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简介:欧姆
欧姆定律课件

在12 V的电源两端,求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
解题步骤
(1)画电路图; (2)列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量;
解:
(3)求解I。
I=
U R
=
12 30
V Ω
=
0.4
A
R=30 Ω I
U=12 V
答:通过灯丝的电流为0.4A。
三、欧姆定律的应用:
• 2.例题分析 • 例题2 如图所示,闭合开关后,电压表的示数6V,电流表的示数为
欧姆定律
一、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的内容: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 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 的电阻成反比。
2.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电流A
I=
U R
电压 V
电阻
欧姆(1787-1854) 德国物理学家
• 欧姆于1787年3月16日生于德国巴伐 利亚的埃朗根 。
• 1811年毕业于埃朗根大学并取得哲学 博士学位,
三、欧姆定律的应用:
1.用公式进行计算的一般步骤:
(1)读题、审题(注意已知量的内容); (2)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 (3)在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数值和未知 量的符号; (4)选用物理公式进行计算(书写格式要完 整,规范)。
三、欧姆定律的应用:
2.例题分析
例1 一辆汽车的车灯,灯丝电阻为30 Ω,接
身的性质决定的,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
截面积,有的还与温度有关。它跟导体两端是否有电压或
电压的大小,导体中是否有电流或电流的大小无关,所以
我们不能认为电阻跟电压U成正比,跟电流I成反比。
不可以。
•
公式U=IR,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在数值上等于通过
导体的电流和该导体电阻的乘积。但电压是电路中产生电
物理学家简介:欧姆

欧姆对导线中的电流进行了研究。 欧姆对导线中的电流进行了研究。他从傅立叶发现的热传 导规律受到启发, 导规律受到启发,导热杆中两点间的热流正比于这两点间的温 度差。因而欧姆认为,电流现象与此相似, 度差。因而欧姆认为,电流现象与此相似,猜想导线中两点之 间的电流也许正比于它们之间的某种驱动力, 间的电流也许正比于它们之间的某种驱动力,即现在所称的电 动势。欧姆花了很大的精力在这方面进行研究。 动势。欧姆花了很大的精力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开始他用伏打 电堆作电源,但是因为电流不稳定,效果不好。 电堆作电源,但是因为电流不稳定,效果不好。后来他接受别 人的建议改用温差电池作电源,从而保证了电流的稳定性。 人的建议改用温差电池作电源,从而保证了电流的稳定性。但 是如何测量电流的大小,这在当时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 是如何测量电流的大小,这在当时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 开始,欧姆利用电流的热效应,用热胀冷缩的方法来测量电流, 开始,欧姆利用电流的热效应,用热胀冷缩的方法来测量电流, 但这种方法难以得到精确的结果。 但这种方法难以得到精确的结果。后来他把奥斯特关于电流磁 效应的发现和库仑扭秤结合起来,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电流扭秤, 效应的发现和库仑扭秤结合起来,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电流扭秤, 用一根扭丝悬挂一磁针, 用一根扭丝悬挂一磁针,让通电导线和磁针都沿子午线方向平 行放置;再用铋和铜温差电池,一端浸在沸水中, 行放置;再用铋和铜温差电池,一端浸在沸水中,另一端浸在 碎冰中,并用两个水银槽作电极,与铜线相连。 碎冰中,并用两个水银槽作电极,与铜线相连。当导线中通过 电流时,磁针的偏转角与导线中的电流成正比。 电流时,磁针的偏转角与导线中的电流成正比。实验中他用粗 细相同、长度不同的八根铜导线进行了测量, 细相同、长度不同的八根铜导线进行了测量,得出了如下的等 式:
和电有关的十位科学家

和电有关的十位科学家一、库仑1、生平简介查尔斯·奥古斯丁·库仑(1736~1806),法国物理学家。
1736年6月14日出生于法国昂古莱姆,1806年8月23日在巴黎逝世。
2、主要贡献库仑的主要贡献有扭秤实验、库仑定律等。
1785年发现的库仑定律,使电磁学的研究从定性进入定量阶段,是电磁学史上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1)库仑定律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同性电荷相互排斥,异性电荷相互吸引。
(2)库仑力带电体可看作是由许多点电荷构成的,每一对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遵循库仑定律,称为库仑力,又称静电力。
影响库仑力的因素有电荷量、两电荷之间的距离、带电体的形状、大小、电荷分布情况等。
库仑力的计算公式为F=kq1q2/r2,式中:F为库仑力,N;k为库仑常量;q1、q2为带电粒子的电荷量,C;r为两个带电体之间的距离,m。
(3)电荷量单位为了纪念库仑,人们将电荷量的单位取名库仑,简称库,用C表示,其定义为:1A电流在1s内运输的电量,即1C=1A·s。
1C约相当于6.25×1018个电子所带的电荷数。
二、伏特1、生平简介亚历山德罗·伏特(1745~1827),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
1745年2月18日出生于意大利科莫一个富有的天主教家庭,1827年3月5日去世。
2、主要贡献1800年3月20日宣布发明了伏特电堆,这是历史上的神奇发明之一。
(1)伏特电堆因音译不同,伏特电堆又称为伏打电堆,即伏打电池。
伏打电池是能产生恒定电流的化学电源,它利用盐水分解产生的氢离子带正电向着铜片移动,使铜片带正电作为电池正极;盐水分解产生的氢氧根离子带负电向着锌片移动,使锌片带负电作为电池负极。
(2)电动势单位为了纪念伏特,人们将电动势单位取名伏特,简称伏,用V表示,其定义为:在载有1A恒定电流的导线上,当两点之间导线上的功率耗散为1W(1W =1J/s)时,这两点之间的电势差。
(完整版)欧姆定律 课件PPT

阻成反比。
2.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IU
电流
R
电压 电阻
3.欧姆定律的变式1:
R
U
I
已经导体两端的电压及通过 的电流,求导体的电阻
不能说电阻跟电流成反比、跟电压成正比。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与是否通电流,是否有电压无关 欧姆定律的变式2:
U IR
已经导体的电阻及通过的电 流,求导体两端的电压
欧姆(1787-1854) 德定律; 2.理解欧姆定律两个变形公式的含义; 3.会利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课前自学准备 课前复习
当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 电压成正比。
当导体两端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的电 阻成反比。
这是不是普遍规律呢?
变式.关于欧姆定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C )
A.在相同电压下,导体的电流和电阻成反比 B.对同一个导体,导体中的电流和电压成正比 C.因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所以电流只与导体两端 的电压成正比 D.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有关,也与导体的电 阻有关
知识点二、欧姆定律的简单计算
用公式进行计算的一般步骤: (1)读题、审题(注意已知量的内容); (2)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 (3)在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4)选用物理公式进行计算(书写格式要完整,规范)。
简单电路中运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
【例1】一辆汽车的车灯接在12V电源两端,灯丝电阻为
30Ω,求通过灯丝的电流。
R=30 Ω
解析:根据题意画好电路图.在图上标明已 知量的符号、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I U=12 V
解:由题可知车灯两端的电压U=12V,灯丝电阻RL=30Ω, 根据欧姆定律可求通过灯丝的电流 I = U 12V 0.4 A R 30
欧姆定律与电阻的关系

欧姆定律与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描述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电阻是一个物体对电流流动的阻碍程度的度量。
本文将介绍欧姆定律的原理,并探讨电阻与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
1. 欧姆定律的定义和原理欧姆定律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欧姆于1827年提出的,它表明在恒定温度下,一个导体中电流的强度I正比于通过导体的电压V。
欧姆定律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I = V/R其中,I代表电流的强度,V代表电压,R代表电阻。
该公式暗示了电流和电压呈线性关系,且由电阻决定了电流的大小。
2. 电阻对电流的影响电阻对电流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当电阻增大时,根据欧姆定律的公式,如果保持电压不变,电流将减小。
这是因为电阻增加会阻碍电流的流动,减少流经电路的电子数目。
相反,当电阻减小时,电流将增大。
3. 电阻对电压的影响电阻也会对电压产生影响。
根据欧姆定律的公式,当电流保持不变时,电压与电阻成正比。
这意味着通过较大电阻的电路将产生较大的电压降,而通过较小电阻的电路将产生较小的电压降。
4. 电阻的大小与材料的关系电阻的大小与导体所使用的材料有关。
不同材料的导体具有不同的电阻特性。
常见的导体材料如铜和铁具有较低的电阻,因此它们可以更容易地传导电流。
而对于绝缘体材料如橡胶和塑料,它们具有很高的电阻,几乎不传导电流。
5. 电阻的单位和测量电阻的单位是欧姆(Ω),它的国际单位制符号为大写字母Ω。
常用的测量电阻的仪器是万用表,它可以直接读取电阻值。
万用表的测量结果以欧姆为单位,能够准确衡量电阻的大小。
6. 电阻与功率的关系电阻还与功率有关。
根据功率公式P = VI,当电压和电流保持不变时,电阻越大,功率消耗越大。
这是因为通过高电阻的电路,电流对电压的降落更大,因此消耗更多的能量。
总结:欧姆定律描述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电阻会影响电流和电压的大小,不同材料的导体具有不同的电阻特性。
电阻的单位是欧姆,可以使用万用表进行测量。
此外,电阻还与功率有关,高电阻的电路会消耗较大的功率。
欧姆简介

欧姆的科学成就
了皇家勋章。许多外国科学院也给予他很高的荣誉。 虽然焦耳不断进行着他的实验测量工作,遗憾的是, 他的科学创造性,特别是在物理概念方面的创造性, 过早地就减少了。1875年,英国科学协会委托他更精 确地测量热功当量。他得到的结果是4.15,非常接近 目前采用的值1卡=4.184焦耳。1875年,焦耳的经济 状况大不如前。这位曾经富有过但却没有一定职位的 人发现自己在经济上处于困境,幸而他的朋友帮他弄 到一笔每年200英镑的养老金,使他得以维持中等但 舒适的生活。五十五岁时,他的健康状况恶化,研究 工作减慢了。1878年当他六十岁时,焦耳发表了他的 最后一篇论文。1878年,焦耳退休。
第 8 页 前一页 下一页 退出
欧姆的科学成就
焦耳活到了七十一岁。1889年10月11日,焦耳在 索福特逝世。后人为了纪念焦耳,把功和能的单位定 为焦耳。 在去世前两年,焦耳对他的弟弟的说,“我一生只 做了两三件事,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相信对于大 多数物理学家,他们只要能够做到这些小事中的一件 也就会很满意了。焦耳的谦虚是非常真诚的。很可能, 如果他知道了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为他建造了纪念碑, 并以他的名字命名能量单位,他将会感到惊奇的,虽 然后人决不会感到惊奇。
欧姆对导线中的电流进行了研究。他从傅立叶发 现的热传导规律受到启发,导热杆中两点间的热流正 比于这两点间的温度差。因而欧姆认为,电流现象与 此相似,猜想导线中两点之间的电流也许正比于它们 之间的某种驱动力,即现在所称的电动势。欧姆花了 很大的精力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开始他用伏打电堆作
第 2 页 前一页 下一页 退出
第 6 页 前一页 下一页 退出
欧姆的科学成就
它比现在J的公认值 ——427千克米/千卡约小0.7%。 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做出这样精确的实验来,说明焦 耳的实验技能是多么的高超啊! 然而,当焦耳在1847年的英国科学学会的会议上 再次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时,他还是没有得到支持, 很多科学家都怀疑他的结论,认为各种形式的能之间 的转化是不可能的。直到1850年,其他一些科学家 用不同的方法获得了能量守恒定律和能量转化定律, 他们的结论和焦耳相同,这时焦耳的工作才得到承认 。 1850年,焦耳凭借他在物理学上作出的重要贡献成为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三十二岁。两年后他接受
mkom电阻单位

mkom电阻单位电阻单位电阻是电流通过导体时所遇到的阻碍力,是电路中的重要参数之一。
在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的单位是欧姆(symbol: Ω),表示为大写的字母Ω。
本文将就电阻单位的定义、历史和用途进行探讨。
一、欧姆的定义欧姆是电阻的单位,定义为电路中通过1伏特电压,流过电阻值为1欧姆的电流。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电路的电压为1伏特,通过该电路的电流为1安培时,该电路中的电阻值就是1欧姆。
二、欧姆的历史欧姆的单位名称来源于德国的物理学家欧姆(Georg Simon Ohm),他在1827年提出了著名的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描述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为后来电阻单位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欧姆的符号欧姆的符号是希腊字母大写的Ω。
在电子设备和电路图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欧姆符号的使用,用于表示电阻器、导线或其他阻抗元件。
四、欧姆单位的用途1. 电子元件:欧姆单位用于表示电子元件的阻抗值。
例如,在电路中,我们可以使用欧姆表示电阻器的阻值,帮助设计师选择合适的电阻器。
2. 电路分析:欧姆单位在电路分析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测量电阻和应用欧姆定律,我们可以计算电路的电流和电压分布,帮助我们理解电路的行为。
3. 工程设计:在工程设计中,我们需要考虑电子元件的电阻,以确保电路的正常运行。
欧姆单位使得工程师们能够准确地选择合适的元件,并预测电路的性能。
总结:欧姆单位是电阻的国际单位,来源于德国物理学家欧姆的名字。
它对于电子元件的选择、电路分析和工程设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了解和运用欧姆单位,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电阻的概念,也能够更好地设计和维护电路。
人物简介 被命名为电阻单位的科学家——欧姆

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简介: 被命名为电阻单位的科学家——欧姆
欧姆(Georg Simon Ohm,1787~1854)是德国物理学家,1787 年 3 月 16 日诞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埃尔兰根的一个普通锁匠家庭。 欧姆由父亲在家进行启蒙教育,有时还对他讲解数学、物理等知识。 1800 年欧姆进埃尔兰根一所中学接受古典式教育。1805 年考入埃尔兰根大学学习, 由于欧姆学习不认真,光喜欢玩,在大学只学了三个学期,严厉的父亲就勒令他 退学,把他送到瑞士乡下,希望他改变坏习惯。1806 年以后欧姆在中学教书。 1811 年复活节,欧姆回到埃尔兰根大学,通过考试,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但是 他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1817 年他出版了《几何学教科书》一书,后来应聘在 科隆大学预科教物理学和数学。 这个学校有比较浓厚的学术气氛,又有一个设备 良好的实验室, 促使他用很大的热情学习物理学,有机会阅读了一些著名学者如 拉格朗日、拉普拉斯(1749~1827)等人的著作。1833 年欧姆前往纽伦堡理工学 院任物理学教授。1841 年获英国伦敦皇家学会的柯普利奖章,第二年当选为学 会的外国会员。1849 年任慕尼黑大学非常任教授,1852 年转为正式教授。 欧姆在物理学中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欧姆定律。 1820 年 7 月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只经过四个月,安培就建立了安 培定律。欧姆从另一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导线中电流本身遵循什么规律。他受到 热流规律(一根导线杆中两点间的热流大小正比于这两点的温度差)的启发,推想 导线中两点之间的电流大小也许正比于这两点之间的某种驱动力。 欧姆把这种未 知的驱动力称作“验电力” ,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电位差或电压。欧姆在这个设想 的基础上,作了一系列实验,不过实验遇到了不少困难。起初,欧姆采用伏打电 堆作电源,效果不理想,后来采用刚发明不久的温差电池作电源,才获得了稳定 的电流。第二个困难是电流大小的测量。欧姆原来利用电流的热效应,通过热胀 冷缩方法来测量电流的大小, 但是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后来他巧妙地利用电流 的磁效应,设计了一个电流扭秤,才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欧姆用一根扭丝悬 挂一根水平放置的磁针,待测的通电导线放在磁针的下面,并和磁针平行,用铋 ——铜温差电池作电源。欧姆反复作了多次实验,得到了如下关系: X= a b+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姆定律发现与被承认 欧姆定律的发现 1780年3月6日,欧姆出生在南德意志巴 伐利亚的爱尔朗根。他在1805年考入爱尔朗 根大学,但他只读了三个学期就被父亲送到 了瑞士农村。欧姆的父亲认为农村的清新空 气和纯朴的社会关系,将会更有利于欧姆潜 心学习。在这以后的岁月里,欧姆一边自学, 一边担任中学教师和家庭教师。 1811年,欧姆再度进入爱尔朗根大学,并于同年月10月获得 了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在母校担任了一年半的无薪助教,这 是他直到1849年以前在大学的唯一的一次任教。欧姆考虑到, 在德国等级森严的师资队伍中,无薪助教处于最低层,想要登 上这个金字塔的顶端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欧 姆 乔治· 西蒙· 欧姆(Georg Simon Ohm,1787—1845)1787年3月16日生于 德国埃尔兰根城,父亲是锁匠。父亲 自学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知识,并教 给少年时期的欧姆,唤起了欧姆对科 学的兴趣。16岁时他进入埃尔兰根大 学研究数学、物理与哲学,由于经济 困难,中途缀学,到1813年才完成博 士学业。欧姆是一个很有天才和资料和仪器,给他的研究工作 带来不少困难,但他在孤独与困难的 环境中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 自己动手制作仪器。
于是,他决定暂时离开大学,以便能够较自由地从事科学研 究。1813-1817年间,他在巴姆堡一所中学任教。1819年, 他又转到科隆一所经过改革的耶稣学校当教师。科隆的教育 风气之浓,在当时的德国是屈指可数的。
他在那里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了著名科学家拉普拉斯、泊松, 傅立叶和菲涅耳的经典著作,从而为自己今后从事科学研究 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在科学领域最领先的是法国。 法国的科学不仅远远超过德国,而且居于世界之冠。而德国 在当时还相当落后,这种形势在物理学方面尤为明显。把持 当时德国物理学界的是一批老年持重的物理学家,他们片面 强调定性的实验,忽视理论概括的作用,他们对于法国人数 学物理方法甚为不满。 德国物理学家孟克曾经这样说过:"自从牛顿和笛卡儿时 代以来,数学的价值已越来越高。
我们不能不看到这处价值已充斥了法国地广大领域,而且正德 国袭来。……如果我们诚心诚意地为着促进科学的发展,并且 正确而又全面地考虑目前物理学状态的话,那么我们一时也不 能不想我们更需要的是观察和实验,而不是计算和几何公式。 " 当然,德国也在发生变化。1806年拿破仑在耶拿战争中挫 败了普俄联军,给了德国以巨大的打击。代表新兴资产阶段利 益的改革者在奋起改造社会的同时,提出要以法国科学为榜样, 彻底发行德国的科学体制。德国的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大学 引进法国科学经典著作为教本,开办讨论班和研究生班,以培 养具有特殊技能的人才。 法国人的武力还击碎了德国的世袭贵族特权,1807年10月 9日发布的普鲁士皇家家敕令不得不扩大公民的权利。在这种 情况下,不同背景的青年学生得以在泛德情感的纽带中团结起 来,冲破少数人的专制和束缚,从而进入了以往所不能进入的 科学禁区。欧姆正是在这种环境中开始了电路的实验的理论研 究,发现欧姆定律的。
欧姆对导线中的电流进行了研究。他从傅立叶发现的热传 导规律受到启发,导热杆中两点间的热流正比于这两点间的温 度差。因而欧姆认为,电流现象与此相似,猜想导线中两点之 间的电流也许正比于它们之间的某种驱动力,即现在所称的电 动势。欧姆花了很大的精力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开始他用伏打 电堆作电源,但是因为电流不稳定,效果不好。后来他接受别 人的建议改用温差电池作电源,从而保证了电流的稳定性。但 是如何测量电流的大小,这在当时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 开始,欧姆利用电流的热效应,用热胀冷缩的方法来测量电流, 但这种方法难以得到精确的结果。后来他把奥斯特关于电流磁 效应的发现和库仑扭秤结合起来,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电流扭秤, 用一根扭丝悬挂一磁针,让通电导线和磁针都沿子午线方向平 行放置;再用铋和铜温差电池,一端浸在沸水中,另一端浸在 碎冰中,并用两个水银槽作电极,与铜线相连。当导线中通过 电流时,磁针的偏转角与导线中的电流成正比。实验中他用粗 细相同、长度不同的八根铜导线进行了测量,得出了如下的等 式:
X=a/(b+x)。 式中X为磁效应强度,即电流的大小;a是与激发力(即温度差) 有关的常数,即电动势;x表示导线的长度,b是与电路其余 部分的电阻有关的常数,b+x实际上表示电路的总电阻。这 个结果于1826年发表。1827年欧姆又在《动电电路的数学研 究》一书中,把他的实验规律总结成如下公式: S=γE。 式中S表示电流;E表示电动力,即导线两端的电势差,γ为 导线对电流的传导率,其倒数即为电阻。 欧姆定律发现初期,许多物理学家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 这一发现,并遭到怀疑和尖锐的批评。研究成果被忽视,经 济极其困难,使欧姆精神抑郁。直到1841年英国皇家学会授 予他最高荣誉的科普利金牌,才引起德国科学界的重视。 欧姆在自己的许多著作里还证明了:电阻与导体的长度 成正比,与导体的横截面积和传导性成反比;在稳定电流的 情况下,电荷不仅在导体的表面上,而且在导体的整个截面 上运动。
1826年,欧姆获准半年假期,到柏林去研究电路。在柏林, 欧姆根据库仑在1784年发明的扭力抨,设计出一种丝悬磁针电 流计,这种仪器使他能正确地将电流强度作为一个电路参量抽 象出来。另外,他又根据塞贝克在1822年发现的温差电效应, 设计出一台温差电池。温差电池的优点在于,它的电动势与温 差所固有的电极化的现象,这就使他能够将电动势抽象出来, 作为电路的另一个重要参量。欧姆就是这样在1826年通过实验 总结出了欧姆定律: I = E / ( R + r) 其中,I表示电流强度,E表示电动势,R为电路电阻,r为 电池内阻。 1827年,欧姆从热和电的相似性出发,进行类比,运用傅 立叶热分析理论,从理论上推导出了欧姆定律,并引入了欧姆 定律的微分形式,从而肯定了他在一年前的实验结果。他将这 项成果总结在《数学推导的伽伐尼电路》(以下简称《电路》) 一书中。欧姆的这部著作,是19世纪德国的第一部数学物理论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