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的形成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心理学实验报告及感想

心理学实验报告及感想

【实验结果】I P=kc1.简单反应时:组别平均值(ms)视觉3632.选择反应时:组别平均值(ms) 错误次数401 0 视觉3.辨别反应时:组别平均值(ms) 错误次数478 0 视觉4.短时记忆广度5.概念形成2 概念17 概念237 概念34 概念46.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感受及建议】实验感受:做心理学实验的过程在我看来是一个奇妙的探索过程,一直知道大脑对信息加工是一个精妙复杂的程序,但通过心理学的实验我更加体会到了大脑认知过程的复杂程度。

即使是简单的“选择反应时”的实验也包含着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决策等心理过程。

做心理学实验就像是个小有挑战的任务,所以我带着略微的紧张开始了这项挑战。

选择反应时、辨别反应时就是相应实验反应的时间扣除简单反应时简单明了又富有逻辑,在做这两个实验的时候我的大脑在做出判断之前对信息进行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我在潜意识中盼望着绿圆的出现,故我对出现绿圆的判断时间普遍短于红圆的时间;在短时记忆广度的实验中,发现通过把图像信息转化为声音信息,能够更好地记住数字,把出现的数字四个一组大声地念出来便可以较为轻松地记住十个数字,可能听觉代码比视觉代码更利于短时记忆,同时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全神贯注,不能分心,一分心便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实验结果;概念形成这一实验,可能这一实验是我完成地最迷糊的一个实验,由于开始时并没有仔细阅读概念实验的说明,对实验中出现的的一连串圆点充满疑惑,只知道瞎点并没有主动的去形成概念的想法,致使实验的效果较差。

在表象的心理旋转中,我在忙乱之中进行,生怕多一刻的思考便影响了实验数据的漂亮,反而使自己底气不足。

实验看似简单,但也需要一个不慌不乱的平静心态,以保证操作的客观性。

通过这次的心理学实验,我深切地认识到了心理学并不是一门夸夸其谈充满玄妙的学科,它更多地从实际研究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平时难以解释的现象抽象化具体化,例如把一个人瞬时记忆的能力通过一连串难度逐渐增加的记忆任务用具体的记忆广度来衡量出来,也使我对自己的记忆能力有了新的认识。

布鲁纳概念形成实验报告

布鲁纳概念形成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概念形成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它涉及个体如何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一般特征,形成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假设检验说”,用以解释概念形成的过程。

本实验旨在通过人工概念形成实验,验证布鲁纳的假设检验说,并探讨个体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认知机制。

二、实验目的1. 验证布鲁纳的假设检验说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适用性。

2. 探讨个体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认知机制。

3. 分析不同个体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差异。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招募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男女比例均衡,年龄在18-22岁之间。

2. 实验材料:设计一套包含10个不同特征的刺激材料,每个刺激材料包含5个实例,共计50个实例。

3. 实验程序:(1)向实验对象介绍实验目的和规则。

(2)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人。

(3)第一组为控制组,不接受任何指导;第二组为假设检验组,接受布鲁纳假设检验法的指导;第三组为启发式组,接受启发式策略的指导。

(4)要求实验对象在限定时间内,对刺激材料进行分类,并解释其分类依据。

(5)记录实验对象在分类过程中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四、实验结果1. 控制组:在分类过程中,实验对象正确率较低,反应时间较长。

2. 假设检验组:在分类过程中,实验对象正确率较高,反应时间较短。

3. 启发式组:在分类过程中,实验对象正确率一般,反应时间较长。

五、分析与讨论1. 布鲁纳的假设检验说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在实验中,接受假设检验法指导的实验对象在分类过程中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均优于其他两组,说明假设检验法有助于提高概念形成的效率。

2. 个体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存在差异。

实验结果显示,接受不同指导策略的实验对象在分类过程中的表现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个体的认知风格、知识背景等因素有关。

3. 启发式策略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虽然启发式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验对象的正确率,但反应时间较长,说明启发式策略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人工概念实验的实验报告

人工概念实验的实验报告

人工概念实验的实验报告人工概念实验的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索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人工概念实验。

通过构建一个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人工智能模型,我们希望能够了解人工概念在机器学习中的应用和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人工概念对于机器学习模型的性能有着显著的影响,能够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泛化能力。

引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学习作为其中的重要分支,已经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然而,在处理复杂任务时,传统的机器学习算法往往面临着维度灾难和样本稀疏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工概念的引入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人工概念是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得到的一种抽象概念,它能够帮助机器学习模型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数据。

方法:本实验采用了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作为基础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人工概念。

首先,我们构建了一个人工概念数据库,包含了各种常见的人工概念,如“动物”、“食物”、“交通工具”等。

然后,我们将这些概念与原始数据进行关联,通过训练模型时引入人工概念作为辅助信息。

最后,通过对比实验,评估了引入人工概念前后模型的性能差异。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引入人工概念后的模型在准确性和泛化能力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与基础模型相比,引入人工概念后的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提高了10%,同时在未见过的数据上也表现出了更好的泛化能力。

这说明人工概念的引入能够帮助模型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内在规律,并从中学习到更有效的特征表示。

讨论:人工概念的引入对于机器学习模型的性能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人工概念能够帮助模型更好地理解数据的语义信息,从而更准确地进行分类和预测。

其次,人工概念能够提供更多的先验知识,帮助模型更快地收敛和学习。

此外,人工概念还可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使其在未见过的数据上也能够表现出较好的性能。

结论:本实验通过引入人工概念,探索了其在机器学习中的应用和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人工概念能够显著提高机器学习模型的性能,包括准确性和泛化能力。

概念的形成实验报告

概念的形成实验报告

概念的形成实验报告概念的形成实验报告概念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对事物本质和特征的抽象和概括。

然而,概念的形成并非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需要我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逐步建立起来。

本文将通过一系列实验,探讨概念的形成过程,并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一:水的沸点在我们的第一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水的沸点作为研究对象。

我们将水放在不同的容器中,分别加热,并记录下水开始沸腾的温度。

通过多次实验,我们发现,无论是在高山上,还是在平原地区,水的沸点都在100摄氏度左右。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概念: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表面的概念上,我们需要进一步验证和深化。

实验二:水的三态转换在第二个实验中,我们将研究水的三态转换。

我们将水放在冰箱中冷冻,并观察其变化。

当温度降到0摄氏度以下时,水开始结冰,形成固体。

当我们将冰块取出放置在室温下时,冰块逐渐融化,变成液体。

当我们将液体水加热到100摄氏度时,水开始沸腾,形成气体。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化我们对水的概念。

我们可以将水分为三个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这个概念更加全面和准确地描述了水的特征。

实验三:物体的质量在第三个实验中,我们将研究物体的质量。

我们选择了不同的物体,用天平称量它们的质量,并记录下结果。

通过多次实验,我们发现,无论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如何,它们的质量都是一个固定的值。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新的概念:物体的质量是一个固定的值。

这个概念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物体的本质特征。

实验四:动物的生长在最后一个实验中,我们将研究动物的生长过程。

我们选择了小鸟作为研究对象,记录下它们从孵化到成年的时间。

通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发现,小鸟的生长时间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值,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动物的生长时间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值。

这个概念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动物的生命过程。

通过以上一系列实验,我们逐步建立了一些概念,如水的沸点、水的三态转换、物体的质量和动物的生长时间。

概念形成实验报告

概念形成实验报告

(一)概念形成●简介:所谓概念形成,就是辨识出一组物体或观点的共同属性的过程。

包括识别一组物体的共同特征以及发现把这些概念特征联系起来的规则。

实验中,为了研究概念形成的过程,常使用人工概念。

制造人工概念时先确定一个或几个属性作为分类标准,但并不告诉被试,只是将材料交给被试,请其分类。

在此过程中,反馈给被试是对还是错,通过这种方式被试可以发现主试的分类标准从而学会正确分类,及掌握了这个人工概念,通过人工概念的研究,可以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

一般来说,被试都是经过概括—假设—验证的循环来达到概念形成的。

耶克斯复杂选择器可用来制造人工概念。

本实验模拟耶克斯复杂选择器来研究单空间位置关系概念的形成。

●实验目的:试说明概念形成的过程,及假设—检验的过程。

通过和他人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力求新的发现。

●方法与程序:实验室屏幕上会出现十二个圆键,有空心和实心两种。

其中只有一个实心圆与声音相联系,此键出现的相对位置是规律的,被试要去发现其中的规律(概念),找到这个键。

被试用鼠标点击相应的实心圆,如果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表明选择错误;如果有声音呈现,同时该圆变成红色,则表明选择正确。

只有选择正确,才能继续下一次实验。

当连续三次第一遍点击就找对了位置时,就认为被试已经形成了该人工概念,实验进行到下一个概念。

如果被试在60个试次内不能形成正确概念,实验自动终止。

●实验结果与讨论:结果文件结果分数列出的是被试达到正确前所用的遍数(不包括连续第一次就对的三遍)。

详细反映里面有概念内容的介绍,另外分撕裂引出其它结果:第一列是概念编号;第二列为遍数;第三列为没变中反应错的次数,如为0则表示这一遍第一次就做对了;第四列表示这一边所用的时间,以毫秒为单位。

例如:概念编号序号错误次数所用时间1 1 0 52871 2 0 14841 3 0 508…. .. .. ….并在试验后,告知四个人工概念:概念1:实心点的中点概念2:中间的空点起,往前的第2个实心点概念3:依次选实心点的第1、2、3、4,循环概念4:依次选空白点前一个、后一个实心点我的实验结果:---------------------------达到正确前所用遍数---------------------------概念1 0概念2 2概念3 16概念4 2测验耗时:311秒张红兵:---------------------------达到正确前所用遍数---------------------------概念1 5概念2 4概念3 4概念4 2测验耗时:225秒李超萍:---------------------------达到正确前所用遍数---------------------------概念1 1概念2 23概念3 16概念4 1测验耗时:376秒徐瑶---------------------------达到正确前所用遍数---------------------------概念1 2概念2 35概念3 23概念4 3测验耗时:380秒讨论:根据以上数据结果的对比,发现以下几点:1、不同人对不同概念的敏感度不一样,导致不同概念错误的次数不一样。

概念形成实验报告

概念形成实验报告

用发现去形成概念的研究报告城关一小:冯洋掌握一类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就是概念的形成过程。

被试形成正确概念的过程中,所提出的假设,验证的次数、反应的速度及所表现的情绪和信心,均可作为被试分析问题、概念形成的个体差异的依据。

本实验探讨的空间位置关系就是一种人工概念。

空间位置的概念可以用耶克斯选择器来进行研究。

耶克斯选择器是由耶克斯设计定型的,它通过对被试简单和复杂的空间位置的概念形。

概念形成的过程,亦是个体掌握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

实验中常以形成概念来模拟自然概念,通过个体掌握概念的过程来研究概念形成的规律。

研究实验中,每次都给被试几个可选择的按键,这些按键所在的位置和所用的数目都不一样,但其中都有确定数目的按键,按的时候会发出声音。

这些数目的按键所处的位置均遵循同一规律,该实验就是让被试去发现这个规律,形成概念。

例如主试先设定一种规律是在一组可选择的按键中,当被试按从右向左第三个键时会发出声音。

在第一次给被试五个选择键,他按到中间一个键时声音响了,这时他会假设有响声的键是中间一个键,第二次给被试三个选择键,他就会直接按中间的一个键,结果没有声响,这就否定了第一次的假设,同时产生第二种假设,是从右边向左数的第三个键的位置。

就是在不断假设、不断否定、不断尝试中,分析出其中的规律性,被试并在后面的实践中加以证实。

最终形成了正确的空间位置概念。

被试形成正确概念的过程中,所提出的假设,验证的次数、反应的速度及所表现的情绪和信心,均可作为被试分析问题、概念形成的个体差异的依据。

本研究实验目的在于:(1)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2)比较简单和复杂空间位置关系概念形成过程的速度;(3)学习研究概念形成的实验方法;研究实验方法:1、验仪器:2、验程序:主试根据屏显内容设置:联机模式—〉选择实验的空间位置概念—〉输入学号、姓名—>向被试讲完指导语后按〈确定〉键,主机背后绿色指示灯亮,提示被试实验开始,仪器会自动产生一组亮灯,带被试按响亮灯后又会进入下一组亮灯,直至被试连续三次第一次就按对。

人工概念实验的实验报告

人工概念实验的实验报告

人工概念实验的实验报告
《人工概念实验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人工概念实验,探索人类对概念的认知和形成过程。

实验方法:选取一组参与者,让他们观察一系列图片,每张图片都代表一个特定的概念,然后要求他们根据图片描述出对应的概念。

同时,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准确率。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者在观察图片后能够迅速地将其与特定的概念联系起来,表明人类对概念的认知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

同时,参与者在描述概念时,表现出了一定的主观性和个体差异,这表明概念的形成和认知过程可能受到个体经验和背景的影响。

实验结论:通过人工概念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对概念的认知和形成过程,同时也可以探讨概念认知中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之间的关系。

这对于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验展望: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人工概念实验的方法和应用,探讨概念认知与语言、文化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人类对概念的认知过程。

同时,我们也可以将人工概念实验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各种概念,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概念形成 实验报告

概念形成 实验报告

概念形成实验报告概念形成实验报告引言:概念形成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事物进行观察、归纳和分类,人们能够建立起一系列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世界。

本实验旨在探究概念形成的过程,并通过实验数据和分析来验证概念形成的有效性。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采用了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方法——隐喻比较法。

我们选取了两组不同的物体,一组为“圆形物体”,另一组为“方形物体”。

实验对象被要求观察这些物体,并根据其形状和特征进行分类。

实验过程:实验开始前,实验对象被告知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然后,他们被要求观察一系列圆形和方形物体的图片,并将其分为两个不同的组别。

实验者记录下每个实验对象的分类结果。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实验对象都能够正确地将圆形物体和方形物体分开。

他们将圆形物体归类为“圆形”、“圆形物体”或“圆形图案”,而将方形物体归类为“方形”、“方形物体”或“方形图案”。

这表明实验对象在观察和分类过程中形成了关于圆形和方形的概念。

讨论:概念形成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事物进行观察和分类,人们能够将相似的事物归为一类,并为这类事物赋予相应的概念。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对象能够通过观察圆形和方形物体的形状和特征,将它们分为两个不同的类别。

这说明他们在观察和分类的过程中,形成了关于圆形和方形的概念。

概念形成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过多次观察和归纳来逐渐建立起来的。

在实验中,实验对象可能需要多次观察和分类,才能形成关于圆形和方形的准确概念。

此外,个体之间的差异也会影响概念形成的速度和准确性。

有些实验对象可能更容易形成概念,而另一些则可能需要更多的观察和实践。

概念形成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认知过程中,也对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形成概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世界,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

因此,在教育和培养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准确和有用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概念的形成实验报告篇一:概念形成实验报告概念形成实验室研究引言个体掌握一类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就是概念的形成过程。

在实验条件下,常常模拟自然概念创造出人工概念,通过个体掌握人工概念的过程来研究概念形成的规律。

创造人工概念要先确定一个或几个属性作为对材料进行分类的标准,但并不把这个标准告诉被试,而只将材料给他,让他把材料分类。

在被试分类的过程中,主试每次都告诉他分类是否正确。

通过这种方式让被试发现概念的标准。

被试一旦发现了这个标准,掌握了对材料进行分类的有关属性,也就掌握了该人工概念。

通过人工概念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而且有助于了解被试对事物进行抽象化的水平。

概念形成的过程,亦是个体掌握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

实验中常以人工概念来模拟自然概念,通过个体掌握人工概念的过程来研究概念形成的规律。

制造人工概念首先要确定一个和几个属性作为对材料进行分类的标准,被试在对材料的分类过程中,经外界的提示,来发现所确定的标准。

被试掌握了进行分类的有关属性,也就是掌握了该人工概念。

在人工概念的研究中,即可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更可进一步了解个体对事物进行抽象化的水平。

空间位置关系的概念就是人工概念中的一种。

叶克斯选择器就是实现空间位置关系的人工概念的一种实验仪器。

实验中,每次都给被试几个可选择的按键,这些按键所在的位置和所用的数目都不一样,但其中都有确定数目的按键,按的时候会发出声音。

这些数目的按键所处的位置均遵循同一规律,该实验就是让被试去发现这个规律,形成概念。

例如主试先设定一种规律是在一组可选择的按键中,当被试按从右向左第三个键时会发出声音。

在第一次给被试五个选择键,他按到中间一个键时声音响了,这时他会假设有响声的键是中间一个键,第二次给被试三个选择键,他就会直接按中间的一个键,结果没有声响,这就否定了第一次的假设,同时产生第二种假设,是从右边向左数的第三个键的位置。

就是在不断假设、不断否定、不断尝试中,分析出其中的规律性,被试并在后面的实践中加以证实。

最终形成了正确的空间位置概念。

被试形成正确概念的过程中,所提出的假设,验证的次数、反应的速度及所表现的情绪和信心,均可作为被试分析问题、概念形成的个体差异的依据。

本实验探讨的空间位置关系就是一种人工概念。

空间位置的概念可以用耶克斯选择器来进行研究。

耶克斯选择器是由耶克斯(Yerkes,1921)设计定型的,它通过对被试简单和复杂的空间位置的概念形成过程的观察,研究思维问题。

本实验目的在于:(1)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2)比较简单和复杂空间位置关系概念形成过程的速度;(3)学习研究概念形成的实验方法;(4)认识并理解人工概念。

实验方法:1.被试:2.实验仪器:3.实验程序:3.1.3.2.主试根据屏显内容设置:联机模式—〉选择实验的空间位置概念—〉输入学号、姓名—>向被试讲完指导语后按〈确定〉键,主机背后绿色指示灯亮,提示被试实验开始,仪器会自动产生一组亮灯,带被试按响亮灯后又会进入下一组亮灯,直至被试连续三次第一次就按对。

仪器将鸣叫1秒,黄色指示灯亮,该空间位置概念实验结束。

主试选打印或查看继续了数据,并在打印纸上或记录纸上记录被试概念形成过程中的口头报告。

选“进入测试”重新设置新的空间位置概念继续实验。

实验结果:讨论:被试的概念形成过程分析:实验中,被试通过最初的猜测逐渐总结出小灯与声音的对应规律,形成空间位置对应概念并最终可以连续3次没有错误地指出目标小灯。

由于被试最初并不了解对应规律,所以在早期被试的按键选择都以猜测为主,而口述中对于目标小灯出现位置的说法也很不确定,例如被试2在复杂空间位置组中,被试二对于目标小灯出现位置的表述有:“左数第8个、右数第3个、空格左边第1个、空格右边第一个、亮灯较少的一边的第一个、亮灯数为奇数的第一个??”等,但在经过很多次错误证明被试对规律的概念错误时,被试对于目标小灯位置的表述逐渐统一,例如在中等空间位置组中被试的表述从“空格左边第2个、12个灯右数第5个”最终统一为“空格左边第2个”。

这可以说明在概念形成初期,大脑会将所有与目标事物相关的信息进行处理,之后,由于大脑不断遭遇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的目标事物对最初概念产生的矛盾,大脑就会对事物的属性进行重要性程度的区分,将目标事物间相同的一个属性作为判断是否为目标事物的主要特征,而将其他属性的变化忽略不计。

这就是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抽象化,此时形成的概念我们可以称之为初等概念。

在形成初等概念后,被试会对这一概念进行推广,在之后同一组其他亮灯情况中,被试会继续按照这一概念进行选择,通过不断被告知判断正确,被试形成了较初等概念更为稳定的中等概念,这一过程被称为类化。

当被试完成一组实验,掌握了一个空间位置的概念之后,实验会要求被试进入下一个实验组别,去掌握另一个不同的空间位置概念。

在这一过程中,被试仍然会套用之前掌握的概念,在不断遭遇判断失败后,被试就可以确定之前掌握的概念仅适合前一组,而对正在进行的实验组别无效,此时被试完成了某一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了解了已形成概念与其他该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对目标事物概括较为全面的高等概念,此过程即为辨别。

简单空间位置和复杂空间位置关系概念形成的过程的不同:在第一和第二组空间位置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小灯与声音的对应规律仅为单纯的空间位置,所以被试在对这2组实验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只需要对目标小灯出现的位置进行规律概括就可以达成目标,被试很快就掌握了这2组的空间位置概念。

但在复杂空间位置关系的概念形成过程中,由于其规律有先后顺序之分,每一次目标小灯出现的位置既和前一次有关,也与后一次有关,使得被试在寻找对应规律的过程中无法单独通过分析单词目标小灯出现位置得到完整的对应规律。

在实验过程中被试二得出如下结论:目标小灯出现在空格左方或右方,但对于具体哪一次出现在哪一方却始终无法确定。

在多次尝试失败以后,被试二产生了一定的情绪波动,使得被试多次出现想要放弃的想法,而在口头报告中也明确表明:“不知道。

”此外,被试还会对之前被自己否定的一些假设继续使用,从被试口头表述来看,被试之所以会对错误假设进行再使用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二种可能:一种是实验次数过多,使得被试遗忘了自己之前的一些结论,造成了重复使用,但这种情况在实验次数较少的被试二身上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小;另一种可能是被试认为已经思考到所有可能的对应规律,但仍然遭遇多次失败,在无法找出新的对应规律之前,被试只能寄希望于对原有假设进行重复验证和合理改进以找到正确的对应规律。

由于被试始终没有意识到复杂空间位置关系中存在的顺序问题,所以实验最后以被试自己提出放弃而告终。

概念形成中的个体差异:从表一中我们可以看到被试一与被试二无论是在组别上、错误总数还是习得遍数上都存在十分明显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在中等与复杂空间位置关系2个组别上,被试一的错误数都在2位数,而被试二的错误总数则维持在10以下。

在形成空间位置概念的策略选择中,被试一更偏向于利用实验来进行规律的验证,而被试二则偏向于通过思维进行归纳、概括,所以在总体上被试二的实验总次数和错误总数都小于被试一。

而在复杂空间位置关系上,由于被试一尝试很多不同的规律,所以在第14组实验时被试一便已经找到了正确的对应规律,而被试二更偏向于理论思考,没有注意到复杂空间位置情况下每组实验与前后实验的关系,无法找到突破点而最终放弃。

可见,一旦被试容易陷入思维定势而无法从合适的角度来对眼前的问题进行研究时,概念的形成就会发生困难,表明概念形成很多时候也和人的思维方式有关。

另一方面,被试在面对实验失败时的情绪反应也十分不同,被试一实验时一直处于十分轻松的状态,而且由于经常遭遇失败,所以在复杂空间位置实验中,并没有很大的情绪变化。

被试二则不同,在简单和中等空间位置规律都很快掌握的情况下,复杂空间位置实验中的屡次失败使得被试二产生了一定的焦虑情绪,自信心下降,对于自己的规律猜测也开始出现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很多次对于规律的口头报告都犹豫再三,并多以“不知道”为主。

都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从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同个体的不同差异,而这种多样下或许就是吸引广大心理学家不断研究并想予以解答的东西吧。

不同物体图片进行的概念形成实验:由于概念可以分为很多类型,本实验中主要研究的是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概念,所以我们还可以发挥想象力,运用一些其它材料和规律进行实验研究,从而对不同类型概念过程中人的不同思维策略进行探索研究。

例如可以进行物体图片的概念形成实验:我们可以制作一系列的图片,该系列图片中每一幅都有一只鸟,周围为背景,以一种颜色为主色调,如果进行简单规律的概念形成实验时可以让每一幅中的鸟涂上不同颜色,颜色为背景主色的补色,让被试通过观察图片来猜测下一幅图片中的鸟的颜色,并报告被试认为的色彩呈现规律,直到被试连续3次判断正确为止;如果要进行复杂规律的概念形成实验时则可以让鸟的出现位置发生变化,按照顺时针位置依次变化出现,同样进行多次实验,让被试猜测鸟的出现位置和呈现色彩,口头报告,直到连续3次判断正确为止。

结论:1.概念的形成一般一次遵循抽象化、类化、辨别3个步骤。

2.概念形成过程中,个体的思维策略和最终结果都存在个体差异。

参考书目:心理实验指导手册杨治良、王新法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普通心理学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实验心理学郭秀艳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心理学欧阳文珍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心理实验指导范安平、吴念阳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篇二:概念形成实验概念形成实验朱思涛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摘要:本实验旨在比较简单和复杂空间位置关系概念形成过程的某些特点,学习研究概念形成的过程。

使用叶克斯选择器,通过向一名被试展示设计好的,按简单和复杂空间位置概念的操作的规律来研究被试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空间位置复杂程度的增加,被试想要形成概念就需要更多的尝试次数,以及每遍按错的次数也会更多,提出的疑问尝试也更多。

验证了概念的形成遵循尝试错误——假设——检验的循环过程。

关键词:概念形成;空间位置;学习策略;试误学习1引言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的基础。

概念是代表了一类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事件、行动或关系,而且可以用一个特定的名称或符号来表示。

概念的属性包括定义属性和可变属性,概念学习就是通过对概念定义属性的辨认、识别和类化来辨别正反例的。

当一个人能够正确地把一个概念所有的正例识别为正例,所有的反例识别为反例时,就可以说是学会了这个概念(郭建鹏,20XX)。

对于概念形成和结构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为最终了解人类思维过程奠定基础,而且在实践上也为教育中如何帮助受教育者准确迅速地掌握概念提供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