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下册 《人是什么》 人教版第六册

合集下载

《人是什么》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人是什么》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人是什么》教案高中语文教案教案标题:《人是什么》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定义的影响,理解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人文关怀意识。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人类智慧与尊严的敬畏和追求。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定义的影响。

2.难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了解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2.教学材料:课文《人是什么》等。

3.辅助教学材料: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呈现一张世界各地人们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人的多样性,询问学生人是什么。

2.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问引导:人的定义有哪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吗?是什么决定了每个人的独特性?核心探究:1.导入课文《人是什么》,进行一次整体阅读,让学生了解人的复杂性。

2.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根据文中的观点,阐述自己对“人”的定义。

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思考,举例说明。

3.设计几个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判断。

例如:一个人犯下了严重的罪行,他还是“人”吗?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就文中提出的问题展开辩论,要求学生提出论据和证据进行支持。

拓展延伸:1.展示一些有关人类智慧和尊严的故事和事例,让学生思考人的卓越之处。

2.展示一些有关人的不幸和苦难的故事和事例,让学生思考人的悲惨之处。

3.提出人类的责任和使命,让学生思考如何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尊严来为社会做贡献。

总结反思:1.进行总结,让学生自由发言,表达他们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思考。

2.老师进行点拨和总结,强调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人类智慧和尊严的追求。

板书设计:1.引入活动:观察人的多样性,激发思考。

2.核心探究:人的定义的多样性;案例分析和辩论。

3.拓展延伸:人类智慧和尊严的思考。

4.总结反思:学生的收获和思考。

教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人的定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高中语文人教普通版第五册第一单元之《人是什么》说课稿

高中语文人教普通版第五册第一单元之《人是什么》说课稿

《人是什么》说课材料一、关于教材因为已进入高三复习阶段,所以对于高中语文第五册的处理灵活了一些,没有按部就班一课一课地讲解,而是将教材的学习纳入到了高考考点的复习中,总体思路是以课本带动各个知识点的复习。

之前已通过第五单元“李白、杜甫诗歌”的学习进行了“高考诗歌鉴赏”的考点复习,本月继续以第一、第二单元“文艺学论文、哲学论文”的学习带动“科技文”的阅读训练。

本次授课的篇目《人是什么》是第一单元第二篇文章,鉴于以上教学思路,在教材的处理上更加注重了其“实用性”。

本文虽是一篇哲学论文,却并没有人们所想像的那种枯燥的政治定义和晦涩的理论阐述。

作者赵鑫珊融哲学与科学、艺术为一炉,从而使本文富有散文的韵味。

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人是什么”的问题,然后引用科学家爱因斯坦,文学家雨果、歌德的话和哲学家加缪、康德的看法以及我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见解,指出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的回答迥然不同,即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答案,从而指出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无论是科学家、文学家还是哲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人是应该不断地工作的,应该是“生无所息”的。

有了这样的共识,作者再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人是由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三部分组成,其中对现时的把握是重点,比重占95%。

为阐述这一看法,本文又引用了若干东西方格言、诗歌、音乐、电影和名人语录,先后论述了追忆往事和憧憬未来的意义、作用和性质,最后用类比的方法阐述把握现时的重要性及其和追忆往事、憧憬未来的关系,以诗的语言“啊,人啊,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结束全文,使文章显得思路清晰,见解深刻透彻。

二、关于教法在本单元的教学之前,已经向学生明确了单元学习的指导思想:首先通过列结构提纲的形式理清文章思路,快速把握文章内容,不断提升阅读的速度,提高阅读效率;其次要深入理解作者阐释的观点,提升个人的思想认识,努力在作文中体现“深刻的思想”。

因此本文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是与以上指导思想吻合的,力求通过三个层面解读文本:理结构——品语言——析方法。

《人是什么》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人是什么》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人是什么》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人是什么》这篇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能够理解和分析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和关键句子;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终极命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主题和中心思想的把握;
2.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和关键句子的理解;
3.对文章的深入思考和评价;
4.文学作品与人生哲理的关联。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
1.第一节课:导入与整体理解
导入:通过提问或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思考,引入文章的主题。

2.第二节课:重点段落与关键句子
3.第三节课:深入思考与讨论
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和感想,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终极命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深入。

四、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
1.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文章内容和讲解;
2.课件:准备相关的课件,便于教学展示和学生学习;
3.文学作品:提供《人是什么》的文本材料,供学生阅读。

五、课后作业和反思:
1.分析文章中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写一篇读后感或读书笔记;
2.思考并回答文章中提出的问题:“人是什么”?“人的自我意识是人独有的特性吗”等。

3.反思自己对人类存在的看法和终极命题的理解,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六、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也评估学生对文学作品与人生哲理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是什么(人教版高三必修)

人是什么(人教版高三必修)

人是什么(人教版高三必修)一、导语:我们常常会感叹岁月如梭,光阴似箭。

文人们更是常会发出“人生苦短,韶光易逝”的叹息,曹操在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生命是一个短暂旅程。

如何走好这一程呢?今天,我们就来解读一下著名哲学家、作家赵鑫珊的哲学散文《人是什么》。

二、明确学习目标:1、了解中外哲学家对“人是什么”的回答。

2、理解作者观点,积极把握现时,思考人生的意义。

3、积累文中大量引用的名言、诗文。

三、授课过程:1.提问:“人是什么”这个亘古的的命题,许多名家作了精辟的论说。

作者赵鑫珊也有自己的哲学思考。

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课文哪部分?以文学的眼光把人生分为三个部分?2.文章先写了什么?诗人龚自珍把回忆概括为:“人生思幼日”含义:每个人都会怀念童年时的美好时光。

古往今来,每个人有这样的情感体验。

李白: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对少年时快乐时光的回忆。

说说你有哪些美好的回忆?a.在孤独寂寞时,在生活痛苦时,想起童年时稚嫩可爱,年轻时朝气蓬勃,从中得到难以言传的慰藉与快乐。

(慰藉现实中的孤独、苦闷)回忆还有什么意义?b、串起记忆中那早巳散落的明珠,是为了借助于昔日这面反射镜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修辞:往事比喻成明珠,回忆比喻成反射镜。

(本体喻体)为什么作这个比喻?把往事比喻成明珠说明往事象散落的明珠一样零碎、明亮、珍贵。

把回忆比喻成反射镜说明回忆的作用。

反射镜:把过去的经验教训反射到现实,对现时有借鉴作用。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回忆弥足珍贵,借鉴历史,观照现时,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人的生活有乐有痛,那痛苦到了回忆中会怎样?生活中的痛苦,到了回忆中,会觉得它有淡淡的甜美。

(俄)普希金: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同学们太年轻,缺少这样的人生体验,作者为我们做了解释。

人是什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人是什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人是什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中外哲学家对“人是什么”的回答。

2、搜集整理概括归纳文中的重要信息,品味富于文学色彩的语言。

3、在质疑思辩的过程中深刻思考人生的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中外哲学家对“人是什么”的回答。

2、搜集整理概括归纳文中的重要信息,品味富于文学色彩的语言。

教学难点: 1、在质疑思辩的过程中深刻思考人生的意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先做一个仿句。

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点嫩绿;假如生命是一棵大树,我愿为大地撒下一片绿阴;假如生命是一朵鲜花,我愿为世界奉上一缕馨香;假如生命是一枚果实,我愿为人间留下一丝甘甜。

……其实,无论是小草、大树,还是鲜花,生命的意义都是在于付出,在于给予。

爱因斯坦说过: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人生的意义。

赵鑫珊的《人是什么》就向我们阐述了人生的意义。

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投影)1、结合练习,理解中外哲学家对“人是什么”的回答。

2、搜集整理概括归纳文中的重要信息,品味富于文学色彩的语言。

3、在质疑思辩的过程中深刻思考人生的意义。

三、基础知识(略)四、讲解:(一)中外名人的观点概括请大家回答中外名人是怎样回答“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他们觉得人应该是什么。

学生概括回答,评价学生的回答。

(出示投影)(1)爱因斯坦观点的总结:爱因斯坦虽然曾经认为人是很难知道生活中什么是有意义的,但是他认为之所以成其为个人,生存之所以有意义是人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员,人是离不开社会的,社会支配着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离开社会的人是毫无意义的。

人是社会性的。

作者对这样的质朴的回答是欣然接受的。

爱因斯坦的一生也是朝气蓬勃、光风霁月的。

(人是社会性的)(2)不同的人的回答是迥然不同的。

雨果是怎样回答?雨果观点的总结:他认为人是罪人,并且是判的死缓的罪人。

我们知道刑法上有死刑缓期执行,一般是两年时间。

《人是什么》说课稿

《人是什么》说课稿

《人是什么》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第考生王雪竹。

我报考的资格种类是高级中学的语文教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人是什么》。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探讨和说明一下我准备如何对本课堂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教材分析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人是什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哲学论文。

该单元的文章都是由哲学散文和随笔构成的,教学的主题就是要引导学生质疑思辨,从而使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选择正确的人生观,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

《人是什么》虽是一篇哲学论文,却并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种枯燥的定义和晦涩的理论阐述。

作者赵鑫珊融哲学、科学、艺术为一炉,从而使本文富有散文的韵味。

从课文标题来看,本文似乎要给“人”下定义,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

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列举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这一部分的中心论点是引向“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即孔子的“生无所息”);第二部分深入议论,将人生划分为以往、现时和将来三部分,针对“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这三个部分作者逐一展开论述,总的来说还是围绕“生无所息”这一中心的。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能够得到各方面能力的完善和提高。

从语文能力上看,这篇文章的哲理名言、古诗名句、名人名言俯拾即是,这对学生加强语言积累,进而内化为言语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从全文论证上看,文章大开大合,收放有度,对学生搜集、整理、概括、归纳、分析信息的能力,将含蓄的语言进行具体理解的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课堂学习中将得到这些方面的强化训练;最后从价值观导向来看,文章通过探讨人的本质,宣扬和提倡了一种积极的人生观,通过这课的学习,学生将打下一个积极坚实的“精神底子”,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很大的帮助。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现有知识能力储备,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积累语言,掌握课文中几个容易写错及读错的字。

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人是什么》原文阅读素材长春版

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人是什么》原文阅读素材长春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人是什么?》原文阅读爱因斯坦在晚年曾作过如下一段自白:一个人很难知道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什么是有意义的,当然也就不应当以此去打扰别人。

鱼对于它终生都在其中游泳的水又知道些什么呢?但是,爱因斯坦毕竟从某个侧面作出了较明确的回答:苦和甜来自外界,坚强则来自内心,来自一个人的自我努力。

二十多年来,这个教人自强不息的回答总是像伫立在夜雾茫茫的大海上的一座灯塔,若隐若现,时明时暗,照着我的人生航程。

在其他许多地方,爱因斯坦则用非常明确的语言和结论回答了“人是什么”这个万古恒新的问题: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

我们的大部分知识和信仰都是通过别人所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

……个人之所以成其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我想,爱因斯坦这段有关“人是什么”的质朴见解,是能为我们欣然接受的。

不同的人,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迥然不同的。

即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答案。

比如,19世纪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回答有时候就非常忧郁,特别暗淡。

雨果说:我们都是罪人;我们都被判了死刑,但是都有一个不定期的缓刑期;我们只有一个短暂的期间,然后我们所呆的这块地方就不再会有我们了。

后来,雨果这个充满悲观主义色彩的回答,竟有意无意地成了20世纪40年代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的先声之一、因为加缪也把人看成是古希腊神话中终生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要永远推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块靠近山顶时又滚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环不息。

然而,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

因为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

1824年1月27日,风烛残年的歌德在同爱克曼交谈的时候,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人们通常把我看成是一个最幸运的人,我自己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对我这一生所经历的路程也并不挑剔。

《人是什么》ppt课件下载(人教版高三上册教学课件)

《人是什么》ppt课件下载(人教版高三上册教学课件)

《人是什么》上传者:angeryboy 邮箱:******************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我的公开课教案,虽然借鉴部分内容,但是还是根据自己的教学习惯和教学思路而改编,比较适合平时的教学。

通俗易懂,内容丰富)下载课件相关课件: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散文中特殊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是一个新观点. 上传者:0304yangyue 「下载次数:345」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完全原创。

把作者简介放在文本的分析中,并且把作文教学与文本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 上传者:guangzhige 「下载次数:316」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这是我参加地区优质课的课件。

获得了一等奖,当然课件比较简洁,但是便于教师操作,而且思路清晰~. 上传者:wifiyuweijie 「下载次数:564」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人的渺小、脆弱,孤独无依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击。

伟大有尊严高贵卑劣. 上传者:yzy620 「下载次数:355」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总结:文章揭示了以下几点内容. 上传者:chengrong 「下载次数:313」短文三篇:热爱生命、信条、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新课程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便于课堂操作一、生字词二、诵读三、同步训练四、二、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1、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三篇文章主题(6分) 2、读了三篇短文之后,联系对生命、生活的认识,谈谈文章给你的启示。

(6分)全组参与讨论,每组由二人分别执笔写答案,限时10分钟交卷。

参照评分细则,对改。

公布分数,纠错。

. 上传者:kangwenqiang 「下载次数:545」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文章的核心观点: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
见解质朴,欣然接受
30.12.2020
ppt课件
9
雨 果 说
30.12.2020
人是什么
“我们都是罪人;我们 都被判了死刑,但是都有 一个不定期的缓刑期;我 们只有一个短暂的期间, 然后我们所呆的地方就不 再会有我们了”
评价:
充满悲观主义色彩
ppt课件
10
人是什么
“人们通常把我看成是最幸运的人,我
么人 珊 是赵


30.12.2020
ppt课件
1
家你
说 说 你认为

说 人 是什么?

30.12.2020
ppt课件
2

人与动物最明显的差别是这样的:
于 禽兽很大程度上为感官所驱动,很少
“ 考虑过去和未来,只是为眼前而活着。
人 但是人因为天生具有理性,他借理性
是 可以知道事物的关系,看到万物的原
ppt课件
13
人是什么

“人是借助于令人惊异的能力(想象力) 创造文化的生物。”

评价: 人就是不断的进行创造
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
说 得到快乐的最好的方法。 这是一种积极向上,充
实而又正确的人生观。
一生做着合理的事情。
30.12.2020
ppt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14日本著名马拉松运动员,山田本一,1984年在 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他出 人意外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 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 凭智慧战胜对手。当时许多人都以为他故弄玄 虚。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 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 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 请他谈经验。他仍然是那一句话。这一次没有 人不再相信他,但对他的所谓智慧百探而不得 其解。
人是什么
一、文章的整体思路是怎样的?
提示:
全文针对“人是什么”的问题,先 写了中外哲学家、文学家的认识与回答; 然后写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回答。
二、中外哲学家、文学家对“人是什
么”是怎么回答的,作者对他们的回
答如何评价?作者自己的认识又是怎
样的?
ppt课件
8
人是什么
说爱 因 斯 坦
“……个人之所以成为个 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 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 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 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 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 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 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30.12.2020
ppt课件
6
教 学 目 标
30.12.2020
人是什么
赵鑫珊
一、了解古今中外哲学家、科学家、 文学家对“人是什么”的回答, 理解作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二、质疑思辨,谈出自己对“人是 什么”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ppt课件
7
文整 体 感 知 课
30.12.2020
———托马斯·布朗《基督教的道德》
希望,希望,用这希望之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 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的暗夜。
———鲁迅《野草·希望》
30.12.2020
ppt课件
5
赵鑫珊(1938)曾就
赵 读于南昌二中,
鑫 为上海社会科学
院德国文化研究
珊 中心主任、教授、
其 研究员,中国当代知名的哲学家、 人 科学史学家、文学家、文艺思想家、
30.12.2020
ppt课件
15
10年后,这个谜终于解开了,他在他的自传中是这 么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 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 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 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 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 个目标冲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 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 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 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 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 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跑了。
什 因,理解原因和结果的相互性质,作
么 出类推,因而很容易审视其一生的整
” 个过程,为生活的行动做必需的准备。

--------西塞罗《论义务》

典 30.12.2020
ppt课件
3
人生就像是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 输,这真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 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 在文学的领域之中,我们找到了我们所渴 望的那种多样化的生活。我们似乎随着某 一特定人物死去,实际上他死了,我们还 活着。我们随时准备着下一个人物之死, 而再次象征性地死去。
歌 自己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对我这一生所经 历的路程也并不挑剔。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
德 辛苦的工作。……”

评价:
30.12.2020
没有抱怨、积极乐观
ppt课件
11
人 在 任 何 时 候 都 不 能 失 去 信 30.12.2020
思考:歌德的“另一种调子” 是什么调子?与雨果和加缪 有何不同?
歌德认为自己的一生基 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像西西 弗斯推石头上山,但他没有任 何抱怨,看法是积极的,不同 于雨果和加缪的悲观人生。
———弗洛伊德
30.12.2020
ppt课件
4
不要对自然在你的生命中划分出阶段感到惶恐,这 些阶段是少年、青年、成年和老年,但是你不要划分 四个时期,而要始终如一地以一种方式生活,把它们 看成一个时期。让每个阶段都是合乎德性的幸福生活, 不犯任何罪恶。让每个阶段都有其有益的变化,必须 使自己摆脱前一个阶段的不完满的地方,指导整个生 活,以便尽可能再更多的时候,使自己的行为谨慎和 有德性。
30.12.2020
ppt课件
16
孔 子 说
30.12.2020
人是什么
“生无所息”
评价:
东西方哲学家有着 如此一致的见解:奋力 拼搏、永不停息。
ppt课件
17
你 想 到 了 吗 ?
30.12.2020
思考:“东西方哲学家竟有 如此一致的见解”,这“如 此一致的见解”是什么?
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 造,就不能停下来。
ppt课件
12
倾 听 伟 人 的 心 声
30.12.2020
思考:文章在引述了歌德同爱克曼交 谈时的一段话后说:“——读者,这 就是人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歌德的那段话的中心意思是, 自己的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就像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但是对 自己一生所经历的路程并不挑剔, 无可抱怨。然后作者说“这就是人 哪!”意思是告诉读者,这就是歌德 对于“人是什么”的回答,这就是 “人”的人生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