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与重心教案
《重力与重心》教学设计

《重力与重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初中物理教材中的一部分,是在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单位之后进一步学习力的三要素、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单位之后的一节综合性的课,它为以后学习压强、浮力等有关力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还不强,对于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单位,以及重力的方向这些基础知识尚能接受,但对于探究影响物体重力的因素这一重点知识相对来说接受起来较难一些,因此我通过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的顺序来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根据《物理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结合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2、理解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3、学会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4、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物体重力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知道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重力的方向及在生活中的应用;3、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影响物体重力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亲切感和求知欲;2、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3、通过对我国古代有关物体重力发现与应用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影响物体重力的因素。
难点: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实验。
五、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准备1、多媒体课件;2、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细线、钩码等实验器材;3、水平仪、平衡螺母等辅助工具。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继前面学习了“功”以后,对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进一步认识。
重力势能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反映了物体在空间的位置与状态变化时所具有的能量。
学生对重力势能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无论对今后的学习还是对生活、生产实践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重力与重心”。
详细内容包括: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重心及其分布、物体重心的计算和重心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2. 学会确定物体重心的方法,能计算简单物体的重心位置;3. 了解重心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体重心的计算和确定;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方向和重心及其分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如悬挂的物体、平衡木等);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细线、小重物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悬挂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提问:为什么物体会向下运动?(2)通过平衡木实验,让学生了解物体重心对平衡的影响。
2. 例题讲解(1)讲解重力的概念、方向和作用点;(2)演示如何确定物体重心,并讲解相关计算方法。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确定一个不规则物体的重心;(2)给定几个简单物体的形状和重量,让学生计算其重心位置。
4. 知识拓展讲解重心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平衡木运动员如何调整重心、船只的稳定性等。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2. 重心的定义、分布和计算方法;3. 重心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重力的概念,画出重力的方向;(2)计算给定物体的重心位置;(3)举例说明重心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答案:(1)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吸引力,方向始终垂直于地面向下;(2)根据物体形状和重量,运用相关计算方法求得重心位置;(3)如平衡木运动员在表演时,通过调整身体各部分的重心位置,保持平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重力和重心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课后反思如下:1. 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 加强学生对重力和重心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 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力的概念和作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与重心教案设计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与重心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物理必修一,主要围绕第三章第三节“重力与重心”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心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了解物体重心的分布规律,并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与质量、距离的关系。
2. 掌握重心的定义,学会计算简单物体的重心位置。
3. 了解物体重心的分布规律,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重心的计算方法,物体重心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心的定义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实物模型、地球仪等。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上的物体受到的力。
2. 讲解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与质量、距离的关系。
3. 介绍重心的定义,通过实物模型展示重心的位置。
4. 讲解重心的计算方法,结合例题进行解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计算简单物体的重心位置。
6. 分析物体重心的分布规律,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概念、公式及与质量、距离的关系。
2. 重心的定义、计算方法及物体重心的分布规律。
3. 例题解析步骤及答案。
七、作业设计(1)质量分布均匀的直棒(2)质量分布均匀的圆环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重力和重心概念的理解,及时解答学生在计算重心位置时遇到的问题。
2. 拓展延伸:介绍重心在工程、体育运动等方面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附录:作业答案(1)质量分布均匀的直棒,重心位于中点。
(2)质量分布均匀的圆环,重心位于圆心。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重心计算方法的掌握。
2. 实践情景引入的理解。
3. 重力与质量、距离关系的深入理解。
4. 作业设计的具体实施。
一、重心计算方法的掌握1. 直棒:对于质量分布均匀的直棒,其重心位于中点。
2. 圆环:对于质量分布均匀的圆环,其重心位于圆心。
2024年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教案

2024年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主要内容为重力与重心的概念及其应用。
具体包括:重力概念、重力公式、重心定义、物体重心的确定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重力的概念、公式,能够运用重力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2. 了解重心的定义,掌握物体重心的确定方法,能够分析实际物体的重心位置。
3. 能够运用重力与重心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概念、重力公式、重心定义及确定方法。
难点:物体重心的确定,重力与重心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砝码等)。
2. 学具:练习本、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挂图,提出问题:“为什么地球上的物体都会受到向下的力?”引导学生思考重力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重力的概念、公式,通过实验演示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加深对重力概念的理解。
4. 例题讲解:讲解重心定义,分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学会确定物体重心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物体的重心位置。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
公式:F=mg(F表示重力,m表示物体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2. 重心: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确定方法:几何法、悬挂法、支撑法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一物体质量为5kg,求其在地球表面的重力。
(2)分析题:如图所示,一均匀直棒AB长为2m,质量为4kg,求其重心位置。
答案:(1)F=mg=5kg×9.8m/s²=49N(2)重心位于棒的中点,即C点(1m处)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重力与重心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
2. 拓展延伸:研究物体在不同纬度、高度的重力变化,了解重力与地球的关系。
2024高三物理说课稿《重力与重心》范文

2024高三物理说课稿《重力与重心》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重力与重心》,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重力与重心》是2024年高三物理教材中的一节课。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动力学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高中物理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重力与重心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重力和重心的概念,掌握计算物体重力和确定物体重心的方法。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计算等物理实验与实践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物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培养兴趣和爱好。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重力和重心的概念,能够计算物体的重力和确定物体的重心。
难点是:运用重力和重心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在物理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学法是: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一些物理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物体会落地?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讨论,让他们感受到物体受到的力是什么。
然后,我会以物体掉落的实例为引入,引导学生思考重力与重心的相关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预测,为学习重力与重心奠定基础。
环节二、实验探究,探究新知。
在引入的基础上,我将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观察和实践。
重力与重心教案

重力与重心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重力与重心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会作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2.认识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测量。
3.知道重心的概念和应用;探究质量分布不均匀物体的重心。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会作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描述力;知道重心的概念。
给出练习,首先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作图,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作图,教师巡视;其次引导同学们比较和交流;最后总结作图的规范,比较力的图示法与力的示意图;通过演示实验和随堂实验感受和验证一点等效替代多点支持或悬挂物体,并把这一点且只能是这一点称为物体的重心。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知道重心的概念。
通过演示实验和随堂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细心观察和对比分析,感受和验证一点等效替代多点支持或悬挂物体,并把这一点且只能是这一点称为物体的重心。
教学设计(一)理解力的概念[教师]课前布置预习作业,复习初中有关力的知识,如说明力的例子,力是什么等等。
告诉同学们,下节课先以组为单位抢答:有关力的知识知多少。
其次以组为单位必答:举例或实验解释力的物质性、相互性,力是物体和物体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力的三要素。
[预期] 将学生回忆出的知识拣要点板书。
1.力的描述(1)力是物体和物体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发生形变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2)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学生收集、交流和教师补充的实例最好包括:人对物体的作用、动物对物体的作用、机械对物体的作用、无生命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没有接触物体之间的作用。
尝试分析、抽象、综合、归纳,认识力的物质性、相互性,理解力是物体和物体的相互作用,了解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理解力的三要素。
(二)会作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描述力[教师]给出练习(课桌托书的力,大小3N),首先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作图,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作图,教师巡视;其次引导同学们比较和交流;最后总结作图的规范,比较力的图示法与力的示意图。
重力与重心物理教案

重力与重心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使学生理解重心的概念,掌握重心位置的确定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方向和作用点。
2. 重心的概念、重心位置的确定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重心的概念及重心位置的确定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重力和重心的概念。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抛物线运动,引出重力和重心的概念。
2. 重力的概念、方向和作用点:讲解重力的定义,明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3. 重心的概念:讲解重心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4. 重心位置的确定方法:介绍如何利用悬挂法、质地均匀的物体等方法确定物体的重心位置。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力和重心的概念及重心位置的确定方法。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重力和重心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活动1.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使用悬挂法确定重心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实验过程。
2.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悬挂法确定不同物体的重心位置。
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物体重心位置的差异。
七、案例分析1.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如运动员比赛时的动作、建筑物的稳定性等,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重力与重心原理。
2. 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案例中重力与重心的作用和重要性。
八、拓展与应用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重力与重心的应用领域,如物理学、工程学、体育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点。
重力与重心-教学设计

重力与重心【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鲁科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是在初中学习了力学初步的基础上对力的概念和表述进一步深化,为后面学习弹力、摩擦力和力的合成与分解打下基础。
重力是一种基础力,了解重力的大小测量方法和方向,掌握重心位置与稳定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体会重力和重心在日常生活中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物理观念】了解重力的内涵,能用重力的概念和规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科学思维】能对物体的重力进行分析,知道质疑和创新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能通过做图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通过观察演示实验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与责任】有学习物理的兴趣,知道实事求是和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知道物理学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重心位置的判断。
教学难点:力的图示;“重心”的理解;如何寻找重心位置。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考:为什么水往低处流?为什么“飞”的再高的物体最终都会落回地面?为什么玩具会变形?引出“力”的概念。
教师过渡:无论是被风卷起的沙尘、飞舞的落叶,还是被踢起的足球,最终都会落下来。
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重力产生的效果。
本节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重力及其相关内容。
【新课讲授】一、力的描述1.定义:力是物体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使物体的形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单位: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球与球拍之间有力的作用。
通过分析该力引出力的性质。
3.力的性质物质性:不能离开物体独立存在。
相互性: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
矢量性: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通过这三幅图引出“力是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二、重力及其测量思考:为什么苹果会落在地面上?引出重力概念。
1.定义:因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称为重力,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常简称为物重,用符号G表示。
产生原因:地球吸引施力物体:地球受力物体:地面上和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2.重力的大小(1)用工具测量弹簧测力计、台秤等(2)用公式计算g值随地球纬度的增加而增加,减小而减小;g值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减小而增加3.重力的方向:具有特殊性,总是垂直于水平面竖直向下思考:上述几个图中,重垂线是利用了什么原理?思考: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了解了,那么重力的作用点呢?三、物体的重心1.重心的理解G=mg ,式中的比例系数g=9.8N/kg(2)如果要用一根手指把一只盘子顶稳(图3-6),手指应该顶在盘底的什么位置?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几何中心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力与重心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重力与重心
教学目标:
1.理解力的概念;会作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2.认识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测量。
3.知道重心的概念和应用;探究质量分布不均匀物体的重心。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会作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描述力;知道重心的概念。
给出练习,首先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作图,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作图,教师巡视;其次引导同学们比较和交流;最后总结作图的规范,比较力的图示法与力的示意图;通过演示实验和随堂实验感受和验证一点等效替代多点支持或悬挂物体,并把这一点且只能是这一点称为物体的重心。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
知道重心的概念。
通过演示实验和随堂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细心观察和对比分析,感受和验证一点等效替代多点支持或悬挂物体,并把这一点且只能是这一点称为物体的重心。
教学设计
(一)理解力的概念
[教师]课前布置预习作业,复习初中有关力的知识,如说明力的例子,力是什么等等。
告诉同学们,下节课先以组为单位抢答:有关力的知识知多少。
其次以组为单位必答:举例或实验解释力的物质性、相互性,力是物体和物体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力的三要素。
[预期] 将学生回忆出的知识拣要点板书。
1.力的描述
(1)力是物体和物体的相互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学生收集、交流和教师补充的实例最好包括:人对物体的作用、动物对物体的作用、机械对物体的作用、无生命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没有接触物体之间的作用。
尝试分析、抽象、综合、归纳,认识力的物质性、相互性,理解力是物体和物体的相互作用,了解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理解力的三要素。
(二)会作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教师]给出练习(课桌托书的力,大小3N),首先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作图,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作图,教师巡视;其次引导同学们比较和交流;最后总结作图的规范,比较力的图示法与力的示意图。
[预期]学生可能徒手作图,可能既画出了书又画出了桌子,作用点可能在接触面、书的重心或书上任意一点,可能画出标度或不画出标度,可能标出箭头、不标出箭头或位置不对,未用虚线画出力的作用线等等。
引导同学们比较、交流、总结之后,再让两个同学示范和其他同学练习(手压课桌的力,15N)既作力的图示又作力的示意图。
[教师]板书
(三)认识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测量
[教师]阅读课本第57页信息窗,回答问题:1.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是什么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各是怎样产生的
[预期]学生回答:1.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是万有引力、电磁力、强力、弱力。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的,弹力、摩擦力、分子力都是由于物质内部的微观粒子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开始回忆初中有关重力的知识或阅读课本重力及其测量部分,并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设想地球附近的物体不受重力作用会是什么景象 2.实验室里、生产生活中有哪些测量重力的方法3.如何计算重力大小4.解释重力方向有什么特点[预期]1.启发学生先举例说明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重力,然后设想没有重力的景象。
指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反作用力是物体对地球的引力,重力不等于地球引力。
2.测量工具:测力计、电子吊秤、电子秤。
演示说明准确测量的条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3.大小:G=mg,说明g的物理意义,及其受纬度、高度和所在星球的影响,指出重力与质量的区别。
4.联系实验室里、生产生活中确定水平面和竖直线的方法,解释重力的方向,作出斜面上物体受重力的图示。
[教师]板书
2.重力及其测量
(1)产生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
(2)测量工具:测力计、电子吊秤、电子秤
条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3)大小:G=mg(g受纬度、高度和所在星球的影响)
方向:竖直向下
(四)知道重心的概念和应用;探究质量分布不均匀物体的重心
[教师]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细心观察和对比分析,感受和验证一点等效替代多点支持或悬挂物体(如用两手指支持铅笔,和一手指支持铅笔保持水平),并把这一点且只能是这一点称为物体的重心。
[预期]学生重演曾经历过的游戏,感受深刻,能较快建立重心观念,形成概念。
[教师]知道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随堂实验,会用实验方法确定质量分布不均匀物体的重心位置,知道重心不一定在物体的本身上。
[预期]出示图形并告知:质量分布均匀的直杆、链条等直线状物体,矩形、圆形等规则面
状物体,棱柱、圆柱和球体等规则立体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探究铝丝做出的不同平面图形和不同形状纸板的重心,指导同学们先猜测,再用悬挂法找重心,然后单点单线悬挂验证。
可以体会到重心不一定在物体本身上,并要求举例。
[教师]知道改变重心位置的方法并会趋利避害,参加实验和分析实例了解重心的高低与物体的稳定的关系,根据重力作用线判断物体是否侧翻的方法。
[预期]可以选择交通、体育运动、杂技表演、高空作业等实例进行解释。
图4-14和图4-17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了解重心的高低与物体的稳定的关系。
[教师]板书
3.重心与稳定
(1)等效替代法
(2)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几何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悬挂法找重心
(3)重心不一定在物体本身
(4)重心越低稳定性越好
(5)重力作用线落到支持面外测物体侧翻
(五)小结新课
力的文字表达、力的图示或示意图都是对力的描述,联系实验、生活、生产认识重心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