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课后练习

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课后练习
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课后练习

亿以内数的认识

一、我来填。

1、个级包括的数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级包括的数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0个十万是________,10个一百万是________,一百万包括________个万。

3、从个位起,第七位是________位,与它相邻的两个数位分别是________位和________位。

4、3050000是由3个________和5个________组成的。

5、14062000是________位数。最高位是________位。6在________位上,它的计数单位是________,表示6个________。4在________位上,它的计数单位是________,表示4 个________。

6、最小的八位数是________,比它小1的数是________;最大的八位数是________,比它大1的数是________。

7、最大的五位数比最小的六位数少________;最大的八位数加上________结果是最小的九位数。

8、与100000相邻的两个数是________和________。

9、327085是________位数,最高位是________位,“2”在________位上,表示________,“7”在________位上,表示________。

10、________个一千万是一亿,________个一百万是一亿。

11、从个位起,第________位是百位,千万位是第________位,第________位是亿位。

12、和万位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是________和________。

13、最大的六位数是________,最小的五位数是________。

二、将第一行表示的意义与第二行数中的相应数字连起来。

4个千万5个百万8个万1个千5个十

4 4

5 8 8 1 5 5 8

三、对号入座。

1、读一个多位数时,()的0都不读。

A、每级前面

B、每级中间

C、每级末尾

2、一个数,从右起每()个数位是一级。

A、10

B、 5

C、4

3、10个()是一亿。

A、一百万

B、一千万

C、千万位

4、下列数中,()只读一个零。

A、7805900

B、7805009

C、7085009

5、读作一千零五十万零三百的数是()

A、1500300

B、100500300 C10500300

6、1 个万,8个千和6个十组成的数是()

A、108600

B、100800006

C、108060

7、8300200读作()

A、八十三万零二百

B、八百三十万零二百

C、八百三十万二百

8、三千零三万零三写作()

A、30033003

B、3003003

C、30030003

9、一百万地数,数()次是一千五百万。

A、150

B、15

C、1500

10由8、0、6、2、0、5六张卡片组成的最小的六位数是()

A、200568

B、200658

C、200685

四、火眼金睛。

()1、10是最小的两位数。

()2、写一个含有两级的数,应该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3、二千九百六十万,写作29600000。

()4、20202000,读作二千零二十二万二千。

()5、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整数的计数单位。

()6、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十。

()7、从个位往左起,第五位是万位,第九位是亿位。

()8、“个级”是表示多少个一。“万级”是表示多少个万。

五、按下面的要求,用三个5和两个0,分别组成符合下面要求的三个五位数。

1、一个0也不读出的有哪些?

2、只读出一个0的有哪些?

3、可以读出两个0的有哪些?

六、一个数,十万位上是7,最低位是2,十位上的数字是个位上数字的2倍,后三位数字的和为15,其他各数位上都是0。

1、请你写出这个数,说说这个数是几位数。

2、最高位是什么位?读出这个数。

参考答案:

一、我来填。

1、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2、百万千万100

3、百万十万千万

4、百万万

5、8 千万万万万百万

百万百万

6、10000000 999999 99999999 100000000

7、1 1

8、100001 99999

9、6 十万万2个万千7个

10、10100

11、3 8 9

12、千位十万位

13、100000 99999

二、将第一行表示的意义与第二行数中的相应数字连起来。

4个千万5个百万8个万1个千5个十

4 4

5 8 8 1 5 5 8

三、对号入座。

CCBCCCCBCBA

四、火眼金睛。

√√√×√×√√

五、按下面的要求,用三个5和两个0,分别组成符合下面要求的三个五位数。

55500 55005 50505

六、一个数,十万位上是7,最低位是2,十位上的数字是个位上数字的2倍,后三位数字的和为15,其他各数位上都是0。

1、700942

2、最高位是十万位读作:七十万九百四十二

统计学第七章、第八章课后题答案

统计学复习笔记 第七章参数估计 一、思考题 1.解释估计量和估计值 在参数估计中,用来估计总体参数的统计量称为估计量。估计量也是随机变量。如样本均值,样本比例、样本方差等。 根据一个具体的样本计算出来的估计量的数值称为估计值。 2.简述评价估计量好坏的标准 (1)无偏性:是指估计量抽样分布的期望值等于被估计的总体参数。 (2)有效性:是指估计量的方差尽可能小。对同一总体参数的两个无偏估计量,有更小方差的估计量更有效。 (3)一致性:是指随着样本量的增大,点估计量的值越来越接近被估总体的参数。 3.怎样理解置信区间 在区间估计中,由样本统计量所构造的总体参数的估计区间称为置信区间。置信区间的论述是由区间和置信度两部分组成。有些新闻媒体报道一些调查结果只给出百分比和误差(即置信区间),并不说明置信度,也不给出被调查的人数,这是不负责的表现。因为降低置信度可以使置信区间变窄(显得“精确”),有误导读者之嫌。在公布调查结果时给出被调查人数是负责任的表现。这样则可以由此推算出置信度(由后面给出的公式),反之亦然。 4.解释95%的置信区间的含义是什么 置信区间95%仅仅描述用来构造该区间上下界的统计量(是随机的)覆盖总体参数的概率。也就是说,无穷次重复抽样所得到的所有区间中有95%(的区间)包含参数。 不要认为由某一样本数据得到总体参数的某一个95%置信区间,就以为该区间以的概率覆盖总体参数。 5.简述样本量与置信水平、总体方差、估计误差的关系。 1. 估计总体均值时样本量n 为 (z 2 )2 2其中: E z n n E22 其中: E z 2 n 2. 样本量n 与置信水平1- α、总体方差、估计误差E之间的关系为与置信水平 成正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置信水平越大,所

17 山谷中的谜底2

17 山谷中的谜底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第二段 1. 板书课题:山谷中的谜底。 2. 题目中的山谷是哪个山谷? (板书:加拿大、魁北克。) 3. 这个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 要求: 自读1、2两段,找出答案,把有关句子画下来,读一读,不懂的可以提出来。 4. 组织交流: 出示句子 “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事,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也丧失了生机。而东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松、柏、杨、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哪几句话具体写了雪松的这个本领? 要求:大声朗读这几句话,边读边想象书中所描绘的情景,看看谁能用两个词概括一下雪松的本领!(弯曲、反弹) 5.指导朗读: ①指名朗读,想象,概括。 板书:弯曲、反弹 ②在巴谜底读一读,把这两个词加上去。 ③谁能到黑板上来给我们讲讲这个谜和它的谜底? 6.组织辩论: 师:有人读了咱们课文的第三段以后说,雪松面对风雪,一个劲地向下弯曲,他们是一

群胆小的弱者。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我们也再来把第三段读一读,然后再反驳他,要有理有据,才能把它辩得哑口无言。 (重点体会雪松的顽强,雪松的弯曲策略。) 板书:智者,强者 二、学习第三段 1. 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 第一遍:带提示语。 第二遍:去掉提示语。 第三遍: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可以提出来。 2. 引导体会写“启示”的一段话,指导理解句子的方法。 ⑴出示小黑板:对于外界的压力,……但……。 ⑵指导理解句子的方法。 ①对于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要想读懂它,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板书:上下文 联系实际(举例子) ②谁能举个例子来证明一下这句话的道理? ⑶这段话的道理也可以用我们的一句老话来概括:“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则乱大谋”。 三、试说名言,学习第四节: 齐读最后一节,根据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我们也来说两句名言:“弯曲不是……而是……” 四、摘抄、积累。 作业超市(可选择): 1. 准备把文中的那些句子摘抄到你的采蜜本上? 2. 课后,把你的名言写在书本上,再署上你的大名。 3. 请搜集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积累、课外阅读的开始。) 五、板书设计: 17 山谷中的谜底 雪小雪大

山谷中的谜底说课稿完整版

山谷中的谜底说课稿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一、说教材 《山谷中的谜底》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3课的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讲叙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启发人们“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因此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我们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本文主要分为“谜面——谜底——启示”三个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一)教学目标 根据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领会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适当退让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课课文特点和这一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知识、智力发展水平,课文第3——5自然段揭开谜底和两位旅行者的对话是教学重点。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含义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六年级学生已具有初步阅读理解的能力,视野较宽,有了一定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课课文特点,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巧妙结合多媒体丰富的资源,通过直观展示,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抓住谜底为切入口,直奔谜底所揭示的人生哲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教法,采用“读——说——品——悟——论”的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释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请学生将针对课题产生的疑问写在黑板上。

第八章课后题答案

《第八章运动和力》 《8.1牛顿第一定律》 1.同学们在一起讨论运动和力的关系。小明认为,一切物体只有受力才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不受力总是静止的;小华认为,一切物体只有受力才能保持静止,不受力总是做匀速直线运送。他们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他们说的都不对。 因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如图,用力击打一摞棋子中间的一个,这棋子飞出而上面的棋子又落 回原位置。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当用力击打其中一个棋子时,其他棋子由于具有 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因此它们又落回原位置。 3.分析下列现象是怎样利用惯性的。 (1)通过拍打窗帘清除它上面的浮灰。 当拍打窗帘时,窗帘上的浮灰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在窗帘 运动时,离开了窗帘。 (2)标枪运动员为取得好成绩,掷标枪前需要助跑。 因为助跑后掷出标枪时,标枪由于具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运动员助跑时的速度,这样可使标枪运动的更远。 4.在一列匀速直线行驶的列车内,一位同学相对于车厢竖直向上挑起,他是否会落在车厢内原来的起跳点?说出你的理由。 能落在原来的起跳点。 因为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当他跳起时,由于具有惯性,仍然保持原来与列车同样的运动状态,跳起的同时继续以与列车同样的速度向前运动。因此能落在原来起跳点。 《8.2二力平衡》 1.在图中,F和F是物体所受的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哪些情况下,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乙和丁 2.在平直的地面上,一个人沿水平方向用20N的力推一辆小车匀速向西运动,试画出小车所受阻力的大小和方向。

统编版下册《答司马谏议书 》 学案 (含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 + 答案 一、学习目标 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把握教学设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教学设计>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2、背景简介 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3、题解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第一课时 三、听课文录音 先听录音然后学生默读 四、文字疏通 重点的字词 某:蒙教:窃:操: 术:强聒:略:上报: 重念:视遇:厚:反复: 卤莽:见恕:名实:人主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举:辟:壬人:固:

习于苟且:恤:汹汹:胥怨: 非特:度(dù): 度(duó): 膏泽: 不事事:敢知:由: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七、课文的结构(段落层次) 全文分为四段,概括段意 第二课时 一、问题讨论 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 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 4、第2段作何理解? 5、第3段作何理解? 6、第4段作何理解? 7、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 8、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二、写作特点

第八章--西方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word版本

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1.说明生产要素理论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地位。 解答:第一,从商品的角度来看,微观经济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关于“产品”的理论和关于“要素”的理论。前者讨论产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后者讨论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 第二,产品的理论和要素的理论是相互联系的。特别是,产品理论离不开要素理论,否则就不完全。这是因为,首先,产品理论在讨论产品的需求曲线时,假定了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既定,但并未说明收入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其次,在推导产品的供给曲线时,假定了生产要素的价格既定,但并未说明要素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这两点都与要素理论有关。因此,要素理论可以看成是产品理论的自然延伸和发展。 第三,在西方经济学中,产品的理论通常被看成是“价值”理论,要素理论通常被看成是“分配”理论。产品理论加上要素理论,或者,价值理论加上分配理论,构成了整个微观经济学的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2.试述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 解答:第一,厂商在使用要素时同样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即要求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 第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产品价值”(要素的边际产品和产品价格的乘积),而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等于“要素价格”。于是,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是: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要素价格。 3.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与利润最大化产量原则有何关系? 解答:从表面上看,完全竞争企业(实际上也包括其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似乎有两个不同的决策要做:第一,购买多少要素?这是所谓的“要素需求”问题——使用多少要素才能够使利润达到最大?第二,生产多少产量?这是所谓的“产品供给”问题——生产多少产量才能够使利润达到最大? 实际上,这两个问题是一回事。这是因为在企业的要素需求和产品供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如要减少对要素的需求,则产品供给常常就不得不减少;反之,如要增加对产品的供给,则要素的需求常常又不得不增加。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所谓的生产函数:Q=Q(L)。这里,L为企业使用的要素数量(如劳动),Q为使用要素L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它们通过生产函数而“一一对应”。正是通过生产函数,企业关于使用要素的决策和关于生产产量的决策成为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旦企业决定了购买多少要素,它也就同时决定了应当生产多少产量;同样,一旦企业决定了生产多少产量,它也就同时决定了应当购买多少要素。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讨论企业的生产决策:或者,先求出利润最大化的要素需求量,然后再根据生产函数,由要素的需求量求出相应的产品供给量;或者,先求出利润最大化的产品供给量,然后再根据生产函数,由产品的供给量求出相应的要素需求量。 4.试述完全竞争厂商及市场在存在和不存在行业调整情况下的要素需求曲线。 解答:第一,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随着要素价格的下降,厂商对要素的需求量将增加。 第二,如果不考虑某厂商所在行业中其他厂商的调整,则该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就恰好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 第三,如果考虑该厂商所在行业中其他厂商的调整,则该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将不再与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这是因为随着要素价格的变化,如果整个行业所有厂商都调整自己的要素使用量从而都改变自己的产量的话,则产品的市场价格即会发生变化。产品价格的变化会反过来使每一个厂商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发生变化。于是,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将不再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在这种情况下,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叫做“行业调整曲线”。行业调整曲线仍然向右下方倾斜,但比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要陡峭一些。 第四,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等于所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行业调整曲线)的水平相加。

《山谷中的谜底》优秀教学设计

《山谷中的谜底》优秀教学设计《山谷中的谜底》饱蘸着哲理的深思,作者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与压 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陶冶性情与培养意志的好教材、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本课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个性阅读、合作学习,在师生、生生、生本的平等对话中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读重悟、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究、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她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与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灵性服务、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教授指出:阅读乃是向课文提出问题并通过朗读、体悟解决问题。从作品中获取信息,凭借自己的经验去兑换课文的思想感情、依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我让学生充分阅读,读出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疑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在交流中,尊重学生“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然后联系实际,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图式与文本所反映的生活经验图式进行同构、这就是“解文——察己”的过程。如此一种阅读教学模式才是尊重学生个性心

理千差万不这一具体事实的、 假如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会阅读,学会考虑,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成功的、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弯曲、反弹、完好无损、依旧、苍翠挺拔”等词语 ,借助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学会自主学习、 3、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与毁灭,而是为了生存与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 教学难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与最后一个自然 段:“确实,弯曲不是倒下与毁灭,而是为了生存与更好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1、导语: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您对这个山谷有了哪些了解? 2、交流 3、过渡:现在,让我们跟随旅行者再次走进山谷、打开书

(完整word版)《答司马谏议书》练习题.docx

《答司马谏议书》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强聒()壬人()度义()重念()怨诽().....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词义。 与君实游处议事每不合固前知其如此.... 不恤国事无由会晤于反复不宜卤莽..... 3、翻译下列句子。 (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二、阅读第三段: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 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 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 某之所敢知。 1、用“‖”把文段分为三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盘庚之迁不任区区向往之至B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 C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以膏泽斯民D不恤国事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3、文段中哪些地方最能表现王安石作为政治家的胆略?试作分析。 4、为了增强批驳的力度,作者举了“___________ ”的史实,结尾又连用两个___________复句,措辞委婉而坚决。 5、文中提到的盘庚,是朝的君主,他当年迁都是为了,举盘庚迁殷的例子,作用是。 三、内容分析: 1、第 1 段:交代写信的。 2、第2段:针对信中指责自己的,逐一加以驳斥。 3、第 3段:分析对新法怨恨、诽谤的,并表示对士大夫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4、第 4 段:书信常规的语,使全文结构。 5、文段最后一句“则非某之所敢知”表现了王安石变法的态度。 6、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7、“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

(完整word版)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课后练习答案第八章

微观第八章习题 一、名词解释 引致需求 联合需求 边际产品价值 边际收益产品 边际要素成本 完全竞争要素市场 买方垄断 卖方垄断 二、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产要素的是( D ) A .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才能 B. 农民拥有的土地 C .用于生产的机器厂房 D. 在柜台上销售的服装 2、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在于( ) A.要素的边际成本递减 B.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 C.要素生产的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D.要素参加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减 3、在产品X 市场和要素K 、L 的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 D ) A .X X X P MC MC =,且上升 B .L K L K MP MP P P = C .1L K L K X MP MP P P MC == D .11L K L K X X MP MP P P MC P === 4、对于一个垄断企业(其所处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投入品M 的价格为20元,边际产量为5,产品价格是4元,则这个企业的产量( ) A.未达到利润最大化,应减少产量 B.未达到利润最大化,应扩大产量 C.生产出利润最大化,但是成本未达到最小化 D.在成本最小条件下实现利润最大化产量 5、市场中单个厂商对某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同全体厂商对该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 A.两者是重合在一起的 B.前者较后者平坦 C.前者较后者陡峭 D.无法确定 6、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的产品价格上升时,将引起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 ),从而导致劳动的需求曲线( ) A.降低,右移 B.增加,左移 C.增加,右移 D.降低,左移

山谷中的谜底

山谷中的谜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理清课文脉络,能从文中找到谜和谜底相对应的句段。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谜是什么,有条理地说出成因(谜底)。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1、同学们,现在我请大家猜一个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头住着白胖子。”这是什么?(花生)对! 2、谜语一般由谜面和谜底两部分构成。 3、在加拿大的魁北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在这个山谷中,也有一个谜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揭示课题,启发思考: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预设:(1)山谷中的谜底是什么? (2)山谷中的谜底的谜面是什么? ⑶是谁、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揭开谜底的? (4)用什么方法揭开谜底的? (5)山谷中的谜底可以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 三、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出示导学提示: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可用“?”标出。 (3)再读课文,尝试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4)默读课文,思考揭示课题时提出的问题。 2、学生自主学习。 3、全班交流。 (1)出示词语:加拿大魁北克女贞枝丫帐篷柘弯曲反弹抗争屈服毁灭完好无损 ①指名领读、提醒易读错的字的字音、齐读 ②提醒易写错的字的字形、学生描红。 (2)交流文中理解的词语。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及时评议。 (4)理清文章层次,给文章分段。 这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章,刚才同学们已按“谜面——谜底——启示”的顺序给课文分了段并概括了段意。 (5)黑板上哪些问题我们已经能自己解决? ①谜面:出示: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个什么谜。这个谜容易解开吗?从哪里可以体会出?(读第2自然段,抓住“始终”“谁也不知道谜底”)

第八章习题答案

3. 假设一个同步总线的时钟频率为50MHz,总线宽度为32位,每个时钟周期传送一个数据,则该总线的最 大数据传输率(即总线带宽)为多少?若要将该总线的带宽提高一倍,可以有哪几种方案? 参考答案: 最大数据传输率为:4B×50M/1=20MB/s 方案一:将时钟频率提高一倍;方案二:将总线宽度提高一倍。 4. V AX SBI总线采用分布式的自举裁决方案,总线上每个设备有惟一的优先级,而且被分配一根独立的总线 请求线REQ,SBI有16根这样的请求线(REQ0,…REQ15),其中REQ0优先级最高,请问:最多可有多少个设备连到这样的总线上?为什么? 参考答案: 最多可连接16个设备。因为在分布式自举裁决方式的总线中,除优先级最低的设备外,每个设备都使用一根信号线发出总线请求信号,以被优先级比它低的设备查看;而优先级最低的那个设备无需送出总线请求信号。此外,还需要一根总线请求信号线用于设置“总线忙”信号, 设有16个设备(DEV0,…DEV15),其优先级依次降低,将REQ15作为总线忙信号线。DEV0在总线空闲(REQ15没有请求信号)时可直接使用总线;DEV1在总线空闲时且REQ0没有请求信号时使用总线;依次类推,DEV15在总线空闲时且REQ0至REQ14都没有请求信号时使用总线。这样最多可以有16个设备无冲突的使用总线。 4.假定一个32位微处理器的外部处理器总线的宽度为16位,总线时钟频率为40MHz,假定一个总线事务 的最短周期是4个总线时钟周期,该总线的最大数据传输率是多少?如果将外部总线的数据线宽度扩展为32位,那么该总线的最大数据传输率提高到多少?这种措施与加倍外部总线时钟频率的措施相比,哪种更好? 参考答案: 一个总线事务过程除了数据传送阶段外,还包括其他阶段,如传送地址和总线命令、准备数据等,所以,完成一个总线事务所用的所有时钟周期并不都用来传输数据,也即最短的4个时钟周期中只可能有一个时钟周期用来传送数据。 总线最大数据传输率(总线带宽)是指在总线进行数据传送阶段单位时间内传送的数据量(也即是峰值数据传输率)。通常,在数据传送阶段每个总线时钟周期传送一个数据,若是这样的话,该处理器总线的最大数据传输率为2B×40M=80MB/s;有些总线可以利用时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各自传送一个数据,使得每个时钟周期能传送两个数据,若是这样的话,该总线的最大数据传输率为2×2B×40M=160MB/s。 若采用32位总线宽度,则在上述两种情况下,该总线带宽可分别提高到160MB/s和320MB/s。这种措施的效果和倍频的效果完全相同。 6. 试设计一个采用固定优先级的具有4个输入的集中式独立请求裁决器。 参考答案: 设计一个并行判优电路即可。 若BR0~BR3为4条总线请求线,优先级由高到低。BG0~BG3为4条总线允许线,则: BG0=BR0; BG1=(BR1)&(~BR0); BG2=(BR2)&(~BR1)&(~BR0); BG3=(BR3)&(~BR2)&(~BR1)&(~BR0) 7. 假设某存储器总线采用同步通信方式,时钟频率为50MHz时钟,每个总线事务以突发方式传输8个字,以支持块长为8 个字的Cache行读和Cache行写,每字4字节。对于读操作,访问顺序是1个时钟周期接受地址,3个时钟周期等待存储器读数,8个时钟周期用于传输8个字。对于写操作,访问顺序是1个时钟周期接受地址,2个时钟周期延迟,8个时钟周期用于传输8个字,3个时钟周期恢复和写入纠错码。对于以

第八章课后练习题答案

第八章课后练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某企业全年需用A材料2400吨,每次订货成本为400元,每吨材料年储备成本12元,则每年最佳订货次数为( B ) A.12 B.6 C.3 D.4 2.企业采用什么程度的现金折扣,要与( C )结合起来考虑。 A.信用标准B.信用折扣 C.信用期间D.现金折扣政策 3.在下列各项中,属于应收账款机会成本的是( C ) A.收账费用B.坏账损失 C.应收账款占用资金的应计利息D.对客户信用进行调查的费用4.企业为了使其持有的交易性现金余额降到最低,可采取( A )A.力争现金流量同步B.使用现金浮游量 C.加速收款D.推迟应付款的支付 5.下列订货成本中属于变动性成本的是( C )。 A.采购人员计时工资B.采购部门管理费用 C.订货业务费D.存货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 6.在确定应收账款信用期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的计算公式有:( D )。 A.应收账款应计利息=应收账救占用资金×销售成本率 B.收益的增加=销售量增加×边际贡献率 C.应收账款占用资金=应收账款平均余额×边际贡献率 D.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日销售额×平均收现期 7.企业置存现金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满足( C )。 A.交易性、预防性、收益性需要B.交易性、投机性、收益性需要C.交易性、预防性、投机性需要D.预防性、收益性、投机性需要8.企业6月10日赊购商品时双方约定“2/10,N/20”。在6月15日有能力付款,但直到6月20 日才支付这笔款项。其目的是运用现金日常管理策略中的( D )。 A.力争现金流量同步B.使用现金浮游量 C.加速收款D.推迟应付款的支付 9.下列各项中,与再订货点无关的因素是( A )。 A.经济订货量B.日耗用量 C.交货日数D.保险储备量 10.现金管理的目标是( A )。 A.权衡流动性和收益性B.权衡流动性和风险性 C.权衡收益性和风险性D.权衡收益性、流动性、风险性11.已知某种存货的全年需要量为36000个单位,该种存货的再订货点为1000个单位,则其交货间隔时间应为( B )。 A.36天B.10天C.18天D.12天1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流动资产特点的是( D )。 A.形态的变动性B.数量的波动性 C.流动性D.投资的集中性和收回的分散性

山谷中的谜底2

一、目标点击 1、认识“柘”这个生字;学会“魁、篷”等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谜底揭开的经过,感悟第二个旅行者的话。(重点) 3、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领会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适当退让的道理。(难点) 二、文本解析 1、题目解读 “山谷”,两山中间狭长低凹的地带,文中这条山谷位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谜底”,谜语的答案,比喻事情的真相。文题将“山谷”和“谜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这是一篇与自然现象有关的文章,在揭示了记叙的重点的同时,留下了一个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谜底”是什么?又是怎样被揭开的?文中蕴含着怎样的科学道理?一系列的疑问促使人要先睹为快,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接受心灵的洗礼。 2、作家卡片 刘燕敏,1964年出生于徐州丰县,现在徐州市经贸学校图书馆工作。2001年10月,刘燕敏的两篇散文《山谷中的谜底》与《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被收入江苏教育出版社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2002年,散文《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远》入选中国普通话教学教材。2003年5月,她的随笔集《真水无香》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年9月,她接到《读者》杂志编辑部邀请,到甘肃进行签约授权仪式。当时接到邀请签约的共10人,江苏省仅她一人。2003年12月,哲理散文《从设定目标开始》入选新加坡中学华文课本。2007年4月,刘燕敏的3部新作,冠名“刘燕敏生活小品文系列”,分别为《成功的门都是虚掩着的》《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女人是上帝派来拯救男人的》,共收入最新作品224篇,由福建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3、背景介绍 (1)加拿大 北美洲北部国家。北滨北冰洋,东、西分别临大西洋、太平洋,东北隔巴芬湾同格陵兰相望,西北和南面毗连美国。面积997.6万平方千米。首都渥太华。 (2)魁北克 加拿大东部的一个省,在哈得孙湾东南,面积154万平方千米,人口约765万(2006年)。省会魁北克。大部分为低高原,圣劳伦斯河以南为阿巴拉契亚高地,河湖众多。主要属(寒)温带针叶林气候。森林覆盖率45%。 4、文章结构 提出疑问→两个旅行者揭开谜底→从中悟出道理 5、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描述两个旅行者偶然间揭开了山谷之谜——雪松由于其枝条能弯曲,使得压在其上的积雪滑落,从而得以生存在多雪的东坡上。这告诉我们:对于外界的压力要努力去承受,当承受不了的时候,要像雪松一样先弯曲一下,这样就不会被压垮,然全再伺机反弹。 6、写作特色 (1)篇末点题。课文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作为警句,它使得全文一下子有了某种寓意,从而耐人寻味。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雪松和其他树进行对比,其他树积雪却不懂弯曲,结果被压断了树枝,说明它们不知道退一步面对压力,结果反而害了自己。由此,反衬雪松懂得生存技巧,更突出了它的韧性。 (3)详略分明。详写东坡和东坡雪松情况,略写西坡和其他树的情况。 三、重点筛选 1、近义词 少顷——顷刻启示——启发揭开——揭穿承受——忍受

17 山谷中的谜底

17 山谷中的谜底 教材简析: 本文主要写两位旅行者在加拿大魁北克的一条山谷旅行,发现了“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树,而东坡只有雪松”的现象,通过观察思考最终揭开了谜底,揭示了“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这一人生哲理。 本文借具体、真实的事情来说明人生道理,令人信服,并且水到渠成。本文的内容较易理解,学生在学习时不会遇到太大问题。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此句话含义深刻,对于小学生来说此时只需大概了解即可,不必挖掘过深,否则易弄巧成拙。在教学中可以一线贯穿全课,“一线”指的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为什么山谷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树,而东坡只有雪松?”此问题的答案就在文中,虽然看似简单,但学生们要想答得有条有理,一气呵成也并非易事。课堂教学中,可通过以下几步帮助学生完成以上问题:1、自己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2、自己答给自己听;3、四人小组互相说一说;4、指名回答。通过这四步训练,全班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条理分明地进行回答,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柘”这个生字;学会“魁、篷”2个生字,理解词语。 3、了解谜底揭开的经过,感悟第二个旅行者的话。(重点) 4、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领会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适当退让、以退为进的道理。(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弄清谜及谜底,理解雪松生长于东坡的原因。

第八章练习题及答案

1.某企业生产甲产品,分两个步骤连续加工,第一步骤制造甲半成品,转入第二步骤加工为甲产品。成本计算采用逐步综合结转分步法。半成品通过“自制半成品”账户。 某年8月份有关成本计算的资料如下: (1)第一车间产品成本计算单 表8-1 甲半成品 (2)自制半成品明细账(半成品发出的单价采用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 表8-2 半成品:件 (3)第二车间成本计算单 表8-3 甲产成品 要求: (1)完成甲半成品计算单、自制半成品明细账的甲产成品成本计算单。 (2)对甲产成品进行成本还原。

2.目的:练习采用平行结转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 新华工厂的甲产品是连续经过一车间、二车间制造的,采用平行结转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生产经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间的分配采用定额比例法。 表8-4 产品成本计算单 一车间:甲产品 表8-5 产品成本计算单 二车间:甲产品 表8-6 产品成本汇总表 甲产品 要求: (1)计算第一车间材料、工资、费用分配率。 (2)计算第一车间转入产品的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3)编制甲产品成本汇总表。 3.目的:练习综合结转法的成本还原 资料:某种产品某月部分成本资料如下: 表8-7 要求:(1)计算成本还原分配率(保留一位小数)。 (2)对产品成本中的半成品费用进行成本还原。 (3)计算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成本(列出算式)。 4.目的:练习逐步结转分步法(按实际成本综合结转) 资料:某工业企业大量生产甲产品。生产分两个步骤,分别由第一、第二两个车间进行。 第一车间为第二车间提供半成品,第二车间将半成品加工为产成品。采用逐步结转分步法计算成本。 该企业本月(8月份)第一和第二车间的生产费用(不包括所耗半成品的费用)为:第一车间:原材料费用12000元,工资及福利费6000元,制造费用2100元。 第二车间:工资及福利费6100元,制造费用11000元。 本月初半成品库结转半成品600件,其实际总成本12500元。本月第一车间完工半成品800件,第二车间从半成品库领用1260件。(半成品结转采用加权平均法)本月完工入库产品600件。 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 月初在产品定额成本如下: 第一车间:原材料费用3600元,工资及福利费2000元,制造费用3500元。 第二车间:半成品费用12100元,工资及福利费2200元,制造费用3500元。 月末在产品定额总成本如下: 第一车间:原材料费用5500元,工资及福利费用2500元,制造费用3600元。 第二车间:半成品费用5000元,工资及福利900元,制造费用2000元。 要求: (1)根据上列资料,登记产品成本明细账和自制半成品明细账,按实际综合结转半成品成本,计算产品成本。

第八章二重积分习题答案

第八章二重积分习题答案 练习题8.1 1.设D :0y ≤,0x a ≤≤,由二重积分的几何意义 计算d D x y 解:d D x y =200 d π θ?? =2220 01()2d a r π θ=--?? 332012236 a d a ππ θ==? 2. 设二重积分的积分区域为2214x y ≤+≤,则2dxdy =?? 解:2dxdy = ??22 1 26d rdr π θπ=? ? 练习题8.2 1.2d D x σ??其中D 是两个圆,y x 122=+与,y x 422=+围成的环型区域. 解:2d D x σ??=22 222301001515 cos [cos2]84 d r dr d d πππθθθθθπ= +=???? 2计算二重积分σd y x D )3 41(-- ??,其中D 是由直线2,,2=-=x x ;1,1=-=y y 围成的矩形。 解:σd y x D )341(--??= 221211212(1)[(1)]4346x y x y dx dy y dx ------=--??? =2 22 (1)84x dx --=? 3. 应用二重积分,求在xy 平面上由曲线224x x y x y -==与所围成的区域D 的面积. 解: 2 2 2 42 20 2320(42) 28 (2)|33 x x x D A dxdy dx dy x x x x -===-=- =????? 4. 求旋转抛物面224z x y =--与xy 平面所围成的立体体积

解: 22 222 2 (4)(4)48D V x y d d r rdr d ππ σθθπ=--=-==????? 习 题 八 一.判断题 1.d D σ??等于平面区域D 的面积.(√) 2.二重积分 100f(x,y)d y dy x ??交换积分次序后为1 1 f(x,y)d x dx x ? ? (×) 二.填空题 1.二重积分的积分区域为2214x y ≤+≤,则4dxdy = ?? 12π12π. 2.二重积分d d D xy x y ??的值为 112 ,其中2:0D y x ≤≤,01x ≤≤. 112 3.二重积分 10 (,)y dy f x y dx ?? 交换积分次序后为 11 (,)x dx f x y dy ?? . 11 (,)x dx f x y dy ?? 4.设区域D 为1x ≤,1y ≤,则??(sin x x -)d d x y =0 .0 5. 交换积分次序 1 d (,)y f x y dx ? = 2 1 1 (,)(,)x dx f x y dy f x y dy +?? . 2 1 1 (,)(,)x dx f x y dy f x y dy +?? 6.设D 是由221x y +≤所确定的区域。则22 1D dxdy x y ++?? =_ln 2πln 2π 三. 选择题 1.设1ln D I =??(x y +)d d x y ,2D I =??(x y +)2d d x y ,3D I =??(x y +)d d x y ,其中D 是由直线0x =,0y =,12 x y +=,1x y +=所围成的区域,则1I ,2I ,3I 的大小顺序为( B ). A 321I I I << B 123I I I << C 132I I I << D 312I I I <<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十课《山谷中的谜底》,饱蘸着哲理的深思。作者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陶冶性情和培养意志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会自主学习,掌握本课4个生字,理解新词抗争、反弹、完好无损(加拿大、魁北克)等(绿线内的只识不写)。 3.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 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 教学难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 第1教时 ㈠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个别读:山谷中的谜底。 (读出不同的感受,渗透情感和朗读的训练。)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估计学生的问题:这是哪个山谷?迷是什么?谜底是什么?怎样揭开的?) (疑,思之始,学之端,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㈡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初读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 自读课文。 ⑴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⑵思考刚才提的问题(这是哪个山谷?迷是什么?谜底是什么?怎样揭开的?)。 2.巡视学习情况,相机解决问题。(指导同位交流预习情况) ㈢检查初读情况组织交流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 指名认读,正音,记忆。 2.指名逐节朗读,相机指导读好长句,纠正字音。 3.组织交流词语理解。 重点交流:抗争、反弹、完好无损(加拿大、魁北克)等,着重交给理解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㈣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1.默读,根据要求给课文分段。提示: 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山谷中的谜? 那几则自然段写了旅行者揭开了谜底? 看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一段写了什么? 2.组织交流,讨论: 第一段(12):加拿大魁北克山谷奇异的自然景观是个长期没有解开的谜。 第二段(3):两个旅行者通过仔细观察揭开了这个谜底。 第三段(46):写了两个旅行者的对话。

小学语文:山谷中的谜底(含反思)

17.山谷中的谜底 教学目标: 1.认识并规范书写本课4 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曲”、“弹”、“似”,理解并积累四字词语“引人注意、漫天飞舞、苍翠挺拔、完好无损”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按照谜面、谜底和得到的启示理清文章的脉络。 4.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学习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初步领悟“弯曲”的人生哲学。 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质疑解疑 1.揭题齐读。 2.读课题时,你产生了哪些疑问?(交流:山谷中有什么谜?谜底到底是什么?谁揭开了谜底?是怎么解开的?) 3.点评:题是文的眼睛,读题时产生问题,就为读书思考开启了一扇窗户。 4.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5.读书就要这样:读中质疑,思考解疑。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出示生词,检查生字词的认读。魁北克苍翠挺拔女贞帐篷枝丫弹性柘弯曲摧毁引人注意漫天飞舞完好无损 2.听写生词。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启发人们“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4.我们知道谜语分谜面和谜底,那么课文中的哪些部分写的内容是谜面,哪些部分写的又是谜底?除此以外还写了什么?给课文分段,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精读感悟----寻找谜面 (一)学习1、2 自然段。 1.现在我们就到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的一条山谷中去看看,在那里究竟能看到什么?同学们仔细观察,把你的发现说一说。 2.预设:A 走向:这条山谷是南北走向的。B 奇异的景观。(板书:谜面柏等杂树)C 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标画出表述奇异之处的句子。圈出关键词句,并写出自己的体会。出示句子: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东坡只有雪松,西坡有松、柏、柘、女贞等杂树。 (1 )读句子,小组内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抓住“没有”、“唯一”、“只有”等体会这个山谷的景观奇异、罕见。) (2)读出你脑海中展现的奇异景观,罕见的画面。 (3)指名读,适时评价鼓励。 (4)这情景实在罕见、有趣!把自己的惊奇心情融入到这句话中读出你的感受。齐读。 四、精读感悟----一探谜底(学习第三自然段) 1.只有拥有一双好奇的眼睛洞察这个世界,拥有一颗探索的心去思考这个世界的人,才会看到常人看不到的许多现象,解开常人解不开的谜底。这个谜底到底是什么?是怎样解开的?请大家大声地读读第三自然段,读完后用直线把你找到的谜底划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