形式演唱,领唱的旋律较为自由舒展,即兴编词,和腔多用衬词,情绪热烈;音乐结构短小,多见乐段和带叠歌的二部结构。

家务劳动歌谣多为独唱,节奏较自由,旋律委婉抒情,音域较宽。

抒情谣这类歌数量多,题材广泛,包括了人民生活的各个侧面。

中国25弦伽倻琴的音乐美学探析

中国25弦伽倻琴的音乐美学探析

中国25弦伽倻琴的音乐美学探析作者:***来源:《大观》2021年第08期摘要:伽倻琴是极具代表性的朝鲜族乐器,而中国25弦伽倻琴是由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所生产制造的少数民族乐器。

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初步探析,即从历史流变的角度观察其形制美学,从“母语”特征的角度研究其演奏技巧,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发现其社会功能,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解读这件乐器深层次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伽倻琴;形制;演奏伽倻琴作为朝鲜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符号,在朝鲜族人们的音乐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2017年,留学归国的彭丽颖博士带回了伽倻琴的制作工艺,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联合研制出了属于中国自己的现代改良伽倻琴,并申请了国家专利。

在新型乐器诞生之际,研究其审美特征具有一定積极的音乐美学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整理、记录的方法讨论25弦伽倻琴内在的音乐美学特征。

一、从历史流变看其形制特征伽倻琴的起源在学术界众说纷纭,各国学者有不同的立场,根据史书《三国史记》的记载:“伽倻琴,虽与筝制度小异,而大概似之。

”①《罗古记》云:“伽倻国嘉实王见唐之乐器而造之。

”②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伽倻琴是由朝鲜三国时期伽倻国的嘉实王命令琴师效仿古筝所研制的乐器,故称“伽倻琴”。

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伽倻琴的生成年代在6世纪上半叶左右,而公元2世纪以后被称作“琴”的乐器就是伽倻琴的前身,其被叫作“伽倻琴”只是因为音乐家于勒将其传于新罗的缘故。

因此,伽倻琴是效仿唐乐器而造的说法有失偏颇。

关于伽倻琴的起源,各国学者观点各异,但当各类史实资料合并在一起时,笔者还是认为前一种说法更为可靠。

伽倻琴最初的形制通过《乐学轨范》③的记载可以得知:伽倻琴的槽尾前端有流苏勾作为装饰,称之为“染尾”;琴弦绑在羊耳朵的孔中,利用松紧调弦;为了产生共鸣,琴槽被挖成长方形半圆筒形状的凹面(图1)。

这也就是最初的正乐伽倻琴,当时的伽倻琴没有完整的共鸣箱,所以声音较沉郁、低回。

后来伽倻琴流传至民间,出现了散调伽倻琴。

《阿里郎》教案2024年人民音乐出版社改版(新版)教材 初中音乐 七年级上册

《阿里郎》教案2024年人民音乐出版社改版(新版)教材 初中音乐 七年级上册

《阿里郎》教案第四单元亚洲弦歌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用优美流畅、委婉缠绵、情绪略带悲伤的情绪,慢速的演唱歌曲《阿里郎》。

(2)能够体会、认识、了解、辨别朝鲜族民歌在旋律、节奏、情感方面的特色。

回顾和巩固音乐基础知识,如附点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

(3)能够通过歌曲《阿里郎》歌曲学习和演唱,简要了解朝鲜族舞蹈、简要了解朝鲜民族的地域情况、地方风俗、美食特色、风土人情、和当地的艺术特色、音乐风格之间的关系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体验、分析、合作等引导参与和欣赏的方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

(2)通过个人演唱、合作演唱、集体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歌曲、作者情感表达的表现力。

(3)通过歌曲自由编创歌词、改编乐曲、创编舞蹈,乐曲演奏等方式激发学生创造力。

(三)情感与价值:通过学习和演唱歌曲《阿里郎》,增加学生对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和艺术特色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在此基础生发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关注、传承和创新意思、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之下,宝贵和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宽度感到自信和骄傲。

评价任务(教学评一致性)1.以个人演唱或小组表演的形式充满表现力的、略带悲伤地、流畅优美的声音和慢速的演唱歌曲《阿里郎》并讲一讲这首歌曲的音乐特色和所表达的情感。

2.与同学、老师讲一讲朝鲜民族的地域情况、地方风俗、美食特色、风土人情、和当地的艺术特色、音乐风格之间的关系等。

3.演一演自己根据朝鲜民族的舞蹈基本动作编创《阿里郎》这首歌曲所编创的舞蹈、手势舞或其他表演形式。

三、教学重难点(一)、重点:用优美流畅、委婉缠绵、情绪略带悲伤的情绪,慢速的演唱歌曲《阿里郎》,把握歌曲的情感。

(二)、难点:朝鲜族民歌的节奏特点与朝鲜人民的风土人情之间的关系。

(三拍子及其复合形式(如六、九、十二、十八拍子等)为主,这种节拍形式符合朝鲜语的特点和朝鲜人民含蓄的性格。

)朝鲜民族歌谣常见的五声调式,节奏型¾|X. X X X|。

古今乐器知多少

古今乐器知多少

古今乐器知多少音乐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不可缺少的人生环节。

没有音乐,就像是一个无声的世界,就如世界只有一种颜色一样。

而乐器是演奏音乐不可或缺的器具。

通常将能够发出乐音,并能进行音乐艺术再创造的器具,称作乐器。

在古往今来的历史长河里,劳动人民结合各种声音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乐器,其中有不少都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本文档主要是运用文字介绍一些常见的乐器。

璈(áo):古代的一种乐器。

八音(bā yīn):①我国古代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种材质制成的乐器。

②繁殖各种乐器或音乐。

巴松(bā sōng):木管乐器,管身分短节、长节、底节和喇叭口四部分,双簧片由金属曲颈管连接,插在短节顶端。

也叫大管。

低音区音色阴沉庄严,中音区音色柔和甘美而饱满,高音富于戏剧性,适于表现严肃迟钝的感情,也适于表现诙谐情趣和塑造丑角形象。

巴乌(bā wū):哈尼族、彝族、苗族的管乐器。

用竹子制成,形似笛子,有八个孔,吹孔一端有铜制簧片。

可竖吹或横吹,振动簧片发音。

又称“把乌”。

板鼓(bǎn gǔ):打击乐器,一面蒙牛皮或猪皮,鼓框内膛呈喇叭形,上口径约一寸,发音脆亮,是戏曲乐队中的指挥乐器。

也叫单皮。

板胡(bǎn hú):胡琴的一种,琴筒呈半球形,口上蒙着薄板,发音高亢。

梆子(bāng·zi):打击乐器,用两根长短不同的枣木制成,多用于梆子腔的伴奏。

贝斯(bèi sī):多指低音电吉他。

乐队中弹低音电吉他的人被称作贝斯手。

也作“贝司”。

觱篥(bì lì):古代管乐器,用竹做管,用芦苇做嘴,汉代从西域传入。

也作“筚篥”、“觱栗”。

编磬(biān qìng):古代打击乐器,在架子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石制的磬,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编钟(biān zhōng):古代打击乐器,在架子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钹(bó):打击乐器,是两个圆铜片,中间突起成半球形,正中有孔,可以穿绸条或布片,两片合起来拍打发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伽倻琴
伽倻琴,又称朝鲜筝,是朝鲜族弹拨弦鸣乐器。

朝鲜语称嘎呀高。

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省区,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

伽倻琴,相传是伽倻国嘉悉王仿照筝制成。

形制与筝差不多,也是一弦一柱,现使用的伽倻琴有二十一弦,音阶排列有七声及五声两种,所用右弹左按的技法基本和筝基本一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和丰富多彩的演奏技巧。

既可以独奏、重奏、合奏,还可以弹唱。

伽倻琴的种类大体可分为“正乐伽倻琴”、“散调伽倻琴”、现代用的“21弦伽倻琴”等三种。

古代的伽倻琴,琴体是用独木刳成槽,琴尾呈羊角状,不加底板,因而音量较小又缺乏表现力;现在朝鲜族人民使用的伽倻琴,是经过很多世纪的流传改进并吸收其他民族乐器的优点而制成的。

由于有底板而形成共鸣箱,显着增强了音量和丰富了音色。

伽倻琴由琴框、面板、底板、琴柱和琴弦构成。

琴身长约152厘米、宽17~21厘米。

琴框是长方形的边框,右为琴首,左为琴尾,上西蒙以呈拱形的薄水面板,采用长白山生长的纹细质松、易于振动的鱼鳞松或梧桐木制作,琴底有底板和琴脚,底板用栗木、琴框和琴柱使用红木或花梨木等质地较硬的木料制作琴首一端有凸起的岳山支弦,张有13条琴弦。

琴柱安置在面板中部,排列呈雁行。

每张一柱,可移动以调节育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