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课件

合集下载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IHR)ppt课件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IHR)ppt课件
1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LIHR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用人群
具有腹膜前修补指证的人群
腹横筋膜薄弱患者(老年、直疝、复合疝等)
高腹内压患者
需要尽快恢复活动和工作的人群 有特殊需求和意愿的人群 复发疝和双侧疝患者
2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22
TEP
腹膜前间隙的建立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层次
在腹横筋膜浅层和腹膜之间, 而不是在腹横筋膜深、浅层之间!
腹横筋膜分前、后两层
➢前层(浅层):紧贴腹直肌和联合肌腱 深面,是真正意义上的腹横筋膜 ➢后层(深层):不规则增厚的纤维组织, 又称为腹膜前筋膜,术中要进行一定的 分离
补片必须覆盖整个肌耻骨孔,并有一 定的重叠!!
内侧:覆盖耻骨结节和腹直肌并超过中线!! 外侧:髂前上棘! 上缘:覆盖联合肌腱至少2cm!! 下缘外侧:精索“腹壁化”!! 下缘内侧:插入耻骨膀胱间隙(Retzius)!!
17
TAPP TAPP手术要点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补片的固定
<20岁
青年患者
老年患者
单纯缝合
意愿 尽早活动 美观 复发疝 双侧疝
腹膜前修补
Lichtenstein 网栓充填术
LIHR
Open
首选 TEP
下腹手术史 复发疝 难复性疝 巨大阴囊疝
TAPP
反复多次复发
IPOM
3
3
腹外疝的修补层次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腹腔镜在小儿外科中应用课件

腹腔镜在小儿外科中应用课件
总结词
提高手术效果和安全性
详细描述
腹腔镜技术能够提高胸部手术的准确性和精细度,减少手 术并发症和后遗症。对于复杂病例,腹腔镜手术能够降低 手术难度,提高手术效果和安全性。
腹腔镜在小儿神经外科的应用
总结词
应用于脑部手术
详细描述
尽管腹腔镜技术在小儿神经外科的应用相对较少,但在某 些情况下仍可应用于脑部手术,如脑室腹腔分流术等。它 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有利于患儿术后康复。
穿刺相关并发症
穿刺相关并发症
穿刺是腹腔镜手术中的重要步骤,但也可能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腹膜损伤、血管损伤等。
总结词
穿刺相关并发症包括腹膜损伤、血管损伤、脏器损伤等。
详细描述
腹膜损伤是指在建立气腹或放置套管时,导致腹膜破裂或穿孔。血管损伤是指在穿刺过程中,误穿入血 管引起出血或血肿。脏器损伤是指在手术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或解剖变异引起脏器损伤,如肠管损伤 、胆管损伤等。
腹腔镜技术的优点
创伤小
视野清晰
手术切口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减少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腹腔镜的高清摄像系统,医生可以清 晰地观察到腹腔内的病变,提高手术的准 确性和安全性。
功能保留
术后美观
对于一些需要切除器官的手术,腹腔镜技 术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器官功能,减少对 患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手术切口小,术后疤痕小,符合现代审美 观念。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词
提高手术效果和安全性
详细描述
腹腔镜技术能够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精细度,减少手术并 发症和后遗症。对于复杂病例,腹腔镜手术能够降低手术 难度,提高手术效果和安全性。
腹腔镜在小儿泌尿外科的应用
总结词
常见于泌尿系统手术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再认识课件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再认识课件

减少术后疼痛
新技术和材料的运用有望减少患者的术后疼痛,缩短恢复时间。
提高生活质量
手术效果的改善有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复发和并发症 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降低医疗成本
随着手术效果的提高和复发率的降低,患者的后续治疗和复诊需求 可能会减少,从而降低医疗成本。
THANKS 感谢观看
复发率
短期内的复发率较低,但 需要继续观察。
长期疗效与预后
复发率
长期随访发现,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 术的复发率较低,远期效果良好。
生活质量
术后并发症
长期并发症较少,但仍需注意远期并 发症的发生,如补片感染、慢性疼痛 等。
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能够正常地进行体育活动和工作。
05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未来展望
技术进步与新发展
机器人手术系统
随着机器人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 ,未来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可 能更多地借助机器人手术系统进 行,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

3D腹腔镜技术
3D腹腔镜技术能够提供更立体的 手术视野,有助于医生更精确地 进行手术操作,减少损伤和并发
症。
新型修补材料
随着生物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 未来可能会有更安全、有效的修 补材料应用于腹腔镜腹股沟疝修
历史背景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始于20世 纪90年代,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 发展,该手术逐渐普及并成为治 疗腹股沟疝的重要手段之一。
手术原理与优点
手术原理
通过在腹壁建立微小切口,将腹腔镜镜头和操作器械插入腹腔,在直视下对腹 股沟疝进行修补。
优点
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疼痛轻、复发率低、可同时处理双侧腹股沟疝等。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再认识课 件

腹股沟疝pptppt课件(2024)

腹股沟疝pptppt课件(2024)
5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腹股沟疝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腹股沟区出 现一梨形或椭圆形的肿块,大多数患者 无特殊不适。部分患者可有局部胀痛和 牵涉痛,严重者可出现肠梗阻、肠坏死 等严重并发症。
2024/1/28
VS
诊断方法
腹股沟疝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临 床表现和体格检查。医生会让患者站立位 ,做咳嗽动作或用力屏气以增加腹压,观 察腹股沟区有无肿块出现。如有肿块出现 ,则让患者平卧,用手轻轻将肿块推回腹 腔内,观察肿块是否消失。同时,医生还 会进行B超、CT等影像学检查以辅助诊断 。
股管
是一个狭长的管道,长约1~1.5cm ,内含脂肪、淋巴结和淋巴管等。
8
腹壁肌肉与筋膜层关系
腹外斜肌
在髂前上棘与脐连线水平以下移行为 腱膜,参与构成腹股沟管的前壁和浅 环。
腹横肌
最下部的肌束及其腱膜张于腹股沟韧 带上面,构成腹股沟管的内环和深环 。
腹内斜肌
下缘呈弓状越过精索上方,前部肌束 延续为腱膜,与腹横肌腱膜会和形成 联合腱,参与构成腹股沟管的后壁。
2024/1/28
定义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包块,俗称“疝气” 。
发病原因
腹壁肌肉强度降低,腹内压力增高是引起腹股沟疝的主要原因。老年人肌肉萎缩,腹壁 薄弱,而腹股沟区更加薄弱,内有血管、精索或者子宫圆韧带穿过,给疝的形成提供了 通道。此外,老年人多有咳喘、便秘、前列腺增生所致的排尿困难等疾病,致使腹压升
2024/1/28
9
血管、神经及淋巴组织分布
腹壁下静脉位于腹壁下动脉的两 侧,向上汇入髂外静脉。
沿腹股沟韧带排列的淋巴结收纳 腹壁下部、会阴部、臀部和下肢 的淋巴。

腹腔镜下小儿疝气手术的护理配合ppt演示课件

腹腔镜下小儿疝气手术的护理配合ppt演示课件
3 .
概述
传统的小儿斜疝手术效果确切,但仍有不足之处。 传统手术途径为腹股沟管,因此孩子腹股沟管的解 剖结构必然被破坏。腹股沟斜疝的疝囊解剖位置为 精索各层所包裹,传统的疝囊高位结扎术必然会对 精索血管、神经和提睾肌均有所损伤。而且手术切 口不管如何改进,无论是斜切口或横切口,术后都 会留有疤痕。
18
.
器械护士的配合
术前器械护士应把连台手术的用物备齐,提前洗手上台, 清点手术器械,整理无菌台上的用物,协助消毒铺巾,与 巡回护士一起连接好仪器的各种导线,准确、熟练地配合 医生进行手术。
19
.
巡回护士的配合
巡回护士经认真查对患儿接入手术室后,调节好室温,保 持在22 ℃~24 ℃,做好保暖。建立静脉通道,协助插管 全身麻醉后取平卧位,用软枕垫高患儿臀部30°,便于手 术。协助器械护士清点器械,调节好腔镜系统,连接好各 种管道,保证工作性能良好。手术进行中,巡回护士要密 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同时要注意 观察气腹机的输出流量,保持压力在9 mmHg~11 mmHg,以保证患儿安全。
13 .
物品核对
对术前备好的物品、器械和敷料等进行认真核对,保证物 品准备充分。核对时应坚持“三查十二对”原则。
14
.
静脉通路的建立
建立时,宜使用留置针,减少、预防对患儿身体造 成的疼痛及伤害。穿刺时应一针见效,做到准、稳、 轻,防止由于反复穿刺造成的疼痛,并避免声响过 大或操作不慎等对患儿造成不良刺激。
业务学习
腹腔镜下小儿疝气手术的护理配合
1
.
主要内容



病因 概述 小儿疝气的解剖 手术前、中、后的护理配合 手术方法 微创手术的优点 总结

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规范化操作指南PPT课件

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规范化操作指南PPT课件
25
26
套管置入的部位和方法:
➢ 第2、3 套管的穿刺部位 ➢ 中线位:第2、3 套管均使用5 mm 套管,在脐孔与耻骨联合正中联线约上1/3 和
下1/3 处穿刺入腹膜前间隙。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 中侧位:第2 套管穿刺在脐孔与耻骨联合正中联线上1/3处。置入器械后向患侧
分离扩大腹膜前间隙,然后在腹直肌外侧脐下水平穿刺入第3 套管。该方法不能 用于双侧疝的操作。 ➢ 双侧位:在第1 套管的穿刺部位伸入1个手指,进入腹膜前间隙后向两侧作简单 的分离,然后在手指的引导下于两侧腹直肌外侧平脐或脐下水平分别穿刺入第2、 3 套管。
腹壁下动静脉。
10
疝囊的处理——斜疝
➢ 小的疝囊拉回腹腔,无需高位结扎。 ➢ 大的疝囊横断疝囊,远端旷置。 ➢ 脂肪瘤应切除 ➢ 腹膜前环:一条连接于腹膜和输精管、精索血管后方的环状纤维索带,该
结构可能来源于胚胎发育时期的腹横筋膜深层
11
精索腹壁化
腹膜反折
12
13
疝囊的处理——直疝
➢ 直疝疝囊都能完全回纳,无需横断。 ➢ 直疝缺损处的腹横筋膜明显增厚,称为“假性疝囊”,不要误认为是疝囊而
27
建立腹膜前间隙
➢ 建立腹膜前间隙可采用球囊分离器分离扩大腹膜前间隙,但费用较 贵,也可用手指分离法或镜推法分离扩大腹膜前间隙。
➢ 镜推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 腹横筋膜有深浅两层,TEP 的操作空间应该是在腹横筋膜浅层和腹膜
➢ 耻骨后静脉丛:在耻骨膀胱间隙的深面,耻骨后静脉丛向会阴方向汇集成 阴茎背侧静脉丛,这是一些横行粗壮密集的静脉血管支。不能过于深入分 离耻骨膀胱间隙,如果超过了耻骨支的纵轴面,就可能损伤耻骨后静脉丛。 一旦损伤,止血非常困难,必须引起重视。

(推荐课件)腹股沟疝PPT学习幻灯片

(推荐课件)腹股沟疝PPT学习幻灯片

.
8
1.发病年龄: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直疝多见于老年 人。
2.疝突出途径:斜疝是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直 疝是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
3.疝块外形:斜疝的疝块为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 直疝的疝块为半球形,基底较宽。
4.回纳疝块后压住疝环:斜疝可不再突出;直疝的疝块仍 可突出。
难复性斜疝:临床表现方面除胀痛稍重外,其主要特点是疝块不能完 全回纳。滑动性斜疝块不能回纳外,伴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状。
嵌顿性疝:常发生在强力劳动或排便等腹内压骤增时,通常都是斜疝, 临床上常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平卧或用手推送肿 块不能使之回纳,肿块紧张发硬,且有明显触痛,嵌顿的内容物为大 网膜,局部疼痛常轻轻微;如为肠袢,不但局部疼痛明显,还可伴有 阵发性腹部绞痛,恶心,呕吐,便秘, 腹补术:
Ⅰ型:疝囊高位结扎和内环修补手术; 也可采用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手术。
Ⅱ型: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手术。
Ⅲ型: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手术;
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
.
12
1982年美国医生Ger首次行腹腔镜腹股沟
疝修补并取得成功,该技术的临床报道逐
渐增多,修补方式也出现多样化,给腹股
.
6
疝一旦嵌顿,自行回纳的机会较小;多数病人的症状逐步 加重,如不及时处理,终将成为绞窄性疝,肠管壁疝嵌顿 时,由于局部肿块不明显,又不一定有肠梗阻表现,容易 被忽略。
绞窄性疝:临床症状多较严重,但在肠袢坏死穿孔时,疼 痛可因疝内压力骤降而暂时有所缓解。因此,疼痛减轻而 肿块仍存在者,不可以轻易认为是好转。绞窄时间较长这, 可因疝内容物继发感染,侵及周围组织而引起疝外被盖的 急性炎症;严重者可发生脓毒症状。

腹股沟疝手术ppt演示课件

腹股沟疝手术ppt演示课件
沟区腹膜,处理疝囊后,在腹膜前间隙植入网片, 使股环、内环及直疝三角等区域均得以加强;
• TEP(完全腹膜外法):不进入腹腔,不切开
腹膜,技术、费用高;
• IPOM(腹腔内网片贴置法):网片直接固定
在腹膜上,操作简单但是网片不易固定,容易粘 连甚至肠梗阻;
.
13
.
14
手术方式的特点
项目 切口 住院时 疼痛 间 手术 大小 疝传统修 6-8cm 7-10天 多见 补术 疝无张力 4-6cm 3-7天 修补术 疝腹腔镜 三个孔 4-7天 1cm 修补术 常规 少见 复发 率 20% 1% 1% 恢复时 间 3个月 1个月 1个月
.
4
1.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
• 疝囊高位结扎术: • 适用于婴幼儿或儿童; 以及绞窄性斜疝因肠 坏死而局部严重感染、 暂不宜行疝修补术者。
.
5
2.疝修补术
• 成年人腹股沟疝,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不足 以预防复发,只有修补或强化腹股沟管前 后壁,治疗才彻底。
.
6
2.1 传统的疝修补术(了解)
方法:(修补前壁) Ferguson法 (修补加强后壁)Bassini法, Halsted 法 McVay法,Shouldice法 缺点:缝合张力大、愈合差、牵扯感、疼痛
不破坏腹股沟区正常的解剖结构; 复发率低,小于1%,而传统手术为10-35%; 术后疼痛轻; 恢复快,术后6-12小时可下地活动,2-3天可正常工 作生活。而传统手术需术后卧床至拆线,限制增 加腹压活动3个月; 不必打开疝囊,不需高位结扎; 术后并发症少,改变了传统手术用粗丝线修补, 病人张力大,术后长期感觉术区有张力,影响工 作生活的局限;
.
8
2.2无张力疝修补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单侧疝患儿隐匿疝发生率:31%,术后过程中可 清晰发现对侧隐匿疝的存在,同时处理降低了手术费 用,免除再次手术的痛苦
(7)手术时间短,恢复快,价格低廉
术后六小时即可进食手术当天可下床活动,住院时 间短,术后第二天即可出院
无需使用抗生素,术后并发症少,价格低廉,患儿 家长易于接受
我们使用了小儿专用器械大大缩短了切口长度,具 有创伤小,切口无需缝合,几乎无疤痕
利用疝环针腹腔镜下手术的优势以及创 新点
(1)自制疝环针尖端较圆顿,相比大圆针和9号针头不 易刺破腹膜,不易发生血管损伤,克服了跳跃式缝合导致 术后复发的缺点
(2)疝环针有150°角度,符合内环口的弧度,9号 针头和改良硬膜外针为直针,针头在分离推进过程中极为 不便。疝环针尖端扁薄,分离粘连时有其特殊的优越性。
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
定义: 腹腔内脏在腹股沟通过腹壁缺 损突出者,称为腹股沟疝。
概述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一种先天性异常, 以斜疝最为常见
早产儿腹股沟疝的发病率可高达9%~ 11%
足月新生儿腹股沟疝的发病率为 3.5%~5.0%
目前公认
单纯行疝囊高位结扎无需修补
达到根治目的
手术方法
➢传统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 ➢腹腔镜下内环口缝扎术
传统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
切口大,患儿痛苦 易损伤精索 不一定能达到真正的
高位结扎;寻找疝囊 困难,分离过程中易 至疝囊破损 复发率:4.6% 并发症多
目前腹腔镜下内环口缝扎术治疗 小儿斜疝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孔法利用9号注射器针头或改良硬膜外针内环 口缝扎法
一孔法利用大圆针经皮肤刺入内环口缝扎法
✓腹壁缺损不明显,内环口直径小于3cm ✓无先天性心肺疾病,凝血功能良好可耐受腹腔镜手术 ✓术前无上呼吸道感染 ✓无咳嗽无便秘等腹压再增高因素 ✓嵌顿性斜疝患儿在手法复位还纳术后1-2天后手术
手术器械
小儿专用腹腔镜器械:直径4-5mm30°腹腔镜, 直径4mm穿刺Trocar,直径4mm无损伤抓钳1把
手术方法
➢ 在脐左下方腹直肌外侧缘处做一4mm切口,置入 直径4mmTrocar及无损伤抓钳,操作钳引导术者左 手配合确定内环口体表投影处位置,在在该处做 一1.5mm的切口,深度达深筋膜,用自制雪橇针带 7号丝线双线刺入达内环口12点位,右手把握无损 伤钳双手配合沿内环口内侧缘腹膜外间隙潜行分 离推进,注意避开输精管以及精索血管,自内环 口6点处刺破腹膜穿出,将7号丝线双线拉入腹腔约 5cm。再以Endoclose钩针自原切口刺入,同样方法 缝合内环口外半周腹膜,钩针钩出7号丝线双线, 消除气腹,排出疝囊内积液积气,收紧荷包,双 线分别结扎,皮下打结,完成双荷包结扎,再次 充气,观察内环口缝扎效果,如无异常可撤出器 械,消除气腹,粘合切口,手术结束
(3)只需2个切口,优势远远大于三孔法的手术
(4)操作简单,学习曲线短。所需器械简单,克 氏针取材方便,疝环针加工简单,价格低廉,基层 医院较易开展
(5)视野清晰,解剖关系易于辨认,位于腹膜外的腹壁下 血管、精索血管、输精管等结构清晰可见,大大降低了医源 性损伤的几率;术中无需游离精索、疝囊,降低了术后阴囊 血肿以及切口积液的发生
三孔或两孔法腹腔内内环口缝扎法
两孔法利用疝环针内环口缝扎法等方法。
一孔法利用大圆针经皮肤刺入内环口缝扎法;一孔 法利用9号注射器针头或改良硬膜外针内环口缝扎
三孔或两孔法腹腔内内环口缝扎法
利用疝环针腹腔镜下内环口缝扎术
病例选择:
✓患儿年龄:1-15岁
1岁以内小儿有自愈倾向,15岁以上患儿不易做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
(8)小儿腹股沟斜疝经典治疗方法为单纯疝囊高位结扎, 腹腔镜下内环口缝扎术可做到真正的高位结扎,可达到传统 手术无法达到的高位,因此术后复发率低。
综上所述,应用疝环针腹腔镜下治疗小儿腹股沟斜 疝具有安全、有效、简单、快捷、损伤小、疤痕细 微,价格经济的优势
相比其他术式的优越性凸显,是目前治疗小儿腹股 沟疝较好的术式,值得推广发展
手协助以手提捏法提起腹壁,以averse穿刺针行人工气腹。 ➢ 气腹压力:1-3岁小儿气腹压力维持在8mmHg左右,4-6岁
患儿气腹压力维持在9mmHg左右,7-15岁患儿气腹压力维 持在10mmHg左右,在能满足手术需要的前提下尽量的选 择较小的气腹压力
➢ 置入直径4mm Trocar及腹腔镜。腹腔探查,排除是否合并 其他疾病;明确腹股沟斜疝的诊断,了解是单侧还是双侧; 了解内环口的大小,以及有无大网膜、肠管等腹腔内脏器 嵌顿。决定手术的可行性。
自制内环口荷包缝合针(疝环针;雪橇针)一枚 (2mm克氏针尖端弯曲呈150°,尖端打磨圆顿, 钻孔能套入7号丝线即可)
Endoclose钩针一枚。
手术所需器械
手术所需器械
雪橇针、钩针
雪橇针、 钩针
线材麻醉、体位源自 手术方法➢ 麻醉:静吸复合全麻。 ➢ 术前禁食禁水6 h,排空膀胱
➢ 体位:采取仰卧头低足高位,臀部垫高。 ➢ 常规消毒铺无菌巾,于脐皱襞上或下缘作0.4cm切口,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