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的流行与控制

合集下载

流感病毒知识科普

流感病毒知识科普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病毒感染的重要 措施之一,可以减少感染和传播的风险。
疫苗接种
疫苗种类
目前市场上的流感疫苗主要有全 病毒疫苗、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 苗三种,每种疫苗的成分和适用
人群有所不同。
接种时机
流感疫苗一般在每年的9月至11月 接种,以在流感高发季节前产生足 够的免疫力。
接种禁忌
流感疫苗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接种 ,对于一些人群,如对鸡蛋过敏的 人、孕妇、慢性疾病患者等,需要 谨慎接种或咨询医生。
02
减少与患病者的接触,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接种疫苗
03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降低患病风险。
05
流感病毒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 望
病毒变异与演变
病毒变异速度
流感病毒具有快速变异性,这使得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变得复杂和困难。目前 ,病毒的变异主要分为抗原性和非抗原性两种,其中抗原性变异是导致流感疫 苗失效的主要原因。
抗病毒药物的使用
药物种类
目前市场上的流感抗病毒药物主要有奥司他韦(Tamiflu)和扎那米韦(Relenza)两种 ,对于不同类型的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使用时机
流感抗病毒药物一般在发病后48小时内使用,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注意事项
流感抗病毒药物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使用,对于一些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需 要谨慎使用或咨询医生。同时,在使用抗病毒药物期间,需要遵医嘱按时按量使用,以保 证药物的效果。
治疗手段创新
目前,抗病毒药物是治疗流感的主要手段。然而,随着病毒的变异,现有的抗病 毒药物可能无法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因此,未来的治疗手段需要不断创新,以应 对病毒的抗药性。
国际合作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国际合作

流行性感冒知识和预防措施PPT

流行性感冒知识和预防措施PPT

公共卫生环境改善
加强社区卫生环境管理, 保持公共场所卫生清洁, 减少病毒传播。
学校层面的预防与管理
健康检查与监测
定期对学生和教职员工进 行健康检查,监测流感疫 情。
健康教育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 学生和教职员工的预防意 识和能力。
防疫措施
采取必要的防疫措施,如 停课、隔离、消毒等,以 控制疫情传播。
2024-01-11
流行性感冒知识和预防措施
汇报人:可编辑
contents
目录
• 流行性感冒概述 • 流行性感冒的危害 • 流行性感冒的预防措施 • 流行性感冒的治疗 • 流行性感冒的预防与管理
01
流行性感冒概述
流行性感冒概述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2
流行性感冒的危害
流行性感冒的危害
• 请输入您的内容
企业层面的预防与管理
健康监测与报告
建立员工健康监测系统,及时发 现并报告流感病例,采取相应措
施。
工作场所卫生管理
加强工作场所卫生管理,保持空气 流通,定期消毒,减少病毒传播。
疫苗接种
鼓励员工接种流感疫苗,提高群体 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THANKS
感谢观看
03
流行பைடு நூலகம்感冒的预防措施
流行性感冒的预防措施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4
流行性感冒的治疗
流行性感冒的治疗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5
流行性感冒的预防与管理
社区层面的预防与管理
01
02
03
社区宣传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居民 对流行性感冒的认识和预 防意识。
健康监测与报告
建立社区健康监测系统, 及时发现并报告流感病例 ,采取相应措施。

流感病的世界流行趋势及方法

流感病的世界流行趋势及方法

流感病的世界流行趋势及方法近年来,流感病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交通的便捷和人口的流动性增加,流感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在迅速扩大。

本文将探讨流感病的世界流行趋势,以及针对该疾病的应对方法。

一、流感病的世界流行趋势1. 流感病的传播流感病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

流感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播、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等途径传播。

当病毒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与他人密切接触时,病毒会进入其他人的口腔、眼睛或鼻腔,从而导致感染。

2. 流感病的季节性流感病通常呈现季节性流行。

在北半球,流感病的高峰期通常在秋冬季节。

而在南半球,高峰期则通常出现在春夏季节。

这一季节性变化主要与大气温度、湿度和人群聚集等因素有关。

3. 流感病的全球流行流感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每年,流感病毒的变异和新毒株的出现会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大流行。

这种全球大流行被称为流感大流行,通常会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并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二、应对流感病的方法1.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流感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年接种一次流感疫苗,以提高机体对流感病毒的抵抗力。

疫苗接种可以减少感染风险,同时也可以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

2. 个人防护个人防护是预防流感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人们应该养成勤洗手、避免接触眼睛、鼻子和口腔的习惯,以减少病毒进入体内的机会。

同时,佩戴口罩、保持良好通风和避免人群密集的场所也能有效预防流感病传播。

3. 公共卫生措施公共卫生措施是控制流感病传播的关键。

卫生部门应加强对流感病的监测和报告,以及提供相关的预防宣传和教育。

此外,及时隔离感染者、加强病毒溯源研究、建立流感病监测网络等都是有效控制流感病传播的措施。

4. 国际合作与信息分享流感病的传播不分国界,国际合作与信息分享是控制流感病全球流行的关键。

各国卫生部门应加强合作,分享病毒溯源信息、流行趋势和研究成果,以便共同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总结起来,流感病的世界流行趋势日益凸显,对全球范围内的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流行病学中的疾病流行和预防知识点

流行病学中的疾病流行和预防知识点

流行病学中的疾病流行和预防知识点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传播和控制的学科,旨在了解疾病的流行规律以及预防措施。

本文将讨论流行病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包括疾病流行的特点、疾病传播途径以及疾病的预防措施。

一、疾病流行的特点疾病的流行是指在一定时期、地域和人群范围内,某种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水平。

疾病流行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季节性流行:某些疾病在特定的季节出现高峰,例如流感在冬季流行较为严重,这与气温和季节变化有关。

2. 集体性流行:某些疾病在特定的地理区域或特定人群中集中爆发,例如霍乱在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地区常有集体性暴发。

3. 周期性流行:某些疾病会呈现出周期性的流行,如麻疹的流行周期一般为3-5年。

4. 流行范围:疾病的流行范围可以是局部、国家乃至全球范围。

全球性的大流行病称为大流行。

二、疾病传播途径疾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了解传播途径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

常见的疾病传播途径包括:1. 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通过飞沫或空气中的微粒携带病原体传播疾病,如麻疹、流感等。

2. 食物和水传播:某些病原体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如霍乱、肠道感染等。

3. 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患者或携带病原体的人、动物或物体会导致疾病的传播,如肺结核、乙肝等。

4. 病媒传播:由于某些生物媒介的存在,病原体可以通过媒介的叮咬或刺吸传播给人类,如蚊子传播的疟疾、蜱传播的莱姆病等。

三、疾病的预防措施为了控制疾病的流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是常见的疾病预防措施:1.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感染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疫苗可以提高人体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2. 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有效预防很多传染病,例如勤洗手、正确咳嗽、避免污染水源等。

3. 隔离措施:一些传染病患者需要进行隔离,以阻止疾病的传播。

如肺结核患者应在诊所或医院进行单间隔离治疗。

4. 环境管理: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可以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

如改善饮用水源、加强废水处理等。

流感和肺炎病防控指南

流感和肺炎病防控指南

流感和肺炎病防控指南【流感和肺炎病防控指南】流感和肺炎病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传染病,严重地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增强大家对流感和肺炎病的了解,并提供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流感和肺炎病的特点、预防措施以及如何应对。

一、流感的特点和预防措施1. 流感的特点流感,即季节性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其特点包括高发性、较强传播性和易变异性。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可将病毒传播给周围人。

2. 流感的预防措施(1)接种流感疫苗:流感疫苗能有效预防特定的流感病毒株,建议每年秋季定期接种疫苗,特别是对于易感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等。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使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洗手,尽量避免接触眼睛、鼻子和嘴巴。

(3)咳嗽和打喷嚏时遮挡口鼻:使用纸巾或屈肘遮挡口鼻,避免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4)保持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疫情传播的风险。

(5)避免人群拥挤:尽量避免拥挤的场所,减少与感染者接触的机会。

二、肺炎病的特点和防控措施1. 肺炎病的特点肺炎病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常见的包括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和真菌性肺炎。

肺炎病的特点是病程较长、症状较为严重,严重时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2. 肺炎病的防控措施(1)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近距离接触患者,尤其是咳嗽和打喷嚏时要遮挡口鼻。

注意覆盖口鼻和勤洗手不仅能防止流感病毒的传播,也能预防肺炎病的传播。

(2)改善生活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流通,保持室内温度适宜、空气湿度适中,避免在封闭、潮湿的环境中生活。

(3)加强体育锻炼:适度的体育锻炼能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减少感染肺炎病的风险。

(4)戒烟限酒:长期吸烟和过量饮酒会损害肺部的功能,增加感染肺炎病的风险。

三、如何应对流感和肺炎病1. 密切关注症状:如果出现流感或肺炎病的症状,如发热、咳嗽、乏力等,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流感的预防与控制

流感的预防与控制

流感的预防与控制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广泛流行的特点。

为了预防和控制流感的传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1. 接种流感疫苗: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每年根据季节性变异的流感病毒进行疫苗的更新。

接种疫苗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减少感染流感病毒的风险。

2. 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是预防疾病传播的基本措施之一。

使用肥皂和流水洗手至少20秒,特殊是在接触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或者擤鼻涕后。

避免触摸眼睛、鼻子和口腔,以减少病毒进入体内的机会。

3. 避免密集人群和公共场所:流感病毒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更容易传播。

避免前往人多拥挤的地方,特殊是在流感高发季节。

如果必须前往公共场所,尽量佩戴口罩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4. 健康饮食和适度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状态可以增强免疫力,减少感染流感病毒的风险。

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适度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反抗力。

5. 遵循咳嗽和打喷嚏礼仪:当你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者肘部遮住口鼻,以防止病毒通过飞沫传播。

即将丢弃使用过的纸巾,并及时洗手。

6. 定期通风和保持室内清洁:流感病毒在封闭的环境中更容易传播。

定期通风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减少病毒的积聚。

保持室内清洁,时常清洗门把手、桌面、电器等易被触摸的物品。

7. 遵循医生和卫生部门的建议: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和卫生部门的建议非常重要。

如果浮现流感症状,如发热、咳嗽、喉咙痛、乏力等,应尽快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总结起来,预防和控制流感的关键是加强个人防护意识,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接种流感疫苗,避免接触病毒源和密集人群,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状态。

同时,密切关注医生和卫生部门的建议,及时就医并遵循治疗方案,有助于控制流感的传播,保护个人和社区的健康。

流行性感冒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流行性感冒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流行性感冒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一、背景介绍流行性感冒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传染性和较高的致病率。

在流行季节,流感病毒可以迅速传播,并导致大规模感染。

为了应对流行性感冒疫情,制定一套科学、高效的应急处置技术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尽快控制疫情的蔓延,最大程度减少感染人数和病亡率。

2. 原则:- 及时响应:对疫情发生即将启动应急处置措施。

- 综合施策:采取多种手段综合应对,包括预防、监测、隔离、治疗等。

- 科学决策:依据科学数据和专业建议,制定合理的决策和措施。

- 协同合作:政府、医疗机构、社区和公众之间密切合作,形成合力。

三、应急处置措施1. 预防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互联网等渠道,向公众传达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信息。

- 推广疫苗接种:加大流感疫苗的宣传力度,鼓励公众接种疫苗,特殊是易感人群和高风险人群。

- 加强个人卫生:提倡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者肘部遮挡口鼻、避免人群拥挤等个人卫生习惯。

2. 监测措施:- 建立监测系统:建立流感病毒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病毒的变异情况和传播动态。

- 提高监测能力: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实验室的监测能力培训,确保准确诊断和报告。

3. 隔离措施:- 提前准备隔离设施:建立暂时隔离点,为疑似病例提供隔离和观察条件。

- 实施个体隔离:对确诊病例和接触者进行隔离,避免病毒传播。

4. 治疗措施:- 提供医疗资源:加强医疗机构的病床、医生和护士等医疗资源配置,确保及时救治。

- 应用抗病毒药物:根据疫情和患者病情,合理应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5. 社会参预措施:- 加强社区管理:社区居民自觉遵守防控措施,积极配合疫情调查和隔离工作。

- 增强公众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流感病毒的认知,减少恐慌和误解。

四、组织机制1. 领导小组:成立流感疫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应急工作。

2. 工作组:设立流感疫情应急处置工作组,负责具体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流感大流行计划、分级与应对

流感大流行计划、分级与应对
商业活动基本上完全停止
流感大流行的影响
流感大流行具有发病率和病死率高、传播迅 速和波及范围广的特点。 通常会造成大量人群需要医疗护理和住院治 疗,会对卫生服务形成暂时性冲击。工作人 员的高缺勤率可能影响或中断其他的基本服 务,如执法、交通和通讯,以及影响商业活 动的连续性和经济生产力。
(二)流行性感冒(1)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一种由流感 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起病急、 高热、肌痛、头痛伴有严重不适、干咳、咽喉痛或 鼻炎,多数患者可在一到两周内恢复。 流感潜伏期短、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传播迅速,抗 原易变异,人群对变异株普遍易感,控制难度大。
无致病性 低致病性 高致病性(H5、H7):1克污染病毒的粪便 可感染100万只家禽。
(四)甲型H1N1流感 (2009年北美流感)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病毒,是A型流感病 毒,携带有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毒株,包 含有禽流感、猪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 的核糖核酸基因片断。 多数人对之没有或很少有免疫力。
流感病毒的特点 一种由不断变异的病原导致的疾病 一种最易传播、最难控制的疾病 一种经常横扫全球肆虐人类的疾病 一种最善变 早期难于诊断的疾病
A型流感病毒 是最“善变”的病毒之一,它很容易在一定 条件下、在复制过程中失去自己原有的某些 结构/特征,或获得原来不具有的结构/特征。 这种变化从量变(抗原漂移)到质变(抗原 转换),最终产生新的亚型。
钟南山等院士呼吁:“流感并不可怕,但假如 流感大流行的时候又出现了禽流感,其后果非 常可怕”。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一旦获得人传人的能力, 后果将不堪设想。中国的人口最多、密度大, 且有数条野禽迁徙的路线穿过中国,无论流感 大流行从任何国家开始,都很容易传入我国。 一旦出现世界大流行,发病数和死亡数有可能 列最多的国家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感的流行与控制流感的流行与控制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起病急,传播快,常引起流行,甚至世界性大流行等特点。

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等中毒症状重,上呼吸道症状轻。

病程3-4日。

分甲、乙、丙三型。

一、流感的流行史和现状1、1889-1890年大流行。

首先于1889年5月在俄国中亚布哈拉发现,一年内席卷全球。

2、1918-1919年大流行。

被称为人类现代史上的最大瘟疫,导致2000万人死亡。

3、1957-1958年大流行。

1957年2月在中国贵州西部首发,4月在香港流行,以后经东南亚、日本传到世界各地。

全球受影响的人数占总人口的10~30%,死亡约100-400万人。

4、1968-1970年大流行。

1968年7月在我国广东和香港出现甲型新亚型流行,1969-1970年波及全世界,发病率达30%,全球死亡人数达70万人。

5、1976年美国发生猪型流感小暴发。

1976年1月初,在美国新泽西州一兵营中有猪型流感暴发,但并未散播开。

6、1977年新甲1型的出现和流行。

1977年5月在我国丹东、鞍山和天津的中小学校流感流行中分离出新甲1型毒株。

自7月以后从北向南扩散,随后遍及全国。

7、1997年8月,香港发现全球首宗人类感染H5N1的个案。

截止到2009年1月7日,全球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确认人禽流感病例393 例,其中死亡248 例,病死率高达63%。

2006年6月,中国卫生部对外承认,中国大陆最早的人禽流感病例发生在2003年11月。

8、2009年4 月份由墨西哥发端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全球蔓延。

截至格林威治时间7月13日22时,WHO确认全球136个国家和地区共有94512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其中包括死亡病例429例。

中国国家卫生部通报,国内地累计报告3103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已治愈2803例,没有因甲型H1N1 流感所致的死亡病例。

二、流感的病原学﹙一﹚概述流感病毒是一种造成人类及动物患流行性感冒的RNA 病毒,在分类学上属于正黏液病毒科。

它会造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借由空气迅速的传播,在世界各地常会有周期性的大流行。

流感病毒最早是在1933年由英国人威尔逊.史密斯发现的.(二)流感病毒的类型与命名1、类型根据感染的对象,可将流感病毒分为人类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马流感病毒、以及禽流感病毒等类群。

人类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的抗原性可以分为三型: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又称A型)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us)(又称B型)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C virus)(又称C型)在核蛋白抗原性的基础上,流感病毒还根据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抗原性的差异,分为若干的亚型,即将同型病毒分为若干亚型。

乙型流感病毒虽然也有抗原性差异,由于存在交叉免疫,因此不易划分亚型。

2、命名感染鸟类、猪等其他动物的流感病毒,其核蛋白的抗原性与人甲型流感病毒相同,但是由于甲型、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的分类只是针对人流感病毒的,因此通常不将禽流感病毒等非人类宿主的流感病毒称作甲型流感病毒。

在核蛋白抗原性的基础上,流感病毒还根据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抗原性分为不同的亚型。

根据WHO1980年通过的流感病毒毒株命名方法修正案,流感病毒的命名包含6个要素:型别/宿主/分离地区/毒株序号/分离年(HnNn)。

如:A/布里斯班/59/2007/(H1N1)类似株A/布里斯班/10/2007/(H3N2)类似株B/佛罗里达/04/2006类似株其中对人类流感病毒,省略宿主信息,对于乙型和丙型省略亚型信息。

(三)流感病毒的形态学流感病毒呈球形,直径80~120纳米。

新分离的毒株则多呈丝状,长度可达400纳米。

其结构由三层构成:1、最外层为包膜。

是一层磷脂双分子膜,包膜上有两种非常重要的糖蛋白: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这是两种突起的表面抗原物质。

两种抗原都具有变异性。

(1)血凝素(HA):呈柱状,能与人、鸟、猪、豚鼠等动物红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引起凝血,故称血凝素。

病毒通过HA吸附于敏感细胞表面,通过吞饮进入胞浆,是病毒导入细胞的工具。

HN具有免疫原性。

抗血凝素抗体可以中和流感病毒。

(2)神经氨酸酶(NA):呈蘑菇状,能把神经氨酸(一种糖类分子)分解掉,所以叫神经氨酸酶。

NA具有水解唾液酸的活性,是病毒繁殖完成后脱离宿主细胞表面的工具。

因此NA也成为流感治疗药物的一个作用靶点。

2、中间层是基质蛋白,其构成了病毒的外壳骨架。

3、核心部分为单链RNA核蛋白,是储存遗传信息的遗传物质。

(四)流感病毒抗原变异流感病毒不断变异是导致流行性感冒反复流行的基本因素。

变异表达是多方面的,最经常并与流行关系最密切的是病毒抗原性变异,主要指病毒包膜表面HA改变。

抗原变异甲型流感病毒有着极强的变异性,乙型次之,而丙型基本稳定。

甲型流感病毒变异最为频繁,每隔十几年就会发生一次抗原性大变异,产生一个新亚种,这种变化称抗原转变亦称抗原质变。

抗原转变可能是H和N同时转变,称作大族变异,也可能仅是H变异而N则不发生变异,称作亚型变异在甲型流感亚型中还经常会发生抗原性小变异,主要是抗原氨基酸序列的点突变,称作抗原漂移,亦称抗原的量变。

乙型流感只有抗原漂移(量变),而无抗原转移(质变)。

实际上,乙型同样有大变异和小变异。

每一个时期同样有个主流毒株,同样有新旧交替现象。

所不同的是,即使在大变异的情况下,新旧毒株间仍然保留着抗原联系,新毒株与旧毒株之间存在交叉免疫,即针对旧毒株的免疫反应对新毒株依然有效。

因此乙型不易划分亚型。

此外,从世界范围情况看,多发现主流和支流、新旧毒株同时存在的情况。

自1958年以后,全世界一直有A1型(H1N1)与A3型(H3N2)病毒的同时流行。

对于甲型流感病毒的变异性,学术界尚无统一认识,一些学者认为,是由于人群中传播的甲型流感病毒面临较大的免疫压力,促使病毒核酸不断发生突变。

另一些学者认为,是由于人甲型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同时感染猪后发生基因重组导致病毒的变异。

后一派学者的观点得到一些事实的支持,实验室工作显示,1957 年流行的亚洲流感病毒(H2N2) 基因的八个节段中中有三个是来自鸭流感病毒,而其余五个节段则来自H1N1人流感病毒。

甲型流感病毒的高变异性增大了人们应对流行性感冒的难度,人们无法准确预测即将流行的病毒亚型,便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性疫苗接种,另一方面,每隔十数年便会发生的抗原转变更会产生根本就没有疫苗的流感新毒株。

(五)致病力与毒力流感病毒感染将导致宿主细胞变性、坏死乃至脱落,造成粘膜充血、水肿和分泌物增加,从而产生鼻塞、流涕、咽喉疼痛、干咳以及其它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当病毒蔓延至下呼吸道,则可能引起毛细支气管炎和间质性肺炎。

病毒感染还会诱导干扰素的表达和细胞免疫调理,造成一些自身免疫反应,包括高热、头痛、腓肠肌及全身肌肉疼痛等,病毒代谢的毒素样产物以及细胞坏死释放产物也会造成和加剧上述反应。

自然条件下,乙、丙型只感染人。

甲型除能感染人外,还能感染许多其他种属的动物。

甲型只有甲1、甲2、甲3 三个亚型曾在人间流行,其他亚型的宿主是猪、马和多种禽类。

研究表明,野生的水禽是流感病毒的“基因库”,猪可能会成为流感病毒“混合器”。

人类可能面临一场像1918年那样的严峻考验。

(六)流感病毒的理化特性和抵抗力流感病毒不耐热,56℃30分钟、65℃5分钟或100℃1分钟即可灭活;不耐酸或乙醚,对紫外线、甲醛、乙醇或常用消毒剂均敏感;耐寒,在-4℃可存活一个月余,在真空干燥中或-20℃以下可以长期保存。

(七)流感病毒培养鸡胚是最广泛用于流感病毒分离培养的宿主,所需感染量少(接种),但病毒收获量大。

三、流感的流行特征(一)流行或世界大流行流感大流行警告6大级别一级流感病毒在动物间传播,但未出现人感染病例。

二级流感病毒在动物间传播,这类病毒曾造成人类感染,因此被视为流感流行的潜在威胁。

三级流感病毒在动物间或人与动物间传播,这类病毒已造成另行或者局部范围的人感染毒,但未出现人际间的传播的情况。

四级流感病毒在人际间传播并引发持续性疫情。

在这一级别下,流感蔓延风险较上一级别“显著增加”。

五级同一类型流感病毒在同一地区至少两个国家中人际间传播,并造成持续性疫情。

意味着大规模流感疫情正在逼近。

六级同一类流感病毒的人际间传播发生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地区。

这一级别意味着全球性疫情正在蔓延。

(二)突然发生,传播迅速由于潜伏期短,起病急,经呼吸道飞沫播,抗原易变异,人群对变异株普遍易感,加之国际交往频繁,交通运输便捷,因此传播速度极快,其发病曲线以日为单位。

(三)地区分布很不一致,与病毒变异、人群密集程度、传染源数量、人群免疫状态、交通及接触情况、防疫措施等因素有关。

一般先在交通干线城镇发生,然后沿干线波及其他地方;由城市到农村,由平原到山区。

(四)季节性流感流行呈一定季节性,但大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流行。

我国北方地区一般在冬春季流行,南方地区一年四季均有病例发生,发病高峰在夏季和冬季。

(五)周期性流行周期取决于病毒变异程度和人群免疫水平。

甲型变异产生新亚型,形成大流行10~15 年一次;中变异及人群免疫力衰退时形成中流行,甲型2~4年一次,乙型4~6年一次,丙型多为散发,未见有引起流行报道。

(六)年龄、性别、职业分布一般以5~20岁发病较多;以学生、工人、干部、服务业等发病较高,农民较低。

(七)超额死亡率指由于流感流行所造成超过预期死亡率(超过相近几个非流行年同期的平均死亡率),它反映流行的强度和严重性。

WHO的调查结果表明,流感引起的超额死亡是个普遍现象。

四、流感监测流感是第一个实行全球监测的传染病,也是我国重点监测的传染病之一。

全球监测始于1948年。

目前世界上有四个国际流感参照和研究协作中心:英国国立医学研究所,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澳大利亚墨尔本联邦血清实验室,日本传染病研究院。

80个国家110个实验室参加了WHO组织的国际性流感监测网。

中国开展流感病毒研究始于1952年。

国家流感中心(CNIC)成立于1957年,1981年加入WHO的流感监测网。

从2000年起我国与WHO合作,在23个省份建立了监测网络,到2008年12月31个省(市、自治区)都建立了针对普通季节性流感的监测网络,包过63个监测网络实验室(山东2个:省CDC,青岛CDC)。

国家级流感样病例监测哨点医院197个(山东7个:济南2个,泰安2个,青岛3个).非国家级哨点医院155(山东49个,其中烟台3个:烟台山医院、福山区人民医院、龙口市人民医院)。

我国流感南北方流行季节不同意,以上哨点医院划分为南方片和北方片两个区域。

CNIC将上报的监测信息,按区域进行分析,预测流行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