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百家讲坛有感600字
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8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8篇《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xx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栏目选材广泛,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现多以文化题材为主。
以下是为大家的关于百家讲坛的,欢迎大家阅读!这一次的《百家讲坛》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讲坛》是个好栏目。
有时间会常看的。
这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
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
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
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乱。
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
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
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
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
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
因为他不就应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
虽然他到达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百家讲坛一向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
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
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
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但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就应做的事情。
百家讲坛的观后感7篇

百家讲坛的观后感7篇百家讲坛的观后感1今天,我观看了《百家讲坛》的王立群读史记的秦始皇系列。
我觉得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天下的原因,是由许多人的智慧和汗水换来的,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从秦国的祖先秦穆公开始,就一直在发动对外战争以及与六国的交涉。
先王在百里奚、蹇叔的辅佐下确定了秦国的发展方向。
秦国在向西扩张势力的同时也遇到了重重困难,苏秦的“连横”(苏秦起初以“连横”游说秦,但秦没接受,后以“合纵散横”对付秦)对付秦国的方法传入秦国后,令秦国束手无策,最后,由张仪出谋划策确立了“远交近攻”的长远战略方针,在战国末期,由秦始皇、丞相李斯、姚贾联合确立了统一天下的大计,并且这个大计与韩非之死密切相关,制定出“军事”“金钱”双管齐下的总攻略。
用武力占领城市,用金钱收买他国重臣。
秦王用这一方法只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将六国统一了。
我觉得,秦始皇能成功地统一天下离不开一群精忠报国的文武大丞和谋士,王翦父子是战国中赫赫有名的两员大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他们不但精通用兵之道,也会一些谋略。
正是王剪父子辛勤汗水,战国七雄中的五国都是被他们消灭,白起、张仪、百里奚、蹇叔、吕不韦、李斯等都是精忠报国的,为了祖国而不停奋斗精神的人。
这让我想起我们伟大的子弟兵—解放军,正是他们保家卫国,抗洪行动圆满成功,抗震救灾行动成功落下帷幕,正是他们在那废墟中抢救出了成千上万的生命。
在抗震救灾行动中人民解放军不顾地势的险恶,天气的恶劣,尽自己最快的速度抵达了难区。
到达了灾区,也要日夜不停地移开沉重的石头,救出伤员,直到双手磨出了血,腿脚筋疲力尽,仍坚持在第一线,为的是救出老百姓。
其实,《百家讲坛》讲的事实上是人性,让我们从事件中去感悟人生的哲理,怎样做一个更好,更完美,对社会有用的人。
如果这个社会懂得如何报国,如何关爱社会、集体和他人,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战争,而是和平与美好!百家讲坛的观后感2今年寒假,我为了增长知识,经常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
百家讲坛观后感600字(精彩4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600字(精彩4篇)百家讲坛观后感篇一很多人只把《开讲啦》《中华好诗词》《百家讲坛》等节目当做普通的综艺节目来寻找乐趣,但我并不认同他们的看法。
此时,节目中蕴含的道理往往被人忽略,我觉得我应该重申制作这些节目的意义。
《开讲啦》是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
节目邀请"中国青年心中的榜样"作为演讲嘉宾,分享他们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给予中国青年现实的讨论和心灵的滋养。
每期节目由一位名人倾情演讲,与十位新锐青年代表进行交流对话,300位大学生作为观众现场分享这场有思考,有疑问,有价值观,有锋芒的思想碰撞。
这是中国最具青年公益的节目,也是一场温暖毕业生心灵的演讲。
而节目《百家讲坛》也让人深受启发。
于丹的《庄子》心得,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
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
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同学,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
相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
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
《中华好诗词》也让人明白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但试想如今有多少人能熟识,有多少人是主动的因为热爱而去接触、背诵和运用,更多的是因为要考试,要争高分而去学习、背诵,根本就无所谓的运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倘若我们现代人再继续以这种应试状态去接触瑰宝,我想过不了多久,悠久的诗词文化将会丢失,中国传统文化将变得一片空白。
在此,我只希望人们能明白制作节目的意义,那些娱乐节目并不是简单的供人消遣,它的背后定有其深意。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二所谓天地人者,即三才者也,这是《三字经》中的说法,“才”一字既写出了人类对于自然的敬畏,又表达了人类对于自身能力的期望。
这句话贯彻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所遵循的既要向自然学习,也坚定不移地相信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
百家讲坛观后感(精选15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精选15篇)百家讲坛观后感(精选15篇)百家讲坛观后感1《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到达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我们主要说说近期的钱文忠讲的《三字经》吧:钱文忠的《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
其中许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恶没有定论,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完美信念和期望。
《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能够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
《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
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务必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经历,才会有所成。
这就是钱文忠讲《三字经》的根本目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2老子和庄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很有智慧,就连孔子也曾向他请教。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人。
老子的人生智慧便是弱者生存,钢亡而弱存。
老子提倡做人要柔一点,弱一点,低调一点,遇事要懂得以柔克刚。
这让我想起了张三丰的太极拳,据说当时张三丰正在树林中练功,看到一只蛇和一只乌龟正在恶斗,便静静的站在一旁仔细的观察起来。
蛇的动作迅速而凌厉,乌龟的动作缓慢而精准,神奇的化解了蛇的进攻,最后居然一口咬住蛇头,赢得了这场恶斗,伫立在一旁观看的张三丰被这出奇制胜,以柔克刚的招式给震撼了,之后由此悟出了“太极”的概念,以柔克刚,独步天下,傲视群雄。
百家讲坛观后感(通用15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通用15篇)百家讲坛观后感1百家讲坛是我少有喜欢看的科教类节目。
遗忘看的那些教育节目都觉得很是乏味、枯燥总觉得有些纸上谈兵的感觉,但是百家讲坛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比如今天看的这期节目,我就受益匪浅。
看于丹的心得.很受启发.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样.只有抓好他们的成绩才是最主要的.当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当性.我们对于学习一帆风顺的学生还要有更高一层的要求.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老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好了.这一次的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中国现在最不缺的就是人,但最缺的便是人才。
这是为什么?就是由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有了些许偏差,应早些意识到这个问题。
百家讲坛观后感2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
真正的圣贤也是平易近人的。
赵普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这部儒家经典对为人处世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之大。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就是指有利的时令和气候,有利的地势,得人心和上下团结。
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天地人的和谐。
从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到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等等。
都说明了天地人之间的必然联系,这是一个完美的整体,以及其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一个人要想在自然之间立足,也就必须与自然融合,吸取天之灵气,地之精华,这样才能让个体的智慧无限扩大,发挥到极致。
栏目《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通用5篇)

栏目《百家讲坛》观后感栏目《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通用5篇)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
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栏目《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栏目《百家讲坛》观后感1我很喜欢看《百家讲坛》,《百家讲坛》里面给我们分析了书里的内容,人物的性格特点。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鲁智深系列里拳打镇关西那段。
我最喜欢的是描写鲁智深打镇关西的那段话。
那段话是这样写的:“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又只一拳,太阳穴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掸不得。
”这段话让我记忆犹新。
鲍中山教授讲,它把鲁智深打人的情节描写得生动具体。
鲁智深一共打了三拳,第一拳里面“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把那血肉模糊的画面描写了出来。
鼻子,是用来闻味道的,所以打到鼻子,才会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在眼睛那里,“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打到了眼睛,色彩就全出来了。
第三拳是打到太阳穴上。
“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打到了太阳穴上,又会怎样呢?磬儿、钹儿、铙儿的声音都出来了。
为什么《水浒传》里每写到搏斗厮杀的地方,总写得很血腥呢?鲍中山教授说,作者施耐庵生长的时代,战火不断,充满了战争。
所以他才会把厮杀的画面写得那么血腥。
我们一定要热爱和平,制止战争,世界才会更美好。
我很喜欢看《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还让我更喜欢看书,喜欢了解历史。
我以后一定要多看《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观后感(精选10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百家讲坛观后感(精选10篇)看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百家讲坛观后感(精选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百家讲坛观后感1前几天,我看了一期百家讲坛。
讲的是画家徐悲鸿与蒋兆和,系列节目《写实徐悲鸿》第四集《画坛伯乐》。
蒋兆和是一位画家,祖籍湖北麻城,生于四川泸州;原名万绥,1904年生,自幼家贫。
通过努力后成为现代人物画大师。
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添加了西洋画的手法使画出来的画栩栩如生,使人看了心旷神怡。
1920年,蒋兆和来到上海,他为一家公司画广告。
后来他认识大画家徐悲鸿。
蒋兆和像徐悲鸿学画画。
通过徐悲鸿的教导,蒋兆和渐渐地离去了画广告画的艳俗之气,把西画与中国画融合起来。
蒋兆和与徐悲鸿创建了“徐蒋体系”,成为一代大师。
百家讲坛中谈到他画画的画经常是用人模,也就是一个人站在那里,做出动作,画家去画。
这样的画虽然十分好看,但是看这种画看多了会觉得比较呆板,没有创新。
徐悲鸿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才有了后面的“三荐黄胄”。
看了这期百家讲坛我学到了许多:做事要有上进心,要向别人学习,要不耻下问等等。
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创新,不要循规蹈矩,总走一条路。
百家讲坛观后感2午休吃饭的时候,赶上央视正在放《百家讲坛》。
一位中南大学的男老师正在讲春天的诗词。
打开电视的时候,正好碰到他讲到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的诗词很有名,于是我便听了会老师的解析。
老师从诗词讲到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感情生活,以及暮年写这首诗词时有些惆怅的心情。
我对这首诗词不熟,问了万能的度娘,这才得知它的全貌。
诗词很美,我还特地默诵下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我很喜欢第一句的风住,尘香,简单二字却道出意境,李清照写这首诗词时心情惆怅,我默诵多遍,不自觉间,心情竟是也莫名低落起来。
《百家讲坛》观后感(集合15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百家讲坛》观后感(集合15篇)《百家讲坛》观后感1今天,我看了赵玉平教授的“百家讲坛”之“跟司马懿学管理”的(1、2、3)篇,受益无穷。
在这里,我认识了司马懿的足智多谋、为人谨慎、毫不马虎,对待他人的耐心,打起仗来,毫不慌乱,能仔细认真地思考,镇定无比。
对待领导,谦虚恭敬,深受曹操、曹植的'器重,因为他做事细心认真,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不断升官,以前像是一栋房子的一根水管,现在像是房子顶天立地的一根梁,真是“以前靠着墙,现在顶着房”啊!他不但十分会用兵,而且能猜测别人的想法,无所不能,所以屡战屡胜,霸气凌人,用一个词来比喻他的性格实在是再好不过了:冷月狼。
而且,在百家讲坛里,我知道了,他的脖子竟然能180度大转弯!可以人往前走,头往后看。
我还知道了,曹操怕有人杀他,竟然装做梦里杀人!事情是这样的:曹操当了丞相,兴奋不已,但是他怕有人会在夜里来此杀他,就对他的手下说:“我最近不知得了什么病,经常梦见我在梦里杀人!”有一天晚上,他在睡觉,他的手下把他的被子盖好来,他听到了声音,“刷”的一声拔出剑,眼睛还闭着,就一刀把那人的脑袋给割掉了!第二天早晨,他看见他杀的人,还一直在装,问其他人,说:“谁杀了我的兄弟!”其他人都说是他自己杀的,他就对他们说,没办法,他会梦中杀人。
这起到了杀一儆百,杀鸡儆猴的作用,让别人不敢靠近他,这也充分的体现了曹操这种多疑的心。
百家讲坛里讲的都十分有道理,我还要去看咯,拜拜!《百家讲坛》观后感2今天看了百家讲坛,这次王立群教授主要讲的是“合纵连横”,说实话,刚刚听到这个词的确有点陌生,下面,我就向大家来说说什么叫合纵连横吧!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
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
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百家讲坛有感600字
观百家讲坛有感1
以前我都是不看百家讲坛的,时间太晚了。
因为历史老师让我们去看,我就在网上挑了一期《三字经》解读去看看,这个我还是挺感兴趣的。
也因为看了这期的百家讲坛,我才真正认识了《三字经》。
《三字经》和《百家姓》《千字文》共称三百千。
而三字经用“经”这就体现了三字经的重要性。
寥寥1720个字的《三字经》概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及中国的传统文化。
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和道家“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一代代君王粉墨登场、历史人物或血洒疆场,爱国情怀感动一代代炎黄子孙;或助纣为虐,遗臭万年!
其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玉不琢不成器,出于《礼记》的《学记》。
字面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它是成不了器的,也就是它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它只是一块玉石。
人不学不知义,人如果不学习的话,是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
钱教授讲到君子拿玉,美玉来体现,来展现,或者来比喻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德。
所以古人经常用琢玉来比喻自己完善自己的修养,他使自己的修养越来越完善,就像雕琢这个玉一样,所以《三字经》用玉不琢不成器来做比喻。
因此我明白学习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
所以《诗经》里面也有话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而《三字经》所倡导的是,学习是一个过程,它像制玉一样,必须经
过切、磋、琢、磨这样一个过程。
通过对钱教授解读《三字经》的学习,我明白了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我去切、磋、琢、磨,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
人必须经历过勤苦才会有快乐,才会有成功遇到困难我也应该有不怕苦的精神,并把遇到的困难当做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打磨的过程。
观百家讲坛有感2
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
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
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
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
他不提倡以怨抱怨。
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
他说那是一种浪费。
是对人生的浪费。
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
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
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
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
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
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
我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在我的面前总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为好。
如今我找到了答案。
其实,身为教师不光要看看。
学生们也可以看看答案补充纪连海讲的
《纪晓岚之谜》最好看,通过《纪晓岚之谜》我知道了纪晓岚先当官,然后犯了错误,被发配到新疆。
在去新疆的路上,他写了好多好多文章,后被编成《阅微草堂笔记》。
纪晓岚在新疆待了两年,因为要编《四库全书》,又被调回到北京。
《四库全书》编了十年,编书特别辛苦,十年中还累死了好多人,幸好纪晓岚没死。
这部书总共写了七卷,保存到了中国的七个地方,有北京颐和园,北京故宫,台北,沈阳等。
后来,有几个地方的书因为外国人的侵略被烧毁,还有几个地方的书全部保存到现在。
通过这个讲坛,我的脑子里又增加了许多知识。
我想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登上讲坛,为大家讲知识。
观百家讲坛有感3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百家讲坛》中学生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对宋史很不了解,一次,我在电脑上搜关于历史的百家讲坛视频,看到了袁老师做客百家讲坛讲述专题《两宋风云》之《康王赵构》,听着袁老师精彩的讲述,这段历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两宋风云》这个专题给我们展现了从北宋靖康之变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禅位这4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
在此之中,一个又一个精彩之幕不断上演。
若将中华5000年的历史比作深蓝色的天空,那么这40多年
的历史就是这广阔天空中的一颗闪亮的星星。
看完了30集的`讲述,不仅让我对宋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使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40多年来,宋金两国虽有几次议和,但仍处于战争状态。
一场场著名的战事令人拍案叫绝,一次次错误的决定让人嗟叹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了解他们后,更使人顿生敬佩之情。
老师说,事物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待。
虽然诸位人物身上有许多的缺点,但我们更应懂得汲取其中的精华之处。
正如《论语》所讲:“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宋高宗的朴素节俭,秦桧的富有心计,岳飞的忠心、勇敢,韦贤妃的冰雪聪明,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和学习的。
两宋风云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仿佛划破夜空的一颗明亮的彗星,让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壮,让人惋惜它的匆促。
它虽然是历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好好学习,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观百家讲坛有感4
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我们看《百家讲坛》关于苏轼的内容,并且还要我们写一篇观后感。
我艰难的看完了苏轼的十集一开始不以为然的,可到后来听《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热血沸腾,再到《江城子—记梦》时,感于苏东坡先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言简意深。
全篇看下来,让我觉得这位古人为世界创造了许多历史。
年少的苏轼,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
得一手好文章,对苏轼很严格。
苏轼之名的由来,便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苦心期待。
苏洵希望儿子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而是一点一点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
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
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苏轼25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
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而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年第一。
那个时代的苏轼善于以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抒情、论国策,所以我们今天才有机会读到他的许多作品,并在文字的带领下回到那个时代体会他的心静与喜怒哀乐。
反观如今,我们真的没太多机会写作了。
其实写作,一在记录,二在思考。
更何况苏轼可以一直保持以一颗赤子之心去生活并抒发自我情感,只这个境界就是足以贯穿千古。
无外乎欧阳修曾说,千年之前没有出现过苏轼这样的才华超群的人,我不知道千年之后,还能否出现第二个苏轼。
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叹。
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
包容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
正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都做到了。
观百家讲坛有感5
我今天看了百加讲坛,我的感受是: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代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
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我最欣赏的,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体文化。
中华民族尊崇皇天后土,以大地为母亲,所以形成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体,以平和敦厚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
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
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
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
“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
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我读后启发了很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