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欣赏(共8篇)

合集下载

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优选4篇)

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优选4篇)

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优选4篇)有机化学实验中常遇到需要对液态有机物进行干燥处理的问题,其目的在于除去化合物中存在的少量水分或其他溶剂,如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常有一些合成液态有机化合物的实验,如乙醚的制备、乙酸乙酯的制备、溴乙烷的制备以及环己烯的制备等,在这些合成实验中,产物常常要经过洗涤、干燥,并最终通过蒸馏才能达到一定的纯度。

干燥剂的使用能够体现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化学实验能力,所以干燥是有机化学实验中经常用到的重要操作之一1干燥的意义和作用在合成液态有机化合物的实验中,为了得到较纯的产物,往往需要进行蒸馏操作,但液体中的水分有可能与液体形成共沸物,在蒸馏时就有过多的“前馏分”,造成产物的严重损失,最终导致产率严重降低。

在许多合成反应中,需要严格的无水条件,但试剂中的水分会严重干扰反应,如在制备格氏试剂或酰氯的反应中若不能保证反应体系的充分干燥就得不到预期产物。

有些化学反应是通过分析产生的水来判断反应进程的,而反应产物如不能充分干燥,则在分析反应进程时就得不到正确的结果,甚至可能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

液态有机化合物中水的混入往往是由于萃取、洗涤等操作带入的,反应溶剂中水的混入往往是由于在溶剂制造、处理或者由于副反应时作为副产物带入的,另外,反应溶剂在保存的过程中吸潮也会混入水分。

水的存在不仅对许多化学反应,也对重结晶、萃取、洗涤等一系列的化学实验操作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反应溶剂的脱水和干燥在化学实验中也是很重要的,是经常进行的操作步骤。

尽管在除去溶剂中的其他杂质时往往加入水分,但最好还是进行脱水后再使用。

上面所述所有情况中都需要用到干燥。

干燥的方法因被干燥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要求干燥的程度不同而不同,如果处置不当就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所以,干燥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燥剂选择不好,则除杂效果不好;干燥剂用量少,除杂效率就会降低;干燥剂用量偏多,则可能吸附部分液态化合物,使产物的最终产率降低。

[化学教学专业论文]应用化学专业论文

[化学教学专业论文]应用化学专业论文

[化学教学专业论文]应用化学专业论文一、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大部分理论都来自于实验,实验是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现象是丰富多彩的,能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多利用不同且新奇有趣的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也要给学生留出练习的时间,让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将化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技能。

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也影响到了学校教育机制的改革,教学方法随之发生了变化,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化学的世界是多彩的,用色彩鲜明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更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见识到化学的魅力。

有些危险或有毒的化学实验,也可以用多媒体来展示,完善学生的化学知识。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明确学生主体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是每个教师所努力的目标。

二、关注全体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每一位学生都是性格鲜明的个体,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全体学生。

他们化学的学习成绩可能会有所区别,但都有其发光点,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每位孩子的特长,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这种特长来提高他们的成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产生“我能行”的强烈意识。

在化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关注的焦点,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充分发展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他们遇到阻碍时要及时伸出援手,引导他们解决困难,改正他们欠佳的学习方式。

为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是必要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分清层次,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层次的问题,给“后进生”表现的机会,使他们也能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注意考前指导中考不仅考学生的知识,还要考学生的素质,有的考生虽然平时学得很好,基础知识也扎实,却因为其他因素而导致考试失常,令人惋惜不已。

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化学知识和技能,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在中考的考场上正常或超常发挥自己储存的化学知识。

应用化学专业论文

应用化学专业论文

应用化学专业论文摘要探究化学的历史,见证化学对人类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概述应用化学专业。

学习要求和就业方向和国内开设应用化学专业院校qingk。

关键词:应用化学化学史开设院校正文: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结下了不解之缘。

钻木取火,烧制陶瓷,冶炼青铜与铁器,这些都是应用化学技术的应用。

这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阶梯。

现如今,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

化学历史可大致分为: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燃素化学时期,定量化学时期和科学相互渗透时期。

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从远古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人类先是学会了使用火,进而学会利用火来烧制陶器和冶炼经书,并学会酿酒和利用天然颜料为布料染色虽然这些早期的化学工艺都是通过实践摸索得到的经验,没有形成理论,只能算是化学的萌芽,但在当时这些工艺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炼丹术和医疗化学时期,月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士们和炼金木士们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丹药,为求得荣华富贵的黄金,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

记载,总结炼丹术的书籍,在中国·阿拉伯,埃及,希腊都有不少,这一时期积累了许多物质间的化学变化,为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后来,炼丹术,炼金术几经盛衰,使人们更多地看到了它荒唐的一面。

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了正常发挥。

燃素化学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后成为灰烬。

这一理论虽然是错误的,但他客观上促进了化学发展,特别是燃素学说中的化学反应我中物质守恒等观点更是奠定了近代化学思维的基础。

这一时,期也正是化学的孕育时期。

定量化学时期: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

应用化工专业毕业论文5篇

应用化工专业毕业论文5篇

应用化工专业毕业论文5篇第一篇:应用化工专业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摘要论文完成了管式加热炉工艺相关设计,包括燃烧、辐射室、对流室、余热回收及通风系统等模块,得到辐射室炉膛温度、炉管表面热强度、对流室介质出口温度、排烟温度等参数,适用于常减压、重整、焦化等不同用途,圆筒炉、双室立式炉、双面辐射立式炉等不同结构加热炉的相关问题。

通过测定、经验以及计算可获得传热系数的具体数值,可根据公式计算出该加热炉的真实传热能力以及传热效率,对加热炉的是否选用提供决定因素;从理论上分析了对加热炉效率的影响因素。

分析得出:排烟损失是加热炉能量损失中最大的一部分。

因此在考虑加热炉安全运行的前提下,降低排烟温度以及控制过剩空气系数是比较有效的节能措施。

强调了传热的最近本方式,即:热传导、热对流以及热辐射;理论分析为节能效果提供了定性的分析,热力计算为节能效果提供了一个定量的分析。

通过本论文也可在管式加热炉的节能改造以及燃料的节约方面寻求到可行性途径。

关键词:管式加热炉;类型;结构;传热系数;炉温、炉压;节能。

毕业论文目录摘要...................................................................................................................1 目录...................................................................................................................2 前言...................................................................................................................4 第一章管式加热炉概述. (5)1.1管式加热炉的一般机构 (5)1.1.2对流室..........................................................................................5 1.1.3 余热回收系统.............................................................................6 1.1.4燃烧器..........................................................................................6 1.1.5通风系统......................................................................................6 1.2管式加热炉的主要类型. (7)1.2.1蒸馏炉 (7)1.2.2 残渣油加热炉.............................................................................7 1.2.3加氢炉..........................................................................................8 1.2.4重整炉..........................................................................................9 1.2.5气体加热炉................................................................................10 1.3管式加热炉的特点...............................................................................10 1.4管式加热炉的作用...............................................................................10 第二章传热.......................................................................................................12 2.1 传热过程............................................................................................12 2.2 传热的基本方式................................................................................12 2.2.1 热传导.....................................................................................12 2.2.2 热辐射.....................................................................................13 2.2.3 热对流. (14)毕业论文2.3 传热系数............................................................................................16 第三章管式加热炉的节能改造 (18)3.1 节能改造途径....................................................................................18 3.2加热炉在操作中的节能.......................................................................18 3.2.1控制燃烧供风............................................................................19 3.3炼厂加热炉节能改造...........................................................................21 第四章结论.................................................................................................22 参考文献.............................................................................................................23 致24毕业论文前言管式加热炉是炼油厂和石油化工厂的重要设备之一,它利用燃料在炉膛内燃烧时产生的高温火焰与烟气作为热源,来加热管中流动的油品,使其达到工艺规定的温度,以供给原油或油品分馏、裂解和反应等加工过程中所需要的热量,保证生产正常进行。

(完整版)化学毕业论文范文

(完整版)化学毕业论文范文

(完整版)化学毕业论文范文中文摘要:乙酰甲喹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毒的兽药,受到人们的广泛应用。

其在动物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为和,这是一对同分异构体。

为了更加透彻的了解乙酰甲喹在动物体内的代谢作用情况,我们就要研究其主要代谢产物。

在合成1-单氧乙酰甲喹和4-单氧乙酰甲喹后,得到RF 值不同的两个代谢产物,由于其是同分异构体,难以区分。

本文就以为理论基础,利用根据Balandina (Tetrahedron Letters 45 (2004) 4003–4007)及Timmons (J. Org. Chem. 2008, 73, 9168–9170)等人的研究,应用化学软件计算1-单氧乙酰甲喹和4-单氧乙酰甲喹的核磁数据,并与实验值进行比较分析,得到区分这一对单氧乙酰甲喹的方法。

关键字:1-单氧乙酰甲喹4-单氧乙酰甲喹同分异构体计算化学Gaussian 03 核磁英文摘要:Mequindox is a broad spectrum, vivo and the major metabolite, which is a pair of isomers. For more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Mequindox metabolism in vivo situation, we will study the major metabolite. In the synthesis of 1 - desoxymaquindox and 4 - desoxymaquindox, got two different RF values of metabolites, because of its isomers i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In this paper, that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tudies of Balandina (Tetrahedron Letters 45 (2004)) and Timmons (J. Org. Chem. 2008, 73,),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software to the calculate 1 - desoxymaquindox and 4 - desoxymaquindox NMR data, and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al data analysis, to assigned the approach that distinguish this couple of desoxymaquindoxes.目录中文摘要(Ⅰ)英文摘要(Ⅱ)目录……………………………………………………………Ⅲ前言 (1)1.乙酰甲喹药物用途1.1理化性质1.2抗菌作用及其机理1.3临床应用2.计算化学2.1计算化学的产生2.2计算化学的发展2.3 计算化学的现状2.4计算方法3.应用软件——Gaussian 033.1 Gaussian 03的应用3.2基组的选择4.核磁4.1NMR理论计算研究方法概述4.2化学位移概述4.3计算方法及细节5合成与计算5.1试剂与仪器5.2合成步骤5.3计算方法分析与结论参考文献 (115)致谢……………………………………………………………118 附录…………………………………………………………………前言1.乙酰甲喹药物用途1.1理化性质乙酰甲喹,化学名为3-甲基-2-乙酰基喹噁啉-N-1,4-二氧化物。

应用化学论文六篇

应用化学论文六篇

应用化学论文六篇应用化学论文范文1(一)讨论意义教学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文化外延宽泛,但只有深化到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切实发挥育人功能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其本质特征。

教学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职能的客观需要。

在高校的四大职能中,人才培育是基础,教学工作是中心,教育教学质量是关键。

当前,我国应用技术高校多来源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型高校是其基本定位。

建设符合自身类型定位的教学文化势在必行。

教学文化建设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进展的重要基础。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高校转型,主体是师生,关键在改革。

讨论表明,教学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滞后性,假如不乐观引导教学文化由学术型向应用型变革,就会成为影响高校转型进展的一大阻力。

(二)讨论视角理论借鉴。

应用技术高校教学文化建设必需借鉴新时期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终身教育、有用主义等教育成果。

如,在人才培育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上,要求将"人'的教育与"人力'的教育有机结合,不仅要突出实践性特点,而且要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体现全面性、技术性与制造性的统一;在本科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中,要求同学在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珍惜生命、喜爱生活、亲近自然,注意全面性、多样性、有用性、建构性;在人才培育的评价上,对本科技术人才进行特地性评价,由偏重教育内部评价转向教育内部评价与社会评价、行业企业评价并重,等等。

阅历吸取。

20世纪60年月以来,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应用技术高校已经积累了较为成熟的办学阅历。

20世纪90年月末以来,我国新建本科高校在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的探究中也积累了不少胜利阅历。

应用技术高校教学文化建设必需充分吸取这些好阅历好做法。

本土转化。

任何一种教育理论、办学阅历的产生总有其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基,应用技术高校教学文化建设必需充分重视本土传统文化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深远影响,努力实现引进的理论、阅历与本土传统文化中的乐观因子的有机融合。

化工应用毕业论文范文

化工应用毕业论文范文

化工应用毕业论文范文Title: Application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the IndustryIntroduction:Chemical engineering is a multidisciplinary field that combines principles of chemistry, physics, biology, and mathematics to design and develop processes that transform raw materials into useful products. The field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various industries, including pharmaceuticals, petrochemicals, polymers, food, and energy.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application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the industry and explore its importance in advancing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Body:1.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Pharmaceuticals:Chemical engineering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of pharmaceuticals. It involves the design of efficient and safe processes for drug production, optimization of dosage forms, and development of strategies for quality control. Chemical engineers work on the synthesis and purification of 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 (APIs) and the formulation ofdrugs to ensure their effectiveness, stability, and safety. They also contribute to developing novel drug delivery systems, such as controlled-release formulations and targeted drug delivery.2.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Petrochemicals:Petrochemicals are chemicals derived from petroleum or natural gas and find applications in various industries, including plastics, rubber, textiles, and fertilizers. The role of chemical engineers in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s essential in refining crude oil into different products, such as gasoline, diesel, and various chemicals. They design and optimize processes for separating and purifying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crude oil using techniques like distillation, fractional distillation, and cracking. Chemical engineers also develop new catalysts and processes to enhance efficiency and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in petrochemical refining.3.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Polymers:Polymers are macromolecules composed of repeating units and find extensive applications in everyday products like plastics, rubber, textiles, and packaging materials. Chemical engineers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of polymers bydesigning efficient polymerization processes, optimizing reaction conditions, and developing strategies for controlling molecular weight and polymer properties. They also work on the formulation of polymer blends and composites to enhance specific properties like strength, flexibility, and heat resistance. Chemical engineer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sustainability efforts by developing eco-friendly and biodegradable polymers.4.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Food:Chemical engineering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food industry, primarily in the areas of food processing and preservation. Chemical engineers design processes for food production, such as baking, brewing, dairy processing, and vegetable oil extraction. They optimize processing conditions to ensure food safety, quality, and nutritional value. Additionally, chemical engineers work o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food additives, such as preservatives, emulsifiers, and flavor enhancers, to enhance the taste, texture, and shelf-life of food products.5.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Energy:Chemical engineers contribute to the energy sector by develop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storage, and conversion of various forms of energy. They work on the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fossil fuel-based power plants,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like solar cells and wind turbines, and energy storage systems like batteries and fuel cells. Chemical engineers also work on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technologies to mitigat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contribute to sustainable energy production.Conclusion:Chemical engineering plays a vital role in various industries, including pharmaceuticals, petrochemicals, polymers, food, and energy. It involves the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valuable products, ensuring their safety, quality, and sustainability. The application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these industries contribute to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human life.。

应用化学 综述学位论文

应用化学 综述学位论文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前言 (1)制备方法 (2)1 固相法 (2)1.1 球磨法 (2)1.2 热分解法 (2)1.3 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法 (3)2 液相法 (3)2.1 沉淀法 (4)2.1.1 共沉淀法 (4)2.1.2 氧化沉淀法 (5)2.1.3 还原沉淀法 (5)2.1.4 超声沉淀法 (6)2.2 微乳液法 (6)2.3 水热法/溶剂热法 (7)2.4 水解法 (8)2.5 溶胶-凝胶法 (8)应用 (9)(一)生物医药 (9)(二)磁性液体 (9)(三)催化剂载体 (10)(四)微波吸附材料 (10)(五)磁记录材料 (10)(六)磁性密封 (10)(七)磁保健 (11)展望 (11)致谢 (11)参考文献 (12)纳米四氧化三铁的制备及应用的研究进展应用化学专业学生xxx指导教师xxx摘要:纳米Fe3O4粒子因其特殊的理化性质而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文综述了纳米四氧化三铁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其中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球磨法、沉淀法、微乳液法、水热法/溶剂热、水解法、氧化法、高温分解法和溶胶-凝胶法等,并讨论了纳米四氧化三铁的主要制备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展望了纳米四氧化三铁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纳米四氧化三铁;制备方法;应用;进展Progress in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ano-iron tetroxide Student majoring in Applied chemistry Name XXXTutor XXXAbstract: Nano-Fe3O4 particles because of their specia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is widely used in many fields. In this paper,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of nano-iron oxide, one of the main methods for preparing milling, precipitation, microemulsion, hydrothermal method / solvent heat, hydrolysis, oxidation, pyrolysis and sol - gel method and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main method for preparing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and finally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nano-iron oxide.Key words: nano-iron oxide; preparation methods; application; progress前言纳米材料是指颗粒尺寸小于100nm的单晶体或多晶体,纳米微粒具有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性[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欣赏(共8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化学化工类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随着化学化工新知识的不断扩展与涌现,社会对工科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的要求不断升高,要求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具备更强的综合能力和技能。

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对人才的输出提出了更加复合型化的发展战略要求。

因此,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大学必须适应新形式,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为社会输送最高规格的建设人才。

由于应用化学专业的内容博大精深,涉及领域十分庞杂,特别是工科应用化学专业具有更强的适用性,使得化工类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呈现出复杂性、广泛性、综合性和特殊性的特点。

淮南师范学院作为一个地方院校,有义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众多优秀的应用型高级建设人才。

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我们在应用化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中进行了初步探索,得出一些有益的经验启示。

一、科学定位培养模式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化学专业合格人才输出的重要前提。

培养应用化学复合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首先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

化学类工科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学生储备渊博的专业知识、掌握多项能力和技能、具备良好专业素质和意志品质,以及学生成为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实现的途径,为学生提供综合交叉应用知识、能动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觉关心科研并赋予实践,关注学科前沿与学科交叉,鼓励学生勇于探索,营造开放式教学环境,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互助合作精神,对学生进行多重引导,让其自主探索和进行创新思考,大力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经过4年本科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综合素质以及扎实的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改革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科学完备的课程体系是人才知识和能力的优化组合,是人才培养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反映。

课程体系的设定对应用化学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们对应用化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2次修改 (分别在2006年6月和2009年6月进行)。

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我们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2门课程整合成大学化学一门课程,课时减少了近1/5,但教学内容基本未变。

在专业课程上我们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设立了精细化工、化学制药和材料化学3个系列。

在专业选修课程上我们设立了生物化学系列、经管系列、人文系列和专业任选系列。

实验课程我们增加了专业实验的权重 (由原来的72课时增加到144课时)。

加强专业课程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英文科技文献的能力。

课程体系调整后,在教学内容上我们重新选择了质量较高的教材 (主要是“十一五”规划教材和面向21世纪教材)。

另外我们还组织教师编写了实用性更强、交叉更大的讲义。

通过多种途径,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和精深广博。

通过教学实践,学生对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比较满意,大大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三、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方法当前,世界新技术、新科技日新月异。

在校大学生不可能学完以后工作所需要的所有知识,且无论掌握的知识多么先进,一些年后必将老化变陈。

因此,对知识的传授必须引入新方法和新手段,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另外,作为个体的学生也千差万别,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必须因材施教。

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最能有效刺激学生学习兴趣的就是采用高效新颖的教学方法。

因此,我们从精选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采用迁移法深入简出传授新知识,以讨论式和自学式替代部分讲授式教学,介绍相当量的学科前言知识,以课程小论文替代部分课程作业,将教师的科研纳入课堂教学,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加强开放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等方面,深入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个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达到人才培养的效果。

四、突出学科交叉,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点。

应用化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但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单凭书本知识的传授就能达到目的的,它需要一个较长和系统的培养过程。

在这方面,我们主要从学科交叉入手,利用化学与化工系的传统优势 (其前身是化学生物系),有机地将生物化学、生物工程与应用化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物技术和化学技能上充分地进行交叉与覆盖,从而在制药科学、精细化工和生化材料制备与性质的研究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为学生以后从事医药研制与开发、精细品的研发或生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进行学科交叉必须谨防杂而不精,否则可能会出现欲面面俱到而面面不到的结果。

我们在实际培养工作中主要通过介绍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学生参与一些课题研究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五、加强实践教学,夯实技能与能力应用化学专业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手段就是实验,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必须十分重视实验教学,并且要把实验教学与学习放在更高的位置上。

首先要改革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模式,对四大基础化学实验进行优化整合,去除重复部分,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权重,同时还要加大开放实验的力度。

在专业实验教学上,充分考虑实验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和较大覆盖面的交叉型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不同学科问题的能力。

在专业实验的教材选择上,根据我院的实验条件,我们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了比较适用且覆盖面比较广的应用化学专业实验讲义,让学生在学习专业实验时尽可能地掌握我系的现有各大型仪器的基本操作,开阔学生视野,尽早进入科研工作。

另外还通过专业实验室的开放,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地解决问题,最终实现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六、强化毕业设计,培养综合能力本科毕业设计是应用化学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十分重要的时期,应高度重视毕业设计阶段的培养工作。

首先,我们把毕业设计的工作的时间由原来的一个学期增至一学年 (大四),使学生由充足的时间完成毕业设计。

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我们在学生大三期末就组织教师提供超过毕业生人数20%~30%数量的题目由学生自由选题 (这些题目大部分是指导教师自己的科研课题),学生与指导教师接触并充分论证后定下实验方案,学生也可以把实习发现的问题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

另外,我们还与生命科学系合作,由他们系的部分教师提供一定数量的题目作为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题目,同样我们选派部分教师为他们系毕业生提供一定数量的题目。

在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组织专家小组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及教师指导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

在毕业设计的答辩阶段,实行 (下转第页)(上接第页)预答辩和正式答辩两个过程,严把毕业设计质量关。

近年来,我系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在全院获得一致好评。

七、专业与职业并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最终是为学生选择未来的职业做准备的。

因此,应用化学专业的学习必须时时注重专业与职业的培养。

在这方面,我们主要通过学生实习、见习以及到相关企业单位直接顶岗等多个渠道来实现的。

我们与淮南市当地许多企业 (包括煤化工厂、陶瓷制备厂、制药厂、日用化工厂、生化试剂厂以及一些中小企业)签订了实习见习协议,让我们的学生有充裕的实习实践时间。

另外,我们十分重视学生的职业意识、意志、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保证我们的毕业生无论到各级各类企业还是到科研院校、研究所,都能成为知识面较宽、能力较强和素质过硬的高级专门人才。

综上所述,化学化工类应用化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曲折的过程。

经过近几年的改革与实践,对应用化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主要通过科学定位化学化工类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精选教学内容与改革课程体系,变革教学理念与方法,通过进行学科交叉、加强实践教学、强化毕业设计,重视专业与职业的培养等途径,着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应用化学创新性复合型高级人才。

作者:潘路等第2篇:整合优势资源构建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学生创新力培养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已经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整体看来,尽管在全球创新力排名中中国进步最快,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思路不够清晰,举措不够有力,实效不高。

凡事“标准答案”模式、急功近利“填鸭式”教学以及脱离生活,是当前教育在想象力和创新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院士认为,被动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环节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实践,这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

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足,人才培养质量差强人意的问题。

探索和构建本科专业学生创新力培养体系,实施全方位、根本性改革,全力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环境,在国家的振兴、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才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但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立体化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具体的课程体系,还涉及平台的搭建、师资水平的提升、管理体制的配套、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以及整体创新力教育环境氛围的形成等。

针对当前本科学生创新力培养存在的普遍问题,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国相继启动了“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应用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与人类的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国防、环境保护、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目前,全国共有300余所高校、院所开设了各类不同层次的应用化学专业点,但现有专业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特性之间差距比较明显,存在学生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实践能力较弱等问题。

因此,有效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战略,积极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探索并构建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学生创新力培养体系,对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以及满足社会需求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面,我们将从学科、科研交叉与融合,创新力培养中的个性化教育,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培养本科学生创新力等几个方面,谈一谈我校在整合优势资源构建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学生创新力培养体系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思考、探索和做法。

下图为我校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学生创新力培养体系的关系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