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目标的确立要注意三个维度

诗歌鉴赏目标的确立要注意三个维度
诗歌鉴赏目标的确立要注意三个维度

积累知识体悟情感彰显个性

————确立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目标要注意的三个维度

周南中学刘智成

诗歌教学尤其是古典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通常事倍功半,因为诗歌虽篇幅短小却情感丰富,而且表达方式复杂多变。

对高中古典诗歌教学,《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也就是说,高中古典诗歌鉴赏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提高学生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进而彰显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因此,在确立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目标时,我们要注意“积累知识、体悟情感、彰显个性”三个维度。

一、加强诵读注重积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这告诉我们,古典诗词教学一定要加强诵读,注重积累。

诗歌本是用于歌唱的,是人类情感的载体。屈原的《离骚》是人所共知的“鸣不平”。尽管今人无法听到古人的歌唱,但诗歌的音乐性却是毋庸置疑的。诗歌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体会出来。

另外,诗歌教学里文化积淀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通过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必要的文化常识,文学常识,应该背诵默写一些著名的诗句,而这些学习,可以使学生受益终身。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诵读,多积累,这些精美的古典诗词将会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成为学生永恒的财富。

“加强诵读、注重积累”是我们确立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目标要注意的第一个维度,这一环节主要要求师生多读多背。

二、深入思考体悟情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要求我们: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感情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古人说过,作诗不过情景两端。这当是至理名言。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是诗歌的主旨,是诗歌的灵魂。鉴赏诗歌首先要分析作者的感情主旨,感情基调。

文学作品以抒发人的情感为主,字词句只是情感的载体,因此,学习文学作品的重点并不是字词句的表层意思,而是它们所蕴含的内在情感。而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其所抒发的感情是复杂微妙、曲折含蓄的。我国古典诗歌往往借景传情,以象寓意,其显著的形象性特征使诗歌的内在情意常常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同时,由于形象性特征,又使其内在意义具有无限的丰富性。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读者,阅读同一首作品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认识和感受。因此,如果只是用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这样简单概括的方式去阐释诗歌内涵,那是太肤浅了。只有用自己的身心去体会品味作品,才能获得真实的、新鲜的、深刻的感受。同时,在对诗歌作品进行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将会变得丰满充盈起来,对社会和人生的感受也会越来越深刻细腻。这是古诗教学也是整个语文教学所应达到的最终目的。

所以,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要把引导、督促学生深入思考、体悟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考鉴赏能力作为确立教学目标的重要支撑点。

这一环节主要要求师生善思,要求老师能巧妙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诗歌教学中,老师应该想法设法激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到诗歌之中,对诗歌进行领悟、体味和咀嚼,来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感。成功的审美体验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能让学生与诗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振,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学生自己也能构建起自己的“人文世界”。

要达成这一目标,较为妥帖的做法是:从学生的原初体验出发。在教学中,老师应先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歌,当学生有了自己的原初体验后,老师再对其原初体验加以引导。学生的原初体验可能是“朦胧的”、“不真切的”,所以老师有必要加以引导,这个时候再适当地引入“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将自己的“原初体验”和老师介绍的“相关知识”放在一起做验证比较,从而深入体会作品的情感。

三、提升能力彰显个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有这样一段话:

“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去审视作品,作出自己的评价。”

这要求我们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感受。

诗歌是形象思维,是靠意象来表达感情的。同时,诗无达诂,诗歌鉴赏具有独特性。学生能力的提高更多要靠学生自己去摸索,教师只能起引导作用。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游泳,他才能学会游泳,一开始也许他游泳的姿势不好看,但老师的姿势肯定代替不了他的姿势,老师可以指导,但千万不能包办代替。在诗歌教学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鉴赏,但不能代替学生。所以,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在诗歌的海洋中学会鉴赏。

因此,我们确立我们确立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目标要注意的第三个维度就是重视学生、彰显个性。这一环节主要要求老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及时发现学生个性化见解中的闪光点,并予以肯定、表扬。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灵魂的寓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就是通过别致的古典诗歌来愉悦心灵,传递情感,寄寓思想,教育后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的灵魂就浸透在这汗牛充栋的古典诗歌中。

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歌,不仅要注重知识层面、文学层面,更应注重文化层面、精神层面与心灵层面,这是语文老师由自己的所教学科决定的沉重又无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让我们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知识、体悟情感、彰显个性,进而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延续民族血脉,光大民族伟业!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三个维度 2019年教育文档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三个维度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成功,智商的作用仅占20%,而情商的作用占80%。智力高低决定着一个人成功的可能性,而情商因素(诸如思想因素、情感因素、意志因素、审美因素)却对人的成功与否起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如既往只注重评价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只重视学生考试成绩,那么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只能是纸上谈兵。而与时俱进的三个维度教学评价正是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才使课改精神落到实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及协调沟通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全面发展。 1评价内容分项设置,体现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传统的教学评价多是针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进行,将教学评价窄化为仅是学业成绩的评价,培养出的都是一些高分低能的无用书生。这种低能儿在竞争残酷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立足的。正是针对这种评价内容知识化的单一倾向,我认为三个维度的教学评价内容必须分项设置。综观《语文课程标准》中“识字与写字”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都是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能力三个维度来通盘设计的。因而关于识字与写字的评价我们也 要从这三个方面系统设计评价方案。.

1.1识字的基本知识 素质教育并不排斥双基要求,教给学生语文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同样是重中之重,只不过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不再把学习看成是枯燥无味的苦差事,而是把学习看作是生活中最有趣和最伟大的游戏,从而愉快、主动地获取语文知识。汉字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正确地书写。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可通过课堂巩固复习、单元听写、学期检测分阶段进行闭卷测试,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1.2识字的态度习惯 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生活习惯决定了他一生成就的大小,这是无数成功人士总结出来的经验。功夫重在平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徒劳无益的。教师可采取日常观察和随堂评价的方式,具体说来有关于学生写字姿势是否正确,执笔方法是否规范,笔顺笔画是否符合要求,书写是否端正、整洁、美观,对学习汉字的兴趣如何,有否主动识字的愿望等。 1.3识字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古老的东方智慧依然是今天教育界的经典语言。只有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才会走上一条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光辉大道。教师可采取课堂观察的评价方式看学生识字的策略,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还是根据汉字的特点进行识字。 同识字与写字的教学评价一样,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

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关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 一、教学目的要清晰明确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其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在于坚持清晰明确的教学目的,时刻注意教什么,怎样教,最后要达到什么目的。 掌握清晰明确的教学目的,关键在于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深刻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本身的内在要求。一堂课所应完成的教学任务是多方面的,但在实际教学中,不是一项一项的单独地去完成,而是综合地解决传授知识与技能,发展智能,培养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以及增强体质等任务。 二、教学内容要正确 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来实现的。目的明确之后,最重要的是要正确地掌握教学内容和正确地传授教学内容。为此,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每一个科学概念、原理、法则、公式和规律;要从教材的部分与整体的内在联系上下功夫,了解教材每部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前后各部分的因果联系及其发展序列;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深入研究和掌握。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既能讲清科学概念和规律,又能掌握观点与材料的内在联系,把重点内容突出出来,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和规律,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适当 要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接受,并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必须在课堂上机智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比如当学生对这堂课认识不足,学习态度不积极时,就要善于提出有趣味的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要求,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教师在讲到全课关键性问题时,就通过一定方式引起全班同学精神集中,全神贯注,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主要问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些问题预计到学生不易理解,就要采取一种通俗化的讲解法,辅以生动活泼的直观教学,使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知识。当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时就要尽可能通过谈话法或讨论法,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和互相讨论,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的独立自学能力,促进其智力的发展。一节课绝不是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实际上经常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备课时准备好运用哪些教学方法,要根据当时课堂教学进展的情况,机智灵活地改变教学方法,使方法能适应当时教学的需要。并且要把几种教学方法结合好,在不同条件下都能起到各种教学方法特有的作用。 四、课堂组织要严密紧凑 上课是在特定的时间(上课时间内)、空间(教室或操场等)、人员(教师和学生)及教学设备(课桌椅、黑板、讲台、教具)等条件下开展的教学活动。只有教师把这些因素都充分考虑好,使这些条件得以有效地利用,才能在以较少的时间、精力、人力和物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是说不但要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要通过对各种条件的有效利用,提高教学效率。作为一名教师,上课绝不是单纯讲授知识,重要一环要把课堂活动组织好。 良好的课堂组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课堂中的人与人、人与物的相互关系要处理好,组织要严密,使各方面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例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相互配合得好,学生学习时就能把一名学生学习的经验和教训转化为全班学生的经验教训,使大家都能受益;还要研究在什么条件下,教师直接讲授;在什么条件下,教师不讲,利用物质条件(教具,现代教学手段等),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直接观察,启发独立思考;在什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三维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三维目标小学数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三维目标是指《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确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其中,知识与技能仍然被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放在突出地位,后面两个目标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特征(可称之为“过程性目标”)三维目标的确立为基础教育顺应时代发展做出了科学的目标定位小学数学教学要实施“三维目标,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发展,培养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又有独立的人格和创造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归根到底,学习是学生内部的活动,谁也不能替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一、在教学设计中整合三维目标,真正体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仍然是新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教学的基石,同时,它又是裁体学生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必须依托教学活动的过

程来实现,没有过《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三个目标中把知识与技能放在了教学目标的第一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由以“知识为本”转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特征,这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正视的课题三维目标的确立为基础教育顺应时代发展作出了科学的目标定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从而适应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使数学教学目标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全面,更能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将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进而决定教学质量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浅谈几点看法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理解课程目标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根据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将三维目标进行了分解和重组,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这就是说,一方面,知识技能目标是实现发展性目标的基础和依托;另一方面,过程性目标是实现知识技能目标的中介数学教学过程要把这四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整体实现课程目标因此,我们应该牢固树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意识,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并在教学活动中努力促成各个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评价构想-最新文档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评价构想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如何围绕“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情感态度”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总结出评价课堂教学的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内容和标准,从而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对“掌握知识”层面的评价 新课标中对知识掌握的要求,并不是要改变知识及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也没有降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求。相反,它对掌握知识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广泛的要求。 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努力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获得有用的知识和相对完整的可迁移的知识结构。 1.对“感知?理解新知”的评价 对学生在“感知?理解新知”这一阶段的评价,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去操作:(1)为导入新知所提供的感知材料是否充分。 传统的课堂教学新知的导入目标直接指向于习题、例题的解决,在这一部分较为弱化,而按新课标理念,在导入新知时,应从新知的产生和学生生活的联系等不同的角度,提供具有丰富内涵的、现实的、有意义的感知材料和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2)选取的感知材料是否包涵了新知的本质属性。 教师在备课时,应分析新知的本质特征,并选取适当感知材料作为载体,恰当地承载新知的本质特征,从而为高效率的课堂打下基础;(3)在过渡过程中的诱导是否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是否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展开积极的求知探索,从而顺利实现学生认知的正迁移,完成认知的“同化”或“顺应”;(4)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是否恰当,是否起到常规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2.对“抽象?概括新知”的评价

语文评课的三个维度

语文评课的三个维度 ——萍乡语文评课活动中的发言 按:3月6-8日,在萍乡实验学校进行了3天的语文交流活动。期间听课4节,上课2节,一场题为《我的作文教学主张》和一场《把语文还给学生》的讲座。3天内感受友情温暖的同时,感受更多的是精神收获。整理一下当时评课的发言要点,仅留痕迹。 尊敬的文校长、赵校长和庞校长,尊敬的各位同仁,特别是尊敬的放弃过节和周末来交流的各位女同仁,大家好。 结合我对语文的和对语文课的理解,对今天听到的4节语文课谈谈我自己的看法,仅代表我的观点,希望能给朋友们有些益处。 首先,我觉得语文评课需要把握三个基本的维度:教学内容、学生发展和教学过程或者叫教学艺术。 这三个维度顺序不能颠倒,也就是说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学内容是第一位的,它是体现学科特征和教育指向的重要的点。如果这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可能失却了语文,当然也就失去了教育的可能。第二个维度是教学的落脚点,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不能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或者思维品质得到提升,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意义的。最后才是教学艺术,教学艺术或者教学手段、教学程式,是教学内容由此指向学生发

展的。它是最不重要的一点,却是目前很多语文研究者最关注的一个点,所以语文教学就一直在误区里折腾着。 现在我来谈谈,语文教学的内容确定。 都知道从语文教学内容角度来评课,我们怎么去界定是否语文教学内容出了问题。我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衡量。 1.上课过程在文本里停留的时间。 2.教学内容中有没有语文知识的落实。 3.教学内容中没有对语文学科情感的提升。 如果一节语文课在文本中停留的时间过短,那是不正常的。 例如今天的语文课,就出现了在文本中停留时间过短的情况。40分钟的课堂,在文本中的时间不到20分钟。那么这短短的不到20分钟怎么可以让学生沉浸在语文中,涵咏出文字的美丽。甚至连文章写了什么都还没懂。几分钟都没有就过去,就开始了拓展延伸,就开始了课堂表演等花样。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课堂延伸都是有机的生成性东西,它不是强加的延伸。它是自然的生成性,这个生成是由课堂延伸出来的课堂的宽度和深度。课堂的表演不是课堂应该设置的环节,它是课堂里需要通过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感受文本内容的时候才可以出现的。需要是第一要素,而不是表演是第一要素。表演是服务理解的,而不是表演是体现课堂手段丰富的。

教学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小学教学艺术研究

教学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小学教学艺术研究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 ◆强调“三维目标”并没有轻视“双基”。 ◆“过程与方法”意味着不只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实质就是关注人。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独创”,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可以说,“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同学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同学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同学乐学,任何割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同学的全面发展。 “三维目标”是三种目标吗?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首先,“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其次,“三维目标”是交融互进的。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总体目标,任一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优先发展,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筑成完整的人的发展的金字塔。其中,“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经历过程中,才干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随同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干得到提升;而“过程和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干体现它自身存在的价值。再次,“三维目标”不是均等存在的。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缺失任一维度,都会使发展受损,但这并不意味着“三维目标”对人的发展的贡献是等值的。因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同学原有基础有所偏重。 强调“三维目标”是否意味着否定“双基”? “三维目标”并没有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排斥

教学目标的四要素和三维度

课堂教学目标“四个要素”和“三个维度”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这方面,我们研究得还真是很不够。我们制定教学目标常常没有自己的思考,往往将教学参考用书上的“教学要求” 一抄了之,“教学目标”的制定便“大功告成”了。如果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不甚了了,教学活动中自然也就没有了“灵魂”,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容易迷失“方向”。 一、课堂教学目标“四个要素” 规范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包含下列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 3.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 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目标设计的,课程目标应贯穿和体现于教学目标之中,因此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与课程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具体可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这 种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 又叫程序性目标。这种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 验,又叫体验性目标。他的层次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其他目标有重要的促进和优化作用。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的教师认为,这三维的课程目标只是个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多大用处,所以不必堂堂呈现,堂堂落实。 其实三维的课程目标不是三个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如同一个立方体都有长、宽、高三个维度—样,课程目标也有三个维度: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定的方法,不管是好方法还是不好的方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不管是主动探究还是消极接受。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不管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不管是敷衍的态度还是认真的态度;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所以说,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 对于“知识与技能”我们并不陌生,过去我们一直强调的“双基”教学,就是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知识与技能”,与过去教学大纲指导下的“知识与技能”没有多大差别。其实在过去的教学中也客观存在。所谓“过程与方法”就是指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

课堂教学目标“四个要素”和“三个维度”

F o r p e s n a u s e o n y s u d y a n d r e s a c h n o f r c m me r c a u s e 课堂教学目标“四个要素”和“三个维度”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这方面,我们研究得还真是很不够。我们制定教学目标常常没有自己的思考,往往将教学参考用书上的“教学要求” 一抄了之,“教学目标”的制定便“大功告成”了。如果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不甚了了,教学活动中自然也就没有了“灵魂”,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容易迷失“方向”。 一、课堂教学目标“四个要素” 规范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包含下列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 3.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 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目标设计的,课程目标应贯穿和体现于教学目标之中,因此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与课程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具体可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这 种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 又叫程序性目标。这种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 验,又叫体验性目标。他的层次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其他目标有重要的促进和优化作用。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的教师认为,这三维的课程目标只是个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多大用处,所以不必堂堂呈现,堂堂落实。 其实三维的课程目标不是三个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如同一个立方体都有长、宽、高三个维度—样,课程目标也有三个维度: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定的方法,不管是好方法还是不好的方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不管是主动探究还是消极接受。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不管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不管是敷衍的态度还是认真的态度;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所以说,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 对于“知识与技能”我们并不陌生,过去我们一直强调的“双基”教学,就是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知识与技能”,与过去教学大纲指导下的“知识与技能”没有多大差别。其实在过去的教学中也客观存在。所谓“过程与方法”就是指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也有“过程与方法”的问题,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方法,学生就采取被动接受的方法学习,整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只是机械记忆,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谈不上与社会现实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是客观存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伴随一定的情态和态度,或充满兴趣,或感觉乏味:或积极参与,或消极接受。这都是情感和态度问题。价值观也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总会产生一定的价值倾向,如对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和内化。 总之,三维的课程目标是客观存在的,而过去我们往往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目标,而对于“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没有重视。课程目标越具体,越便于操作。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的,什么时候都不能忽视,要防止淡化知识的现象。情感是客观存在的,但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真正的情感发生,像是在表演。情由心生,情要动心,只有心动了才会产生真实的情感。 我认为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总目标确定一节课的具体目标,具体的教学目标要从课标出发;第二,认真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的呈现方式,深入理解分析教材安排,根据所使用的教材来确定教学目标;第三,了解学生特点,知道学生已具备的知识与本节教材的关系,学生要经历什么

多角度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多角度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文本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凭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既然是一个载体,老师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文本,真正走进文本,深入解读文本,在阅读中感悟体验,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所谓的文本解读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凭借感受力和想象力而披文入情、动情关照的独特的精神活动。文本解读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会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 一、把文章还原到历史中,站在作者的角度阅读文本 孟子曾经说过:“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要想成功解读文本,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应该首当其中。因为作家要表达思想,抒发情感,一定要有一个空间。作者所选取的自然的、生活的图景,经过思想的渗透、情感的倾注,就不再是原先的个别的生活图像的复现,而形成了有情有境、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一种典型生活空间,一种艺术境界。当教师通过语言和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让学生试着站在作者的角度阅读文本,学生便会产生与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相似的或者相一致的情感体验。如在讲《背影》一文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这次分别发生在1917年的南京浦口车站,“当时祖母刚刚去世,父亲又失业了,家中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家境十分惨淡”。只有了解了这些,学生才有可能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验作者的感受:分别那一刻,社会的动荡、家境的惨淡、前途的渺茫、生存的无助,这一切都如同千斤重担压在父亲的心头。就在这种处境之下,父亲事事以儿子为中心,处处为儿子做考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护儿子,安慰儿子。这样, 学生才可以理解父亲那深刻的爱。 二、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读出个性化的见解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教师高屋建瓴,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章。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深入思考,能找到打动自己的点,能读出文章的文眼,能思考出自己教学的文眼,读出自己个性化的见解,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解读 文本读出自己的感受。 如在讲《背影》时,我抓住一个“攀”字,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攀爬月台的艰难与努力,想象那一瞬间父亲的面部表情,从而挖掘出父亲背影中蕴含着对儿子多少的爱;在讲《幽径悲剧》时,我抓住“微笑”一词,我引导学生想象:茂盛的紫藤萝下半部分已经被砍断了,失去了生存的机会,上面的花儿却不知道,依然在向世人绽放着最灿烂的微笑,学生可以想象出在以后几天里,鲜艳的花朵是怎样一点一点地枯萎,一点一点地失去生命。从而更深刻的理解深爱着紫藤萝的作者,把它当作精神支柱的作者,看到这一幕,是多么地痛心!在想象的画面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紫藤萝的不幸。 三、在有层次的教学设计中解读文本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同时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经验是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这就决定着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展应该是简约的,是在教师的适度引领下进行的,这样,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才可能更加深刻,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才可能更高。因此,教师要在自己个性化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抓住文本的核心内容,精心设计一两个有层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静下心来,细细的品读文本,咀嚼语言,体验作者的经历与感受,从而收获自己的人生感悟。如在教《藤野先生》一文时,我设计了四个层次的问题:找到“伟大”,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引导学生切入文章;探究“伟大”,说说我们眼中的藤野先生,引导学生品读文章,说说自己对藤野先生的评价与感受;深化“伟大”,说说鲁迅心中的藤野先生,引导学生联系鲁迅出国的目的、当时的背景,从而站在鲁迅的视角来看藤野先生;提升“伟大”,说说我们心中的鲁

语文教学中的三个维度目标-教育文档

语文教学中的三个维度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在知识、智能、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产生的预期结果,并以明确的语言表述出来,既是教学的依据和归宿,又是学科评价的标准和范围。长期以来,语文学科的目标设定,始终是线性思维发展。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三个方面,注重了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体现了一种新的理性思考,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立体的思维模式。 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三个维度水乳交融,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这三个维度的划分只不过是对目标描述上的划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不能割裂开来,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但又绝不可把三者混为一谈,它们是一个事物的几个侧面,这正如语言文字的性质是多维的一样。语文是表情达意的,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表达与情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离开了情意,表达也就没有意义了;而离开了表达,情意是无法讲出来的,是无法达到交流的目的的。知识与技能是显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隐性目标,显性目标是隐性目标的基础,是为隐性目标服务的。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离不开过程和方法的实施,过程和方法又恰是二者之间的联系纽带。设想一堂课仅有显性目标,那学生遭遇的只能是一堆“死”的符号型的结论,势必造成单纯的知

识传递,造成死记硬背和封闭僵化,使教学缺乏“人气”,缺乏生命活力;如果一堂课仅有隐性目标,那就好比天上美丽的彩虹,可望而不可即;过程和方法恰似二者之间的桥梁,使得美丽的彩虹触手可得。好的教学目标应是三个维度的完美结合,既有知识、技能的增长,又有适度恰当的过程和方法,最终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生成和发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学科教学的总目标,是用概括的语言表述的,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为了便于贯彻实施,教学总目标又可分解为阶段目标。就阶段目标而言,七至九年级的阅读教学,只有15条,应该说是高度概括的。这就意味着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必须制定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和单元目标,每节课必须有明确的课时目标。现行人教版的语文教科书,单元课文都是以生活内容为纽带组构而成,淡化知识体系。“语文课不能仅仅进行思想教育,语文课堂还必须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还要注重过程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目标做到从整体上心中有数,在每节课前进行精心设计。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在制定教学目标上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倾向。 其一,草率盲目型,缺乏准确性、系统性与渐进性。不假思索,或按照教参一抄了之,或仅凭感觉随意而定。 其二,笼统模糊型,对学生学习缺乏明确的指导。大而空,

语文教学三维目标

如何处理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一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个维度。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的奠基性的,是核心,是最重要的维度;“过程与方法”是“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和途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实现“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在动力和激励力量。三者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简称三维一体。我们要真正的依照三维一体的要求来设计一节语文课,才能使这节语文课沿着正确的轨道行进。所以,在开发和设计三维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是否突出工具性。 《语文课程标准》把“知识与能力”列为三维度之首,这就说明,语文教学首先要突出学科特点,学习汉语言文字的“知识”,形成弩驾汉语言文字的能力。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识字教学中,设计时就要适当的渗透字理,依据字理进行识字教学,有些文字不便于依据其本来字理析解形义的,对这部分汉字我们可以灵活的析解,或引导按照生活的实用义依据自己的理解灵活地自主识记。此外,我们还可以辅以趣味游戏、猜谜、增减部分等方法。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在教学时首先注意“三品”,“品词、品句、品读”;其次要注意和突出“感悟、积累、运用”;最后语文课就是语文课,要扎扎实实、实实在在的学习语文知识和进行语文能力训练。 二、看“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是否增强主体性。 “过程与方法”的基本要义是:应十分的重视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发现、总结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的方法。我们教师不要一味地进行终结性结果评价。要十分的注重形成性评价。所以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经历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揭示规律,掌握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是否渗透人文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本要义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情激情,以心换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汉语汉字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有机的渗透人文教育和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总之,“三维一体”,要把握好它的要则,设计好每一节课,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

知识产权本质的多维度解读(作者:吴汉东)

知识产权本质的多维度解读 吴汉东 内容提要 从价值目标和制度功能的多维角度出发,可以对知识产权的本质进行不同的描述:在私人层面,它是知识财产私有的权利形态;在国家层面,它是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度选择;在国际层面,它是世界贸易体制的基本规则。上述三个范畴并非是知识产权的全部品性,但或许是关于知识产权本质的基本认识。 关键词 私权 公共政策 国际贸易规则 在民事权利制度体系中,知识产权是与传统的财产所有权相区别而存在的。英文 Intellectual Property 、法文 Propri t Intellectuale 、德文 Gestiges Eigentum ,其原意是 知识(财产)所有权 或 智慧(财产)所有权 。将一切来自知识活动领域的权利概括为 知识产权 ,最早见之于17世纪中叶的法国学者卡普佐夫的著作。后来,比利时著名法学家皮卡第发展了这一理论,将知识产权视为一种特殊的权 利范畴,并以此区别于物的所有权。 作为法律制度的知识产权,其立法目的在于保护智力创造者的权利,维系社会正义;促进知识广泛传播,有效配置智力资源。这即是正义与效益的双重价值目标。知识产权的各项基本制度,围绕着上述法律价值目标,发挥着保护权利、平衡利益、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社会功能。基于价值目标与制度功能的多元化,我们可以从不同方面来认识知识产权的本质。 一、私人语境下的知识产权:知识财产私有的权利形态 世界贸易组织的 知识产权协定 在其序言中宣示 知识产权为私权 ,以私权名义强调知识财产私有的法律性质。权利本体的私权性是将知识产权归类于民事权利范畴的基本依据。所谓私权,即私的权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它是私人的权利。这里的私人,特指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即处于平等地位的人。当国家以民事主体出现时,其与其它民事主体之间也是平等关系。第二,它是私有的权利。这里的私有,意指民事权利为特定民事主体所享有,是特定人享有的私人权利,而不是一切人同享的公共权利。第三,它是私益的权利。这里的私益,也就是与公益相对应的个人利益。根据私法的原则,允许 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形成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和其它关系 ,追求合法的私利。知识产权归类于私权,在于它具备私权的一般确认标准:它是 关于私人利益方面的各种权利 (利益说);是 关于 平等主体相互之间的权利 (关系说);是 私法上所确定的权利 (法律说)。 可以认为,知识产权的产 生、行使和保护,适用于民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则。离开了民事权利体系,知识产权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找到其相应的归属。97 参见 中华实用法学辞典 ,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26页; 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 (宪法 行政法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149页。 [德]米 科斯特: 私法自治及其限制 ,载 中德经济法研究所年刊 ,1994年第5期,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苏]E A 鲍加特赫等: 资本主义和发展中国家的专利法 ,载 国外专利法介绍 ,知识出版社1980年版,第2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保罗·利科文本理论的多维度诠释

保罗·利科文本理论的多维度诠释 法国诠释学家保罗·利科的哲学思想十分丰富,其研究涉及的内容广泛。国内外对利科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层面,从文学理论视角对利科的研究较少,但是利科诠释学思想丰富的内涵与意蕴给文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更具深度的研究空间。 利科在不断的反思中调和理论之间的冲突,将对理解的讨论从认识论层面最终推进到存在论层面。实质上,利科对象征、神话、精神分析、隐喻和叙事等方面的诠释最终都指向文本。 本文从隐喻、象征和叙事三个维度对利科的文本理论进行探究,并在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中验证其理论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三章。 第一章探讨的是使文本具有生命力的隐喻。首先隐喻和文本是具有内在同一性的,两者共同的基础是话语,而且都涉及解释和理解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两者都是对世界的重新描述并指向可能的文本世界。 同时,隐喻结构也赋予了文本张力,文本的张力就在“是”与“不是”之间。此外,隐喻在新的语境下不断进行语义更新,隐喻话语也在不断的诠释中产生新的意义并赋予文本以更强的生命力。 第二章探讨的是丰富文本内涵的象征。象征分为神话的、梦的和诗的象征。 神话象征具有始源性特征,它给文本带来丰富的意向。梦的象征指向精神分析,被利科称为欲望的语义学,指涉文本潜在的意义,对文本潜在内涵的分析丰富了对文本的理解。 诗的象征不仅丰富了文本内涵,也为文本诠释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它导致了思想。第三章探讨的是体现文本延展性的叙事。

叙事依赖于时间,利科认为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存在于人的思维之中的,时间对于人来说是时间经验,而文本是时间经验传递的场所,因此叙事的暂时性因文本得以延展;情节展现的是对行动的模仿,三重模仿对应的是文本的构型。三重模仿在思维的运动中延伸,指向的是对叙事的再理解,同时也是对文本的再理解,因此文本不是封闭的,文本在解释的循环中指向可能的文本世界。 通过从隐喻、象征和叙事三个维度对利科文本理论的分析,一方面扩大了隐喻、象征和叙事的的内涵,指向更广泛的文本;另一方面,利科经由认识论的迂回探讨确认了文本的本体论地位,指向文本世界的存在论层面,文本不再仅仅是可被阅读和理解的产物,文本是对世界的重新描述,并指向可能的文本世界。读者世界与文本世界遭遇时,人们在这可能的文本世界中获得新知,并重新认识自我。 利科的文本理论在文学文本分析和人的自我理解之间构建了直接联系,同时也凸显了语言和文本在人对存在的理解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本体论意义。

高三语文有效教学的三个维度

高三语文有效教学的三个维度 liuwenyaningz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 )的理念源于20 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引起了世界教育界的关注。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是否有效益惟一指标。教学是否有效,不是指教师教得认真不认真或有没有教完内容或选择了什么方法,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东西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没有取得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即使教师教得很好,也都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而学生也只有知道了自己要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三是采用学生易于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即运用合理的教学技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学进去。教师在授课时,应同时具备这些条件,其教学才称之为有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主编)一书中明确地提出:“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改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与之相应的,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尤其是高三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是许多语文教师所关注的问题。高三语文教学的特殊性,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解决这一问题,一个较好的途径就是让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方法,并把它们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切实提高我们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所谈的高三语文的有效备考,是以“有效教学”的理论为基础的,结合高三语文教学这一特定的教学内容而谈的。高三语文的教学,与其他年级的语文教学,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别。高三的语文教学,除去部分新授课外,更多的是进行整个高中语文知识的复习与高考的备考,其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教学内容多。包括中学语文的各个知识点,涉及语文高中的各个内容。2.教学难度大。在教学中,教师要担负起传授知识的责任,更要能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化成自身的能力,在实现知识的“内化”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很好地通过教学去应对其人生的一大挑战——高考。而知识的“内化”过程,都是教学的难点。 3.教学时间紧迫。一年的高三语文教学,在高考的压力之下,在众多的教学内容的压力之下,时间往往不够用。但我们也只有一年的时间,因此,提高教学的效益,就迫在眉睫。 基于此,笔者认为,实现高三语文有效教学,关键是要关注教学的三个维度:教学内容的系统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学生学习的主动化。

《台阶》综述:追求文本解读的多元多维

《台阶》综述:追求文本解读的多元多 维 姜毅 李森祥的小说《台阶》一经发表就获得好评,并在众多读者中引起了广泛和较为强烈的反响,先后人选人教版全国统编语文教材、苏教版语文教材和鲁教版语文教材,与中学语文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森祥本人在谈及小说《台阶》的创作缘起时说:“中国文学不乏众多栩栩如生或伟大或平凡的母亲形象,但父亲形象令人遗憾地缺位!……即使涉及父亲形象,也往往是板着严厉的面孔,维护着中国持续数千年之久的宗法传统,他们或平面或病态,缺乏人性的温暖与光彩。”①这种“君臣父子”道统背景下的父亲形象显然是不令人愉快的,作家渴望通过对这种僵化和呆板的父亲形象的打破来触摸亲情和人性的温柔底色。通过这个新形象的建构,作者希望能够深入解读人物的精神背景,读出父亲形象的丰富性和情感的复杂性。 一、文本研读:还原小说人物的丰富性 对小说《台阶》的研究和解读总体来看,共同指向小说人物丰富意蕴的分析与挖掘:(1)“父亲”形象解读;(2)小说主题研究;(3)体裁和语言研究;(4)细节描写研究;(5)小说结尾问题研究。我们分别从这五方面出发,对相关研究做一梳理,以期勾勒出《台阶》文本研究的总体现状。 (1)“父亲”形象解读 小说中的父亲既有传统父亲严厉威严的一面,又是作者理想亲情的某种寄托,因此在这个“父亲”的身上存在着巨大的审美张力,具有比较丰富的阐释空间和余地。 朱月君指出,小说在提及乡亲对台阶的看法时“乡亲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这里的“戏称”实际上是对台阶象征意义的否定和嘲弄,父亲并没有如期望的那样因为高台阶而得到真正的尊重,父亲“若有所失”的根本原因是台阶所代表的封建狭隘的等级观念的瓦解。父亲“所追求的不过是形式上的提高身份而已”,这种虚妄的等级观念最终只能如同在父亲头顶飘来飘去的“一片片旱烟雾”般烟消云散。这不仅是父亲一个人的悲剧,更是中国封建传统给广大

幼儿园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篇一:幼儿园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作业 幼儿园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作业 语言领域 案例1:大班诗歌《风藏在哪里》教学目标: (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和问答式的结构特点;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区别问句和答句的不同读法; 分析:对于该目标很好的体现了语言领域的学科特点,语言领域的核心价值在于倾听、感受、理解、表达。 建议改为:(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和韵律感;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区别问句和答句的不同读法; 案例4:中班阅读活动“我喜欢的书”活动目标: 1.在看看、讲讲的交流活动中,丰富与阅读有关的经验; 分析:该目标表述过于笼统,其中“有关经验”也表述不明,而且目标也不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要求过于浅显和简单。活动的主题为“我喜欢的书”,但是在目标中并没有任何体现。建议改为:(1)在图书角的区域阅读活动中,选择一本最喜欢的图书; (2)在集体阅读的氛围中,主动表达自己的阅读内容和感受; 科学领域 案例5:小班科学活动《水果里的种子》教学活动目标: (1)品尝苹果、桂圆、橘子等水果,知道水果里的籽就是种子,种子种在泥土里能长出苗苗;(2)观察各种种子,知道它们是不一样的; 建议改为:(1)品尝苹果、桂圆、橘子等水果,通过教师讲解知道水果里的籽就是种子,种子种在泥土里能长出苗苗; (2)观察各种种子,知道它们是不一样的; 案例10:小班音乐活动《北风爷爷别神气》的目标与分析: (1)学唱歌曲,能有力、自豪地演唱歌曲??,(这是发展目标) (2)通过故事帮幼儿理解歌曲内容?????,(这是教育目标) (3)初步探索创编歌词,提高幼儿演唱兴趣?,(前半段是发展目标,后半段是教育目标) 分析:从统一的角度表述目标来看,教师安排此次小班音乐活动是混乱的,一会儿从教师的教这一角度出发确定活动目标,一会儿又从幼儿的学的角度出发,整个教学活动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因而在表述目标时应尽量从一个角度出发进行陈述,克服思维的混乱。 建议改为:(1)通过故事教学,激发幼儿对于歌曲的兴趣; (2)教幼儿有感情的学唱歌曲; (3)引导幼儿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进行歌曲创编 社会领域 案例11:小班活动“我的名字”活动目标: 1.喜欢自己的名字,鼓励幼儿大胆地应答教师的呼唤; 建议改为:(1)喜欢自己的名字,听到名字能大声地应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