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翻译中形象的处理
浅谈汉译英习语翻译中针对文化意象的应对办法

- 240-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浅谈汉译英习语翻译中针对文化意象的应对办法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梁原【摘要】汉语习语是汉语言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珍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象。
翻译汉语习语时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象。
本文通过对例句的分析,列举了汉译英习语翻译中针对文化意象的三种应对方法。
【关键词】汉译英 习语 文化意象一、习语的概述习语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精华,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
习语一词的含义甚广,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
习语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
其表现形式音节优美,音律协调,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二、文化意象的概述意象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范畴,很早就出现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与文论中。
而文化意象从属于意象,是相对于自然意象而言的,是古诗词中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尤其增加了文化翻译的难度。
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还与各个民族的传说有关。
在各个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们不断出现在人们的寓言、文艺作品中,慢慢的它们形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
三、汉语习语中文化意象的翻译方法汉语习语是经过长时间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往往表达精炼,蕴含丰富的文化意象。
在将这些习语译为英语时,其难点在于如何恰如其分地处理原文中的文化意象。
通常来说,译者可以通过如下方法来翻译习语:其一,省略原文中的文化意象,直接表达原文的含义;其二,改变原文中的文化意象,采用英语读者能够理解的意象表达出与原文同样的含义;其三,保留原文中的文化意象,必要时间可增添注释,以说明其特别的含义。
1.省略原文的文化意象。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有些汉语习语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象具有特殊性,很难用英语来表达同样的意象。
论翻译中汉英习语形象的灵活处理

象是习语的核心部分, 它们使习语既简洁明快、 形象生动, 又寓意 深刻、 富有表现力, 同时还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上述每对汉英习语可被视为同义或近义习语, 可它们各 自 所包含的形象却完全不同。这些形象有一个共同特征, 即都具有 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与汉英民族各自的地域环境、 历史背景 、 宗 教信仰、 传统观念、 生活习俗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 的联系。这些形象所引起的联想也受民族的现实环境和生活经 验的影响。以第一对习语为例。在中国竹是一种普遍而又受人 喜爱的植物, 以它为喻体形象的成语、 俗语俯拾即是。英国不出
( l t l , gd h l ”而汉语成语是“ i ) ei y 画蛇添足”比喻过“ ; 苦难 1 , 3 子”英 汉习语分别为“ a a o’ l ” 牛马生活” ld gSi 和“ e d f e 。这些习语中的形
习语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和文化交流的程 度, 因此如何保证原语习语文化信息传递的信息度, 同时保证语 习语文化信息传递的有效度, 这是翻译的关键( 包惠南,011 2 :8 0 4 ) 。笔者认为, 这里的信息度体现在习语喻义的传达上, 有效度则 体现在对习语形象的处理上。喻义的传达固然重要 , 而形象的处 理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形象处理是否得当, 直接影响 到能否保证原语习语文化信息传递的有效度, 从而影响到习语 翻译的成功与否。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的“ 动态对等”
产竹子 , “a bo一词来自马来语, 而 bm o” 所以英国人就没有可能也
受语信息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基本对等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 应的程度加以定义。他们的反映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 因为文化 和历史背景的差异是很大的, 但是他们的反应应该在很大程度 上存在着某种对应, 不然的话翻译也就无法达到其 目的了。( ”转 引自 李运兴, 0 : ) 2 12 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反应是指他们对作 0 7
汉英翻译中文化意象及处理

汉英翻译中文化意象及处理随着中国与英语世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汉英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汉英翻译中,中文化意象的处理尤为重要。
下面将从汉英翻译的特点、中文化意象的定义与分类、中文化意象在翻译中的处理方法以及汉英翻译中的文化调整等四个方面来阐述中文化意象在汉英翻译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处理中文化意象。
一、汉英翻译的特点汉英翻译是汉语与英语之间的翻译,是跨两个文字系统、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习惯等方面的翻译。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方式,汉英翻译有其独特的特点:1、异质性中英两国的文化背景、语言编码和思维方式等存在着差异,因此汉英翻译中存在着异质性。
2、契合性汉英两种语言本身存在着某些共性,如拼音、语法结构等,因此汉英翻译又具有契合性。
3、文化调整在汉英翻译之中,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要对翻译进行文化调整。
上述三点特点使得汉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尤为重要。
二、中文化意象的定义与分类中文化意象是指在语言和文字中通过符号、图像、象征等表现出来的文化印记或者某种文化现象,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中文化意象的分类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1、语言层面的分类从语言层面来看,中文化意象包括词汇意象、语法意象和习惯用语意象。
◆词汇意象:中文中的某些词汇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对自然界、人情世故、礼仪信仰等方面的表现,如“庭院深深,树木幽幽”、“春风得意马蹄疾”等。
◆语法意象:中文语法中的诸多现象,如持续性动词、概括性的标点符号等也具有文化意象,如“江山如此多娇”中的“如此多娇”表示很美丽。
◆习惯用语意象:中文中的许多固定词组和习惯用语,如“同舟共济”、“高枕无忧”等也包含着广泛的文化内涵。
2、文化层面的分类从文化层面来看,中文化意象可以包括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社会价值等方面的意象。
◆生活习惯:如中式茶道、抱团聚餐、篆刻等,都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同时也是中文化意象的表现。
◆思维方式:如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功利主义和信仰主义的文化情感等都是中文化思维方式的代表。
汉英翻译中意合与形合的转换

汉英翻译中意合与形合的转换1. 引言1.1 汉英翻译中意合与形合的转换概述在汉英翻译过程中,意合与形合是两种重要的翻译方法。
意合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更加注重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情感,而形合则是更注重保持原文的句法结构和词语形式。
在翻译中,这两种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原文的特点以及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言特点。
在汉英翻译中,意合翻译的特点是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情感,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的意图。
意合翻译要求译者对原文进行深入理解,把握原文的情感和背景,用更加自然流畅的语言来表达。
而形合翻译则更注重于保持原文的结构和形式,使译文在语法和词汇上更贴近原文。
在实际翻译中,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意合和形合的方法。
有时候需要注重传达原文的情感和意思,选择意合翻译;有时候需要保持原文的句法结构和词语形式,选择形合翻译。
译者需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和翻译的目的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在汉英翻译中,意合与形合的转换方法包括对原文意思和结构的分析、目标语言风格和习惯的考虑以及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技巧。
综上所述,意合与形合在汉英翻译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2. 正文2.1 意合翻译的特点意合翻译是汉英翻译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特点如下:1. 文意优先:意合翻译注重传达原文的整体意境和情感色彩,而不是逐字逐句地翻译。
在意合翻译中,译者需要更加注重原文的内在含义和修辞手法,以保持译文的通顺和流畅。
2. 灵活性:意合翻译注重译者的个人理解和创造力,允许译者在适当的情况下进行意译或增删调整原文的内容,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3. 保留原味:意合翻译不仅要传达原文的意思,还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味道和特色。
译者需要准确把握原文的文体和风格,以确保译文与原文在风格上保持一致。
4. 融通性:意合翻译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和受众需求进行灵活调整,以确保译文更贴近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语言习惯。
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

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发布时间:2023-02-03T00:50:24.89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8期9月作者:董玉卓邢晓萱[导读] 翻译作为一种语言的实践活动,复杂、繁琐且具有灵活性。
董玉卓邢晓萱河北外国语学院 050091摘要:翻译作为一种语言的实践活动,复杂、繁琐且具有灵活性。
在同一语境下,不同译者产出的译文也不相同,因此,翻译必须在一定的文化条件下进行。
消除由于文化差异引出的翻译错误现象,立足跨文化视角进行英语翻译技巧转换是十分必要的。
如何更好地处理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减少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问题,减少翻译偏差,直接关系到英语翻译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翻译;作用对策当前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多极化趋势显著,且国际环境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英语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并在受差异化显著的影响下,英语翻译的翻译难度日益加大。
为保障英语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可转化成符合文化差异、符合交流情境的语言,应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跨越英语翻译障碍。
从而实现英语翻译的规范化、可视化,并将英语翻译便利的应用在宏观国际背景下。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体现第一,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差异。
由于历史条件以及不同统治下产生的社会条件等相关自然因素出现了一定变动,所以不同国家会表现出差异性的历史创新进程。
历史的长河中,我国与其他国家建设的社会条件与历史条件呈现巨大差异。
长时间以来,我国主张文化间的和谐统一,站在整体的视角下挖掘问题本质。
可是西方地区强调思维开放,翻译英语阶段,不只是关注视角转换的应用,还应围绕实际翻译需求翻译好文本。
第二,生活习惯与地区风俗的差异。
受历史发展、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水平等因素影响,不同国家区域中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模式,对应的风俗习惯也会表现出差异性。
例如:在饮食上,中国人讲究口感,且荤素均衡;而西方国家注重营养,多食肉类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中英互译心得

4.英语与汉语的句子实际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其中最主要的包括:
①句子性质有所不同:英语突出主语,汉语突出主题。如汉语“这座房子很大”英语“It is a large house”
10.英语不像汉语一样喜欢反问和否定的说法,更偏重直来直去的肯定表达。这种现象可能有三大原因:一是汉语可以表示否定意义的非否定词汇匮乏和英语可以表示否定意义的非否定词汇富足;二是英语的求静性与汉语的求动性的影响;三是变换角度,采用现成说法,获得理想的翻译效果。
11.八级考试,受时间限制,有其特殊性。鉴于大纲“译文必须忠实原意,语言通顺、流畅”的要求,建议还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能直译就直译,不能直译再意译。 八级考试的体裁大多以散文为主,平时要有针对性的训练。一般说来,英汉互译时,头脑中要有这样的英汉语言对比意识:
②句子标志形式有所不同:从总体上看,英语句子的形式以谓语动词为标记,汉语的句子常常没有谓语动词标记,而是根据主题和述题分成“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
③句子不同成分的连接方式有所不同:英语集约性很强,特别注重整体概括和集中表现,具体的看,英语的集约化手段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是大量使用名词性成分来概括简化各种意义。
9.英语
在话语衔接手段上大量使用替代和替换性词语指示话语中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的事物与概念,代词和各种关系词用来指称上下文中提到的事物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因此使用十分频繁,而重复与完全省略的现象则相对较少。与英语相比之下,汉语由于没有英语那样的曲折变化,不注重语法形式分析,句子单位不像英语那样明确清楚,在很多情况下无论使用句号还是逗号都不会造成理解上的问题,对其理解比英语更需要依赖语境和话语的主题意义,因此与英语相比之下则较少使用替代和替换性词语指示语言中已经出现的事物和概念,代词和关系词使用不如英语那样频繁,而重复与省略的概率则明显高于英语。
英译汉十大翻译技巧总结

英译汉十大翻译技巧总结展开全文主要是指翻译首先要分清英文主从句,一般先处理插入成分或从句,之后再处理主句。
处理英文细节时要高屋建瓴,宏观把握,不拘泥于一字一词。
行文需要注意中文特有的节奏感,不能拖沓冗长,要按照中文来龙去脉,由远及近的叙事原则组织行文。
2.行文提倡“四、六、八”主要是指英译中行文务求简洁、流畅、自然,而简洁的最佳办法就是采用四字句、六字句或者八字句。
增强行文张力也是如此,采用四、六、八字句构成同义重复,这是中文的一大特点,如:口若悬河、剑拔弩张之势、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3.中文“形散神不散”主要是指中文重意合,不像英文那样通过介词和连词串联成句,中文的逻辑散落在字里行间。
在具体行文时遵循“以意群为成句单位”的原则,意群间除非确有必要,否则不用特别指明逻辑关系。
4.“九九归一”是王道主要是指英文中代词和其他替换同义词使用较为频繁,在英汉翻译时务必将英文中的代词所指对象明确化,同时将同义替换词或词组译为统一的汉语表达,保持前后一致。
5.描述修饰“去形象”主要是指英文喜欢在名词前添加合理的形容词以提升语言张力和可读性,在译为中文时如果难以应对则可大胆去掉,特别是形容词是大家已知或常识性信息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英中切换时形象词一般要去形象化。
6.“的”“被”头上一把刀主要是指英译汉时“的”字使用切忌过于频繁,否则会导致译文拖沓,欧化现象严重,可考虑使用中文“四、六字句”提升译文语言张力;“被”字句在中文行文时一定要慎用,英文被动句较多,中文较少,英译汉时尽可能少用甚至不用。
7“of”前后有讲究主要是指“of”前属于英文的形象词或概括词,后面跟的则是实意、具体词,一旦翻译行文受阻,可考虑重点处理实意词,“of”前的词可以略去不译。
8. 数字收尾“准顺快”主要是指相对于汉译英的“数字先行”原则,英译汉时尽可能把数字放在句末,这样可以避免句子来回颠倒,特别是在考试中这一技巧最能体现其价值,保证行文准、顺、快。
外宣传语中汉英翻译的修辞特点及处理

外宣传语中汉英翻译的修辞特点及处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渐增多,外宣传语的翻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汉英翻译中,修辞特点的处理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影响翻译的质量、效果以及价值。
汉英翻译中的修辞特点1. 对比对比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在汉英翻译中体现。
例如,“质量是我们的生命,客户是我们的上帝”这个汉语宣传语,翻译成英语时可以采用:“Quality is our life, customer is our God”这个出色的翻译方式。
通过对比,翻译既传达了宣传语的含义,又将其语义变得更加生动、鲜明和易于记忆。
2.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来强调事物的特点或意义。
例如,“金色旋风”可以表示“黄金葡萄酒”,这种翻译方式利用了比喻来强化了宣传的感染力,增强了听众的共鸣。
3. 反问反问是一种类似于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在翻译中使用。
例如,“这是一本普通的书吗?”这种反问可以被翻译成“What,is this just an ordinary book?”来传达荒谬的感觉。
这种翻译方式可以让听众在形式上听到问候语,而在表现上听到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增强宣传的效果。
4. 语音韵律语音韵律是一种通过音节重复、不同句型等手法来增加声音美感的修辞方式。
例如,“Jin You, A Better Way”这个汉语宣传语,翻译成英语时可以采用“Jin You, The Better Option”这个口语风格的翻译方式。
这种翻译方式增加了语音的美感和声音的吸引力,让听众更容易记住宣传语并愿意理解它的含义。
汉英翻译中的修辞处理1. 尊重文化差异在进行汉英翻译时,尊重文化差异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的文化因素可能导致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调整。
例如,“吃亏是福”这个中文宣传语,在英语中无法直接翻译。
这时候,翻译者需要寻找与之对等的表达,并在翻译过程中引用英语文化的一些习惯用语或句型,以此来传达中文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这样的译文传到外国,英语读者会对中国人的 形象大大折扣,他们会感到中国人很的行为很奇怪。 一个confidently足以表达出中国人的信心十足,无 需再添加任何具体描述性的词语。
小结
翻译汉语习语形象时有文化背景包含其中, 译者应透彻了解两者语言,并熟悉像社会 习俗、思维方式、宗教信仰这样的民族心 理因素。充分了解两国文化会帮助语言使 用者正确使用形象,降低由于错误或不合 适的翻译而引起的不同文化间的误解。
二、删去形象
汉语有时比较灵活,不追求语言与逻辑的过分严密。这种 问题也体现在形象之中。汉语中如说:“你们(中层干部) 是上面的领导与下面的群众之间的桥梁”,似乎是很通顺 的。但直译为英语很困难,因为原文中有两个矛盾的形象: 上面的与下面的是垂直关系,而桥梁则是水平走向。汉语 中形象较多,难免会产相比,汉语中含有较多的形象。汉语重 实,重形象,多用具体的表现法。汉语里运用 隐喻非常多,在有些方面可能比英语更灵活些。 汉语中的形象比比皆是,如九牛二虎、大刀阔 斧、排山倒海、惊天动地、吃大锅饭、脱钩等。
英译时常采用的方法
一、优先考虑的是保留原文中的形象。只 要这种形象能够被英语读者理解,便可保 留,以便他们欣赏有中国特色形象。更便 于外国读者品尝中国形象的独到之处。 二、如果保留中文形象会给英语读者造成 理解上的困难或闹出笑话,那么应该删除 原形象。
“一头扎进”形象栩栩如生,表达了对研究的认真和刻苦精神, 后面的“一呆”与前面的“扎进” 是相关的。但事实上一呆就 是两个月是不可能的。译文1stayed there for as long as two months 表达的就是一直呆了两个月,这种表达不符合事实。 如删去“一头扎进”这个形象,“一呆”也就没有具体形象了。 译文可改写如下: After setting up the research objective, I stayed/worked in the library for as long as two months.
3、我国人民正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满怀信心, 昂首阔步地迈向二十一世纪。 At present the people of our country are advancing confidently towards the 21st century along the road to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汉语中形象使用很多,不足为奇。像“昂首阔步”这样的词语读 上去很顺口。如将其译成…advancing confidently, with their chins up/heads back…。英语读者会感到这一描述很滑稽,毕竟 英语形象很少,他们少见多怪也是正常的。
译文2:In the final analysis, we must manage Party affairs in such a way as to prevent trouble. Then we can sleep soundly. 译文1的rest assured 意思符合原文,类似的译文可以是feel confident, be filled with confidence, 但均丢失了原文的形象。 完全没有把躺在床上悠然自得的形象,传达给英语读者。 译文2虽然是直译或叫对译,但英语读者也能理解原文的意思, 丝毫没有沟通的障碍,所以该译文既保留了原文的形象又便于 外国读者理解。
一、保留形象
1、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国家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 饭”。 At present we do not want to dampen the vitality of the developed areas or encourage the practice of having everyone “eat from the same big pot”. “吃大锅饭”是明显带有中国特色的习语,如果直译成eat from the same pot, 英语读者也能明白其蕴含的意思。如 译成sharing everything, receiving equal pay,虽然意思 基本准确,但失去了原文的形象,平淡无味。上面的译文 既保留了原文的形象,又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因而优于不 保留形象的译文。这种异化翻译方法,有助于英语读者了 解中国的文化特色。
译文2改为nip…in the bud,形象生动,跃然纸上,英语读者 看到bud,就会立刻感受到作者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立场, 更能增强对读者的感染力。 3、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就 可以放心睡大觉。 译文1:In the final analysis, we must manage Party affairs in such a way as to prevent trouble. Then we can rest assured.
但英语中本来形象就少,通常没有形象冲突的问题,因此往往不 接受矛盾的形象。所以,翻译上面这句汉语时应删去两个形象 (上下与水平)中的一个: You are a bridge between the leadership and the masses (or a link between the leadership above and the masses below). 同样道理,“右翼骨干” 不可按字面形象译为 the backbone of the right wing。
一位英语本族语教师读了译文1后,难以理解其中的形象。令他 感到困惑的是,policies是抽象的东西,怎么可以shake。shake 的惯用法是shake hands/ a bottle, 总之,shake的对象是具体的 能看得到、摸得着的事物,而policies是在人们大脑中形成的抽 象的形象,所以搭配不当。 译文2删除了这一形象,英语读者会 感到清楚易懂。 2、有了研究方向,我便一头扎进图书馆,一呆就是两个月。 After setting up the research objective, I plunged myself into the library and stayed there for as long as two months.
从表面上看,汉语中不太合理的形象较多,其原因可能是形象过 多,中国人在读到含有某一形象的文字(如“九牛二虎”)时, 脑海中不一定会唤起相应的形象,如牛和虎。但如将其直译成英 文后,英语读者会想到这一形象。当译文中充斥了过多的形象时, 英语读者可能难以接受。因此,英译时应删去部分形象。
1、像这一类的问题有不少,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动摇我们的 方针,影响改革的全局。 译文1:There are many problems like this one, and if we do not handle them properly, they could easily shake our polices and affect the overall reform. 译文2: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like this one, and if we do not handle them properly, our polices could easily be undermined and overall reform affected.
2、资产阶级自由化有苗头出现时不注意,就会出事。 译文1:If we neglect the symptom of bourgeois liberation, we may find ourselves in trouble. 译文2:If we do not nip bourgeois liberation in the bud, we may find ourselves in trouble. 原文的“苗头”带有一定的形象,如译成symptoms(症状), 犹如一杯白开水。原文中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原作者反 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因此只要有稍微一点点的自由化表现, 就要消灭。“苗头”在这儿传神地表达了作者的立场。而 symptom是个中性词,没有把原文相应的感情色彩传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