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品系中华绒螯蟹扣蟹阶段池塘养殖性能比较
不同产地中华绒螯蟹养殖生境中水和底泥元素分析

不同产地中华绒螯蟹养殖生境中水和底泥元素分析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一种重要的养殖螃蟹品种,产地分布广泛。
这里将对不同产地中华绒螯蟹的养殖生境中水和底泥的元素进行分析。
水是中华绒螯蟹养殖过程中最关键的环境要素之一。
水的元素组成直接影响到螃蟹的生长和养殖效果。
一般而言,中华绒螯蟹适宜的生长水温为20-25摄氏度,因此水温的控制是重要的。
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影响到螃蟹的生长和呼吸。
养殖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应该在6-8毫克/升之间。
除了水温和溶解氧含量之外,水中的营养元素也是中华绒螯蟹生长的关键。
氮和磷是水生生物生长所需的主要营养元素。
氮是蛋白质和氨的来源,对中华绒螯蟹的生长非常重要。
过高的氮含量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产生藻类过度生长,影响螃蟹的生长。
磷是DNA、RNA和酶的重要成分,对中华绒螯蟹的生长和代谢也至关重要。
除了水质,底泥中的元素也对中华绒螯蟹的养殖产生重要影响。
底泥中的有机物质是螃蟹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提供了蟹的栖息场所。
底泥中的富含的氮和磷等营养元素可以被螃蟹通过摄食和吸收利用,促进螃蟹的生长。
底泥也含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例如钙、镁和铁等,这些元素对螃蟹生长和壳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华绒螯蟹的养殖生境中水和底泥的元素组成对螃蟹的生长和养殖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科学合理地管理和调控,优化水和底泥中的元素组成,可以提高中华绒螯蟹的生长速度和养殖产量,增加养殖效益。
不同产地中华绒螯蟹养殖生境中水和底泥元素分析

不同产地中华绒螯蟹养殖生境中水和底泥元素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华绒螯蟹是一种珍贵的水产品,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营养价值,因此备受消费者青睐。
目前市场上的华绒螯蟹种类繁多,产地参差不齐,质量良莠不齐。
而水质和底泥中的元素含量对华绒螯蟹的品质和生长状况有着重要影响。
对不同产地中华绒螯蟹养殖生境中水和底泥元素进行深入分析,对提高华绒螯蟹的养殖质量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华绒螯蟹产地选择和水底泥元素分析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全面,更缺乏对于不同元素含量对华绒螯蟹生长的具体影响分析。
本文旨在通过对不同产地中华绒螯蟹养殖生境中水和底泥元素的详细分析,探讨不同元素含量对华绒螯蟹养殖的影响,为提高华绒螯蟹养殖质量和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这一研究,可以为华绒螯蟹的选种和养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水产品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产地中华绒螯蟹养殖生境中水和底泥元素的分析,探讨不同产地对华绒螯蟹养殖的影响,并为提高华绒螯蟹养殖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比较不同产地水质和底泥元素含量的差异,分析其与华绒螯蟹生长、繁殖的关系;2.探讨水质和底泥中重金属、营养元素等对华绒螯蟹养殖的潜在影响;3.探讨生物富集现象在不同产地中的表现及其与水底元素含量的相关性;4. 提出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为不同产地的华绒螯蟹养殖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通过这些研究目的,我们希望为了解华绒螯蟹养殖生境中的水和底泥元素分布规律提供理论依据,为养殖业的科学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2. 正文2.1 产地选择产地选择对华绒螯蟹养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考虑产地的地理位置,选择环境适宜的地区进行养殖,可以有效提高螯蟹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其次要考虑水质情况,选择水质清洁、富含营养物质的水域,有利于螯蟹的生长和发育。
另外还需要考虑底质情况,选择底泥富含有机质、氧气充足的生境,有利于蟹类在底部觅食和成长。
中华绒螯蟹三种养殖模式对比分析

中华绒螯蟹三种养殖模式对比分析作者:朱爱国来源:《科学种养》2017年第09期中华绒螯蟹,又称大闸蟹、河蟹,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中华绒螯蟹养殖已成为各地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养殖技术已趋向成熟。
但随着规模的扩张,气候、病害、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其养殖风险也随之增大,效益时高时低,有时甚至出现大面积亏损的现象。
笔者在江苏省河蟹主产地盐城市盐都区跟踪调查中发现,该区北蒋街道共有36个河蟹养殖户,总养殖面积2850亩,多年来在同等条件下,都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尤其是2016年在全国性养蟹产量、效益不稳定的情况下,仍然普遍取得亩效益3000元以上的好收益。
本文通过对同一区域河蟹养殖的三种模式做出对比分析,以期为河蟹稳产高效提供一定的数据及理论参考。
一、基本情况北蒋街道位于盐城市盐都区中西部,是以稻、麦种植为主的农业乡镇。
该街道地处里下河地区腹部,境内沟河纵横,水源充足,水质经检测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T18407.4)和《无公害农产品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NY/T5361-2016)标准。
近几年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都以低洼地和流转土地进行提水养殖(养蟹为主)形式。
二、设施准备1.蟹池建设蟹池一般为长方形,东西向,单池面积50~100亩。
采取四周挖沟(俗称“环沟”)筑堤,沟宽5~8米,形成深水区水深1.5米、浅水区水深1米的堤水养蟹池,蟹池坡比1﹕2.5。
2.防逃设备在池埂内侧用密眼网加硬塑料薄膜倒檐建第一道防逃网,网底用石笼固定埋入土中,上口高出最高水位0.5米;在池埂中间用钙塑板建成第二道防逃墙,土下部分0.3米,土上部分0.5米;为防外来人员进入和防盗,一般在池埂外侧再建一道拦护网。
3.配套设施池塘进排水分开,一端设进水口,另一端为出水口,用直径为160毫米的PVC管安装,管口用筛绢或窗纱网制作网袋笼,防止进水时野杂鱼进入和出水时养殖产品逃逸。
同时配备抽水机泵、管理用小型水泥船、捕捞地笼、看管房和监控设备等。
河蟹的主要养殖模式

·渔业渔政
河蟹的主要养殖模式
中华绒螯蟹,简称河蟹,是我国最重要的淡水经济蟹类。
近年来,河蟹养殖效益颇为可观,养殖户对河蟹养殖的热情日渐高涨,养殖模式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其管理措施也不尽相同。
笔者介绍河蟹的几种主要养殖模式及其管理措施,以期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一、河蟹养殖模式之池塘养殖扣蟹
(一)池塘条件
池塘水源充足,交通便利,面积以2001~3335平方米为宜;池塘呈长方形,以坡比1∶(2~3)、长宽比3∶1为宜,池塘水深1~1.5米;进排水方便,呈东西向独立设置,进水管用60~80目筛绢网制成的网袋包裹,防止进水时敌害生物随水进入扣蟹养殖池,降低扣蟹成活率。
池塘底部开挖“U”木桩作为立柱固定,每两个立柱间距
养殖池栽种水草。
扣蟹养殖由于池塘水较浅,对水草的遮蔽功能和净化水质的功能要求较高。
养殖前期的水草类型包括苦草、轮叶黑藻,并配以一定的伊乐藻,在离池边
草种植采用条播种植模式,每条水草的间隔为米,保持水深
要以水花生为主,水花生在池塘中的分布呈棋盘式或条式,这样有利于提高扣蟹塘水草的分布,增加蟹种的躲避空间,能降低蟹种在浅水区域蜕壳死亡的风险。
养殖前期水草覆盖面积为
殖中后期水草覆盖率为
与水花生,既可培育天然优质饵料供蟹苗摄食,同
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李金龙
河蟹的生态环境。
在深水区域以黄丝草和轮叶黑藻为主,在浅水区域种植苦草。
苦草采用草籽均匀散播;轮叶黑藻前期采用芽孢播种,后期可用植株根部裹泥抛种的方式补种;伊乐藻主要是用鲜草植株进行挖坑覆土移栽或者扦插移栽的方式进行种植;。
不同水系中华绒螯蟹苗种形态鉴别

不同水系中华绒螯蟹苗种形态鉴别
中华绒螯蟹是一种常见的淡水蟹,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各种江河湖泊、水塘和水库中。
根据不同水系中华绒螯蟹苗种的形态特征,可以进行如下鉴别:
1. 外观特征:
中华绒螯蟹的体型小而扁平,背甲呈橙红色或淡黄色,有时带有黑色斑点或垂直条纹。
螯足粗壮,有力,呈橙红色。
2. 腹甲特征:
中华绒螯蟹的腹甲呈椭圆形,宽度略大于长度,背面平滑,颜色与背甲相似。
3. 面盖特征:
中华绒螯蟹的面盖较大而圆形,位于背部中央,颜色与背甲相似。
4. 侧面特征:
中华绒螯蟹的侧面有7条明显的纵向褶皱。
5. 鞍部特征:
中华绒螯蟹的鞍部(背甲的中央凹陷处)较窄而深,并呈V 字形。
需要注意的是,中华绒螯蟹的形态特征可能会因不同的生长环境、食物供应和个体差异而有所变化。
因此,在鉴别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多个特征,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如果仍然存在
困惑,建议咨询专业的水生生物学家或参考专业书籍进行进一步确定。
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条件 中华绒鳌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 - 养殖技术

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条件中华绒鳌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养殖技术中华绒鳌蟹又称河蟹、大闸蟹和螃蟹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海域沿岸和通海的河流和湖泊中。
自20世纪70年代人工育苗技术突破后,中华绒鳌蟹的人工养殖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养殖模式由大水面粗养发展到围栏精养,从鱼蟹混养发展到稻田养蟹,产量成倍增长,已基本解决了百姓的吃蟹需求。
由此,中华绒鳌蟹的养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生态养殖。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条件中华绒鳌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
一、池塘条件和池塘清整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周边无污染源的池塘作为养蟹池,要求水质透明度高,溶氧量充足。
养殖池塘要求面积10~30亩,坡比1︰5,底泥厚10~15厘米,水深1.5~2.0米。
池塘边埂内侧用加厚塑料薄膜进行围栏,薄膜埋入土内0.1米。
进出水口安装双层片,防止中华绒鳌蟹逃逸。
应认真做好池塘清整工作,必须在11月底或12月初前排干池水,经冬季冰冻曝晒。
早春时使用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消毒,用量为每亩120~200公斤。
清塘消毒后10天种植水草。
二、水草种植和螺蛳放养养殖池塘中需要3种以上的水草种群,水草的覆盖率在养殖中后期需要达到60%以上。
2—3月栽种伊乐藻和小黄草,栽种量为每亩48公斤,其中伊乐藻35公斤,小黄草13公斤;3—5月分期播种苦草,苦草籽播种量为每亩100克;夏季是中华绒鳌蟹生长旺季,此时可以移栽金鱼藻和轮叶黑藻,栽种量为每亩185公斤,其中金鱼藻占70%。
为防止初种水草在没有生根时被中华绒鳌蟹破坏,可采用片进行围种。
为尽快促进水草生根生长,可采用固着种植法。
清明前投放活螺蛳,投放量为150~200公斤/亩,全池均匀投撒。
确保中华绒鳌蟹在生长过程中有适口、鲜活的动物性饵料,减少人工配合饲料的投喂。
螺蛳还能起到清除残饵,提高养殖水体的自净能力的作用。
三、蟹种放养和套养品种蟹种放养应认真做好投放时间的选择、蟹种质量和规格的选择、适宜的放养密度和配套混养品种的选择。
池塘放养荷兰引进中华绒螯蟹与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性早熟的比较研究

1 , 以各 实验 。 周
合 计 荷 兰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5
4
5加5m瑚
6
l O月 2 O日
1 月 3 日 O O 1 1月 9日 1 1月 2 5目
其中,荷兰蟹幼蟹来源于对子一代荷兰蟹人工池塘 培育的亲本,于20 年3 0 06 月2 日入海水促产,海水盐度 1度 ( ‰左右) 7 1 9 。长江蟹幼蟹 的亲本来 自于太湖群体, 与荷兰蟹同期进行促产 。
2 实验 方 法 .
() 1性早熟比例调查
从2 0 年9 4 0 6 月l 日起 ,每2 周
表 1 中华绒螯 蟹荷 兰种 群 与长江 种群 性早 熟 比率 的差异
早熟河蟹的越冬成活率、养殖成活率及离水生存能力均
远低于正常河蟹 。早熟河蟹在第 二年长达近七个月的时 间里,生长停止,逐渐死亡,毫无养殖价值。为检验荷
兰引进河蟹与本地长江蟹在性早熟方面是否具有差异, 本实验对池塘养殖的荷兰引进中华绒螯蟹子二代与长江
表 2 中华绒 螯 蟹荷 兰种群 与 长江 种群 早熟 蟹各 月平 均体 重
性扣蟹血淋巴钙离子浓度明显低于性早熟扣蟹,这对扣 蟹培育的实际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目前扣蟹人工养
殖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性早熟率高,严重影响着第二
年大规格成蟹的生产,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水环境或饲
料中钙离子含量过高有关。生石灰清塘、投 喂高钙含量 的饲料,都可能是扣蟹性早熟的引发因素。本研 究中, 荷兰蟹和长江蟹扣蟹性早熟雌性个体的血淋 巴钙离子浓 度分别是 (. 2 . 9 毫摩尔/ 8 0 ±0 3 ) 升和 (. 6 . 0 毫摩 69 ±O 7 )
辽河和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比较

辽河和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比较王世会;周永昌;吴旭干;成永旭【摘要】2018年3—11月,将体质量(7.83±0.72)g和(7.53±0.39)g的雌雄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扣蟹和体质量(5.06±0.74)g和(5.21±0.49)g 雌雄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饲养在42m×35m×1.2m、种植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的两口池塘中,密度约为1.2~1.3只/m2,常规方法养殖,比较辽河和闽江水系绒螯蟹扣蟹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结果显示:辽河蟹平均终体质量大于闽江蟹,成活率和产量较高;3—5月和7—9月闽江蟹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高于辽河蟹.辽河雌蟹全部完成生殖蜕壳时间早于闽江蟹一个月,而雄蟹则提前半个月左右.9—11月,闽江蟹性腺指数(GSI)增加量高于辽河蟹.11月初辽河蟹总可食率(TEY)显著高于闽江蟹(P<0.05),但出肉率(MY)无显著差异(P>0.05).闽江蟹中体质量<50g的雌蟹和≥200g的雄蟹的百分比较高.综上所述,辽河蟹全部完成生殖蜕壳时间早于闽江蟹.虽然闽江蟹性腺发育较晚,但其性腺发育速度较快.本实验为进一步挖掘优异种质资源和新品种培育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期刊名称】《水产学杂志》【年(卷),期】2019(032)002【总页数】7页(P19-25)【关键词】辽河和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养殖性能;总可食率【作者】王世会;周永昌;吴旭干;成永旭【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农业农村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 150070;上海海洋大学农业农村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上海 201306;上海海洋大学农业农村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上海 201306;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 201306;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上海 201306;上海海洋大学农业农村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 201306;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上海 2013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6.16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隶属于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 Decapoda、方蟹科Grapsidae、绒螯蟹属Eriocheir,俗称河蟹,长期地理隔离等因素的影响,分化为不同的种群,主要有辽河、黄河、长江、瓯江、闽江和南流江等种群[1,2],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蟹类[3,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种品系中华绒螯蟹扣蟹阶段池塘养殖性能比较
潘祯祥;姜晓东;吴仁福;成永旭;吴旭干
【期刊名称】《水产科技情报》
【年(卷),期】2022(49)5
【摘要】为探究不同品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扣蟹阶段的池塘养殖效果,于2020年在江苏东台进行了3个品系(2龄早熟品系、“长荡湖1号”A系和“长荡湖1号”B系)大眼幼体的池塘养殖试验,比较了各品系扣蟹的平均体质量变化情况、最终养殖性能、规格分布和经济效益。
结果表明:(1)虽然3个品系大眼幼体在扣蟹阶段的平均体质量并无显著差异(P>0.05),但各品系扣蟹平均体质量与亲本规格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总体上为“长荡湖1号”B系>“长荡湖1号”A 系>2龄早熟品系;(2)正常扣蟹单位面积产量和扣蟹总产量与亲本规格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亲本规格的增大而显著增加(P<0.05);此外,“长荡湖1号”B系饲料系数(FCR)显著高于“长荡湖1号”A系(P<0.05);(3)3个品系扣蟹的体质量主要分布于6.0~7.9 g和8.0~9.9 g的规格区间内,其中2龄早熟品系在小规格区间(<4.0 g和4.0~5.9 g)所占的比例较高,而“长荡湖1号”B系扣蟹在大规格区间(10.0~11.9 g和>12.0 g)所占比例较高,但组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4)各品系扣蟹的最终收益及投资回报率均随着亲本规格的增大而明显提高。
综合来看,相对于2龄早熟品系,“长荡湖1号”A系和“长荡湖1号”B系在扣蟹养殖阶段具有产量高、投资回报率高等特点,市场应用和产业化前景较好。
【总页数】7页(P249-255)
【作者】潘祯祥;姜晓东;吴仁福;成永旭;吴旭干
【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道宏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上海海洋大学农业农村部鱼类营养与环境生态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科学国家级试验教学示范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
【相关文献】
1.池塘养殖的中华绒螯蟹与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生物学特性比较
2.两种投饲模式下中华绒螯蟹扣蟹池塘养殖效果比较
3.辽河和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比较
4.池塘养殖不同规格中华绒螯蟹扣蟹生化组成的比较研究
5.中华绒螯蟹二龄早熟和晚熟品系选育第四代在扣蟹阶段养殖性能和免疫性能的评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