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外科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护理

合集下载

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早期急性低血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观察

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早期急性低血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观察

e l e c t r o l y t e d i s t u r b a n c e s a n d a r r h y t h m i a ( 6 c a  ̄ e s ) , t a k i n g s e d a t i v e a n d a n a l g e s i c d r u g s ( 3 c a s e s ) , s e i r o u s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c o n — p l i c a t i o n s ( 2 c a s e s ) . T h r o u g h t h e e me r g e n c y t r e a t me n L t h e b l o o d p r e s s u r e o f 3 0 p a t i e n t s w e r e r e t u r n e d t o n o r ma l l e v e l , 5 p a —
C HEN Xi u - l i
De p a r t me n t o f Ca r d i o t h o r a c i c S u r g e r y , t h e F i r s t Ho s p i t a l o f Na n c h a n g C i t y , Na n c h a n g 3 3 0 0 0 8 , C h i n a
a f t e r c a r d i a c s u r g e y r o p e r a t i o n . Me t h o d s Th e c l i n i c a l d a t a o f 3 6 p a t i e n t s wi t h e a r l y a c u t e h y p o t e n s i o n a f t e r c o n we r e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a l y z e d. Re s ul t s T h e r e a s o n s o f t h e 3 6 p a t i e n t s wi t h e a r l y a c u t e h y p o t e n s i o n a f -

心脏外科分级护理标准

心脏外科分级护理标准
1、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
2、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3、根据医嘱,准确测量出入量。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生活护理、胃管护理、气道护理、心包引流及胸腔引流管护理、腹膜透析管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5、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功能体位。
6、实施床旁交接班。
一级护理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一级护理
1、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
2、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
的患者,如心包穿刺术及胸穿术等
3、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且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4、生部分自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
变化的患者,如停留心包引流及胸腔引
流管的患者等
1、每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心脏外科分级护理标准和服务内涵
护理等级
护理标准
服务内涵
特级护理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特级护理
1、所有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当天和术后
第一天的患者
2、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出现肺动脉高
压、肺高压危象、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患者
3、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者
4、需要监测有创心排出量、有创血压、
有创CVP的患者
1、每3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生活护理、胃管护理、引流管护理、气道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5、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功能体位。

心脏外科术后手术部位感染

心脏外科术后手术部位感染

康复时间延长
手术部位感染可能导致患 者康复时间延长,延误患 者的生活质量恢复。
相关研究和治疗进展
研究成果 新的药物治疗 预防策略
各大研究机构都在积极探索手术部位感染 相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不断取得重要研 究成果。
针对手术部位感染,新的抗生素和抗菌药 物的研发正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多项预防策略和传染病控制措施正在被开 发和使用,以减少心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的发生率。
3 恶心和呕吐
4 疾病恶化
某些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和呕吐等不适 感,这可能是手术部位感染的表现之一。
手术部位感染可能导致患者整体病情恶 化,增加住院时间和治疗成本。
心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害和后果
手术延迟
手术部位感染可能导致手 术延迟,延误患者的治疗 进程。
包裹感染
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可能影 响心脏外科手术中使用的 包裹材料的安全性和有效 性。
心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处理和管理
伤口护理
对于已发生感染的手术部位,及时进行伤口护 理和消毒处理,减少感染的风险。
药物治疗
针对手术部位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局部药 物治疗,以控制感染并促进伤口愈合。
患者护理
提供全面的患者护理,包括营养支持、有效疼 痛管理和情绪支持等,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感染控制
加强感染控制措施,提高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 和管理水平。
心脏外科术后手术部位感 染
手术部位感染是指在心脏外科手术后,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情况。了解手术 部位感染的定义和背景是进一步研究和治疗的基础。
常见的手术部位感染症状和征象
1 发热和红肿
2 疼痛和渗液
被感染的手术部位通常会出现红肿,伴 随有发热的症状。
患者可能会感到手术部位的疼痛并出现 渗液,这是手术部位感染的常见征象。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范和处理规范操作指南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范和处理规范操作指南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范和处理规范操作指南本操作指南旨在帮助医务人员了解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并提供相应的防范和处理方法,以确保患者术后康复和安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手术后并发症及其操作指南:感染- 提前准备好手术室和手术器械,并确保它们的清洁和无菌。

- 手术前适当清洁患者术前手部,预防细菌感染的风险。

- 术后提供合适的伤口护理,包括洁净和更换敷料。

- 定期监测患者体温和白细胞计数,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

出血- 在手术前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和出血风险,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术后出血。

- 术后提供合适的伤口护理,包括使用压力敷料和冷敷。

- 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及时发现并处理出血情况。

血栓形成- 术后鼓励患者进行活动,以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 定期评估患者血液凝固功能,并根据需要采取抗凝治疗。

- 教育患者关于血栓形成的风险和预防措施,如戒烟和保持适当的水分摄取。

腔道或器官损伤- 在手术前详细评估和标记手术部位,避免误伤重要脏器或血管。

- 注意手术器械的使用和操作,避免损伤周围结构。

-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和生命体征,并及时处理任何潜在的器官损伤或出血。

麻醉相关并发症- 术前详细了解患者的麻醉史和药物过敏情况,以避免麻醉相关的并发症。

- 密切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和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麻醉相关问题。

- 建立紧急情况处理措施和团队,在麻醉相关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应对。

以上操作指南仅为参考,具体的防范和处理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专业判断而定。

即使遵循操作指南,医务人员也应密切监测患者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医院心血管外科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护理常规

医院心血管外科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护理常规

医院心血管外科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护理常规一、按全麻、低温体外循环术后护理常规。

二、严密观察,及时发现换瓣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1.早期心功能不全或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换瓣病人术前心功能多较差,加之术中心脏的创伤和缺血、缺氧,以及麻醉药物的影响,术后易发生心功能不全或低心排,应严密观察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维持左房压在12~15mm/小时/g,根据血流动力学指标,遵医嘱补充血容量并给予正性肌力药和血管扩张药,进行强心利尿治疗。

准备记录出入量,术后早期每天的液体入量控制在1500~2000ml为宜。

补液速度不能过快,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严重低心排者可考虑IABP治疗。

2.术后心律失常:换瓣术后出现心律失常较多;常见的心律失常有: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室上性心动过速及窦性心动过缓。

应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电解质紊乱:换瓣病人往往因术前禁食、长期利尿、术后尿多等因素,导致电解质紊乱。

严重低钾血症者可引起恶性心律失常。

因此术后应勤查电解质,以便及时发现电解质紊乱的情况。

血清钾一般维持在4.5~5.0mmol/L。

4.术后出血:换瓣术后3小时内病人的渗血较多,应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及性质,必要时要进行ACT监测(激活全血凝固时间试验)。

若ACT时间接近生理值,胸液持续3小时大于200ml/小时,则考虑二次开胸止血。

在观察出血变化和等待二次开胸期间,要及时输血,补充血量。

5.辨周漏:当所替换的瓣膜又出现新的收缩期或舒张期杂音,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病人突然发生心衰时,应高度警惕瓣周漏,做床旁心电图进一步确诊。

瓣周漏需二次手术治疗,病人等待手术期间要遵医嘱积极进行强心利尿治疗。

6.溶血:术后早期若发生溶血,则应碱化尿液,保护肾功能,并注意利尿。

如果溶血未见减轻,则可能是瓣周漏或瓣膜机械破坏导致的严重溶血,需二次手术治疗。

7.瓣膜失灵:术后早期较早见,一旦发生立即引起血流动力学的严重失调,常来不及抢救而死亡。

外科学心脏外科手术的术后康复计划

外科学心脏外科手术的术后康复计划

外科学心脏外科手术的术后康复计划心脏外科手术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医疗过程,对于患有严重心脏疾病的患者来说,手术后的康复过程至关重要。

一个恰当的术后康复计划可以帮助患者尽快地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本文将讨论外科学心脏外科手术的术后康复计划。

第一阶段:住院期间1. 高强度护理:在手术后的最初几天,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和护理。

医护人员将定期检查体温、血压和心率,并监测术后伤口的愈合情况。

2. 早期活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鼓励患者尽早开始进行一些轻度的活动,如下床行走。

这有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部感染。

3. 心脏康复:心脏康复是外科心脏手术后的重要组成部分。

患者会接受心脏康复方案,包括渐进性的有氧运动、肌力锻炼和心理支持。

这有助于恢复心肺功能和提高身体机能。

第二阶段:出院后的康复1. 定期复诊:患者出院后,必须按照医生的安排进行定期复诊。

医生会对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并调整康复计划,以确保患者的康复进程顺利进行。

2. 药物治疗:术后康复期间,患者通常需要继续服用一些药物,如抗凝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降压药物。

正确使用药物对于预防并发症和促进康复至关重要。

3. 饮食管理:在术后康复期间,良好的饮食管理对于恢复身体功能非常重要。

患者应遵循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摄入适当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第三阶段:长期康复1. 体力活动:患者在术后几个月内逐渐增加体力活动的强度和时间。

医生或康复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的运动计划。

有规律地进行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提高体力和耐力。

2. 心理支持:术后康复过程中,患者可能会遇到压力、焦虑或抑郁等心理问题。

心理支持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患者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参加康复小组,以帮助他们应对困难情绪,重建自信。

3. 定期随访: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康复情况将不断改善。

然而,定期随访仍然是必需的。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调整药物、运动和生活方式建议,以确保患者的持续好转。

心脏手术后护理常规

心脏手术后护理常规

心脏手术后护理常规1.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频率、血压、体温等指标的监测,以及监测心脏电活动,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呼吸道管理:患者需要保持通畅的呼吸道,护理人员应观察患者呼吸频率和氧饱和度,及时辅助呼吸或吸痰。

3.疼痛管理:心脏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护理人员需要定期评估疼痛程度,根据需要给予镇痛药物。

4.导尿管理:术后患者可能需要导尿,保持导尿管通畅,注意观察尿液量和颜色,并及时更换导尿袋。

5.液体管理:根据患者的体液平衡情况,及时调整和监测输液速度和种类,预防心脏负荷过重和呼吸困难。

6.睡眠和休息:心脏手术后患者需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护理人员应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安静。

7.抗凝治疗:一些心脏手术后患者需要抗凝治疗,护理人员需要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定期检查血常规和凝血功能。

8.洗澡和换衣:术后患者通常需要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进行洗澡和换衣,保持清洁和舒适。

9.伤口护理:及时观察伤口情况,防止感染,定期更换敷料,并根据医嘱进行伤口护理。

10.活动和体位:术后患者需要适度的活动和体位调整,防止血栓形成和肌肉萎缩。

11.饮食管理:根据患者的食欲和营养需求,提供适宜的饮食,注意避免过度饮食和饮食性状不良导致消化不良。

12.心理支持:心脏手术是一项重大的手术,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应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调整情绪。

13.康复指导:术后患者需要逐渐恢复体力和心肺功能,护理人员可以提供康复指导,帮助患者逐步增加活动量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之,心脏手术后护理常规措施的目标是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护理措施,并与医生协作,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心脏外科手术后护理常规

心脏外科手术后护理常规

心脏外科手术后护理常规
手术前准备:
- 确保手术室和设备的清洁与消毒。

- 准备好所需的药品和器械,并进行核对。

- 配备充足的输血和抢救设备。

术后护理步骤:
1. 观察与监测:
- 监测病人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和体温,记录相关数据。

- 定期观察术后切口,检查有无渗血、红肿、感染等异常情况。

- 监测尿量,及时发现可能的尿潴留或肾功能损害。

2. 伤口护理:
- 定期更换伤口敷料,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 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及时处理伤口感染或排除其他并发症。

3. 呼吸道管理:
- 维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痰液和分泌物。

- 鼓励病人进行深呼吸、咳嗽和活动,预防肺部感染和淤积。

4. 疼痛管理:
- 根据病人疼痛程度,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如吗啡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 定期评估疼痛缓解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5. 液体管理:
- 根据病人的液体平衡情况,调整输入和输出液体量。

- 监测离子、电解质和血红蛋白水平,及时纠正不平衡状态。

6. 营养支持:
- 提供易消化、高营养的饮食,满足病人的能量和营养需求。

- 考虑使用补充剂或肠外营养,如静脉注射营养液。

7. 动态评估和教育:
- 定期评估病人的身体状况和康复进程。

- 为病人和家属提供手术后的护理指导,包括饮食、活动和药物管理等方面。

标准化护理措施和个体化护理结合,可以有效降低手术后的感染和并发症风险,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和安全性。

注意:该文档仅提供常规护理建议,具体护理措施应根据医生的指示和病人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脏外科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护理目的总结心脏外科术后早期并发症患者的护理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9例心脏外科术后早期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9例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发生早期并发症,1例(11.1%)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及三重酸碱失衡死亡,其余8例的并发症均治愈。

结论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改善心功能,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对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及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及时防范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并发症治愈率及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nursing experience of early complications after cardiac surgery.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9 patients with early complications after cardiac surgery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09 to April 2014 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9 patients occurred with complications after cardiac surgery,1 case (11.1%)was dead due to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multiple organ failure,and three triple acid-base imbalance.The other 8 case were s cured. Conclusion Close monitoring of vital signs,improving heart function,maintaining balance of water electrolyte and acid-base,timely preventing and take effective nursing measures for complications (postoperative low cardiac output syndrome,multiple organ failure and malignant arrhythmia and other complications)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ure rate of complications and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reduce the mortality rate.[Key words] Cardiac surgery;Complication;Nursing近年来,随着心脏外科的发展及体外循环技术的进步,心脏外科的手术安全性明显提高,并发症及死亡率显著降低,然而伴随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风险依然存在。

据统计,目前心脏瓣膜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率为6.1 %,呼吸衰竭发生率为12.0%,呼吸衰竭组住院死亡率为17.6%[1]。

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为34.4%,发生并发症例次42例次,早期手术死亡4例,手术死亡率为6.3%[2]。

本研究对本院2009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早期并发症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9例患者中,男4例,女5例,年龄36~69岁,均在全身麻醉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

术前心功能分级:Ⅱ级8例,Ⅲ级1例;心胸比率为0.48~0.60;手术方式为二尖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心脏黏液瘤摘除术2例,心脏脂肪瘤摘除术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

体外循环时间为95~223(127.9±41.3,中位数115.5)min;心肌阻断时间为36~169(81.8±40.4,中位数80.5)min。

本组5例瓣膜置换术均采用人工机械瓣膜。

1.2 护理方法1.2.1 防治呼吸衰竭首先,对心脏手术患者加强术中协调和配合,尽量缩短体外循环及再灌注时间,以减轻肺损伤,降低呼吸衰竭发生率。

加强肺部护理,每2~3 小时膨肺吸痰1次,吸痰时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痰液的颜色、量及性质。

适时延长呼吸机辅助时间。

拔除气插管后,保持呼吸道顺畅,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有效地咳嗽、咳痰,遵医嘱应用盐酸氨溴索30 mg、地塞米松5 mg 雾化吸入,注射用盐酸氨溴索30 mg静脉推注,促进痰液有效排除。

1.2.2 保护心功能,防治低心排术后给予静脉泵入正性肌力药,包括多巴胺3~10 μg/(kg·min)、肾上腺素0.03~0.15 μg/(kg·min)、米力农注射液0.3~1.0 μg/(kg·min)等增强心肌收缩力,减轻心脏负荷及心肌氧耗和改善组织灌注。

限制液体入量,维持中心静脉压在4~12 mm Hg。

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严密监测心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血氧饱和度、末梢循环、尿量、引流量等。

根据检测结果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和应用利尿药。

1.2.3 心电监护与起搏器管理对安装体内永久起搏器的患者进行持续心电监测,绝对卧床24 h,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无红肿,术后12 h可左侧卧位,防止起搏导线和起搏电极脱开而发生意外。

1.2.4 引流管管理术后引流管护理方面:保持引流管通畅。

严密观测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适时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床旁B超、床旁X线及CT检查是了解患者术后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气管插管及引流管位置及为后续的处理措施提供依据的重要手段。

1.2.5 血液学监测本组瓣膜置换术患者均应用华法林3~5 mg抗凝治疗,每月根据国际标准比值(INR)调整抗凝药物。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牙龈出血、鼻出血、咯血、血尿、黑便、皮下瘀斑或散状出血点、月经量增多等症状。

1.2.6 影像学检查术后影像学检查对判断患者术后病情恢复、及早发现并治疗术后早期并发症至关重要。

床旁X胸片或胸部CT可帮助判断有无肺部并发症,心电图检查可明确心律失常及性质,而超声心动图可反映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心功能状态以及病情预后。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 结果9例患者中有6例各发生1项并发症(房室传导阻滞2例、房颤、华法林抵抗、体外循环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获得性Gerbode缺损各1例),2例各发生2项并发症(1例为房颤和围术期心肌梗死;另1例为纵隔血肿和膈神经麻痹),1例发生3项并发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及三重酸碱失衡)。

具体内容如下。

2.1 房颤房颤发生于心脏黏液瘤摘除术后2 d,经胺碘酮持续静脉注射,用药16 h后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无复发。

2.2 房室传导阻滞9例中有2例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其中1例16岁女性,巨大膜部室缺修补术后,术后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用异丙肾上腺素0.05 μg/(kg·min)等治疗无效,术后15 d安装永久起搏器。

应用临时起搏器2周后,无转复可能,故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另1例为57岁女性,经右房-房间隔切口行左房黏液瘤摘除术,术后发生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应用临时起搏器10 d,并给予配合内科治疗改善心脏传导功能,口服三分三浸膏片、沙丁胺醇、辛伐他汀、氢氯吡咯,术后10 d恢复正常窦性心律。

2.3 华法林抵抗1例女性患者因二尖瓣重度脱垂行二尖瓣置换术。

术后对华法林反应差,术后9 d,华法林口服量12.5 mg以上仍难以达到目标INR(图1)。

因国内同类替代品脱销,无法购得替代品,故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4000 U/d,于术后18 d 成功将华法林维持量降至2.5 mg,并成功停用肝素。

抗凝达到目标INR,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图1 华法林抵抗患者华法林剂量及INR变化趋势2.4 血小板减少症1例(男性,36岁)风心病二尖瓣重度狭窄伴左房巨大血栓形成患者于本院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及左房巨大血栓清除术。

术中停机后手术创面渗血不止。

化验检查显示血小板严重减少,经积极治疗、规律监测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并予对症支持治疗,血小板很快恢复正常水平。

术后6 d,血小板计数明显回升,术后8 d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图2)。

图2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计数动态监测2.5 获得性Gerbode缺损本组1例患者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听诊于主动脉第二听诊区发现新的Ⅱ~Ⅲ/Ⅵ级喷射样收缩期杂音。

经超声心动图证实诊断为获得性Gerbode缺损,于术后3个月自愈,心脏听诊杂音消失,超声心动图未见左室至右房分流。

2.6 房颤和围术期心肌梗死1例房颤发生于双瓣置换术后2 d,经胺碘酮持续静脉注射,用药后48 h转为慢速房颤,同时并发围术期心肌梗死(术后2 d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经持续泵入硝酸甘油3 d,并予积极改善心功能等措施,ST段恢复基线水平),于术后6 d治愈(图3、图4)。

图3 快速性房颤和围术期心肌梗死心电图图4 缓慢型房颤心电图心前导联心电图示ST段回复基线2.7 纵隔血肿和膈神经麻痹1例(66岁)心脏黏液瘤患者摘除术后引流管不畅,前上纵隔形成巨大血肿。

经过积极抗感染等支持治疗,血肿明显缩小。

患者于术后8 d出现顽固性呃逆。

经内科联合针灸及穴位注射治疗,口服利多卡因胶浆、针灸及穴位注射甲氧氯普胺治疗20 d,虽短时内出现膈神经麻痹症状,膈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患者痊愈出院。

2.8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和三重酸碱失衡1例女性患者术后1 d血气分析示呼吸衰竭,经调整呼吸机模式,仍不能顺利脱机拔管,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方治疗无效,术后3 d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和三重酸碱失衡。

本组中8例(88.9%)痊愈出院,1例(11.1%)因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本组的房颤均为术后心发生的频速型房颤,术前并无心律失常的基础病变。

本组无患者因使用抗凝药物不足或过量导致血栓栓塞和出血倾向。

3 讨论心脏手术患者中,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呼吸衰竭发生率可达26.3%,可能与高龄心瓣膜患者病史长、病情重以及肺部反复淤血、感染等加剧了术前肺功能的损害,致使其术后更容易发生呼吸功能衰竭[3]。

高龄和心功能状态差并不是手术禁忌,术前给予足够的重视,合理进行术前准备,调整好心功能状态,可降低发生呼吸衰竭的危险性。

术后早期发生的呼吸衰竭多与麻醉、手术创伤及体外循环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加重全身炎症反应有关,因此,术前、术中、术后应加强保护肺功能(包括戒烟、雾化吸入祛痰、拍背排痰等措施)。

低心排综合征是引起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